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

合集下载

淞沪会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淞沪会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淞沪会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淞沪会战是发生在1937年上海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这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的标志。

淞沪会战的胜利使得日军的“快速攻占上海,在上海扩大其进攻范围”的计划彻底失败,并为中国方面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它还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一、淞沪会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反抗精神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相对还比较紧张。

但是,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队仍然毫不气馁,坚决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人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媒体传播后,震撼了全国上下,激励了更多的人民加入到抗战中来。

特别是淞沪会战中,中国方面的英勇抗击,直接迎接了日军的进攻,使之处于不利的境地,并具有了一定的战略胜算。

这种抵抗和反抗精神,开启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新篇章,也为后续抗日斗争提供了信心和支持。

二、淞沪会战显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和作战能力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其优秀的战斗素质和优良的作战能力,迅速地进行反击,给日军以严重的打击。

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威力和勇气,让敌军感到惊讶和惶恐。

这种作战能力的显现,彰显了中国军队为抵御日军进攻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

这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前期所取得的一次辉煌胜利,集中了中国新式武器的水平和实战效果,更加显现了中国军队的实际实力。

三、淞沪会战暴露了日本作战计划和战略素质的弱点淞沪会战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的一场主要战役,其目的是占领上海并扩大战略部署。

然而,日军也因此无法适应中国军队的战术决策和破坏,并且互相矛盾的指令和信号,使得其军事计划发生了混乱。

战役中,日军一度失去了对战场的控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这也暴露了日本军队的战斗素质和指挥管理能力的不足。

由此,日本将军长官被迫利用媒体加强自己团队的士气,才一点点地掩盖了这段历史。

四、淞沪会战推动了中外合作抗日的进程淞沪会战虽然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但是在这场战役中,多国军队也同淞沪战局化为一体,协同抗击日军。

古往今来教育传承中外老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古往今来教育传承中外老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古往今来教育传承中外老师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炬,是培育未来希望的重要使命。

在古往今来的教育历程中,教师们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倾注心血,培养人才、传承智慧。

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教师们坚定地肩负起这份伟大的责任,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教育传承的伟大精神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老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下,教师们将自己视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教言传心,让无数学子受益终身。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杰出代表。

他倡导的“仁爱之心”、“不偏不倚”的教育方式,深受后世教师的推崇和效仿。

孔子常常通过传授经典、举办讲学等方式,传播他的思想观点,启发学生的智慧。

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教育的真谛,树立了仁爱和专业精神的楷模。

除了孔子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和教师。

例如,晋代的嵇康以其温文尔雅的风度,对弟子倾囊相授,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唐代韩愈则通过反对科举制度弊端、提倡选贤任能的思想,为科举考试制度的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古代教育家和教师的思想和智慧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外教育传承的杰出典范虽然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的教育也有许多杰出的教师,他们同样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并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教育精神的化身”。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莎士比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通过戏剧艺术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奥秘。

美国的安妮·苏利文是盲文教育方面的先驱者。

她创建了一套创新的盲文系统,为视力受限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工具。

苏利文的无私奉献和对学生的关爱,使得盲人学生走出黑暗,拥有了读书的能力,为他们找到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

在国外,还有许多优秀教师通过自己的守望与努力,为学生提供了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中国历史反思和启示

中国历史反思和启示

中国历史反思和启示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

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飘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

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正如一位青年评论家所指出的:“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

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觊觎已久。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

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动地、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呢?下面是整理的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希望你喜欢。

红军长征体现的精神:不怕牺牲、仇恨敌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奉献、顽强、拼搏、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奉献顽强拼搏体现了红军不怕牺牲、仇恨敌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他们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很值得我们学习!坚任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世界历史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

世界历史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

世界历史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世界历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书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禅床”,这是余秋雨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内心的写照。

书是拉近了时间的省略号、是缩短了地域的逗号、还是那一段又一段的分号,总之,书将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鸟瞰古今中外,仔细研究历史的价值,你会发现,不同的人看历史的角度是不同的,较肤浅的人会认为历史只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稍微知识渊博的人会认为历史是一本“四库全书”;而我却认为历史是一瓶香槟,一颗五彩的芝士,是我的良师益友。

贯穿历史的时空,意大利的政治风暴让我明白了政坛的残酷;中东的战火教我明白了这个利益纷争的世界;“巴巴罗沙”德军的闪电战更让我牢牢记住了先下手为强的道理。

是的,历史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照妖镜,是前辈给我们检讨书。

你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帝们哪个不是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才成功的。

