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州宋代净众院塔基壁画
作者:郝建文
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05期
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是继静志寺塔基地宫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
它位于静志寺塔基地宫的西面约1000米处,北距汉中山靖王陵仅有200米。
它被发掘,缘于定州市城关镇兴无街大队的平整土地。
当时,干活的人们发现了碎砖堆积。
在对碎砖清理后,下面出现了一道单砖平砌的墙壁,继续往下挖时,在地表下1.5米处发现墙后一道券门,有两扇石门,门扇上施朱砂色。
门上用金色绘了三排八列门钉,雕刻了一对铺首,上施金色,锁门的铁锁已朽坏脱落。
推开石门,塔基内放有石函及许多器物。
定县博物馆随即对这座塔基
地宫进行了发掘整理。
塔基坐北朝南,通高约3米。
塔基地宫平面近似方形,边长约2.7米,墙高约1.5米,门向南开,券门宽约1米。
墙壁上部为穹隆顶。
塔基地宫的中央放一长方形石函,四侧刻有文字,函下有砖砌须弥座,四周饰有彩绘图案。
石函和须弥座上放有不少瓷器,石函内存放的器物更多,有银塔、银棺、银瓶和瓷器等。
在地宫券门两侧,各放了一座高约1.2米的石塔,塔的四周饰有浮雕图案,并刻有“善心寺舍利塔”等铭文。
石塔内装有一瓷瓶,里面装满了舍利(塔内的其他器物内几乎也都装有舍利)。
在塔基内的东北和西北角,各放着一个瓷坛,穹隆顶的正中悬挂了一个直径约21厘米的铜镜。
塔基地宫内出土了106件银器、瓷器和石刻等。
其中的瓷器55件,全部为北宋早期定窑产品。
器型有盒、罐、壶、净瓶等。
瓷器的装饰多采用刻花、印花等手法,器形高大,制作精巧,花纹复杂,釉色莹润。
其中一件刻花龙头净瓶,高60.7厘米,器身饰有莲花瓣图案,是罕见的大件定瓷。
据一件瓷瓶上“至道元年四月弟子……”等字样的刻字来看,这批瓷器是瓷窑专门为寺院烧制的。
该塔基地宫的金银器数量虽不及静志寺,但制作工艺更为精致,银器的装饰多采用雕塑手法,有很强的立体感。
如那件高28.8厘米的缠龙银瓶,瓶上部垂一串银球,周围有一条银塑的飞龙缠绕,飞龙延颈相戏,龙的周围,是银片刻制的云朵,此器物设计巧妙,飞龙的立体感很强。
塔内出土的舍利约有200余斤。
据传释迦牟尼死后,尸体烧化成五色舍利。
据《如意宝珠
金轮咒王经》:“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精、马脑、玻璃众宝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
则到大海边拾清静砂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
”塔基地宫内出土舍利数量如此之多,应该是造作的。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基地宫的东、西、北三上壁绘有壁画。
南壁上虽没绘壁画,但却留有题记,券门南侧的题记写有“至道元年四月”等字,和该塔基地宫出土的那件瓷瓶上“至道元年四月弟子……”的刻字年代相同。
北壁上画有释迦牟尼涅槃图,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入灭后,他的十个弟子奔丧的情景。
画面上释迦牟尼两目微闭,袒胸露足,侧卧在一高台之上,似正枕臂微睡。
他身躯高大,在朱砂色台面的映衬下,格外突出。
他的父亲坐在蒲团上面,正抚摸着他的双脚,他母亲在两位侍女的侍奉下,在他的身后默默注视着,似在暗自掉泪。
他的弟子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捶胸顿足,有的伏尸饮泣,有的哭昏在地,人物表情夸张,形象生动。
高台两侧各绘了一位袒胸赤膊、手舞足蹈的人物,表情淡定,他们是迎接释迦牟尼灵魂归天的天使。
整个画面布局谐调,比例得当。
从现存的画面来看,高台的右下角,透过台子和台面上那层薄薄的朱砂色,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壁画,当初是先画了释迦牟尼的父亲,然后才绘制台子。
东、西两壁绘礼乐图,这是为迎接释迦牟尼灵魂升天而安排的乐队。
在两壁上,各绘了6位戎装的乐师,个个面肥耳阔,拿着各自的乐器在投入地演奏,有吹笙的,有吹竽的,有吹箫的,有弹琵琶的,有鼓瑟的,他们宽大的衣带仿佛随着音乐在飘拂,颇具动感。
塔基的穹隆顶部分用墨线勾勒了云、花朵、凤凰和飞天,设色淡雅,飞天损毁严重,不过从残存的面部、腹部以及胳膊来看,其造型很优美,着色采用了晕染的手法,看上去很圆润,立体感很强。
壁画中释迦牟尼和其他人物相比,形象极为高大,这是画师为了突出表现他而设计的,画师在绘画的方法上也有所区别。
壁画中人物的勾勒多使用较粗的墨线,即使是面部也一样,颇似吴道子的兰叶描。
着色多用朱砂在面部、手等暴露的皮肤部位晕染,东、西壁礼乐图上的人物面部则采用平涂的手法,施朱砂色,用色很厚,有的线条被色彩覆盖。
唯有释迦牟尼的面部、手和脚用了较为匀细的线条,似高古游丝描,而且用朱砂色和同样的线条进行复勾。
虽然他身上的袈裟用线和其他人物的用线线型大致相同,但却能明显感到运笔时画师的心境不同,画出来的线十分沉稳。
总的看来,该壁画造型洗练生动,线条流畅挺健,设色淡雅明快,既写实又概括,反映了画家绘画技艺非常纯熟,艺术水平很高。
可以说,净众院的壁画是北宋时期优秀的绘画作品。
此外,根据碑文可知,净众院在北宋初年曾是居民李敬千的菜园,他施舍给了僧侣,后来在仙林寺讲经沙门演上人(又称义演)的主持下于端拱元年(988年)将此地建成寺院。
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给该寺院赐名为“净众院”。
另据出土石函上的铭文“时大宋至道元年岁次乙未四月丁丑朔八日甲申时葬创修院功德主讲维摩上主经沙门义演……”可知,此塔基是在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为安葬主持修建净众院的义演等人所建的。
从所藏的器物和地宫墙壁上的题记来看,安葬时,定州的上层人物都曾有施舍,一些寺院包括善心寺也随葬了一些器物。
这座由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的寺院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时间被毁的?文献上并没有记载,到目前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线索,它是否和静志寺一起被毁坏,也不可知,到现在仍然是个谜。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