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ICU转送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引言在医院急诊室和住院病房之间的患者交接是卫生保健工作者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连续的医疗护理,急诊医生和护士需要向病房医生和护士提供详细的患者信息和治疗计划。

为了使这一交接过程更加有条理和高效,医疗工作者们可以使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报告,并将无缝隙护理的理念融入以确保患者在交接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或错误。

一、SBAR模式简介SBAR模式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交接的标准化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情况(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

这种结构化的报告模式可以使医疗工作者们在交接患者时清晰、明了地传达关键信息,避免遗漏或混淆,从而提高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质量。

二、无缝隙护理的意义无缝隙护理是指在患者接触到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保证安全、及时、高效的护理服务。

这种护理理念要求医护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避免信息的遗漏和传递中的错误,确保患者的全面护理需求得到满足。

三、SBAR模式配合无缝隙护理在患者交接中的应用在急诊室的医疗工作者使用SBAR模式向病房医疗工作者交接患者时,他们可以结合无缝隙护理的理念,确保交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护理。

以下是在患者交接中SBAR模式配合无缝隙护理的具体应用:1. 情况(Situation):急诊医生可以向病房医生清楚地描述患者的目前状况,包括主诉、急诊诊断、用药情况等。

他们还需要将患者的当前症状和体征告知病房医生,以便后者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护理安排。

2. 背景(Background):急诊医生在交接中还需要向病房医生提供患者的病史、既往疾病和手术史等背景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病房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计划非常重要。

急诊医生还需要告知病房医生患者是否存在任何过敏史或家族遗传史等信息,以便后者能够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3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无缝隙护理管理)23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及急诊-ICU转运交接质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更高,其急诊-ICU转运交接质量各项评分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ICU;转运交接急诊是医院重要的科室之一,每日需要接待大量的危重症患者,是临床救治的首要环节。

经过急诊抢救后,迅速转运交接至ICU病房,以开展进一步治疗[1]。

急诊科室和ICU之间的配合度较差,急诊-ICU转运交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疏漏,容易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其护理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监督,降低安全风险,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办法,保证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安全、顺利的进行。

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3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5年6月开始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3例危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后)23例和对照组(实施前)20例。

观察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48~97岁,平均年龄(70.6±6.7)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49~95岁,平均年龄(70.7±6.5)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均衡(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1.2方法1.2.1建立急诊-ICU护理管理体系基于常规急诊护理管理模式,引进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围绕着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展开,着重提高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质量,建立统一、完善的急诊-ICU护理管理体系。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摘要】急诊ICU患者转接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

本文通过介绍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探讨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策略、关键技术以及效果评价。

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急诊ICU患者转接的质量与安全性,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论部分分析了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ICU患者转接、无缝隙护理管理、效果评价、关键技术、意义、未来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ICU患者转接是指将急诊科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和护理的过程。

在急诊ICU患者转接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交流不畅、护理流程中断、责任边界不清晰等问题,容易导致医疗事故发生。

而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协作,确保患者在转接过程中获得连续、一致、标准的护理服务。

目前国内外关于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评价。

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急诊ICU患者的转接质量和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策略、关键技术和效果评价的分析,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管理模式的意义及其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作用,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分析现有的急诊ICU患者转接模式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差异,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急诊ICU患者转接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目前急诊ICU患者转接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信息传递不畅、责任模糊、患者安全受损等方面,以明确改进空间;归纳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探讨其在急诊ICU患者转接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总结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接中的效果和优势,评价其对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的提升作用;通过探讨研究结果和结论,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急诊ICU患者转接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急诊科和病房之间的交接工作成为医院管理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患者的护理工作得到顺利、无缝隙地交接,一直是医疗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

而随着SBAR模式的提出以及无缝隙护理的逐渐普及,这一问题迎来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无缝隙护理的概念无缝隙护理,即在患者护理的全过程中,将每一个环节无缝地连接起来,保证每一个步骤都能得到有效、稳定的进行。

这种护理模式注重全员参与,全程负责,关注患者的需求,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提供最佳护理的目的。

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的意义尤为重大。

只有所有的医务人员能够紧密合作,环环相扣地进行工作,才能确保患者在整个交接过程中得到细致入微的护理,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二、SBAR模式的应用SBAR模式是一种医疗沟通工具,它将信息的传递过程分解为四个步骤,即情况(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

