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本-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
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爱国情操。
平常说到爱国主义,学生总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爱国主义似乎离自己很远。
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爱国精神上。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
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
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心理与情感。
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
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关键。
【设计时段】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 PPT 文件。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必修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引导学生学习演讲的基本特点(二)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
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
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板书课题)二、作者及主人公介绍:1.大家学过历史,对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吗?明确: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3.了解作者: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课文讲授:1.字词正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zhà)风云莅校(lì)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2.默读,理清思路,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2.学习文章中的外貌、言行、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来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1、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品评梁任公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有没有同学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板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家是不是有点好奇清华大学为什么要选取这八个字定为校训呢,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个校训的来历。
在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讲学,讲题为《君子》,他就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即是以此二卦辞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增厚美德。
这次讲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
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f èn 矣。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些都体现着梁任公先生对学子的殷殷期盼,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是清华学子,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都可以用此来勉励自己。
高一语文必修1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成都市新都一中钱爱民教学目标:1、筛选概括文本中关于梁任公演讲中的动人之处,通过品读文本中几个重要部分,品味梁任公的风采与魅力。
2、通过品评学生对文本描写梁任公的批注,领会文本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重点:品评学生对文本描写梁任公的批注,领会文本写人叙事的技巧。
教学难点:1、通过写批注和品评深入理解写人叙事技巧表达效果。
2、体味梁任公演讲如此动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1915年4月梁启超南下探亲,6月转到南京觐见袁世凯,他向袁世凯面陈了帝制运动的危害,奉劝其悬崖勒马。
袁世凯严肃地表示自己根本不想称帝。
可仅仅两个月后,以洋博士的大作和筹安会的活动为标志的帝制公开化运动就粉墨登场了。
任公听说后,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于是7天后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文章,与袁世凯形成尖锐的对立。
袁世凯听闻后,马上派人给任公送去20万元大洋,想买下此文,请求任公放弃发表。
但任公婉词辞谢,见收买不成,袁又让人恐吓,而任公泰然处之。
这篇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的鸿文在《京报》上一发表,即日售完,并不断地被转录,不断追加,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状况。
管中窥豹,可以看出任公胆识何等过人,才华何其出众。
今天,我们将通过品文和品人,走进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走近梁启超先生的精神世界。
昨天,我们预习了文章,现在来听听大家初读文本后,梁任公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生……看来任公是一位多么丰富的人物啊。
那么文章集中直接描写任公的文字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明确:3、4、7、8。
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这次演讲的?明确并板书:出场和演讲现在让我们一起诵读第3自然段(出示学生批注)大家来评一评,品一品,说说哪些写得准确,哪些不准确或与你所想不同的地方,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
生……任公登台一亮相,就展示了他极具个性魅力的开场白。
(板书:登台神采飞扬)我们一起朗读第4自然段。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5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优秀5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篇一课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包括:1、视频导入;2、自主研习;3、合作探究;4、教师点拨;5、板书设计;1、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2、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5分钟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展示交流成果。
1、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梁任公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2、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⑴外貌:①身材──短小精悍②眼神──光明四射③步履──稳健④气质──潇洒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举例:课文原句)四、质疑再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
问题预设:修改补1.先生为何讲到《桃花扇》会痛哭流涕,讲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又张口大笑了?答:梁任公悲痛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起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光绪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梁任公(梁启超)张口大笑。
他已经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演讲生动投入,而是因为他希望国家安定的感情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
为国而哭,为国而笑,爱国的心肠多么炽热啊!2.问题预设: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①直接表达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2.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3. 体会文章简洁、准确的特点。
4.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此次与大家交流的课为《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篇幅不长、看似记事实则记人的散文,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一、情景铺垫二、探讨文本三、难点突破四、能力拓展五、反馈评估[课堂教学实录]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0分钟)师:上课。
(10:20)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中国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中国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
教师朗诵片断。
)1分钟(10:21)?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
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可以参加讨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紧扣文本,能够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合作交流这一过程,掌握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认识并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批注式阅读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的形式品读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
教学难点:理解梁任公在演讲中感情的变化原因,体会他“热心肠”的内在因素。
三、教学方法精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毛主席遇见橘子洲,徐志摩遇见康桥,烛之武遇见秦王,刘邦遇到项羽,我们从中遇见伟人豪情、遇见悠悠离愁、遇见口才的魅力、遇见波谲云诡的历史。
如果我们可以沿时光漫溯,回到民国十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清华大学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我们会遇见什么?(梁启超声情并茂的演讲)(梁实秋一脸崇拜地在听梁启超的演讲)(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或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但时光不会倒流,我们不曾亲临现场,观摩这场演讲,但我们可以品读梁实秋的文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遇见梁任公的大师风范。
(二)预习反馈与与目标解读【预习反馈】1. 查找梁启超资料:丁长伟、李杨莹、周涵、谯思冉(资料详实、书写字迹清晰)2. 大册子预学区:词语(景仰:佩服尊敬,仰慕;屏<bǐnɡ>息以待:屏住呼吸等待;淋漓:明确词义,补充积累淋漓尽致)【目标解读】1.通过精读批注和合作交流,掌握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紧扣文本,能够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
3.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培养我们的家国情怀。
(三)合作探究——走近经典,品读人物1.整体感知,初识形象大家预习时阅读了课文,那同学们能不能来说一说你对任公的初印象?2.精读批注,再品形象通过题目“记”,可见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高中语文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1.自由诵读课文,找出描写梁启超的句子,并进行批注:这些句子反映了梁任公先生的什么特点?
