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四校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四校语文八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

(28分)
1.(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
....地切割着,缓慢而不懈怠。

B.即使是海枯石烂
....,中国人民也不会忘记日本军屠杀南京城的滔天罪行。

C.有的司机明明是酒后驾车,被交警拦下后还强词夺理
....,不服从管制。

D.宜春的明月山吸引着全国的游客纷至沓来
....,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2.(2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妩.媚(wǔ)苍劲.(jìn)竹篓.(lǒu)大煞.风景(shà)
B.诅.咒(zǔ)堕.落(zhuì)羁.绊(jī)一如即.往(jì)
C.香蒲.(pú)砚.台(yàn)湎.怀(miǎn)挑拨离间.(jiān)
D.簌簌.(sù)迂.回(yū)驰骋.(chěnɡ)轻歌曼.舞(màn)
3.(2分)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B.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大型纪录片,全面展现了过去五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军事现代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D.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4.(2分)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一带一路》的书名号使用有误,其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应改为“一带一路”。


B.体育课上,小张受伤了,同学们把他送到了医务室,他说道:“尽管你们尽了绵薄之力,却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非常感谢!”(上述语境中的语言表达得体。


C.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这段文字用了
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漕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活力。

)D.撰写好演讲稿要着重做到五个方面:(1)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2)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3)明确表达观点,把思路展现出来;(4)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5)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5.(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读经典作品,会拓宽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C.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D.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6.(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A.秘诀黄粱梦根深蒂固形销骨立
B.旁骛坐右铭不攻自破矫揉造作
C.端详绿菌场自欺其人走投无路
D.亵读练习簿顾名思义前扑后继
7.(2分)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8.(2分)下列对对诗作《归园田居》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9、(4分)学校以“走进北京世园会”为主题,组织同学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活动一)阅读介绍北京世园会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8日晚在延庆开幕。

园区的中心是妫汭湖,它运用传统叠山理水手法,拓展废弃
鱼塘,营造湖面景观,产生的土方就近堆筑山体,建成天田山。

园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馆。

远看,它仿佛一柄“如意”镶嵌在山水田园中,取名为“锦绣如意”。

中国馆借鉴传统的斗拱、榫卵结构,效仿古人“巢居”和“穴.居的智慧,将主要展厅覆盖于梯田之下。

园内制高点为永宁阁,永宁阁② 了辽金楼阁建筑风格,③ 了北京建都始于辽金的历史。

《尚书·吕刑》有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永宁阁的名字便来源于此,寓意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园区一号门被称为礼乐大门,“④ ”今天,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国人民走进世园会。

为了提供更加真切的观赏体验,本届世园会不仅汇聚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视听交互体验等平台,还特别推出“智慧世园”移动端APP,游客在家中即可进行“进入式”沉浸观览。

该程序还提供园区场馆、展园与景点介绍,并具备定位、实景导航与AR等功能。

游客还可以通过该程序查找交通路线、周边餐饮、住宿、景点等信息,或在“植物课堂”栏目中学习有关树木、花卉、园艺的知识,感受“园艺+”的魅力。

(1)给加点字注音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②③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穴(xué)居融合契合
B.穴(xuè)居融合契合
C.穴(xué)居契合融合
D.穴(xuè)居契合融合
(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馆内山东展区的墙壁上书写着一句《论语》中众所周知的语录,这句语录正好能填入文中横线④处,该语录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在横线①处填入对联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园会隆重开幕观光者畅游园区
B.吉祥如意中国馆功能无限移动端
C.美丽景观含文化底蕴全新体验显科技神奇
D.特色建筑别具匠心参观游览随心所欲
(活动二)世园会中国馆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1)下面短文中的(A)(B)(C)(D)(E)处缺少了相同的一个字,这个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有关它的思想更是源远流长,这个字是“”。

中国馆围绕五个主题依次布局。

“天地人(A)”;“惠风(B)畅”借助《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大型长卷展墙,再现秀丽多姿的绿水青山;“山水(C)鸣”;“祥(D)逸居”;“(E)而共生”。

(2)根据文意,依次将下面四句话填入上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生态山水和丘陵梯田的意象,传达山水林田湖草万物共生的理念
②以影像与图文交织辉映的效果,指明我国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
③营造“风拂花开,崇尚自然”的互动效果,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④以甲骨文辞和《诗经》中的植物为素材,彰显天然质朴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④①③②
(3)千百年来,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其文化寓意为:探波傲雪、深谷幽香、清雅澹泊、凌霜飘逸。

