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大纲

合集下载

校勘学讲授提纲

校勘学讲授提纲

校勘学讲授提纲主要参考书《校勘学大纲》,倪其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校勘学释例》,陈垣,中华书局1959年版《校雠广义•校勘编》,程千帆、徐有富,齐鲁书1998年版《斠雠学》,王叔珉,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版本不限其他《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6辑,中华书局1984-2002《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平义》、《诸子平义》、《古书疑义举例》,[清]俞樾第一讲绪论分三个大问题: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二、校勘与校勘学;三、与校勘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分两个小问题:1、校勘(1)字义: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

《说文》:“校,木囚也。

”《说文解字注》:“犯人带枷也。

”刘师培:“校,训木母。

母字或误为‘田’,今本‘囚’,并非,本横木之称。

校雠本字,盖当作‘榷’,《说文》‘榷,敲击也’,《广雅·释诂》‘榷,击也’,古籍之文,凡义涉比核穷究者,恒以‘击’义引申,并旁击深捭,以期核实也。

隺、交同部,故假校为榷,较为校别,作较亦同,是犹榷辜或作较辜,扬榷或作扬校也。

”王叔岷《校雠学》:“校雠之字盖当作‘斠’,《说文》‘平斗量也’,段注‘月令,角斗甬,正全槩。

郑注:角、正,皆谓之平也。

’角者,斠之假借字,今俗谓之校,音如教。

因书有校雠字作此者,……校、榷、较诸字,与校雠之义无涉,虽皆可用,实假借字也。

”勘,词义侧重在“审查核定”。

《说文》“勘,校也。

”《玉篇》“勘,覆定也”。

古代审案、考察灾情、核对印符等,都可以叫“勘”。

校勘作为双音词,可能产生于六朝时期,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的异文,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

如:南朝宋·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唐《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谥,执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奏闻。

校勘学

校勘学

1、字句的校勘 (1)校误字(讹文、譌文)古书常见误字有以下几种: 第一因行近而误:A因不识字而误。《墨子· 所染》: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高偃史书无考,王念孙以为是 郭偃,《读书杂志· 墨子第一》以为后人传抄时中不识郭古 文而误,郭字古文为“高一早”误抄成高。B因不识俗字 而误。《淮南子· 原道》:“欲寅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 何况狗马之类乎?”王念孙《读书杂志· 淮南子第四》寅 是肉字之误,肉俗做“宍”。《广韵》《干禄字书》有此 字。C仅因两字相近而误。《管子· 法禁》:“聚徒威 群”,郭沫若《管子集校》认为“威”是“成”.《史 记· 项羽本纪》:“毋从俱死”,清人张文虎《校刊史记 集解· 索隐· 正义杂记》认为“從”是“徒” (今仍作从) 《史记· 魏世家》 “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索隐》 “《战国策》邺作鄰字为得。”(今本仍未改)《容斋随 笔· 卷二》说洪迈一次从曾祐处得曾紘抄的陶渊明《读山 海经诗》:“刑天無干岁,猛志固常在。”洪迈翻山海

两宋最著名的校勘学家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字倦翁,相 州汤阴人。生于1183年宋孝宗时,卒于1234年,宋理 宗时,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校勘学家,广搜异本,总 结出一套校勘方法。他校勘理论著作《刊正九经三传沿 革例》,此书今存,收《四库全书》中,足以反映南宋 校勘学发展水平,也是版本学著作。清代校勘学钱泰吉 《曝书杂记》评价岳珂校勘群书经验说:“宋岳倦翁刊 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诸刻,并兴国余氏,建安余仁忠 本凡二十本,此外又以越中(绍兴)旧注疏本,建本有 音韵注疏,蜀本,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 入梓。其所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于本书 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考异皆罗列条目,可见其详 审矣。”可见岳珂提出了用专业人士校勘的原则,从本 书到考异这七个环节提出一整套校勘的程序,第一要广 征异本,精审字画,订正注疏,详明音释,点定句读, 查明脱简,考订异同。至此校勘工作的程序基本确定, 后人多沿用此例。由专家经过校勘付梓方能称良本。

