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理论与系统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_张卫钢_第1章_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通信原理与通信技术_张卫钢_第1章_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总之,数字通信的优点很多,但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数字通信的许多 长处是以增加信号带宽为代价的。比如, 一路模拟电话信号的带宽为4kHz,而一 路数字电话信号大概要占20~60kHz的 带宽。这说明数字通信的频带利用率低。 尽管如此,数字通信仍将是未来通信的 发展方向。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
• • 1.2.1 通信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用于进行通信的设备硬件、软件和 传输介质的集合叫做通信系统。需要强调 的是,过去对通信系统的定义没有软件部 分,但随着计算机进入通信系统,通信软 件就成为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要素,因此 我们在定义中加入软件这一模块。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 念
• • • • • • 1.1 通信的概念 1.2 通信系统 1.3 通信方式 1.4 信道和传输介质 1.5 信号与噪声 1.6 信号频谱与信道通 频带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 • • • •
1.7 信息的度量与香农公式 1.8 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 1.9 常用的通信手段 1.10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 1.11 通信技术发展史
数字通信系统示意图信源信道模拟通信信道数字通信数据通信信道信源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自从有了数据通信系统之后这种以信道传输信号的种类为标准对通信系统进行的分类就显得不够严谨因为数据通信系统的信道可以是传输数字信号的信道也可以是传输模拟信号的信道或者说数据通信中的数据信号既可以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数字信道中传输比如局域网也可以转换成模拟信号在模拟信道中传输比如通过猫调制解调器上网
第1章 通信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修订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修订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 信息论F0102 信息系统F0103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4通信网络F0105移动通信F0106 空天通信F0107 水域通信F0108 多媒体通信F0109 光通信F0110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F0111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12雷达原理与雷达信号F0113 信息获取与处理F0114 探测与成像F0115 图像处理F0116图像表征与显示F0117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18 电路与系统F0119电磁场F0120电磁波F0121 微波光电子F0122物理电子学F0123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24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25 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F02 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2 计算机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5 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6 信息安全F0207计算机网络F03 自动化F0301控制理论与技术F0302控制系统F0303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F0304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F0305生物系统分析与调控F0306检测技术及装置F0307导航、制导与控制F0308智能制造自动化理论与技术F0309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技术F0310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F04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 半导体材料F0402集成电路设计F0403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4 半导体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5 半导体物理F0406 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与封装F0407微纳机电器件与控制系统F0408 新型信息器件F05 光学与光电子学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F0502 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3 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4红外与太赫兹物理及技术F0505 非线性光学与梁子光学F0506 激光 F0507 光谱技术F0508 应用光学F0509 光学和光电子材料F0510 空间光学F0511 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F0512 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F0514 能源与照明光子学F0514 维纳光子学F0515 光子集成技术与器件F0506 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F06 人工智能F0601 人工智能基础F0602 机器学习F0603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F0604 自然语言处理F0605知识表示与处理F0606智能系统与应用F0607人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F07 交叉学科中的信息科学F0701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2信息与数学交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101信息论F010102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F010103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F010104网络服务理论与技术F010105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F010106认知无线电F0102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1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2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3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4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5光、量子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6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3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01多维信号处理F010302声信号分析与处理F010303雷达原理与技术F010304雷达信号处理F010305自适应信号处理F010306人工神经网络F0104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401图像处理F010402图像理解与识别F010403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0404探测与成像系统F010405信息检测与估计F010406 智能信息处理F010407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8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9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10传感信息提取与处理F0105电路与系统F010501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F010502电路故障检测理论与技术F010503电路网络理论F010504高性能电路F010505非线性电路系统理论与应用F010506功能集成电路与系统F010507功率电子技术与系统F010508射频技术与系统F010509电路与系统可靠性F0106电磁场与波F010601电磁场理论F010602计算电磁学散射与逆散射F010604电波传播F010605天线理论与技术F010606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技术F010607微波集成电路与元器件F010608太赫兹电子技术F010609微波光子学F010610F010611瞬态电磁场理论与应用F010612新型介质电磁特性与应用F0107物理电子学F010701真空电子学F010702量子、等离子体电子学F010703超导电子学F010704相对论电子学纳电子学F010706表面和薄膜电子学F010707新型电磁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F010708分子电子学F010709有机、无机电子学F0108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0801电磁场生物效应F010802生物电磁信号检测与分析F010803生物分子信息检测与识别F010804生物细胞信号提取与分析F010805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F010806生物系统信息网络与分析F010807生物系统功能建模与仿真F010808仿生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809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F010810医学信息检测方法与技术F0109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0901机械传感机理与信息检测F010902气体、液体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3压电、光电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4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5微纳米传感器原理与集成F010906多功能传感器与综合技术F010907新型敏感材料特性与器件F010908新型传感器理论与技术F010909传感信息融合与处理F02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101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102新型计算模型计算机编码理论F020104算法及其复杂性F020105容错计算F020106形式化方法F020107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F0202计算机软件F020201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F020202F020203程序设计语言及支撑环境F020204数据库理论与系统F020205系统软件F020206并行与分布式软件F020207实时与嵌入式软件F020208可信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建模与模拟F020302