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建筑之美于力学之美.doc1
建筑之美于力学之美前言历史是一个时间,它走了以后,化成了一个空间,建筑存在于这历史的时空中。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满清政府的垮台,同样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结束。
另一方面,它结束了以礼教、礼治维护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
但建筑之美的审视不能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消失,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其中的美。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之美与力学之美进行探讨。
一、明清故宫——紫禁城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其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轴线,成对称结构。
1.对称之美对称的构图手法给人的感觉是有秩序、庄严肃穆,呈现一种安静平和的美。
中轴线的强调成为取得有序的简便而有效的方式。
宫中的尊卑、家中的长幼,在中轴线的“择中”定位后礼制秩序井然。
平面、立面均是对称的,围合的要素也是对称的。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和谐构图之美。
2.功能布局之美紫禁城建筑大体分为外朝、内廷两大区。
外朝在前部,是举行典礼、处理朝政、颁布政令、召见大臣、进讲经筵的场所,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对称地布置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作为三大殿的左辅右弼。
内廷在后部,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区域,分中、东、西三路。
中路沿主轴线布置正宫,依次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通称“后三宫”,其后为御花园。
东西两路对称地布置东六宫、西六宫作为嫔妃住所。
东六宫前方建奉先殿、斋宫。
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
紫禁城的大门为午门,它是坐北朝南的大型建筑。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它的布局是符合“家天下”的封建思想。
“先天八卦”北为坤卦,坤为地,南为乾卦,乾为天。
南北朝向乃“天地定位”顺应天道。
可见紫禁城的布局除了在功能使用上需要以外,其封建思想是如何的浓重,这也是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也是有这种文化的影响才会产生如今的雄伟建筑。
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
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1.引言1.1 概述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众多物理科学原理。
本文将对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进行探讨和解析。
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包含了力学、光学、音学、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对这些原理的运用和应用,古代建筑师成功地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
在古建筑中,力学原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结构搭配,古代建筑师能够有效地承载和分散建筑的重力,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古代建筑师还善于利用杠杆原理、平衡原理等力学原理,以便更好地解决建筑施工中的难题。
光学原理也是古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许多古代建筑都注重采光,并运用了光线的折射、反射等特性来达到更好的照明效果。
例如,天坛中的祈年殿就使用了光线的折射原理,通过适当的构造和布局,使阳光能够透过宫殿的窗户和天井,使整个建筑内部光线明亮而柔和。
音学原理在古建筑中也有着独特的应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古代建筑师能够利用声音的传播和共鸣原理来营造出特殊的音效。
例如,泰姬陵中的回声大厅就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和共鸣效应,使得在一处发出的声音能够在整个大厅中回荡,产生出宏亮而清晰的回声效果。
热学原理在古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的建筑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古代建筑师能够调节室内的温度,使建筑内部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舒适的温度。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夹层构造和中庭设计,就能够有效地隔热和保温,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对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建筑的价值。
这些原理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意,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物理科学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古代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来设计和建造更加科学和环保的现代建筑。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古建筑中的物理科学原理进行概述,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力与美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统一_刘玉惠
(作者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75
MAIN CONTENTS 英 文 要 目
