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部分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症状,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功能锻炼.内治: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注重清热利湿①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热盛肉腐症——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③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外治①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②溃脓期:脓成应与早切开排脓.③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烂疔:气性坏疽疫疔:皮肤炭疽第三节痈痈: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者"壅滞不行"之意,此以外痈为主.西医名称: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腋痈委中毒〕、脐炎〔脐痈〕特点:①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热痛为主.②光软无头,多在6—9厘米.③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④多不发生内陷与损筋伤骨.病因病机:外——六淫、外伤染毒;内——内蕴火热之毒营卫不和,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辨证:1.初期:皮肉间突然肿痛,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轻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全身症状.2.成脓期:7天左右化脓、中软、跳痛、应指.3.溃后期:脓稠而黄白,肿消痛减,再调可愈.治疗:内治:初期清热解毒,中后期和营消肿.①火毒凝滞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②热盛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各痈特点颈痈:①多发于儿童,冬春季②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变③多伴风温外感症状④风热痰毒证——牛蒡解肌汤脐痈:①局部红肿热痛较甚②反复发作,若脓中挟羹汁多为透膜③湿热火毒证——黄连解毒汤+四苓汤;脾气虚弱症——四君子汤腋痈:①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②发热、恶寒、肢体活动不利③易形成袋脓④肝郁痰火证——柴胡清肝汤第四节发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急性蜂窝组织炎〔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慢性特点①初期肿块明显,红肿不明显②肿块不易化脓、消失③化脓后腔深而大,不易愈合,易复发④无全身症状急性特点①发病急,红肿中心明显,四边色淡,边缘不清②数日后皮肤湿烂坏死③多伴高热,恶寒,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1、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喉结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客于肺胃体虚余毒未清痰热蕴结于喉,热盛肉腐体虚感染毒邪辨证论治:内治:痰热蕴结证——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证——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热伤胃阴证——清养胃阴——益胃汤外治:初期——消散成脓——切开引流溃后——化腐生肌2、臀痈——发于臀部,病位深,范围大,发病急,成脓快,腐溃慢,收口难病因病机:湿热火毒内生痰热火毒搏结痰湿蕴结肉腐化脓辨证论治:内治: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湿痰瘀结证——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补气活血——八珍汤外治:同上3、手〔足〕发背——好发于手背〔足背〕,手〔足〕背漫肿,手〔足〕心不肿,久则损筋伤骨辨证论治:内治:湿热蕴阻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证——补气调血——托里消毒散湿热下注证〔足发背〕——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神汤外治:同上第五节有头疽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痈特点:①范围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②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与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与消渴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病因病机:1.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凝聚肌肤2.情志内伤,脏腑蕴毒,或劳伤虚损临床表现:"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疡科心得集»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湿热蕴阻证——清热化湿,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热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仙方活命饮外治第六节流注流注: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的脓肿与髂窝部脓肿特点:①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②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病因病机:见课本p79辨证论治内治:余毒攻窜证——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湿热交阻证——解毒清暑化湿——清署汤淤血凝滞证——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活血散瘀汤外治第七节发颐发颐: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腮腺炎特点:①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②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③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寒之邪热病后余毒于内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