通过这种方式,医护人员能够准确、清晰地传递患者的病情信息,避免信息的遗漏和失误,提高医疗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SBAR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交接过程中准确地掌握患者的情况,并及时地向接收方介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特殊需求,确保患者在交接过程中得到重点关注和细致护理。

三、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无缝隙护理1. 加强沟通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过程中,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情况及处理方案,避免信息的遗漏和失误。

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采用SBAR模式,将患者的情况按照情况、背景、评估和建议的步骤进行传递。

这样一来,接收方就能够清晰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无缝隙护理在急诊ICU患者交接中的运用分析

无缝隙护理在急诊ICU患者交接中的运用分析

无缝隙护理在急诊ICU患者交接中的运用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7T01:06:43.42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5期作者:李丹[导读] 目的:在本次探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ICU病室的病患进行相关讨论,李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15000摘要:目的:在本次探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ICU病室的病患进行相关讨论,分析无缝隙护理措施在病患运转交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价值。

方法:此次实验共计抽选190位病患,据悉,病患的抽选地点为我院,抽选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

在确定实验参与人员后,依照有无使用无缝隙护理策略这一原则进行分组,要求两组病患人数均等,均为95人。

将采用无缝隙护理措施的小组称之为实验组,另外一组称之为对照组。

从运转交接成效的角度分析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效果。

结果:统计两组各自的运转交接有效情况,实验组的表现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为出色(P<0.05)。

结论:面对急诊ICU病患,在对其进行运转交接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无缝隙护理策略,该策略的落实能够保障运转交接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ICU;转运交接危重症病人在急诊科完成了各方面的救治工作后,随着疾病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原因而转入ICU,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医治监管。

在急诊送往ICU的运送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类问题,比如运送护士对重大危急症状的漏交接、各自推卸责任,又或者出现了医疗纠纷,将影响病人的医治质量,并且也会破坏医院的整体形象。

关于病患急诊送往ICU运送中的护理监管工作十分关键,无缝隙护理策略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各类现有和潜在的危险因素加以深入分析,以专门的理论知识为基石构成的决策、督导、实施和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护理干预体系,在急诊-ICU中的应用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该实验重点对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ICU转运中的真实效果进行了研究,并选择医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之间收治的190位病患作为主要调研对象,现报告结果如下。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9-01T13:36:16.58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作者:姚洋[导读] 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急诊-ICU需要院内转运患者总计88例姚洋天长市人民医院安徽天长 239300【摘要】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8 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急诊-ICU需要院内转运患者总计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无缝隙护理管理,比较两组转运交接情况。

结果观察组科室电话确认、危急值漏交接、责任推卸发生率为2.27%、0.00%、2.27%,低于对照组15.91%、9.09%、11.36%,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有效保障患者转运安全性,对患者生命安危提供有利保障,值得应用。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转运;交接危急重症患者特点为病情重、疾病进展快,而入院首要诊疗环节为急诊,患者经紧急检查及确诊后,病情危重者会转入ICU接受治疗[1]。

而对急诊-ICU之间转运工作十分重要。

如何建立规范化、科学化转运交接流程,优化转运交接为一项亟待解决问题。

无缝隙护理管理理念遵循先进管理理念,基于科学管理要求,构建持续改进管理系统,兼备决策、执行、监督及咨询等,被广泛用于危急重症患者转运中,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文章就急诊-ICU需要院内转运患者实施无缝隙管理情况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急诊-ICU需要院内转运患者总计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为危急重症患者,需经急诊转运至ICU;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无缝隙护理和SBAR模式的概念,分析了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的重要性。

随后详细阐述了无缝隙护理及SBAR 模式在交接过程中的应用,提出具体操作步骤。

研究结果表明,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能够有效提高交接的精准性和效率。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提升交接质量的策略。

本研究为改进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望提升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SBAR模式、急诊住院患者、病房交接、效果评价、未来研究、概念、重要性、具体操作步骤、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不断变革,急诊科和病房之间的交接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在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诊断和处理急诊患者,而在病房,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和治疗。

