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动物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处理班
大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发育
![大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发育](https://img.taocdn.com/s3/m/b43dd21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3.png)
大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发育自婴儿期,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我们的大脑经历着巨大变化。
大脑发育过程主要体现为,髓鞘形成及突触发生在生命早期(前2~3年)迅速推进,大脑结构的重组及微调在成年早期仍平稳且持续进行。
对于大脑结构发育的探讨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课题,早期研究主要采用解剖学方法分析大脑结构,形态,组织等宏观特性。
MRI成像技术能够有效探测大脑微观结构并对其特性进行量化描述,极大推动了神经发育学研究领域的革新。
微结构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变化,弛豫时间,髓鞘内水分子运动等物理学化学手段,为洞悉细胞的生物学结构,皮层纤维结构,神经元密度以及白质连接提供了方法学支撑。
本文聚焦日前备受瞩目的影像学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大脑发育过程中白质微观结构的发展变化。
本文主要介绍了健康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早期大脑的发育轨迹,着重关注采用最新微结构成像技术的实证研究及纵向研究。
影像学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生命前3年是白质微结构发育的快速增长期,主要表现为髓鞘形成,轴突髓鞘化等神经发育活动。
白质结构发育在儿童后期及青少年期仍持续进行,青少年期的神经发育活动主要表现为轴突髓鞘化,但该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此外,一系列最新研究还讨论了白质发育过程的性别差异,以及认知,行为,环境等因素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但有关其具体机制仍不甚明朗。
作者指出,未来研究需要灵活运用最新影像技术,致力于大规模纵向研究,为阐明白质微结构发育机制(尤其是儿童期大脑发育)提供更多详实可靠的信息。
本文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
(可添加微信号siyingyxf或189****9082获取原文及补充材料,另思影提供免费文献下载服务,如需要也可添加此微信号入群,原文也会在群里发布)。
背景简介大脑生长健康大脑在我们学习,游戏和成长过程中如何变化?整个儿童期,人类大脑结构从宏观到微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建立长效认知成就,维持精神健康的基础。
虽说幼年期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但大脑结构会与基因,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不断进行重组和微调。
磁共振成像中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磁共振成像中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729b12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6.png)
磁共振成像中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图像学技术。
它采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对人体或动物体内部的组织结构、水分布、代谢活动等进行成像。
MRI图像通常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因此在临床诊断、病理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MRI图像本身只是一组数字信号,需要借助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才能有效地进行数据挖掘和医学意义的解读。
本文将主要介绍MRI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一、MRI图像的预处理MRI图像的预处理是图像分析过程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伪影和运动伪迹等不良因素,以提高后续图像处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MRI图像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滤波:对MRI图像进行高斯滤波、中值滤波、均值滤波等处理,以去除高频噪声和伪影。
2.运动校正:对MRI图像中的头颅或四肢等部位进行运动校正,以消除由运动引起的伪迹和模糊。
3.脑提取:对MRI图像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脑提取,以去除头颅外的组织和结构。
4.病变分割:对MRI图像进行病变分割,以分离出肿瘤、囊液、出血等病变部位,有助于后续定量分析和诊断。
二、MRI图像的后处理MRI图像的后处理是指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对MRI图像进行更高级别的信息提取和分析,以实现对组织结构、代谢活动等的定量化和比较。
MRI图像后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灰度分析:对MRI图像进行灰度级别的分析和处理,以计算组织的灰度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参数,有助于评估组织的疾病状态和组织学特征。
2.形态学分析:利用形态学操作(如膨胀、腐蚀、开运算和闭运算)对MRI图像进行形态学处理,以提取组织的形态学信息和结构特征。
3.图像配准:将多个MRI图像之间进行配准,以实现定量化分析和比较分析。
图像配准可采用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相似性度量的方法、基于互信息的方法等。
4.病变分析:对MRI图像中的病变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病变体积的计算、病变区域的位置和形态的分析等。
生物医学中的脑图像分析与处理
![生物医学中的脑图像分析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4af4c74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5.png)
生物医学中的脑图像分析与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脑图像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脑图像是通过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等技术获得的脑部影像,可以反映出脑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研究脑部疾病和认知神经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脑图像分析与处理是将这些图像进行处理,提取有用信息、识别疾病特征等的过程。
本文将从脑图像分析与处理的基础、分析方法、应用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础1、脑图像基础知识脑图像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成像技术获得的影像。
其中MRI最为普遍,它可以获取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脑影像,为研究脑部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
2、脑图像处理流程脑图像处理可以分为预处理、分割、配准、形态学分析等几个步骤。
其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纠正畸变等操作;然后进行图像分割,将整个图像分离成不同的组织类别;接着进行配准,将同一或不同模态的脑影像进行归一化对齐;最后进行形态学分析,提取脑部结构特征。
3、脑图像数据分析软件现今常用的脑图像分析软件有多个,如FreeSurfer、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Slicer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算法和工具,如分割、配准、可视化等,更容易进行脑图像处理和分析。
二、方法1、分割方法脑图像分割能够将脑影像分成不同区域,是进行后续分析的基础。
常用的分割方法有基于阈值、基于聚类、形态学分割、图论分割等。