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性能评测F020303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评估F020304并行与分布式处理F020305高性能计算与超级计算机F020306新型计算系统F020307计算系统可靠性F020308嵌入式系统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401测试与诊断技术F020402数字电路功能设计与工具F020403大容量存储设备与系统F020404输入输出设备与系统F020405高速数据传输技术F0205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501计算机图形学F020502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F020503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F020504生物信息计算F020505科学工程计算与可视化F020506人机界面技术F020507计算机辅助技术F020508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F020509人工智能应用F020510信息系统技术F020511信息检索与评价F020512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F020513新应用领域中的基础研究F0206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F020601计算语言学F020602语法分析F020603汉语及汉字信息处理F020604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F020605机器翻译理论方法与技术F020606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F0207信息安全F020701密码学F020702安全体系结构与协议F020703信息隐藏F020704信息对抗F020705信息系统安全F0208计算机网络F02080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F020802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F020803网络资源共享与管理F020804网络服务质量F020805网络安全F020806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技术F020807网络行为学与网络生态学F020808移动网络计算F020809传感网络协议与计算F03自动化F0301控制理论与方法F030101线性与非线性系统控制F030102过程与运动体控制F030103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F030104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F030105混杂与多模态切换系统控制F030106时滞系统控制F030107随机与不确定系统控制F030108分布参数系统控制F030109采样与离散系统控制F030110递阶与分布式系统控制F030111量子与微纳系统控制F030112生物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F030113最优控制F030114自适应与学习控制F030115鲁棒与预测控制F030116智能与自主控制F030117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F030118系统建模、分析与综合F030119系统辨识与状态估计F030120系统仿真与评估F030121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F0302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F030201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F030202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F030203复杂系统及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F030204系统生物学中的复杂性分析与建模F030205生物生态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6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计算机模拟F030207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F030208管控一体化系统F030209智能交通系统F030210先进制造与产品设计F030211系统安全与防护F030212系统优化与调度F030213系统可靠性理论F0303导航、制导与传感技术F030301导航、制导与测控被控量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3生物信息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4微弱信息检测与微纳传感器技术F030305多相流检测及传感器技术F030306软测量理论与方法F030307传感器网络与多源信息融合F030308多传感器集成系统F0304F030401模式识别基础F030402特征提取与选择F030403图像分析与理解F030404语音识别、合成与理解F030405文字识别F030406生物特征识别F030407生物分子识别目标识别与跟踪F030409网络信息识别与理解F030410机器视觉F030411模式识别系统及应用F0305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F030501人工智能基础F030502知识的表示、发现与获取F030503本体论与知识库F030504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F030505逻辑、推理与问题求解F030506神经网络基础及应用F030507进化算法及应用F030508智能Agent的理论与方法F030509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F030510智能搜索理论与算法F030511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F030512智能系统及应用F0306机器人学及机器人技术F030601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F030602机器人导航、定位与控制F030603智能与自主机器人F030604微型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F030605仿生与动物型机器人F030606多机器人系统与协调控制F0307认知科学及智能信息处理F030701知觉与注意信息的表达和整合F030702学习与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F030703感知、思维与语言模型F030704基于脑成像技术的认知功能F030705基于认知机理的计算模型及应用F030706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F030707群体智能的演化与自适应F0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半导体晶体与薄膜材料F040101半导体晶体材料F040102非晶、多晶和微纳晶半导体材料F040103薄膜半导体材料F040104半导体异质结构和低维结构材料F040105SOI材料F040106半导体材料工艺设备的设计与研究F040107有机/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F040108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F0402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F040201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与IP复用技术F040202模拟/混合、射频集成电路设计F040203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低功耗设计F040204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理论与CAD技术F040205纳米尺度CMOS集成电路设计理论F040206系统芯片SoC的验证与测试理论F040207MEMS/MCM/生物芯片建模与模拟F0403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1半导体发光器件F040302半导体激光器F040303半导体光探测器F040304光集成和光电子集成F040305半导体成像与显示器件F040306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太阳电池F040307基于柔性衬底的光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308新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309光电子器件封装与测试F0404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401半导体传感器F040402半导体微波器件与集成F040403半导体功率器件与集成F040404半导体能量粒子探测器F040405半导体电子器件工艺及封装技术F040406薄膜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407新型半导体电子器件F0405半导体物理F040501半导体材料物理F040502半导体器件物理F040503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物理F040504半导体中杂质与缺陷物理F040505半导体输运过程与半导体能谱F040506半导体低维结构物理F040507半导体光电子学F040508自旋学物理F040509半导体中新的物理问题F0406集成电路制造与封装F040601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工艺技术与相关材料F040602GeSi/Si、SOI和应变Si等新结构集成电路F040603抗辐射集成电路F040604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可制造性F040605芯片制造专用设备研制中的关键技术F040606先进封装技术与系统封装F040607纳米电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F0407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1微纳机电系统模型、设计与EDAF040702微纳机电系统工艺、封装、测试及可靠性F040703微纳机电器件F040704RF/微波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5微纳光机电器件与系统F040706芯片微全分析系统F0408新型信息器件F040801纳米结构信息器件与纳电子技术F040802基于分子结构的信息器件F040803量子器件与自旋器件F040804超导信息器件F040805新原理信息器件F05光学和光电子学F0501光学信息获取与处理F050101光学计算和光学逻辑F050102光学信号处理与人工视觉F050103光存贮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104光全息与数字全息技术F050105光学成像、图像分析与处理F050106光电子显示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2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201有源器件F050202无源器件F050203功能集成器件F050204有机/聚合物光电子器件与光子器件F050205光探测材料与器件F050206紫外光电材料与器件F050207光子晶体及器件F050208光纤放大器与激光器F050209发光器件与光源F050210微纳光电子器件与光量子器件F050211光波导器件F050212新型光电子器件F0503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301导波光学与光信息传输F050302光通信与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器件F050303自由空间光传播与通信关键技术F050304光学与光纤传感材料、器件及技术F050305光纤材料及特种光纤F050306测试技术F050307。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研究与通信和信息相关的技术,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应用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接下来,我将基于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进行介绍。

