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工程学院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水工程实验技术
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专业、班级:给排水
实验一 自由沉降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自由沉降曲线。

去除率~沉速曲线(η~u 曲线)、去除率~时间曲线(η~ t 曲线)和未被去除颗粒百分比~沉速曲线(P ~u 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的特点是:沉降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 公式。

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
+-=0
0)1(P s
dP u u P η 其中: η —— 总去除率
P 0 、P —— 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 u s 、u 0 —— 沉淀速度 实验用沉淀柱进行,如图3-1。

初始时,沉淀时间为0,悬浮物浓度为C 0,去除率η=0。

设水深为H (实验时为水面到取样口的垂直距离),在t i 时间能沉到H 深度的最小颗粒d i
的沉速可表示为:i
i t H u =。

实际上,沉淀时间t i 内,由水中沉至柱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i s u u ≥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柱底,同时,颗粒沉速i s u u <的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到柱底,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i s u u <,但这部分颗粒并不全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柱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一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小于或等于沉速u i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 i ,则这部分颗粒能从水中被去除。

在 t i 时间,取样点处实验悬浮物浓度为C i ,沉速i s u u ≥的颗粒的去除率:
0000
11i i i C C C P C C η-=
=-=-,其中,0C C
P i i =表示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绘制 P ~u i 关系曲线,可知1212
12000
C C C C P P P C C C -∆=-=
-=
,P ∆是但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 1降至u 2,即颗粒粒径有d 1减到d 2时,此时水中所能多去除的,粒径在d 1~d 2间的那部分颗粒的百分比。

当P ∆无限小时,dP 代表了小于d 1的某一粒径d 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

这些颗粒能
沉到柱底的条件是:颗粒由水中某一点沉到柱底所用的时间,等于或小于具有沉速u i 的颗粒由水面沉至柱底所用的时间,即满足:
x i
x H
u u ≤,x i H u x u ⋅≤
由于自由沉降颗粒均匀分布,即为等速沉淀,因此沉速i s u u <的颗粒只有在水深 x 以内
才能沉到柱底,因此沉到柱底这部分颗粒,占这种颗粒粒径的百分比为
x
H
,同一粒径颗粒的去除率为
x i u x H u =,令0i u u =,s i u u =,则0
s u x H u =。

由上述分析,s dP 反映了具有u s 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而
s
u u 则反映了在设计沉速u 0前提下,具有沉速0s u u <的颗粒去除量占本颗粒总量的百分比,则0
s
u dP u 反映了设计沉速u 0时,具有沉速为u s 的颗粒所能被去除的部分占全部颗粒的比率。

这部分沉速0s u u <的颗粒的去除率为:0
0P s
s u dP u η=
⎰ 颗粒的总去除率:⎰
+
-=0
0)1(P s
dP u u P η 工程中常用去除率公式:00
(1)s u P
P u η⋅∆∑=-+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沉淀装置:包括有机玻璃沉淀柱、储水箱、水泵、搅拌装置和配水系统等。

2、秒表。

3、测定悬浮物的设备:浊度仪,烧杯等。

4、实验用水采用自来水和硅藻土配置。

四、实验步骤及记录
1、将一定量的硅藻土投入到配水箱中,开动搅拌机,充分搅拌混合,注意混合后浊度不可太高,以保证满足自由沉淀的要求。

2、取水样100ml (测定初始悬浮浓度为C 0),并且确定取样管内取样口位置(本次实验取二个取样口)。

3、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淀管到一定高度,停泵,停止搅拌机,并且记录高度值H 0,此时沉淀时间t =0。

开动秒表,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t 。

4、观察悬浮颗粒沉淀特点、现象。

5、当沉淀时间t 为5、10、20、30、60、80、120 分钟时,在每个取样口分别取水100ml 两次,用浊度仪测定悬浮物浓度(C t1、C t2),记录数据,计算时取两者的平均值2
2
1t t t C C C +=。

(实验指标水样悬浮物浓度用浊度替代)
6、注意:每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皆需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H t1、H t2,并记录数据,计算时取二者的平均值2
2
1t t t H H H -=。

7、实验记录用表。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原始记录
五、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 基本参数整理
实验日期: 水样性质及来源: 沉淀柱直径:d = mm 柱高:H = m
水温: ℃ 原水浊度:C 0 NTU
绘制沉淀柱草图及管路连接图 2.实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1)未被去除悬浮物百分比:0
100%i
i C P C =
⨯ C 0 — 原水浊度,NTU ;
C i — 沉淀时间t 后,水样浊度,NTU
(2)相应颗粒沉速:i
i i
H u t =
mm/s 原始数据整理
(3)以颗粒沉速 u i 为横坐标,以 P i 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制P ~u 关系曲线。

