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3月份)-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3月份)
副标题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42.0分)
1.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H1=571.6kJ⋅mol−1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H2=131.3kJ⋅mol−1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H3=206.1kJ⋅mol−1
A. 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 反应③使用催化剂,△H3减小
D. 反应CH4(g)=C(s)+2H2(g)的△H=74.8kJ⋅mol−1
2.支持海港码头基础的防腐技术,常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工作原理如
图所示,其中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入保护电流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
B. 通电后外电路电子被强制从高硅铸铁流向钢管桩
C. 高硅铸铁的作用是作为损耗阳极材料和传递电流
D. 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3.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验测得70℃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
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
B. 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pH越小,H2O2分解速率越快
C. 图丙表明,少量Mn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
D. 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
4.常温下将NaOH溶液滴加到己二酸(H2X)溶液中,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K a2(H2X)的数量级为10−6
B. 曲线N表示pH 与的变化关系
C. NaHX溶液中c(H+)>c(OH−)
D. 当混合溶液呈中性时,c(Na+)>c(HX−)>c(X2−)>c(OH−)=c(H+) 5.
A B C D
饱和NaHSO3溶液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蒸馏时的接收装置除去SO2中的少量
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
K2Cr2O7标准溶液
A B C D
6.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操作I中苯作萃取剂
B. 苯酚钠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 通过操作II苯可循环使用
D. 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7.轴烯是一类独特的星形环烃。

三元轴烯()与苯()
A. 均为芳香烃
B. 互为同素异形体
C. 互为同系物
D. 互为同分异构体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9.0分)
8.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CuCl难溶于醇和水,可溶于
氯离子浓度较大的体系,在潮湿空气中易水解氧化.以海绵铜(主要成分是Cu和少
量CuO)为原料,采用硝酸铵氧化分解技术生产CuCl的工艺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得到的氧化产物是______,溶解温度应控制在60−70℃,原因是
______.
(2)写出步骤③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步骤⑤包括用pH=2的酸洗、水洗两步操作,酸洗采用的酸是______(写名称).
(4)上述工艺中,步骤⑥不能省略,理由是______.
(5)步骤②、④、⑤、⑧都要进行固液分离.工业上常用的固液分离设备有______(
填字母).
A、分馏塔
B、离心机
C、反应釜
D、框式压滤机
(6)准确称取所制备的氯化亚铜样品mg,将其置于过量的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
全溶解后,加入适量稀硫酸,用amol/L−1的K2Cr2O7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K2Cr2O7溶液bmL,反应中,Cr2O72被还原为Cr3+,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7.9.用零价铁(Fe)去除水体中的硝酸盐(NO3−)已成为环境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1)Fe还原水体中NO3−的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①作负极的物质是______。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

−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
3
初始pH pH=2.5pH=4.5
NO3−的去除率接近100%<50%
24小时pH接近中性接近中性
铁的最终物质形态
3的去除率低。

其原因是______。

NO3−的去除率和pH,结果如下:初始pH pH=2.5pH=4.5
NO3−的去除率约10%约3%
1小时pH接近中性接近中性
与(2)中数据对比,解释(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______。

10.C、N、O、Al、Si、Cu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Si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周期第______族。

(2)N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Cu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_____个电子。

原子半径电负性熔点沸点
Al______ Si N______ O金刚石______ 晶体硅CH4______ SiH4 11.氰基丙烯酸酯在碱性条件下能快速聚合为从而具有胶黏性,某种氰
基丙烯酸酯(G)的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①A的相对分子量为58,氧元素质量分数为0.276,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单峰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

(2)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______组峰,峰面积比为______。

(3)由C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4)由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G中的官能团有______。

(填官能团名称)
(6)G的同分异构体中,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__种。

(不
考虑立体异构)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2.某废催化剂含58.2%的SiO2、21.0%的ZnO、4.5%的ZnS和12.8%的CuS.某同学用
15.0g该废催化剂为原料,回收其中的锌和铜。

