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來Z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拿岀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二、整体感知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屮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屮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C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休)三、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耍素的习惯,再读英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To四、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最新范文第一章:新闻的基本概念1.1 什么是新闻解释新闻的定义,即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强调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1.2 新闻的要素介绍新闻的五个基本要素:谁、什么、在哪里、何时、为何。

解释每个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1.3 新闻的种类区分不同类型的新闻,如头条、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财经新闻等。

讨论每种新闻的特点和受众。

第二章:新闻写作技巧2.1 写作解释在新闻中的重要性。

介绍的写作技巧,如简洁明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

2.2 新闻解释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3 新闻主体的写作强调新闻主体的重要性。

教授如何组织新闻主体,包括合理安排信息的顺序、使用恰当的语言和句式等。

第三章:新闻采访技巧3.1 采访准备解释采访的重要性。

教授如何准备采访,包括研究背景、列出问题等。

3.2 采访技巧解释在进行采访时应注意的技巧,如倾听、提问、记录等。

强调采访过程中的沟通技巧和尊重被采访者的态度。

3.3 采访后的处理解释采访结束后如何整理和编辑采访内容。

教授如何准确地引用被采访者的言论和观点。

第四章:新闻报道的道德和伦理4.1 新闻报道的道德原则讨论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原则,如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等。

强调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4.2 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探讨新闻报道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如隐私权、准确性等。

教授如何处理这些伦理问题,以保持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4.3 新闻报道的责任强调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

讨论新闻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和促进公共利益。

第五章:新闻编辑和排版5.1 新闻编辑的重要性解释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强调新闻编辑的重要性,包括检查事实、修改语言等。

5.2 新闻排版技巧教授如何进行新闻排版,包括合理安排、、主体等。

强调排版的重要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5.3 新闻图片和多媒体的使用解释新闻图片和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报道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 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闻报道特点和结构(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3. 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标出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4. 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并评价新闻报道(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享给全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扩大对时事信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拓展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增加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1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

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新闻两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了解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掌握阅读新闻稿件的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闻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新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新闻稿件的组成部分和写作要求。

3.阅读新闻稿件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新闻标题,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话题。

例如:“你对新冠疫苗有什么看法?”、“最近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你听说过吗?”等。

2.知识讲解(15分钟)a.介绍新闻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新闻是反映社会热点、客观真实的事实报道,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公正性和社会价值性等特点。

b.分类介绍新闻,如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科技新闻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的新闻关注的内容和角度有所不同。

3.组织活动(30分钟)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新闻稿件进行阅读和分析,按照新闻的五个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一个H (How)进行整理。

b.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稿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引导学生讨论并激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教学反思(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检查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讨论,观察学生对新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可以采用问答、小组讨论、作业等方式进行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

六、拓展延伸1.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组织学生撰写自己的新闻稿件。

2.可以参观媒体机构,了解新闻生产的流程和技术。

3.可以邀请新闻从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或座谈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7篇《新闻两则》自读理解卷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1探究式教学2分小组讨论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流程图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3体会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即消息③,也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点:④及时、准确、生动结构:⑤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主体层次⑥小结及作业:⑦讲解链接① 板书标题,稍微提一下作者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② 板书学习目标,点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的阅读课文。

③ 简介新闻的概念,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回答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及时性,强调一个“新”字。

结合课后第一题,使学生明确阅读新闻就要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叙文的六要素相一致。

④ 准确、生动这两个特点先不说,在分析课文的主体部分时有学生总结。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⑤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课后第二题,找出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并理解各自的作用。

标题:概括全文导语: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详细阐释导语的内容背景、结语:往往暗含在主体中为使学生掌握,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前一个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来,后面的学生按顺序说出后一个,强化记忆。

⑥ 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路军『抓住“首先”一词,明确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提示了为什么接着写西路军』三、东路军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揭示新闻的语言特点,同时结合课后第三题,理解语言简洁、生动的表现手法。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lesson 1 "two news" in Chinese volume 1 of Gr ade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2、篇章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规范版)闻两则教案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最新版闻两则教案篇章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标准版)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二)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三)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二、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新闻教案一:全球疫情数据发布方式改变引发争议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疫情数据发布方式的变化;2.分析不同发布方式的优缺点;3.探讨公众对于疫情数据透明度的需求。

教学内容1.引入话题:介绍全球疫情爆发以来,不同国家和机构所采用的数据发布方式;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发布方式进行分析,包括政府发布、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传播等;3.小组交流:每个小组分享所选择发布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并进行讨论;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发布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公众对于疫情数据透明度的需求。

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发布方式的优缺点,发展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组织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疫情数据透明度的思考与讨论。