其中基于阈值的方法最为简单,但是对于噪声干扰和影像不均匀性较为敏感;形态学分割方法则是根据影像局部形态进行操作,但是其处理效率相对较低,且分割结果与初始参数设定有关。
2、配准方法脑图像配准可以将不同模态和不同个体的脑图像进行归一化对齐,在比较和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
现有的配准方法主要分为基于特征的方法和非特征的方法。
其中基于特征的方法如FLIRT、ANTS等按照图像特征进行变换求解,精度较高,但是需要输入一些标志性特征;非特征的方法如Demons、Elx等则不需要依赖特征点,但是其精度相对较低。
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SVZ和SGZ细胞增殖分化的比较实验
![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SVZ和SGZ细胞增殖分化的比较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2de589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1.png)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SVZ和SGZ细胞增殖分化的比较实验研究姓名:刘俊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体解剖学指导教师:晋光荣20040510 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SVZ和SGZ细胞增殖分化的比较实验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正常和脑缺血情况下老年大鼠和成年大鼠侧脑室下区和齿状回颗粒下区细胞增殖分化的时间规律和差异,分析缺血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以及脑老化对神经再生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通过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5一嗅脱氧尿核苷(BrdO)标记DNA合成期(S期)细胞即增殖细胞;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后神经元坏死情况;用BrdU免疫组化单标、BrdU/NeuN和BrdlJ/GFAP免疫组化双标法,检测老年大鼠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min后再灌注的不同时间段上(分别为3d、7d、14d、21d、28d),侧脑室下区和齿状回颗粒下区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状况。
结果:1.实验组动物术后都出现不同程度左侧肢体偏瘫。
HE染色:缺血后3d缺血侧尾壳核出现细胞坏死区,随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区面积逐步增大,至缺血后期,坏死灶进一步扩大,尾壳核、顶颞叶皮质出现明显坏死液化区,袭明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是成功的。
2.正常老年大鼠侧脑室SVZ区和海马齿状回SGZ区的增殖细胞数明显少于正常成年大鼠。
3.脑缺血后,成年大鼠和老年大鼠缺血侧和缺血对侧的SVZ区出现细胞增殖的加强,3d时增殖细胞明显增加,7d时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少:两组相应时间点间相比较,老年大鼠的增殖细胞数明显低于成年大鼠。
在老年大鼠SGZ区增殖细胞7d时明显增加,14d达到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
成年大鼠SGZ区则未见明显变化。
4.增殖细胞定向分化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和成年大鼠SVZ有部分增殖细胞表达神经胶质标记物(GFAP),其阳性率是老年大鼠(12.56%)多于成年大鼠(6.29%);仅有极少量表达神经元标记物(NeuN),其阳性率是老年大鼠(0.98%)明显少于成年大鼠(2.49%)。
小动物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影像系统
![小动物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影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b50baabe852458fb760b56ca.png)
仪器名称:小动物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影像系统百购生物网为您提供型号:Series II 900/1700简介:针对传统活体荧光成像技术面临的低组织穿透深度(<3毫米)和低空间分辨率(~毫米)、高自发荧光背景等瓶颈,苏州影睿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潜心研究,于2012年推出了第一款基于近红外二区荧光(NIR-II,900-1700nm)的小动物活体影像商业化系统(Series II 900/1700),实现了高组织穿透深度(>1.5cm)、高时间分辨率(50ms)和高空间分辨率(25μm)的活体荧光成像。
Series II 900/1700可针对不同的研究体系,在小动物活体水平进行实时、无创、动态、定性和定量的影像研究,包括肿瘤早期检测、肿瘤发展、转移和治疗过程、药物筛选、靶向药物和靶向治疗、干细胞活体示踪及其再生医学研究等。
影睿光学拥有世界领先的量子点制备和应用专利技术、活体荧光影像设备,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科研产品及解决方案。
目前,影睿光学Series II 900/1700系统已成功销往美国埃默里大学,并与美国哈弗大学医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埃默里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内外优秀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伙伴及合作关系。
技术优势:荧光活体成像解决方案: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活体组织对近红外二区荧光(1000-1700nm)具有更低的吸收和散射效应,以及可以忽略的自发荧光背景,因此,在活体荧光成像中,与传统荧光(400-900nm)相比,近红外二区荧光具有更高的穿透深度、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以及更高的信噪比。
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解决方案: Ag2S 量子点国际领先的近红外二区荧光量子点技术,量子效率大于15%;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Ag2S 量子点对主要器官肝脏、脾脏和肾脏等没有毒副作用)。
医学影像技术院系2+2_模式与规范化培训管理初探与实践
![医学影像技术院系2+2_模式与规范化培训管理初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eb2f4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b.png)
医学影像技术院系2+2模式与规范化培训管理初探与实践刘兴雨1王瑞1曹永佩1王泽润1朱蓉蓉1查干花2高永斌△1(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0;2.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0)【摘要】随着现代化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临床实践中影像设备在不断得到研发、更新和认可,检查技术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发展,与此同时对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加突出[1]。
以此合理的制定影像技术实习生轮岗制度、实行技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习生在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制度下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切实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习生的工作能力,提升实习生和规培生具有排除故障与维修保养影像设备的基本能力,实现从实习生过渡到医学影像技师的培养目标。
完成实习任务,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
