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1000字(精选15篇)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1000字(精选15篇)读《容忍与自由》有感1000字(精选15篇)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1本书选取的是胡适先生所写的《杜威先生与中国》。
胡适在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
”“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
” 受人之鱼不如受人之渔。
特别主张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特定历史阶段,而方法往往能帮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时期应有的特别主张,本书的3卷分别文明,自由,社会,者各层次来表达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的思想主张。
这位在特定时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个高度。
很多人重新认定其文学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们要什么样的文明是胡适对思想文明和学术教育诸领域之思考,将西方文明传入后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个人的独到见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为核心。
卷二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更不要“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
有人味。
人性温暖。
人性正能量,对于欲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会。
需要社会每个组成部分及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拥有“容忍”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会的奠基。
卷三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胡适向来以“易卜生主义”论式出发,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呼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并应为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承负完全的责任。
个人成则家国成,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先驱,正是因为素质低才会提高,当时当把其提高到口号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经相当棘手了?健全个人主义,社会机构都必须健全个人主义机制。
而这一对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们终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与容忍和自由相关的故事和案例,向读者呈现了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并探讨了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需要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建立宽容的社会。
在书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追求自由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尼采,从被迫害的异见者到平权运动的参与者,这些人物和事件都反映出了自由的可贵和争议性。
然而,与现代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绝对自由”不同,作者强调了自由与责任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基于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只有通过容忍和互相理解,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在我读完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容忍的重要性。
容忍不仅仅是宽容对方的个人信仰、性取向或文化习俗,更是一种积极的、包容多样性的态度。
当我们遇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人或事物时,不应立即抱怨或排斥,而是应该试图理解对方的立场,并与之进行对话和交流。
因为只有通过接触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下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另外,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由的复杂性。
自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着多个层面和多个方向。
自由可以是个人的自由,也可以是社会的自由。
个人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等,而社会的自由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
这些自由之间相互交织,彼此影响,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种自由而忽略其他自由。
这种理解使我深刻地反思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
总之,通过阅读《容忍与自由》,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自由与容忍的互相关联,而且教会了我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差异,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积极倾听和包容他人的意见,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和谐的共赢。
我希望自己能够将这些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宽容、自由的社会。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经典演讲稿,主要探讨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容忍对于自由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容忍与自由》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
胡适先生用平实、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思想内涵。
同时,他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其次,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非常深刻。
胡适先生指出,容忍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这个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学会容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的社会。
此外,胡适先生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思想,不要轻易地去压制或攻击不同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产生攻击和谩骂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自由的实现,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让思想和观点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碰撞。
最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容忍并不是无条件的纵容和妥协,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总之,《容忍与自由》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思想的文章。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同时,它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二)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容忍与自由》一书引发的思考和读后感。
通过分析书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与自身经历的联系,探讨容忍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正文:一、容忍与包容1. 容忍的定义和价值:容忍是一种人性的美德,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包容的实践方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仰,不因差异而排斥和歧视。