一、专业核心课程1. 通信原理:主要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了调制解调技术、资料编码、调制译码、通信信道等等,这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类的基础课程。

2. 数字信号处理:此课程是在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重点研究数字信号的相关技术,包括信号采集、数字信号处理、频谱分析、数字滤波器等等。

3. 通信网技术:课程主要涵盖通信系统的分层结构和关键技术,如网络拓扑、数据通信协议、路由协议、交换设备等等。

二、专业选修课程1. 无线通信技术:重点研究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移动通信、接入技术、无线信道传输等等。

2. 通信系统设计: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与调试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光纤通信技术:专注于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光纤通信系统、无源光器件与有源光器件、光纤互连等等。

三、课程设置意义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可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于通信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就业前景展望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通信、电信、互联网、制造、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就业,如移动通信、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IT技术服务、金融技术等。

未来,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将继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通信与信息技术人才将会广受欢迎。

综上所述,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希望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自己的应有才能与能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
F010206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
F0103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
F010301多维信号处理
F010302声信号分析与处理
F010303雷达原理与技术
F010304雷达信号处理
F010305自适应信号处理
F010306
人工神经网络
F0104
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
F010401
图像处理
F010402
图像理解与识别
F0407微纳机电器件与控制系统
F0408 新型信息器件
F05 光学与光电子学
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
F0502 光子与光电子器件
F0503 传输与交换光子学
F0504红外与太赫兹物理及技术
F0505 非线性光学与梁子光学
F0506 激光 F0507 光谱技术
F0508 应用光学
F0509 光学和光电子材料
F040101
半导体晶体材料
F040102
非晶、多晶和微纳晶半导体材料
F040103
薄膜半导体材料
F040104
半导体异质结构和低维结构材料
F040105
SOI材料
F040106
半导体材料工艺设备的设计与研究
F040107
有机/无机半导体复合材料
F040108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
F0402
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
F030207
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F030208
管控一体化系统
F030209
智能交通系统
F030210
先进制造与产品设计
F030211
系统安全与防护
F030212
系统优化与调度
F030213

精品课件-现代通信理论(李白萍)-第1章

精品课件-现代通信理论(李白萍)-第1章

第1章 通信系统导论
在接收端恢复信号时, 首先对其进行抽样判决, 才能 确定是“1”码还是“0”码, 并再生“1”、 “0”码的波 形。 因此, 只要不影响判决的正确性, 即使波形有失真 也不会影响再生后的信号波形。 而在模拟通信中, 当模拟 信号叠加上噪声后, 即使噪声很小, 也很难消除它。
第1章 通信系统导论
第1章 通信系统导论
图 1.3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第1章 通信系统导论
由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二进制数字序列称为信息序列, 它被传送到信道编码器。 信道编码器的目的是在二进制信 息序列中以受控的方式引入一些冗余, 以便于在接收机中 用来克服信号在信道中传输时所遭受的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因此, 所增加的冗余是用来提高接收数据的可靠 性以及改善接收信号的逼真度的。 实际上, 信息序列中的 冗余有助于接收机译出期望的信息序列。
数字通信抗噪声性能好还表现在微波中继通信时, 它可 以消除噪声积累。 这是因为数字信号在每次再生后, 只要 不发生错码, 它仍然像信源中发出的信号一样, 没有噪声叠 加在上面。 因此中继站再多, 数字通信仍具有良好的通信 质量。 而模拟通信中继时, 只能增加信号能量(对信号放 大), 却不能消除噪声。
第1章 通信系统导论
以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这种最简单的通信方式为例, 说明 通信系统所包括的最基本的部分。 讲话是利用声音来传递 消息的一种方式, 发话人是消息的来源, 称为信源; 语音通 过空气传到对方, 而传递消息的媒质称为信道, 信道中一定 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 听话者听到后获得消息, 是消息的 归宿, 称为信宿。 这样就完成了消息的传递, 也就构成了 最简单的通信系统, 这个过程如图1.1所示。
(2) 对同步要求高, 系统设备比较复杂。 在数字通信中, 要准确地恢复信号, 必须要求收端和发端保持严格同步, 因此 数字通信系统及设备一般都比较复杂, 体积较大。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P9系统分析与设计XXXX.pdf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P9系统分析与设计XXXX.pdf

