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阅读练习及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20211110041807)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下边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量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成效。
(2)请联合整首诗剖析诗人形象。
【答案】(1 )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尔后又到远;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表现出初春独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川的欢乐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分析】【剖析】( 1)本题诗的颔联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绘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绘了作者在湖畔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才奏起的笛声。
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
这两联主要采纳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为生动形象,自然开朗,富裕情味。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漂亮的春季风景,“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量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量的美景,诗人尽兴放歌,尽兴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用初春湖畔的典型光景;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尔后又到远;视听联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亮,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响应;表现出初春独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川的欢乐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沉着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横分:瓜分。
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新部编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依然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疾苦。
(2)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20211110033737)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古诗,达成以下小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说明】① 亭皋:水边的平川,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境界。
③ 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感情。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想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形交融。
斜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喊声衬托思妇的难过。
D.尾联照顾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叹息来年春季,游子应穿上轻浮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望关切想念之情。
(2)《梁书》中记录,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 D( 2)①想象(或虚实联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暮秋情形,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节气,表达了对游子的想念之情。
② 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忠诚地期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委宛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期望游子回来的情形。
③ 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想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址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季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拥有动向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 寓情于景,情形交融。
采用“木叶下”“秋云飞”等拥有悲秋景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起于“风吹柳花”,收于“流水”,所写均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无一不照应题目中的“留别”。
B.李诗虚实结合,全诗重在对“留别”场景的描写,但也有对离别后个人境况的想象与追问,意味深长。
C.陆诗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辅以描写,紧扣“别离”这一主题,采用直抒胸臆手法,抒发个人情志。
D.两首诗抒情对象略有区别,李诗为“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陆诗的抒情对象则是“游子”本身。
(2)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读了上述两首唐诗,你是否认同《江赋》中对“别离”的理解?请结合上述两首唐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①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
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看,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
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
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1)C(2)①“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②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
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③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解析】【分析】(1)C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分析错误。
颈联从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故选C。
(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20211110041022)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以下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 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沉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令人愁。
【注】① 本诗写于宋神宗逝世后,当时新法已被所有取销。
② 吹箫:《列仙传》记录,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册龙,夫妻同仙去。
(1)以下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幻已安闲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触自己没有仙人道术能够长留梦幻之中,表达了对梦幻的迷恋。
C.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联合,颇具深意。
D.“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绘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照之中抨击了权门贵族的豪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请联合诗句详细剖析。
【答案】( 1) D( 2 )①新法被废的难过与痛惜之情。
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触。
新法被废,如梦消失,诗人心里非常难过、痛惜。
尾句则直抒愁情。
② 新事物势必取代旧事物的真理感悟。
中间两联经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绘,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③ 知己难觅的孤寂与愁闷。
“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痛饮共叙却无人陪同的孤傲。
【分析】【剖析】( 1) D 项,“抨击了权门贵族的豪侈生活”错误,这句示意人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荣华荣利的不足慕。
应选D。
(2)本题可依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令人愁”,联合说明内容“当时新法已被所有取销”剖析,变法惨遭取销,心里非常难过、痛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烦闷。
剖析颔联时,要经过剖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绘,来领会诗人的感悟。
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剖析旧事物必定会被新事物取代的真理性。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近体诗(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近体诗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谢眺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①。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绮翼,这里指窗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
