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 苏继荣
外科感染
20
九、早期防治菌群失调、真菌感染 早期防治菌群失调、
病因: 病因: 1.长期大量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 泰能 舒普深 长期大量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泰能 舒普深, 长期大量使用高级广谱抗生素 泰能,舒普深 西力欣,氯林可霉素 氯林可霉素. 西力欣 氯林可霉素 2.年老 体弱 伴有糖尿病 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年老,体弱 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年老 体弱,伴有糖尿病 3.应用激素 应用激素. 应用激素 4.严重的长期感染 严重的长期感染. 严重的长期感染 5.有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有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有伪膜性肠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22
肠道二重感染:口服万古霉素, 肠道二重感染 口服万古霉素,局部大便灌肠 口服万古霉素 真菌感染:口服大扶康 肠道局部大便灌肠. 口服大扶康, 真菌感染 口服大扶康,肠道局部大便灌肠. 泌尿系统:全身用药 大扶康) 全身用药( 泌尿系统 全身用药(大扶康) 局部使用达克宁冲洗 呼吸系统:全身用药 大扶康) 全身用药( 呼吸系统 全身用药(大扶康 局部使用达克宁气管滴入. 局部使用达克宁气管滴入. 血中发现真菌:二性霉素 治疗. 二性霉素B 血中发现真菌 二性霉素B治疗.
5
三.彻底充分的引流
感染灶必须引流, 感染灶必须引流,危重患者尤为重 手术创伤尽可能小, 要。手术创伤尽可能小,力求获得最充 分的引流。否则,单评ICU的支持治疗 分的引流。否则,单评 的支持治疗 是毫无意义的。 是毫无意义的。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正确的使用抗生素:
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的另外 一个重要措施,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 一个重要措施,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病原 菌药物敏感实验, 菌药物敏感实验,病情轻重决定所选用的抗生 通常使用方法有两种: 素。通常使用方法有两种:
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对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共60例运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阿米卡星使用鞘内注射的方式治疗时对颅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性,鞘注剂量以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CNS毒副反应,通过颅内感染控制时间将无 CSF 漏组与有 CSF 漏组对比。
结果 60例患者中被治愈的52例,有效率为86.7%。
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明阿米卡星鞘内注射可使患者颅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
药物总量与CSF中WBC计数、体温、颅内压等颅内感染监测指标间为负相关( P <0.05) 。
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副反应, 但是很快得以恢复。
结论阿米卡星对很大一部分引发颅内感染的致病菌具有敏感性, 有效率高,显效快, 无显著的CNS 毒性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米卡星鞘内注射颅内感染因血脑屏障常导致颅内感染患者脑组织中药物有效浓度的不足,此时可采取鞘内注射抗生素直接进行抗感染治疗。
鞘内注射治疗药物如:阿米卡星、多粘菌素、头孢他啶、多粘菌素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疗效。
本次研究是对应用阿米卡星采用鞘内注射方法治疗开颅内感染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CNS)毒副反应。
阿米卡星属于半合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临床上已有多例鞘内应用治愈颅内感染的相关报道。
本次我们选择两年来应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60例,进而判断药物的剂量、疗程疗效的关系以及它的CNS毒副反应。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共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从18到68岁,平均45.7岁。
在原发病类型中包括有颅内肿瘤22例,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10例,脑积水15例,有颅底畸形8例,其中闭合性颅脑损伤5例。
液相蛋白芯片与酶免疫法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基 于 WHM#&*V VA;. XL-,*M 的 液 相 蛋 白 芯 片 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 用荧光 染料将微小的乳胶微球分别染成不同的荧光色进 行编码 " 在微球表面以共价方式连接蛋白 + 核酸等 物质 " 可用于免疫分析 ’ 核酸研究 ’ 酶学分析 ’ 受体 和配体识别分析等研究
Y>)2Z
所有测试血清标本均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 医院临床送检样品 "77 份正常体检标本 " 其他分别 收 集 检 测 指 标 阳 性 的 血 清 标 本 &;<. 阳 性 C1 例 "
’=; 阳性 20 例 "’;>?!? 阳性 C@ 例 "’;>0@ 阳性 @1
例 ) 病种和年龄等其他临床医疗信息未进行分类 ) 二 ’ 方法
生物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 进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技术 $ 能够同时检测 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或结构等信息 $ 在人类全基 因组测序完成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上发挥着巨大 的作用 # 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相关的重要内容之 一 $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正在兴起 $ 需要有新的类似 于基因组测序的高通量手段来满足对蛋白质表达 % 结构 %功能等研究的需要 $因此蛋白芯片的技术成为 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 以荧光微球为载体基质的液 相蛋白 ! 微球 " 芯片技术 $ 结合了基因芯片研究的微 阵列和蛋白质研究的酶联免疫分析 !?@ABC" 技术 $ 在现阶段的蛋白质抗原抗体检测中具有巨大优势 # 液相蛋白芯片最大的优势在于可达到高通量
!"#$%&’(") "* +,-.,/ 01,$ 2341"5 6)7 2,8&"$9&4,8:; ;)<=2; ,22.)"%((%= ,) 7;4;04,)> ?".& 4.2"& 29&@3&( !"#$ %&’() !*+$ ,-’.!/&’() 0*1 2&3!435’6) !*1 7&5’!896) :;<+ =3!>&5’.(? (@ A8B59CD8’C -E F/&’&F5/ %5G-95C-9H) A-’.E5’. ,-IB&C5/ J-’.4& K’&L89I&CH) MN5’.N5& 6OO(6PQ :N&’5R 6@ MN5’.N5& J8//.8’ %&E8 MF&8’F8 :-@ %CS) MN5’.N5& 6O(6OP) :N&’5@ ABC(4&904D ECF;04,G; G( -*, H+ $ 5#IH#J )K#+ -L-,*M N(/ ,K* J*,*),#(& (N ,K* ,HM(/ M$/O*/- ;<.3 ’=;3 ’;>?!? $&J ’;>0@ #& )5#&#)$5 +/$),#)*: H;4I"7( .(-#,#P* -*/HM -$M+5*- (N ;<. #& C1 )$-*-3 ’=; #& 203 ’;>?!? #& C@ $&J ’;>0@ #& @1 $&J K*$5,K )(&,/(5 -$M+5*- #& 77 J*,*),*J +/#M$/#5L QL M#)/(+$/,#)5* *&RLM* #MMH&($--$L SA=B;T U*/* *V! $M#&*J QL ,K* 5#IH#J )K#+ M*,K(J: J;(.:4( GK* J*,*),#(& 5#M#,- $&J ,K* JL&$M#) /$&%*- (N ,K* 5#IH#J )K#+ M*,K(J U*/* M(/* -*&-#,#P* $&J U#J*/ ,K$& ,K(-* (N ,K* A=B; -,/$,*%L: <(/ Q(,K A=B; +(-#,#P* $&J &*%$,#P* -$M+5*-8 ,K* ,U( M*,K(J-K(U*J %((J )(//*5$,#(&: GK* MH5,#+5* N$),(/- M$L Q* J*,*),*J -#MH5,$&*(H-5L QL ,K* 5#IH#J )K#+ M*,K(J: K")8:.(,")( GK* 5#IH#J )K#+ )$& Q* H-*J #& )5#&#)$5 +/$),#)* N(/ ,K* J*,*),#(& (N ,HM(/ M$/O*/-: L;= M"&7(N GHM(/ M$/O*/ $ W#IH#J )K#+$ A#)/(+$/,#)5* *&RLM* #MMH&($--$L
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蒋可松;蒋小剑;于敏;夏汉通;黄冬梅;潘富林;刘兵