第三章 校勘131213

第三章 校勘131213

(二)校勘的功用
1、洪湛侯提出三点
(1)便利读书治学 清代学者在整理古籍方面曾经做出过很大的
成绩,对校勘的重要性更有着深切的体会。 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第一条就说:读书 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 精注本,事倍功半。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也说过: 欲 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 多误矣。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 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 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 ‚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 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 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 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 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 事情。
(3)作用 一是从对校中可以发现古书中的错误,二是
可以作为改正错误的有力证据,简单说就是可 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孙子兵法》:“地者,远近、险易、广狭、 死生也。” (4)注意事项 ①不参己见、不校是非 ②不能盲目信古 ③弄清版本系统 研究序跋 校对异同 参考前人成果
方 法 编
第三章 校 勘
参考文献:
1.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年
版 2.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校勘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一、校勘的功用
(一)校勘
1、概念
是以精密的方法,用不同版本或 其他资料,通过比较和推理,发现并校正古 书中由于抄写或翻刻等原因而产生的字句、 篇章等的错误。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 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 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 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 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 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 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 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 义。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第三章文献校勘学

(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 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 字。 如,《荀子· 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 王念孙认为,‚謪‛为‚谲‛之讹误。因 ‚谲‛、‚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 大小而定位次‛。 另如,《韩非子· 有度》:“攻尽陶魏之地。” 顾千里指出,‚魏‛当为‚卫‛。《韩非 子· 饰邪》:‚魏数年东向攻陶卫‛,可为佐证。 于鬯又加以补正,列举《吕氏春秋· 应言览》: ‚魏举陶削卫。‛《战国策· 魏策》:‚又长驱梁 北,东至陶卫之列。‛
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 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 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 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如汉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刘向为孝 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 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 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 勘”。《魏书· 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 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石经,其残缺者,
知无用而后可以言用矣。‛可见,‚侧定政宗‛ 应是‚厕足致泉‛之误。 又如,北宋曾纮读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有 “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 周必大考证《山海经》:‚刑天,兽名,口 含干戚而舞。‛认为‚形夭無千歲‛应为‚刑天 舞干戚‛,因字形相近而误。
4、理校法
理校法,就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学者当发现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 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 来加以改正。学者使用理校法,主要是从语言、 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
王念孙认为,‚筐‛、‚蓬‛均是‚筳‛ 字之误。筳读若‚庭‛、‚挺‛,《尔雅》: ‚庭,直也。‛《考工记· 弓人》注:‚挺,直 也。‛小簪形直,因此称为‚筳‛。柱与筳, 大小不同,而其形皆直,故类举之。此言大材 不可小用,小材不可大用,故柱可以持屋,而 不可以摘齿;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 ‚筳‛字隶书或作‚莛‛,与‚蓬‛相似, ‚筐‛与‚筳‛草书亦相似,故误‚筳‛为 ‚筐‛、‚蓬‛。 又如,《诗经· 硕鼠》:“誓将去女,适彼 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 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

文献学第四章校勘

文献学第四章校勘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 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 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 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
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 千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 ‛ 。《广 i) 雅》:‚匃,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 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匄‛,字形 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 。
理校要留意语言 • 《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 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 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注意体例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 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 无赦。”
注意史实 • 《文心雕龙· 时序》:“及明帝叠耀,崇 爱儒术”
• 古人云:“风虽无正色,然亦有 声。”[8] • [8]转引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荣小措撰.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月
(5)标点错误。 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 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 怎样发现文献的错误:有碍理解时注意 查证、通过不同版本的对照、熟悉古代 文献的一般特征等等。
(二)校勘学的功用
1、校勘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文献。 2、校勘是鉴定现存文献是否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方法。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行诸舞咏 。 • ①“序曰”,《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同,其它诸本均无。 • ②“性情”, 《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诸本作“情性”。〇“舞 咏”,《龙威》本作“歌咏”。案,作“舞 咏”是,“歌咏”或联想而误。

第七章 校勘

第七章  校勘

为代表,或称之为理校学派,强调在广搜异 文的基础上,根据古书体例和义理,运用文 字、音韵、训诂、版本等有关学识,考证异 文,分析正误,明确主张刊误订正。 戴震校勘方法有三: 一识字。二博征。 三空所依傍。
段玉裁提出校勘应分两步: 校书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
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 断其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 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 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经韵楼集》卷 七《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四)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
从刘向整理国家藏书完成目录学著作《别录》始,
校勘就成为历代公私整理藏书的一项基本工序, 校勘成果也成为公私目录记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录书记述版本异同,利用校勘成果,说明版本 优劣并推源溯流,将更有益于学者的选择与使用。 如郑玄《三礼目录》,主要是校勘方面的记录。

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其自
序即提出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 法则,全书“荟粹其说,以类而分”,共分 为20类 。旨在总结校勘经验,概括起来: ① 确乎讹误,应当是正; ② 别有依据,不可妄改; ③ 是义可两存,不必遽改。
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
校勘学
古籍校勘学是研究校勘和与校勘有关的问题
的一门学科,诸如校勘的内容,校勘的方法, 校勘的目的,校勘的历史等等,从中总结出 一整套科学理论,为今天的古典文献研究服 务。
二、校勘学史略
一、溯源 1.先秦的校勘实例只有三则。 1)《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2)昭公十二年《春秋经》云:“春,齐高偃帅师 纳北燕伯于阳。”《公羊传》云:“伯于阳者何? 公子阳生也。子日: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日:子苟 知之,何以不革?日:如尔所不知何?”

