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习检测历史试题
山东淄博市实验中学2021年1月期末考试模拟高一历史试题3
山东淄博市实验中学2021年1月期末考试模拟高一历史试题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2.“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B.官僚政治地主经济C.专制皇权商品经济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A.浓厚的部族色彩B.权力高度集中C.皇帝非常勤政D.严格的等级制度4.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5.有历史学者在论及某王朝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这里的“‘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C.内外朝制度D.郡县制6.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最准确的是A.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B.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结果C.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D.杯酒释兵权的不良后果7.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人集会的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考试试题(扫描版)
山东省淄博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考试试题(扫描版)淄博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答案2017.10.81-5:CDCBB 6-10:AACBC 11-15:AAACD 16-20:BBBAD 21-25:ABDAC 26-30:CBDDC 31-35:DBCDA 36-40:DDACB 41-44:ADDC45. (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
(2分)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
(6分)(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
(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治理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
(4分)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人伦道德。
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
(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概括清代官民的做法。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水平、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小农经济等角度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信息“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说明与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有关;“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说明与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有关。
(3)注意材料二、三信息的比较,根据材料二“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材料三“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
最新山东省淄博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绝密★启用前山东省淄博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结束后。
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被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2.《韩非子》记载:“鲁人善织屦,妻善织编,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乏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知战国时期①私人手工业已经产生②出现区域性经济差异③“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3.在2008年3月的记者会上,温总理引用了“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诗句。
该诗句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4.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5.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2级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客观题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第Ⅰ卷(共45分)一、选择题(每个题3分,共45分)1.如图,郑州大河村遗址曾发现一批仰韶文化晚期的分间式房屋。
有些房屋是由较大的房屋修建隔墙后形成的若干套间,房屋周边还存在有客穴以及专供仓储的库房,这表明当时该地A.出现相对独立的家庭生活B.社会分工趋势已日益明显C.呈现出较明显的贫富分化D.私有制成为社会主流趋势2.“人”的概念起源甚早,文献记载,夏商时期就有“人”之称,甲骨卜辞里,“人”可指各种身份的人,“人”与“族”关系密切。
起初“人”的观念隐于“族”中,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于“族”之中。
战国时期,国家力量对于社会的控制增强,影响力加大,遂将某族之人称为“族人”。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A.社会制度的完善B.礼乐制度对称呼的规范C.社会形态的变革D.人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3.东汉时,篇幅大、格式严格的大赋走向衰败;而篇幅短,句式多样、语言朴实的小赋逐渐兴起。
如张衡的《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材料表明东汉A.世俗化文学占据主流地位B.注重对于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C.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D.突出彰显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4.唐代,官员被授予“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等职衔,即可进入政事堂议政,下表为唐太宗时期这些职衔的设置情况。
这一措施时间人物官职贞观元年(627)杜淹检校礼部尚书参议朝政贞观三年(629)魏征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四年(630)萧瑀御史大夫参议朝政贞观九年(635)侯君集兵部尚书参预朝政贞观十五年(641)刘洎黄门侍郎参知政事A.颠覆了传统的中枢体制B.强化了宰相的决策权力C.推动了监察权力的扩张D.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5.通过观察下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北宋时期征榷收入所占的比例(单位:万贯)年代征榷收入征榷所占全国总收入比例租税收入数租税所占全国总收入比例至道末年(997)1167.732.66%238166.58%天禧末年(1021)267050.27%2641.249.73%熙宁十年(1077)4248.467.76%2021.332.24% A.国家财政收入源于榷场B.财政收入比例的优化C.打破了农业为主的结构D.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6.明穆宗命太监“坐营”,兵部尚书郭乾以内监不当坐营的世宗祖训为由不执行皇帝命令,对此穆宗引正德《明会典》为例“仍命草敕”,遭到群臣反对后,向内阁首辅徐阶寻求支持,徐阶指出穆宗不应以《明会典》为例,应“以先帝为法”,皇帝最终取消了命令。
淄博市2021-2022学年度2022届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淄博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
这反映了二者A.和谐共处的理念B.以民为本的观念C.实施仁政的诉求D.天人合一的思想2.图1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图1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3.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税。
北宋时“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
明代将力役改为雇役,役户只要缴纳一定银两,便可免除役劳,而由官府雇人代役。
这些变化反映了A.政府管理职能渐趋弱化B.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减轻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4.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
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
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两税法广泛推广C.藩镇割据的出现D.均田制受到破坏5.图2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该时期是图2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淄川一中高三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Ⅰ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 分封制逐渐瓦解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 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2. “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
”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A.继承了选官方式 B.促进了经学发展C.扩大了举荐X围 D.淡化了门第出身3. 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
这一变化A. 精简了官僚机构B. 理顺了职官权责C. 削弱了宰辅权力D. 提高了行政效率4.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譬如给某某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
……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做好政令的某某工作C. 提高行政效率D. 加强对官员的监察5.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的自由平等观念影响了政治理念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
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A. 英国政治文明的多样性B. 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C. 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D. 英国政治文明的复杂性7.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26.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27.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28.从下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 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29.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