【关键词】实习生;规范化培训;2+2教学模式;医学影像技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0-086-04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2+2 mode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management i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Liu Xingyu 1, Wang Rui 1, Cao yongpei 1, Wang Zerun 1, Zhu Rongrong 1, Cha Ganhua 2, Gao Yongbin 1△1. People’s Hospital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Yinchuan 750000, Ningxia, China2. North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00, Ningxia, 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maging equipment is constantly developed, updated and recognized in medical clinical practice, and inspec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1]. In order to reasonably formulate the post rotation system of imaging technology interns and implement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management of technicians, so that intern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can learn under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become a qualified and high-quality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worker,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work ability of interns, and improve interns and regular trainees.Have the basic ability of troubleshooting and maintaining imaging equipment, and realize the training goal of transition from intern to medical imaging technician. Complete the internship task and become a qualified medical imaging technician.【Keywords】Trainee; Standardized training; 2+2 teaching mode;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技术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的时间簇分析法
![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的时间簇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9c681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f.png)
!综述T h e t e m p o r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u s e d i n f M R I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L UN a ,L I L i n ,S HA NB a o -c i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N u c l e a rA n a l y s i sT e c h n i q u e s ,I n s t i t u t e o f H i g hE n e r g y P h ys i c s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00049,C h i n a )WTH Z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e m p o r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T C A )i s a n o v e lm e t h o d t h a t c a n o b t a i n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o f b r a i nw h e n t h e t i m i n g a n d l o c a t i o no f t h e a c t i v a t i o na r e c o m p l e t e l y u n k n o w n .T C Ai sb a s e do n t h en u m b e r o r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s i g n a l i n t e n s i t y o f a t e m p o r a l c l u s t e r a t e a c h t i m e p o i n t .W i t h t h e c u r v e o fT C A ,t h e t i m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s p a c e i n f o r m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a t i o n c a nb e o b t a i n e d .M o r e o v e r ,t h em e t h o d i s e a s y t o i m p l e m e n t a n d i t s c o m p u t a t i o n f u a n t i t y i s l o w.b o w e v e r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o f t h em e t h o dm a k e i t d i f f i c u l t t ob ew 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 f i e l do f f M R I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K e y wo r d s ]#T e m p o r a l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F u n c t i o n a l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处理的时间簇分析法鲁#娜,李#琳,单保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室,北京#100049)[摘#要]#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大脑激活的位置和时间信息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时间簇分析(T C A )可以基于每个时间点达到最大值的像素的个数或灰度值得到大脑激活的时间信息。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使大脑节律同步以提高认知能力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使大脑节律同步以提高认知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bf4e2ba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e.png)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使大脑节律同步以提高认知能力展开全文认知功能障碍在许多神经精神障碍中很常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同步电生理节律是塑造脑网络之间交流的核心机制,这些网络与神经精神障碍的认知能力有关。
本文回顾了一种名为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的新兴神经调节技术,该技术通过调节节律网络的同步特性,在迅速改善人类认知的各个领域方面显示出早期效果。
未来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研究有望改进大脑网络的活动模式,改善认知,为认知障碍患者开发无药物、基于环路的疗法奠定基础。
1 神经精神病学中的认知障碍认知领域的缺陷,如选择性注意、工作记忆和执行控制,是各种临床情况的症状性表现。
注意力缺陷疾病包括多动症(ADHD),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以及焦虑和强迫症谱系障碍(OCD)。
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改变在ADHD中表现为计划不周,在ASD中表现为缺乏灵活性,在重度抑郁障碍(MDD)中表现为决策和行动启动障碍,在强迫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中表现为动作抑制问题。