06 Kingkey 100 High Tech Create “Peak of Shenzhen” At 10 o’clock of April 23, 2011, in the shouts of joy, Shenzhen Kingkey 100 building located at Caiwuwei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City successfully capped. The project refreshs the height record of Shenzhen Shun Hing Square and becomes the new “peak of Shenzhen”. As a “new aristocrat” in the building field, Kingkey 100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or even admiration from people outside the industry since its commencement, news about Kingkey 100 are usually can be seen in newspapers, televisions and on the internet. As a typical “high, huge, complicated” project, Kingkey 100 assembles a mass of new techniques, new materials and new equipments, the general contractor,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Bureau created a model in the industr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结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庞大而丰富建筑遗产的国家之一,其传统建筑以独特的拱券结构而闻名于世。
拱券结构是一种融合了力学原理与美学理念的建筑构造方式,具有卓越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拱券结构的特点、应用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一、拱券结构的特点拱券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构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稳定性:拱券结构通过将石块、砖块等材料按一定方式排列并通过压力相互支撑,形成弧形曲线的构造。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备了优秀的承重性能,能够有效地抵抗外力的影响,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2. 均衡性:拱券结构中的拱和券相互作用,实现了力的平衡,使得各个构造单元能够共同分担荷载。
这种均衡性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力的分布更加平衡,减小了结构变形和损坏的可能性。
3. 美学性:拱券结构在实现稳定性和均衡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建筑的美学效果。
弧形曲线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流畅、优雅的外观,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受。
这种美学观念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理念相契合。
二、拱券结构的应用拱券结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现了中国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带状拱桥:带状拱桥是一种以带状拱券作为主要结构形式的桥梁。
这种桥梁结构通过一系列的连续拱券将桥面与桥墩相联系,形成了稳定而均衡的桥梁结构。
代表性的带状拱桥有杭州的断桥和广州的五羊石桥。
2. 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建筑群和庭院为主,采用多种多样的拱券结构形式。
比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利用拱券结构实现了整体建筑的稳定和美观。
3. 木构建筑中的斗栱结构:斗栱是古代中国建筑中一种将栱木安置在屋面檐口之上,形成柱子和栱木相互支撑的结构形式。
斗栱结构中的拱券设计,使得建筑的屋顶能够稳定地承载重力,同时增添了建筑的美感。
典型的斗栱建筑有成都武侯祠的典型四合院和西安大雁塔的飞檐斗栱。
三、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中国传统建筑中拱券结构的成功应用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启示。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结构特点。
其中,古建筑的力学应用则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古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古建筑增添了更多的美感和艺术性。
下面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一、力学应用之美——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古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
飞檐是古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不仅仅具有美观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为整座建筑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飞檐的形状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采用悬挑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受力状态的平衡,使得建筑在面对外力时更加稳固,反应更加迅速。
图1古建筑中的飞檐此外,古建筑中还有许多采用悬挑结构的装饰元素,如屋檐、雕花、吊扇、雨棚等等。
它们不仅是对建筑艺术的精雕细琢,更是对力学应用的完美体现。
拱结构是古建筑中常见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它以石料为材料,将多个石块按照一定的形状排列,形成一个弧形结构。
拱形结构在建筑中不仅可以用来支撑大厅、走廊等建筑结构,还可以用来构筑教堂、驿站、宫殿等多种建筑物。
图2典型的古建筑拱形结构拱形结构的美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石材的性质,将自身重量通过受力在各自力点上的相互支撑,转化为压力对外力的反抗。
拱形结构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建筑具有更稳定的结构,更是为古建筑增添了不可替代的美感和艺术性。
斗拱结构是古建筑中典型的建筑结构,它以花岗石或大理石为材料,通过多个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形结构,将建筑物支撑起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琉璃瓦,在琉璃瓦下方,往往会有一个由多个小圆拱和半圆拱构成的斗拱结构支撑着整个建筑。