内生郁热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毒盛酿脓证——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余毒未清证——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芩、山栀子、金银花、玄参、莪术、鲜芦根外治第八节丹毒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丹毒特点:①好发于头面与小腿部②春秋季多发,并多有皮肤黏膜破溃史③发病急,迅速扩散,色如涂丹,边界清楚④多半全身症状⑤小腿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丹毒起水泡——水丹类型:①生于躯干部者——内发丹毒②发于头面部——抱头火丹③发于小腿——流火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赤游丹毒病因病机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风热;发于新生儿者,多因胎热火毒.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颜面部.1.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2.皮肤红斑迅速蔓延成片,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红退.3.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结局:脱屑而愈.辨证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湿热蕴毒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外敷法;②针砭法;③若成脓,切开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第九节无头疽无头疽: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化脓性关节炎〔环跳疽〕特点:①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②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③难溃、难消、难敛④多见于儿童,发于四肢长骨,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1、附骨疽——"以其无破,附骨成疽,故名附骨疽"«千金方»特点:①儿童多见,多见于四肢长骨②常以高热、寒颤始③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④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病因病机:疔、疖、痈或伤寒、麻疹、天花、猩红热等病后期余毒未清,留着筋骨;外伤染毒辨证论治内治:湿热瘀阻证——清热化湿,行淤通络——仙方活命饮+五神汤热毒炽盛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脓毒蚀骨证——补气调血,清化余毒——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外治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溃后——提脓去腐,升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窦道形成2、环跳疽第十节走黄与内陷走黄定义: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与时控制,或因挤压等邪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特点:1.疮顶突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2.伴见心烦狂躁,神识昏聩等七恶证.内陷指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多由有头疽发展而来,故称疽毒内陷. 分类: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邪胜热极2.干陷:气血两亏,不能酿液外泄——正虚邪盛3.虚陷:毒邪衰退,生化乏源——脾肾两竭、阴阳两竭第十一节流痰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骨与关节结核特点:1.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2.起病慢,化脓迟,不易收口.3.初期不红不热,漫肿酸痛,化脓迟缓.4.溃后脓水稀少,有败絮状物,易致残.5.多伴有虚痨症状.第十二节瘰疬瘰疬: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称"老鼠疮"、"疬子颈".西医名称:颈部淋巴结结核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②起病慢,初起结核如豆,不红不痛,可活动,化脓迟,皮色不变,按之坚实.③成脓时皮肤呈暗红色.④破溃后脓水清稀,有败絮状物,脓水淋漓不断.⑤易成窦道,不易愈合,并反复发作,愈后形成凹陷形疤痕.病因病机:痰浊、痰火凝结辨证论治内治:气滞痰凝症——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清骨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香贝养荣汤外治第十三节褥疮褥疮: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易称席疮西医名称:褥疮特点:①多发于年老体弱、久病、久卧床之人.②发于受压与摩擦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脊背、足跟.③溃烂迅速④不易愈合病因病机:内因:久卧伤气,气虚血滞外因:局部长期受压与摩擦分期:初期〔红斑期〕、中期〔水疱期〕、后期〔溃疡期〕全身症状:常伴精神萎靡,神疲体倦,饮食不思等.治疗:加强护理,注重预防.外治为主,配合内治.内治:气滞血淤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萆薢渗湿汤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预防与调护1、长期卧床病人——加强受压部位皮肤清理,如保持清洁干燥,定时翻身2、受压部皮色变暗——与早治疗3、发病后——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注意饮食营养第十四节窦道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相通内脏的病理性盲管.是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因伤口脓水淋漓不断,久不愈合属中医漏的范畴.病因病机1.气血不足2.余毒未尽特点①常有局部手术或感染史.②伤口脓水淋漓或反复发作,长期不愈.③外口闭合时常有红肿热痛之候.④伤口常有结节,小死骨排出,肉芽水肿.[由王贺智整理,程孟祺校对补充]。
中医外科-疮疡-3
诊断
全身症状: 初起伴有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 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 注。
成脓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舌苔黄
腻,脉洪数。 溃后身热渐退,食欲增加。
髂窝流注