而急诊住院患者的交接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传递不畅、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容易导致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缝隙护理和SBAR模式被引入到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

无缝隙护理强调在医疗团队之间无缝衔接,确保医患信息传递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而SBAR模式则是一种系统性的交流工具,用于提高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和准确度。

结合无缝隙护理和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促进医疗协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理念在交接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估其对患者照护安全和患者转诊质量的影响。

通过研究,旨在提高医疗机构护理团队在患者交接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减少因交接信息不清晰而导致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医疗事故发生率,提升患者关怀质量,提高护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丁秀珍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丁秀珍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丁秀珍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急诊科收治并送入ICU的急危重症患者165例,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前,设为对照组。

另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患者170例,为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后,设为观察组。

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前后2组护理人员无变动。

观察2组患者交接过程中科室间沟通次数、交接双方责任纠纷次数及将患者遗漏交接次数,及交接时间、转运时间。

观察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及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前后急诊科及ICU护士对转运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科室间沟通次数、交接双方责任纠纷次数、患者遗漏交接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交接时间、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后护士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

结论:在急诊-ICU的转运交接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减少科室之间的纠纷和交接遗漏情况,缩短交接时间和转运时间,提高护士对交接工作的满意度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ICU;护理纠纷;转运交接;患者满意度【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311-02急危重症患者收治后通常先在急诊科进行初步诊断和干预,之后进行分诊,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急诊科确认病情并得到初步救治后需要快速转运到ICU救治[1]。

由于急诊科和ICU是两个独立的单元,且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疾病发展快,在进行患者急诊-ICU转运交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突发不良事件,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且易引起科室之间的纠纷和医患矛盾[2]。

无缝隙护理管理是以科学的管理为依据,通过创新机制、优化职能和流程重组等手段,形成具有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咨询等功能并持续改进的管理系统[3]。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卫生产业OPERATING MODEL MANAGEMENT 运营模式管理[作者简介]薛宏奎(1985-),男,本科,护师,研究方向为急诊护理。

急诊-ICU 转运是急诊危重症患者经初步抢救处理后,因治疗与诊断需要转至ICU,虽然该过程短暂,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因急诊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变化快,故转运交接过程存在诸多高风险因素[1-2]。

无缝隙护理管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是指将先进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将科学管理手段作为依据,通过重组业务、优化智能、创新机制等方式形成一种持续管理系统,该护理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3-4]。

为了保证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过程顺利完成,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该研究在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中应用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并将其实施效果与常规管理模式进行对照,即对实施前(2017年1—12月)与实施后(2018年1—12月)共100例患者的转运护理质量、转运交接记录单合格率、交接缺陷与纠纷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该院急诊科20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38.96±2.13)岁;工作时间1~15年,平均(6.58±1.28)年;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有3名、6名、11名。

该院从2018年1月开始在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DOI:10.16659/ki.1672-5654.2020.28.108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薛宏奎,关虹,易滔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湖南长沙410004[摘要]目的探究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该院从2018年1月开始在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比实施前(2017年1—12月)与实施后(2018年1—12月)100例患者的转运护理质量、转运交接记录单合格率、交接缺陷与纠纷发生率。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张婧婷【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9(014)031【总页数】3页(P141-143)【关键词】无缝隙护理; SBAR模式; 住院患者; 交接【作者】张婧婷【作者单位】518001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急诊是医院日常运行中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诊治的科室,在患者经急诊科确诊后再将其转运至其他科室进行相应的救治[1]。

急诊科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经常遇到病情交接不清,推卸责任,互相扯皮等现象。

为提高患者转运交接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实施无缝隙护理与SBAR 沟通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4 月~2019 年2 月本院150 例急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B组和C 组,每组50 例。

A 组男35 例,女15 例;年龄21~72 岁,平均年龄(43.68±10.00)岁。

B 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20~74 岁,平均年龄(43.79±11.85)岁。

C 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42.76±12.10)岁。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转运交接时均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和传统转运交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对患者的病情监测,严格按照既定的流程完成对患者的转运交接。

1.2.1 A 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①强化护理人员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对急诊科和病房转运交接流程的培训,同时加强对急诊住院患者转运交接单使用的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准确掌握各项流程,并正确使用转运交接单。