斗拱结构除了有着非常好的力学应用特点之外,更是在美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它的结构形式优美,透出高贵、稳重之感,也为古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飞檐平衡是古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学应用,它指的是建筑物悬挑的部分在所受外力作用下,通过重心调整达到平衡状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教案(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梁思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同学们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1解题:课文的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哪一个词是关键词?明确:特征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点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美学和哲学的精髓。
力学应用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大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中的智慧和技艺。
下面将以1000字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木结构,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承载了整个建筑的重量。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充分利用力学原理,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措施,使木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建筑的稳定和耐久。
中国古建筑采用的主要力学原理是悬臂支撑原理。
悬臂是指使木结构能够远离支撑点,形成悬而不坠的状况。
这个原理应用于中国古建筑中的屋顶构造。
屋顶由一系列檐口能力较强的木柱支撑,而檐口则是用较强的悬臂原理形成的。
悬臂的应用使得建筑结构更加稳固,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和台风。
在中国古建筑中,悬臂支撑原理的应用不仅存在于屋顶结构,还存在于其他建筑部分,如梁、柱等。
梁柱结构中的斗拱就采用了悬臂支撑原理。
斗拱是指建筑中梁与柱之间的结构,通过斗拱的应用,可使梁柱的承载力得到增强,建筑结构更加稳固。
除了悬臂支撑原理,中国古建筑中还应用了其他力学原理,如榫卯结构原理、拉力均衡原理等。
榫卯结构是指木材之间采用凸出和凹槽的连接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在榫卯结构中,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螺丝等其他连接件,通过木材的形状和连接方式,实现了结构的稳定。
拉力均衡原理是指通过调节悬臂的长度,使建筑物在外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
拉力均衡原理在中国古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悬挑屋顶的结构设计中。
悬挑屋顶是指屋顶的一部分远离支撑点,通过拉力均衡原理,使悬挑部分能够承载自身的重量,并保持平衡。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体现在通过巧妙的力学原理设计出稳固而美观的建筑结构。
这种应用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同时也为后世的建筑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建筑的力学应用之美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世界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建筑力学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人们开始对建筑工程进行深入研究,从建筑结构和实际工程中总结建筑经验,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项领域中,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
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建筑力学具有重要联系,只有让建筑力学得到保证,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完善。
标签:力学;建筑工程;应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建筑力学具有重要关系,对实现现代化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任何一座建筑在建筑初期,都必须经过多次试验和评估,否则将会对建筑造成严重损失。
如何实现经济型建筑已经成为工程建立的核心,特别是工程中的安全因素和外部因素等,都是我们要关注的焦点。
1 力的概述“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表示物品和物体之间相互运动产生的作用力。
当一个物体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之后,获得速度或者发生的形变,我们称之为“力”。
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的变化称之为形变,物体速度大小或者方向的改变,称之为运动状态改变。
力作用于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后,我们可以将前者作为施力物体,后者称之为受力物体。
所以只要存在力,就肯定存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
由于力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2 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保证设计的建筑结构,符合建筑要求,而且此结构必须保证可以满足刚度、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尽量使用比较经济环保的材料建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建筑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力学在长期的发展中,主要对建筑结构和构建进行研究。
建筑结构表示,建筑中所承担的荷载。
例如网架体系、水塔、土坝和挡水墙等。
构建表示,建筑结构中形成的单独部分,如柱、层面墙板等。
4 建筑力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一项经济实用、美观的建筑物必须具备美学、力学设计、艺术和基础理论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含了建筑力学及结构方面知识,帮助建筑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形式。
在建筑安全和经济环保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构思,实现力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技艺和智慧。
在这些古建筑中,力学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体现了建筑的稳固性和坚固性,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对力学的深刻理解和创造力。
以下是几个展示中国古建筑力学应用之美的典型例子。
