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马克思《致斐迪
南.拉萨尔》
《致斐迪南.拉萨尔》
1、背景:1848年德国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变节而失败了。
革命者们在思考和总结革命经验和教训,联系到发生在16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运动,它是多次欧洲革命的起点。
拉萨尔创作《济金根》也是借古讽今,因为政治自由和国家统一,是那场革命没有完成的目标,300年之后德国人民仍然在为这个目标奋斗。
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新的革命形式,即本钱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要求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有两条道路,拉萨尔倒向资产阶级自由派一边,他的作品表示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不雅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中表述了关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历史悲剧、现实主义和批评标准的文艺学、美学不雅点。
2、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一)艺术真实的客不雅标准。
艺术真实要符合历史真实,不能歪曲历史真实。
拉萨尔所面对的历史真实是,骑士反对派和平民反对派、骑士暴乱和农民运动,他们在反对诸侯贵族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根本目的和历史作用是不同的。
拉萨尔的剧本没有揭示出当时德国真实的阶级关系,没有塑造出围绕骑士暴乱的典型环境,特别是没有揭示出在这种阶级关系和典型环境中等人物历史行动的必然性,没有描写出农民起义的影响。
能否写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环境,揭示这个环境中真实的阶级关系,在整体符合历史真实,是判断历史剧是否达到艺术真实的客不雅标准。
(二)在整体上符合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允许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
对于历史剧来说,问题不在于能否进行想象和虚构,而在于通过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真实的反映出历史的面貌,提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关于历史悲剧问题:(一)关于济金根悲剧的根源。
拉萨尔认为的根源是:企图用狡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目的。
马克思们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策略不妥,而在于所处的阶级地位和他本身的阶级本性。
作为骑士和病笃的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有制度;并且同农民结成联盟的这个基本条件不成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成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拉萨尔用现象掩盖本质,而马克思则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
悲剧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种客不雅必然性,帮忙人们认识和掌握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规律,激励他们去从事改变现实的斗争。
(二)关于悲剧不雅念:所谓“不雅念的无限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辨证矛盾。
”马克思们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不是不雅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的悲剧的反映。
第一,悲剧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于现实生活傍边的。
悲剧的人和事不是什么“遍及精神”、“永恒正义”这类不雅念的化身,而是必然历史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和人物都能成为美学上和艺术上的悲剧的对象,能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
4、关于现实主义理论:(一)“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所谓“席勒式”就是从不雅念出发,以主不雅不雅念的演绎代替对客不雅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倾向。
他们的分野则是现实主义和主不雅唯心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分野,他们的不合必然在如何塑造艺术形象的问题上表示出来,那就是,诗人究竟是以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示出一般。
在现实世界中,特殊总是与一般相联系的,所以,只要对特殊加以完整而生动
的表示,就会从特殊中显示一般。
拉萨尔的《济金根》席勒式主要表示在三方面:第一,创作的出发点是不雅念,而不是现实;他先从个别历史事件和人物得出一个认识(不管这种认识正确与否)进而把这个认识提升为“永恒的和必然的”思想,或曰“遍及精神”,然后反过来,把许许多多个别的历史事件都看作是“遍及精神”的具体表示。
第二,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实际上抹杀了人们的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现实阶级内容,完全忽视了历史人物不同的阶级属性。
第三,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说教和议论,失去艺术感染力。
“莎士比亚化”的具体表示:第一,要求严格的从客不雅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就像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惟妙惟肖。
他的剧作处处洋溢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抱负和激情。
第二,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第三,还要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二)现实主义人物的塑造: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物塑造问题上批评了两中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倾向:忽视人物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和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
第二,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要通过情节的进程来表示。
主要的人物首先应该是必然阶级和倾向的代表,然后才是他们时代的必然思想的代表。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倾向是具体的,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应该通过现实关系和矛盾冲突的具体描写(即情节)表示出来。
第三,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示他做什么,并且要表示他怎样做。
(哈姆雷特)他的这种矛盾性格,是他所处的阿谁新与旧的矛盾交织着的时代的曲折反映,是他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和它的薄弱虚弱性的表示。
而要写出人物怎样做,就必需对人物的行动作生动的描写,对人物的个性作细致的刻画。
别的,在表示人物怎样作上,还应注意把人物同环境联系起来,注意把他们放到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去加以描写,这是现实主义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第四,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和刻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采取对比的手法。
人物塑造的一个总的思想是要求对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画。
”不要局限于古代人的性格描写手法,而应该向莎士比亚学习。
(三)现实主义未来艺术的抱负:戏剧的未来即抱负戏剧的问题,“您不无按照的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并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
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
”这是恩格斯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不雅点和美学不雅点而提出来的全新的现实主义的戏剧抱负。
关于“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就是要全面的、完整的反映出人物所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历史关系。
(如农民和平民革命运动的关系)“思想深度”也不是纯思辨的产物,它来自作家艺术家对他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无论是作家的深刻意识,还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到必需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表示出来,都必需用生动、丰富的情节融合起来。
所谓情节的生动性,是指作品中情节的发展符合生活逻辑,合情合理,逼真可信,生动形象;所谓情节的丰富性,是指情节发展的曲折、交错,富有变化,细节描写丰富多彩,不单一化、雷同化。
这都是莎士比亚戏剧在艺术上的特点和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