Pe
1 2
P(0 s1 ) P(1 s0 )
=
1 2
erfc
A 2σ
1 2
e
rfc
γ 2
2015/12/9
26
相干FSK系统的误码率
因为FSK信号的平均功率为
S
=
1 2
A2 cos2ωc1t A2 cos2ωc0t
A2 2
噪声功率为σ2,所以平均功率信噪比为
γ
A2 2σ 2
相干FSK系统的误码率: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数字载波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数字通信系统的通信链路分析;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2015/12/9
5
9.1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2015/12/9
6
通信的任务是传递信息,传输信息的有效 性和可靠性是通信系统最主要的性能指标。
2015/12/9
13
误码率的计算:
发 送 端 用 s1(t) 传 送 码 元“1”时,r(t)的条 件概 率密度函数和误码率分别 为:
p(r s1 )
1
(r-A)2
e 2 2
2
V
P(0 s1 ) p(r s1 )dr
发送端用s0(t)传送码元“0”时, r(t)的条件概率 密度函数和误码率分别为:
A
cos
0
c
t
0 t Tb , 以概率1 P传送码元“1”时 0 t Tb , 以概率P传送码元“0”时
带通滤波器让有用信号完整地通过,最大限度地 抑制输入噪声,其输出为
ri (t ) = s ASK (t ) + ni (t )

通信原理和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和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和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和信号与系统两者密切相关,都是研究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学科。

通信原理主要关注于信号的传输和通信系统的设计,而信号与系统主要关注于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通信原理研究的是信号的传输过程,包括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解调和接收等。

在通信原理中,信号被视为一种能量或功率随时间或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通信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如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

模拟调制一般将连续时间信号调制为连续振幅和相位变化的载波信号,而数字调制则将离散时间信号调制为离散振幅和相位变化的数字信号。

信号与系统研究的是信号的分析与处理方法,包括信号的表征、传输、滤波、调制、解调等。

信号可以是连续时间信号或离散时间信号,系统则可以是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

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有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两种,时域分析主要关注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而频域分析则关注信号在频率上的变化规律。

总的来说,通信原理和信号与系统都是研究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学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进行研究。

通信原理主要关注信号的传输和通信系统的设计,而信号与系统主要关注信号的分析与处理方法。

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为实现高效、可靠的通信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通信原理与系统》课件

《通信原理与系统》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通信原理与系统》课件《通信原理与系统》课件制作一、课题的提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信原理与系统》作为电大新建专业首次设置的课程,目前尚无合适的 CAI 课件。

由于该课程既注重理论基础,目前又具有广泛的实用前景。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通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是后述两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掌握通信领域未来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的前提,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特制作该课程的辅助教学课件。

Authorware 是 Macromedia 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可以使设计者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节目。

它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对话框式功能设定以及各种多媒体创建工具等,简单直观、易学易用。

由于其以图标为特征,融合了编辑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特点,开发软件时无需大量编程。

同时,软件中丰富的函数、变量和扩展功能又为使用者提供了高水平编程的环境。

因而在课件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26由于《通信原理与系统》课件预备设置较多的判断题及其他类型的习题,应用Authorware的强大交互功能有利于其表现效果,同时,对课程内容的重点叙述也可以使用 Authorware的播放功能,并且还可以利用 Authorware 进行简单的动画设计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教学效果,为此选用 Authorware 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制作软件。

我在此次课件制作中主要负责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确定信号的分析与传输》和第三章《随机信号、噪声和信道》的文本制作和目录设计,以及在 Authorware 中的链接。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

第1章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概述1。

1 现代通信1.1。

1 信息与通信*“信息”的概念:①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概念:消息,情报,知识,情况②信息科学中的“信息”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主观思维活动的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的描述。

*信息的某些特性:(1)信息表现媒体是携带信息的载体,信息隐含于信息的表现媒体中。

数据,文字,符号,图像,语音,物理参量人们(或机器)通过记录和表现信息的媒体获取信息、识别信息、理解信息、使用信息。

(2)信息表现媒体的内容并不都是信息,信息量(以比特为单位)是对信息表现媒体的新颖性,差别性,不确定性的程度的量度。

(3)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具有可用性.*获取信息的手段之一就是通信。

*通信: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叫做通信;通信的目的是由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递信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或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换。

对“通信”概念的说明:(1)广义的通信概念。

(2)信息的运载工具。

(3)通信对象.1。

1.2 现代通信(1)现代通信的内涵:通信——〉现代通信:A.电通信:用“电信号”运载信息的通信方式。

B。

光通信:用“光信号”运载信息的通信方式。

(2)现代通信发展简史:(3)信息表现媒体的种类与通信方式:(4)现代通信的某些特征:①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高度有机结合在一起;②电通信与光通信高度有机结合在一起;③通信与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高度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信息交换方式和通信设备的功能;④通信网络化,高度发达的现代通信网;⑤信息表示、传输数字化;⑥多媒体通信,话音业务与非话音业务的高度综合。

⑦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通信终端高度集成、并依靠软件加载实现各种通信功能和智能。

(5)支持二十一世纪通信的主要技术:现代通信基础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终端技术通信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NGN),光通信技术,未来的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3G/4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个人通信技术)1.2通信系统与通信网*通信系统的概念:传递信息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的总和称为通信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课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涵盖了通信、信息处理及网络等领域。

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课程将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号处理、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2. 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通过大量实验、课程设计、实际项目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3. 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根据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随时更新,保持与时俱进。

4. 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该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跨学科综合素质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以应对未来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行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 1 -。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习题答案第一章简介1.1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概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是指利用无线电及其他相关技术,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系统。