3. 容忍的局限性:容忍并非对一切事物都无条件接受,需要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所界定。
二、自由的定义与限制1. 自由的概念和意义: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代表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2. 自由的边界:自由并非绝对,应在法律和伦理框架下行使,并考虑他人的利益。
3. 社会对自由的限制:法律、道德和社会规范是保障自由的前提和限制。
三、容忍与自由的互动关系1. 容忍与自由的共生:容忍为自由创造了多元的社会环境,自由则提供了容忍的条件。
2. 容忍对自由的挑战:过分容忍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法律的缺失。
3. 自由对容忍的要求:自由需要个体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四、容忍与自由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1. 容忍培养宽容心态:学会容忍可以培养出包容和协调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 自由促进个体独立:自由的实践使个体能够自由选择、决策和追求自己的目标。
3. 容忍与自由的互动:容忍和自由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拓展自己的世界观。
五、容忍与自由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1. 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容忍和自由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能够减少冲突与矛盾。
2.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容忍与自由有助于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和融合,促进社会的发展。
3. 强调个体尊重与价值:容忍和自由认同个体的独特性和价值,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实现。
总结:《容忍与自由》这本书提供了深入思考容忍与自由的观点和案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容忍和自由相互依存,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呵护和促进容忍和自由的实践,以实现和谐、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容忍与自由》有感民商七班胡莹莹司风惜语初见《容忍与自由》书名心中不免留有许多困惑,也正是这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或曰文明的繁荣程度,测量的指标有很多项,如GDP、CPI、HDI等,但最重要的一项,是社会的包容度。
如果社会本身的包容度足够宽广,即有足够的容忍度,那么人们就会有足够的自由,亦不会担心繁荣。
”在这句话中我们很明显能够感受到这两个突出的字眼,即容忍、自由,但是这种容忍到底意指什么?这种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自由?二者到底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这句话出自胡适先生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之口。
胡适先生也亲口提到自己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19页]而这里提及的容忍并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种宽容忍让他人的态度,它可能涉及更多的是一种包容,一种兼容。
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胡适先生认为”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做主。
这种回向自己内心的自由,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选择隐遁的生活,即逃避外力的压迫,就像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另一种方式呢,就是梦想神仙的生活,即行动自由,变化自由。
这正如庄子《逍遥游》中向往的那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与”万物皆有所待”相对应的境界。
[注:摘录自胡适《容忍与自由》原文第9页]以上所说的两种自由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自由也有一定的出入,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由是我们的一种权利,一种有界限有条件的权利,是我们在某一方面不受外界压迫的权利。
胡适先生在《容忍与自由》一书中着重给我们谈到了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便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西方世界那场著名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创举。
马丁路德等人起来革新宗教就是因为他们不满意旧教的不容忍与不自由,就是为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容忍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忍受、宽容、临时容忍于你,下次不行;自由是享有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不受约束,必定是自由的基础等等。
我们要争取自由,但同时需要先承认别人也应当享受同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容忍。
先生在文中始终说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没有承认别人自由的气度,就没有真正享有自由。
先生的一些理论可能不深刻,可是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吧。
先生文中还提到很多看似不深刻,但很值得深思的句子,任凭抄写一些也会引起大家思想上的共鸣:人世的大悲剧是许多的人一辈子做血汗的事情,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开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许多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哄骗自己,劝慰自己。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需先养成能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至少至少我们应当戒约自己决不行”以吾辈所主见者为确定之是“。
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凡不愿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2这本书原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急的神经。
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
发觉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惭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
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
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
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确定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2)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2)
《容忍与自由》让我想到了一段话,它说“容忍是允许他人安然走上自己的路的表示”。
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拥有容忍的心能够领悟到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并且不去干涉和限制,而是尊重他人的决定。
容忍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重要的法律和社会运作准则,能够有效促进多元文化、多样性以及民主思想的发展。
容忍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规,也是和平的核心价值。
它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尊重彼此的不同想法,对对方保持距离,在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保持开放态度和宽容的态度。
此外,容忍也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可以保护个人和群体的自由权利。
通过容忍,个人可以保护自己的言论自由,保护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
此外,容忍也可以帮助群体摆脱对其他族群的迫害,不受歧视,从而获得平等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
因此,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促进,只有彼此的共存,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只有在拥有容忍的前提下,人们才能真正的自由行动,有助于社会的价值和进步。