患侧大腿拘挛,跛行2~3d患部疼痛,大腿向 上内缩内收不能伸直,痛牵腰部7~10d髂窝部 可及痛性肿块30d成脓20d收口2m正常
治疗
内治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 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滋阴生律,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治疗
外治 初起: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金黄膏/千捶膏
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冲和膏
大肠杆菌。髂窝脓肿是髂窝淋巴结及其周围的疏松结
缔组织发生感染,脓液向后穿破髂腰筋膜所致。
病因病机
感受暑湿,客于营卫 疮疡余毒,流窜入血 损伤产后,瘀血停滞
正气不足,邪毒流窜 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流 注
诊断
病位:多见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等处 临床表现: 初起(肿疡期):肌肉疼痛漫肿,皮色如常,按之微热——肿 胀焮热疼痛,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 脓成(脓疡期):皮红而热,按之中软,壮热不退 溃后(溃疡期):脓黄稠或白粘或挟瘀血块,红热肿痛渐消, 约经2周左右,脓尽疮口愈合。
酿脓:八二丹/七三丹,金黄膏。腐脱九一丹,红油膏 波动感——扩创排脓,十字形切开 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空腔垫棉法
治疗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 2.降血糖药物 3.抗生素 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选用抗生素。 4.支持疗法
有头疽的十字形切开引流
民国岭南外科专著《历代疡医总录》简介
•书刊述评•中医文献杂志民(8令杰外科考著《房代瘙医患录》简介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张晓红张建华A张正摘要: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稿本《历代疡医总录》,番禺洗吉朝辑,是一部系统论述疮疡痈疽的外科专著。
该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前代医家治疗痈疽的学术经验,共论及361种痈疽证治,在学术上体现出重视经络理论、辨证论治、外病内治的传统中医特色。
岭南见栽于史籍和存世的外科医籍较少,《历代疡医总录》作为岭南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学术成就之一,对全面认识岭南中医外科的学术渊源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代疡医总录洗吉朝民国稿本中医外科疮疡痈疽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1) 01-0079-03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稿本《历代 疡医总录》,番禺冼吉朝辑,是一部系统论述疮疡痈 疽的外科专著。
由于该书未加刊行,因此不为世人 所知,笔者为推介文献计,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希望 能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从而对其进行深人研究, 为全面认识岭南中医外科的学术渊源提供帮助。
概况及主要内容《历代疡医总录》有六卷及首一卷,民国六年 (1917年)稿本,线装,订为2册。
正文墨笔正楷书 写,无行格,有涂改增删。
卷端未题书名著者。
扉 页中题“历代疡医总录”,左题“番禺冼吉朝辑”。
前 有序言一篇,末题“民国六年阴历七月廿六日吉朝 自序”。
序言首页钤有阳文方印“珠光剑景楼秘笈”“任之所藏”。
“任之所藏”为岭南医学家、藏书家苏 任之的藏印。
苏任之,字寿祺,其常用藏印还有“寿 祺藏书”“橘香草堂”“岭南医学丛书”。
《广州大 典》子部医家类收录了多部苏任之的藏书,从中可见“珠光剑景楼秘笈”藏印常与“寿祺藏书”同时钤 用,疑其亦为苏任之的藏印。
该书后又转归当代中 医外科名家黄耀燊(1915—1993年)先生收藏,2009 年由黄耀燊先生的家属捐赠给广州中医药大学图 书馆。
冼吉朝,番禺人,生卒年不详。
疮疡
中期
后期
注意
妄加 挤压
头面、耳、项 肿,壮热烦躁、 神昏谵语,舌 质红绛、苔黄 糙、脉红数
碰伤
过早 切开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School of Nursing, CDUTCM
手足疔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School of Nursing, CDUTCM
疔
定义:发病迅速、而易于变化,危险性大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 特点:疮小坚硬, 如疔丁之状,发于颜面的疔疮很 容易走黄儿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易损筋骨 类似于西医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急性 淋巴管炎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School of Nursing, CDUTCM
颜面部疔
印堂疔 眉心疔 眉棱疔 眼胞疔 颧疔 人中疔 虎须疔 锁口疔 反唇疔 承浆疔
忌内服发散药, 忌灸,忌早期 切开针挑、挤 脓、以免疔毒 走散入血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School of Nursing, CDUTCM
预防及调护(手指) 预防及调护(手指)
劳动保护,减少患部 运动
影响手指功能者 加强功能锻炼
忌持重物,三角 巾悬吊固定。生 于手掌,手掌向 下,易于排脓, 足部疔疮易抬高 患肢,少走路
热象
2. 分类 a. 有头疖:皮肤有红色结节,与偶脓头 b. 无头疖:无脓头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School of Nursing, CDUTCM
c. 蝼蛄疖:1)坚硬型:肿势小,跟脚坚硬,破溃出 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回反复 2)多发型:大如梅李、三五相联、溃破 脓出而不愈,日久头皮串空,如蝼蛄串穴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疮疡科
