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_宋明理学_钟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课件:第3课 宋明理学

【概念阐释】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致知”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主题
宋明理学的内涵
[史料探究]
1.本体论 史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史料二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①。 ——《陆九渊集》卷十一
注:①体现了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思考 (2)史料反映了陆九渊怎样的思想?指出其哲学属性。 提示 思想:“心即理也”;哲学属性: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论 史料一 一事不穷,则阙①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注:①阙:现代用作“缺”字。 思考 (1)依据史料分析朱熹得“理”的方法。 提示 “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维护专 本质

制统治
点 内容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继承孔孟“仁”、礼思想,是儒学发展的新形式
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点 道德论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恢复良知
【思维点拨】 理解“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 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 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7:第3课 宋明理学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 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禅学茶主一味张道以在其人中“心”为宇宙的本体 (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体系 强调自心,主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认为在顺境或逆境 下也不能动摇。南宋陆九渊成为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强 调人的主观意志方面的思想,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 的核心,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成为集心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禅茶原一味是道外在在其中的“理”,陆王心学 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 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之大成者,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讨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禅现茶一形味式道在,其都中 继承了孔“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禅性茶格一味都道起在其了中积极影响。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思想
2.隋唐时期的儒学: 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禅合茶一归味儒道”在其(中“三教合一”)主张
尊道 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礼佛
崇儒 儒学家的努力: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佛教盛行 a.统治者支持和扶持。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二、程朱理学 1.什么是理学? 含义:所谓“程朱理学禅”茶,一味指道两在其宋中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 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1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1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四)程朱理学的影响(1)适应统治需要,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官方哲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教科书。

(3)朱熹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朱子学”派。

学会了吗?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二、陆王心学学什么?王阳明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影响。

怎么学?从认识论角度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联系和区别,程朱理学属哲学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走向极端。

学会了吗?结合以上所学,请指出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1)提出对的看法和多种,儒学进一步化(2)更加突出(3)儒学更多的吸收、因素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①理学主张家庭社会和谐稳定、重视道德操守、崇尚知行合一,对培养现代社会的诚信观念、进取精神、务实作风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②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博学慎思、明辨善问的学习方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消极:①用三纲五常来扼杀人的自然欲望,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②理学宣传的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重礼轻法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合作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当堂检测】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最新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教案

最新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教案

课题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课型新课讲授班级高二班主讲教师郑思奇时间2014年9月课表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分析宋明理学这一课是整本必修三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一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下启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想,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是整个儒学的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有助于理解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上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高二分科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倾向,理科学生把学习的热情和重点主要放在了理科上面,所以要给理科生上历史课,就要讲得深入浅出,能够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又能够真正从中学到一点知识。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并能说出相应的思想主张。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应的图片,通过诙谐幽默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学生能够了解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变化,通过理学的形成,理解学习、融合、交流的重要性。

4、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教学难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同学们好!今天我来给大家上第三课——宋明理学。

1、导入新课: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的思想改造了儒学,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然而,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从此就顺风顺水,儒学面临着深刻危机。

(板书:儒学的危机)2、新课教学(一)背景:1、儒学的危机什么危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前言部分,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反映了南朝佛教兴盛的状况,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为什么佛教在当时会那么兴盛呢?【点同学回答1次】生: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银川九中朱维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3课,课题为宋明理学。

教材原来分为三个子目: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笔者从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出发,将教学立意定位为“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场自救运动”。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过两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秦朝初建,始皇帝重用法家,为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直到西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重现大放异彩,甚至一跃成为官方倡导的正统的思想,可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的第一次自救运动。

儒学的第二次危机,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思想盛行,这给儒家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儒家如何应对这次危机?自唐初韩愈提出“三教合归儒”,到北宋五子、二程兄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同时心学经由陆九渊提出到王阳明总结和“世俗化”,终于使得儒学重新回归官方和民间的主流地位。

纵观历史,宋明理学可谓儒家思想的第二次自我救赎运动,而这次救赎,可谓承前启后,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可谓“成也理学、败也理学”。

本课围绕“儒学自救”的主题,引导学生梳理宋明理学的产生的背景、救赎历程、内容、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宋明理学的概念和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文科班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三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运用材料,分析问题能力。