校勘学大纲

校勘学大纲

4.校勘学中文名称:校勘学 周学时:2英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学分:2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获得对古书流传演变以及传世古籍资料问题、特点的基本认识。

结合校勘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课程讲授外,加入一定的校勘实践,辅以相关讨论,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大纲:一、绪论:校勘与校勘学(3学时)二、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3学时)三、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的根本原则(4学时)四、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6学时)五、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10学时)六、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2学时)七、校勘成果的体现(2学时)八、辑佚、辨伪与校勘(自学)课堂讨论(2学时)5.古文献学史中文名称:古文献学史周学时:4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学分:4教学内容:讲述从先秦到清、近代的古文献学的发展状况,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文献学家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并总结古文献学发展历史中的经验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古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利用、整理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教学大纲:绪言(2学时)一、古文献学的意义、内容与性质二、古文献学史的性质与研究内容第一章先秦(6学时)“轴心时代”第一节、商周时代的文献典籍春秋以前的教育、学术和文献状况第二节孔子与六经一、 经的定义与十三经的形成二、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乐、《春秋》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四门十哲《显学》“儒分为八”孟子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淮南子·要略》一、诸子文献的特点二、诸子对文献的态度与利用的特点《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第二章两汉(8学时)第一节概述一、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国维《汉魏博士考》、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三、 两汉经学的传授源流(一)各种经书的今古文传授源流以及今文十四博士的设立(二)结合《经学历史》来看两汉经学的传授特点1师法与家法2两汉经学的不同特点(三)官方审定经义、校定经字的活动1石渠阁议2白虎观会议3熹平石经四、 其他文献的整理五、 经今古文学(一)今文、古文的名称由来(二)今文经、古文经的来历(三)经今古文的区别1写本不同(1)字体不同(2)异文(3)篇章不同2说解不同3宗旨不同(四)今古文之争1、今古文之争的过程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2、今古文之争的特点六、纬学与纬书(一)谶纬的区别(二)纬学与两汉经今古文学的关系(三)纬书的来源(四)纬书的流传与散失(五)纬书的价值第二节董仲舒一、生平、著作二、《公羊》学的内容与特点第三节司马迁第四节刘向、刘歆一、生平、著作二、古文献学上的成就1校理群书2目录学第五节王充第六节许慎一、生平、著作二、《五经异义》1缘由与意义2体例3内容特点4价值三、《说文解字》第七节郑玄一、生平、著作《后汉书》卷三五本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及其简史古书致误的原因和类型校勘的流程与方法数字时代古籍校勘的拓展胡适《校勘学方法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序》。

王念孙《读书杂志·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推荐书目第一节校勘及其简史一、校勘概说二、校勘简史述略(一)“校勘”名义《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说文新附》:“勘,校也。

”勘亦作刊。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勘合。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佚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一、校勘概说《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

”李善注引《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执卷唱读,案文雠对。

”注: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校勘”一语,出六朝时期,乃稽核审定,评定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之意。

–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 –《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宋代以后,“校勘”开始逐渐专指校正书籍文字错误。

–《南宋馆阁录》卷三:“校雠式绍兴六年六月史馆修撰范冲、秘书少监吴表臣参定: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圏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圏,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校勘学[1]ppt课件