这些缺陷与其他缺陷的结合也很常见,例如精神分裂症。
鉴于认知障碍会导致现实世界中的残疾,是功能恢复的核心预测因子,了解导致这种障碍的机制并开发有效的干预措施是神经精神病学的关键。
虽然药物干预在神经精神康复方面相当成功,但它们在改善认知症状方面的益处有限。
因此,迫切需要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创新干预方案。
本文聚焦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这种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
过去十年已经证明,tACS可以通过调节认知网络的节律性功能架构来改善各种认知功能。
特定的tACS刺激方案,可以通过处理脑区间的相位同步和跨频相位-振幅耦合(PAC)来改善认知功能。
本文简要回顾了节律性脑网络同步化在认知中的作用及其在精神障碍中的病变。
讨论了tACS方法学和假定的作用机制,并强调了几个提高严谨性和重复性的研究设计因素。
最后,回顾了tACS如何调节健康人的同步模式改善各种认知功能,这也涉及到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
基于动态低频振幅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大脑功能可塑性研究
![基于动态低频振幅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大脑功能可塑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a73fa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1.png)
基于动态低频振幅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大脑功能可塑性研究作者:赵海军李贞詹文峰来源:《体育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为运动影响大脑功能、结构可塑性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结构磁共振成像,采用动态低频振幅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分析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后大脑功能活动及灰质体积的变化,纳入20名健康成年被试者参与6个月有氧运动训练。
采集所有被试者运动训练前后rs-fMRI和结构磁共振数据并进行dALFF及VBM分析,提取差异脑区。
结果显示:6个月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后,右侧颞中回、海马旁回、中央后回、楔前叶等脑区的dALFF较训练前增高;左侧额下回、额中回以及右侧的缘上回、角回等脑区的dALFF较训练前降低。
研究认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可以引起大脑执行控制网络及额顶网络相关脑区功能可塑性改变。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有氧运动;动态低频振幅;大脑可塑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灰质体积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6-0139-06A study on brain functional plasticity after aerobic exercise based onthe dynamic low-frequency amplitudeZHAO Hai-jun1,LI Zhen2,ZHAN Wen-feng3(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2.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and Rehabilit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3.Radiology of Guangdong Second Provincial General Hospital,Guangzhou,510310,China)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objective imaging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brain functional (structural) plasticity. Based on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 and 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ynamic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dALFF) and voxel-based morphological (VBM)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brain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gray matter volume after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Both rs-fMRI and structural MRI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20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before and after 6 months of aerobic exercise. The data were separately used for dALFF and VBM analyses to identify regions showing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related changes.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pre-exercise, 6-month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duc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ALFF in the right middle temporal gyrus, right parahippocampal gyrus, right postcentral gyrus and right precuneus, and decreased dALFF in the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right supramarginal gyrus and right angular gyrus. The conclusion reveal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can cause changes in the brain functional plasticity in some regions of 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 and frontoparietal network.Keywords: sports physiology;aerobic exercise;dynamic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brain plasticity;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ray matter volume大腦是人体最为复杂、精密的器官,可塑性是人脑的本质属性,即脑可以被环境或经验所修饰,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1]。
阿尔茨海默病大脑皮层的磁共振影像分析
![阿尔茨海默病大脑皮层的磁共振影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115bd050e2524de5187e1f.png)
理。
现有的功 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大脑默认 网 络 区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异常的功 能表 现 ,默认 网络脑 区 层厚度的改变还没有相关 皮 的系统研究。目 前研究 中, 比较公认的是阿尔茨 海默病患者大脑皮层厚度出现明显的变薄和萎 缩, 然而 , 皮层厚 度的变薄和萎缩在病程发展 的 过程 中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在发病 的不同阶段 各个脑 区厚度 的变化不是同步的 ,而是存在 一 定 的变化模式 的。本文工作 是利用 阿尔茨海默 病患者和其前期症状轻度认 知障碍 患者的纵 向 的大脑磁共振影像 ,全面的跟踪大脑皮层厚度 在A D和 M I C 两种患者 中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模 式。