其核心理论基础是无线通信原理和信号处理技术。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1G到5G的演进过程,每一代都引入了新的技术和服务,提高了通信效率和用户体验。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终端、基站子系统、核心网以及相关管理部分组成。

移动终端包括方式、数据卡等用户设备;基站子系统由基站、无线接入网和传输网构成;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提供信令控制、数据传输等功能。

第二章无线通信原理2.1 无线信道特性无线信道的特性包括带宽、传输速率、衰落和多路径传播等,对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有重要影响。

2.2 调制和多址技术调制技术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以及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多址技术用于多个用户共享有限的信道资源。

2.3 信噪比与误码率信噪比是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误码率是在给定信噪比下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概率。

第三章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入方式3.1 频分多址接入频分多址接入是指将频率资源划分为多个子载波,每个用户占用一个或多个子载波进行通信。

3.2 时分多址接入时分多址接入是将时间资源划分为多个时隙,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隙进行通信。

3.3 码分多址接入码分多址接入是将用户信号通过不同的扩频码进行编码,以实现多用户共享信道。

第四章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4.1 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是连接终端与基站的部分,包括射频传输、信号处理等功能。

4.2 传输网传输网是将基站与核心网进行连接的网络,承载用户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输。

4.3 核心网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部分,提供信令控制、用户数据传输等功能。

第五章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与技术5.1 语音通信业务语音通信是移动通信系统最基本的业务之一,主要通过语音编码技术和语音信道进行实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 信息论F0102 信息系统F0103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4通信网络F0105移动通信F0106 空天通信F0107 水域通信F0108 多媒体通信F0109 光通信F0110 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F0111 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12雷达原理与雷达信号F0113 信息获取与处理F0114 探测与成像F0115 图像处理F0116图像表征与显示F0117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18 电路与系统F0119电磁场F0120电磁波F0121 微波光电子F0122物理电子学F0123 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24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25 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F02 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2 计算机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F0204计算机硬件技术F0205 计算机应用技术F0206 信息安全F0207计算机网络F03 自动化F0301控制理论与技术F0302控制系统F0303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F0304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F0305生物系统分析与调控F0306检测技术及装置F0307导航、制导与控制F0308智能制造自动化理论与技术F0309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技术F0310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F04 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F0401 半导体材料F0402集成电路设计F0403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F0404 半导体电子器件与集成F0405 半导体物理F0406 集成电路器件、制造与封装F0407微纳机电器件与控制系统F0408 新型信息器件F05 光学与光电子学F0501光学信息获取、显示与处理F0502 光子与光电子器件F0503 传输与交换光子学F0504红外与太赫兹物理及技术F0505 非线性光学与梁子光学F0506 激光F0507 光谱技术F0508 应用光学F0509 光学和光电子材料F0510 空间光学F0511 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F0512 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F0514 能源与照明光子学F0514 维纳光子学F0515 光子集成技术与器件F0506 交叉学科中的光学问题F06 人工智能F0601 人工智能基础F0602 机器学习F0603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F0604 自然语言处理F0605知识表示与处理F0606智能系统与应用F0607人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F07 交叉学科中的信息科学F0701 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2信息与数学交叉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的学科名称及代码F01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F0101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F010101信息论F010102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F010103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F010104网络服务理论与技术F010105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F010106认知无线电F0102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1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2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3空天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4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F010205光、量子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206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F0103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F010301多维信号处理F010302声信号分析与处理F010303雷达原理与技术F010304雷达信号处理F010305自适应信号处理F010306人工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401图像处理F010402图像理解与识别F010403 多媒体信息处理F010404探测与成像系统F010405信息检测与估计F010406 智能信息处理F010407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08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F010410传感信息提取与处理F0105电路与系统F010501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F010502电路故障检测理论与技术F010503 电路网络理论F010504高性能电路F010505非线性电路系统理论与应用F010506 功能集成电路与系统F010507功率电子技术与系统F010508射频技术与系统F010509电路与系统可靠性F0106电磁场与波F010601电磁场理论F010602计算电磁学散射与逆散射F010604电波传播F010605天线理论与技术F010606毫米波与亚毫米波技术F010607微波集成电路与元器件F010608太赫兹电子技术F010609微波光子学F010610F010611瞬态电磁场理论与应用F010612新型介质电磁特性与应用F0107物理电子学F010701真空电子学F010702量子、等离子体电子学F010703超导电子学F010704相对论电子学纳电子学F010706表面和薄膜电子学F010707新型电磁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F010708 分子电子学F010709有机、无机电子学F0108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信息处理F010801 电磁场生物效应F010802生物电磁信号检测与分析F010803生物分子信息检测与识别F010804生物细胞信号提取与分析F010805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F010806生物系统信息网络与分析F010807生物系统功能建模与仿真F010808仿生信息处理方法与技术F010809系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F010810医学信息检测方法与技术F0109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F010901机械传感机理与信息检测F010902气体、液体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3 压电、光电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4 生物信息传感机理与检测F010905微纳米传感器原理与集成F010906多功能传感器与综合技术F010907新型敏感材料特性与器件F010908新型传感器理论与技术F010909传感信息融合与处理F02计算机科学F0201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F020101理论计算机科学F020102新型计算模型计算机编码理论F020104算法及其复杂性F020105容错计算F020106形式化方法F020107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F0202计算机软件F020201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F020202F020203程序设计语言及支撑环境F020204 数据库理论与系统F020205系统软件F020206并行与分布式软件F020207实时与嵌入式软件F020208可信软件F0203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系统建模与模拟F020302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性能评测F020303 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评估F020304并行与分布式处理F020305高性能计算与超级计算机F020306新型计算系统F020307计算系统可靠性F020308。

