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赏析专题——边塞诗

合集下载

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讲练——边塞征战诗

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分类讲练——边塞征战诗

常考题型
1.对情感主旨的理解 2.对内容的理解 3.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常考题型和解题技巧
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 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 、湍上急流、 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边塞诗的主旨
常许国的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的《从军行》 金城北楼① 高适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还”-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反对战争的怨战情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里人。 --陈 陶《陇西行》 pán)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 4、描写征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愁绪。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积水连山、湍上急流、城头残月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5、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A.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6、 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斑。——陆游 C.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7.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D.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题材,以描写边塞风景和表达士兵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

这种诗歌形式的典型代表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昌龄的《从军行》等。

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风景的壮美和表达士兵的忠诚与孤独,打动了无数读者,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边塞,指的是国家的边境地带,是安全与危险、有人烟与荒凉、美丽与荒芜并存的地方。

在古代,边塞地区是兵戈频繁、刀光剑影的地方,士兵们在此经历着无数的磨难和考验。

边塞诗正是通过对这些特殊环境的描写,展示了士兵们在边塞孤独生活中的坚韧与忠诚。

边塞诗中最经典的代表之一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宽阔辽远和壮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心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这样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色。

而诗人的壮志则表现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中。

这首诗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志向高远的豪情。

与此不同,《从军行》是王昌龄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边塞士兵凄凉的生活为主线,表达了士兵在战争年代的忠诚与孤独。

诗中的士兵“白骨夜半无人埋,蓝田日暖玉生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痛苦。

然而,诗中却蕴含了士兵刚刚离开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园的眷恋,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士兵的无私奉献。

边塞诗以其特殊的题材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边塞诗描绘了辽阔的边塞风景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展示了他们的忠诚与坚韧。

通过细腻而情感丰富的描写,边塞诗打动了数代读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园的深情厚意。

边塞诗也成为了后人对士兵和边塞生活的羡慕和赞美之词。

边塞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通过对边塞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边缘与彼岸。

边塞是各种矛盾并存的地方,也是黑暗与光明的边界。

士兵们的忠诚与孤独,体现了每个人面对生活挑战时都要面对的选择和付出。

边塞诗通过以特殊环境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悲壮,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2018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边塞战争诗

2018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边塞战争诗

精选可编辑ppt
9
• 三、常见典故 1.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
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 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 “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 边州。”
2.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 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 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 ,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 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7
(五)描写山川景物奇丽壮阔 、苍劲寥廓的边 塞风光、风土人情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开阔、高远,让人心情振奋,顿生满腔豪情。正是这 壮丽的河山,激起戍边将士们拼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 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如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 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 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 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把立功塞外也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
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
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
了写诗的灵感。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
发展起来了,形成一精个选可新编辑p的pt 诗歌流派。
2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
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 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qí)、崔颢(hào)、王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
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

中考复习专题之边塞征战诗专题

中考复习专题之边塞征战诗专题

边塞诗抒发的情感
1、怨情
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
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 家与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 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 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豪情
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 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 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句叙写诗人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 慰问将士的事件。
• B.诗歌传神地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更是千古名句。
• C.第五、六句“直”“圆”二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 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1 如何判断 2 归纳特征 3 常考题型
如何判断
看标题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 军”等字词。
看作者
边塞诗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如何判断
看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居延、萧关、受降城、瀚海、轮台、夜郎、楼兰、阴山、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等;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黑云、秋月、雪、霜、冰、孤城、雁、长城、黄沙、北风、明月、 斜阳、黑山、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剑、弓、号角、辕门、戈、矛、戟、斧、刀、战车、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6、与战争有关的典故:燕然勒功(把功勋刻在石头上)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赏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赏析

初三语文作业——课外古诗赏析一、考点梳理: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句(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词)××句(上阙/下阙)都运用了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赏词、炼字(……字用的好/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6、赏句(例: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首联的作用;请赏析……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手法简要赏析。