疮疡科复习方法:结合教材《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周《周礼·天官》“疡医”:我国医事分科最早见于此《素问·生气通天论》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晋·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为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狂犬脑组织敷伤口,开创用免疫法治狂犬病的先河第一部病因病机专著是《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宋·《太平圣惠方》载“五善七恶”陈司成《霉疮秘录》为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吴尚先《理论骈文》集外治法大成外科三大流派: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主张外治法,提出十五戒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阴虚阳实”,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发对滥用刀针,创外科阴阳辨证法3)“心得派”清·高锦庭(秉均)《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论”,上风温风热中气郁火郁下湿火湿热,把温病学的辨证思路溶入其中疾病命名: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疮病位:颈痈,对口痈,背痈,乳痈,子痈脏腑:肺痈,肝痈,肠痈穴位:人中疔,膻中毒病程:千日疮,瘰疬颜色命名:白驳风,丹毒形态:蛇头疔,蛇眼疔,鹅掌风,翻花疮症状:黄水疮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范围大小:疖,痈,发传染性:疫疔中医外科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阴阳辨证:疮疡辨证的总纲(全身派·王维德)外科辨阴阳的要点:有无灼热预后好(阳):易消、易脓、易溃、易敛预后差(阴):难消、难脓、难溃、难敛气多结必甚,气少起发缓;血多凝滞甚;血少收口难局部四大症状:肿痛痒脓气血不通则痛,不畅则痒热盛则痛,热微则痒(热盛则肉腐)痒的病因:风、湿、热、虫、血虚《外科理例》“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辨脓方法:接触法、点压法、透光法、穿刺法、B超五善七恶最早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七恶即五脏之恶加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辨善恶顺逆:结合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判断预后清热法是外科主要治疗法则黄芪:生用透托,炙用补托托法:透托:透脓散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膏药:1)阳证:太乙膏(清凉,消肿清火解毒生肌)、千锤膏(寒凉,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金黄膏、玉露膏2)阴证: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3)半阴半阳:冲和膏(油膏)注:代手术刀的一张膏药是咬头膏掺药(“面面药”):箍围药、提脓祛腐药、腐蚀平胬药、止血药箍围药:金黄散、玉露散消散药:1)阳证:阳毒内消散、红灵丹2)阴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提脓祛腐药:升丹(“红升白降,外科家当”)注:升丹过敏可用黑虎丹代(特殊)腐蚀药、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平胬丹生肌收口药:生肌玉红膏(中期用,用的范围相对后者广);生肌白玉膏(后期用)脓腐稠厚且多,不易脱落:八二丹疮疡疖特点:3cm左右;“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注:有一个特殊的疖病(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易患)1.内治:清热解毒为主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季节性)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和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外治:1)初期:小者千捶膏,大者黄金散玉露散2)成脓:切开排脓(蝼蛄疖宜做“+”字形剪开)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疔特点:疮形小,但根脚如钉丁状,病情变化迅速,易造成毒邪走散。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中医外科学》第一章疮疡2009-04-06 19:45:57| 分类: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十节走黄与内陷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由于走黄与内陷在病机上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故分别介绍。
走黄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疮疡经验全书·疔疮》云:“疗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癀走’,此证危矣。
”癀走,即走黄。
该书作者窦汉卿从局部表现特征论述了该病属逆证范畴。
《<》卜科正宗》云:“凡见是疮,便妄加艾灸,殊不知头乃诸阳之首,……中等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证作矣。
”其特点是: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病因病机]生疗之后,火毒炽盛是发生走黄的关键。
生疗之后,因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毒势;或因挤压碰伤,或因过早切开,造成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药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加艾灸,更增火毒,促使火毒鸱张,以致机体防御功能破坏,疔毒走散,毒入血分,内攻脏腑,而成走黄之病。
[诊断]有原发疔疮病灶。
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皮色暗红。
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烦躁不安;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或伴发附骨疽、流注等;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疽等;甚至伴神昏谵语、呓语谵妄、咳嗽气喘、胁痛痰红、发痉发厥等。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达25X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尿中可出现蛋白。
脓液和血液细菌培养多为阳性。
还应根据病情作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测定,以及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B型超声波检查等。
[辨证论治]一、内治法(一)气阴两燔有局部走黄特征;寒战高热,汗出口渴,头痛烦躁,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洪数。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
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是中医外科范围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它包括了所有的肿疡和溃疡。