”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30.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这里的“乡校”()A. 是百姓参政议政的地方B. 类似于雅典的公民大会C. 可以起到监督统治者的作用D. 只有贵族能够参加2. 百家争鸣时期,先秦诸子纵论“天下”:A. 周王朝统治区域B. 秦朝时期的中国C. 约今整个中国区域D. 东西方世界3.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 “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4. 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寓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 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B. 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C. 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D. 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5.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驻军对周边的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
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A. 闲暇时与妻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B. 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柜坊兑换飞钱C. 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购得一件粉彩花瓶D. 趁冬日水浅维修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6.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习检测试题201910230299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选择题及主观题的答案转移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I卷(共50分)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图1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图1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3. 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掾史文吏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4.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5.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图中大运河河道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C.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D.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6.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
这说明( )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7. 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A. 赋税制度改革是人口激增的根本原因
B. 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逐步松动
C. 先进耕作技术引入导致耕地数量增加
D. 人地数量的增长使经济缺乏转型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显示17—19世纪中国人口递增,耕地面积递增,人均耕地却递减,反映了人地矛盾尖锐,而清代仍以农耕经济为主,这说明人地数量的增长使经济缺乏转型动力,故D项正确;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产作物的推广,康乾盛世社会相对安定,赋税制度改革只是其中之一,排除A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被严厉实行,排除B项;清代耕作技术没有革新,仍是铁犁牛耕技术,排除C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统计可知,国家资本在国内投资中远远超过私人资本,在近代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早期工业化的中坚力量,B项正确。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生产远比传统生产薄弱,A项不符合史实;这种民族资本薄弱情况,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并不合理,C项错误;材料只有工业投资的统计,D项不符合题意。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D.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数据来看,中国的民族资本从1913年到1936年虽然呈现比重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这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C正确;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发展的十年,A排除;当时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排除;D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故选C。
11.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摘编自[英]彼得·阿克罗伊德《泰晤士——大河大城》等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说明泰晤士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9.1962年,广东一些地方采取了包产到户制。樟市公社实行了地段到户,包产、包工、包成本到户,超产实物全奖,减产全赔的责任制。清远县洲心公社实行了固定地段,包工定产、对产负责、超产奖励的产量责任制。这些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薄弱
B.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C.市场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12.下图为1890年美国约瑟夫•克普勒创作的漫画《参议院的老板们》。该漫画
A.说明了阶级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C.凸显魔幻现实主义特色D.反映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13.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十四点”计划使威尔逊名噪一时,这是因为该计划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4.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进行顺序编排,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工农业生产放在前面,而将皇亲贵族与富绅地主关注的奢侈品生产放在后面。这一编排反映了宋应星
A.重视工艺制作B.强调器物的功用性
C.反对奢侈浪费D.赞成重农抑商政策
5.下图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块石碑摘录。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8.C
解:
结合材料中“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朱自清”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渴望和平安定,建立民主国家,但是这一希望迅速被蒋介石发动内战所破灭,故C符合题意;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但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并没有“胜利到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重庆谈判未达成协议并不是“幻灭”的原因,内战爆发才是原因,故排除D。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淄川中学高三过程性检测历史论文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25题)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维持分封制度的关键。
分封制中的等级制度突出了君主制的中央集权。
秦国率先废除分封制,走向中央集权统治。
东方六国仍然严格遵守西周的分封制度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和动荡是专制权力出现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加强。
四、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人民不再是君主的人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三是制度与法律的统一。
D.根据能力和政绩任免官员4.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5.汉宣帝曾说:“与我同治天下的人,只有郡长!”后来的皇帝反复重申了上述概念。
这主要反映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6.在中国古代,“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表明他“继承了天”和“人”,而官员和人民则祭拜祖先。
山东省2021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II)卷
山东省2021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9高二上·蚌埠期中) 先秦时期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是“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A . 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B . 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C . 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D .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2. (2分) (2019高一下·安溪月考) 《通典·食货二》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A . 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 . 官僚阶层的贪婪恶化了土地兼并C .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 .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3. (2分) (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 . 民营手工业B . 官营手工业C . 家庭手工业D . 田庄手工业4. (2分)(2020·浙江模拟) 诸子中的“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
它有两种意义,称人时意义是“先生”,称著作时意义是“全集”。
只有李耳,据说因为他太老了的缘故,特别尊称他为“老子”。
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 .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宋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 . 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C .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推崇夏朝的政治D .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5. (2分) (2017高二下·武邑期中) 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考试试题