同时,应在培训过程中进行转运交接模拟训练,并在训练后对护理人员各个环节的操作情况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完成对护理人员转运交接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应重新进行培训,直至其能顺利通过考核。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管理用于急诊-ICU轉运交接中的价值。

方法:2018年7月-2019年6月本院急诊科接诊的急危重症病患92例,随机均分2组。

研究组采取无缝隙管理,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

对比转运时间等指标。

结果:研究组转运时间(9.65±2.41)min、交接时间(3.21±0.46)min,比对照组(13.58±3.79)min、(6.25±0.98)min短,P<0.05。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7.83%,优于对照组82.61%,P<0.05。

结论:于急诊科中运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利于急危重症病患转运交接效率的提升,及家属满意度的改善,建议推广。

标签:ICU;满意度;无缝隙护理管理;转运交接医院急诊科乃急危重症病患救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患者进行紧急检查和诊断后,部分患者会被送入ICU中接受治疗[1]。

但多年临床实践表明,对急诊-ICU病患来说,其转运交接过程中存在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会影响患者ICU治疗的效果[2]。

为此,笔者将着重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用于急诊-ICU转运交接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8年7月-2019年6月本院急诊科接诊的急危重症病患92例,用随机数表法均分2组。

研究组女性20例,男性26例;年龄在19-67岁之间,平均(41.58±6.92)岁;消化系统疾病者10例、脑血管系统疾病者7例、心血管系统疾病者14例、呼吸系统疾病者15例。

对照组女性21例,男性25例;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42.05±7.13)岁;消化系统疾病者9例、脑血管系统疾病者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者13例、呼吸系统疾病者16例。

患者病历信息完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组病情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常规管理的内容有:体征监测、用药护理和病情观察等。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运用研究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运用研究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运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06-05T05:07:07.58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月24期作者:温慧[导读]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运用研究温慧(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001)【摘要】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运用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中入选的200例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20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对两种模式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比较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科室询问次数2次以上、责任推诿次数1次以上、危急值漏交次数1次以上、转运时间以及交接时间,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结论: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节省转运时间,有效处理交接时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ICU;转运交接危急患者救治的首要环节为急诊,进行紧急检查以及诊断后病情严重者会进入至ICU。

急诊-ICU患者的转运交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此工作存在相应问题[1]。

如果创建规范性转运交接为目前临床主要研究课题。

无缝隙护理管理依据管理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管理要求创建管理系统。

此次研究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运用效果,内容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中入选的200例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20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为62:38,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5±4.6)岁;观察组中男性:女性为64:34,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4.8±4.8)岁。

比较观察和对照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无统计学意义产生。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在医院急诊科,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接受治疗和观察,有些情况可能需要留院观察或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在患者从急诊科转移到病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交接操作,以确保患者的连续护理。

而在这个交接过程中,无缝隙护理和SBAR模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住院患者与病房交接中的运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缝隙护理的概念。

无缝隙护理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护理连续性和安全性的一种护理模式。

它要求各个环节的医护人员在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做到无缝隙的连接,确保患者在转运、交接和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遗漏或失误。

而SBAR模式则是一种在医疗工作中常用的交流模式,它指的是情况(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用于有效地传递患者信息和医疗建议。

在急诊科与病房交接中,无缝隙护理和SBAR模式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信息传递在患者交接过程中,有效的信息传递是非常关键的。

急诊科的护士或医生需要向病房护士或医生传递患者的情况、背景、评估和治疗建议。

这就需要运用SBAR模式,清晰地将患者的情况和治疗计划传达给接手的医护人员。

无缝隙护理也要求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出现遗漏或误解,确保患者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个环节。

二、交接手续在患者交接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交接手续,比如签字确认、病历记录的转交等。

无缝隙护理要求在这些手续中做到无误差和无遗漏,以确保患者的治疗过程不会出现中断或延误。

而SBAR模式则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在交接手续中清晰地传达患者的信息和治疗计划,减少信息传递的误解和偏差。