其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古人曾有“疮者创也,疡者伤也”的解释,把疮疡看作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损伤病变的一种疾病。
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常用“痈疽”来概括疮疡疾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认为“能疗伤寒杂证易,普察痈疽肿毒精”,说明外科的疮疡和内科的杂病一样,是中医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础学科。
【病因病机】红、肿、热、痛、溃腐流脓和全身中毒症状是疮疡的主要临床特征。
每一种具体疮疡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都有各自的特异性,但也有其共同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了解疮疡总的病因病机,对疮疡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致病因素疮疡的致病因素,概之不外于外感(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和外来伤害)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房室损伤)两大类,与总论“病因病理”所述大致相同。
但疮疡的发病更强调“热毒”、“火毒”的致病作用。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仆损身形,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
”对疮疡的病因病机作了最基本的概括。
外感风、寒、暑、湿、燥等引起的疮疡,在初起阶段大多不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倘若失治或误治,病情继续发展,待到中期,就会逐渐显现红肿热痛的火热之象,即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所说“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所致,且慢性疾病居多.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可产生热毒,外发疮疡,即所谓“五志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炙煿、醇酒及晕腥发物,损伤脾胃,湿热火毒内生,亦可发生疮疡;房劳过度,肾络空虚,则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为流痰;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津成痰而成瘰疬;肝肾阴虚,阴血不足阴虚而不能制阳则火毒更为炽盛。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化脓性疮疡后期对疮面肉芽的辨认十分重要,其
基本情况是:
肉芽色泽鲜红、润泽,表面平整,颗粒细且匀,触之出 血,津脂晶莹,为气血充实的反映,愈合较快;
肉芽色泽淡红或苍白,宣浮水肿,颗粒大而不匀,触之 不易出血,津脂少而稀,为气血不足,愈合较难;
肉芽色泽紫暗,没有光泽,颗粒不明显,触之不易出血, 津脂少而稀,属疮面血瘀,气血不畅,愈合慢;
补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 托毒外达,疮形平塌,肿势散漫,难溃难腐 的虚中挟实证,常用方剂为托里消毒散。
初起: 宜箍毒消肿。
阳证可选用黄金散、玉露散等外敷,并可
加消掺肿成红的灵新脓丹鲜:、草脓阳药熟毒如时内蒲应消 公适散 英时, 、作或 紫切用 花开清 地排热 丁脓解 等术毒 。。
阴黑化证痰退切通可散开、络选注的桂的用溃疮意深中回麝疡后浅切草散阳脓、开:药玉等腐切时如龙;先未口机还桂散宜尽大、可枝等提,小切、外选脓阳等口草敷用祛证的位乌,温腐用选置、并经,九择、散石可继一。切菖寒加则丹开蒲掺、生、方肌八向收二、口丹。等,阴
由于疮疡的毒邪,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 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直入营血,或内传 脏腑,而出现全身症状。
轻证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等;
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发厥等症;
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虚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发、褥疮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 了解疮疡的预防和调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疮疡,广义地说,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 疾病。
狭义地说,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 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疡分痈与疽两类,认为痈位居较浅,内 属六腑,预后较好;疽位居较深,内联五脏, 转归较差;或分为阳证、阴证或半阴半阳证。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知识文库: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
“疮疡经验全书”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疮疡经验全书
又称《窦氏外科全书》。
外科着作。
原题宋窦汉卿撰。
十三卷(一作十二卷)。
汉卿有《针经指南》已着录。
据考,此书实为汉卿裔孙梦麟辑补明以前医籍并增经验诸方于明隆庆三年(1569)成书。
卷一,为咽喉、牙、舌诸证,包括缠喉风、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牙宣等;卷二,为头面部疮毒,包括发脑、顶门痈、眼丹、面风毒等;卷三,为胸腹腰肋部痈毒,包括肺痈、肚痈、乳痈、腋疽等;卷四,为手部诸毒疮及搭手、流注、发疔等;卷五,为委中毒、臁疮、阴蚀疮、坐马痈、湿毒疥疮等;卷六,为腿膝足部诸证,如鹤膝风、跟疽、膝腿毒、诸瘤、鞋带疮等;卷七,为大麻风、癞、冷疳、痔漏等;卷八,为痘疮形症;卷九,为疮疡各种外治法及汤、散、膏、丹方;卷十,为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为杂症奇方;卷十二,为怪症及小儿杂症方;卷十三,为霉疮证治。
全书资料丰富,所载不限于外科疮疡,余如五官、皮
肤性病、小儿科、诊法及解剖等亦有述及。
各病证有论、有图、有方。
于临床较有参考价值。
资料多为引录其他医书,但未标明出处。
内容颇庞杂,编次杂芜,书名与内容不尽相符。
有明三衢大酉堂刻本(残卷),康熙十五年(1750)五云楼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据五桂堂本重镌本,清经元堂刻本。
中医外科学疮疡笔记
疮疡.疔.颜面部疔疮
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
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