)二、常见古诗词分类:1、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饮酒》)2、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3、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4、边塞诗: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军旅生活的艰苦;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5、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例:《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商山早行》)7、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卜算子·咏梅》《石灰吟》《赠从弟》)8、咏史怀古诗: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如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王朝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引发对时局的感慨或自己身世的共鸣等。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赤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幽州台歌》)借用典故、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借古讽今“商女……”等手法。

诗歌鉴赏——边塞诗

诗歌鉴赏——边塞诗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 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 战思考。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 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 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 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 的骄奢、朝廷的昏聩;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 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等等。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 往来。
[常用技法]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 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 写,日常生活的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 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 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 虚实结合等手法。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如 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 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 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的情愁。征人思乡,或表现边 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 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 活的艰苦,表现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 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渴望归家的 寂寥心情,等等。

2018届边塞诗鉴赏

2018届边塞诗鉴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 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 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 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 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 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5、厌恶连年战事,反对统治者的 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 舞。” 高适
二、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燕山雪大大如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2、征人思乡,闺妇盼归。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 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 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 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 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专题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杨炯、王昌龄、李益、李贺等。

边塞诗人四大家: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高适,别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王昌龄,字少伯,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后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岑参,唐玄宗时期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

后两次从军边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王之涣,字季凌,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李贺,字长吉。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27岁(有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姬、征人、胡儿。

地名则有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疏勒为西域古国,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

)4.作者均富有浪漫进取的精神,因此诗中充满了激情和豪兴,显示出充沛的爱国情感。

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更洋溢著马革裹尸、立功沙塞的雄心……胡天: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

边塞诗及赏析引导语: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诗词非常的多,而对于边塞诗想必很多人都有接触过,那么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边塞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首《出塞》,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之一,明代“后七子”李攀龙评此诗为七绝诗压卷之作。

此诗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关心边防的主题。

诗的意象苍茫浑厚,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此诗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边塞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们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厚,感情悲壮。

表现了战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军中的酒宴是盛大欢乐的酒宴,全诗仅仅四句,用明快的语言,跳动的节奏,就给人带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

明代“后七子”王世贞又评此诗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清代王渔洋谓:七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

而清末民初的章太炎也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首。

由此可见王之涣的凉州词盛名之大。

《凉州词》之二王之涣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此诗是王之涣作的《凉州词》组诗第二首,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突厥首领小杀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赏析: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怎么能没有一首边塞诗歌呢,这首《从军行》就是李白的边塞诗之一。

2018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赏析专题——边塞诗

2018年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赏析专题——边塞诗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赏析专题——边塞诗[知识讲解]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古诗赏析](一)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二)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歌学案

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歌学案

一、类型特征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

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而且雄浑豪放、格调高亢、慷慨悲凉。

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二、历史渊源一般认为,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发展到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战争频繁,统治者拓土开疆,重武轻文,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各时期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1、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2)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2)文章来自:古诗题材的分类之——边塞诗(慷慨悲壮,意象雄阔)【边塞诗的基本知识】(一)概念——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杜甫、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二)特点——读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①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②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③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1.边塞诗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等2.归纳特征(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4)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4)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4)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附答案(4)文章来自:爱师网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2.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1/ 12(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4.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5.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2/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8.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赏析专题——边塞诗[知识讲解]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古诗赏析](一)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二)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

(三)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1、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

2、本诗最后一句写出唐军的怎样气势?(六)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七)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八)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九)湘南即事戴叔伦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十)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十二)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十四)田家郑獬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

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十五)秋夜山居唐·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

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分)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2分)(十六)舟行〔明〕吴承恩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1 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 从“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十六)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十七)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十八)咸阳值雨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1. 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十九)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二十)秋夜曲张仲素①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教师用: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赏析专题——边塞诗[知识讲解]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古诗赏析]1、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⑵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1、⑴“丧”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⑵“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

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⑴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⑵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

2、⑴“碎”字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⑵选材上写了一次败仗而且是从败仗中写出豪气。

首先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包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

其次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

3. 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⑴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⑴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氛围。

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⑵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4、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问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问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问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