三、沟通协作四、监测评估在患者交接后,病房的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SBAR模式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确保患者的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ICU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ICU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ICU病人转运交接屮的应用梁添英1邓肖云21.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急诊科,广东中山528455;2.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ICU,广东中山528455[摘要]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广东省中山市南区医院2019年3月~2020年7月收治的80例急诊-ICU转运交接危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对照组转运交接以口头交接与填写普通交接表方法;观察转运交接以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的交接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渊P<0.05);观察组的护士交接问题不清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曰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转运交班时间为(4.18±0.51)min,低短对照组的(12.01±0.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78,P<0.05)。

结论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应用效果好,可减少不良事件与交接中问题发生率,提高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平均转运交班时间。

[关键词]SBAR沟通模式;急诊;ICU;转运交接[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21)5(b)-0260-04Application of SBAR communication mode in emergency ICU patients transferLIANG Tian-ying DENG Xiao-yun21.Department of Emergency,Zhongshan Southern District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528455,China;2.ICU,Zhongshan Southern District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528455,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BAR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transfer and handover of emer­gency ICU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80ca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ICU transfer handover in Zhongshan Southern District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March2019to July2020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40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40cases)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transferred by oral handover and filling in the ordinary handover form;the transfer handover was observed by SBAR communication mode,and the handover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nursing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7.50%,lower than25.00%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unclear nurse handover problem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5.00%,lower than27.50%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atients'total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97.5%,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60.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average transfer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4.18±0.51)min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12.01±0.70)mi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57.178,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BAR in the transfer of patients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ev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Key words]SBAR communication mode;Emergency;ICU;Transfer handover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委员会研究报道指出,医疗纠纷事件60%以上是因沟通障碍所致,需采用标准化且有效的沟通模式优化医护的交接工作叫急诊科[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山市医学科研项目(2019A020423)是病情危急且严重患者抢救关键场所,患者在初期的检查与抢救后,重症患者需转运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开展进一步治疗,而该过程的交接工作易发生医患纠纷的主要环节,所以如何保障急诊转运到ICU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8No.14May 2021时患者基础信息及诊疗的安全性是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找到有效沟通交接模式叫“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SBAR)是基于证据为前提的交流模式,可优化交接质量,降低或完全避免交接期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叫目前SBAR的发展应用成为国内外医务人员关注焦点,但现阶段关于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转运患者到ICU期的交接效果应用研究较少。

SBAR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SBAR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SBAR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医院中最关键的部门之一,承担着重要的护理和监护工作。

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患者在ICU接受治疗,并需要密切监测和护理。

在这种情况下,护士之间的交接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影响。

传统的护理交接班往往存在信息传递不清晰、沟通不畅的问题,容易导致误解和错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SBAR模式被引入到ICU的护理交接班中。

SBAR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沟通工具,由情况(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和建议(Recommendation)四个部分构成,可以帮助护士清晰地传递重要信息,提高交接班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ICU这样一个繁忙并且工作强度大的环境中,采用SBAR模式进行护理交接班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丢失和错误,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了解SBAR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和优势,对于提升护理交接班效率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1.2 问题意义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护理交接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而在传统的护理交接班中,存在着信息传递不清晰、不及时以及不完整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延误。

如何改进护理交接班的质量,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正文2.1 SBAR模式的概念SBAR模式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沟通工具,其英文全称为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

SBAR模式最初是在美国海军内部用于军事医疗中的数据传递和传达,后来逐渐被引入到医疗卫生领域中,成为医护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

SBAR模式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和Recommendation。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重症监护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各项指标多变,所以重症监护工作人员交接班次较多。

护理人员交接工作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监护过程。

SBAR沟通多用于美国军队,其具备高效性、精准性特征,可有效减少交接工作存在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

床旁交接班制度是护理的关键制度,可保障医护人员对患者连续观察,有效改善护理的质量。

交接班质量的情况可体现出护士工作水平、业务能力、管理效率。

护理床旁交接班不仅属于对本班患者疾病、治疗、护理的概括,还可以为下一班物理工作进行提供帮助,能够体现出医护工作者班次内总体护理水平。

有效的护理交接班方法可保障护理效率、质量。

最近几年,医学领域对物理工作的要求有所提升,一些学者意识到重症监护室床旁交接班工作的重要性,该工作和患者治疗息息相关,规范交接班不仅能为患者、各班次护士提供信息传递途径,还能够为改善护理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此次研究着重探讨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时运用SBAR沟通模式的状况。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随机挑选医院2020年4月到2021年9月的重症监护患者作为案例,共计80例,研究时与患者之间签订知情同意书。