摘 要 : 尔茨海默病是 一种进 行性神 经退化 痴 呆症 , 阿 其特征 是 大脑皮层 厚度萎 缩和认 知功 能逐步 下降 。通过 分析 阿 尔茨海默 病 患 者及其 早期症 状轻度 认知 障碍 患者 的大脑 皮层厚 度 变化 , 们 可以 了解该 疾病 的发生 发展机 理 , 我 为临床 早期诊 断 和预 防提供 帮助 。 核 磁共振 成像技 术 的 出现 为我们 对该疾病 大脑皮 层 变化 模式 的研 究提供 了很 好 的手段 。本 文工作 是从 图像处理 的 角度 分析 了阿 尔 茨海默病 和轻度 认知 障碍 患者大脑 皮层磁 共振影像 结构 。 关键字 : 共振 影像 ; 尔茨海默病 ; 磁 阿 轻度认知 障碍 ; 大脑 皮层 厚度 ; 默认 网络
1引言
阿尔茨海 默病 (D 是 一种 典型 的老年痴 A) 呆 ,其特征是 大脑皮层 的大 面积萎缩和记忆相 关 的认知能力急剧下降。能够早期诊 断阿尔茨 海默病成为当今科研 人员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研 究 目的 , 轻度认知障碍( I 老年痴呆病发病 Mc) 是 的早期症状 ,找到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大脑结 构特征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 临床诊 断具有 十
头颈部CEMRA图像后处理
![头颈部CEMRA图像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9515bb8762caaedd33d45e.png)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8. 改变处 理框,观察 脑部动脉血 管及分支情 况。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9. 对脑部 动脉血管及 分支处理、 调整,去除 干扰血管, 并照VR相。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10. 由于 胶片原因, 可以关闭立 体投影,然 后进行照相, 效果更佳。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19. 在前图基 础上改变处理框, 展现右侧大脑中 动脉,观察颈内 动脉虹吸部、大 脑中动脉情况, 并照相。一般右 侧大脑中动脉向 右侧(影像学右 侧)伸展。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20. 同样, 改变处理框, 去除干扰血 管,展现左 侧颈总、颈 内、外动脉 及大脑中动 脉。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17.处理完成 后,选择合适角 度,关闭立体投 影,并照相。把 颈内外动脉分叉 处显示完整,右 侧大脑中动脉向 右侧(影像学右 侧)伸展,去除 大脑前动脉干扰。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18.缩小处理 框,在图17基础 上180°翻转图 像,观察颈内外 动脉分叉,并照 相。
图5.对所重 建VR伪彩 进行微调, 一般是最上 格1/3~1/2, 并照相。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6.改变处 理框的大小, 正位观察主 动脉弓及头、 臂血管分支 情况,并照 相。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7. 背位观 察主动脉弓 及头、臂血 管分支情况, 尤其观察椎 动脉起始部 有无狭窄, 并照相。
二、后处理步骤实施及观察目的
图21.处理完成 后,选择合适角 度,关闭立体投 影,并照相。把 颈内外动脉分叉 处显示完整,左 侧大脑中动脉向 左侧(影像学左 侧)伸展,去除 大脑前动脉干扰。
脑功能成像数据分析报告(3篇)
![脑功能成像数据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d7deb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f.png)
第1篇一、摘要随着神经科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功能成像技术已成为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某志愿者进行脑功能成像实验,并对其脑功能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统计分析以及结果解读,本研究旨在揭示志愿者大脑活动特点,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二、引言大脑作为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在无创、实时的情况下观察大脑活动,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研究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为基础,对志愿者进行脑功能成像实验,并对其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三、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志愿者进行fMRI实验。
实验过程中,志愿者进行一系列认知任务,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
实验数据包括原始图像、预处理后的图像以及统计分析结果。
2. 数据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图像配准:将实验数据与标准脑模板进行配准,以消除头部运动对数据的影响。
(2)时间序列校正:校正图像时间序列,消除生理噪声,如心跳、呼吸等。
(3)空间标准化:将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空间标准化,使其与标准脑模板具有相同的坐标系统。
(4)平滑处理: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提高信噪比。
3.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组块设计:将实验过程中感兴趣的区域划分为多个组块,每个组块包含一系列时间序列数据。
(2)假设检验:对每个组块进行假设检验,判断大脑活动是否具有显著性。
(3)效应量分析:计算效应量,评估大脑活动强度。
(4)脑网络分析:分析大脑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大脑功能网络。
四、结果1. 大脑活动特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志愿者在进行不同认知任务时,大脑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视觉刺激:在视觉刺激任务中,志愿者的大脑活动主要集中在枕叶、颞叶和顶叶等区域。
(2)听觉刺激:在听觉刺激任务中,志愿者的大脑活动主要集中在颞叶、顶叶和额叶等区域。
精神影像学 第2版
![精神影像学 第2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59f7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9.png)
精神影像学第2版一、什么是精神影像学精神影像学是一门研究精神障碍与脑结构、功能之间关系的学科。
通过使用各种影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精神影像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精神障碍的神经基础、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效果。
二、精神影像学的应用领域2.1 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精神影像学可以通过观察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帮助医生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
例如,通过MRI可以观察到抑郁症患者海马体体积减小,而躁狂症患者则可能表现出额叶皮质的增厚。
2.2 精神障碍的病因研究精神影像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精神障碍的病因。
通过比较患者群体与健康对照组的脑结构和功能差异,可以发现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这些生物标记物可以为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3 精神障碍的治疗评估精神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治疗后海马体体积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精神影像学的技术3.1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常用的精神影像学技术,它可以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
在精神影像学中,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脑结构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脑区的异常变化。