【期刊名称】《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年(卷),期】2002(002)001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法和早期肠道营养,基础方法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氧哌嗪青霉素和头孢唑林,创面用10%磺胺嘧啶银乳剂.结果观察组中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采用选择性肠道去污法和早期肠道营养可以降低严重烧伤病人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蒋可松;蒋小剑;于敏;夏汉通;黄冬梅;潘富林;刘兵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坑梓人民医院外科,518122;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4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
【相关文献】
1.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预防方法探讨 [J], 蒋小剑
2.双歧杆菌对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效果 [J], 张爱萍;彭燕;陈鑫;潘小云
3.肠道去污染疗法预防严重烧伤肠源性感染的效果观察 [J], 于敏
4.从原因和结果看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J], 常春娟;田甜;胡国栋;贾赤宇
5.从原因和结果看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防治 [J], 常春娟;田甜;胡国栋;贾赤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外科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意识障碍
危险因素之意识障碍
吞咽、咳嗽等 生理反射
减弱或消失
痰、血和 呕吐物等 不易排出
下呼吸道阻塞
肺部感染
长期留置导尿管
尿路感染
1.邓敏,林宁.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非条件Logistic模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39-742. 2.罗良生,李英斌,张健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600-603.
其他相关危险因素
手术持续时间长(>4小时) 再次手术者 NNIS危险评分>0分等
周炯,李桂平,王爱等.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0):758-760.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应对措施
提高预防意识 加强基础护理 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神经系统原发病 在侵入性诊疗时严格无菌操作 根据感染部位及临床表现合理选用药物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侵入性操作 意识障碍 高龄 住院时间长
罗良生,李英斌,张健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600-603.
危险因素之侵入性操作
侵入性操作是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首要危险因素1
机械性损伤
破坏机体正常的 防御和屏障机制
危险因素之高龄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原发病重,易发生医院感染
李梅,胡三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5):393-394.
危险因素之住院时间长
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1 研究显示,当住院时间>30天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增加
重症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1)
医学ppt
41
7. 胰腺腹水和胰性胸膜瘘的处理 当胰液通过破裂的假性囊肿或者破裂的胰管进
入到腹腔时,就可产生胰性腹水,腹水里淀粉酶升 高一般即可诊断,大约50-60%的病人通过禁食、胃 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等非手术治疗可在2-3周内治 愈,持续或复发性的腹水可通过内镜治疗。
医学ppt
42
8. 胃肠道瘘的治疗 小肠、十二指肠、胃、胆道、结肠脾曲胃肠道
靠的方法。
医学ppt
32
后期(发病14日后)并发症的治疗
1. 急性液体积聚的治疗 1). 无菌性的液体积聚一般会自行吸收不需要特 殊治疗,经皮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液体积聚都 是没有必要的,反而有可能导致感染; 2). 感染性液体积聚可行经皮创刺引流及抗生素 治疗。
2. 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 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行EST
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早期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发生率高;
后期胰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胰腺损害CT评分高;
预后差,早期死亡率高。
医学ppt
16
临床表现
1. 腹痛:中上腹腹痛,向腰背部放射 2.恶心、呕吐 3.腹胀 4.腹膜炎体征 5.其他:全身症状、发热、休克 6.Grey Turner’s sign, Cullen’sign, DIC
医学ppt
28
急性期的治疗
原则上胰腺炎发病14日内均不行手术治 疗,但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1. 大量渗出,大量渗出时可行腹腔置管引流,或经
腹腔镜冲洗引流; 2. 伴有局部感染,病情进一步加重; 3. 腹腔室隔综合征,严重的应行腹腔减压; 4. 明确的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行EST。
气管切开护理查房PPT课件-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查房ppt
生 4.防御性咳嗽放射 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气管、支气
理 功 管对机械性刺激较敏感;
能 肺叶支气管以下的感受器对化学性刺激较敏感。
2021/6/7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有效通气。
气管切开的目的
咽喉部手术时为保持 呼吸道通畅也常行预 防性气管切开。
2021/6/7
适应证
1.深昏迷、颅内及周围神经疾病所致的咳嗽、排痰功能 减退,呼吸道分泌物黏稠潴留,使下呼吸道阻塞、肺不 张等,造成肺泡通气不足。
患者入我科治疗前的简介
7月25日19时17分, 经积极抢救,P108 次/分,SPO27080%
Patient data
7月25日18时50分患者突发呼 吸骤停,心率血压下降,呼之 不应,BP:37/17mmHg P:40 次/分
7月25日20时14分, 病情稳定转ICU进 一步治疗
2021/6/7
79.1
94.2
90.9
92.1
87.5
40-75
C反应 118.4 蛋白 (mg/ L)
120.1
220.5 356.8 0-8
血红蛋 88
95
121.0 110 95
91
115-
白
2021/6/7
(g/L)
175
血气分析
项目 7/25 7/26 8/3 8/5 8/8 8/12 正常 值
PH 7.36 7.46 7.43 7.48 7.47 7.46 7.35 ~ 7.45
Patient data
既往史
尘肺病史,治疗史不详; 2月前因胸椎骨折卧床休息 颅脑CT示双侧基底区小腔隙,脑萎 缩;
现病史
患者刘保江,男,71岁, 因“因咳嗽、咳痰、纳 差、发热半月余,憋喘 半天”入院。医疗诊断: 继发性肺结核、呼吸衰 竭。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技术三级以上教授(160)潘铭紫(1896-1982)江苏苏州,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蔡翘(1897-1990)广东揭东,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几(1897-1951)福建福州,第四军医大学法医学专家,一级教授王逸慧(1899-1958)福建闽县,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郑集(1900-)四川南溪,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营养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第四军医大学实验胚胎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福星(1902-1975),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兼眼科主任陈华(1902-1990),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丁德泮(1908-1995),第四军医大学放射生物学专家欧阳官(1911-1996)四川资中,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郭祖超(1912-1999)上海青浦,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荣光(1912-2007)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于清汉(1912-2003)辽宁大连,第四军医大学精神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汪美先(1914-1993)浙江衢县,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