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
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
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
2.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宗臣”二字统领全诗。
B.颔联下句运用比喻、借代的修辞,将诸葛亮比作鸾凤,其中“羽毛”代指鸾凤。
C.颈联认为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是指挥才能比不上萧何、曹参。
D.本诗一改“起、承、转、合”的固定章法,层层推进,尾联“转合”相融,别出心裁。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书①王安石冉冉木叶下,萧萧山水秋。
浮云带田野,落日抱汀洲。
归卧无与语,出门何所求。
未能忘感慨,聊以古人谋。
【注】①读书是士大夫的爱好与兴趣,史载王安石更是因读书而博学,读书对他也是不可或缺的事。
1050年,王安石被授殿中丞,但他没有赴任,而是去往高邮居住,此诗即作于赴高邮途中。
古代诗歌赏析刘克庄《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1分)6.(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宋•刘克庄归鞍尚欲小徘徊。
逆境难排。
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
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①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
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
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注]鼓缶:战国时庄周之妻死,庄周鼓缶而歌。
(1)请结合词的上阕分析作者忧愁的原因。
(2)作者是怎样表达愁苦寂寞的?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7.(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
劝学》)(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己。
(韩愈《师说》)(5)银瓶乍破水浆进,。
(白居易《琵琶行》)(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8)鉴前世之兴衰,。
(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古诗词鉴赏(11分)6.(1)仕途失意(身处逆境);体弱多病(且不能借酒销愁);妻子去世。
(2)①作者借秋叶凋零、秋风萧飒的凄凉之景,写出内心愁思。
②作者写唯有灯影多情,陪伴自己,表达孤独之感。
③作者借旅店主人的语言,从侧面写出诗人迅速衰老的现状,表现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
译文:归程何忍太匆匆,还想勒马暂徘徊。
岂是秋色看不足?倒霉情绪难排解。
人说饮酒可忘忧,奈何我病后体弱不敢挨。
回想贤内捣衣时,何等孤独难忍耐;今日独自苦奔波,痛悼亡妻情满怀。
远树凋落晚风哀,乡村小店门尚开。
多情只有灯前影,伴我同去又同来。
旅店主人来问候,说比前回又见衰。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7.【解答】故答案为:(1)朝搴阰之木兰兮(重点字:搴阰)(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点字:庇)(4)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术)(5)铁骑突出刀枪鸣(重点字:鸣)(6)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重点字:忧)(7)后生可畏(重点字:畏)(8)考当今之得失(重点字:考)。
《风入松》阅读答案附全词赏析
《风入松》阅读答案附全词赏析风入松虞集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注】这首词是作者在侍书学士任上写的。
(1)词的上阕先以“倚清酣”的“红袖”与“不胜簪”的“华发”作,一开始就突出“画堂”的豪贵生活难以消除的感受。
再以“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二句加以点染,以写伤春,以伤春写惜时,以惜时写思乡。
(3分)(2)本词结句“杏花春雨江南”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运用了相同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赏析。
(5分)试题答案:(1)对比岁月蹉跎(或人生易老)的忧伤爱花(2)此句由三个名词构成,运用列锦(或意象叠加)的表现手法。
(2分)以一幅吾花似锦、春雨迷蒙的江南水乡美景,来安慰思乡苦闷的心灵,(2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1分)(答诗中有画,景中融情,情景交融或由近及远,由实而虚,意境悠长,韵味无穷并作分析,亦可。
)赏析:这是元人虞集所写的一首《风入松》词。
虞集在元仁宗至文宗之际,号称一代文宗,但所作无非颂扬元室的朝廷典册、官府碑铭。
他也写了不少诗,与杨载、范梈、揭傒斯被誉为四大家,但当元代统治稳固时期,所作又多以题画、应酬为内容。
倒是他的词,留下虽只有31首,却不乏清新可诵的佳篇。
这首《风入松》即是。
词中流露出厌倦官场生活、亟望归老田园的心情。
虞集仕宦40年,位尊而爵显,颇得元代几个皇帝的信任。
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权力,仅仅以一个文学侍从,充当皇帝的秘书、顾问而已。
并且,作为汉族士大夫,屈膝仕元,内心亦不免违己交病。
他的《挽文山丞相》诗,除了歌颂文天祥如效忠汉室的张良、诸葛亮,至于以身殉国之外,还慨叹“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就是惋惜南宋连半壁河山也保持不住,如今北土南疆已经完全沦入外族之手了。
他还有《书晚宋诸名公题堕泪碑诗后》一诗,诗中写道:“岘首亭高故国诗,卧龙无复更驱驰。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20211110034829)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以下小题。
曲江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说明】①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临时击退叛军光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频频进言,被皇帝疏远冷淡,频遭贬官。
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
(1)下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A. 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情形落笔,描述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节气”所牵动的不单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忧愁。
B. “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平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惹起诗人难过。
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见微知著”异曲同工,堪称磨炼语言的模范。
C. 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忙赏识;不怕酒多会伤身,畅怀痛饮。
句中的“且看”是尽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却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兴行乐的梦想。
D. 颔联两句不单形象丰富,对仗工整,并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显现了格律与灵巧辩证一致的特点。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同样,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感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 1) C,E(2)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
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
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诗人感觉人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欲迷恋官位荣华,而思抛开世俗约束、实时行乐,本质上写的是作者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有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痛。
【分析】【剖析】( 1) C 项对词句的剖析不误。
“且”是临时、姑且,并不是“尽管看”;“莫厌”是莫讨厌,并不是“不推却”。
诗人没有“尽管看”“不推却”的任性无忌,看花和喝酒的行为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迷恋和没法挽回的悲痛,不可以说尽兴行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风入松·归鞍尚欲小徘徊
宋·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
逆境难排。
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
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
缶①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
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
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
似前回。
[注]鼓缶:战国时庄周之妻死,庄周鼓缶而歌。
9. 请结合词的上阕分析作者忧愁的原因。
10. 作者是怎样表达愁苦寂寞的?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9. 仕途失意(身处逆境);体弱多病(且不能借酒销愁);妻子去世。
10. ①作者借秋叶凋零、秋风萧飒的凄凉之景,写出内心愁思。
②作者写唯有灯影多情,陪伴自己,表达孤独之感。
③作者借旅店主人的语言,从侧面写出诗人迅速衰老的现状,表现了诗人精神上的痛苦。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____,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
(《荀子.劝学》)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闻道有先后,____,如是而己。
(韩愈《师说》)
(5)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子罕》)
(8)鉴前世之兴衰,____。
(司马光《资治通鉴》)
【答案】(1). 朝搴阰之木兰兮(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 术业有专攻(5). 铁骑突出刀枪鸣(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 后生可畏(8). 考当今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