一、飞檐与斗拱飞檐和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它们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起到了结构支撑的作用。
飞檐是指屋檐的外侧向前伸出的部分,它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分散屋顶的重量,减少对支撑结构的压力。
斗拱则是位于屋檐下方的一层圆形砖石结构,它通过将重力传递到斗拱上的墩台上,再由墩台传递到地基,实现了建筑物的稳固。
这种力学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赋予了建筑物优美的线条和雄伟的气势。
二、悬山与悬梁悬山和悬梁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特殊结构,它们通过巧妙的力学设计实现了建筑的悬挑效果。
悬山是指建筑物中的柱子或墙体悬挂在空中的部分,它的重量通过支撑结构传递到地基。
悬梁则是指建筑物中的横梁悬挂在柱子或墙体上的部分,通过悬挂的结构传递重力。
这种悬挑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轻盈和精巧,还提高了建筑物的空间利用率。
三、木结构与石柱中国古建筑中常采用木结构和石柱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木结构由千年古松木或檀木等优质木材制作而成,通过合理地设计榫卯结构和斗栱结构等连接方式,将木材的强度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了建筑物的稳固性。
石柱则是用大理石等坚固的石料雕刻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起到了重要的承重作用。
这种木结构和石柱的力学应用不仅赋予了建筑物美观和稳固的特点,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人对建筑材料和力学原理的精湛掌握。
四、四合院与天井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类型,它在力学设计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是由四个平行的建筑体围合成一个中央的庭院,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保护建筑物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实现建筑主体和庭院之间的结构相互支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性。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1. 引言1.1 古建筑展现的力学之美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力学应用展现了别样的美丽。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却能够通过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构建出众多经典建筑。
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既体现了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坚固性,又展现了建筑形式的优美和神奇。
木结构建筑中的榫卯结构是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力学应用之一。
通过精准的榫卯连接,木构件可以相互支撑,形成稳固的结构。
这种传统的建筑技术不仅展现了木材的优良性能,还彰显了木工匠人的高超技艺。
古代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木结构的受力特点,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砖瓦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同样体现了力学之美。
通过巧妙的搭接和连接,砖瓦可以相互支撑,在受力均衡的情况下实现建筑物的稳固。
古代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美感,通过合理的构造细节展现了砖瓦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还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拱形结构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拱形的受力原理,建筑物可以实现跨度较大的支撑,展现出优雅的曲线美感。
飞檐角柱则是古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通过角柱的斜拉力,实现了建筑物外墙的支撑,并赋予建筑独特的造型和风格。
古建筑中的挑檐设计也是一种精妙的力学应用。
通过挑檐的倾斜角度和结构设计,建筑物可以有效遮挡阳光和雨水,同时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
古代建筑师们在挑檐设计上注重结构的对称和比例,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合理。
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赋予了建筑生命力和韵味,使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力学应用让古建筑更加稳固和美丽,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深入研究古建筑中的力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传统建筑,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建筑智慧。
1.2 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源自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从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到后来的砖瓦建筑,这些古建筑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对建筑美学和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建筑结构设计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学科,建筑结构设计力学在建筑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仅仅注重力学方面的考虑是不够的,建筑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设计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旨在展示建筑在结构和美感上的完美统一。
1. 力学与建筑结构设计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学科,对建筑结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指导建筑结构的设计,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力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荷载计算、材料选择、结构分析等方面。