淄博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检测历史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一、选择题共有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请将正确答案题号涂到答题卡上。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 )A.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B.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C.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D.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2.《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庄子·天地》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B.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C.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D.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3.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75.5% 22.9% 1.6%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0年)61.4% 35.8% 2.8%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4.8% 58.4% 6.8%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4.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习检测试题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选择题及主观题的答案转移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I卷(共50分)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图1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图1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3. 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掾史文吏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4.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5.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图中大运河河道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C.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D.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6.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
这说明( )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7. 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习检测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2.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
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3.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4.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翰林院职能的演变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5.如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图中大运河河道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C.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D.中原地区生态破坏严重6.从北宋起,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后来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更是被看作奸臣,而刘备一直以正面人物为人们所认可。
这说明A.历史上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B.正统观念的影响深远C.《三国演义》的宣传深入人心D.刘备的才能胜过曹操7.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
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
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
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
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
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8.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
《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
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重视科学研究B.人地矛盾突出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D.赋税制度改革9.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10.下表反映了A.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B.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11.在古希腊,斯巴达所有六十岁以下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
这些规定和措施A.保障了城邦公民自由权利B.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C.体现了城邦内部普遍平等D.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12.苹果在《圣经》中被称为禁果,在西方语境中有神圣之果、智慧之果、争端之果等寓意。
宗教改革袖马丁路德有句名言:即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一棵小苹果树。
这一名言A.意在重建基督教信仰体系B.表达对改革充满信心和希望C.是新教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D.是浪漫主义在宗教领域的体现13.论及卢梭的思想,学者贝克指出:“无论你是属于左派(哪怕是左翼中的左翼),还是属于右派(哪怕是右翼中的右翼),你都能在卢梭这里找到你的信条。
”贝克认为卢梭的思想A.可以为民主政治服务B.导致了思想界的混乱C.违背了理性主义原则D.引发了欧洲政治革命14.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
这表明当时A.亚洲的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B.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C.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D.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15.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
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
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16.1738年版《牛顿的哲学原理》一书的封面如下图所示:“光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牛顿头上照下,通过缪斯女神手中的镜子反射到伏尔泰正在写作的手稿(《牛顿的哲学原理》)上。
该封面的寓意可以解读为A.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B.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C.牛顿的相对论理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D.牛顿开创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打破封建神学的禁锢17.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
”“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B.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C.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D.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18.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
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
这体现了A.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B.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C.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D.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19.晚清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
”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对立双方分别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C.双方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D.两份檄文都旨在反抗外来侵略20.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
这表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21.1895年,清政府公开表态:“宜破除成见,使官商不分畛域”;1898年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1907年间多次颁布对办厂经商者的具体奖励方法。
这反映了A.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C.传统四民秩序基本解体D.清朝统治者近代意识增强22.下表是不同学者对康有为的认识由此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B.尚未突破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C.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D.主要得益于西方传教上的熏陶23.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
”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
这反映了A.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2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25.抗战时期,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一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地主不能因减租而撤租;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各种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租。
上述史实表明,抗日根据地A.联合抗日任重道远B.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抗日热情得到激发D.对大地主实行控制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词当今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
芮逸夫先生指出:一个民族的构成,体质的、语言的及文化的吸引混合,虽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愿意合在一起”。
费孝通先生认为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主要是处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如果要找一个凝聚力的来源,我认为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请对材料一中关于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
《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材料二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
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制度……“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
公职人员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审查。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