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学设计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稚子弄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整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稚气满纸、童趣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
全诗充满了生活气息,是一首具有民歌风味的儿童诗。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体会儿童在寒天雪地中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和朗读感悟,体会儿童在寒天雪地中获得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教师:《汉乐府·稚童谣》歌曲动画和《稚子弄冰》的诵读音频。
学生:搜集有关宋代的田园诗或有关儿童的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汉乐府·稚童谣》)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一想,看谁背得好!(学生齐背《汉乐府·稚童谣》)师:背诵得真好!能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印象吗?或者,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美;这首诗写出了小孩子的可爱;这让我想起了冬天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时的情景……) 师:是的,在寒冷的冬天,如果能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玩耍,该是多么快乐呀!就像诗中这位小孩玩的游戏一样,边玩边诵,真有趣!(出示课题《稚子弄冰》)师: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稚:幼小;幼童;弄:玩;戏。
题目的意思是幼童把冰玩一玩)师:“稚子”在这里指的就是——小孩子。
谁知道小孩子多大岁数?(几岁到十几岁都可以称得上是“稚子”)可见,“稚”有一个意思就是指——幼小。
那么“稚子弄冰”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小孩子玩冰块。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时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文学语言。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2.运用课文中的文学语言进行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及课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堂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辅导,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课文表达的意义。
3. 讨论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课文背后隐含的意义和故事内容。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将分析内容结合文学语言。
4. 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就所读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书写,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文学语言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5.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和难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在课文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写出自己设计的故事情节。
七、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用文学语言描述自己的一段故事。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每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要多运用互动、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稚子弄冰》。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理解古诗中隐藏的哲理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孩童玩耍冰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习1.听诵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解读诗歌内容,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分组讨论,尝试朗读和演绎诗歌。
3. 拓展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探索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点,并展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1.默写古诗《稚子弄冰》。
2.分组朗诵古诗,展示诗歌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围绕古诗《稚子弄冰》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稚子弄冰》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共收录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较为古老,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体会诗人对家乡、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想: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
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池塘--碧绿的池塘水--清澈的水山--巍峨的山落日--红红的落日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牛--悠闲的牛……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three 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领略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可以独立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古诗的含义和背景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的生平介绍等。
3.教学工具: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开学第一课》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开学第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开学第一课》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文章内容丰富,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优美的描写,非常适合学生们阅读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则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语文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较多,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理解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能够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教材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一、独立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二、根据课后习题朗读古诗。
课前收集体现童趣的诗句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昼、耘”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诗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意与情趣。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体现童趣的诗句,初步感悟儿童活动的乐趣。
设计想法引导与童趣相关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2、打开课题今天我们又要走进诗歌的花园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强调“园”“公园”的“园”,“杂”字下面是带勾的“木”,最后三笔分别是竖勾、撇、点。
3、介绍作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其诗语言清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二、初学古诗、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1》“昼”“稚”都是翘舌音。
《2》“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3》“漪”字的三点水是形旁,“漪”指水中的波纹,可结合词语“涟漪”理解“漪”的字义,注意不要读成“qi”(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指导“晓”字不要多点,少撇“昼”“桑”是上下结构,各部分需要写得紧凑一些。
(3)指导学生多学习多音字“供”《1》教师出示两组词,让学生读一读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养、供职;供给、提提、供应。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7《跳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7《跳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跳水》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能够理解、朗读课文中的生词和语句。
–掌握生词:跳跃、轻盈、瞬间等的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学生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场景。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运动员的尊重和敬佩之情,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拼搏精神。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以及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跳水》的内容。
•掌握生词及短语的意义。
•进行口语表达,描述跳水的动作和感受。
2. 难点•学生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来描述出跳水这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和魅力。
•学生如何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描写词语,增强语感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跳水》的课本或教材。
2.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生字卡片和课文词汇表。
4.教学PPT或投影仪。
5.手绘或打印跳水动作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PPT或投影仪展示跳水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跳水的好奇和兴趣。
2.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跳水,了解跳水运动的一些基本信息,让学生猜测《跳水》这篇文章可能讨论的内容。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班内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跳水》,要求学生注意理解文章大意及核心内容。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生字词和词组。
3.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学习重点知识(15分钟)1.教师使用图片展示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跳水动作。
2.结合图片进行口语练习,描述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和感受。
第四步:语言拓展(10分钟)1.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描写词语,自己编写一段关于跳水的描述文章。
2.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课题1古诗三首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课型精读引领课课标分析课标摘录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3.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课标分解学什么: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学到什么程度: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正确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体会”是指能依据丰富扥学习材料说出古诗蕴含的诗人情感。
怎么学:1.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解诗题,借助注释、插图和相关背景资料,小组交流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描绘的情景以及童真童趣。
教材分析地位:《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本课由这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涉及古代的儿童生活。
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与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属于同一组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古诗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
