“且停亭”中且停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停亭”中且停停
作者:史红真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7期
摘要: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且停亭”。

这个名字的由来很有趣。

传说修建亭子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助,出钱最多的财主李富贵,要为亭子取名为“富贵亭”,李渔觉得太俗,就说:“且停停。

”意思说,你暂且停一下,后
来他就定下了亭子的名字。

他说:“且自在这里停一停,歇歇脚,怎么不能叫且停亭?这个亭
子就叫且停亭了”。

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写了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
溪山清净且停停。

关键词:且停亭;态度;乐趣
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净中不妨停一停,能让我们充充电,歇歇脚,静静心,
回头看一看出发的起点在哪儿,向前看看终点是什么,过程本身也是有意义的,这一路上的每
一步,真实都是风景。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走进去,体
会生命的从容。

且停亭中且停停,是一种人生态度,需要的是静心、放松、从容。

平静,现在正成为奢侈品,人匆匆忙忙地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喝茶、喝酒、听听琴声,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有用。

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也不营造关系。

太多有用的事情
把无用的事推到边缘。

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
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浙江小城富阳
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了画作。

与小城里人们为名利而忙碌,他看似做了一件无用的事情,
他的画是给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

数千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
人做的有用的事,大多烟消云散,而那些无用的老人用清净的心和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
却显赫起来。

从容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是生命的一种节奏。

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
而不乱,是一种境界。

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

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从容是一种生产力。

一个人能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智慧的能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

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从容地生活,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
节紧张的律动。

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人和一座山峦,可以一直对坐对
视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人与山川之间,那份凝视永远不会有厌倦。

所以,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在喧嚣中保持安静,在坎坷困顿中不失大度,
此时此刻,才算真开阔,闲情逸致也就养成了。

悠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失浪漫之心,保持赤子
般的天真,保持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于丹认为人生如茶,“茶”这个字
就是说人滋润于草木间。

有个客人去买弓,指着墙上张挂着的弓说:“我就要这个。

”店主说:“这弓是不能卖的。

”客人很奇怪,店主解释道:“松弛的弓才是好弓,一直紧绷的弓是没有弹性的。

”真正
能用的弓,都是松弛的。

松弛是一种涵养的状态,能让弓弦保持柔韧。

且停亭中且停停,是一种工作态度,也需要静心、放松、从容。

上学期咽喉肿痛,对于吃开口饭的教师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

和学生在一起,总觉得需要叮咛,想说的话语总是很多。

讲课时,我费尽力气,可沙哑而低沉的声音是不可能余音缭绕了,怎么办?只能让自己放松,从容面对事实。

由此,想到了《虾蟆、青蛙、苍蝇与晨鸡》的故事:墨子的得意门生子禽问:“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回答说:“虾蟆、青蛙、苍蝇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十分疲劳,但没人听它的。

你再看看早晨的雄鸡,到时候一叫,天下人早早起身。

”故事通过虾蟆、青蛙、苍蝇与晨鸡的对比,揭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废话连篇,说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反倒招人讨厌。

只有言语中肯,言之有物,说得及时,人们才愿意听。

正所谓话不在多,有用则说,“攻心”就行!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告诉我们,不是哪个人说话一言九鼎,一句话顶别人的一万句话,一句有见地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

反过来,一万句也不见得能顶上一句。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话不在多,而在于精。

2000多年前,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思是说早上听到一句有见识的话,哪怕晚上死去也可以。

所以,我就挑重要的话手舞足蹈地说,尽量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教师的语言是有讲究的,不能随心所欲,想到哪儿讲到哪儿,怕学生听不懂又反复重复,对重点知识反复讲解,讲得又细又慢,久而久之学生就感到生厌了,听到厌烦了,不动脑了,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乏味,学生的课堂纪律也好不到哪里。

简单问题复杂化,重点反而不突出了。

教师精炼的语言就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思维训练空间,拥有自己学习的时间和探索尝试的过程。

我还经常做一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比如发现有学生不专心,就用眼神提醒,或是去摸摸头、轻碰书本、做一个坐端正等示范动作,经常发挥大拇指的作用。

用姿势助说话,用目光、走动、手势等简单的动作来和学生交流。

两眼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教案上,而要放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观察学生的表情,揣摩他们的内心变化,当他们听懂的时候,就不再说了。

教师的目光可以给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师适当的走动可以给学生亲切感,用身和学生参与交流,用恰当的手势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和帮助。

如,做手心向上的动作请学生回答问题。

一堂课下来,我教得不累,学生也学得轻松,小眼睛都盯着我,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堂的效益不言而喻。

一次,“补充习题”批得我怒火冲天,也就对学生横眉冷对,还扬言:“第三次上来订正的话我要批评的。

”吓得有的学生把本子远远地怯生生地递给我。

看着他们的可怜样,觉得自己比一头愤怒的狮子还可怕。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出错?回到办公室反思后,归结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开始动笔时就发现学生给“研”扩词就愣住了。

这个字是学生不常用的,又不太懂意思,要组3个词语,是很难。

于是我和他们口头组词:研究、研发、科研。

可是我在讲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听,而且也没有板书,听的和看的记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能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就好了,还有利于后进生的订正。

所以不能一味责备学生的错误,明明是自己的过错而搞得学生和自己的情绪很差。

教学口语交际“问路”时,我让学生分步回答问题,然后连起来说话。

在学生都会说的基础上板书“小妹妹——老爷爷——”这样的对话形式分角色练习说话。

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写下来的对话形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连成一段话。

我让学生说,自己在黑板上写,写完后讲解的侧重点是格式和标点。

一段话前面要空两格,告诉学生:“如果老师在你本子上画了两个框框就表示你没有空两个,第一个格子不要写标点;逗号句话不要乱标,一个词语中间不能加标点,要写在需要换气的地方,还让学生读乱标的句子。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词语中间加标点的话读起来很别扭不通顺,都会心地笑了。

另外,最难的就是引号的用法,我用红粉笔重新将这些标点描了一遍,最后让学生把标点也读进去。

估计学生自己写的时候还要出错,因为
对话也是第一次写,所以我把写有下水文的小卡片放在角落里,关照学生不要擦,留着学生自己写后对照或是订正的时候用。

这样的教学没有精美绝伦的技法,只有平淡无奇的示范,在和谐的气氛中从容地解决了难点。

且停亭中且停停,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能让我们在从容中享受着简单而充实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于丹.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2011-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