(4)应用工程公式00
(1)s u P
P u η⋅∆∑=-+,利用图解法列表计算不同沉速时,浊度的去除率η。

浊度去除率η的计算
(5)以η为纵坐标,分别以u 、t 为横坐标,绘制η~u ,η~t 关系曲线。

3.比较两个不同取样口(沉降高度)的水样绘制的曲线差别。

六 实验结果讨论
1、 自由沉淀实验的取样口高度该如何选择?
2、 本实验中哪些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该如何改进?
3、 绘制自由沉降曲线的意义?
4、按照公式00
100%i
C C C η-=
⨯计算不同沉淀时间t 的沉淀效率η,并绘制η~u ,η~t 关系曲线,和本次实验的结果对照分析,指出上述两种整理方法的适用条件。

实验二 絮凝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絮凝沉淀的实验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絮凝沉淀概念、特点的理解。

(3)能够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曲线,并学会通过曲线求某一深度的颗粒总去除率。

二、实验原理
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50~500mg/l 范围的颗粒沉淀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的特点是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互相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变化的。

我们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式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思路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计算法,而絮凝沉淀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1211000
()()()n T T T T T T n T n H H H H H H ηηηηηηηη+++++-'''=+-+-+⋅⋅⋅⋅⋅⋅+-
计算如图2-1所示。

去除率同分散颗粒一样,也分成两部分。

(1) 全部被去除的颗粒
这部分颗粒是指在给定的停留时间(如图2-1中t 0),与给定的沉淀有效水深(如图2-1中H =H 0)时,两直线相交点等去除率线的η值,如图中的η=η2。

即在沉淀时间t =t 0,沉降有效水深H =H 0时,具有沉速o
t H u u 0
0=
≥的颗粒能全部被去除,其去除率为η2。

图2-1 絮凝沉淀等去除率曲线 (2)部分被去除的颗粒
同自由沉淀一样,悬浮物在沉淀时虽说有些颗粒较小,沉速较小,不可能从池顶沉到池
底,但是在池底中某一深度下的颗粒,在满足条件即沉到池底所用时间
u H u h x x ≤
时,这部分颗粒也就被去除掉了。

当然,这部分颗粒是指沉速0
t H u <
的那些颗粒,这些颗粒的沉淀效率也不相同,也是颗粒大的沉降快,去除率大一些。

其计算方法、原理与分散颗粒一样,这里
是用1211000
()()()n
T T T T T n
T n H H H H H H ηηηηηη++++
+-'''-+-+⋅⋅⋅⋅⋅⋅+-代
替了分散颗粒中的⎰
p s
dP u u 。

其中,ηηη∆=--++1n T n T 所反映的就是把颗粒沉速由u 0降到u s 时,所能够去除的那些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

这些颗粒在沉淀时间t 0时,并不能全部沉到池底,只有符合条件t s ≤t 0的那部分颗粒能沉到池底,即
00u H u h s s ≤
,故有0
0H h
u u s s =。

同自由分散沉淀一样,由于u s 为未知数,故采用
0H h s 来代替0
u u
s ,工程上多采用等分1-++-n T n T ηη间的中间水深H i 代替h i ,则
0H h i 近似地代表了这部分颗粒中能够沉到池底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

0
H h
i (1-++-n T n T ηη)就是沉速为0u u u s <≤的这些颗粒的去除量所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以此类推,式∑
H h i
(1-++-n T n T ηη)就是0u u s ≤的全部颗粒的去除率。

三、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
1、沉淀装置:包括有机玻璃沉淀柱、储水箱、水泵、搅拌装置和配水系统等。

2、秒表。

3、测定悬浮物的设备:浊度仪,烧杯等。

4、实验用水采用自来水和硅藻土配置。

四、步骤及记录
1、将配制好的实验用水倒入水池进行搅拌,待搅匀后取样测定原水的浊度。

2、开启水泵,打开水泵的上水阀门和各沉淀柱的上水管阀门。

3、依次向各沉淀柱内进水,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或指定液面刻度),关闭进水阀门,同时记录沉淀时间。

各沉淀柱的沉淀时间分别为10、20、40、60、80min 。

4、当达到各柱的沉淀时间时,在每根柱侧上四个取样阀,自上而下地依次取样,测定水样的浊度。

5、记录数据。

絮凝沉淀实验记录表
实验日期:水样浊度NTU
五、成果整理
(1)实验基本参数
实验日期:水样性质及来源:人工配制水样
沉淀柱直径:柱高:
水温:℃原水浊度:NTU
(2)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各取样点的去除率η。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η值计算表
(3)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以深度为纵坐标,将各取样点的去除率填在各取样点的坐标上,如图2-2所示。