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包含实验组、对照组,各组40例患者。

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区间介于10~68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9岁。

患者病程时间为1.2~3.4年,平均病程是2.3年。

实验组当中,男性患者共计20例,女性患者共计20例,患者平均年龄介于12~67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39.5岁,患者病程时间为1.4~3.3年,患者平均病程是2.35年。

研究了解了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年龄情况、患病时间情况,两组患者并不具备显著的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采取无差异对比治疗分析。

1.2临床标准1.2.1临床纳入标准(1)采取研究之前,调查的患者在1月针内不包含常规治疗,并没有采取其他的治疗;(2)患者愿意参与此次调查。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

SBAR 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SBAR 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具体作用,分析此类沟通模式对护理人员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否有积极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近一年来收治的100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分别实施传统的沟通模式以及SBAR 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B组护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低于A组,P<0.05。

结论:SBAR 沟通模式能让接班的护理人员清楚地掌握患者姓名等基本资料,而科学的沟通也能使接班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患者治疗方案、当前的状态等信息,明确护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情等,从而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护理,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提升其身体恢复速率,因而此类沟通模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SBAR 沟通模式;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患者因其肺外,或者肺内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以及各种原因导致其体内循环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而被送入急诊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与监护,让其能够得到更加细致且安全的护理,保证患者的身体能够得到有效地恢复[1]。

急诊重症监护室内的护理人员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对患者进行监护,定时观测其病情的发展变化,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而因为这部分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且病发后的各项情况也特别紧急,所以,需要每位接班的护理人员掌握这些患者的各项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就需要使用系统、科学的沟通方式,让接班的护理人员能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而本文就围绕SBAR 沟通模式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近一年来收治的100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

其中A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B组男女患者各25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65.579.43)岁,且一般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

排除标准:①排除处于临终状态,或者处于高度老衰的患者;②排除不能撤离呼吸循环支持的患者以及癌症晚期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研究窑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10月第55卷第29期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模式在急诊-ICU转送中的应用范洁起长伟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浙江嘉兴314000[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诊与重症监护患者转送中实施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耀2016年6月在接收并转运至重症监护的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5例,三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及传统转运交接模式,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B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C组采用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

观察三组患者的转运交接效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C组患者转运交接中各项护理效果评分、满意度评分、整体护理效果评分及整体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P<0.05),且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

结论无缝隙护理配合SBAR标准化护理模式可降低急诊与重症监护患者转送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患者转送;急症护理;重症监护;护理标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701(2017)29-0132-04 Application of seamless care combined with SBAR model in emergency-ICU transferFAN Jie ZHAO ChangiveiIntensive Care U n iL, Jiaxing C iL y H ospiL al of TradiLional Chinese M 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L h e effecL of seam less care com bined w iL h SBAR standardized com m unicaLion m ode in L h e L ran sfer of em ergency and intensive care p a L ie n L s. Methods A L o L a l of 135 p a L ie n L s w h o received and transferred L o inLensive care u n iL from June 2015 L o June 2016 w ere enrolled in L h is sL u d y. They w ere divided in L 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according L o L h e random num ber L a b le m eL h od, w iL h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 a L ie n L s in L h e groups w ere L r e a L e d w iL h conventional care and L ra d iL io n al L ra n s p o rL m ode. The group A w as L r e a L e d w iL h seam less care m an­agem ent on L h e basis of L h e above L r e a L m e n L. The group B w as L r e a L e d w iL h SBAR standardized com m unication m ode, and group C w as given seam less care com bined w iL h SBAR standardized com m unication m ode. The effecL s of L ra n s p o r L and delivery, nursing adverse even L s and nursing saL isfacL ion in L h e L h re e groups w 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nursing effecL, saL isfacL ion score, overall nursing effecL score and overall nursing saL isfacL ion score w 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C L h a n L h o se in L h e group A and group B(P<0.05), and L h 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 L s w as significantly lower L h a n L h a L of group A and group B(P<0.05). Conclusion The seam less care w iL h SBAR standardized nursing m od­el can reduce L h 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 L s in em ergency and inLensive care p a L ien L s, im prove L h e qualiL y of care and p a L ie n L saL isfacL io n.[Key words] P a L ie n L L ran sfer; Em ergency care; InLensive care; Nursing standards急诊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第一环节,也是高新护 理技术与先进抢救设备高度集中的科室,因此对护理 人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均有较高要求,但急诊科病房 护理工作内容复杂,任务繁重,在急诊-ICU转运交接 过程中,仍存在推卸责任、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问 题,进而影响患者后续治疗,使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 威胁。

