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课件(共32张PPT)
赏析:颔联以六个极其典型的意象将早行的景色呈现 在眼前,有听觉有视觉,有远景有近景,不着一虚字,而 旅人行路之艰辛和羁旅之愁尽在其中。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赏析诗句。
使……明艳。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诗意:枯败的槲叶落满荒山的野路,白色的枳花照亮驿 站的泥墙。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月夜忆舍弟》 《商山早行》
学习目标
壹
了解诗人及 诗歌的写作背景, 理解诗歌的大意, 并背诵全诗。
贰
诵读诗歌, 感受唐诗的音 韵美、情感美。
叁
赏析诗歌, 学习列锦的修 辞手法及对比 阅读的方法。
肆
体会时代 际遇下的个人 情志与家国情 怀,感念新时 代之美好。
新课导入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从戍守边关 的高适到浪漫不羁的李白,再到忧国忧民 的杜甫,他们豪迈洒脱、吟诗饮酒,在诗 词中彰显着中国人 的家国情怀。
课堂检测
(3)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诗句是:__露__从__今__夜__白____, ___月__是__故__乡__明__。
(4)《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的亲人离散的诗 句是____有__弟__皆__分__散____,___无__家__问__死__生____。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诗 人是今山西祁县人。
创作背景
《商山早行》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 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 《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 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 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 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4.背诵,默写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是的大意.教师适时设疑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句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师: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
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
”这一千古名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二、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1.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等;2.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3.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4.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
【原文】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 远的潮州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 的生命呢!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 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 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上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表明是在白露节的夜
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下句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
客观实景。
C.颈联交代了作者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且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 伤心断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 丧乱的普遍遭遇。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 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解析】B项,颔联下句写的不完全是实景,还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原文】
(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
孤雁正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
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7.《月夜忆舍弟》中作者表达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两句诗 是: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8.《长沙过贾谊宅》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句子 是: 秋草独寻人去后 , 寒林空见日斜时 。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 月夜忆舍弟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月夜忆舍弟》敎學设计一、敎材解读《月夜忆舍弟》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是杜甫感时思亲的代表作,學习这首诗歌,要注意深入体会诗歌所营造的凄美感伤的意境,又要能感受杜甫在其中表达的以人伦亲情为重的传统思想,更要领会杜甫心忧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
九年级的學生正处于初高中衔接过渡时期,必要的诗歌鉴赏方法也要适当渗透,基于以上考虑,本敎學设计就以逐层深入体会这首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为抓手,力求通过品析和朗诵深入诗境,感受深邃的圣人之心。
二、敎學目标1.學生能从对仗、平仄、押韵角度理解诗歌的形式美;2.學生能通过品析词语,设身处境感受并品析诗歌的意境美;3.學生能有意识地通过对关键句的把握,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诗歌的思想美。
三、敎學重难点1.學生能通过品析词语,设身处境感受并品析诗歌的意境美;2. 學生能有意识地通过对关键句的把握,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诗歌的思想美。
四、敎學过程(一)导入同學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能够像中国的汉字那样,穿越千年的时光而生命不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诗歌的天空里群星璀璨。
叶嘉莹先生说: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弟》,去感受那深邃的美。
二、作家简介、格律诗简介1.學生自由朗读助读材料中关于杜甫的介绍,师生互动提问相关文學常识;2. “诗是吾家事”,以《声律启蒙》为例,初步感知格律诗在形式上的要求——字数相同、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韵脚相同。
三、一读形式美。
1.自由读打乱的诗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2.请大家按照提示,试着还原这首诗歌本来的样子。
3.请學生读还原的诗。
说一说理由。
4.读出格律诗的节奏感。
师总结:原来,这就是诗歌的形式之美,它包括声律上的押韵,使诗歌朗朗上口;读音上的平仄和谐,使诗歌抑扬顿挫;词性上的对仗,使诗歌严谨工整。
这就是诗歌的形式美。
四、二读意境美。
请你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和注释3到5遍,边读边想,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一说。
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月夜忆舍弟》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身在他乡杜甫舍弟心忆对方4、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 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 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 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 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1、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 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 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明确:忧伤。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 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 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 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 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 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 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 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 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 首,有《杜工部集》。
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 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 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
5、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 什么特别的? 明确: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 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 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 更是诗人的心。
7、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到边关呢? 明确:唐肃宗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从 范阳引兵南下,攻下汴州,西进洛阳。 一时山东河南陷入战乱。杜甫不得不举 家来到秦州,从此和弟弟们失散。
《月夜忆舍弟》知识梳理(解析版)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月夜忆舍弟》知识梳理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作者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三、重点字词:舍弟(shè)戍(shù)分散(sàn)四、词语解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五、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六、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5
《恋上诗歌》--《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信息学科年级九年级上邮箱单位教学设计教学主题《月夜忆舍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月夜忆舍弟》是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篇,本单元都是文言文和诗词,单元说明中要学习古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名胜上,而本课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上,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
其中《月夜忆舍弟》,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根据单元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把能力目标确定为诗歌赏析的方法,把多角度(包括赏析手法,改词练习,对比阅读)赏析名句作为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难点,一般只把它作为思念亲人的诗歌,其实还有对现实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学生分析初中已经过了两年,但是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一直是缺乏方法,缺乏练习,名句不知道赏析,情感也体会不完整,因此对名句从多方面理解探讨。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诗歌内容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诗歌的方法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思亲忧国的情怀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多角度赏析名句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主旨情感四、教学方法激情导入,通过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引入到恋爱的三种境界,引入到学诗歌的三种境界,告诉学生分析诗歌的方法,通过听朗读,学生读,老师读,歌曲等多次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思亲思乡主题的深刻性突破难点,。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附习题)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一直,老是。 何况,况且。 战争还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结束。
到。
古诗今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边塞的 秋天里有孤雁在鸣叫。恰逢白露时节,月 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侄孙湘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 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 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昌黎先生集》。
诗歌解读
商山早行
在今陕西
商洛东南。温 庭 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使……明艳。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思乡之梦。 野鸭。 边沿曲折的池塘。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古诗今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 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 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 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 何况战乱没有停止。
主旨归纳