图2-2 絮凝沉淀柱各取样点去除率
(4)在上述基础上,用内插法,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η以10%为一间距,如25%、35%、45%。

(5)选择某一有效水深H,过H做x轴平行线,与各去除率线相交,再根据公式计算不同沉淀时间的总去除率。

(6)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η为纵坐标,绘制不同有效水深H的η~t关系曲线,及η~u 曲线。

六思考题
1、两种不同性质的污水经絮凝沉淀实验后,所得同一去除率的曲线的曲率不同,试分析讨论。

2、絮凝沉淀与自由沉淀有何不同,实验方法有何区别?
3、实际工程工程中,哪些沉淀属于絮凝沉淀?请举三个例子。

实验三 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确定实验水样的最佳投药量;
(2)观察絮体(俗称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因此水中的胶体颗粒不能靠自由沉淀去除。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如下原因:①混凝剂水解提供大量正电荷,中和胶体颗粒表面负电荷,从而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ξ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产生吸附架桥作用,促进胶体的凝聚;③网捕、卷扫作用。

从而使胶体颗粒脱稳、相互碰撞、凝聚,形成絮凝体(矾花),然后通过沉淀去除。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方便一般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主要是原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来说,该阶段只能产生肉眼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主要是微絮凝体相互碰撞,凝并不断变大的过程,该阶段絮体不断长大形成较大较密实的矾花。

混合和反应需要消耗能量,速度梯度G 值能反映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水消耗能量的大小,通过控制速度梯度G 来控制混合和反应的条件。

一般情况,混合阶段的G 值应大于300~500s -1,时间不超过30s ,G 值越大混合时间越短,以保证快速均匀混合。

反应阶段的G 值平均为20~70s -1,时间为15~30min ,随着矾花逐渐增大,G 值宜逐渐降低,在实际设计中反应阶段G 值,开始时可采用100s -1左右,结束时采用10s -1左右。

混合或反应的速度梯度G 值计算式:G =
其中:P ——混合或反应设备中水流所消耗的功率,W ;
V ——混合或反应设备中水的体积,m 3; μ ——水的动力黏度。

本次实验采用机械搅拌。

搅拌设备是垂直轴上装设的两块桨板,桨板消耗的功率为:
34421()4D C L P r r g
ρω=-
其中:L ——桨板长度,m ; r 2——桨板外缘旋转半径,m ; r 1——桨板内缘旋转半径,m ;
ω——相对于水的桨板旋转角速度,采用0.75倍轴转速,r/s ; ρ——水的密度,kg/m 3; g ——重力加速度,9.81m/s 2;
C D ——阻力系数,取决于长宽比。

阻力系数C D
三、实验设备及药品 1、实验器材及设备
(1)六联搅拌器,1台;
(2)浊度仪,1台;
(3)pH计,1台。

(4)温度计,1根。

(5)1000mL量筒,1个;
(6)1000mL烧杯,6个;
(7)150mL烧杯,6个;
(8)5mL移液管,1个;
(9)2mL移液管,1个;
(10)1mL移液管,1个;
(11)医用针筒,2个;
(12)洗耳球,2个;
2、药品
(1)1%浓度硫酸铝[Al2(SO4)3]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测定原水的浊度及pH值。

2.用1000ml量筒分别取6个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

注意:取水样要搅拌均匀,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3.在6个水样中分别加入0.25、0.5、1.0、1.5、2.5、4.0ml 1%浓度的Al2(SO4)3溶液。

4.将烧杯置于六联搅拌器上,先调转速为快速搅拌200rpm,启动仪器,然后加药,同时开始计时,快速搅拌时间为1min;调整转速为70rpm,搅拌时间5min;然后转速为50rpm,搅拌时间10min;关闭搅拌器,静沉15min。

5.注意:加药时,在搅拌器第一次加药后,用蒸馏水冲洗加药试管2次。

关闭搅拌器后,静沉时不要移动水样。

6.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形成的快慢、外观、大小、密实程度、下沉快慢等。

7.静沉15min后,用医用针筒在6个水样中依次取出约100mL的上清液,置于150mL烧杯中。

测定上清液的浊度及pH值,并记录至表格中。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原始记录表
六、实验结果整理和分析
1.以投药量为横座标,以剩余浊度为纵座标,绘制投药量-剩余浊度曲线图。

2.根据混确定混凝药剂的最佳投药量和最佳适用范围。

七、注意事项
1、加药的药液量少时,可掺点蒸馏水摇匀,以免试管上沾的药液过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2、移取烧杯中的沉淀水上清液时,要用相同的条件取,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起来。