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古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一个银钲。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要度过幸福的童年,童年那纯真、幼稚的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身处童年的我们,身上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稚子弄冰》。
通过学习,了解发生在古代儿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
(多媒体课件)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指名试读,评议。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兴”在这里读第四声,意思是“兴致”,题目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带着对题目的理解,齐读古诗。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夏季,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村庄儿女:昼耘田、夜绩麻;童孙:学种瓜)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补充和订正。
2.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人物描写一组》第1课时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人物描写一组》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人物描写的概念,并能根据文章内容正确描述人物形象。
2.能够提取文中描写的细节,构建对人物的丰富形象。
3.能够通过作文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人物描写,展现自己的观察和想
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人物描写的重要性,学会从文中提炼人物形象的特点。
难点: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人物描写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图片或小故事引出本课的人物描写主题,激发学生对人
物形象的好奇与想象力。
2.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人物描写的定义和重要性,讲解通过描写可
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和展现人物性格等。
3.练习:让学生阅读文中的人物描写段落,让其思考这些描写内容给
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形象感受,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构建对人物的具体形象。
4.讨论: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对人物的描写,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维度
的描写人物,同时引导同学们互相评价和交流。
5.表达:让学生通过书面作文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对某个具体人物进
行描写,引导学生尽可能丰富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展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四、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人物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对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能够读懂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故事内容。
3.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
2.进行故事后的讨论。
三、教学难点
1.运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开学第一课》故事本。
2.板书和笔。
3.图片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图片或简短视频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第二步:教学主体
1.讲述故事《开学第一课》,重点介绍故事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带领学生进行故事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故事内容,并加以描述。
第三步:活动设计
1.让学生做简短的讨论,讨论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做法和举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的创作,要求他们续写或改编这个故事,表
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第四步:总结
1.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六、课后作业
1.续写故事《开学第一课》并完成创作。
2.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课堂上的讨论和活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但在活动设计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
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3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 月是故乡明 1 梅花魂 1 口语交际 1 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习作 2 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1. 识字写字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 村晚 》公开课教学设计
《村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2.难点是;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2、理解词语【陂】【寒漪】【腔】【信口】二、品读释疑1、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2、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
夕阳下,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不好。
因为“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
“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4、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5、讨论交流: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三、结构主旨课文结构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横牛背信口吹四、课文主旨《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教学。
这三首古诗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古诗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的理解。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反复朗读、解读、欣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环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课堂教学。
2.准备教材:准备《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原文和译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童年如诗,澎湃着激情,洋溢着欢笑;童年如歌,飞旋着梦想,律动着趣味。
回味童年,几多愉悦,几多难忘:瞧,小小的的芦叶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听,璀璨的星子正和月亮姐姐说着悄悄话;当然还有那自由自在的我们,肆意挥洒着花样年华……。
这游戏的童年,这快乐的童年,这难忘的童年,我为你欢呼,我为你歌唱。
童年时,孩童们在田边学做农活,脱晓冰敲击,横牛背吹笛,于后园戏耍,都有无穷的情趣。
童年时,不得不远离故乡,远离亲人,那淡淡的回忆中充满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对乡人的不舍。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珍贵的,童年更是让人无比眷恋的。
让我们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飞扬,飞向远方……本单元围绕“童年往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每篇文章描写的童年往事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仔细体会字里行间蕴蓄的情感,懂得珍惜美好的童年时光。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或描写农人及小孩劳动的情景,或描写孩童穿冰作钲的场景,或描绘优美的山村晚景,都极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三首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三首古诗在表现情趣、表达感情方面的异同。
2课时1古诗三首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疏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看插图补画面,想象意境,使学生对童趣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乡村生活的感受更为真切,让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供”,会写4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趣和感情。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点:1.认识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入诗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齐背夏日,今天我们再来研究范成大写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研究“杂”,组词,理解“兴”:兴致,兴趣。
引申为即性创作,这里指即性创作的作品。
1.了解作者生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2.释题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
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
这里选的是“夏日”的一首。
3.激趣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研究生字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一边读诗,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或字典,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
4.师指名读并评判。
“杂”是平舌音,“织、昼”是翘舌音,“供”是多音字,担任,从事。
可让学生经由过程查字典来弄懂字义后,再让学生明确它在本课读音。
5.小组内自学生字并交流。
(可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部件组合、编字谜、找朋友等方法识记,也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识记。
如“耘”,“耒”是古代一种松土的农具,汉字中凡带“耒字旁”的字,都与农具或农作有关。
)6.朗读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师生接读,男女读,组合读,配乐读,想象读,竞赛读,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
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
(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
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
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1.美读古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
(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
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苦,忙)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
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
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互相背背看。
(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三、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
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学反思】本课是统编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搜集范成大的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对范成大有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年级学生自己已经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农村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了解作者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著名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当时人称“诚斋体”。
字词理解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2.划分节奏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诗歌小结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教学反思】六年级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而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村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大黑板,每人一份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