胡适《自由与容忍》读后感

谈《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前日有幸,听到语文老师谈,胡适《容忍与自由》,期间不乏老师自己对这些耿耿君子的无限钦佩之情,但更多的讲的是胡适之容忍与自由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深有体会。
我课下果断找到原文细心拜读。
我认为,他提到的四恶必杀,和他自己理解的一样,多少有些绝对。
因为不能将名族的文化觉悟,归结于几步旷世著作。
无神论,也或有神、有鬼终究是个人心理能力的表现,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保持自己的文化经典的虔诚、绝对信服,这一点从根本上讲是没有错的。
从这一点上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体现,而某些人刻意的要将自己的什么什么论强加于民众,迫使他们觉醒,这多少有点强人所难。
除非是将《天演论》、《马克思》思想,自然地传向民众。
而不是在所谓文化先驱报纸、期刊上发表一篇自己的所谓理论,然后以文化人的姿态将同意的民众化为进步着,将另一类归为迂腐。
人要有自己的思想,人,合法、合理的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本身就是自由实现与否的一种标准。
胡适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正是以这种自由、博采、大胆革新的姿态,北大招进许多有着新思想,新潮学的年青一代,正是这些人,将更广泛意义上的自由推向了更远,这是我讲的一点对于自由的观点。
当下,由于各种不当的行为,对于传统的道德观产生巨大的冲击,为什么总是有路人,看到年轻的小女孩躺在血泊中视而不见,为什么总是有滑到的老人面临生命的危险,却总是无人问津。
这些路人、旁观者,难道不受良心的谴责吗在这种情况下救人与不救人确实是一个人的自由。
老吾所老,幼吾所幼,这种传统道德的呼声,在这种所谓的自由的环境下竟然是那么的无力。
同样的事情,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之时,民众竟然自愿拿出家传金器,结婚戒指,甚至养老金等。
出来与国家共患难,好多人讲难道中国人没有韩国人觉悟高吗难道我们真的已经道德沦丧到受人发指了吗两种自由的抉择,两种不同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胡适先生讲自由,应该讲清楚,那些情况下应该自由、那些情况下不应该自由。
比如说老人跌倒的时候,救人是必须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万一遇到碰瓷怎么办),说不定正是他对于自由的定义太自由化了,误导了我们呢,呵呵。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容忍与自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深入探讨了容忍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书中认为,容忍只有在通过良心、法律和道德判断后才能解决问题。
它要求他人尊重和理解别人的行为,而自由的意义是发展和保护社会中的利益、价值和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权利和尊严。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真正的自由都离不开容忍的基础。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容忍是有可能的,根据社会学家罗芳兹的说法,当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相互包容时,它会有助于维持或建立和平,从而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它可以促使多元文化社会的凝聚力,并保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
另外,容忍并不是容忍任何行为,这一点要求我们对容忍负责。
书中认为,在容忍他人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感受,但也要保持行为的自由,并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
这就要求我们在容忍中保持有效的关系,在保证他人尊重和在容忍中保持平衡。
从另一方面看,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权利,在实现它之前,人们需要依靠容忍来保持文明社会的和谐。
自由需要容忍,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总而言之,《容忍与自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令读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认识容忍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必须说,容忍和自由是相互统一的,任何真正的自由都离不开容忍的基础。
只有教育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宽容他人的行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更美好。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是卓别林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作品,它于1940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关于犹太人追求自由并面临歧视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刻地探讨了容忍和自由的重要性,引发了我对这两个主题的思考与思索。
在电影中,卓别林饰演的主人公是一个闹剧演员,无辜被误认为是犹太人,并在二战爆发后遭受了如同其他犹太人一样的歧视与迫害。
通过他的经历,卓别林展示了对待他人的容忍和宽容的重要性。
尽管遭受了无数的委曲和冤屈,主人公仍保持着对人性的善良和对世界的乐观。
他尽力去保持尊严,并帮助其他受迫害的人。
他的善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了英雄。
电影中的另一个主题是追求自由。
犹太人在电影中遭受了严重的歧视和迫害,但他们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在卓别林的扮演者面前,主人公的毅力和勇气展现无遗。
他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逃避迫害,并最终与自己的爱人一起实现了自由。
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呼吁观众们珍惜自由,并激发人们的勇气去争取和捍卫自己的自由。
在我看来,容忍和自由是紧密相关的。
没有容忍,自由就无法实现。
容忍是指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观点,以及对不同文化、宗教和身份的包容。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有不同的观念和信仰,而容忍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通过容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习俗,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包容和融洽的社会。
只有当我们容忍他人的存在和存在权利,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同时,自由也是需要容忍的。
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但同时自由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歧视和压迫。
这是因为自由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也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价值观。
然而,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需要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下实现和保护。
这部电影也让我思考到了自己对容忍和自由的态度。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常常会遇到不同观点和背景的人。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到了容忍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

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有感近来闲来无事坐在书房,以前没有读过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等书再读来仍然饶有兴致,小说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着迷。
也有非小说的,不经意间瞥见书角一本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翻阅了一下午也很惬意。
胡适先生,是我敬仰的先生。
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贡献。
一生坚持民主自由理想而不辍,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及五四运动核心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进程。
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同时,他用自己推行的白话文,开启民智,身体力行地去追求民主,是世代青年的榜样。