校科研部长毕汝刚(1914-1993)江苏洪泽,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主任纪仲愚(1914-1992)安徽寿县,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学校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丁鸿才(1914- )江苏涟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苏鸿熙(1915-)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汪良能(1916-1989)安徽南陵,第四军医大学烧伤整形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蔡用舒(1916-2000)湖南益阳,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88年7月退休陆裕朴(1917-1993)江苏宿迁,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骨科主任、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学校副校长苏成芝(1917-2000)辽宁海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牟善初(1917-)山东日照,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孙传兴(1917-)湖北黄陂,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副院长张学庸(1919-2010)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导,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总后“一代名师”()史俊南(1919-)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内科主任徐君伍(1919-200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姜绍谆(1919-)浙江江山,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病毒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复周(1920-2001)河南舞阳,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杨为松(1920-2006)辽宁开原,第四军医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传染科主任李继硕(1920-2005)吉林榆树,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总后一代名师(1996)侯悦(1921-2003)辽宁绥中,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教研室主任郭鹞(1922-)河南洛阳,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403研究所1室主任周树夏(1923-2007)浙江诸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曾任颌面外科主任巢振南(1924-1999)江西景德镇,第四军医大学外科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刘彦仿(1924-)山东海阳,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宁仔(1925-),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女张立藩(1927-)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游国雄(1928-2003)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代明(1953-)重庆市人,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0),少将军衔陈志南(1952-)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6.12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鞠躬(1929-)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总后一代名师,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神经科学教育家张生勇(1939-),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王克为(1923-)辽宁新民,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教授施际武(1928-),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臧益民(1928-)江苏常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济(1928-)四川成都,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文亮(1934-)辽宁营口,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研究所所长隋延仿(193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饶志仁(1935-)湖南浏阳,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三觉(1937-)江西修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06.02陈苏民(1937-)广东中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采芳(1939-),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马文煜(1940-)河北保定,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妙章(194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伯泉(1943-),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高昇(1945-)河南偃师,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及西京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安钢(195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凯(1955-)安徽嘉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病毒学与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立波(1955-)山西左权,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远强(1950-)湖北??,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骅(1961-),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云庆(1961-)河南新野,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皇甫恩(1929-)河北??,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山(1934-)吉林扶余,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苗丹民(1956-)山东威海,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秀珍(1945-)河北丰润,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女李良寿(1929-)江西临川,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尹宗江(1930-)天津武清,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龚书明(1931-)北京通县,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勇(1954-),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卫生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忠(1941-)江苏无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学骥(1914-2000)河北鸡泽,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刘少炽(1919-)陕西商县,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李家齐(1914- )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教授沈纪宗(1925-)安徽怀远,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大军(1929-)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经济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鉴汶(1931-)河北深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百治(1939-)陕西华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照江(1941