力学与建筑结构设计的完美结合要求工程师要深入了解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物体静力学、动力学和变形学等理论,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学知识解决各种结构问题。
通过科学的力学计算,可以准确预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情况,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2. 美学与建筑结构设计除了力学考虑之外,美学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外观和结构必须体现美感。
美学的要素包括比例、形状、色彩、纹理等,这些要素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美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的外观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例如,在山区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应该融入山脉的起伏和形态,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其次,建筑的比例和形状要符合审美要求。
建筑的比例要适中,不论是高层建筑还是低矮建筑,都应该符合人眼的审美感知。
建筑的形状也要注重美感,可以运用曲线、圆弧等设计元素,增强建筑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最后,建筑的色彩和纹理要搭配协调。
色彩可以带给建筑更多的艺术感,通过合理运用颜色的对比和搭配,可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
纹理的选择和运用也是关键,通过纹理的变化可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质感。
3. 完美结合的实践案例建筑结构设计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在现实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千年历史,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工艺。
在古代,中国建筑师和工匠们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
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古建筑中蕴含的力学奥秘。
首先要说的是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一种传统建筑构造技术,在这种结构中,榫是指一种突出的部分,卯是指一种凹进的部分,通过榫卯的相互咬合,古代建筑师可以在不使用钉子和螺丝的情况下,把各个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种结构在力学上的原理是十分巧妙的,它充分利用了材料的力学特性,使得古建筑更加稳固耐久,可以经受风吹雨打百年不倒。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古建筑时还注重力的平衡和转移。
古代建筑中的梁柱结构是非常典型的,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梁柱相互配合,使得楼房屋梁的受力更加均匀,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古代建筑中还广泛运用了台基和挡风墙等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风力的作用,使得楼房更加安全稳定。
这些都是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古建筑时运用了力学原理的典范。
除了以上提到的结构形式,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古建筑时还考虑到了地基的稳固性和建筑材料的力学特性。
在选址时,古代建筑师会仔细选择地势较高,土壤坚实的地方建造建筑,这样可以保证建筑的地基更加稳固。
而且,在使用建筑材料时,古代建筑师也会综合考虑材料的力学特性,例如木材的抗弯强度、砖瓦的抗压强度等,从而选用最适合的材料来保证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雄伟的古城墙更是展现了力学应用之美。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古城墙时,充分考虑了城墙的受力原理。
城墙整体结构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受力分布,横向和纵向的墙体相互配合,使得整个城墙的承载能力更加均匀和稳定。
在古城墙的建造过程中,古代建筑师还考虑到城墙的抗震性能和防御功能,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合理的选材,使得古城墙即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审美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审美作者:孙晓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摘要: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建筑中起到的指导作用。
传统建筑遵循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
它不仅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而且标示出相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质的区别。
关键词:中国文化;建筑;审美作者简介:孙晓悦,临沂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美术。
建筑是文化艺术的重要门类,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审美。
建筑从形式上划分,基本上有两类: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
与西方建筑的石头几何造型结构不同,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以曲线造型为特征的建筑艺术。
多姿多态的木构造型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木构结构的建筑中,全部的承重功能都由梁柱承担,而且结构全部外露,功能与审美合二为一。
这种木构结构得形成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体系,儒家道家佛家共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在古代,人们更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
从今天的人文科学看来,中国的木构建筑似乎更接近自然,更亲近人性。
事实上虽然天人合一思想为儒道共同推崇,但两家各有不同。
儒家注重的是群己和谐,即个体对群体的适应,并将天人合一的重心落在道德主体的自我反省、自我实现的努力“践仁”的功夫之上。