2021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 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 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 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重点赏析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图景,渲染 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颈联由 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尾联紧承颈联,亲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题 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览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 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状元成才路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状元了成才路 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 “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shè
诗歌解读
shù
月夜忆舍弟 对人谦称自
杜甫
己的弟弟。 一作“秋边”,
边声。防戍驻,军驻的防鼓。戍鼓指断实行人宵行禁,,边禁秋止一人行雁走声。。秋塞天的的秋边天地。,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一直,老是。 何况,况且。 战争还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结束。
精读细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诗人由望月怀乡 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 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精读细研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教案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简析: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综观全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哀愁胸中涌,对亲人深情字中结,字里行间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风格。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部编版语文九上 《月夜忆舍弟》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 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 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 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 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 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 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 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 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 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1、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 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 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明确:忧伤。
安史之乱中所有背井离乡的人。 担忧国家。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 乱世人民流离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 弟弟的消息,更是想得到休兵的消息。这是 一个48岁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 想要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 的胸怀,他才能写出《春望》,写出《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吏》……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怀,所以四百年后的那天 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
——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那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
——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
——凄楚不堪多读。
因为在诗的背后有的是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胸怀。一千三百多年后,台湾 作家余光中就为杜甫写了这样一本书,他在 书中写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1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月夜忆舍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诗歌朗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诗人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感物伤怀,想到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所,杳无音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重点赏析:“断人行”的“断”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前两句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通过“有”“无”的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五、六句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通遭遇。
后两句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阅读《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
拓展延伸
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忧虑、担心,更是整个乱世人民流离 失所的心理状态。诗人想得到弟弟的消息,更想得到休兵 的消息。这是一个流落他乡士子的心声,更是全天下想要 骨肉团聚的百姓的心声。正因为有这样的胸怀,他才能写 出《春望》,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石壕 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消息还未传到京城, 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sàn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读懂诗意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防驻军的鼓声
读懂诗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读懂诗意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兄分散,家园无存,彼此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 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寂寂江山 摇落处 怜君 何事 到天涯
荒村日暮 江山衰危 怜已 不公控诉 怀才不遇
语义双关 借古抒怀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总结 本诗抒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
凉心情,表面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 际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 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 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在 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被贬为潘州南巴 (今广东茂名南)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 (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被贬 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教案2022年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教案2022年人教部编版初三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教案一、创设情景,吟诵乡情细心设计导语,不仅能够帮同学总结过去的旧知,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爱好。
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家乡情”,激发同学去吟诵千古乡情,“思乡,自古以来向来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家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经常不禁悲从心来,漂亮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陪同着悠悠的古筝声,同学们深情地吟诵着:《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杂诗》、《回乡偶书》……观赏着同学的吟诵,我再次追问:“诗人将自己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予于什么景物之中呢?”同学通过品析感触到诗人将浓浓的乡情融进了“一轮明月、一封家书、几树寒梅、缕缕春风”之中,并由此引入新课: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露从此夜白,月是家乡明”,让同学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同学在回顾已有学问的基础之上,按照自身的阅读和理解状况来尝试品析古诗,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同学;另外通过老师的导入,渗透了诗歌创作中常常运用的写作办法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渗透了品析诗歌的办法即:抓信息、品诗句,通过剖析字句,绽开联想,观赏诗歌的意境。
第1页/共7页二、品读赏析,感悟意境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非常丰盛。
她是漂亮的象征,制造了许多柔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予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伴侣的怀念。
因此,千百年来月亮向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原卷版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4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气,我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首联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边塞凄凉景象:所见路断行人,所闻戍鼓雁声。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说普天之下共一轮的月亮是故乡的最明,而且把自己的心理幻觉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以此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主题】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写法】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4
作者简介(2)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 称为“老杜”。虽然杜甫 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 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 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诗文赏析(2)
•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 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 气氛。
•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 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 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 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 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 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 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 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 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312021/7/312021/7/31Jul-2131-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312021/7/312021/7/31Saturday, July 31,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7/312021/7/312021/7/312021/7/317/31/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2021/7/312021/7/312021/7/3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1
诗句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 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 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 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 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 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 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 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 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 力。
雁之信,则是指野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 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2022年4月5日星期二2022/4/52022/4/52022/4/5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2022年4月2022/4/52022/4/52022/4/54/5/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4/52022/4/5April 5,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诗句赏析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 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 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 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 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月夜忆舍弟
杜甫 (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4、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3分)
月是故乡明”思乡(1分);
“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1分);
“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