-)河北盐山,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教授、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王正洪(1950-),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乾初(1916-)湖南宁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郭庆林(1918-)山东夏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于茂生(1919-)山东平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延年(1919-),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粟秀初(1925-)湖南邵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易声禹(1926-200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滨(1927-)山东招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女牟震先(1928-)山东烟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大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刘维永(1929-)江西南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志清(1930-)山西兴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外科教研室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钱蕴秋(1931-)江苏太仓,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邓敬兰(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胡蕴玉(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女夏天(1932-)浙江镇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王锦玲(1932-)广东南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陈景藻(1932-)北京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
最新: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最新:申国骨街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曰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一、概述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真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高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真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旱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二、定义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奠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陈性渗出、C皮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等[1,2]。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真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类疾病[2]。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青组织感染。
三、分类(-)时间分类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3期[3];旱期感染(<2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真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延迟期感染(2~10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虫日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高更强的rlf抗力,雷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慢性期感染(>10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青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
讨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复杂病例
讨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复杂病例1. 简介大面积烧伤是指烧伤面积较广、侵及深层组织的严重烧伤,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极具挑战的情况。
大面积烧伤不仅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且常常需要长期的康复和精心的护理。
本文将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复杂病例,并提供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2.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严重生理变化大面积烧伤会引起患者的严重生理变化,包括体液丧失、电解质紊乱、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下降等。
研究表明,烧伤后早期的改变主要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通畅性减低以及体液外渗等。
这些生理变化导致了组织水肿、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影响器官的灌注和功能。
烧伤后还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进一步损伤各个器官系统。
3.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MODS指的是由于严重烧伤引起的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衰竭。
大面积烧伤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进而导致多个器官系统受损。
常见的受累器官有肺脏、肾脏、肝脏和心脏等。
MODS的发展过程非常复杂,治疗难度也较大。
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是必要的。
4.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康复需求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和护理。
康复过程包括创面护理、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和心理支持等。
创面护理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创面清创、敷料更换和预防感染等。
功能锻炼旨在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饮食调理主要通过合理的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代谢的恢复。
心理支持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心理康复也至关重要。
5. 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观点和理解虽然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但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大面积烧伤也提醒我们加强烧伤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对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及愈合时间的影响