像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汉武大帝等等。

而相反,像纣王那些一意孤行的暴君,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千古讨骂。

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同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关注其中的情节,而是要仔细地琢磨一个事件、一个朝代兴亡的原因和规律。

避免历史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在所读的众多中,请允许我摘抄一幅我情有独钟的片段。

这幅片段的名字叫《犹太王国的劫难》。

话说爱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圹张的脚步踏上了以色列国土,他们占领了撒马利亚城,以色列遭到了第一次灭国。

公元前583年,尼布甲尼二世大军再次将耶路撒冷团团围住,犹太人的抵抗并没有起到作用,三年后,犹太民族惨遭第二次灭国,巴比伦军队血洗了耶路撒冷,并且还将全部战俘一同运回国去,着就是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虽然这样,几经磨难的犹太民族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实现了复国之梦。

这个看起来是简短的,但是他给我的启示却是宛如那一江春水一样,留之不尽。

每当我心情低落或是想放弃时候,我总是会暗示我自己,不要放弃,犹太民族那么艰难的处境都能走出来,我这点处境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在读完这个后,我始终保持一种乐观上进的心态。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泾河中心初中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专题综述: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国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忽必烈改制4、洋务运动5、戊戌变法6、土地改革7、改革开放【世界重大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2、俄国农奴制改革3、日本明治维新4、美国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6、斯大林模式7、戈尔巴乔夫改革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很多,让我们试着给它们分类,如按性质相同,哪些历史改革是一类?1、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3、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专题摘要:一、中国古代史的改革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人,是一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家时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在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让人看不起的职业。

李时珍可不这么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像父亲那样为病人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

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定重新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

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

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

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他还亲口品尝了学多药材,以此来判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书籍,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2.张海迪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哪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张海迪身残志坚,抱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坚定信念,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自学了英、德、日语。

还翻译了十三万字的英文小说,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3.海伦·凯勒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

7.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都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都反对封建统治 C.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D.都兴起于意大利 8.二者的不同之处表现在是否 A A.主张以民主、法制取代封建专制 B.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C.推动了欧洲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9.下列哪一观点不属于二者的思想范围 B A.提倡以人为本 B.主张废除私有制 C.批判封建专制 D.宣扬自由、平等一、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①重新确立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思想路线 义 经济建设 上来 ②工作重点转移到 ③提出 改革开放 总方针。


二、发展
一国两制 1.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提出 方针。 2.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十三大:系统论述了 的 基本路线 理论,并完整的概括了党在初级阶段的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 体制。
三、确立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 地位。 邓小平理论 的指导
讨论:思想解
放运动与社会进步 有何关系?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 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反之,社会进步促进思想解 放。
一.选择题 1、“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机而 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 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 是: B 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2.下列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突出表现以人为 B 中心的艺术观的绘画作品是: ①《神曲》②《最后的晚餐》③《蒙娜丽莎》④ 《哈姆雷特》
葫芦岛六中
盖国顺
中外历史上的 思想解放运动

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

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

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1、中国近代百年巨变的启示:近代的屈辱史说明: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应该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大胆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他国侵略;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3、五四运动的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4、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给我们的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5、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的启示(或教训)改革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6、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启示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明治维新及有关改革: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8、面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日本应该做些什么?遏制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真诚地、公开地向中国人民、亚洲人民道歉;有远见的日本政治家应致力于精心培育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中日友好关系是亚太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在国际上应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9、现代文明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现代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对异已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

10、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高多种政治力量的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

历史标志性事件

历史标志性事件

一.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转折性事件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3.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4.中国废除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8.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遵义会议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0.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11.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1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37年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13.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开始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4.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标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5.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结束的标志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16.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世界历史上的标志性、转折性事件1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18.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19.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20.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择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2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2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3.一战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24.一战爆发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5.一战中的转择点1916凡尔登战役(“绞肉机”)一战结束的标志1918年德国投降2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2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

2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29.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诺曼底登陆30.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3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32.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33.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34.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瓦解的标志1991年纳米比亚独立35.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标志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二.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1.中国近代百年巨变的启示近代的屈辱史说明: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20世纪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小作文

20世纪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小作文

20世纪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小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巨匠无一不是具有超强的忍耐力,坚定的信心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的。