采用的实验方案如下:
(1)在下列装置中,第一次浸出必须用______ ,第二次浸出应选用______ .(填标号)
(2)第二次浸出时,向盛有滤液1的反应器中加入稀硫酸,后滴入过氧化氢溶液.若顺序相反,会造成______ .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
(3)浓缩硫酸锌、硫酸铜溶液使用的器皿名称是______ .
(4)某同学在实验完成之后,得到1.5gCuSO4·5H2O,则铜的回收率为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反应①是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错误;
B、反应②:C(s)+H2O(g)=CO(g)+H2(g)△H2=+131.3kJ⋅mol−1>0,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始终态,即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故C错误;
D、根据盖斯定律③−②计算反应CH4(g)=C(s)+2H2(g)的△H=+206.1kJ⋅mol−1−(+131.3kJ⋅mol−1)=+74.8kJ/mol,故D正确;
故选:D。

A、反应①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H>0,则反应吸热;
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D、根据盖斯定律③−②计算反应CH4(g)=C(s)+2H2(g)的△H判断。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的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焓变与活化能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明确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的工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源以及辅助阳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阴极,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给被保护的金属补充大量的电子,使被保护金属整体处于电子过剩的状态,让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或减弱腐蚀的发生,阳极若是惰性电极,则是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阳极失电子,据此解答。

A.被保护的钢管桩应作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使钢管桩表面腐蚀电流接近于零,避免或减弱电化学腐蚀的发生,故A正确;
B.通电后,惰性高硅铸铁作阳极,自身不能失去电子,则海水中的氯离子等在阳极放电,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流向电源正极,再从电源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钢管桩,故B正确;
C.高硅铸铁为惰性辅助阳极,所以高硅铸铁不损耗,故C错误;
D.在保护过程中要使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低于周围环境,则通入的保护电流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进行调整,故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A.图甲中溶液的pH相同,但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越大,由此得出相同pH条件下,双氧水浓度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故A错误;
B.图乙中H2O2浓度相同,但加入NaOH浓度不同,说明溶液的pH不同,NaOH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由此得出:双氧水浓度相同时,pH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故B错误;
C.图丙中少量Mn2+存在时,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0.1mol/LNaOH溶液>
1.0mol/LNaOH 溶液>0mol/LNaOH 溶液,由此得出:锰离子作催化剂时受溶液pH 的影响,溶液碱性越弱,其分解速率越快,故C 错误;
D.图丁中pH 相同,锰离子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图丙中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受溶液的pH 值影响,由此得出:碱性溶液中,Mn 2+对H 2O 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故D 正确;
故选:D 。

A.图甲中溶液的pH 相同,但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越大;
B.图乙中H 2O 2浓度相同,但加入NaOH 浓度不同,说明溶液的pH 不同,NaOH 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
C.图丙中少量Mn 2+存在时,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0.1mol/LNaOH 溶液>1.0mol/LNaOH 溶液>0mol/LNaOH 溶液;
D.图丁中pH 相同,锰离子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双氧水浓度变化量越大。

本题以双氧水分解为载体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图象分析、判断、归纳及知识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图中曲线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和弱碱滴定的综合考查,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本题注意把握图象的曲线的变化意义,把握数据的处理,难度较大。