中国馆特设“四君子”展区,展区墙壁上写有描写“四君子”的古诗句。

下列不是描写“四君子”的一项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B.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刘桢)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
D.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
(活动三)北京园是一座独具北京老城街巷建筑特点的四合院。

右侧是北京是北京园中的一副门板楹联,以下对其书体特点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属于楷书,方正稳重,笔画工整,饱满浑厚
B.属于行书,方扁流畅,一波三折,端庄雄伟
C.属于楷书,结构简省,不拘章法,大气磅礴
D.属于行书,瘦长典雅,匀净修长,潇洒飘逸。

(活动四)下面是学校通讯社撰写的参观报道片段,请阅读后完成下列小题。

从园区一号门向里走,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丰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花坛。

花坛以丽泽金融商务区城市花国为主题,展现了人们共享和谐幸福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主题花坛中有一粉一
紫两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桩牡丹盆景,体现出浓厚的花卉文化意蕴,亮出丰台区“花好月圆
....”的地域名片。

在《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评选中,丰台区主题花坛得到51305票,赢得了北京世园会十六区最受欢迎花坛。

(1)文段中加点词语“花好月圆”凸显出丰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遗憾的是,这段文字并未完全揭示出这四个字的丰富内涵。

下面哪首诗可以用来弥补这个遗憾?你的选择是。

(甲)(乙)
取道阅河干,浮桥度广滩。

百转奔流永定长,烟波古渡有诗章。

汛凌过竹箭,水潦未桑乾。

潮随浩浩千年阔,史记滔滔几段狂。

四载由来仰,尾阔今度看。

碧草晨曦犹旖旎,青荷晓月正徜徉。

敬绳仁祖志,永定冀安澜。

风梳细柳听新韵,橹桨摇来绮梦香。

(2)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做修改。

应改为:
10、填空。

(8分)填空。

(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_____________。

(《回延安》)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_______,_______。

(《蒹葭》)
(3)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4)__________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5)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知困,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
(7)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

(《北冥有鱼》)
(8)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丽、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就有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句子,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以博大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

二、阅读理解。

(42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Ⅰ《写给母亲》
(作者贾平凹)
①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

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

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④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
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

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⑤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⑥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

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

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⑦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

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

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Ⅱ你能陪父母多久
(图表来源于网络)
Ⅲ《母亲的专列》
(作者丁可)
①这是您惟一的一次乘车/母亲您躺在车肚子里/像一根火柴那样安详
②一生走在地上的母亲/一生背着岁月挪动的母亲/第一次乘车旅行/第一次享受软卧/平静地躺着像一根火柴
③只不过火柴头黑/您的头白
④这是您的第一次远行啊/就像没出过远门的粮食/往常去磨房变成面粉时/才能乘上您拉动的那辆老平车专列/我和姐姐弟弟妹妹/陪伴着您
⑤窗外的风景一一闪过/母亲您怎么不抬头看看/只像一根躺着的火柴
⑥终点站到了/车外是高高的烟囱
1.请对比阅读材料Ⅰ(《写给母亲》)和材料Ⅱ(图表),回答: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是如何对待母亲的?图表中所提示的年轻人又是怎么对待父母的?
2.请仔细阅读《写给母亲》(材料Ⅰ)、《母亲的专列》(材料Ⅲ),完成题目。

(1)材料Ⅰ第④段中画线句,母亲说的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样的意思和感情?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Ⅲ是一首现代诗,请问:诗的第⑥段“终点站”实际上是指哪里?
3.请从描写的角度
.....赏析材料Ⅰ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4.材料“Ⅰ”是散文,“Ⅱ”是图表,“Ⅲ”是现代诗,尽管角度不同(有正面、有反面),尽管方式不同(有直接叙述或抒情、有间接对比呈现),但共同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内容(回答不得超过4个字)?请结合自身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父母和对待父母?
中心内容:□□□□
怎样看待和对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6分)数字阅读的美好时代
戴上增强现实眼镜看一本有关兵马俑的图书,兵马俑就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给手机加上一个反光镜,再打开绘本时,手机会自动为孩子朗读绘本内容……许多看似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已成现实。

12日至14日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5G、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精彩纷呈,让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未来更加期待。

5G时代,数字阅读会出现哪些变化?