护理园地 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对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朱学琴ʌ摘要ɔ㊀目的㊀探讨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对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及愈合时间的影响ꎮ方法㊀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 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的临床资料ꎬ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40)两组ꎮ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治疗+负压封闭创口治疗ꎻ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局部氧疗ꎮ均干预12dꎬ之后采用标准湿性疗法或手术治疗ꎮ比较两组患者干预3d㊁6d㊁9d㊁12d伤口愈合积分㊁肉芽组织生长情况ꎻ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率及愈合时间ꎮ结果㊀干预6d㊁9d㊁12dꎬ研究组伤口愈合积分均低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干预3d后ꎬ两组肉芽组织覆盖率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干预6d㊁9d㊁12dꎬ研究组肉芽组织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3个月内患者均完成预定伤口治疗ꎬ3个月内治愈率为73.68%(56/76)ꎬ对照组3个月内愈合率为58.33%(21/36)ꎬ研究组3个月内愈合率为87.50%(35/40)ꎮ两组手术治愈率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研究组湿性伤口治疗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ꎬ且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㊀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治疗创伤性慢性伤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ꎬ缓解病情ꎬ提高伤口治愈率ꎬ缩短愈合时间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ꎮʌ关键词ɔ㊀创伤性慢性伤口ꎻ㊀负压封闭ꎻ㊀局部氧疗ꎻ㊀创口愈合[中图分类号]R641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20.14.052㊀㊀当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而导致皮肤㊁组织㊁骨等组织结构破坏ꎬ因病情较复杂ꎬ若创口长时间不愈合可发展为慢性伤口[1]ꎮ由于慢性伤口常停滞不愈合与复发ꎬ伤口的愈合是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问题ꎬ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ꎬ也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ꎬ如何促进伤口愈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ꎮ负压封闭创口治疗可利用引流来控制感染ꎻ局部氧疗可改善局部组织的低氧环境ꎬ改善微循环ꎬ促进伤口愈合[2 ̄3]ꎮ基于此ꎬ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对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及愈合时间的影响ꎬ对慢性伤口愈合本研究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ꎮ现报道如下ꎮ一㊁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 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的临床资料ꎬ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40)两组ꎮ对照组中男20例ꎬ女16例ꎻ年龄28~68岁ꎬ平均(45.21ʃ2.04)岁ꎻ伤口持续时间18~70dꎬ平均(42.11ʃ2.03)dꎻ渗液酸碱度7.03~8.72ꎬ平均(8.05ʃ0.21)ꎮ研究组中男22例ꎬ女18例ꎻ年龄26~67岁ꎬ平均(45.18ʃ2.06)岁ꎻ伤口持续时间17~72dꎬ平均(42.13ʃ2.05)dꎻ渗液酸碱度7.06~8.74ꎬ平均(8.06ʃ0.19)ꎮ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具有可对比性ꎮ纳入标准:(1)均符合慢性伤口诊断标准[4]ꎻ(2)伤口面积ȡ4cm2ꎻ(3)血糖水平控制良好ꎮ排除标准: (1)伤口伴有活动性出血者ꎻ(2)伴有大血管或神经暴露者ꎻ(3)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㊁晚期肿瘤者ꎮ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ꎬ给予常规处理:采用温和的清洁液对创口创面进行消毒ꎻ采用手术的方式清除坏死组织ꎻ充分引流ꎬ纳米银敷料抗感染等ꎻ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食㊀㊀作者单位:523952东莞仁康医院外科谱ꎬ补充维生素ꎬ提供优质蛋白食物ꎬ控制血糖㊁血红蛋白㊁体重等维持正常水平ꎮ采用负压封闭创口治疗:ZN50智能仪器为负压创伤治疗仪ꎬ负压设置-120mmHgꎬ模式为间歇模式(吸引5min间歇2min)ꎮ具体方法:将引流管接通负压装置ꎬ开放负压ꎻ负压有效标志为填充的泡沫敷料块明显瘪陷ꎬ出现管型ꎬ薄膜下无液体集聚ꎻ24h/dꎬ持续治疗12dꎬ引流3d更换一次敷料和管道ꎮ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ꎬ采用局部氧疗联合治疗:仪器为国赢科技微氧伤口治疗仪ꎬ氧流量设置为3L/minꎬ湿度为65%ꎬ温度27ħꎻ给氧管/负压吸引管需采用盐水纱布包裹ꎬ分别放于伤口两侧ꎻ采用透明黏性薄膜封闭创口区域(ɤ2cm)ꎻ打开治疗仪开关后进行持续送氧治疗ꎬ24h/dꎬ持续治疗12dꎬ3d更换一次敷料和管道ꎮ由于两种仪器是便携式ꎬ患者可在家进行治疗ꎬ遇到问题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ꎮ12d后根据患者的情况ꎬ采用手术植皮治疗或湿性疗法处理伤口ꎮ3.评价指标:(1)伤口愈合积分:更换敷料与管道时ꎬ采用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USH)统计伤口愈合评分(包括伤口面积㊁24h伤口渗液量㊁组织类型)ꎬ0~17分ꎬ分值越高ꎬ伤口越严重ꎮ(2)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更换敷料与管道时ꎬ使用尺子测量伤口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ꎬ计算肉芽组织覆盖率ꎮ肉芽组织覆盖率=肉芽组织面积/伤口面积ˑ100%ꎮ(3)伤口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统计患者3月内的治愈率及愈合时间ꎮ治愈标准:上皮覆盖㊁3%双氧水涂抹无氧化反应ꎮ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ꎬ以( xʃs)表示计量资料ꎬ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ꎬ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ꎬ采用χ2检验ꎬ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ꎮ二㊁结果1.两组伤口愈合积分比较:干预3d后ꎬ两组伤口愈合积分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干预6d㊁9d㊁12dꎬ研究组伤口愈合积分均低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1ꎮ表1㊀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积分比较( xʃsꎬ分)组别干预3d干预6d干预9d干预12d对照组(n=36)14.15ʃ1.2113.25ʃ1.1811.67ʃ1.0210.21ʃ0.94研究组(n=40)14.17ʃ1.0912.08ʃ1.0511.10ʃ0.989.21ʃ0.81t值0.0764.5742.4834.981P值0.9400.0000.0150.000㊀㊀2.两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比较:干预3d后ꎬ两组肉芽组织覆盖率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干预6d㊁9d㊁12dꎬ研究组肉芽组织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2ꎮ表2㊀两组患者肉芽组织覆盖率比较( xʃsꎬ%)组别干预3d干预6d干预9d干预12d对照组(n=36)9.10ʃ1.4716.31ʃ2.0127.33ʃ2.3542.01ʃ3.02研究组(n=40)9.63ʃ1.6220.36ʃ2.1335.64ʃ2.3851.36ʃ3.14t值1.48810.96715.28913.198P值0.1410.0000.0000.000㊀㊀3.两组伤口愈合率及愈合时间比较:3个月内患者均完成预定伤口治疗ꎬ3个月内治愈率为73.68%(56/76)ꎮ其中ꎬ对照组9例选择手术ꎬ27例选择伤口湿性治疗ꎬ3个月内愈合率为58.33%(21/36)ꎻ研究组17例选择手术ꎬ23例选择伤口湿性治疗ꎬ3个月内愈合率为87.50%(35/40)ꎮ两组手术治愈率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ꎻ研究组湿性伤口治疗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ꎬ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见表3ꎮ表3㊀两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比较组别手术治愈率[n(%)]湿性伤口治疗治愈率[n(%)]治愈时间( xʃsꎬd)对照组(n=36)5(13.89)16(44.44)51.36ʃ3.12研究组(n=40)16(40.00)19(47.50)38.77ʃ2.64χ2/t值3.4254.52319.048P值0.0640.0330.000㊀㊀讨论㊀创伤后由于组织损伤面积较大ꎬ一般愈合时间会>1个月ꎬ因而会发展为慢性伤口ꎬ无法正确的自愈需借助外力才能达到愈合的目的[5]ꎮ由于组织灌注不良缺血再灌注损伤㊁细菌感染㊁缺氧等情况ꎬ创面修复能力被削弱ꎬ导致创面愈合较难ꎬ而慢性伤口尽管给予有效局部治疗ꎬ但很难快速愈合ꎬ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6 ̄7]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对创面的深入研究ꎬ新型的治疗技术不断的被应用ꎮ负压封闭治疗技术不但增强伤口创面的引流作用ꎬ而且可加快感染腔隙的闭合ꎬ从而促进伤口愈合ꎬ同时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ꎬ有效防止感染ꎬ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ꎬ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ꎬ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一系列难愈合伤口的治疗方法[8]ꎮ负压封闭治疗技术可通过增强引流ꎬ清除坏死组织ꎬ减少细菌定植ꎬ利于伤口生长ꎻ激活慢性伤口修复细胞并增强其活性ꎻ减轻伤口周围水肿ꎬ从而促进血液循环ꎻ减轻组织脂肪或氧化反应ꎬ增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ꎻ促进血管化形成和提高组织增殖活性[9 ̄10]ꎮ通过负压封闭治疗技术最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ꎬ减少伤口面积ꎬ为手术前做好伤口床准备ꎬ并降低手术闭合伤口操作的复杂性[11]ꎮ组织创伤后机体组织代谢增强ꎬ可导致局部缺氧ꎬ此外创伤后感染也可导致伤口组织缺氧ꎬ因而给予氧疗可改善组织缺氧情况ꎬ从而减低伤口组织及器官损伤ꎮ其中高压氧可提高组织的氧分压ꎬ但不稳定因素较多ꎬ因而临床治疗创伤性慢性伤口可给予局部组织氧疗[12]ꎮ由于伤口愈合伴随着皮肤组织代谢的增加ꎬ而大量组织和细胞活动依赖于氧气供给ꎬ因而伤口的氧气供应情况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3]ꎮ通过局部氧疗来改善伤口组织的氧分压ꎬ促进毛细血管循环ꎬ从而控制感染ꎬ达到创面愈合的目的[14]ꎮ因而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治疗在利用负压引流的同时改善伤口组织的氧分压ꎬ控制感染ꎬ从而加快创面愈合[15]ꎮ本研究结果显示ꎬ干预6d㊁9d㊁12dꎬ研究组伤口愈合积分均低于对照组ꎻ干预6d㊁9d㊁12dꎬ研究组肉芽组织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ꎬ表明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对创伤性慢性伤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ꎬ促进伤口愈合ꎬ缓解病情ꎮ本研究中研究组湿性伤口治疗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ꎬ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ꎬ提示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对创伤性慢性伤口可提高伤口治愈率ꎬ缩短愈合时间ꎬ从而为临床治疗复杂创口难愈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法ꎮ综上所述ꎬ局部氧疗联合负压封闭治疗创伤性慢性伤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ꎬ缓解病情ꎬ提高伤口治愈率缩ꎬ短愈合时间ꎬ值得临床推广应用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傅晓瑾ꎬ张佩英ꎬ李会娟ꎬ等.慢性伤口局部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ꎬ2019ꎬ25(16):1996 ̄1998. [2]㊀张聪明ꎬ王谦ꎬ任程ꎬ等.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局部水泡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ꎬ2017ꎬ19(3):203 ̄206. [3]㊀喻都ꎬ肖海军ꎬ薛锋ꎬ等.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跟腱创伤后异位骨化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ꎬ2016ꎬ30(9):1098 ̄1103.[4]㊀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组).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1:3. [5]㊀徐洪莲ꎬ赵书锋ꎬ郝建玲.56例慢性伤口的标准化评估及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ꎬ2018ꎬ18(1):18 ̄21.[6]㊀杨敏烈ꎬ吕国忠ꎬ朱宇刚ꎬ等.慢性伤口专病医疗联合体诊疗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ꎬ2018ꎬ34(8):635 ̄638. [7]㊀陈孝强ꎬ张伟ꎬ李学拥.负压伤口疗法促进创面愈合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ꎬ2018ꎬ34(4):243 ̄246. [8]㊀郎中亮ꎬ王明刚ꎬ钟晓红.慢性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持续灌洗负压封闭引流的治疗效果[J].安徽医学ꎬ2018ꎬ39(4):396 ̄400.[9]㊀陈春杏.1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大面积慢性伤口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ꎬ2016ꎬ37(34):4360. [10]㊀张丽君ꎬ缪玉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ꎬ2019ꎬ25(11):2228 ̄2232.[11]㊀刘清娴ꎬ苏静ꎬ陈文专ꎬ等.TIME伤口床准备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用于慢性伤口护理[J].护理学杂志ꎬ2017ꎬ32(18):1 ̄6. [12]㊀贺迎春ꎬ宗咏花ꎬ鞠明兵ꎬ等.缺氧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ꎬ2019ꎬ35(15):1709 ̄1711. [13]㊀徐正东ꎬ李海胜ꎬ王淞ꎬ等.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ꎬ2017ꎬ33(5):287 ̄294.[14]㊀李延辉ꎬ张丽ꎬ肖厚安.局部氧疗对慢性创面皮肤移植患者创面愈合的疗效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ꎬ2019ꎬ23(3):27 ̄29. [15]㊀蒋琪霞ꎬ徐娟ꎬ李晓华ꎬ等.负压封闭结合局部氧疗改善创伤性慢性伤口愈合的效果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ꎬ2016ꎬ29(7):731 ̄736.(收稿日期:2020 ̄04 ̄06)。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质控班课件】
➢病人术前已有≥3中危险因素
➢污染或严重的手术切口
➢手术持续时间长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病人
➢ 治愈其他部位的感染; ➢ 控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况; ➢ 改变生活习惯; ➢手术野皮肤的准备:备皮、修剪指
(趾)甲、沐浴等; ➢ 抗菌素的使用; ➢ 心理准备。
医院管理者
➢从器官/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 分离出致病菌;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或影 像学发现有脓肿或感染的其他证据;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 期容易清除;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 未大量繁殖,不易迅速清除;
➢ 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不同类别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显 著不同,据Cruse统计
➢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后部位或肛门周 围手术部位感染;
➢ 感染性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 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的手术部位感染
感 染 发 生 手 术 后 30 天 内 ( 无 植入物)或1年内(有植入 物);感染与外科手术有关, 以及感染涉及到切口深部软 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 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Ⅱ类
显污染。
类型
污染切口 Ⅲ类
污秽-感染切口
Ⅳ类
标准
新鲜开放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 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 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 开胸心脏按压)者 。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 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切口浅部组织 的手术部位感染
➢思想重视 ➢资金支持 ➢设备支持 ➢管理到位
主管及主刀医生
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球菌 93 % , .5 另外 1 真菌 , 8 6 % , 菌株构成 比详 , 2例 占 .3 各 见
表 1 。
表 1 1 9例 病 原 菌 分 布 构 成 比 3
1 1 病例 选择 19例 患者 为我 院烧 伤科 20 . 0 0 3年 1月 至 20 0 7年 1 月期间住 院大面积烧 伤患者 , 中男性 9 其 3例 , 女性
LI Be - u U n h a,CHANG a Fn
( h i e l’ o i lfX ’i X ’ig i h i 10 5 h a T eT r P o e S s t inn h d p H pao g, inn ,Qn a 8 0 0 ,C i ) g n
Ke r s L r e ae u n;W o n n e t n y wo d : a g -r a b r u d if ci ;P t o e o ah g n
.