【解答】
H 2X 为二元弱酸,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则K a1(H 2X)>K a2(H 2X),酸性条件下,则pH 相同时c(HX −)c(H
2X)>c(X 2−)c(HX −),由图象可知N 为lg c(HX −)c(H 2X)的变化曲线,M 为lg c(X 2−)c(HX −)的变化曲线,当lg c(HX −)c(H 2X)=0或lg c(X 2−)
c(HX −)=0时,说明c(HX −)c(H 2X)=1或c(X 2−)c(HX −)=1,浓度相等,结合图象可计算
电离常数并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A.lg c(X 2−)
c(HX −)=0时,c(X 2−)
c(HX −)=1,此时pH ≈5.4,则K a2(H 2X)≈10−5.4,可知K a2(H 2X)的
数量级为10−6,故A 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曲线N 表示pH 与lg c(HX −)c(H
2X)的变化关系,故B 正确; C.lg c(HX −)c(H 2X)=0时,即c(HX −)=c(H 2X),此时pH ≈4.4,则K a1(H 2X)≈10−4.4,常温下,
K h (HX −)=K w
K a1≈10−14
10−4.4=10−9.6<K a2(H 2X)≈10−5.4,可知HX −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则NaHX 溶液呈酸性,溶液中c(H +)>c(OH −),故C 正确;
D.由图象可知当pH =7时,lg c(X 2−)
c(HX −)>0,则c(X 2−)>c(HX −),故D 错误。

故选D 。

5.【答案】C
【解析】解:A.反应大量放热。

会损坏启普发生器;生成的氢氧化钙是糊状物。

会堵塞反应容器,使水面难以升降;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应选用分液漏斗,以便控制水的流速;为了获得平稳的乙炔气流,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故A 错误;
B.蒸馏时接收馏分的锥形瓶不能用塞子塞,否则锥形瓶中气压过大会导致安全事故,故B 错误;
C..HCl 能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从而除去HCl ,故C 正确;
D.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橡胶而不能用碱式滴定管,应该用酸式滴定管,故D 错误;
故选:C。

A.水和碳化钙反应速率很快,长颈漏斗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该反应放出大量热,碳化钙和水反应生成微溶的氢氧化钙糊状物;
B.蒸馏时接收馏分的锥形瓶不能用塞子塞;
C.HCl能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D.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仪器选取、物质制备、除杂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基本操作、物质性质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实验目的及仪器用途选取合适的仪器,题目难度中等.
6.【答案】B
【解析】解:用苯萃取废水中的苯酚,进行分液得到苯酚的苯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苯酚钠,苯与苯酚钠溶液不互溶,再进行分液操作,得到苯与苯酚钠溶液,苯可以循环利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苯酚和NaCl溶液,同样经过分液操作进行分离得到苯酚。

A.操作I是用苯萃取废水中的苯酚,进行分液得到苯酚的苯溶液,苯为萃取剂,故A正确;
B.苯酚钠属于钠盐,易溶于水,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小,故B错误;
C.操作Ⅱ得到苯与苯酚钠溶液,苯可以循环利用,故C正确;
D.操作Ⅰ、Ⅱ、Ⅲ均为分液操作,用到分液漏斗,故D正确。

故选:B。

用苯萃取废水中的苯酚,进行分液得到苯酚的苯溶液,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苯酚钠,苯与苯酚钠溶液不互溶,再进行分液操作,得到苯与苯酚钠溶液,苯可以循环利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得到苯酚,经过分液操作进行分离得到苯酚.
本题考查物质分离提纯的综合应用,关键是理解操作过程,注意理解掌握中学常见的分离、提纯方法,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解:轴烯与苯分子式都是C6H6,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只有D正确。

故选:D。

轴烯与苯分子式都是C6H6,二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等概念,侧重于学生的双基的考查,注意把握比较的角度和概念的区别,难度不大。