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
感受风热火毒
昆虫咬伤、皮肤破伤染毒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痛如鸡啄——清热透脓托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湿热下注——足底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
——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
外治
初期: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蛇眼疔——10%黄柏溶液湿敷
溃脓期:切开排脓,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
插入疮口,金黄膏或红油膏外敷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
—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治疗
外治
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脏腑功能失调
最终病因病机简化: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治疗内外结合、中西结合、辨证施治
第一节疮疡.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肿势局限<3cm,突起根浅
疮疡外科名家顾筱岩学术经验
痛痒疮 , 皆属于心 ” 认为无论阳证 、 , 阴证 ,形诸 于 “ 外, 必根于 内” 脑疽疔疮 , , 虽见于外 , 受病之源 , 却
为脏腑蕴毒实于里 ; 阴疽流痰 , 症发于外 , 由气J 多 0 【 脾肾先衰于里。顾 氏曾谓 :疮疡大证其形于表 , “ 而 根于 内 , 治外 而不治其 内 , 舍本求末 , 焉能得瘳厥 疾。在论治中紧紧抓住“ ” 外之病必根于内”从整体 , 观念出发 , 治病求本 , 临诊 自能得心应手。顾 氏善
其 消 , 之于 早 , 有 大证 , 有 消散 于 无形 。他在 治 虽 也 ” 消法 的运 用 上 颇 有创 见 发 扬 。如 世 医 治 外 吹乳 痈
消渴治疗体会》 《 、 垫棉压迫法治疗耳后发》 《 、外治 疗 法经验》 《 、漫谈 大头瘟 的治疗》 《 、外科外敷选方
多取法 于《 外科正宗》 瓜蒌牛蒡汤”顾 氏认为此 的“ ,
顾 筱 岩 (8 2~16 年 )名 鸿 贤 , , 海 浦 东 19 98 , 男 上
顾 氏以“ 外之症实根于 内” 立论 , 遵循经 旨“ 诸
人 。其家数 代业 医 , 父云 岩 、 筱 云均 以外 科知 兄
名 。筱 岩 自幼 随父 兄 习 医 , 悬 壶 于 浦 东 和 南 市 , 后 精 疮 疡外 科 , 满 沪上 , 重 医 林 。 14 年顾 筱 岩 誉 名 98 悬 壶 香港 九龙 ,96 返 回上 海 , 上 海 市 中 医 文 15 年 任 献研 究馆 馆员 , 心著作 。 潜
歌括》 等文。
学术 观点
1疮形 于 外 , . 实根 于 内
上 海市中医文献馆馆级课题 ( 编号 : 00 ) 2 72 0
方寒凉之药有余 , 疏散 之品不 足 , 乃取其法而变其 方, 以鹿角霜代替鹿角 , 存其散热行血消肿之能 , 而
04第六章疮疡(发)讲稿
第六章疮疡第四节发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
其临床特点是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或中软而不溃,全身症状明显。
发在中医文献中常和痈、有头疽共同命名。
有些虽名为发,其实属有头疽范围,如《外科启玄》中的“体疽发”“对心发”“莲子发”等虽有发的病名,实质均是有头疽。
此外,有些痈之大者属发的范围,应命名为发,但文献中亦有称作痈的,如锁喉痈、臀痈等。
常见的有发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虽均属发的范围,但因证治不同,故分别叙述。
一、锁喉痈病例李某,男,10岁。
颈前红肿热痛2天,发热1天。
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结喉处漫肿疼痛,1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6°C,且局部皮色渐红,漫肿灼热,疼痛加剧,肿块质地中等,范围较大,压痛明显。
概念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
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
其临床特点是来势暴急,初起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范围较大,肿势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可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甚至痉厥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全身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风温,客于肺胃;或患痂痘、麻疹之后,体虚余毒未清;或素体虚弱,口唇齿龈生疮、咽喉糜烂等感染邪毒,导致痰热上蕴结喉,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辨病】1.诊断(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痴痘史。
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
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
可因肿连咽喉、舌下而并发喉风、重舌以致汤水难下。
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至气喘痰壅而发生痉厥。
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熟。
《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其它疗法
㈠药物外治
1.初期 玉露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 剂,或蟾酥合剂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病因病机
• 总由阳发大毒所致。因皮肉破损,接触 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加 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 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 湿热火毒炽盛,邪毒走窜入营,则易成 走黄重证。
㈠诊断要点
1. 好发部位:足部 2. 病史:外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3. 潜伏期: 1-4日 4. 局部症状特点:肿、痛、烂、黑 5. 全身症状特点:高热、烦躁等 6. 理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Ⅹ线
辨证论治
㈠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火毒炽盛。病轻者为 火毒入络证;病重者为火毒入营证
㈡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病情较 重属火毒入营者清营凉血,解毒散结