想亲眼看看紫禁城里的生活吗?想和剧中人物肩并肩走在一起吗?诺基亚公司在展会现场展示了5G视频融合技术,用户对着自己拍摄一段视频传到一台服务器上,就能和任何影视剧中的场景进行融合。

“其实相当于抠图,但以前限于速度和带宽,普通用户很难做到,有了5G就简单了。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套技术未来可以使用户在观看影视剧时直接进入剧中,“演员就好像在你身边一样。


我国在5G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网络部署全球领先,5G商用进程也在加速。

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认为,随着5G技术的落地、虚拟技术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将是数字阅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说,如今数字传播技术带来的数字阅读、有声阅读、可视化阅读已超越传统阅读体验,图文、音频、视频及AR/VR技术的加入使阅读变得生动立体,未来的数字阅读将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

而且,在5G高速度、低延时、大容量的带动下,“万物皆可为媒介”,数字阅读的空间和场景会得到极大拓展,“未来随时随地都可
以阅读。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认为,深度数字化将大幅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阅读不仅仅局限在书本、手机、电脑等现有终端,未来各种终端阅读设备之间能无缝切换,智能手机、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都将成为阅读的载体,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随身随心获得专业优质的阅读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数字阅读一直受困于技术领先而内容不足,读者抱怨优质内容少。

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据《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近70%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

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仅网络文学总品种就超过1600万部,数字内容创作者的总人数从2015年的480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862万人。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刘书说,电子书的普及极大促进了中国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目前亚马逊中国上的图书50%实现了纸电同步出版。

亚马逊中国拥有超过70万种图书,“这些都是出版社的正版优质图书,读者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了。


数字阅读内容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也刺激了读者的付费意愿上升。

据统计,有68.7%的电子书用户愿意付费区间在20元以上。

“但实际上,读者只要买到了一本满意的电子书,他的实际付费就会明显高于20元的付费意愿,人均实际付费在33元到41元之间。

”张毅君说。

近年来,我国知识付费发展迅猛,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3亿人。

其中音频课程尤其受读者欢迎。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去年4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习惯。

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未成年人听书率也达到了22.7%。

听书成为各种阅读方式中增长最快的方式之一。

影响力向基层民众和海外读者延伸
我国数字阅读不但在国内收获海量用户,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国际读者的关注。

据统计,目前有超500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到海外,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网站日活跃人数达50万人,相关网站的日均访问量达500万次。

2015年,中国实体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只有5000种,2018年已经增加到9万种。

刘书说,亚马逊中国与美国出版社合作出
版了22部中国作品的英文版,路遥的《人生》、紫金陈的《无证之罪》、贾平凹的《秦腔》等受到美国读者的喜爱。

——节选自201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在①②处补上合适的标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
A.诺基亚公司展示的5G视频融合技术,可以使用户在观看电视剧时直接进入剧中。

B.据《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超过一半的数字阅读用户认为2018年的数字阅读内容质量有所提升。

C.近年来,我国知识付费发展迅猛,其中音频课程尤其受读者欢迎。

听书成为各种阅读方式中增长最快的方式。

D.据统计,目前有500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到海外,路遥的《人生》、紫金陈的《无证之罪》等作品受到美国读者的喜爱。

3.请根据《2018年青年数字阅读供需示意图》,谈谈青年数字阅读的现状。

4.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越来越高。

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纷纷进校园。

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数字阅读的思考。

链接材料: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

有时他也热衷明星八卦、网络小说,导致上课分神。

1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井,乡村的印章
一畦畦碧绿的菜园子展现在眼前,葱茏茂盛,长势喜人:西红柿一串一串挂在枝桠间,一层,两层,三层,最下边的一层还有一枚笑红了的小脸。