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难于理解,一则涉及内容比较低多,二则有诸多哲学知识,所以通过“儒学的自救运动”的这一教学立意,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儒学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影响社会存在。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遭遇的危机,和儒学家面对危机时的自救运动,感受中国儒家思想蕴含的积极入世、不断进取的精神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
朱熹
世界——理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二、宋明理学: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 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 道德修养 天理 。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 径不同。
第3课
宋明理学
小结:
儒学在宋明时期发展到新的阶段:理 学→心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陆九渊、王阳明
程朱理学 对世 界本 原的 异 认识 哲学 范畴 达到 理的 理是世界的 本原
第3课
课标要求: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教合一” 1、表现 魏晋南北朝: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 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第三课笔记

第三课笔记

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3.隋朝时期------儒家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4.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思考: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

利用宗教发动起义;在上层社会、下层民众中皆有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最主要)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5.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①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③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二、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1.宋明理学(1)含义: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理学的产生原因:①政治上,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②经济上,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上,科技文化的进步。

④基础: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3)思想来源: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4)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朱熹(5)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在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之 后,你认为宋明时期儒学有了哪些 发展?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将儒学发展为理 学,形成庞大的思想体系
三、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
“二十四孝” —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 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 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
关注传统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古 代 四 大 书 院 之 冠 , 于 唐
岳 麓 书 院
湘三二学末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 山五老峰下,宋初扩建 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 “白鹿洞书院”。白鹿 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 麓、睢阳、石鼓并称 “天下四大书院”。因 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 等再此讲学或辩论,这 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D 正确的是( )
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 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三教图》(明·丁云鹏)
图中的三教是:
儒 _______ 、__佛__、__道__
材料一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 “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明 于谦
生死以,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清 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清 秋瑾
民族的
世界的

气 欲 人
好好活着
格物致知
道 佛 天
致良知 梦想上天 定力 路径 知行合一 人格 标准 终极源泉 品质 法规 仁、义 三纲五常


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五常:仁、义、礼、智、信
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
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仁者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仁”是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另类皇帝
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典,一度又信奉 萧衍 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 陶弘景, 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 们称陶为“山中宰相” 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们称陶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 舍身”同泰寺,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崇佛推向戏剧 化高潮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仁者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教案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学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理顺知识系统,通过温故导入到本节课的探新。

【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从春秋战国到唐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把握要点: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教师点出本课要点:唐朝时候,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唐朝儒学大师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的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学生回答把握本节课重点容(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一、三教合一【合作探究】1.提问:何为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课件简要展示三教合一的典型图片)。

2.提问: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归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又称“三教合一”,主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4.提问:为何儒学家提出主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的“三教合一”,而不是要求统治者打压道教、佛教等?(教师引导)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等。

(举例启迪)基督教能在今天依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不断反省;禅宗在中国的繁盛的原因亦在于其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艰难修炼才能成佛到后来解释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学生回答学生互相补充回答。