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问题解答能力:评价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准确度和深度;3.总结归纳能力:评价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的准确度和逻辑性。

新闻教案二:环保行动席卷全球教学目标1.了解环保行动的意义和背景;2.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推行的环保行动;3.探讨个人在环保行动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内容1.引入话题:介绍全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环保行动的必要性;2.学生发言:请学生就身边的环保行动进行发言,包括垃圾分类、能源节约等;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保行动进行分析;4.小组交流:每个小组分享所选择国家或地区的环保行动,并进行讨论;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环保行动的意义和个人在环保行动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方法1.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2.学生发言:通过学生的发言,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意识;3.观察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保行动,加深其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环保行动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所选国家或地区环保行动的分析准确度和深度;3.总结归纳能力:评价学生对环保行动意义和个人责任的总结准确度和逻辑性。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课题:录音新闻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习重、难点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停泊()áo()翔锚()自力gēng()生shuò()大参数()瞬间()欢呼què( )跃潜艇()瞄()顷刻()2.选词填空。

(1)它是全船所有测量设备的控制中心,带动着各种电子、光学测量设备,严密________(寻找、搜寻、搜索)着目标。

(2)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________(情况、情景、场景)的实况。

(3)这一个个兴奋的报告,打破了机房内的________(沉寂、沉默、寂静)。

3.通过收音机听1—2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4.收集有关录音新闻的知识。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1.导入。

2.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①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②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3.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②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③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

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④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⑤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 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5.交流反馈①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②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势必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课时按排: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普通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普通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导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者夸张。

2.报导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份,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者背景或者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 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挠,就大搞“和平阴谋”。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新闻两则优秀教案教案一:《探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概念及区别;2. 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因素;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媒体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含义;2. 分辨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因素。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多个新闻报道样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新闻报道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思考。

2. 概念讲解:介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概念,并与新闻报道联系起来,解释二者之间的区别。

3. 分析新闻报道:给学生分发多个新闻报道样本,让他们小组合作分析每个样本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因素,并记录下来。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样本中客观性与主观性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

5. 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新闻报道应该追求客观性,并提醒学生在阅读新闻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6. 拓展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篇新闻报道,分析其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因素,并撰写一篇短评。

教案二:《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分析与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解读方法;2. 学会分析和解读新闻报道中的数据;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新闻报道中的数据类型和数据解读方法;2. 学会分析和解读新闻报道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多个包含数据的新闻报道样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则包含数据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数据类型和数据解读方法,如图表、统计数字等。

3. 数据分析:给学生分发多个包含数据的新闻报道样本,让他们小组合作分析每个样本中的数据,提取关键信息。

4. 数据解读:学生讨论并解读每个样本中的数据,分析其含义和影响,并记录下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新闻两则》1[教学设计] 体验阅读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

能够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能够实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实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二.进入演播厅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

八年级新闻两则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内容预览: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阅读教学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则适合学生的新闻报道。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新闻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

2. 阅读新闻(10分钟):教师分发两则新闻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闻的背景、事件的起因和影响等。

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4. 合作分享(15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给出意见。

5. 总结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关观点和不同人的立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闻是否公正、有无偏见等。

6. 新闻写作(15分钟):学生选择其中一则新闻,按照新闻的要求和结构,写一篇新闻报道。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

7. 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新闻报道,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8.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新闻阅读和写作技巧。

教案二:新闻报道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新闻收集、编辑和报道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新闻报道的主题或事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并组成小组。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流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2. 主题选择(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新闻报道的主题或事件。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题的思路和建议。

3. 新闻收集(15分钟):小组成员合作,收集相关的新闻和背景资料。

可以通过阅读新闻、采访相关人士、查找线上资源等方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1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消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思考能力;(2)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评判能力和判断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闻信息,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分析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闻信息,避免盲目追求热点新闻;(2)培养学生辨别新闻真实性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提问导入新闻报道的概念,例如:“你们了解什么是新闻?你们常看新闻吗?你们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概括出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新闻标题、导语、正文、附图、附录等。

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和展示。

(2)教师通过图表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图表形式,包括表格、统计图表、照片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这些图表的基本信息。

3.分析(30分钟)(1)教师将两则新闻(可选用当天的热点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先独立阅读并理解新闻的内容。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对话的方式,就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进行汇报。

4.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思考方式,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误区。

5.动手实践(20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关注几条新闻,选择一条新闻进行分析和评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力求客观真实,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与学情分析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点评等。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新闻两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同学阅读新闻的爱好。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同学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投影]新闻(动画)二、[老师引导]你平常在哪里能够发现新闻?[同学沟通]:报纸、电视、广播、网上三、[老师引导]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学问?[同学沟通]待定四、[投影]老师建议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划出你要把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老师指导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同学沟通]六、[投影]强调要点特点:真实性(真)简明性(简)时效性(新)结构:标语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语言:简明、精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七、[力量训练]投影网上新闻美发觉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寻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觉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