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办事认真、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2.梁任公先生的这样精彩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找出依据
【课外作业】
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
0-3
3-5
10-12
20-23
3-5
学生独立思考
师讲生听(听+想)
(讲+想+看+听)
师正音,学生读学生合作探究总结文章段意
想+写+讲+听主要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草稿纸上组织答案并派代表作答,老师进行点评
师点拨,生答,师总结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对梁启超及作者梁实秋的了解
2检查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导入及目标重难点】
1.导入
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导入
2.目标
⑴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分析体会作者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语文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设计意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任公先生的形象,呈现他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也不必面面俱到。
尽管尽管本文有的地方很精彩,但同学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学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爱好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爱好。
”所以,这堂课,我主要想通过对梁先生演讲细节描写的赏析来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2、简要了解作者梁实秋;【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先生所讲的杜诗、《桃花扇》、《箜篌引》来了解先生的性情与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
2、对《箜篌引》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结合同学自主争辩。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前面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再别康桥》生疏了浪漫诗人徐志摩,他在现代诗坛上名头之高、影响之大妇孺皆知,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使然之外,还得益于他成功地拜梁启超为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就置于众生之上了。
那么“虎爸”徐申如花了1000块大洋替徐志摩拜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看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介绍。
(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激起同学的爱好,力求通过带有悬疑性的言语带动思考,调动同学心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必修1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由于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诗时,我通过《再别康桥》讲过徐志摩和梁启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就借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仆人公。
梁启超、徐志摩这师徒二人一同消灭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我猜想编者是有意为之。
尤其是读完这篇散文,不禁佩服编者的用意,两个作品同是着眼于回忆的图景,但是我们看《再别康桥》,能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看得人心中暖流涌动,令人感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了解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形象,对《箜篌引》,《桃花扇》的赏析。
[教学方法]:研讨、探究、练笔课前预习:1、阅读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兼介绍梁启超)1 梁启超先生图片(幻灯片1)2 教师:大家对梁启超先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戊戌变法,康梁师:梁任公先生的介绍(幻灯片2)3教师过渡:资料与框架里的启超先生不够生动。
今天让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带我们近距离接触一个鲜活、可爱的任公先生。
二、作者(幻灯片4),字词(幻灯片5)三、感知标题(点拨鉴赏角度);浏览课文(标记)1、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缩一下就是“记演讲”,(板书标题)那么这篇文章中心是不是就是写一次演讲呢?(学生回答: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学生回答: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么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2、下面呢我们就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逐步深入地了解任公先生。
三、通过初识任公了解任公先生的学者风度,再由再识任公的过程了解任公先生对国家民族命运和中国文学的热爱。
四、初识任公(正面描写)1)、正面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学生回答:第3至第9自然段)2)、设计:学生说说哪些给自己印象深刻描写,一同品味、演绎。
(同课后题1)身材、面貌外貌、风神穿着、步履稳健、潇洒神态、气质②开场白(语言、动作):既谦逊又自负,幽默风趣,声音(极富个性):沉稳、底蕴足③演讲(动作、语言、表情):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感情丰沛且投入、可爱教师总结:(幻灯片6)五、再识任公(侧面描写和文中三处引经据典的内容)1、抓侧面茅津渡候船,哀从中来屏息以待,欢喜,泪下沾襟——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2、补注:(引经据典)①《桃花扇》(见幻灯片6)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见幻灯片7):《桃花扇》写作背景(老师在同学们了解基本内容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反思+实录+说课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课堂类型】:导读讨论课【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2.白描手法及虚实结合手法在刻画人物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学会用“略貌取神”的方法描写;(三)情感目标:以真“我”,以真义,慷慨为国;做有思想抱负、有家国情怀的人。
【学习重点】:白描、虚实结合、细节等手法的运用。
【难点预测】:《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文中的含义。
【学法指导】:导读、自读、讨论、交流、总结、拓展【教学过程】:一、【目标定位,自主学习】1.借助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
2.学以致用,这篇文章是如何写出了梁任公的演讲之“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在描写任公时用了哪些可以借鉴的手法?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一)品人物:1.梁任公演讲稿的特点说明了什么?2.肖像描写的形和神你如何品味?3.开场白一段中的“一扫”“一翻”“一点”表现了什么?4.从他手指敲头、掩面顿足、先哭后笑等动作中你看到了什么?(二)品演讲内容:1.《箜篌引》中的“公”的极其反常的行为怎么理解?2.《桃花扇》的故事梗概和主题(老师事先补充)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梁任公的哭笑有什么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了什么?三、【分组讨论,交流展示】(一)品人物:1.预先写好,宣纸,整齐秀丽,浓墨→认真、严谨、字如其人,潇洒深挚。