《容忍与自由》是先生的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以前读胡适先生的书,多半是因为老师的作业的缘故,也因为年龄的限制,我对先生文意的理解总不尽其然,感触没有那么的多倒是其次,关键是读着读着没有感到那么的贴切。
而今再读《容忍与自由》,心情已全然不一样了。
全书文意显然,我好像看到先生反复再说:“我年纪越大,越感到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
”这使我想到高中放学后中老师常把我留下给我传授写作文的要领时告诫我的话:“要入格,方能出格,想出乎其外,就要先入乎其内。
”我想这就可以作为我对“容忍与自由”的理解吧。
古代的文学大家,闻名世界的撞人墨客,往往也是文体格律的专家,尤其是对文章的格式和套路研究得极其的深的孔老夫子也说,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前面的五六十年十年都是在小心翼翼、谨谨慎慎地治学为人,不越雷池,不擅目发挥。
孔圣人的学说也并非是生前自己编著而成的书,而是由三千弟子或七十二贤人代劳的。
这也可以作为“容忍与自由”的理解。
容忍就是虚心学习的阶段,要印在模子里先把它学个形似,再跟着模子学个神似,扔掉模子后才能神形兼备,而后再求风格独立。
曾经听说郑板桥学写字,临摹了很长时间,非常辛苦,痞寐不忘,以至于夜半三更梦中临帖,在老婆身上划来划去,闻妻娇声言:“人各有体!”而后顿悟,开创了著名的“板桥体”。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先生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其思想独到,崇尚自由与独立,极富个性,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是那个时期真正的大师。
但是由于解放战争后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任职,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大陆地区对胡适先生进行了批判,从学术层面讲实在是荒唐可笑,因此现在我们需要真正了解胡适先生的主张和思想。
文中使用例证法鲜明的阐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的根本这一论点。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
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
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
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容忍与自由似乎不是位阶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但显然容忍更多的包含了自己的秉性态度与与引起社会的反应结果。
由此联想到作为一名教师,在践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究竟采用何种方法与学生沟通,从而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很显然胡适先生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对学生对自己对同事领导要做到容忍,这里的容忍不是单纯的忍让,更多的应是以自己的修养感召周围之人,最终回归到自由。
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由的田野!。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在读完《容忍与自由》这本书之后,我对容忍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由知名哲学家斯拉沃热·日兹克所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而广为人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容忍和自由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首先,本书中的作者提出了容忍的思考方式。
他强调了容忍不仅仅是忍耐或姑息的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和行为方式。
通过容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培养对多样性的尊重。
例如,作者列举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个案,展示了容忍的力量。
在这些案例中,通过容忍不同的意见和信仰,社会可以实现和谐与稳定。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自由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自由,更包括思想、言论、信仰和表达的自由。
通过自由,个体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发展自己的才能。
同时,自由也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在书中提到了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他们通过自由的思考和表达,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作者也指出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讨论了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如何保持对他人的容忍。
作者认为,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容忍,但也要找到容忍的极限。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对极端意见或冲突进行限制,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这就需要在自由和容忍之间寻求平衡。
这本书还讨论了未来容忍和自由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容忍和自由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
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交流的背景下,容忍成为促进文明交流和和谐共处的基础。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个体对自由的渴望也会不断增加。
作者预测,在未来的社会中,容忍和自由将成为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关键。
总之,《容忍与自由》这本书让我对容忍和自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作者的思考和观点,我意识到容忍和自由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容忍和自由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容忍与自由》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容忍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忍受、宽容、暂时容忍于你,下次不可;自由是享有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不受约束,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等等。
我们要争取自由,但同时需要先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容忍。
先生在文中一直说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没有承认别人自由的气度,就没有真正享有自由。
先生的一些理论可能不深刻,可是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吧。
先生文中还提到很多看似不深刻,但很值得深思的句子,随便抄写一些也会引起大家思想上的共鸣。
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一辈子做血汗的事情,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凡不肯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2胡适先生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其思想独到,崇尚自由与独立,极富个性,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是那个时期真正的大师。
但是由于解放战争后随蒋介石前往台湾任职,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大陆地区对胡适先生进行了批判,从学术层面讲实在是荒唐可笑,因此现在我们需要真正了解胡适先生的主张和思想。
文中使用例证法鲜明的阐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的根本”这一论点。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是一本关于人性和社会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容忍和自由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们在社会中应该如何相互理解与包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也在思考中找到了一些对于自己生活和社会的启示。
首先,书中对于容忍和自由的定义和解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书中,作者指出容忍并不是一种软弱和妥协,而是一种智慧和胸怀。