8.【答案】CuSO4或Cu2+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2Cu2++SO32−+2Cl−+ H2O=2CuCl+SO42−+2H+硫酸醇洗有利于加快去除CuCl表面水分防止其水解氧
化BD 0.597ab
m
【解析】解:(1)由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Cu生成CuSO4或Cu2+,溶解温度应控制在60−70℃,原因是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
故答案为:CuSO4或Cu2+;温度低溶解速度慢,温度过高铵盐分解;
(2)铜离子与亚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发生2Cu2++SO32−+2Cl−+H2O= 2CuCl+SO42−+2H+,
故答案为:2Cu2++SO32−+2Cl−+H2O=2CuCl+SO42−+2H+;
(3)由流程可知,经酸洗、水洗后得到硫酸铵,则应加入硫酸,为防止CuCl溶解,不能加入硝酸等氧化性酸,也不能加入盐酸,防止引入新杂质,
故答案为:硫酸;
(4)步骤⑥为醇洗,因乙醇沸点低,易挥发,则用乙醇洗涤,可快速除去固体表面的水分,防止水解、氧化,
故答案为:醇洗有利于加快去除CuCl表面水分防止其水解氧化;
(5)步骤②、④、⑤、⑧都要进行固液分离,根据混合的水溶性进行分离,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用离心机以及框式压滤机,以得到滤饼,
故答案为:BD;
(6)氯化亚铜与氯化铁发生Fe3++CuCl=Fe2++Cu2++Cl−,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反应的关系式为6CuCl~6Fe2+~Cr2O72−,
6 1
n ab×10−3mol
n=6ab×10−3mol,m(CuCl)=99.5g/mol×6ab×10−3mol=0.597abg,

则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0.597ab
m
故答案为:0.597ab

m
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可氧化海绵铜(主要成分是Cu和少量CuO)生成硫酸铜,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亚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Cl,发生2Cu2++SO32−+ 2Cl−+H2O=2CuCl+SO42−+2H+,得到的CuCl经硫酸酸洗,水洗后再用乙醇洗涤,可快速除去固体表面的水分,防止水解、氧化,步骤②、④、⑤、⑧都要进行固液分离,根据混合的水溶性进行分离,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用离心机以及框式压滤机,以得到滤饼,氯化亚铜与氯化铁发生Fe3++CuCl=Fe2++Cu2++Cl−,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结合关系式解答该题.
本题为2015年高考题,题目考查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常用化学用语、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等,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流程,难度中等,注意(6)中利用关系式的计算.
9.【答案】铁NO3−+8e−+10H+=NH4++3H2O因为铁表面生成不导电的FeO(OH),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Fe+2H+=Fe2++H2↑,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Fe2+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高时,产生的Fe2+浓度小,从而造成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
【解析】解:(1)①Fe是活泼的金属,根据还原水体中的NO3−的反应原理图可知,Fe被氧化作负极,
故答案为:铁;
②正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因此正极是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NH4+,为酸性电解质溶液,结合电荷及电子守恒可知电极反应式为NO3−+8e−+10H+=NH4++3H2O,
故答案为:NO3−+8e−+10H+=NH4++3H2O;
(2)从pH对硝酸根去除率的影响来看,初始pH=4.5时去除率低,主要是因为铁离子容易水解生成FeO(OH),同时生成的Fe3O4产率降低,且生成的FeO(OH)不导电,所以NO3−的去除率低,
故答案为:因为铁表面生成不导电的FeO(OH),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3)由表中信息可知(2)中初始pH不同时,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的原因为Fe+2H+=Fe2++H2↑,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Fe2+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高时,由于Fe3+的水解,Fe3+越容易生成FeO(OH),产生的Fe2+浓度小,从而造成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
态不同,
故答案为:Fe+2H+=Fe2++H2↑,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Fe2+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高时,产生的Fe2+浓度小,从而造成NO3−去除率和铁的最终物质形态不同。

(1)由图可知,Fe失去电子,N得到电子;
(2)pH=4.5时,NO3−的去除率低,与铁表面生成不导电的FeO(OH)有关;
(3)初始pH较小,氢离子浓度高,产生的Fe2+浓度大,促使FeO(OH)转化为可导电的Fe3O4,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初始pH高时,产生的Fe2+浓度小。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为高频考点,把握速率的影响因素、电极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表中信息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三IVA 1s22s22p3 1 ><><
【解析】解:(1)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Si处于第三周期第IVA族,
故答案为:三;IVA;
(2)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Cu元素为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故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
故答案为:1s22s22p3;1;
(3)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由于原子序数Al<Si,故半径Al>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由于非金属性O>N,故电负性N<O;
金刚石和晶体硅都属于原子晶,但C−C键键长短,键能大,故熔点更高,故金刚石的熔点高于晶体硅;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故甲烷的沸点低于硅烷,
故答案为:>;<;>;<。