道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在道的基础上建立天人合一,即道人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人对道的认同,人对自我的觉悟。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儒道两家有着不同意义指归,所以在民居建筑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对群体的适应,这种思想我们可以透过汉族合院式民居建筑的布局得到直观而形象的理解。
如北京的四合院、浙江的“十三间头式”、闽西的围楼、赣南的围屋、粤北的围垅屋、苏州的“四水归堂式”等等。
这种布局和空间组合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也表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的主流地位。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了许多极为精妙的力学应用。
这些力学应用既能使建筑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又能让建筑更符合人的生理习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一、斗拱结构的应用中国古建筑中最为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就是斗拱结构。
斗拱结构的特点是主要受力于拱墩,通过将水平的受力转化为垂直的受力,使得建筑具有更加牢固的结构。
斗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如寺庙、宫殿、城墙等建筑中都能找到其身影。
斗拱结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不仅可以将水平受力转化为垂直受力,还可以通过调整拱和拱墩的尺寸和形状,达到分担受力的效果。
此外,斗拱结构也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使得建筑不受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斗拱结构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结构形式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中还常用悬挑结构来增加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和光照度。
悬挑结构的特点是悬在支撑端之外,将受力转移到支撑端的墩台或柱子上。
悬挑结构的应用使得建筑可以用比实际占地面积更大的方式去利用空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建筑的视觉效果,增加美学价值。
古代中国建筑中许多悬挑结构的设计也非常讲究,如在斜坡处的建筑中,建筑下部被挖出一段坑,上部的建筑则悬挑于空中,形成一个平衡的结构。
此外,在中国宫殿建筑中,常常使用悬挑式露台来增加建筑的景观效果。
榫卯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连接结构。
在榫卯结构中,木料之间可以用榫头连接起来,而不需要任何钉子或螺丝等外界支撑。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建筑更加稳定,并且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也可以承受较大的作用力。
榫卯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木材的类型、相互搭接的角度和方向等,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进行精细的计算和制作。
严谨的工艺和技术让它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并且在现代建筑中也被广泛应用。
嵌石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中一种很特殊的结构形式。
在嵌石结构中,建筑物的砖、木等材料被钉入石头中,从而形成更加稳固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
中国古建筑中的力学应用之美作者:王登月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10期【摘要】建筑是人类为适应生存、发展和追求的需要,将结构力学糅合审美价值而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是人类智慧在生产建设领域的结晶。
拱桥是通过一个水平推力把原本由荷载产生的弯矩应力变成压应力的科学创造,满载流动之美。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力学构件,设计严谨、形式灵活,纷呈多姿之美。
穹顶是运用结构力学基本原理,以周围墙体为支点的一种古代建筑顶层结构,多有精美雕刻,赋含神秘之美。
研究古建筑并加以运用,能大大促进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以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让中国古建筑的力学应用之美得以传承,创造人类智慧的最新精品建筑工程。
【关键词】古建筑;力学;拱形;穹顶;美自古以来,建筑都是人类为更好地适应生存、促进发展和满足追求美好的需要,将固体力学、结构力学糅合审美价值而创造出来的基本的、重要的、高级的物质形态,是人类劳动在生产建设领域的智慧结晶。
建筑一经成形使用,就远远超越了它本身,不再单纯是一个建筑,而是具有实物存在性、自然独立性、精神支撑性、文化传承性和社会象征性的一种标识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特殊载体了。
中国古建筑造型精美,风格别致,科学地运用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基本原理,深度糅合美学元素,深度诠释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拱桥的流动之美拱形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结构,人类建筑利用拱形,正是受自然界的山洞、树洞等中空的实物启发,结合建筑实际由初步摸索、尝试,进而逐渐走向成熟的。
拱桥的力学原理,是通过一个水平推力把原本由荷载产生的弯矩应力变成压应力或者大部分转化为压应力。
拱区别于梁的最大之处就是存在水平推力,如果这个水平推力和支座反弹力,以及作用于其上的荷载合力作用点和方向刚好通过拱的轴线,这样的拱形就是合理的,并且是只受压应力的。
具体说,拱桥结构是把垂直的纵向力,通过桥身弧结构内力转化为横向力,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基体——基座或支座,既承受垂直压力、又承受水平推力,所以建造拱桥要求两边的基座稳固坚实。
工程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工程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工程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工程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领域。
虽然它们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交融。
下面从多个方面探讨工程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之一就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在进行工程设计和建造时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可能存在的危墙和危险因素。