㈢证治分类 1. 火毒入络证 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用
五味消毒饮加味。 2. 火毒入营证 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散结,犀
角地黄汤合黄连解ls)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
第一节 疖
(Furuncle)
• 疖的概念: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 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3. 命名:按部位、穴位命名如眉心疔、颧疔; 眼胞疔、眉棱疔、唇疔、虎须疔、锁口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地角疔
病因病机
1.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 腑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2. 外因:从外感受火热之气,或皮肤破 损染毒,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 凝滞而成。
诊断 ㈠诊断要点
掺药_疮疡经验全书卷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掺药_疮疡经验全书卷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掺药_疮疡经验全书卷五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5)1.1.组成:黄连末2钱,轻粉2钱,冰片2钱,血竭1钱,孩儿茶1钱。
(5)1.2.功效:冷漏。
湿毒流注,足胫生疮,形如牛眼,四畔紫色黑色,常出臭血水。
51.3.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五 (5)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5)2.相似度60%:香珠散 (5)2.1.组成:血竭5分,冰片1分,麝香1分,珍珠1分,轻粉1分。
(5)2.2.原方对照:黄连末2钱,轻粉2钱,冰片2钱,血竭1钱,孩儿茶1钱。
52.3.加:麝香、珍珠 (5)2.4.减:黄连末、孩儿茶 (5)2.5.功效:下疳及臁疮。
(5)2.6.来源:《疡科选粹》卷四。
(5)3.相似度60%:生肌散1号 (5)3.1.组成:红升丹60g,轻粉15g,乳没各4.5g,血竭4.5g,冰片1.5g。
(5)3.2.原方对照:黄连末2钱,轻粉2钱,冰片2钱,血竭1钱,孩儿茶1钱。
53.3.加:红升丹、乳没 (5)3.4.减:黄连末、孩儿茶 (5)3.5.功效:一切化脓性伤口与溃疡,硬红斑,变应性血管炎的溃疡,坏疽性脓皮病与褥疮等。
(6)3.6.来源:《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6)4.相似度60%:轻乳生肌散 (6)4.1.组成:石膏(煅)1两,血竭5钱,乳香5钱,轻粉5钱,冰片1钱。
.. 6 4.2.原方对照:黄连末2钱,轻粉2钱,冰片2钱,血竭1钱,孩儿茶1钱。
64.3.加:石膏、乳香 (6)4.4.减:黄连末、孩儿茶 (6)4.5.功效:大毒溃烂红热,肿痛腐脱者。
(6)4.6.来源:《金鉴》卷六十二。
(6)5.相似度60%:红玉散 (6)5.1.组成:石膏(煅,研,水飞)1两,黄丹5钱,血竭3钱,轻粉1钱,冰片2分。
(6)5.2.原方对照:黄连末2钱,轻粉2钱,冰片2钱,血竭1钱,孩儿茶1钱。
65.3.加:石膏、黄丹 (6)5.4.减:黄连末、孩儿茶 (6)5.5.功效:痘疹后发痈疽疮毒,出脓者。
《疮疡经验全书》
《疮疡经验全书》《疮疡经验全书》/《疮疡经验全书》编辑外科著作。
十《疮疡经验全书》图册三卷(又有六卷本,内容全同)。
又名《窦氏外科全书》,旧题宋·窦汉卿撰,实为1569年窦梦麟补辑明代以前外科诸书而成。
卷一咽喉牙舌毒;卷二发胸面部疽毒;卷三胸腹腰肋痈毒;卷四手腕发背、疔毒;卷五串毒、便毒、骨疽;卷六腿膝足部及诸瘤毒;卷七大麻疯、疳毒、痔漏;卷八痘疮形症;卷九灸治、开刀法、消托汤散膏丹;卷十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杂症奇方;卷十二怪症及小儿杂症;卷十三霉疮。
本书内容庞杂,不限于外科疮疡。
他如五官科、皮肤病科、小儿科、诊断学及解剖学等也有论述;又全书多系部分地或全篇地辑录他书,且未标明出处,故显得比较零乱。
但作为临床参考,可以借鉴。
现存明刻本和十余种清刻本。
相关资料/《疮疡经验全书》编辑《疮疡经验全书》为宋代窦默所著。
窦默(1196~1280年),字汉卿,河北广平肥水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曾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卒后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政。
窦默一生不断学习前人的医学成果,总结自己多年的行医治病的经验,前后编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如《标幽赋》﹑《外科全书》﹑《医论》﹑《铜认针经密语》﹑《疮疡经验全书》等。
《疮疡经验全书》共十二卷,后附“蛇毒秘录总论”一卷,内容涉及外科疮疡疾病、五官﹑皮肤﹑小儿杂症以及诊断学、解剖学等内容,约15万字。
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是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
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连贯如串者为瘰疬。
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者为马刀。
《外科证治准绳》卷三称:“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
”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
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属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
疮疡——精选推荐
疮疡病名。
出《素问·六元正纪⼤论》:“炎⽕⾏,⼤暑⾄……故民病少⽓,疮疡痈肿。
”“四之⽓,寒⾬降……痈肿疮疡疟寒之疾”。
古代⽤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
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类。
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以致⽓⾎凝滞⽽成。
疮疡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肤病的内容。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体后引起的⼀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类。
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类病证。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不节、房室损伤等)两⼤类。
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中期,才能显现。