(1)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
(2)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Cu为29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据此解答即可;
(3)同周期元素原子随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金刚石和晶体硅都属于原子晶,但C−C键键长短,键能大,故熔点更高;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

本题主要考查的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涉及电负性大小比较、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等,难度不大。

11.【答案】丙酮 2 1:6 取代反应
+NaCl酯基、碳碳双键、氰基8
【解析】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化学名称为丙酮,故答案为:丙酮;
(2)由上述分析可知,B的结构简式为,含2种H,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
2 组峰,峰面积比为1:6,
故答案为:;2;1:6;
(3)C为,C与氯气光照反应生成D,为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4)由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
故答案为:+NaCl;
(5)G为,G中的官能团有酯基、碳碳双键、氰基,
故答案为:酯基、碳碳双键、氰基;
(6)G()的同分异构体中,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含
有甲酸形成的酯基:HCOOCH2CH=CH2、HCOOCH=CHCH3、HCOOC(CH3)=CH2,
当为HCOOCH2CH=CH2时,−CN的取代位置有3种,当为HCOOCH=CHCH3时,−CN的取代位置有3种,当为HCOOC(CH3)=CH2时,−CN的取代位置有2种,共有8种,
故答案为:8。

=1,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氧元素质量分数为0.276,则A分子中氧原子数目为58×0.276
16
=
分子中C、H原子总相对原子质量为58−16=42,则分子中最大碳原子数目为42
12 3…6,故A的分子式为C3H6O,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单峰,且发生信息中加成反应
生成B,故A为,B为,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为,C与氯气光照反应生成D,D发生水解反应生成E,结合E的分子式可知,C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则D为,E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F与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G,则E为,F为,G为,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为高频考点,把握合成流程中碳链变化、官能团变化、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有机物性质的应用及习题中的信息,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1)D;A;
(2)H2O2与固体颗粒接触分解;SiO2;
(3)蒸发皿;
(4)30%
【解析】解:(1)根据题目化学工艺流程知,第一次浸出发生反应:ZnO+H2SO4= ZnSO4+H2O、ZnS+H2SO4=ZnSO4+H2S↑,有有毒气体的生成,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选D装置,第二次浸出时发生反应:CuS+H2O2+H2SO4=CuSO4+ S+2H2O,不产生有毒气体,可以选用A装置,
故答案为:D;A;
(2)第二次浸出时,向盛有滤液1的反应器中加入稀硫酸,后滴入过氧化氢溶液。

若顺
序相反,会造成H2O2与固体颗粒接触分解,
二氧化硅不与硫酸反应,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SiO2,
故答案为:H2O2与固体颗粒接触分解;SiO2;
(3)浓缩硫酸锌、硫酸铜溶液使用仪器为蒸发皿,
故答案为:蒸发皿;
(4)废催化剂中Cu的物质的量为15.0g×12.8%÷96g/mol=0.02mol,1.5gCuSO4·
5H2O中Cu的物质含量的为1.5g÷250g/mol=0.006mol,则铜的回收率为0.006mol
×
0.02mol 100%=30%,
故答案为:30%.
(1)根据题目化学工艺流程可知,第一次浸出发生反应:ZnO+H2SO4=ZnSO4+H2O、ZnS+H2SO4=ZnSO4+H2S↑,有有毒气体的生成,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第二次浸出时发生反应:CuS+H2O2+H2SO4=CuSO4+S+2H2O,不产生有毒气体;
(2)H2O2与固体颗粒接触分解;二氧化硅不与硫酸反应;
(3)浓缩硫酸锌、硫酸铜溶液使用仪器为蒸发皿;
(4)根据CuS质量分数计算废催化剂中Cu的物质的量,再计算硫酸铜晶体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铜的回收率.
本题以金属回收为载体,综合考查化学实验,涉及化学工艺流程、对原理与装置的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化学计算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