通信的数学理论

通信的数学理论

通信的数学理论通信是不同的系统、机构或者个人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使用数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信息。

数学理论可以提供有用的有趣的工具,以实现通信的目的。

具体来说,数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编码信息,检测纠错,传输系统设计以及进行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的分析。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领域中最重要和基础的概念。

信号是由连续的模拟或者数字序列发出的,由于信号处理和多媒体传输,它们可以用来传达信息。

系统是一种用于处理信号的模型,它描述了接收和发送信息的设备,例如天线,中继器,电话系统等。

数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理解信号传输系统的行为,进而提升通信性能和有效性。

信息编码是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理论也可以用于信息编码的设计。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提出了一种名为栅格化矢量量化(GPMVQ)的方法,通过数学算法设计,矢量编码可以更有效地表达信息内容。

此类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用于传达可靠的信息。

检测纠错是另一个重要的数学原理,它的目的是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纠错码是一种专门用来检测并纠正信息出错的数学算法。

Hamming码,CRC码,BCH码和Reed-Solomon码等常用的纠错方法,可以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针对例如脉冲噪声等误差做出响应,使信息可靠性得以提高。

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也是通信理论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加密技术可以帮助保护发送和接收的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获取。

具体来说,数学理论可以用来实现高级的加密技术,加密可以增强信息的安全性,也可以提高隐私保护的水平。

实现高效通信的目的,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数学方法来实现。

从本质上讲,数学在信息传输中扮演着关键作用,数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有效的通信系统。

信息论与通信系统理论

信息论与通信系统理论

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量、信息传输与编码方法的学科。

它由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于1948年提出,并于1949年发表了重要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信息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量化信息的度量来分析和优化信息的传输和存储。

信息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和理论:
1.信息量:用来衡量一个事件或消息传递的信息的多少。

信息量越大,
表示这个事件或消息越不常见或者越难以预测。

2.信息熵:用来衡量信息源的不确定度。

在信息论中,熵越大,表示信
息源包含的信息越多,越难以预测。

3.信道容量:衡量一个通信信道能够传输的最大信息量的度量标准。


道容量越大,表示这个信道能够传输的信息量越大。

4.编码理论:研究如何将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以便在传输过程中减少
误码率和提高传输效率。

通信系统理论是信息论的应用领域,在通信系统中,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被应用于设计和分析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解调、多址技术、传输技术等。

通过信息论与通信系统理论,可以优化通信系统的性能,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同时,信息论也对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

通信网理论与应用复习资料,考试题库

通信网理论与应用复习资料,考试题库
23. 树:任何两节点间有且只有一条径的图称为树; 24. 最小生成树:如果连通图G本身不是一棵树,则它的生成树就不止一 棵。如果为图G加上权值,则各个生成树的树枝权值之和一般不相同, 其中权值之和最小的那棵生成树为最小生成树;Prim算法见92页例子。 25. 路径选择算法(D算法,见95页例子) 26. 网络流量最大算法—(标号法,见105页例子)
8. 信道:信息的传输通道,包含具体的传输媒质、发送设备和接收 设备;
9. 传输信道的分类: 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信号形式) 专用线路和交换网线路(有无交换) 频分、时分或码分信道(复用技术) 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传输媒质)
10. 传输媒质的分类:有线(架空明线 电缆 光缆)、无线(中波 短波 微波 卫星);
11. 信道复用主要有三种方法,简要说明其内容: 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时分复用(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 )
12. 根据网络中是否有交换节点,可把通信网络分为两类: 交换网:网中有交换节点 广播网:网中无交换节点
式,即在广域网环境中通过路由器进行IP包的拆装和转发,使得中 间转接次数多、时延大,并且带宽不够大。 19. 光交换是以光的形式直接实现各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信息通过光 交换单元时,不需要经过光电、电光转换。实现光交换的主要设备 是光交换机,应用光波技术进行交换,光交 泊松分布的概念 30. 对简单流
其物理意义: 是在时间t内有k个顾客到达的概率; 或是一个排队系统中在时间t内有k个顾客在等待或正在处理的 概率; 或是总的C条信道中有k条信道被占用概率。
31. 通信业务的基本概念: 呼叫:进入通信网送到通信设备和线路上进行传输的语音、数据等输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课程表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课程表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课程表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课程表中,学生将学习有关通信技术、网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的深度知识。

这些课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还有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案例。

作为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课程内容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会,并为他们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通信技术1. 通信原理与系统在通信原理与系统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关于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和数字通信原理、多路复用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等内容。

这些知识是理解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通信技术的基础。

2.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将介绍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包括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等。

学生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接入技术等,并深入探讨当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3. 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课程将介绍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关键技术,包括光纤传输、光网络结构、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化等。

学生将深入了解光纤通信技术在当前和未来的应用场景,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网络系统4.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课程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的原理和体系结构的设计。

学生将学习各种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传输机制和应用场景,深入了解互联网和数据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5. 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与大数据课程将介绍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云计算模型、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分布式计算等内容。