一行葱挺直了腰身,站立端正。

青椒玲珑可爱,好似一只翠绿的小灯笼。

白菜像雕刻师精心雕琢过的翡翠。

卷心菜还未收心,叶片上卧着几滴露珠,一只毛毛虫当成了小广场,慢悠悠地在上面散步。

黄瓜呢,在菜园子靠石墙的最里边,羞答答地躲在藤蔓之后,只露出来那么一小截,带着毛刺,尾随着枯萎了的小黄花。

匀整的菜畦旁边,是一条蜿蜒又光滑的小路,小路的另一端是老井。

这些鲜活的菜蔬,得益于老井慷慨的恩赐。

日里月里,老井总是激荡着酩酊的水光,陶醉了岁月,隐去了故事。

故乡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这片苦焦的土地,山大沟深,十年有九旱。

一年四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竞争,和岁月对抗。

乡亲们的吃水全靠老井。

老井在一条深沟里,距离村庄三里地。

沿着一条又陡又急、七拐八弯的下坡土路要走上小半个时辰。

那些日子,人们赶了牛车,慢慢悠悠地往返,拉一趟水往往要折腾好长的时间。

春天里刮黄风的时候,正是种玉米的时节。

乡亲们在肆虐的老黄风中播种希望。

这个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从老井里取了水,晃悠悠地挑着水桶,一步,一步,挑到玉米地,然后用水瓢一勺一勺舀到放了种子的小坑里,覆盖上黄土,用脚踩实……那一支沉重的扁担,压红了肩膀,压弯了腰身,也压实了岁月。

那一年隆冬时节,邻家的小哥哥牵着牛去井边饮水。

谁承想,牛在溜滑的冰面上栽倒,摔断了一条后腿。

众人合
力用板车把牛拉回来,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却下了结论:牛腿已残,无法治疗。

谁都知道一头牛对于庄户人家有多么重要,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无奈之下,邻家叔说,杀了牛,卖了肉,再买牛。

多年以后,依然记得,那么一头健硕的老黄牛,在绝望之际,吧嗒吧嗒掉着黄豆大的泪珠子。

夏日里,大人们在菜园子里浇水,孩子们就偷偷伏在井台石板上看井水。

井水深邃清幽,经天光映照,水面闪着光芒,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蓝天,也有悠悠漂浮的白云。

绿皮的青蛙藏匿于垒砌的石头缝间,露出一鼓一鼓的腮脖子,时不时“呱呱”叫上两声。

我们扔了小石子吓唬青蛙,青蛙“扑通”跳入水中没了踪影。

有一次竟然发现井里还有蛇,菜青色的蛇鬼魅一般,自在游弋在井水中,实在太吓人。

这时,孩子们往往会得到大人的厉声呵斥,一则怕掉入水中,二则怕污浊井水。

孩子们顿时四散而去。

老井前的路旁,杂草丛生,肥硕的水稗、车前草、龙葵、苍耳、虎尾,像一群没人管的野孩子,拥挤在一起。

玩累了,我们就折了南瓜的大叶子,浸了井水,当作草帽戴在头上,沁了水的叶片凉丝丝的。

南瓜的叶柄是空心的,可以当作吸管,在水桶里汲水喝。

老井的水甘甜清冽,冬暖夏凉,喝上一肚子,去草丛里打滚儿,可以听到肚子里“咣当、咣当”的声响,并乐此不疲——即使喝再多的井水,肚子也不会疼。

井边十米开外,是一棵老柳树,弓腰驼背,年岁已不可考,空心却繁茂,树下荫爽交匝,我们就钻到树干里游戏,或者在树干上系一根绳子荡秋千,耳边会传来清风的私语。

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去老井挑水或者拉水吃了。

拧开水龙头,哗啦啦的泉水喷涌而出。

而那老井,像一只洞察力非凡的眼睛,似乎早已洞悉了村庄的人来人去、世事变迁。

搬离故乡已有十几年的光景,老井的那一眼泉仍旧日复一日汩汩涌出,可昔日的打水声、喧闹声,还有那片绿油油的菜园子,早已销声匿迹,四下里一片沉寂。

如果以这口井为中心辐射开来,周遭的土地渐渐撂荒,而那些熟悉的面孔大多已各奔东西。

由喧闹到寂静,是老井的宿命,也是村庄的宿命。

老井,这一枚乡村的印章,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时光符号,刻记着每个游子湿漉漉的乡愁。

1.文章的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①段,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菜园子?
3.下面这句话是从文中某两段拿出来的,你认为放在哪两段之间最合适?请根据这句话与上下文的联系,简述理由老井,伴着人们走过多少难熬的光景?又带给我们多少温馨的回忆?
4.揣摩下面的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答题。

井水深邃清幽,经天光映照,水面闪着光芒,像一面镜子,镜子里有蓝天,也有悠悠漂浮的白云。

(这段话写出了井水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老井前的路旁,杂草丛生,肥硕的水稗、车前草、龙葵、苍耳、虎尾,像一群没人管的野孩子,拥挤
..在一起。

(将加点的“拥挤”换成“成长”好不好?简述理由)
5.请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写作。

(5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