为提高患者转运交接效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本研究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实施无 缝隙护理与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

无缝隙护理是 [基金项目]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公益类)(2014AY21 033-1)一种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 式,其以先进护理理念及管理理论为基础,并将科学 管理方法作为依据,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干预,从 而保证护理质量。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是以情景、背景、评估及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交接班沟通技术,可 通过该模式促进护患信息交流,对护理服务质量及患 者生命安全是一种有力保障。

目前无缝隙护理与 SBAR模式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 成效[“2],但关于两者联合应用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 将其联合用于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对其效果 进行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32 CHINA MODERN DOCTOR Vol. 55 No. 29 October 2017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10月第55卷第29期•护理研究窑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耀2016年6月在本院经急诊转 运至ICU的患者135例,其中男72例,女63例,年龄 20耀76岁,疾病类型:创伤14例,呼吸系统疾病4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30例,神经系统疾病18例,消化系 统疾病25例。

纳入标准:(1)均经超声等临床诊断并 确诊为需进行急诊抢救治疗的患者[3]。

(2)无凝血功能 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

(3)治疗及护理依从性良好。

排 除标准[4]:(1)不同意本项研究方案者。

(2)不能顺利完 成本研究者。

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和 C组,每组各45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护理方法1.2.1常规护理与传统转运交接模式的实施三组均 采用常规护理及传统转运交接模式,常规护理包括评 估患者病情、急救治护、日常护理及对症护理等,常规 转运交接模式以口头交接为主,转运前通知急诊科室 准备好转运途中所需急救设备及药品,并带齐病历资 料,由导诊员、急诊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陪同进 行转运,到达ICU后与接收人员进行口头交接及交接 单签字确认,交接单登记内容仅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时间、入院科室。

1.2.2无缝隙护理干预措施实施A组采取无缝隙护 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并确定无缝隙护理方 案。

构建以主管医师为该方案主要负责人,急诊护士 为方案执行者的一体化护理管理框架,落实责任范 围,使所有护理人员均能全面掌握工作内容。

(2)完善 转运交接流程。

由主管医师对转运交接中存在的风险 进行系统评估,并与参与该方案的医护人员共同商议 转运交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 化、转运交接所需医护人员数量及制定突发状况应急 措施等。

(3)规范转运交接内容。

根据转运交接内容制 定详细的转运交接单,如患者一般资料、各种影像学 检查资料、急救前各项检查工作和检查结果等,转运 交接工作中各环节责任人需将自身所负责的工作内 容进行准备记录并签署姓名,以供备案和查询;定期 核查转运车及急救用品,保证急救用品齐全、无缺损;转运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采取合理对策,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4)确保转运交接工作无缝隙。

交 接时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转运至目的,并仔细核实交 接内容,确保其内容准确无误后由转运及接收人员在 交接单上签字,转运人员方可离开。

1.2.3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建立与实施B组患者 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ICU患者进行转 运交接,详细内容如下:(1)建立SBAR标准化沟通方 案,并对患者转运交接单进行设计。

根据SBAR标准 沟通方式,与急诊科工作特点相结合,经质量控制小 组集体讨论后,共同制定急诊科SBAR标准化交接方 案,保证交接时患者信息资料的完成性,做到有效沟 通,SBAR标准化沟通方案内容:S(现状):简述患者 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

B(背景):说明患者目前病情、治疗状况、诊断情况及入院时间,同时还包括当前监 测指标、异常情况、检验指标。

A(评估):评估患者的 用氧情况、皮肤情况、管道情况等。

R(建议):了解患 者已实施的护理措施,并对后续治疗及护理方向进行 有效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