3.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是一种通过观察脑血氧水平变化来研究脑功能的技术。
它可以在激活状态下测量脑区的血氧水平,从而揭示脑区的功能连接和活动模式。
3.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PET是一种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来观察脑功能的技术。
在精神影像学中,PET可以用来观察脑区的代谢活动,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理基础。
四、精神影像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4.1 数据分析与解释精神影像学的数据量庞大,数据分析和解释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如何从海量的影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需要发展更加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第三版pdf(3篇)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第三版pdf(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882b2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a.png)
第1篇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第三章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第四章磁共振成像常见疾病解读第五章磁共振成像读片技巧第六章磁共振成像报告解读第七章磁共振成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第八章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第九章磁共振成像常见问题及解答第十章总结第一章引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临床诊断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旨在帮助影像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临床医生以及医学生等读者,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常见疾病解读、读片技巧、报告解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水平。
第二章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射频脉冲和计算机技术进行人体内部成像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以下是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 强磁场:MRI设备产生强磁场,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排列整齐。
2. 射频脉冲:射频脉冲使氢原子核产生共振,释放能量。
3. 质子回波:释放的能量使氢原子核重新排列,产生质子回波信号。
4. 成像:计算机处理质子回波信号,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第三章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磁共振成像技术参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越高,成像分辨率越高。
2. 激励脉冲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反转恢复(IR)等。
3. 回波时间(TE):指射频脉冲停止后到质子回波信号出现的时间。
4. 反转时间(TR):指射频脉冲重复发射的时间间隔。
5. 翻转角度:射频脉冲对氢原子核的激发角度。
6. 层厚、层间距、矩阵:影响成像分辨率和扫描时间。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常见疾病解读以下是磁共振成像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脑炎等。
2. 脊柱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等。
3. 骨关节疾病:如骨折、关节退行性病变、骨肿瘤、关节积液等。
4. 肌肉、软组织疾病:如肌肉损伤、肌肉肿瘤、脂肪瘤、滑囊炎等。
dpabi中的standardization
![dpabi中的standardization](https://img.taocdn.com/s3/m/8df0fb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f.png)
dpabi中的standardizationDPABI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脑影像数据处理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脑影像学研究领域。
其中,数据标准化是进行有效的脑影像数据预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DPABI中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并逐步回答有关该主题的问题。
第一步:介绍DPABI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DPABI是什么。
DPABI是Data Processing & Analysis for Brain Imaging的缩写,是一款开源免费的Matlab工具箱,广泛用于脑成像数据的预处理和分析。
DPABI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脑成像数据,如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
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脑成像处理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轻松地进行数据预处理、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
第二步:什么是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是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将不同被试或不同脑部地区的数据映射到一个特定的空间或参考坐标系中,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标准化是必要的,因为脑成像数据通常具有个体差异或细微变形,必须对数据进行一致的处理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DPABI中,数据标准化包括结构磁共振数据的T1空间模板标准化和功能磁共振数据的EPI空间模板标准化。
第三步:T1空间模板标准化T1空间模板标准化是将结构磁共振图像映射到T1空间模板(如MNI152标准空间)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将每个被试的结构图像进行变换,使得所有被试的结构图像以相同的空间坐标和大小表示。
在DPABI中,T1空间模板标准化分为四个主要步骤:1)脑提取,去除多余的头骨和非脑部分;2)灰白质分割,将图像转化为灰质和白质两个分割图像;3)分割图像标准化,将灰质和白质分割图像分别标准化到参考标准空间;4)再次脑提取,去除标准化后的图像中的非脑部分。
第四步:EPI空间模板标准化EPI空间模板标准化是将功能磁共振图像映射到EPI空间模板中的过程。
脑功能连接图谱构建对认知障碍的诊断辅助作用分析
![脑功能连接图谱构建对认知障碍的诊断辅助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857c6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e.png)
脑功能连接图谱构建对认知障碍的诊断辅助作用分析概述:脑功能连接图谱是基于神经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方法构建的一种视觉化工具,用于描述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关系。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计算能力的不断进步,脑功能连接图谱在认知障碍的诊断辅助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脑功能连接图谱构建对认知障碍的诊断辅助作用。
一、脑功能连接图谱的构建方法脑功能连接图谱通常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等神经影像技术的数据。
通过对脑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脑功能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模式。