这与工程力学中倡导的严谨、科学的精神相同,需要做到充分的预测、分析和评估,有效地控制风险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材料科学方面工程力学中的材料科学是工程设计和建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如青铜、玉石、瓷器、竹木等多种材料的利用和加工技艺。
例如,中国建筑中有古代木结构技艺,中古时期就能实现了转角斜交的超前结构形式,具有许多现代工艺难以比拟的特点,不仅精度高,建筑坚固,更能相互配合的发挥材料的优点。
三、审美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广泛应用了各种艺术元素和手法,如山水画和长廊画等。
同样,工程力学的设计也是追求美学和完美。
从设计到建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考虑美学因素,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和手法,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美观、实用的建筑作品。
四、人文精神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合适”,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工程力学需要倡导的精神。
建造一座建筑不仅要合适,还要尽可能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要保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不破坏周围自然景观,也不影响周围住户的正常生活。
此时,工程力学的缜密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共同呈现出一种持久的、自然的、美丽的建筑氛围。
总之,工程力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包括哲学思想、材料科学、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等方面。
因此,在进行工程设计和建造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理念和技艺,结合现代工程力学的思想,在建造一个更加美好、实用的世界。
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美学五个维度认识徽派建筑
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美学五个维度认识徽派建筑徽派古建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集徽州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聚合历史、文化、经济、美学等多重价值,充分彰显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高度一致,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让乡愁乡音可触可闻、乡恋乡情可依可寄。
从历史价值看,徽派古建延续一缕流淌千年的乡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的根和魂始终在乡村,一座座古建筑让乡愁不需再漂泊。
很多人说,看到马头墙就到了徽州。
信步走进一处徽州民宅、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踏足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段记忆。
凌云说,徽派建筑不仅是物质实体,更是历史载体,就像一部砖雕、木雕、石雕写就的立体史书,蕴含了徽州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承载了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原生态的历史印记,是透视徽州的“一扇窗”、了解徽州的“活化石”。
凌云介绍,徽派建筑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隋唐遗风,保留宋元工法,彰显明清特点,专家称赞“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如今大量徽派古建筑列为各级重点文保单位,西递、宏村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徽派建筑已成为读懂乡土中国、乡愁中国的“终极密码”。
黄山作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有2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271个中国传统村落、居全国地级市前列,13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数量均居安徽第一,80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上百万件文书文献、典籍资料,这些都是黄山市追溯历史、读懂中国的“活标本”。
走进徽州大地,就如同走进一座可以随手触摸、亲近对话、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从文化价值看,徽派古建仿佛一曲百转千回的乡音一幢徽派古建就是一段徽州历史。
经过多次人口迁徙,中原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叠加,创造了中国古建筑中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人类聚居独特的“东方智慧”。
凌云说,徽派建筑“有堂皆井”,一个天井就相当于一座建筑的“心”,厅堂里白天洒满阳光,夜里满天繁星,虽足不出户,却安享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举世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他们差不多都极力称赞中国建筑结构和构造上的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原则和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实用就是美”的理论大体上是相吻合的。
同意这种主张的建筑师们自然就不会忽略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先例。
木结构本身
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呢?有人说这是基于古代对建筑设计问题的一种见解,有人说是由于有标准制式的规定。
其实,主因是在于木结构的本身,因为在构造上,木材是不宜于置于完全密封的状态下的。
假如,我们将木料埋入泥土或者砖石之中,或者用其他的构造将它们遮盖和包藏起来,结果其中的木材就十分容易腐烂。
任何一种木构件朽坏,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房屋的稳固和安全。
因此,为了使木构件能够有更长的寿命,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们处于经常通风的境地中,结果,任何一部分的构件就必须毫无遮掩地直接暴露出来。
这个原则并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指导,只要通过实践,很容易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力学和美学统一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结构设计都会符合美学上的要求,由于解决力学问题而来的构件并不是看起来一定是美观的。