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有关部门随即绽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盼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缘由。

(完)要求同学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盼望同学多读新闻增长最新学问,作出理智推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沟通。

《新闻两则》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同学对此比较生疏。

由于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同学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纳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新闻两则 教案

新闻两则 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标题:新闻两则学科:社会学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能够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来源和观点。

3. 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知识解读新闻报道。

教学重点:1. 掌握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

2. 学会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来源和观点。

教学难点:1. 运用社会学的知识解读新闻报道。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多个新闻报道样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新闻报道为什么重要?步骤二:新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两则新闻报道视频,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报道中的信息和观点。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记录下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来源和观点。

3. 按小组轮流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三:分析新闻报道(20分钟)1. 分享幻灯片,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并讨论学生对这些特点和作用的看法。

2. 引导学生对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来源进行分析,包括媒体、记者、专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中的观点是否客观,有无偏见,并探讨新闻报道对公众的影响。

步骤四:运用社会学知识解读新闻报道(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则新闻报道,运用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解读,并准备简短的展示。

3. 小组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

步骤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2. 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写下一点对今天所学内容的反思。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并分析其中的信息来源和观点。

2. 让学生观察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并提醒他们对信息的辨识和判断。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记录,评价学生对新闻报道中信息来源和观点的理解。

2. 小组展示和全班讨论,评价学生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在解读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新闻两则》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

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

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消息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前三者必不可少)电头():是发布消息、电讯的固定格式,具体交待发布消息的单位、发电时间和地点。

【附】:新华社即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

如:法国:法新社。

英国:路透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本文电头中发电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标题:新闻内容的提要。

(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三标齐全,或只有主标。

(前)引标:交待背景,点明中心。

(中)主标。

(后)副标:概括主要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

本文标题以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写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思考: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导语: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较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的导语: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②句在地点上作补充:“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本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它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

(2)为什么导语部分不交待时间因为在《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4月22日2时电)已作了介绍,本文是报道渡江战役的第二篇,时间仅隔20小时,读者关心的是战役的进展,故时间交待从略。

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具体展开事实,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躯干)(更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本文主体分别写中(30万)、西(35万)、东(35万)三路大军渡江盛况,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五、分析新闻六要素:(即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六、分析主体部分:(一)指明学生朗读主体部分,了解各路军渡江时间和人数,体会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①给课文主体部分分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第二层:从"21日下午"到"不到丝毫作用"。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段"。

②指出各路军渡江人数、时间、进展,了解整篇新闻的具体内容。

各路军渡江情况:军别时间地段人数遇敌中路军 20日夜安庆--芜湖 30万甚微西路军 21日下午五时安庆--九江(不含) 35万甚微东路军同日下午五时南京--江阴 35万较强进展:渡至繁昌,鲁港等地已占领广大南岸地区,正向南扩展中_摧毁抵抗,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③分析第三层:阅读第三层回答: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段防线"2.“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与第一句照应。

因为这句中提到"防线是很巩固"的,"抵抗较为顽强"是与之有联系的。

5. 把“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改为“我已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或“我已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以吗为什么首先要理解“歼灭"与"击溃"的意思。

“歼灭"就是打死了,而“击溃",只是打败,没有打死。

当时实际战况是,有的敌军被我军打死,有的被打退,所以改成那两句就与实际不相符了。

6. 第6句“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互换使用吗为什么因为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已解放,为我军所有,所以用"占领"。

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还在敌军手中,不过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这一范围,所以用"控制"这个词来表明。

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要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这个词较恰当。

(二)思考:(1)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安排有什么特点明确:三个层次,从中路军到西路军再到东路军,这种顺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与发动进攻的时间有关: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时--22日下午;二是与所遇敌情有关,西路军与东路军虽同时发动进攻,但西路军与中路军又有相同之处,所遇敌军抵抗较小,而东路军所遇敌军之抵抗则较为顽固;三是各后之间有明显衔接,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和内容上的衔接。

⑵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结构顺序的安排是由时间和事件本身特点决定的。

本文作者是考虑到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B中西路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路之抵抗较顽强,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写。

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在后。

c此前已有中路详细报道(《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战况只用了写时间、地点、神速的一句话)即可转入下文。

因此先写中路,再写西路。

⑶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以记叙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议论,这段新闻中的议论部分是哪几句明确:此种情况,一方面……不起丝毫作用。

在叙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⑷敌军为什么毫无斗志、抵抗甚微两方面原因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略)敌军广大官兵厌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详)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点。

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要详议几笔:B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区别开来,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b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