2.不是“高富帅”,胜似“高富帅”,精短,秃头顶,宽下巴(因个性而美);不着西装,穿肥大的长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布衣更显风采,气度非凡);步履稳健,左右顾盼(稳重当中有灵动,沉稳而睿智之美)。
3.“一扫”(犀利),“一翻”“一点”(谦逊而自负,幽默爽直)。
4.敲(博闻强记治学严谨而不失风趣,真实生动),掩、顿、笑,叹(深度投入,率真奔放,富有激情,至情至性,用心讲,用生命的经历讲,物我相融的境界。
)(二)品演讲内容:1.联系任公生平,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护国运动等。
投河之公与任公的精神何其相似。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繁昌一中程婷婷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和语言的品味。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重点。
运用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等,学习多种多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全面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3、课时安排:2课时。
4、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2)了解作者及梁任公(3)朗读全文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原名:梁治华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三、整体感知课文,讨论下列问题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2、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诗可适当挖掘、引导,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于深刻的评价、精彩的描写及典型的材料中体会写人记事散文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解读文章题目作者怎么称呼梁启超先生?(明确:梁任公)如果换成记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呢?(讨论:任公是梁启超的号,中国礼制中,对尊长直呼其名是极为逾矩,所以称其为任公先生)但为何不称其为梁总长呢?(讨论:梁实秋与梁启超为师生关系,不涉及政治上的上下属关系,这种关系更为纯粹,也因此,称其号更能体现作为学生的梁实秋对梁启超的崇敬之意。
)——切入点(情——敬)2.演讲铺垫以文中一句话概括之,即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中心语为学者,段一当时的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来与任公相较,说那些人的演讲都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到此,第一次吊起了我们的胃口,任公先生的演讲果真有如此大的魅力么?(情)段二写演讲稿准备之认真细致,作者接下来笔锋一转,说的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这已经是梁实秋第二次吊起了我们的胃口了,事不过三,过犹不及,这演讲的前奏已经酝酿好了,主人公该登场了。
3.人物出场任公先生的外貌描写讲解:整体特征、局部外貌特征描写,神态描写,这活脱脱一个魏晋风流人物,名士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4、开场白和段六梁氏独特的开场白一共两句,用文中两个词形容,即是既谦逊又自负。
起超没有什么学问重音在没有,表现其谦逊自称起超,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更显其谦逊可是也有一点咯!叹号强化了咯的语气(好咯咯表示一件事结束或办完了,很肯定的语气)自负之态(眼睛向上一翻,轻轻地点一下头),如孩童般的幽默。
谦逊是表,自负为里,而文中还有一段是表现其肚子里文墨颇丰的,是哪一段?段7“博闻强记,背至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下去了”大家还记得一休想不起事情或是思考的时候经常做的动作是什么吗?他在思考时盘坐用手指在头顶打转的样子也为许多儿童仿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难点:圈点批注,解读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学习演讲技巧。
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看《导学案》P83“基础学习交流”部分,学生了解梁启超和梁实秋。
2、初读课文,完成《预学案》P27”归纳整理”部分的练习题。
3、自我生成不解的问题。
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1、补充字音:莅.临、屏.息、拭.泪、叱咤..风云2、补充字形:短小精悍、手舞足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先生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样?何以见得?(5分钟)(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明确:非常成功。
第九段可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的?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10分钟)明确:P85《导学案》第6题。
3、重点讨论: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个怎样的人?(20分钟)(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写好旁批,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分析人物,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落实“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具体表现。
重点是引导学生精品开场白,难点是品先生读《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张口大笑,体会“热心肠”(“眼里常含忧时伤世之热泪,心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先生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在那个时代努力寻求为祖国解脱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人教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
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
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
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习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
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任公技巧拾零如何品味散文的艺术特色?风格的品味(二)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作品经常重复出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
一个散文作家的风格,会从他的构思、题材、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表现出来。
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跟别人不同的总体特色。
鉴赏散文的风格之美,既可以把单篇文章放入作家的全部作品中去考察,将众多的篇章联系起来品味;也可以把某个作家的散文同别的作家的作品相比较,这样联系比较,风格的特点就容易把握了。
第一、确定体裁。
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
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
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一是感情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
三是人物线索。
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六是行动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
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喉咙之大,在全世界,可称首屈一指。