学生将了解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在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商业模式和案例分析。

6.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课程将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攻击与防御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学生将学习网络安全技术和信息保护策略,深入了解当前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要求。

第三部分:信息系统7. 数据通信与网络编程数据通信与网络编程课程将介绍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编程的技术要点,包括数据传输协议、网络编程接口、套接字编程等内容。

通信网理论与应用-课后题【精选文档】

通信网理论与应用-课后题【精选文档】

1.1简述通信系统模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澡声源、反变换器、信宿六个部分。

信源是产生各种信息的信息源,如计算机;变换器是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如电话系统;信道是按传输媒质的种类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在有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或光信号)约束在某种传输线(架空明线、电缆、光缆等)上传输;在无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沿空间(大气层、对流层、电离层等)传输.信道按传输信号的形式可以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反变换器将在信道上接收的信号变换成信息接收者可以接收的信息,例如打电话时,信息由线路传到我们的听觉就是数字信号变成模拟号;信宿即是信息的接收者,例如A给B发信息,B就是信宿;噪声源是指系统内各种干扰影响的等效结果,例如:其它电子器件,外部电磁场.1.2现代通信网是如何定义的?答: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通信网是由相互依存、相互限制的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以完成特定的功能:适应用户呼叫的需要,以用户满意的效果传输网内任意两个或多个用户的信息。

1.3试述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答:实际的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的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每一次通信都需要软硬件设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硬件主要包括: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主要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1.4如何理解现代通信网络的分层结构及各层的作用?答:在垂直结构上,根据功能将通信网分为应用层、业务网和传送网。

应用层表示各种信息应用与服务种类;业务网层面表示支持各种信息服务的业务提供手段与装备,它是现代通信网的主体是向用户提供诸如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各种通信业务的网络;传送网层面表示支持业务网的传送手段和基础设施,包括骨干传送网和接入网. 此外还有支撑网用以支持全部三个层面的工作,提供保证通信网有效正常运行的各种控制和管理能力,传统的通信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电信管理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ASK、2FSK与2PSK性能比较
——通信理论与系统
学生姓名:石安伟
学生学号:201304703004
学生班级:研132 班
任课教师:毛雪松
2ASK 、2FSK 与2PSK 性能比较
通信的目的是远距离传递信息,虽然基带数字信号可以再传输距离不远的情况下直接传送,但如果要远距离传输时,特别是在无线或光纤信道上传输时,则必须经过调制将信号频谱搬移到高频处 才能在信道中传输。

实际上,是把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搬移到载频附近,形成数字频带调制信号。

数字信号的传输如同模拟信号的传输一样,也有三种基本的调制方式:幅度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

幅度键控(ASK)是用数字基带信号单独控制载波的幅度,从而产生数字调制信号;移频键控(FSK)是用数字基带信号单独控制载波的频率,从而产生数字调制信号;移相键控(PSK)是用数字基带信号单独控制载波的相位,从而产生数字调制信号。

调制信号为二进制序列时的数字频带调制称为二进制数值调制。

由于被调载波有幅度、频率、相位三个独立的可控参量,当用二进制信号分别调制这三种参量时,就形成了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二进制移频键控(2FSK )、二进制移相键控(2PSK)三种最基本的数字频带调制信号,而每种调制信号的受控参量只有两种离散变换状态。

1、振幅键控2ASK
二进制ASK 信号是利用载波幅度的变化表征被传输信息状态的,被调载波的幅度随二进制信号序列的1,0状态变化,即用载波幅度的有无来代表传1或0。

通常又称其为通断键控(00K)信号。

二进制幅度调制信号的产生如图3-1所示,a 表示模拟法,b 表示键控法。

二进制ASK 信号可用下式描述:
2()()cos(2)ASK i s c i
S t a g t iT f t πθ=-+∑
式中i a ,对于单极性基带信号取值为1或者0,对于双极性基带信号取为土 1。

多进制数字调幅(MASK)是二进制2ASK 的推广,是用M 进制基带信号去调制载波cos2c f t π形成。

其数学表达式为-
{}
()()cos(2)
0,1,......1MASK i s c i
i S t a g t iT f t a M πθ=-+∈-∑
MASK 信号有与2ASK 信号完全相同的功率谱结构,其谱零点带宽是M 电平基带信号的符号速率1/s s R T =的2倍。

2ASK 系统的解调方法: 相干解调(同频同相相乘)
c
BPF:保证信号顺利通过,滤除带外噪声;LPF :平滑信号。

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测)
)
定时脉冲
2ASK 在MATLAB 下的仿真如图所示:
2、移频键控FSK
移频键控是用不同频率的载波来传递数字信息的。

二进制移频键控是用两个不同频率的载波来代表数字信号中的两个电平,即传“1”时,发送频率为fl 的余弦信号;表示空号“0”时,则发送频率为f2的余弦信号,二进制频率调制信号的产生如图3-1所示,a 表示模拟法,b 表示键控法。

()
t
()
FSK t a
b
2FSK 可表示为:
11222cos(2)1
()cos(2)
n FSK n A f t a S t A f t a πθπθ+=⎧⎪
=⎨
⎪+=⎩
对于二进制和多进制的FSK 信号可统一表示为:
12()cos[2()]
{,,........}
FSK s c i i
i M S A g t iT f f t f f f f πθ=-++∈∑
式中,M 进制对应i f 有M 种频率, θ可能有M 种不同相位,本文采用相同的相
位值。