八、思考题
1.在混凝实验中应注意哪些操作方法,对混凝效果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投药量最大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3.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4.参考本实验写出确定最佳pH值的实验步骤。

实验四 静态活性炭吸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过程的操作。

(2)掌握用间歇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设计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活性炭吸附,就是利用活性炭的固体表面对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现象,也有化学吸着作用。

有一些被吸附物质先在活性炭表面上积聚浓缩,继而进入固体晶格原子或分子之间被吸附,还有一些特殊物质则与活性炭分子结合而被吸着。

当活性炭对水中所含杂质吸附时,水中的溶解性杂质在活性炭表面积聚而被吸附,同时也有一些被吸附物质由于分子的运动而离开活性炭表面,重新进入水中,即在吸附的同时存在解吸现象。

当吸附和解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称为吸附平衡,此时被吸附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这时活性炭和水(即固相和液相)之间的溶质浓度,具有一定的分布比值。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 e 表示如果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用m 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质,被吸附的溶质为x 毫克,则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 e 即为吸附容量。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容量q e 表示。

0()e e V C C x q m m
-=
= 式中:q e ——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重量mg/g ; x —— 被吸附物质重量,mg ; m —— 活性炭投加量,g ; V —— 水样体积,L ;
C 0、C e —— 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mg/L 。

q e 的大小除了决定于活性炭的品种之外,还与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浓度、水的温度pH 值有关。

q e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活性炭吸附量随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变化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通常用费兰德利希(FreundLich )经验式加以表达:
1
n e e
q K C =⋅
式中:q e —— 活性炭吸附量,mg/g ; C e —— 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mg/L ;
K 、n —— 与活性炭种类、温度、被吸附物质性质有关的常数,n >1。

通常用图解方法求出K ,n 的值.为了方便易解,往往将上式变换成线性对数关系式:
1
lg lg lg e e q K C n
=+
通过吸附实验测得q e 、C e 相应值,绘制到对数坐标纸上,得到直线,即可求得斜率为
n
1,截距为lg K ,则可求得活性炭的等温吸附线的系数K ,n ,并可以绘制出活性炭吸附等温线。

三、使用设备及仪器:
1.恒温振荡器;
2.电子天平,精度0.0001g;
3.分光光度计;
4.温度计;
5.250ml三角烧瓶8个,100ml烧杯8个,移液管,漏斗,漏斗架,滤纸。

6.实验用水:亚甲基蓝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活性炭的准备
将活性炭粉末,用蒸馏水洗去细粉,并在105℃温度下烘至恒重。

(2)绘制亚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

①配置10mg/L亚甲基蓝标准溶液100ml:取1mg亚甲基蓝粉末溶于水中,用100ml
容量瓶定容至100ml。

②在不同波长λ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值A,确定吸光度和波长
之间的关系λ~A。

③确定产生最大吸光度时的波长λmax,即为实验用波长(660nm)。

④取0ml、2ml、6ml、10ml、14ml、18ml、22ml的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用比色管定
容到25ml,用分光光度计测得吸光度。

⑤绘制吸光度和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即标准曲线。

(3)配置实验用100mg/L浓度亚甲基蓝溶液1L:取100mg亚甲基蓝粉末溶于水中,用1000ml容量瓶定容至1L。

(4)在8个250mL的三角烧瓶中分别投加0、10、20、40、60、80、100、120mg粉末状活性炭,再分别加入100mL亚甲基蓝溶液。

(5)测定水温(25℃),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震荡,计时震荡1h。

(6)将震荡后的水样用漏斗和滤纸过滤,滤出液50mL,(过滤到50mL比色管中,注意初滤液约10mL左右倒掉)。

(7)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滤出液的吸光度。

(6)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亚甲基蓝浓度。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标准曲线实验记录
静态活性炭吸附的原始记录
六、实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1.亚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1)实验数据整理
标准曲线实验记录整理
(2)以亚甲基蓝溶液浓度C为横坐标,修正后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A'~C 曲线。

2.绘制吸附等温线
(1)实验数据整理,根据修正吸光度A',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对应的亚甲基蓝溶液浓度C e,计算亚甲基蓝的吸附量q e,分别计算lg C e,lg q e。

静态活性炭吸附的实验数据整理
,截距为lg K,求得n和K。

(2)绘制lg q e~lg C e关系曲线,其斜率为
n
七、思考题
1、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现实意义,作吸附等温线时为什么要用粉状炭?
2、活性碳投加量对于吸附平衡浓度的测定有什么影响,该如何控制?
3、实验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该如何控制?
实验五 离子交换实验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理解。