这类疮疡⼀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疮疡的最终表现,⼤多为热毒、⽕毒之象。
内伤引起的疮疡,⼤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成流痰;肺肾阴亏,虚⽕上炎,灼津为痰⽽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
此外,由于饮⾷不节,内伤脾胃,导致⽕毒内⽣⽽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
故疮疡的发⽣,普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发者重。
⽆论那⼀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疮疡,均能导致局部和全⾝⼀系列病理反应。
⼈体⽓⾎,周流⼀⾝,循环不息。
当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体后,就会破坏这种⽣理功能,引起局部⽓⾎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肿痛症状。
如⼈体抗病能⼒低下,以及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步形成热胜⾁腐,⾁腐为脓,从⽽导致脓肿的形成。
在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样是由于脏腑⽓⾎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
疮疡毒邪炽盛时,也可破坏⼈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影响或侵⼈内脏,引起⼀系列的内在病理反应。
《字里藏医》之——疮疡
《字里藏医》之——疮疡前面解释了创伤,本篇说说疮疡。
如果写成繁体字,就不难看出“疮”与“创”、“疡”与“伤”的相似之处。
其实二者之间词义相近,互相关联。
在肉眼无法看到寄生虫、细菌、病毒的时代,古人已经察觉了微生物的存在,中医把这种会导致、加重人体疾病的邪气,称为“虚邪”,眼见为实嘛,看不见为虚!繁体字的“风”写做“风”,就是携带小虫子的能量的意思。
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洞穿人体皮肤腠理,或通过破损创伤,深入肌肉血脉甚至骨髓,感染蔓延,与人体正气交争,导致高热、化脓、溃烂、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素问·风论篇》指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意思是说,携带着微生物的风邪从足太阳膀胱经侵入人体,窜行在各个腧穴、皮肤肌肉之间,与护卫人体的正气斗争,造成了局部阻塞,出现了溃疡。
由于卫气消耗加上经络不通,人会有局部肌肉麻痹的感觉。
所谓疠是邪气攻入了血脉和六腑,浊气充斥血脉,导致鼻根塌陷,脸色难看,皮肤出现大面积溃疡,这其实就是麻风病。
所以中医做手术时,以防风、洁净为要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量创造无菌环境。
比如为太监做阉割去势手术时,一般事先用酒和火为人体和手术器械消毒,烘烤并密闭的房间,作为手术室,古称蚕室。
现代医院的手术室采用给氧增压的方法,使室内压力总是高于外面。
术后一般用热草木灰外敷止血,并预防感染。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的死亡率。
创伤出现感染以后,就形成了疮疡。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后,伤口比较浅,感染也就比较薄,故称为“疡”。
创在肌肉深处,感染以后脓血郁积较深,同时伴有红肿热痛,故称为“疮”。
因为疮疡一般都由外来创伤所致,所以在古代“疡医”也被用来泛指从事外科、皮肤科的中医。
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的官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科,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中医中药经典文献学习资料 (176)
第四单元疮疡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2010 2012表现为最常见。
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
外治上,疮疡:①阳证可选用金黄散、金黄膏、玉露散、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②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黑退消散、桂麝散、丁桂散;③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
疖※考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考点疖的病因病机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考点疖的临床表现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一种是多发型。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也可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考点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暑疖需兼清暑化湿。
内治: 外治:2008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
疔考点疔的特点与种类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古文献系列文库——
疮疡经验全书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典籍
“疮疡经验全书”
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疮疡经验全书
又称《窦氏外科全书》。
外科着作。
原题宋窦汉卿撰。
十三卷(一作十二卷)。
汉卿有《针经指南》已着录。
据考,此书实为汉卿裔孙梦麟辑补明以前医籍并增经验诸方于明隆庆三年(1569)成书。
卷一,为咽喉、牙、舌诸证,包括缠喉风、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牙宣等;卷二,为头面部疮毒,包括发脑、顶门痈、眼丹、面风毒等;卷三,为胸腹腰肋部痈毒,包括肺痈、肚痈、乳痈、腋疽等;卷四,为手部诸毒疮及搭手、流注、发疔等;卷五,为委中毒、臁疮、阴蚀疮、坐马痈、湿毒疥疮等;卷六,为腿膝足部诸证,如鹤膝风、跟疽、膝腿毒、诸瘤、鞋带疮等;卷七,为大麻风、癞、冷疳、痔漏等;卷八,为痘疮形症;卷九,为疮疡各种外治法及汤、散、膏、丹方;卷十,为用药、脉诀、五脏图说、决生死治法;卷十一,为杂症奇方;卷十二,为怪症及小儿杂症方;卷十三,为霉疮证治。
全书资料丰富,所载不限于外科疮疡,余如五官、皮
肤性病、小儿科、诊法及解剖等亦有述及。
各病证有论、有图、有方。
于临床较有参考价值。
资料多为引录其他医书,但未标明出处。
内容颇庞杂,编次杂芜,书名与内容不尽相符。
有明三衢大酉堂刻本(残卷),康熙十五年(1750)五云楼刻本。
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据五桂堂本重镌本,清经元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