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高三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三必修三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高三必修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地球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点:1. 自然地理知识点1.1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组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分为若干个构造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块不停地运动,导致地球上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1.2 地球的地形特征地球表面有许多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地形特征由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塑造。
1.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某地长期的天气状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风速等因素。
气象则是研究短期天气变化的学科。
气候受到地球形状、大气循环、纬度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2. 人文地理知识点2.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上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带来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影响。
2.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等目的而对城市进行规划。
城市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连接不同地区和人们之间的重要手段。
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而通信方式则包括电话、互联网和卫星通信等。
3. 经济地理知识点3.1 农业与农业区划农业是指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获取农产品的活动。
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地和作物等因素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域,以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
3.2 工业与工业布局工业是指通过加工、制造等方式生产商品的活动。
工业布局是为了实现资源、劳动力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对工业分布进行规划,以提高产业效益。
3.3 贸易与全球化贸易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的经济活动。
全球化是指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与一体化发展。
高中地理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且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土地为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水稻土,人均耕地面积大,但矿产资源贫乏。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良好,水田为主,河湖水面广耕地,适宜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而松嫩平原的水热条件有限制,旱地为主,西部平原分布广耕地,适宜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也对其他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了商业贸易和轻工业,并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而松嫩平原则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工业。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在不同时期,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
在开发早期,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也使人们开垦困难,导致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增强了。
船的使用使水网成为通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也克服了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本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必修三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以下是对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变1. 地球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始地质构造和地壳演化。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三个结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外部地质作用: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论和火山地球的外部构造。
4. 地球演化的地貌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
二、大气环境与水环境1. 大气圈与大气层的结构:包括由地壳、外围域、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和风的形成等。
2. 大气环境与天气气候:包括气候要素、天气的形成、气象预报等。
3.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管理等。
4. 水体污染与防治:包括水体污染的种类、污染水体的治理方法和水质净化等。
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的定义、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等。
3. 城市环境问题与管理:包括城市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管理与治理、乡村振兴与城市副中心等。
四、农业与工业1. 农业地理:包括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布局、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等。
2. 工业地理:包括工业分类、工业发展基础、工业布局和工业化的影响等。
3. 农业与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农业工业化、绿色工业等。
五、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1. 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特点: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等。
2.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包括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
3. 创新与协同发展:包括信息技术与创新、产业协同发展等。
总结起来,2024年高二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大气环境与水环境、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基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内容。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
- 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
- 区域发展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 区域合作:东盟及其影响、欧盟及其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
- 经济发展问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城乡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等。
2.人口地理
- 人口数量与分布: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
- 人口问题:老龄化、少子化、性别比例失衡、人口流动问题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控制人口的政策与措施: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
3.生态环境地理
-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破坏等;
-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问题与治理: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
4.地理信息技术
- 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分析;
-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定位与导航;
- 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原理、应用及优劣。
5.地理思维方法
- 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理科学的方法论;- 地理信息处理技能:地图阅读、图表分析、地理实证研究方法等。
以上是高中必修三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阶段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同的区域有着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了解区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的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这个重要知识点。
区域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和传统。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民们遵循着长期以来形成的经验和习惯进行耕种,技术创新和改进较为缓慢。
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产量有限,人们常常面临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区域内的商业和工业发展非常有限。
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对外交流和贸易较少。
城镇规模较小,数量有限,且功能单一,主要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简单的商品和服务。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区域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工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例如纺织、食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由于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区域开始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和浪费现象。
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为区域内外的物资交流和人员流动提供了便利。
然而,与工业化后期相比,交通网络仍不够完善,运输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和科技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行动上还相对滞后。
三、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汽车制造、化工、机械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三地理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1. 中国地理:
- 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地理位置、疆域面积、地形地势、水文要素等。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要素(河流、湖泊、山脉等)、气候区划、植被分布、动植物资源等。
- 中国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城市体系、交通网络、地理区域划分等。
- 中国的经济地理:包括经济布局、资源分布、工业区域、农业区域、城市化进程等。
- 中国的文化地理:包括文化分布、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等。
2. 世界地理:
- 世界地理的基本特征:地理位置、疆域面积、地球自转与公转、气候分布等。
- 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要素(河流、湖泊、山脉等)、气候区划、植被分布、动植物资源等。
- 世界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分布、民族分布、城市体系、交通网络、地理区域划分等。
- 世界的经济地理:包括经济布局、资源分布、工业区域、农业区域、城市化进程等。
- 世界的文化地理:包括文化分布、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文化产业等。
3. 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 全球化的概念与过程:全球化的定义、影响因素、全球化对地理关系的影响、全球化的挑战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等。
-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 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分析: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全球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下面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尺度和构造、地球的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倾斜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如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地球表面的构造活动等)。
3.地理称谓和地理经纬度地理称谓(如洲、岛屿、海峡、海湾等)和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天文定位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淡水和盐水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利用和保护措施。
5.地理气候地理气候的概念、要素(如温度、降水量、气压等)和分类、全球气候带及其分布规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
6.地理水文地理水文的概念、要素(如降水、蒸发、径流等)和分类,地貌与水文的关系及其影响等。
7.地理生态地理生态的概念、要素(如生物、环境等)和分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等。
8.地理灾害地理灾害的概念、分类(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成因及其防灾减灾措施等。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文地理概论人文地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等。
2.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概念、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动和人口规模的控制等;城市的概念、发展和分类(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等。
3.农业与农村农业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农村的概念、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4.工业与工业区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工业的发展和影响因素、工业区的分类和特点等。
5.交通、通信与商业交通的概念和分类、交通发展对地理的影响、交通方式的变化等;通信的概念和分类、通信发展对地理的影响等;商业的概念和分类、商业发展和商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等。
6.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的概念和分类、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措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等。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地图的符号和颜色表示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类型和防范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海洋的特征、资源及其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3. 地貌-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植被的类型和分布- 植被的生态功能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 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技术 - 工业的类型和分布- 工业区位的选择和环境影响3. 交通运输与旅游-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网络- 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和问题 - 旅游业的资源和市场-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GIS在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GPS在导航和定位中的作用请注意,这份归纳是基于一般的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内容,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教育体系有所差异。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者特定格式的文档,请提供更具体的信息。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不是完全的球状。
-地球的光带由两个半球组成:北半球和南半球。
2.地球的划分-地球可以分为东西半球、北南半球、东西半球和热带、北极、南极等多种划分方式。
3.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导致了地球的距离日太阳的距离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网格系统-地球的地理网格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用于标明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
-经线为南北方向的线,纬线为东西方向的线。
-经线和纬线的交点称为地点的地理坐标。
5.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地球上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
6.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是对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减量表达的平面表象。
-地图的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地图符号是地图上表示各种事物的图形和颜色。
7.中国地图与地理区划-中国地图的特点是纵向跨度大,东西方向上很窄;地理区划是基于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的划分。
-中国地理区划包括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
二、地球的水资源和环境保护1.水的分布与运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和冰川中,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蒸发升华、再降水的过程。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都可以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以下的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补给受地质构造、降水情况和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影响。
-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陷、水源枯竭等问题。
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质的保护等方面。
4.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保护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兴建水利工程、推广节水技术、加 强水资源监测和制定水资源政策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能源资源的开发
煤炭资源的开发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通过开采和加工,可以提供电力、 热力和化工原料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转出地来说,产业转移可 以缓解资源压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对于转入地来说,产业转移可以促进经 济发展和提高就业率,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THANK YOU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例如,一些地区可能因为自然条件 的限制,难以发展某些产业或经济活动。同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区域发 展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产量的变化。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意义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农业地域类型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如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等。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条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途径包括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等。
0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概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1月0℃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分界线②南北差异(P9图)(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补充: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1、影响: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产业转移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其它(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4、方向:发达地区 向 不发达地区5、举例:亚洲:美国 日本 四小龙、东盟 中国、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珠三角:香港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7、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动力系统、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两大模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模块的主要知识点。
1. 地球的动力系统地球的动力系统主要涉及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内容。
1.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两种类型,地幔具有高温、高压等特点,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热源。