学生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

1.课文容理论性,概念多,学生不易理解,所以结合一些事例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3课 宋明理学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程朱理学
产生 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 背景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7-
第3课 宋明理学
12345
5.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所以A 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 内心世界。 答案:A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1-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识记魏晋南北朝 时期儒学的发展以 及宋明理学的主要 内容。 2.分析理解儒学在 宋明时期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其主 要特点。 3.认识宋明理学的 重大历史价值和社 会影响。
思维脉络
-2-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5-
第3课 宋明理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宋明理学的发展特点 史料导入
宋朝的儒学传统已经有别于早期的儒学。早期儒学专注的是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实际问题,因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组织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宋朝的儒学学 者研读传统的儒学经典著作,但是他们也熟悉佛教作品。他们在佛教思想中发现 了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佛教不但拥有富有逻辑的思想和论证,还对儒学思想家未 曾系统探究的问题如灵魂的特性和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样, 宋朝的儒学学者从佛教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由于他们的思想既反映了佛教的 影响也继承了传统的儒学的价值观念,因此以新儒学而闻名。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人民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
宋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背景 明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理 三、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 学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困境
(1)时期:汉末——隋唐 (2)表现: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儒学的正统地位面 临挑战。
(3)背景:①战乱: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分 裂、民族杂糅,儒学价值观――中原民族所用以维系社 会基本生活的这种纲常被破坏。②儒学自身的局限,缺 乏关于命运的解释。③佛教道教的冲击。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1、理是万物的本源,“理”一“气” 二
•理是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即物质),是第二性 客观唯心主义
2、重学习、实践,主张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 2. 宋代理学创立的目的:直接目的——重建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建立封建礼教秩序;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三教合一” 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 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 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的关系。
三教图(清 丁云鹏)
二、北宋五子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程颢
程颐
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
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
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万物各有其理。 ③ “天理”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就是儒家的
道统,就是“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理”对个人而言就是人性、道德修养 。 ④ “格物致知”
六祖慧能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位 —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古代最重要的
儒学思想家
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3、实质 是客观唯心主义,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4、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
5、影响
(1)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 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 求;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 依据的教科书; (5)影响海外: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 欧洲。
《后汉书●张衡传》曰:。”
一是与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学结合,援引一些自然 现象证明事件,以至于荒诞至极。
• ④与选官制度相关 •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逐渐确立,做官的必须是门 阀世族中人,学习经学在政治上已经失去意义,学术 研究遭到打击。
• 这句话说明了三教高低,以示崇 佛。 • 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 的主张。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2、隋朝: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 •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李白 ) •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 贯通处。” ——《二程遗书》
2、主要思想
(1)二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 ,把知识、道德和天理 联系起来
——把握“理”的方法,接触、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 “理”
阅读下列言论,概括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 天地。”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 一物道理。”
3、唐朝: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1)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 ①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独立的发展并在发 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
【探究】从东汉以后,儒学面临挑战,却没有失 去正统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宋明时期儒学是如何 发展的?从儒学发展经历中你有何启示。
• 宋明理学 • 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 宋代儒士释经,大都不顾旧有传注,融合了 佛道思想,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义理性命(即 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 学体系,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 理学”。
(二)兴起的背景
理学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归根到底是与一定的社会经 济、政治体制乃至文化形态密切相关,是时代的产物。 1、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理学适应了唐末五代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致事物之理,欲其极 处无不到也。”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2)朱熹 主张: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 高境界;(“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 身上就是人性。) 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存天理,灭人欲”。 (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 是求科学之真。
• (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 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 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从万物本源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三教‛条:‚孛 术鲁翀子翚公在翰林时,进讲罢,上问曰:‘三 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 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耶?’对曰 :‘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其可一 日阙哉!’上大悦‛。
• 这里,君臣达成了三教中儒家对统治最实用的共 识。三教的重心何在已经很清楚了。
• (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 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 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 结论是,当时( )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 •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B项在西汉末年 ,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 • 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材料 ‚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 • 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 项。 • 【答案】A
复习:儒家思想的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发展成熟?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儒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1)原因: ①佛教盛行; 原因:
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动荡和战乱时代,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佛教本身具有欺骗性,宣扬来生幸福; 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 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2)结果: 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①充实、丰富了自身的思想内容 ②经过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
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北魏孝文 帝改革)。

隋时的李士谦说“佛,日也 ;道,月也;儒,星也”,(见
《隋书》卷七十七《李士谦传》)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隋朝的儒学家提 出了怎样的主张?
危害:
消磨人民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耗费财物; 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政府争夺劳动力。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理论相对于佛道的落后。 《汉书●艺文志》云:“后世经传……而务碎义,便辞巧说, 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终以自蔽,此 学者之大患也。” 一是空守章句师说,以至于繁琐迂阔,走向僵化。
• 原因:①儒学与政权相结合; • ②统治者的政策; • ③儒学家对儒学本身的改造。 • 发展: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 启示:①任何一种统治思想的存在,都与当时的社 会经济政治状况相适应; • ②时代和社会发生变化,统治思想也应该及 时调整; • ③危机的出现恰恰是发展的新起点。
二、宋明理学
(一)概念
(三) 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北宋: 南宋: 程颢、程颐 朱熹
阅读下列言论,概括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物需有一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万物皆有理。” “天者,理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 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 “性即是理。”
2、与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科学 文化进步瞩目,引起了理学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思考。 3、与思想史自身进程密切相关。 理学是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 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