2FSK的解调方式有:
相干检测法:一路2FSK视为两路2ASK信号的合成。

包络检波法:一路2FSK视为两路2ASK信号的合成。

鉴频法:模拟法、FM解调。

过零检测法:2FSK特有。

单位时间内信号经过零点的次数多少,可以用来衡量频率的高低。

差分检波法:差分相干的方法。

但本地载波来自输入信号本身的延迟。

2FSK在MATLAB下的仿真如图所示:
3、移相键控PSK
移相键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绝对移相键控,即PSK,它是利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表示基带信号的方式;另一种是相对移相键控,即DPSK,它是利用前后码元载波的相位变化来表示数字信息,故又称为差分移相。

PSK 信号一般表达式为:
()()cos(2)
2(1),1,2,......,PSK s c i i
i S t A g t iT f t m m M M πφπφ=-+⎧⎫
∈-=⎨
⎬⎩⎭

将上式展开后可得到
()()cos cos 2()sin sin 2()cos 2()sin 2PSK s i c s i c i i c c S t A g t iT f t A g t iT f t AI t f t AQI t f t
φπφπππ⎡⎤⎡⎤
=---=
⎢⎥⎢⎥⎣⎦⎣⎦
-∑∑因此,PSK 信号等效于正交双边带调制。

2PSK 只可相干解调,不可包检。

2PSK 在MATLAB 下的仿真如图所示:
4、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1) 误码率
在数字通信中,误码率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最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表列出了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误码率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要注意的一般条件是:接收机输入端出现的噪声是均值为0的高斯白噪声;未考虑码间串扰的影响;采用瞬时抽样判决;要注意的特殊条件已在表的备注中注明。

表中所有计算误码率的公式都仅是的函数。

式中,
是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号噪声功率比。

对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做如下两个方面的比较: (1)同一调制方式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对表做纵向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同一调制方式不同检测方法,相干检测的抗噪声性能优于非相干检测。

但是,随着信噪比的增大,相干与非相干误码性能的相对差别越不明显。

另外,相干检测系统的设备比非相干的要复杂。

(2)同一检测方法不同调制方式的比较 对表5-1做横向比较,可以看出:
1)相干检测时,在相同误码率条件下,对信噪比的要求是:2PSK比2FSK小3dB,2FSK比2ASK小3dB;
2)非相干检测时,在相同误码率条件下,对信噪比的要求是:2DPSK 比2FSK小3dB,2FSK比2ASK小3dB。

反过来,若信噪比一定,2PSK系统的误码率低于2FSK系统,2FSK 系统的误码率低于2ASK系统。

因此,从抗加性白噪声上讲,相干2PSK性能最好,2FSK次之,2ASK最差。

2)频带宽度
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频带宽度也示于表5-1中,其中为传输码元的时间宽度。

从表可以看出,2ASK系统和2PSK(2DPSK)系统频带宽度相同,均为,是码元传输速率的二倍;2FSK系统的频带宽度近似为,大于2ASK系统和2PSK(2DPSK)系统的频带宽度。

因此,从频带利用率上看,2FSK调制系统最差。

3)对信道特性变化的敏感性
信道特性变化的灵敏度对最佳判决门限有一定的影响。

在2FSK系统中,是比较两路解调输出的大小来做出判决的,不需人为设置的判决门限。

在2PSK系统中,判决器的最佳判决门限为0,与接收机输入信号的幅度无关。

因此,判决门限不随信道特性的变化而变化,接收机总能工作在最佳判决门限状态。

对于2ASK系统,判决器的最佳判决门限为(当时),它与接收机输入信号的幅度有关。

当信道特性发生变化时,接收机输入信号的幅度将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最佳判决门限随之而变。

这时,接收机不容易保持在最佳判决门限状态,误码率将会增大。

因此,从对信道特性变化的敏感程度上看,2ASK调制系统最差。

当信道有严重衰落时,通常采用非相干解调或差分相干解调,因为这时在接收端不易得到相干解调所需的相干参考信号。

当发射机有严格的功率限制时,则可考虑采用相干解调,因为在给定的传码率及误码率情况下,相干解调所要求的信噪比比非相干解调小。

4)设备的复杂程度
就设备的复杂度而言,2ASK、2PSK及2FSK发端设备的复杂度相差不多,而接收端的复杂程度则和所用的调制和解调方式有关。

对于同一种调制方式,相干解调时的接收设备比非相干解调的接收设备复杂;同为非相干解调时,2DPSK 的接收设备最复杂,2FSK次之,2ASK的设备最简单。

通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选择调制和解调方式时,要考虑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只有对系统要求做全面的考虑,并且抓住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选择。

如果抗噪声性能是主要的,则应考虑相干2PSK和2DPSK,而2ASK最不可取;如果带宽是主要的因素,则应考虑2PSK、相干2PSK、2DPSK以及2ASK,而2FSK最不可取;如果设备的复杂性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则非相干方式比相干方式更为适宜。

目前,在高速数据传输中,相干PSK及DPSK用得较多,而在中、低速数据传输中,特别是在衰落信道中,相干2FSK用得较为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