1.2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板块不断运动,形成了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互靠拢的收敛边界、边界相互远离的发散边界以及板块在同一面上滑动的转型边界。
板块运动还会引发地壳变动,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地理现象。
1.3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引发的地理现象,具有破坏性。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
2. 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地球上的气候和植被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2.1 气候要素与气候带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气压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要素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气候带划分,如寒带、温带和热带。
2.2 气候与人类活动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人类活动又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如工业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3 植被与人类活动植被分布受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影响。
不同植被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活动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动力系统、气候和植被等方面的知识,为深入探索地球的奥秘打下基础。
希望本文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 地球与地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本章将介绍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表面的特征。
1.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公转则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1.3 地球表面的特征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大陆和海洋,山脉、平原和高原等地形地貌,以及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水系地貌。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上的自然要素和地理要素的集合,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章将介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和演变的规律。
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有关。
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和构造活动等,而地球外部的力量则包括气候、水文和生物等。
2.2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影响。
其中,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演替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规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资源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上的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3.1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水、淡水和冰川等。
海洋水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而淡水资源相对较少,分布不均衡。
3.2 地球上的水资源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利用主要包括供水、灌溉和发电等。
人类依靠水资源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因此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3.3 地球上的水资源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面临着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灾害等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和加强水灾防治等措施。
第四章: 地球上的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地球表面空间单位。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类型:均质区、功能区、行政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2、地理环境对农业潜力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遥感(RS)1、工作原理: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进行感知。
2、应用范围:资源普查、环境与灾害监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工作原理: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导航定位。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功能:导航、定位。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工作原理:专门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功能:查询、修改、补充、完善。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类型:水蚀、风蚀、冻融、海蚀等。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概述1、主要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大风日数增加),地表疏松;人为因素——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矿区不注意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等。
2、次生沙漠的形成: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或绿洲外围,因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而成为沙源,加上大风日数多而集中,促使沙漠扩张。
3、沙漠化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草场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出现沙丘成移动状态,最终造成农业减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产生荒漠化问题,同时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 自然地理环境在高中地理必修3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水资源。
1.1 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在地壳下方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1.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有着重要影响。
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日夜交替,而公转引起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
1.3 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重要,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江河和地下水。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而湖泊、江河和地下水则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从海洋、湖泊和江河中蒸发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后冷凝成云,最终降落成雨,再回到地球上的水资源中。
2. 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是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地表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它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
2.1 农业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农业中,不同地区会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
同时,农业的发展还需要考虑水资源和耕地保护等问题。
2.2 工业工业是土地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工业区的选址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同时,工业发展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
2.3 交通交通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等问题。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对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地域差异性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高三地理必修三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包括大陆壳和海洋壳,其中大陆壳较厚,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海洋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主要由橄榄岩等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由液态铁合金组成,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合金构成。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大板块,这些板块相对运动,并在构造边界处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运动,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包括三种类型:边界相互推挤(造山带)、边界相互拉开(裂谷带)和边界相互滑移(断层带)。
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的变化是导致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三、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而地貌则是指在地形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地貌特征。
地形和地貌受到地质、气候、水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谷、峡谷等。
山地是由地壳的隆起和地壳运动形成的,同时也是许多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区域。
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且海拔较高的地表地形,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多由沉积作用形成。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起伏地形,常见于世界各地。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利用、污染与治理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全球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发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位优势等综合分析题解答技巧·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回答·一句话口诀:水土资(滋)生地气,工农城(诚)交商人巧记:一方水土滋生了一片地气,工人农民诚恳地结交商人。