会发现更多 的小脑梗死特别是小灶病例 。 2 2 临床表 现 根 据本 资料 , 出以下几 点供 临床诊 断参 . 提
考: 中老年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 以眩晕 、 恶心 、 呕吐 、 倾倒或 步 态不稳为主要症状 ; 眼震 及不 同程度 的肢体或 ( ) 有 和 躯干共 济失调 ; 可有 颅 神 经及 锥体 束 征 ; 张力 改 变 ( 肌 多为 双侧 降 低 ) 高颅压征 。其 中有一点临床 值得注 意 , 就是小 脑梗死 ; 这 患者很难正 常行走或站立 , 对某些 轻症患 者有一定 鉴别 意 这
正确应对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肺部感染
相符合, 并排除其他感染如鼻窦炎、 尿路感染或导管 相关感染等;4 从标本采集方法、 () 标本质量、 细菌浓 度( 定量或半定量培养 )涂片所见等, 、 评价阳性培养
为显著。 这一点在呼吸系统感染更为突出, 我国H P 结果的临床 意义。 5 临床存在肺部感染证据, A () 多次 临床调查显示, 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铜 痰培养提示纯铜绿假单胞菌或鲍曼不 动杆菌生长。
细 菌” 应 当引起 临床 医生 的重视 。 ,
1 非 发酵菌 感 染的流 行病 学
作 者 单位 : 2 0 0 江 苏 省南 京 , 京 军 区 南 京 总 医 院 10 2 南
了病 原 菌总分 离率 的 5%, 0 而令人 深 思的是这 种增
加是发生在人们对 H P诊治和预防 已有很大进步 A 的今天。 二是非发酵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 杆菌属的耐药率不断增加。 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 (E T Y)显示非发酵菌在 H P致病原 中占据前 SN R A
・Leabharlann 34 ・ 6 M o m r ci a e ii e de P a tc l M d c n ,Ap i 2 2 rl 01 ,Vo . 4, 12 No. 4
肺癌经皮介入射频消融, 氩氦刀冷冻、 镜技术、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自荧光支气管镜技术、 入诊断与治疗, 支气管 内超声、 气道 内支架置入术、 气道 内消融技术 微 波热凝 及组 织 间放 射性 粒 子植 入 治疗 、自发 性气 ( 如电热消融、 微波、 激光消融、 氩等离子体凝固等) 胸及支气管胸膜瘘的封堵等方面均做 了 、 很多有益的 特别是随着同国外同行 间的交流 日益增多, 我 气道内冷冻、 支气管内近距离后装放疗、 光动力治疗、 探 索, 气道 内高压球囊扩张术等; 另一部分为通过内科胸 们 与国外 的差 距正在 缩小 。介 入性肺 脏病 学 涉及 的 呼吸内科、 危重症学科、 耳鼻喉、 麻 腔镜进行 的诊断的治疗技术。 这两部分构成介入肺 领域包括胸外科、 也属于微创 医学的 脏病学技术的主要部分 。但是, 随着介入肺脏病学 醉科和放射科等多个 临床学科 , 的不断发展, 其诊治范围和相关技术将不断扩大和 范畴。介 入性 肺脏 病学 的诞 生是 临床 医学发展 的必 发展, 像近年来开展 的经皮介入对肺部肿瘤进行射 然趋势, 符合 医学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另外, 电子 频消融、 放射性离子植入、 氩氦刀冷冻治疗以及经支 技术、 光学技术、 计算机技术、 医用材料学、 纳米科学
医院感染的暴发调查苏虹
八、采取控制措施
对患者实行分类管理
22%
制定出院标准
40%
加强指导
38%
控制传染源
八、采取控制措施
01
隔离区或隔离房间设独立的医疗小组以减少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03
操作前后必须消毒、 清洗双手
02
04
切断传播途径
八、采取控制措施
卫生部于2009年3月发文要求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开展血液透析的医疗机构进行“拉网式”检查,在“2009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部署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
安徽省霍山县医院血液透析感染事件
医院感染的危害
3
2
4
1
——美国每年因医院感染增加67亿美元医疗费用
——武汉同济大学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例病人人均多支出5058.28元
医院感染的暴发调查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医院感染的认识
医院曾因此被称为“死亡场所”、“产妇死亡之门” 19世纪初,Holmes发现医生带给产妇“产褥热” 首先使医务工作者认识到了医院感染。
漂白粉洗手消毒
1
2
医院感染的认识
1847年塞姆尔韦斯通过对产褥热的研究,于1861年发表了“产褥热的病原学观点和预防”,成为医院感染研究的先驱。
*
美国每年静脉插管超过500万例,感染85万例,其中血流感染5万例,病死率10%~35%。
1
安徽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安徽宿州市立医院眼科10名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感染--9名患者施行眼球摘除手术,1名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这起恶性医疗损害事件:由于医院管理混乱,违法、违规与非医疗机构合作,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手术室不具备开展眼科手术的基本条件,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均不符合开展无菌手术的基本要求,造成手术患者的医源性感染。 医院取消二级甲等称号;院长撤职,分管副院长严重警告记大过,眼科责任人警告记过、停止执业,卫生局局长、副局长、医政科长行政记大过警告处分。
皮肤顽固性溃疡微波热疗68例的体会
皮肤顽固性溃疡微波热疗68例的体会
原锦;刘钢
【期刊名称】《东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06(8)3
【摘要】皮肤顽固性溃疡系指经临床消炎、灭菌、局部换药等治疗手段,疗效不佳的创面。
一直是皮肤科和外科的常见难题之一。
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应用微波热疗治疗皮肤顽固性溃疡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97-198)
【作者】原锦;刘钢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放疗科,福建福州,350025;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放疗科,福建福州,3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
【相关文献】
1.瘀毒清治疗羟基脲所致皮肤顽固性溃疡8例报道 [J], 古学奎;李文晞
2.外用高渗糖、维生素C、ATP治疗皮肤顽固性溃疡9例 [J], 徐力生;徐力维
3.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羟基脲致皮肤顽固性溃疡1例报道 [J], 孙幸福;王学文
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皮肤顽固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J], 孙幸福;王学文
5.创灼膏综合疗法治愈皮肤顽固性溃疡5例体会 [J], 杨月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件
感染。
归
外源性感染:有体表或外环境 侵入人体内造成的感染。
类
内源性感染:由原存体内的病
原体经空腔脏器造成的感染。
病
病菌:
原
粘附因子、数量级增殖速率、病菌
体
毒素
致
病
因
素
及
宿主抗感染免疫:天然、获得性
机
人体易感因素:
体
局部情况
防 御
全身抗感染能力降低
机
条件性感染
制
外 科 感 染 的 病 理
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
先有病损或感染,发病时伴 恶寒发热,局部肿痛,边缘不 清,淋巴结肿大
新生儿皮下坏疽
背臀部多见,患儿发热、不 进乳或昏睡,皮肤发红、质地 变硬并扩大,中央变软起水泡, 严重时皮肤坏死破溃
老年人皮下坏疽
背部或侧卧着床处红肿痛, 伴发热,全身不适,继之变暗 波动感,穿刺有脓
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3. 气性坏疽:伤及肌肉,运动 障碍,细菌培养确诊
防治:注意卫生,选择有效 药物,局部切开引流。对证 支持治疗。
定义
丹
毒 临床表现
治疗
丹毒 丝虫病 … 淋巴管阻塞 淋巴淤滞 象皮肿
定义
淺部急性
淋巴结炎
和淋巴管
临床表现 炎
(acute
lymphadenitis
and
lymphangitis)
破 伤 风 外 毒 素 发 病 机 制
牙关紧闭开口困难
临 床
面部表情呈阵发性痉挛
表 项强直
现 角弓反张
诊断
有外伤史,外伤后出现肌紧张,张口 困难、颈部发硬、反射亢进
外科感染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
苏继荣
需要外科治疗的 外 感染。
科 感 染 定 义
混合感染
外
多数有明显的局部症状
科
主要病变是器质性的
感
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切除、 修复等
染
特 点
NO!