但科学的胜利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很多科学家的著名成果在他所处的社会没有得以重视以致埋没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利用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研究生物的遗传规律,经过8年时间持之以恒的探索,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于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孟德尔在科学探索上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他当时的职业是一个牧师,但他突破了唯心主义的宗教樊篱,用科学的态度设计植物杂交实验。

以严谨求实的精神,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尽管孟德尔对遗传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过了35年后才重见天日,被广泛认可。

是金子总会发光,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奋斗的汗水会在阳光下折射出绝美的彩虹。

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杰出的科技才华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典范。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

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

正是孟德尔和袁隆平这种敢为人先、大胆创新,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勇于实践、勇攀高峰的精神成就了他们在人类科学历史上地标性的地位。

同时,让我们明白要勇敢地等待人生中的阳光,不要轻易被阳光前的狂风暴雨所击退,而要挺起自信的胸膛,昂起自尊的头颅,树起不屈的腰杆,在等待中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题指导
选 项分析源自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属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次 A 要原因之一,故 A 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 史料实证 史料 从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 地开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迅速从敌我争夺区到敌后、从山区 到平原蔓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是因为有了敌后抗日根据 地这个形式,才从单纯的政府军队的抗战,变为全民族的抗战①。
——《中国近代史》 读史技巧①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 族的抗战。 互动探究依据史料,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提示有效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敌人;使人民军队有了巩固的后 方,使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 了基础。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读史技巧史料一的关键信息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史料二的关 键信息为“世界大势不利于我”“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史料一 的观点。
(2)依据史料一、史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提示(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日本的沉 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三、东方主战场 1.背景 (1)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2)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美国 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 2.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对 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 (2)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初中历史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初中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从不同角度阐述抗战为我们提供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一、坚定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抗战期间,中国面临着强大的侵略势力和残酷的战争,但中国人民毫不畏惧,坚守自己的土地和尊严。

无论是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还是长沙、长春、南京等地的抗战阻击战,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奋起抵抗,将侵略者逐出中国。

这种精神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体会到一个伟大民族的力量和自豪。

二、团结合作与人民力量的强大抗战期间,中国人民锐意进取、浴血奋战,战胜了政治、武装、文化上的一系列困难和敌对势力,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与集体智慧。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是抗战的重要特征之一。

民众抵制日货、支持政府、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前线,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抗战合力。

这种团结合作与人民力量的强大启示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应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形成集体智慧和力量。

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抗战是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最为集中和纯净的表现。

在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对国家、对家园满怀深情,抵御侵略、保卫祖国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职责。

初中历史教育要通过抗战教育,向学生灌输爱国情怀,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才能有更强大的动力去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多贡献。

四、勇往直前与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抗战历时八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抗战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他们以生命诠释了民族的抗争精神。

初中历史教育应该通过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们勇敢坚定的勇往直前精神。

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五、国际团结与友谊的历史示范抗战期间,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帮助。

苏联的援助,美国的后勤支持等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重塑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重塑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化传承与重塑影视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形式,无疑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外影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文化传承与重塑的案例。

本文将从中外影视作品中挑选几个经典案例,探讨它们是如何传承和重塑文化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传承。

在中国影视史中,有一部影片备受瞩目,它就是张艺谋执导的《卧虎藏龙》。

这部影片以武侠为题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武术理念。

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认识到了中国的武术文化。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也经常成为中国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还为当代观众展现了一幅精彩的历史画卷。

同时,在西方影视史中也存在许多文化传承的案例。

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好莱坞电影以其高度商业化和全球影响力而闻名,它传承了美国的娱乐文化和梦想精神。

例如,好莱坞制作的音乐剧电影《歌舞青春》系列,传承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魅力,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观众。

此外,好莱坞还以其超级英雄电影系列闻名于世,这些电影既传承了美国人将超级英雄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又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了新的英雄形象。

除了文化传承,影视作品还能通过重塑文化来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许多具有社会议题的影片,它们通过讲述故事和展示人物形象来引发观众对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辛德勒如何拯救数千名犹太人的故事,重塑了对于人道主义和勇气的理解。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通过描绘中国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人际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重塑。

此外,还有一些影片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来重塑文化。

例如,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的电影《敦刻尔克》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敦刻尔克撤退的事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触动了观众对于英国国家精神的思考。

