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石壕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教学设计
现在的我们回首古代中国,只见荣辱变换,朝代更迭。
然而有一个朝代是最频繁被人提及的,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政治最清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这个朝代就是——唐朝。
时至今日,提起唐朝,人们依然津津乐道,因为它实在有着太多的传奇。
而今天,老师也将带领同学们见识一个传奇,是一位诗人,他其貌不扬却出身名门,他才高八斗却仕途坎坷,他心系家国,却偏偏经历战乱流离。
这位诗人就是——杜甫。
为何称其为传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杜甫。
老师课前也整理了关于杜甫的一些常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关于杜甫,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说明他的作品多是涉及关于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就如同同学们接下来要看到的这个表演一样。
他们表演的是一件什么事?
其实,这是一个杜甫亲眼所见的真实故事,它就发生在一个叫做石壕村的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脚步,到石壕村去,去看一看那里的民生疾苦,体会杜甫笔下的波澜起伏。
首先,老师范读一下这篇课文,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和断句。
老师已经读完了,大家有没有没听清的地方?下面每个同学把这首诗认真的朗读一遍。
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如何,我们先来齐读一遍。
生展示读。
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这首诗的意思,你们了解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或资料自由疏通这首诗,有不理解的内容标注下来我们共同解决。
看起来同学们都比较自信,那么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看来同学们对诗意的把握已经比较到位了。
而老师也要加大问题的难度了。
石壕村的故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差役为什么要夜间捉人呢?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自安史之乱起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盛唐的气象一去不返。
国家衰败的同时,百姓在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壕村的故事来开了序幕。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是谁?
对于老妇人生活和遭遇,你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从哪些事情当中可见其“苦”呢?
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老妇人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穷困百姓的形象。
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她的苦难和不幸来呢?
老妇人一家为何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
安史之乱固然是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叛乱,朝廷征兵也是为了所谓平叛。
然而,这样平叛的战争不管结果如何,受难最大的却是无辜的百姓。
而故事中的老妇人不过是当时为战争所荼毒的千千万万百姓的代表,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罢了。
《石壕吏》短短120个字,却将老妇人一家的痛苦真真切切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语言不可谓不凝练,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凝练、深刻的语言来表现这些苦难的呢?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我相信你们都对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请带着你们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石壕吏》。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那个情景,听到了那低沉压抑的哭声,让我心痛不已。
那么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感情啊,几乎贯穿了杜甫诗作的全部,所以,我们用四个字了来概括杜甫,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杜甫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前途奔走,为百姓福祉担忧。
可惜的是,心系家国的杜甫最终没能等来国家安定复兴的好消息。
公元770年,贫病交加的杜甫带着他一生未酬的理想死去了,终年59岁。
一代诗圣就此陨落,让人唏嘘不已。
在动荡的年代,有报国之志无法施展,甚至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
我不禁想起了那个为躲避战乱随父母偷渡却溺亡土耳其大海的叙利亚男孩。
三岁,本该是在父母怀里备受呵护的年纪,而他却永远享受不到了。
孩子,愿天堂没有战火纷飞。
说到这儿,此时此地,安静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感谢同学们的发言。
是啊,和他们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现在的国家安定、繁荣、强大。
在她的呵护下,我们可以快乐的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新的惠民政策颁布,我们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就如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看似遥远,又仿佛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那么,关于“中国梦”,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请以“我和我的中国梦”为话题,写一段发言稿。
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我们的祖国。
因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不为未来能为我们的祖国尽一份力而努力呢?
最后,一首歌《国家》送给同学们,希望你们记得今天的承诺。
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石壕吏》学情分析
(一) 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均匀。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本学科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并能运用这一方面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是一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
但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体会到作者抒发的情感,并由此产生爱国的热情。
(三)在领会诗中精炼语言上还有待于老师的点拨,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有待提高。
《石壕吏》学情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随机抽取学生座谈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本节课上课学生。
此次调查主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二)调查分析
1、课堂表现调查
(1)第1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精神面貌良好。
(2)第2、3项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百分之十五的学生未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参与度不够。
2、学习效果调查
第4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当堂达标练习。
三、结果分析
授课教师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式,能够认真备课,把知识输入设计的具有“情景体验性”,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情景体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转变传统教学,注意关注学生和知识的生成,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让学生体会历史教学独特的呈现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以德树人的目的。
从课上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积极投入课堂,教师要做好课后跟踪辅导,了解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注意教师个人基本功的提升。
《石壕吏》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
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一、作者简介。
通过对杜甫基本情况的了解,初步感知杜甫。
并对杜甫诗作“史诗”的
说法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基础回顾。
这一步进行本诗中释词和翻译的预习检查。
旨在让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
理解和掌握。
三、简介背景。
进一步的了解背景,同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并深刻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四、质疑探究。
体会老妇人的“苦”和作者用词的精妙。
五、情感把握。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六、情感升华。
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
《石壕吏》评测练习
一、解释黑体字
老翁逾墙走()()犹得备晨炊()
死者长已矣()听妇前致词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
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
3.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5.《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翻译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石壕吏》课后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名作,此文写于“安史之乱”前期,此时,诗人已到中年,他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书写此文,借以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教学中,我通过对人物对话的分析,明确中心,理解主题,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世界。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一段对比让同学们体会到杜甫生命中存在的反差,对杜甫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
接着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帮助同学们初步了解这首诗。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朗读、释义进一步深入了解本诗。
接下来通过对两个重点问题的把握,既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体会,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凝练、深刻的语言,对以后的学习、写作也是一种帮助。
在本课的后半部分,我引入了“中国梦”这个话题,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很显然,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所触动,所以能在这个部分中畅所欲言、妙语连珠、真情流露,让我也备受感动。
唯一遗憾的是,在本课中如果朗诵练习能再充分和深刻一些我觉得会更好。
《石壕吏》课标分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3: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