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类
分
按病程区分分类
类
按发生条件归类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按 病 菌 种 类 和 病 变 性 质 分 类
特异性感染:致病菌、病程演变、治疗处理不一致
按
病
菌
种
类
和
结核杆菌
破伤风梭菌
病
变
性
质
分
类
产气荚膜梭菌
白色念珠菌
1、急性感染
按
病
程
2、慢性感染
区
分
3、亚急性感染
原发性感染:伤口直接污染造
成的感染。
按
继发性感染:在伤口愈合过程
发
中出现的病菌感染。
生
条件性(机会性)感染、二重
条
感染(菌群交替症) 、院内
诊治
手
部 甲沟炎 急 脓性指头炎 性 手掌侧化脓性腱鞘炎 化 滑囊炎 脓 掌深间隙感染 性
感
染
甲沟炎
甲沟 炎和 指头
炎
指头炎
治疗
初期:外敷+理疗 后期:切开引流
掌侧化脓性腱鞘炎、 滑囊炎、掌深间隙感染
解剖基础:
1. 5个屈指肌腱被同名的腱鞘包绕; 2. 拇指、小指的腱鞘和桡侧、尺侧 滑液囊相同,两者在腕部相通;
促进组织修复
治
(一) 局部处理
1、保护局部,避免扩散。
2、理疗与外用药物
3、手术治疗
疗
(二)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根据菌种选择
(三) 改善全身状况
浅 部 疖 化 痈 脓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性 丹毒 感 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染
疖
胸前壁疖
面 疖
下腰及臀部多个散在疖肿,中央 有白色脓头。
无头疖
(一)非特异性感染
病
(二)特异性感染
理
1、结核
2、破伤风、气性坏疽
3、真菌感染
临
1、局部症状
床
2、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表
现
3、全身状态
4、特殊表现
(一) 临床检查
病史、体格检查(局部波动感)
诊
(二)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其他化验(根据情况选 用):评价脏器功能
断
病原体的鉴定:培养+药敏 (三)影像检查
源于口腔或面部,口腔者 易阻塞通气,颌下、口底肿胀; 面部者红肿热痛,全身反应重
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病菌为厌氧菌,炎症仅在 皮下层,初期同一般性皮下蜂 窝织炎,但进展快,且有捻发 音
诊断
根据病史及化验易于诊断
鉴别诊断
1. 硬皮病:皮肤不红,体温不 热
2. 小儿急性咽炎:颌下肿胀较 轻,咽部发红明显
临
现:
床
表 现
实验室检查:
1.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的特点
临 2.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床
的特点
表 现
3.真菌感染的特点
诊断 与治
疗
诊断:原发感染灶+临床表 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细菌 培养)
治疗:
1. 原发感染灶处理及解除病因 清除坏死物,消灭死腔,脓 肿引流;
2. 抗菌药 早期联合足量,根 据培养和药敏结果凋整
3. 示指—(鱼际间隙)、中指、无 名指—(掌中间隙)的腱鞘局限, 但是可以扩散到掌深间隙;
4. 掌深间隙解剖
一、化脓性腱鞘炎
临 二、化脓性滑囊炎 床 表 现 三、化脓性深间隙
感染
一、化脓性腱鞘炎: 二、化脓性滑囊炎:
治
疗
三、化脓性掌深间隙感染:
治疗
全身性外科感染
脓毒症 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 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呼 吸、神智等有明显改变。
3. 支持治疗 补充血容,纠正 低蛋白
4. 对症处理 退热 内环境稳定
有芽孢厌氧菌感染
破伤 风
病因病理
破伤风梭菌 缺氧环境
芽孢→繁殖体→外毒素-痉 挛毒素、溶血毒素
临床表现 潜伏6-12日
肌紧张性收缩,阵发性痉 挛:张口国难→“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四肢、躯干 肌肉)→面唇青紫、通气困难 (膈肌)。可因声光触、饮水 诱发,间隙不等,神志清楚
诊断 鉴别诊断 防治
定义
痈
(carbuncle)
临床表现
治疗: 1.及时应用抗生素, 防止脓毒症 2.局部处理
皮下 急性 蜂窝 织炎
定义: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 染,发于人体各部,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金萄菌多见
临床表现: 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 2.新生儿皮下坏疽 3.老年人皮下坏疽 4.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5.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用于内在感染的诊断
(一)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1、实施卫生管理;
2、正确处理创口:无菌观念、及时
预 清创、应用引流
(二)支持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1、改善营养状况
2、治疗原发病:糖尿病、尿毒症;
防 3、特异性免疫:抗毒素和疫苗;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
• (三)切断病原菌传播环节
原则: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 制止病菌生长,增强抗感染能力,
菌血症 是脓毒症的一种,血中 检出病原菌,但不指一过性细 菌入血(如拨牙),目前指临 床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
病因 致病菌多、毒力强、抵抗 力低
1、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
常
见
致
病
2、革兰氏阳性菌 金萄菌、肠 球菌等。
菌
3、无芽胞厌氧菌 4、白色念珠菌、曲霉菌
脓毒症主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