容忍是一种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尊重,是一种对于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
而自由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和文化,而如何去理解和包容这些不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容忍和自由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尊重和包容他人。
其次,书中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探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作者指出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社会则是由人组成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整体。
在社会中,人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而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包容他人。
最后,书中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探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作者指出人际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而社会和谐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矛盾,而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总之,通过阅读《容忍与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容忍和自由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尊重和包容他人。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容忍与自由》是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创作的著名随笔之一,旨在探讨人类自由和社会价值观的本质。
该著作以笃信个人自由的立场,探讨了人们自由与权利的边界和其合理性问题,强调了容忍在维护个人自由方面的重要性。
在阅读《容忍与自由》后,我对于人类自由的本质和社会价值观的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读完《容忍与自由》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密尔认为,个人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类权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这是一项不可剥夺、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
与此同时,由于个人自由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可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个人自由的实现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密尔同时强调了容忍的重要性。
他认为,容忍是实现个人自由的基础,它允许人们在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异上达成共识,使不同的观念得到既得尊重和认可。
同时,容忍也意味着对于不同观念的宽容与包容,通过容忍去理智引导、达成妥协,建设具有人性关怀的社会。
但个人自由以及容忍并不是无约束的。
密尔也提到了“危害原则”,这一原则指出,当一个行为对于他人构成了实质性的危害时,自由和容忍必须得到限制。
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必须将自由和容忍理性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有效的权衡机制,防止个人自由的滥用和危害。
因此,容忍必须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原则上,同时又要注意保护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公义。
读完《容忍与自由》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个人自由与社会价值观的本质和现实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不同的信仰和行为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认可度和态度。
这要求我们在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时,要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只有这样,个人自由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社会价值观才能够协调。
此外,由于全球经济、文化和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之间的认知差异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重要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容忍是一种宽容、包容的态度,是对不同意见、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接纳。
而自由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等。
在当今世界,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愈发凸显,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共存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容忍与自由》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容忍并不意味着放任一切,而是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保护每个人的自由。
只有在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案例,深入探讨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阅读完《容忍与自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容忍与自由的重要性。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宽容和包容。
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而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它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以免伤害到他人的利益。
因此,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和共存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书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案例,让我对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美国历史上,种族歧视和对待少数族裔的不公平待遇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直到民权运动的兴起,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这就需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学会包容和尊重他人,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又如,在宗教方面,不同的宗教信仰应该得到相互尊重和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冲突。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宗教自由。
通过阅读《容忍与自由》,我对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尊重他人,不论是在思想、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同时,自由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以免伤害到他人的利益。
因此,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和共存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比自由重要。
”——史学家布尔被封面这句话吸引而选择胡适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自己修成了慈眉善目。
因了我们无力改变的现实,因了缺乏“两者皆可抛”的精神,因了对俗世那一点美好的眷恋。
所以,容忍的重要戳中每一个被拷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小民。
遗憾的是,胡先生的言论让人羡慕继而心生嫉妒和恨。
因了这现世的不容忍不自由。
特别是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
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