一般来说,脑功能连接图谱的构建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采集:使用fMRI或DTI等技术采集被试者的脑影像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的脑影像数据进行去噪、头动校正、标准化等预处理步骤。
3. 区域定义:将整个脑分为多个有功能意义的区域,如布洛德曼大脑分区。
4. 连接计算:计算不同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或连接模式,可以使用相关性、互信息等统计方法。
5. 图谱构建:根据连接强度或连接模式构建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使用邻接矩阵、节点-边列表等方式表示。
二、脑功能连接图谱在认知障碍中的应用1. 诊断辅助: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提供关于认知障碍患者脑网络结构的直观描述,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比如,某些认知障碍的诊断需考虑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异常,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体与其他脑区连接异常。
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在诊断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辅助信息。
2. 病因研究: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揭示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通过比较认知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发现存在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3. 预测进展:脑功能连接图谱可以帮助预测认知障碍的进展和预后。
通过分析不同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模式,可以发现认知障碍患者脑网络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疾病的发展情况,为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
首发精神分裂症听觉感觉门控异常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首发精神分裂症听觉感觉门控异常的功能磁共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5143cf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e.png)
首发精神分裂症听觉感觉门控异常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卓永宁;冀宾;梅维;马树华;景举珍;伍秋林【摘要】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sensory gating deficits with abnormal hrain activation in the first episodic schizophrenia. Methods Eleve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the first episodic and 11 healthy controls matched in gender, age , education underwent a fMRI auditory sensory gating task.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multi- and single click stimulation and the brain activation of sensory gating effects was measured using"multi- clicks minus single click".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SPM2 and the data from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two sample t-test. Resul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controls , schizophrenia patients showed decreased activation in the right hippocampus (x = 24 , y = -28 . z = -8 , cluster = 16 voxels , t = -3.57 ,ρ = 0.001) and right thalamus (χ = 8 , y = -4 ,z = 4 , cluster = 22 voxels , t = -3.38 ,ρ = 0.001) during the fMRI sensory gating task. Conclusion Our data indicate that the abnormal brain activ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and thalamus may be related to the sensory gating deficits in the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patients.%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门控异常与脑功能异常激活之间的关系.方法 1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1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采用多声音刺激和单声音刺激比较的范式,以多声音刺激减单声音刺激的对比探测感觉门控的脑激活效应.以SPM2处理脑影像数据,使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听觉感觉门控脑功能激活的差异.结果患者组的感觉门控脑激活在右侧海马(x = 24,y = -28,z = -8,体素集合数= 16)、右侧丘脑(x = 8,y = -4,z = 4,体素集合数= 22)低于正常对照组(t = 3.57,P = 0.001;t = 3.38,P = 0.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听觉门控异常可能与海马、丘脑等脑区的功能激活异常有关.【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1(037)008【总页数】5页(P464-468)【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听觉;感觉门控;功能磁共振【作者】卓永宁;冀宾;梅维;马树华;景举珍;伍秋林【作者单位】四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汕头51506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存在感觉门控(sensory gating,SG)功能缺损[1],但其相关的异常脑区仍不清楚。
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的研制
![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的研制](https://img.taocdn.com/s3/m/2f4086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e.png)
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的研制
邬丹丹;潘力;周哲;付威威;朱海龙;董月芳
【期刊名称】《物理学报》
【年(卷),期】2024(73)7
【摘要】近年来,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但是,现有的荧光成像系统存在穿透深度有限、图像信噪比低等缺点.因此,利用近红外二区(near-infrared-Ⅱ,NIR-Ⅱ,900—1880 nm)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组织中具有的低吸收、低散射和穿透深度深等优点,研制出一套NIR-Ⅱ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提出了一种荧光图像增强校正方法,并设计生物组织模拟实验和活体动物实验测试该系统的性能和成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穿透深度深、信噪比高、灵敏度高等优点.结合商用的吲哚菁绿试剂和聚集诱导发光染料,该系统可实时监测小鼠体内的血管分布情况,并对深层组织器官进行持续监测,实现活体小鼠清醒状态下的动态监测研究,有助于推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肿瘤研究和药物开发研究等进入一个新阶段.