古今中外历史事件过程

古今中外历史事件过程

古今中外历史事件过程嘿,朋友!咱今儿就来聊聊这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过程,那可真是精彩纷呈,就像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大戏!你想想,咱中国古代的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是何等的威风!他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军,率领着千军万马,一路冲锋陷阵,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收入囊中。

那场面,难道不令人热血沸腾吗?这就好比你在玩游戏,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称霸全服!再说说那西方的文艺复兴,可不就像一阵春风,吹醒了沉睡的人们。

艺术家们不再被束缚,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之作。

这不就跟你突然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全身心投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一样吗?还有那法国大革命,民众们为了自由和平等,奋起反抗。

那汹涌的人潮,激昂的口号,不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吗?这跟咱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有啥区别?古往今来,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

比如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强大无比到逐渐衰落,这当中的种种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是统治者的决策失误,还是内部的腐败?又或者是外部的强敌入侵?这就好像一个庞大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就有可能走向衰败。

再看看美国的独立战争,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人们团结一心,奋勇作战。

这不正是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吗?历史事件的过程,有时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有时又像一首悠扬的乐曲,有高潮,有低谷。

咱中国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这难道不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告诉我们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不断进步。

而那日本的明治维新,让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这其中的变革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总之,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过程,是一部部生动的教材,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示。

它们让我们明白,成功不是偶然的,失败也不是必然的。

只要我们能从中学到东西,就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中考历史各种启示

中考历史各种启示

学校 芒市勐戛中学 年级 班级姓名 考号 密封 装 订 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 1 页 共 2 页 中国的民族精神 1.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 2.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雅克萨之战——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民族抗战精神 3.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之战殉国——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4.五四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精神 5.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创新;依靠群众 6.长征精神——它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即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为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7.张学良与杨虎城——以民族利益为重、舍己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抗战精神——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众志成城(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各阶层抗战) 9.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0.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1.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抗美援朝——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12.“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攀登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 1. 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鸦片战争。

2. 中国现代史开端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南京条约》的签订。

4. 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洋务运动。

5.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

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五四运动。

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8.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开辟的标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作者:梁勇徐自如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5期当前,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二十年之久,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历史学科就是这场新课程改革中的“堡垒”,无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但是,当下一些中学历史课堂也出现“教学无中心,史学无神韵,观点无灵魂”的现象。

庆幸的是,全国知名历史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典范。

2018 年10 月27 日,上海晋元中学李惠军老师在合肥一中给学生上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这节观摩课精彩纷呈,极富“生命力”。

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历史课堂的基调:有激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 [1] 做事有热情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教师上好课同样也离不开“激情”,有了激情方能有利于打造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上课的激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充满激情。

只有教师教学有激情,方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

李老师这节课情绪饱满,精神焕发,语调铿锵,抑扬顿挫,充满了激情。

他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和谐,给我们听课教师以极大的震撼。

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满激情。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形成严谨、科学的思想。

李老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专注了,开启了他们思想智慧的大门。

在这样富有激情的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自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课堂氛围要充满激情。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则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277-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给你的启示、感想

277-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给你的启示、感想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给你的启示、感想①要站在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高度;②从个人角度出发。

表明志向:我们应树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全力。

先进人物:学习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持之一恒,敢于斗争,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

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的挑战。

借鉴吸收:①一个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②要从具体的国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别国的模式,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③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只有国力强盛,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国的敌视势力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次挫折、危害及纠正:第一次——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表现为放弃了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1927年“八七”会议上得以纠正。

第二次——王明的“左”倾错误,表现为进攻时的冒险主义、进攻受挫后的保守主义、面对强敌时的逃跑主义,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开始阶段的失利。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1942年延安整风时进一步清算。

第三次——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内“左”倾错误,表现为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经济上忽视客观规律的冒进,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以纠正。

对知识点的感想和认识1、你学习了商鞅变法后,有何感想?①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

②改革,能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

③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

……2、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
1、中国近代百年巨变的启示:
近代的屈辱史说明: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应该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大胆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他国侵略;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五四运动的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4、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给我们的启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5、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的启示(或教训)
改革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6、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启示
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明治维新及有关改革: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8、面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日本应该做些什么?
遏制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真诚地、公开地向中国人民、亚洲人民道歉;有远见的日本政治家应致力于精心培育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中日友好关系是亚太稳定乃至
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在国际上应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9、现代文明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
现代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对异已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

10、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高多种政治力量的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