2.掌握测定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离子交换软化法在水处理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使用也很普遍。

如表4-1所示,以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为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参数很多,其中交换容量是交换树脂最重要的性能,它能定量地表示树脂交换能力的大小。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参数表
树脂交换容量在理论上可以从树脂单元结构式粗略地计算出来,以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为例,其单元结构式见图4-1所示:
单元结构式中共有8个C 原子、8个H 原子、3个O 原子、1个S 原子,其分子量等于
2.18406.3219994.153008.18011.128=⨯+⨯+⨯+⨯,只有强酸基团磺酸基-SO 3H 中的H
遇水电离形成H +
离子可以交换,即每184.2g 干树脂只有1g 可交换离子。

所以,每克干树脂具有可交换离子1/184.2=0.00543e =5.43me 。

扣除交联剂所占份量(按8%重量计),则强酸干树脂交换容量应为5.43×92/100=4.99 me/g 。

此值与实际测量值差别不大。

0.01×7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规定为≥4.2 me/g (干树脂)。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测定前需经过预处理,即经过酸、碱轮流浸泡,以除去树脂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测定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常采用碱滴定法,用酚酞作指示剂,按下式计算交换容量:
g me W V
N E /固体含量%
⨯∙=
(干氢树脂)
式中 N ——NaOH 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
V ——NaOH 标准溶液的用量,ml ; W ——样品湿树脂重,g 。

三、实验设备与用具
1、电子分析天平,精度0.0001g 。

2、烘箱1台。

3、干燥器1个。

4、250mL 三角烧瓶2个、10mL 移液管2支。

5、碱式滴定台1套。

四、实验步骤及记录
1.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取样品约10g 以2N 硫酸(或1N 盐酸)及1NNaOH 轮流浸泡,即按酸-碱-酸-碱-酸顺序浸泡5次,每次2h ,浸泡液体积约为树脂体积的2~3倍。

在酸碱互换时应用200ml 去离子水进行洗涤。

5次浸泡结束后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2.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固体含量。

称取双份1.0000g 的经过预处理的树脂样品,将其中一份放入105~110℃烘箱中约2个小时,烘干至恒重后放入氯化钙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记录干燥后的树脂重。

固体含量=干燥后的树脂重/样品重×100% 3.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测定
将一份1.0000g 的样品置于250ml 三角烧瓶中,投加0.5NNaCl 溶液100mL 摇动5分钟,放置2h 后加入1%酚酞指示剂3滴,用标准0.10000NNaOH 标准溶液进行滴定,至呈微红色15秒不褪,即为终点。

记录NaOH 标准溶液的浓度及用量。

五、实验原始记录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原始记录
六、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
1.根据实验测定数据计算树脂固体含量。

树脂固体含量=
1
100%W W
⨯ 2.根据实验测定数据计算树脂交换容量。

树脂交换容量:g me W V
N E /固体含量%
⨯∙=
七、思考题
1、测定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为何用强碱液NaOH 滴定?
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为何要按酸-碱-酸-碱-酸顺序浸泡树脂?
3、写出本实验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六 活性污泥性能参数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活性污泥性能,特别是污泥活性的理解。

(2)掌握活性污泥几个主要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

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的能力,显示出生物化学活性。

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除用显微镜观察外,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经常要测定的。

这些指标反映了污泥的活性,它们与剩余污泥排放量及处理效果等都有密切关系。

污泥沉淀比(SV%)——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分钟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体积占原混合液的体积百分率。

污泥浓度(MLSS )——指单位体积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污泥的干重,即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单位为g/L 。

污泥指数(SVI )——污泥容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分钟静沉后,1g 干污泥所占容积,单位为mg/L 。

SVI 值能较好的反映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淀性能。

一般SVI 在100左右为宜。

10(%)
⨯=
MLSS
SV SVI (mg/L )
污泥灰分——干污泥经灼烧后(600℃)剩下的灰分。

%100污泥灰分⨯=干污泥质量
灰分质量
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 )——指单位体积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挥发性污泥的干重,即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单位为g/L 。

1000100
⨯-=
灰分质量
干污泥质量MLVSS )(L /g
在一般情况下,MLVSS /MLSS 的比值较固定,对于生活污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其比值常在0.75左右。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1、过滤装置1套(包括漏斗1个,漏斗架1个,烧杯1个,定量滤纸若干,玻璃棒1个);
2、秒表1个;
3、100ml 量筒1个;
4、500ml 烧杯2个;
5、坩埚数个;
6、分析天平1台;
7、烘箱1台;
8、马弗炉1台 四、实验步骤及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