【总页数】10页(P344-353)
【作者】邬丹丹;潘力;周哲;付威威;朱海龙;董月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国科视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基于近红外二区荧光纳米探针的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2.近红外二区荧光宽场显微活体成像技术和应用
3.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成像在细胞示踪上的应用进展
4.辊压机电动机滑环打火的处理
5.硫化铅量子点辅助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在活体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fnirs评估流程 -回复
![fnirs评估流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e2beb4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7.png)
fnirs评估流程-回复fnirs评估流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技术,通过测量脑血氧含量的变化来评估脑功能活动。
本文将详细介绍fnirs评估的具体流程,包括实验准备、设备调试、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步骤。
第一步:实验准备在进行fnirs评估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准备工作。
首先,研究者需要确定评估的目标,例如研究某种特定的脑活动或疾病状态。
然后,制定具体的实验设计,包括任务选择、刺激材料准备等。
此外,还需要确保实验参与者的安全,例如检查他们是否有可能对光敏感。
第二步:设备调试在进行fnirs评估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一些调试工作,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首先,研究者需要校准fnirs设备,以获取准确的脑血氧含量数据。
校准通常包括将fnirs测量值与其他可以直接测量脑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的技术进行比较。
其次,需要对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例如,检查光源和探测器是否正常工作,保证光线的强度和分布均匀。
第三步:数据采集进行fnirs评估时,需要在参与者的头皮上放置一组光纤探测器,以测量脑血氧含量的变化。
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可以放置多个探测器,以涵盖感兴趣区域。
在放置探测器之前,需要清洁头皮,并使用一个头环或帽子来固定探测器。
然后,连接设备并启动数据采集程序,开始采集脑血氧含量的变化数据。
第四步:数据分析在采集到fnirs数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滤波和时域对准等。
然后,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计算不同的脑血氧含量参数,例如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变化、血氧水平指数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以获取脑功能活动的时空特征。
第五步:结果解释最后一步是解释fnirs评估的结果。
根据实验设计的目标,可以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脑血氧含量变化,评估脑功能的激活程度。
此外还可以与其他脑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数据进行比较,以进一步验证fnirs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动物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处理班
思影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18年10月10日--2018年10月14日(周三-周日)举办第二届动物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处理班(详见课表安排)。
1、培训简介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颁布了各自的脑科学计划,旨在探究大脑运作的神经机制,以推动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运用功能、DTI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各国研究者已取得了广泛成就,顶级期刊上磁共振脑成像相关研究也屡见不鲜。
人类磁共振研究虽占据主流,然而一些特殊工作只适合动物研究,因此,针对啮齿类、以及一些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得到了重视。
目前,结合基因、光遗传等技术,基于动物模型的磁共振成像已在抑郁症、卒中、疼痛、老年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取得进展,为推动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动物磁共振研究和人类具有差异,如脑结构的不同等等,因而数据分析成为了啮齿类动物磁共振脑影像研究者们的难题。
为此,思影科技拟举办动物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处理培训班,欢迎致力于动物磁共振脑影像的研究者参加,希望通过此次培训,熟练掌握数据处理技能,为开展的研究项目助力。
2、培训对象
本次培训班面向的对象是一些希望利用动物磁共振脑影像进行科研的医生、研究人员等,培训班实行小班教学,授课、操作、指导及问题解决一体化,最终努力使参会学员达到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处理的目的。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MATLAB/Linux基础、Rat fMRI数据处理、Rat脑功能指标计算及其统计分析、Rat VBM分析、Rat DTI数据处理和基于ROI的脑影像分析、Rat概率性纤维束追踪等。
注:如方便,请于会议开始前一天到达会场(9:00-21:00)熟悉场地及安装软件、拷贝资料等事宜。
3、课程安排
4、培训地点
重庆市渝中区青年路38号重庆国贸中心2004#,具体见会议指南。
5、培训人数
为保证培训质量,此次培训限定人数20人左右,报名请从速。
6、培训费用
所有参会人员3000/人(含资料费、培训费和午餐费,交通及住宿费自理)。
7、报名方式
请将报名回执发送至:syfmri@。
8、缴费方式
银行转账或者支付宝(185********,户名:杨晓飞),谢绝录像,主办方提供发票。
9、联系方式
联系人:杨晓飞。
电话:023-*********/185*********。
10、备注
请各位培训学员自带笔记本电脑(windows64位系统、i5、8G内存、50G剩余存储空间等基本配置);学员自己有数据的可以带3-5例进行现场处理;并在9月25日前进行缴费及将回执表发至syfmri@,便于培训安排。
报名回执表
单位名称
(发票抬头)
姓名性别QQ
电话号码科室/专业
缴费方式□转帐□支付宝(请选择在□打√)
银行信息户名:重庆思影科技有限公司
账号:123909127710102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渝中支行
汇款备注第二届动物磁共振脑影像数据处理班
注:请完整填写回执表后回传给我们,以便给你发送确认函,谢谢支持!
11、在线支持服务
参加培训学员将得到在线技术支持服务,伴随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共同进步。
12、培训人员简介:
吴国榕,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神经影像数据的动态脑功能活动和脑连接分析算法开发。
相关文章发表在MedicalImage Analysis,Brain Stimulation等学术期刊上。
开发了Brain GPS,NICE和DynamicBC等数据分析软件。
目前,主持一项国自然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自然面上和重点项目。
谢桑马,博士,2017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
扩散磁共振成像的计算理论和方法、脑影像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以及扩散磁共振成像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扩散磁共振成像分析软件DiffusionKit的主要开发者,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
熟练掌握扩散磁共振成像领域的主流方法,精通相关软件的操作使用。
目前,已在PLOS ONE、Journal ofNeuroscience Methods、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国际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同时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Medical Imaging 等杂志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