(做题时先把口诀背一遍,然后一个一个方面写答案。
)·解释:①自然条件:水:水源。
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洋流等方面。
土:土地。
土地类型、土壤肥度、疏松度等。
资:资源。
能源、矿产、森林、粮食、海洋等生:生态。
动物、植被、生态环境等地:地形、地势、海拔、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等气:气候。
降水、光照、气温(温差)、热量、气压、盛行风(季风)等②社会经济条件工:工业。
基础、结构、布局等农:农业。
基础、结构、布局、机械化、专门化、商品化水平等城:城镇。
历史、布局、辐射带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等交:交通。
航运、海运、空运、铁路、公路、港口等商:市场、劳动力、资金(即资本主义三要素)、地价、集群效应等人:人口。
人群类别、数量、密度、文化水平、就业机会等其他:政治:政策等科技:高新技术区、研究所等教育:高等院校、人才等例①: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
水:珠江。
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无结冰期,航运价值高。
土:多水田资:大亚湾核电能源丰富;粮食资源丰富;海洋资源丰富。
生:无。
地: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位于热带亚热带交汇处;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
气:亚热带季风季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丰富。
工:珠江三角洲工业区农:农业发达;基础好城: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带动;基础设施较完善。
交:铁路、公路、航运发达。
商: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资金雄厚;产业集群效应强。
人:人口稠密;文化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政治:政策优惠。
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发达。
历史:开发早,“侨乡”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1.山西煤炭开发的条件⑴资源丰富:储量丰富,分布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大广齐优好”⑵市场广阔: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②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长;③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⑶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⑴扩大煤炭开产量⑵提高进煤外运能力⑶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3.能源的综合利用:结合本区铁、铝土等资源优势,将产业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㈠问题⑴开矿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土石,处理不当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⑵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的发展极易造成“三废”污染。
㈡措施⑴加强重点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⑵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⑶根本措施:调整产业结构。
三、河流的治理1、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下面我们从成因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角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分析。
2、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3、举例:以长江为例①自然原因:A、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
·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B、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C、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降低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1.河流的特征⑴水文:水位、径流量(径流量的的大小和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流速、有无汛期/凌汛、含沙量、有无结冰期、补给类型。
⑵水系:源地、注入、流程、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落差、水能资源。
2.流域不同区域保护重点①山地保护植被生态②河流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③河谷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3.流域的区位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水系④矿产资源4.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五、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
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 2、分布: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重点):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重点):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六、水土流失问题——以黄土高原为例1、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2、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3、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补充*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①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也叫水土保持耕作法;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即水土保持造林措施及种草措施;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有谷坊、拦沙坝、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原因㈠气候干旱⑴基本: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⑵物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⑶动力: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㈡气候异常,气温降水变率大,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调,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㈢人为因素:⑴人口增长过快;⑵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措施⑴控制人口增长;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⑶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⑷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⑸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1.雨林的全球效应:“地球之肺”“巨型水库”“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人类医学宝库”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⑴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⑵雨林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植物体内,而又是雨林中最容易遭到破坏的部分。
3.雨林被毁的原因⑴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⑵过度的迁移农业;⑶开辟大型农牧场;⑷商业性伐木;⑸采矿修路及城镇建设。
4.雨林的保护与开发㈠开发⑴鼓励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保护性开发;⑵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㈡保护⑴加强雨林管理与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⑵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⑶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⑷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七、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定义及分布①、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②、湿地的类型及特点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 6米的浅海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渔塘、人工河、人工湖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红色而得名。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2、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2)地形和土壤: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3)水源:河湖密布,灌溉便利,水产养殖业发达 3、洞庭湖的功能:(1)产出功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动植物、矿产、水产)、生活资源(2)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3)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4)降解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质(5)其他功能:美化环境、旅游、航运、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4、保护措施:A、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B、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少泥沙淤积C、防止水污染,保护水体D、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E、建立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增强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地理答题模板总结及针对练习(高二版)针对知识点和高考题训练,适用于高二学习,及高三一轮复习。
多年心血,友情提供,望笑纳。
5、保护湿地的意义(好处及作用):(1)生态效益:a、维持生态多样性;b、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c、降解污染物(2)经济效益: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矿物资源;c、能源和水运(3)社会效益:a、观光与旅游;b、教育与科研价值【引申题型】(2015广东卷)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
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材料略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四湖合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种的重工通道) [答案]①调整工业结构,限制造纸等污染企业的规模;②大力发展新兴工业;③实行清洁生产;④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⑤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污水先处理后排放);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沿岸工业生产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