一些建筑师常常会把不大好看的地方用别的东西遮盖起来,或者为了好看而添加一些虚假的构造。
但是,在木结构的构架上,这是不能采取的办法,因为材料的性能不宜于作任何的遮掩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使所有的结构和构造在力学和美学上完全统一起来。
古建构件的形制
结构和装饰的配合——祈年殿藻井
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几乎所有中国建筑构件的形制都是经过美学的加工的。
它们一方面不失其原本的功能形状,同时又显现出极为丰富的装饰趣味。
这种要求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完善的。
中国建筑中的每一种构件,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长远历史,它们的形状、它们的构造方式都经过数以百年甚至千年的考验。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构件都是倾向于将来自力学要求的几何图形的功能形状改变成为一系列柔顺的曲线,也许是想借此改变由规则整齐的构造而带来的呆板感觉,直线的主体和一系列曲线的构件就此而形成有趣的对比。
这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相反的意念交替地出现—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柱
以框架中的主要垂直杆件柱而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保持木材圆形的断面和力学上的功能形状,虽然偶然也有使用方柱、八角柱、梅花柱、雕龙柱等这只不过是个别时代的特例。
但是,为了使这构件看起来更为柔顺一些,梭柱的形式就产生了,就是柱身逐渐往上收小,柱头则成为覆盆形。
梭柱
《营造法式》上的规定就是:“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
如拱券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
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处理的目的就是希望柱身的纵断面由直线而变成一条柔顺的曲线,而这种改变又完全与力学上的功能完全无损,而且可以使节点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
水平杆件
至于水平杆件的梁、额枋等,它们的断面转角地方很少是尖锐的方角的多半都处理成小圆角。
在另一方面,在梁制之中发展出一种弓形的“月梁”,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一种梁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梁除了在制作上耗费工料之外,它本身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力学功能上的形状。
月梁
相信,这是由拱券承重概念而带来的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与村木合并而演变成的形状。
无论如何,它在构图中又成为一条活泼的曲线。
在结构意义上,支承梁架叠梁(橡栿)的托木本来需要的只是一根垂直的短杆,为了它的稳定或者两侧可添加三角形的夹角但是,在中国建筑上就发展成为一种极富装饰趣味形状的构件——驼峰。
驼峰的形状是由一些有趣的曲线构成的,但是它却不失其原来的
功能形状。
“叉手”本来是一种对角的斜}撑,其后又发展成为柔和线条的人字拱。
总之,因为构件要完全显露出来,在制作时就不得不作很好的表面处理和形状上的艺术加工。
斗拱
斗拱的构成、形状和意义都很能代表整个中国建筑的设计方法以及表达整个结构原则的精神。
它是由柱头上面扩宽的构造“栌”以及栌上的横木“枅”发展起来的。
栌成了后来的斗,枅就变成了“曲枅”而至拱,斗拱由斗和拱两个部分重复又重复,再加上了斜杆“昴”而组成。
它同时在前后左右伸展,成为一组“三维”的空间力系组织,在力学上不但减少了梁柱接合部分的剪应力而且使较大面积的构造得到更多的支点,增加水平方向杆件抵受弯距的能力荷重通过这一个空间的力系而集中传达到柱头上。
无论如何,斗拱的形状是种结构上的需要而来的形状,但是,斗和拱都被加工成为一种在美学上十分成功的体形——一组优美的空间结构。
在古代的建筑者心目中,斗拱大概是被认为最成功、最得意之作,在形状上它的权衡是经过一番研究而确立的。
因此,它在制式上比任何构件规定得更为详尽;恐怕它在制作上失去了权衡,它的艺术意义就会消失,甚至会成为一堆难以入目的混乱的物体。
因为它在形状上的效果愈来愈受到重视,很多人都醉心于它们在装饰上所产生的作用。
明清之后,斗拱在力学和构造上的意义便逐渐降低,进而变为装饰性意味来得更强的东西。
这是一种开始脱离力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的发展倾向。
雀替
由拱形的替木演变而来的“雀替”最后也成为了在视觉效果上很重要和很突出的构件,它像翅膀一样附在柱头的两侧,力学上的作用就是用以加强额枋的剪应力和减少跨距。
本来,它是一种真真正正的力学上的功能形状,由于在外形上稍加改变,它以生动的曲线构成的轮廓便成为了极富装饰趣味的图案了。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在构造上任何突出的部分,如昂嘴、耍头(梁头)等无不做出一些艺术上的加工而使之成为带有优美的曲线形状。
构造和装饰配合得如此无间,对于不大明白构造关系的一般人来说,感觉上所有的构件都成为了系列富丽而有趣的装饰。
木材性能
由力学上的几何图形转变成为美学上的柔顺的曲线,除了归因于艺术思潮之外,木材性能的本身也是一种决定的因素。
因为木材本身容易加工、改变以至雕琢成任何图案也不是太难于完成的工作,因此所有的构件都能普遍地做出装饰性处理,而且并不仅限于在个别的建筑物上才能实现。
根据文献的记载,在历史上是曾经有过一个时期部分建筑还流行在所有的构件上遍施雕镂以做装饰的。
所谓“雕楹玉碉,绣桶云楣”,“雕栾镂粢,青锁丹楹”,“龙楹螭木角,山岜云墙”等都是描写构件上布满木雕的图画装饰。
《楚辞》中的“红壁沙版,玄玉之梁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以及《汉武故事》中的“椽首皆作龙首,衔铃,流苏悬之”等句就说明了当时房屋构件雕成各种装饰图案的情况。
在构件上雕刻是会伤害它的力学功能的,过分地强烈装饰作用对构件本来的意义就会减弱,这种“淫巧”的风气不断受到批评和制止,相信,宋《营造法式》的颁布刊行也起了相当的作用。
可是,这种流风还是断断续续地延续,不过,在结构构件上已不多见,精细的木雕艺术转而在隔扇、屏风以及室内装修的“罩”上来表现。
故宫隔扇
在理论上,古代制止过分和多余的建筑装饰是出于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并不是基于美学与力学应该相结合的认识。
而事实就是这样,在结构构件因材料的性能必须使之暴露以及提倡节约的风气下,中国建筑的结构和构造就此便达到了客观上的功能与形状密切地构成一体的效果。
其实,现代建筑的机能主义是现代机械化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繁琐的装饰和非几何图形的形状是机械化生产所难于制作出来的式样,不规则的形状也难于作科学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
无论如何,由于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关系,中国古典建筑始终是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
不过,它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忠实的形状的同时在美学上也是一种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