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阅读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举例: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的夸张手法,如何突出诗人生活的艰辛,以及这种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情感波动的情况?”(如:遇到大风大雨时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深入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句、解读意象,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意象和艺术特色。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阅读与理解。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歌主题及诗人情感分析。
5.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6.课堂讨论与互动:探讨诗歌的意境和现实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8张PPT)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赏析课文
1、第一节中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 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既形象又有力度。)
4、还有哪些动词用得好?
创作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 大灾难,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究竟有 多大的危害呢?我在这里举两个数据,会给大家一 个更直接更具体的认识。一是安史之乱前,全国人 口有五千多万。但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从五千多 万锐减至一千多万。二是安史之乱前,唐朝是当时 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但安史之乱后,全 国经济受到重创,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 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石 壕 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 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 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 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 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 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 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 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自《杜工部诗》。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3.诗歌解析:
a.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b.诗意理解: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诗歌鉴赏:从艺术特色、表达技巧等方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赏析。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6.课后作业:布置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其韵律美、意象丰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具体的自然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的情感波动?”比如,一场秋雨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的忧伤。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情感,以表达诗歌的韵味。
举例解释:
在诗句解析中,学生会重点学习“破歌”一词,理解其不仅指歌声的悲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哀愁。通过分析“秋风”和“茅屋”等意象,学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融合。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不够了解,难以深入体会诗歌背后的社会意义。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阅读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阅读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被子)
(睡相不好)(被里子)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 凭(彻。:)到天明.作动词)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 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 很脏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 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第三节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 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 民的思想感情。










——朱德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 也常被称为“老杜”。
国 忧
夜 ,
狂 风
命 运
的 命
大 的

。 为其的深民诗暴联运诗堂
中 铭 读 地 的 人 雨 系 与 人小
华 之
记 于
者 。
打 动
思 想
推 己
无 情
在 一
民 族
, 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唐诗二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二、说教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培养学生的的能力。

三、说学法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活动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4)艺术手法分析:学习并掌握诗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一词,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教师应重点讲解这一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如“沧海一粟”象征人生的渺小,“廬舍”寓意家国情怀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பைடு நூலகம்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关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诗歌知识点的掌握,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唐诗。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与诗歌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我需要适时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诗歌上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
特点。
课前导
章读
第 一
DIRECTORY
作者名片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
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 县)人,明末散文家。
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他出生 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 臣。他一生写过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 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 志》的《核舟记》。
( yú )
虞( )
shǔ



黍( )

一楫( )
ruò
zhuàn
箬( )蓬

chuí jì
贻( ) 椎髻
rán
zhě
sǎn
多髯(
) 衣褶
()
虞( )山 篆( )刻 糁( )
通读全
章文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二
DIRECTORY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自 主 2.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dòu); 学 3.观察本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看看和现代汉语
(读这几句话,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 亮。“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 铿锵雄壮,“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 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整个诗节要读得连贯, 以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 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杜甫流离成都, 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在成 都浣花溪畔盖起草堂。第二年 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 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 这首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中的一首歌行体的古诗,作者唐朝诗人杜甫。

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全诗先叙事:由茅屋为秋风所破写到“邻人相暴,对门相盗”的丑恶现实、长夜沾湿的苦痛。

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穷困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更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而死,换来天下寒士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幸福生活的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学段的课程目标阅读部分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进行文言词语的教学,为学生扫除“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障碍。

本单元阅读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理解,这首古体诗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

3.背诵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体裁是诗歌,喜欢诗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理解一行诗并不难,理解一节诗、一首诗却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作为最纯粹的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了追求诗歌的精炼,出现了许多的跳跃或者说省略,因此,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补足诗歌的省略部分,引导学生在诗歌行与行之间、节与节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对全诗有一个完整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时代相隔久远和学生人生经验的不足,使学生在理解诗人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方面,困难很大,因此,使学生懂得知人论世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学法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学生的学习障碍有两个:古代语言和不熟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案新人教版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3.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课文】。

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突兀.(wù)可参考【知识总汇】(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茅屋,遭受秋风破坏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整首诗以风雨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崇高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唐诗的美;学会从诗中提炼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这首诗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和关键词句的提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这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受诗的美。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诗中提炼出关键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4.分享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诗的结构、意境等方面,深入分析诗的内涵。

6.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关键字词。

8.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这首诗,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解释,以及相关的思考与练习。
1.诗歌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学生可能对“屋漏”、“雨脚”等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忧国忧民之情,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来深化理解。
-修辞手法识别:对于初中生来说,识别和理解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分析如何将诗歌情感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讲解中,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观察到有些学生在分析诗句时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解释不够清晰,或者是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发现和总结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诗歌主题思想: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人教版(2017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版(2017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3.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4.关注内向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5.优化问题设置,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
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诗歌主题的抽象性:诗歌所反映的社会实和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具有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创作技巧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更难以在实际创作中运用。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对杜甫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举例解释:
-在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走向深层意境,例如通过分析“秋风”一词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孤独与无助。
4.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成果展示较为精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创作。但在此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不够主动,需要我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和鼓励。
5.学生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诗歌的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的问题设置还不够精准,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思考的方向出现偏差。今后,我需要在这方面多加思考,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划分: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词汇解析:掌握诗中重点词汇的含义,如“秋风”、“茅屋”等,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
-诗歌意境分析:把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深层意境。
-诗歌主题探讨: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在词汇解析环节,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较为顺利,能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词语的含义。但在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提示我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走向深层意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学习目标
1.根据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熟读成诵。(重点) 2.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本文描写、记叙、议论抒情
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之情和博大宽广的胸怀。(难点)
二、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 人。字__子__美__,自称_少__陵__野__老_。宋代以后被尊 为“_诗__圣__”杜甫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 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_诗__史__”。与李白并称“李杜”。代 表作有《望岳》《春望》《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
五、请用一个四字词语给每一段概括小标题,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狂风破屋
内心痛苦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无奈痛心 痛苦难眠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学习特色
描写、记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开篇以描写为主,连用了“卷”“飞”“渡”“洒”
“挂罥”“飘”一连串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表 现出了风的威势。接下来的内容以叙述为主,述说了自己年 老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这一部分内容写的是具体事 物,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最后一部分抒情,用了“广厦 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主 题,使抒情并不抽象、空洞。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近,构 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了解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
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清苦。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长夜难 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写的是自己 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最新教学文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2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教学重点:重点词句的音形义/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教学难点:创作背景过程:一节课步骤:一\导入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生:(阅读课文揭示,边诵读课文,边参看注释,有的查字典,有的翻阅资料,有的互相询问、讨论;教师在学生行间查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穷鬼》
找出尼古拉 众圣与文中的杜甫有何 相似之处?
并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赵 鸿 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之猛烈 起因 破屋的过程 经过 破屋的样子 结果 破屋后的感想
描写 记叙
抒情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
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 (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 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 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 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 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 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 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 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