无论是开会发言,客座谈话,商店交易,或其他公众的地方,说话的声音时常是尖而且锐,声量是洪而且宽,耳膜脆弱一点的人,往往觉得支持不住。
我们的华侨在外国,谈起话来,时常被外国人称做“吵闹的勾当”,我以为是良有以也。
在你好梦正浓的时候,府上后门便发一声长吼,接着便是竹帚和木桶的声音。
那一声长吼是从人喉咙里发出来的,然而这喉咙就不小,在外国就是做一个竞争选举时的演说员,也绰绰有余。
挑着担子的小贩,走进弄堂,扯开嗓子连叫带唱的喊一顿,我时常想像着他的面红筋突的样子。
假如弄里有出天花的老太太,经他这一喊,就许一惊而绝。
坐在影戏院里,似乎大家都可以免开尊口C、此段写先生演讲时,或喜或叹、或哭或笑,这不利于表现梁任公先生的学者风范。
D、此段文字通过刻画梁任公先生的神态、动作表现他讲演的生动、感人,更写出先生是位“有热心肠”的性情中人。
解析:从描写方法看,本段文字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而未涉及语言描写;从表达的方式看,本段有叙述,有描写,但没有抒情;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段文字通过对先生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其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有热心肠”的学者,而这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更是作者景仰先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D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把握。
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辨识判断;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树立语境意识。
[研讨与练习释疑]解题规律一、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从身材、穿着、气质、眼神等几方面勾勒梁任公先生的形象:精明强干,自由潇洒,沉稳睿智。
2、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下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有思想,有个性,谦逊而又无比自信。
3、有时候,他背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博闻强识,严谨认真的老学者风范。
“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4、A、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C、他掏出手帕拭泪。
D、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先生情感丰富,或哭或笑,不能自已,真肪乃有“热心肠”的性情中人,懂人情,有人格的大学者!二、本文以一千字的篇幅,生动而又饱含情感地记述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的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成功刻画了一位学术界的风云人物,表现出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先生的景仰之情。
文章的好坏,不能以篇幅的长短论,关键是看文章是否言之有物。
在这个标准下,需长则长,需短则短。
读书,学会圈点、旁注,有利于参透文句、文段甚至文章的思想,深刻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写作技巧的把握。
二、根据自己的认识谈看法,合乎情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知识应用自测]答题向导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A、宏亮高亢.引吭.高歌沆.瀣一气B、叱咤.风云惊诧.不已姹.紫嫣红C、屏.息凝神摈.除陋习摒.绝妄念D、春风骀.荡百战不殆.消极怠.工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短小精悍拭目以待迥乎不同B文彩焕然博闻强记黄沙弥漫C共度难关酣畅淋漓月色苍茫D戊戌变法苍海桑田出奇制胜1、本题考查我们对字音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的字音;其次,在读中培养3、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A、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听他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C、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D、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音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字字形的掌握。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因义辩形。
3、本题是对标点符号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各种标点的基本用法,另外要善于结合语境来分析,从而能够准确辨别正误,合理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4、填空:文中划线句子是个复句,是一个__关系的复句,第一层应在“___”之前划分,第二层应在“___”之前划分。
5、“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段话用____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
6、综观全段,“青年学子”(包括作者)只所以对梁任公先生无限景仰,是因为()A、先生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先生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C、先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D、先生的学术成就高。
4、5两题是对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辨明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6、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段意义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理清文脉,要善于抓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等关键性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这个词还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
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
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旬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
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
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
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
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
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
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
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
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
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
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
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
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
"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
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
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
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
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