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件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人
朱光潜故居
朱光潜著作
三此主义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 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 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 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 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 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 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18、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 些方面?
作者无创作动机,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
19、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 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遇事往深一层想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
20、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 的东西?
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必须勤奋 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 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正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
,需考生在平时毒的过程中多加注意。 A项的“痉挛”音“jìng”; B项“泥古”音“nì”; C项 “摈弃”音“bìn”。
2.(2008,北京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 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 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 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1.(2009,天津卷)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 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揩(kāi)油 痉(jīng)挛 笑靥(yè) 物阜(fù)民安
B.泥(ní)古 诤(zhèng)友 蹊(qī)跷 羽扇纶(guān)巾
C.滂(pāng)沱 摈(bìng)弃 聒(guō)噪 悄(qiǎo)然无声
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心广体胖(pán)
二、用词严谨 ,语言准确精当 。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 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 ,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 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
三、体会文中正反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论述主要采用例证法,他举了大量实 例,但这些例证有正有反,于是形成了一种 对比论证。作者也用说理论证,说理论证与 举例论证比较密切,有理有据,论述得十分 全面。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 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1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 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17、作者写美人、才子等反面事例,意 要说明什么道理?
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 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 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 新,语言要新。
宋玉
3、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 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 怎样评价?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 赞美时并不适宜;“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 ,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4、通过郭老改字的例子朱先生想告诉 我们怎样的道理?
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 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 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 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 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 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 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 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 等。
“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在文学语言 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 品味。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 进行分析,并联系现实写作中的一些流弊,鲜明 地摆出自己的观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咬文嚼字。只 有推陈翻新,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互相吻 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境地。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
12、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 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正面:点石成金。 负面:陈词滥调。
13、作者通过“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 意义,说明了什么道理?
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 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 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 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 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 妙境。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 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 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 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 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 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 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啬的最新资料。
以王若虚改《史记》为例,论述了咬文 嚼字的真正内涵,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 需要。
三次举例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郭沫若
2、“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 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 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 断,增强了语气。所以句式发生了改变,情 感也随之而变。
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 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 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22、运用文章中对“推敲”的说明,分 析下段文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 子和花上。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 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 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 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 闷的思想感情。
9、文章第5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 上的推敲。
10、这一部分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 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 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 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1、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5、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原文。
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 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 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 了。
6、这段话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 ,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 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
21、全文给我们了怎样的启示?
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 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 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 关。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 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 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 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14、读“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 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品茶,赏月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小龙团
月下独酌
1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 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请大家欣赏一个叫做“推敲”的小故 事。
8 咬文嚼字 、 朱光潜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 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 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 的写法。
2、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 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 ”的谨严精神。
推陈 出新
时求 精炼 吻合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
1、说出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引用的三个 例子,它们有哪些作用?三个例子之间是怎 样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 两种句式的区别。初步说明了文字与思想是 有关系的,使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次列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 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答案】D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可在“加以清水”前加“
在墨中”;B项成分多余,“防止”与“不要” 明显重复,去掉“不要”;C项缺少主语,应为 “有些伤员”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 而死亡。
3.(2008,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 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
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________________ 。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 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
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 新。
一、引用和举例典型,说理透彻。
这篇课文中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 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举例子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作者在不知不觉之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 者的观点。同时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很有说服 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 服。
24、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 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 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个观 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 本途径。
2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咬文嚼字 ”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 么启示?
7、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 友——热闹场合
8、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 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 音。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 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 的就用哪一个字。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 的。
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 要原因。
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 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 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 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 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说明文字联想意义 的使用,有善用和无用两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 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 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随处 留心 思索
刻苦 自励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
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
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 都是“龙的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 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
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 佳句。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 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 点。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 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 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 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 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 “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 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23、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补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 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 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 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 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 白,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朱光潜故居
朱光潜著作
三此主义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 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 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 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 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 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 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18、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 些方面?
作者无创作动机,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
19、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 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遇事往深一层想
阅读文章第三部分。
20、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 的东西?
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必须勤奋 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 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正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
,需考生在平时毒的过程中多加注意。 A项的“痉挛”音“jìng”; B项“泥古”音“nì”; C项 “摈弃”音“bìn”。
2.(2008,北京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 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 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 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1.(2009,天津卷)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 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揩(kāi)油 痉(jīng)挛 笑靥(yè) 物阜(fù)民安
B.泥(ní)古 诤(zhèng)友 蹊(qī)跷 羽扇纶(guān)巾
C.滂(pāng)沱 摈(bìng)弃 聒(guō)噪 悄(qiǎo)然无声
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心广体胖(pán)
二、用词严谨 ,语言准确精当 。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 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 ,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 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 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
三、体会文中正反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论述主要采用例证法,他举了大量实 例,但这些例证有正有反,于是形成了一种 对比论证。作者也用说理论证,说理论证与 举例论证比较密切,有理有据,论述得十分 全面。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 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1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 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17、作者写美人、才子等反面事例,意 要说明什么道理?
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 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 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 新,语言要新。
宋玉
3、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 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 怎样评价?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 赞美时并不适宜;“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 ,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4、通过郭老改字的例子朱先生想告诉 我们怎样的道理?
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 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 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 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 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 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 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 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 等。
“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在文学语言 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 品味。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 进行分析,并联系现实写作中的一些流弊,鲜明 地摆出自己的观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咬文嚼字。只 有推陈翻新,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互相吻 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境地。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
12、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 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正面:点石成金。 负面:陈词滥调。
13、作者通过“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 意义,说明了什么道理?
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 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 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 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 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 妙境。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 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 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 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 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 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 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啬的最新资料。
以王若虚改《史记》为例,论述了咬文 嚼字的真正内涵,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 需要。
三次举例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郭沫若
2、“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 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 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 断,增强了语气。所以句式发生了改变,情 感也随之而变。
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 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 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22、运用文章中对“推敲”的说明,分 析下段文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 子和花上。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 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 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 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 闷的思想感情。
9、文章第5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 上的推敲。
10、这一部分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 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 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 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1、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5、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原文。
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 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 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 了。
6、这段话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 ,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 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
21、全文给我们了怎样的启示?
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 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 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 关。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 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 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 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14、读“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 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品茶,赏月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小龙团
月下独酌
1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 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请大家欣赏一个叫做“推敲”的小故 事。
8 咬文嚼字 、 朱光潜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 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 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 的写法。
2、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 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 ”的谨严精神。
推陈 出新
时求 精炼 吻合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阅读文章第一部分。
1、说出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引用的三个 例子,它们有哪些作用?三个例子之间是怎 样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 两种句式的区别。初步说明了文字与思想是 有关系的,使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次列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 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答案】D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可在“加以清水”前加“
在墨中”;B项成分多余,“防止”与“不要” 明显重复,去掉“不要”;C项缺少主语,应为 “有些伤员”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 而死亡。
3.(2008,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 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
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________________ 。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 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
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 新。
一、引用和举例典型,说理透彻。
这篇课文中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 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举例子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作者在不知不觉之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 者的观点。同时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很有说服 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 服。
24、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 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 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这个观 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 本途径。
25、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咬文嚼字 ”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 么启示?
7、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 友——热闹场合
8、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 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 音。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 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 的就用哪一个字。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 的。
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 要原因。
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 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 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 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 的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说明文字联想意义 的使用,有善用和无用两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 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 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
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
随处 留心 思索
刻苦 自励
可以说,不论天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
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
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 都是“龙的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 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
1、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 佳句。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 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 点。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 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 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 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 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 “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 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23、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有些人补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 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 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 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 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 白,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