共产党自己信仰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先生在书里这样形容:“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态度”。
我不会错历史百年,竟无大改观。
与那个某某像太阳的时代,在政治生活中并无二致,有所欣慰的是民智已开,几十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给予小民以有限的自由空间。
这个自由的一面是不过问不参与,你当你的官,我过我的小日子;另一面就是没有机会参与,你开你的会,至于何时被代表,不知道,自上而下的“民生之举”只有被动接受。
这两面,哪一个都不怎么好。
剧烈的狂热的“文化之革命”后,筋疲力尽又大失所望的人们只想要一个安稳。
被誉为转折点的1978,与其说是国运,不如说是注意力的转移,是让人快速忘却失心疯发作时举刀砍在他们身上的道道伤口。
(因为并没有愈合,所以一直是伤口)“挥舞着一样的鲜红,高呼:我们改了,我们要拨乱,我们要不动摇,我们要一个中心……”这不是弥补,不是治疗,而是掩盖,是在坚信我不会错的前提下的惺惺作态。
阻塞视听、欺瞒利用,是基于高度不容忍之下的疯狂。
胡适先生在文中用了与陈独秀书信中的一段文字来佐证不容忍的常见性:“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在胡适先生看来,作为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共产党的创始者,尚且如此,更何况升斗小民。
今天看到此一举例,只能感慨基因的威力。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容忍与自由》是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篇1其实,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到了“法律与自由”这对词语。
因为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在学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自由是寓于法律中体现。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原来,一切的自由都是以“不自由”为代价的。
这就好比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说的是“容忍与自由”,这恰不是“法律与自由”的同类项吗?“容忍”与“自由”,于我而言,就是当一个人因某人某事而恼怒时,如果无法容忍,就无法释然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安灵,自由便无可言说。
我想,这大概是对胡适先生的文章最通俗的理解了。
从写作角度来讲,胡适先生用他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来阐述他对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再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
胡适先生用了许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论述自己“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的观点。
50年的时光,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他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在胡适先生利用古今中外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从年轻气盛到能够随年龄增长体味到容忍的重要性,从无法容忍到包容,然后在思想上及行动上获得自由。
这些都可以从他对《礼记·王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中发现; 而且在中国古代“四诛”与西方宗教迫害的举例中,我们更能看出他对“容忍与自由”的深致理解,从而让我们随他的脚步,随他的亲身感受,一点一点的吸纳他的信念,最后明白他对“容忍与自由”的深刻感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600字

读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察觉到胡适认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当然,我想胡适先生早年也是不懂的,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后来胡适身上才在自己的人生中体会到了容忍远比自由更重要。
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先生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先生可以说是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
有次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
同时,他也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
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要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
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的。
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雅量
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要有容忍才会有自由,要容忍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观点、话语,因为容忍是相互的,你容忍了我,你就获得了自由,我容忍了你,我也获得了自由。
(刘欣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在文中,胡适提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接下来举出了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与容忍背道而驰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
能够反躬自省就是一种容忍,对自己过失的容忍。
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在充分的认识后才能发表评论。
这样的评论才具有时代意义和尊重原创的精神。
“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容忍与自由》)这里将不容忍的根源讲出来了。
“喜同而恶异”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
所有的争吵也都是因为与己所持意见相左而产生的。
然而中国自古就有“宰相肚里能撑船”,试想,人的肚子里怎么可能装下一条船呢?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了。
但是的确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容忍的思考。
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下,上层阶级是极不愿意听到正直的柬言的。
所谓“忠言逆耳”,太多的大臣就是因为直言上书为自身乃至家族招致祸端。
《赵氏孤儿》中的赵循就是不懂得向皇帝献媚、说好话,不懂得和那些小人勾搭成奸,使得被奸臣“恶异”,最后被诬陷,放恶犬咬死,满门抄斩。
这是权臣奸臣的“不容忍”。
而后来赵氏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报复绝不能说是不容忍。
这是原则问题,当了18年的义父又如何?一个人连道德都沦丧了,和他谈容忍又有什么意义?相比之下,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却能够得到更多的谅解。
他的道德被室友逼到了极限,毫无自尊可言。
穷是他的错吗?那些人凭什么耀武扬威,对他人格侮辱呢?他们太过自由的行为将马加爵的容忍极限打破了。
这里如果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那就是马对于他们的言行太过容忍了。
他的案例值得我们永远思考和反思。
一个王朝的兴衰与否,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帝王是否愿意察纳雅言。
但是,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且不易,何况帝王乎?中国人一向注视面子工程,比如,晚辈不能忤逆长辈的意思。
那九五至尊的皇帝就更加不可能那么容易的接纳不同的意见了。
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唐太宗虽然有时对于魏征太过耿直的性子气得牙痒痒,但是对于魏征正确的且对国家有益的建议还是会欣然接受。
唐太宗还是非常大度的,至少对于帝王来说。
因此更可以看是容忍是自由的前提。
如果唐太宗也听不得逆耳之忠言,那大臣的自由进谏之风遍不可能开启,那对于国家的治理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容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容忍不等于纵容。
容忍是建立在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上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度。
在这个度之内可以自由的驰骋。
要学习容忍,首先可以从广泛阅读经典开始。
学会容忍不同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容忍,这样才可以活得真正的自由。
音教1031班周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