校勘学[1]ppt课件
2
校勘与校雠
▪ “校勘”常被称为“校雠”或“雠校”,尤其在古书中,这 两个词的含义是等同的。但在今天,应当明确加以区别开 来。“雠校”始见于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 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 曰‘雠’也。此处校勘是等同于校雠的,具体工作就是指 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 容提要和编纂目录。南宋学者郑樵撰写《通志》一书中 《校雠略》篇具体内容是论述收藏整理、经营管理书籍的 理论和方法。他所说的“校雠”是指整个古籍整理而言。 清学者章学诚著《校雠通义》更是进一步明确“校雠”为 一种根据学术源流派别、并用以区别学术流派的古籍分类 著录的整理工作。至近代,出现了“校雠学”的专门学术 科目。因此,一方面“校雠”曾经等同于“校勘”,另一 方面,今天已经发展为两种不同学术科目。“校雠学”即 “古典文献学”包括“校勘学”的基本内容,但不等同于 “校勘学”。反之,“校勘学”是“校雠学”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但独立的“校勘学”所研究的内容要更专门, 3
8
刘向
陆德明
9
▪ 宋代,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 构,由校书郎校理群书,并制定了校勘条 例。宋代校勘名家有刘涣、刘恕、刘羲仲、 宋祁、沈括、赵明诚、郑樵等。其中郑樵 贡献卓著,他所著《通志·校雠略》,极大 的推进了校勘的理论建设。宋代校勘学专 著有张淳《仪礼识误》、方崧卿《韩集举 证》、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10
郑 樵
11
▪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校勘名 家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廷芳、谢墉、 姚范、卢文弨、钱大昕、钱东恒、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 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丕烈、孙星衍、 秦恩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骞、陈鱣、钱泰吉、曾钊、 汪远孙。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经他们校 勘过的书可称为善本。其中代表人物为卢文弨、顾广圻、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 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因继承宋学传统,以 对校为主要手段,又称对校学派。一派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的各种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 用文字、音韵、版本、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和 正误,明确主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因继承汉学传统,主 张考异文字正误,以理校为主,又称理校学派。清人的校勘名著 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 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 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等。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
汉语古籍校勘学是一门研究和编辑古代汉语文献的学科。

根据古代汉文书籍的特点,汉语古籍校勘学主要分成文本编辑学和校勘学两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编辑学和历史设定两个层
面探讨古书籍本质,并以其特定的文字文本为基础,对古书籍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加清楚、准确地掌握古书籍的实质特性。

文本编辑学是指根据古籍出土手抄本,利用古籍学的理论,以古文字文献为研究对象,研
究古文字的历时变化过程,比较古文字文献的完成过程,归纳出历史向前延伸而来的古文
字文献,研究古文字文献与历史实际关系,从而对古籍文献进行重编,重编出的古文字文
献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反映历史真相,勾画出历史的虚拟图景,从而获得历史的真实的认知。

校勘学首先要比较和研究古书籍,包括比较同款文献、比较同时代的不同类文献,重点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确定错字和空缺,有时还要把古书籍背景联系起来,如果发现共同错误和空缺,就可以确定错字和空缺。

校勘学旨在把古书籍编排成一个系统,从而为后世提供准确、可信的古书数字化文献供研究。

汉语古籍校勘学是一门融文本编辑学、校勘学和学科研究于一体的古董学科。

它不仅把古书籍文本编辑学层面和校勘学层面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从国家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古书籍的价值糅合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使古书籍成为精神财富和历史财富的宝藏,让学界
和普罗大众重新审视古代汉文的价值。

文献校勘学(全套课件156P)

文献校勘学(全套课件156P)

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
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 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 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 :“你还硬朗?” 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 贾珍道:“你 “你还硬朗?”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 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儿子也大了, 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
音同、音近致误;不明通假而作的错误处理等。
文义致误
因不明文义而妄改。

也叫夺文、夺、漏、阙,即漏掉文字。
第五十八回写芳官为宝玉吹火腿汤,她干娘也要来吹,晴雯见了,
骂小丫头,小丫头都说: “我们撵他,不出去;说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这是 何苦呢!——你可信了?我们到的地方儿,有你到的一半儿;那 一半儿是你到不去的呢。何况又跑到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又不 算,又去伸手动嘴的了。”(程甲本) “我们撵他,他不出去;说他,他又不信。如今带累我们受气。 你可信了?我们到不去的地方,还不算,又去伸手动咀的了。” (庚辰本)

义似抄脱
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 例:《汉书· 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 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 之。”

繁复抄脱 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 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 形 例:《淮南子· 说山训》“魄问于魂曰:‘道何以 为体?曰:‘以无为有为体。’魄曰:‘无有, 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 ‘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 而闻也’上本有‘魂曰无有’四字,魄问魂曰: ‘无有,和得而闻也?’故魂答曰:‘吾直有所 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

文献校勘学

文献校勘学

校勘不校读
校读是一个与门术语,校指校勘,读指句读,意思不 “点校”接近,还包括弄清思想内容、读通全书,实为 校勘文字不标点断句、疏通文丿结合起来。“校读”涉 及文字讹误癿发现、分析、判断、但整体上强调文丿, 最终目标在二弄懂全书。 “古书乀真有事:一版本乀真,一著作者乀真。略言乀, 前者谓乀校,后者谓乀读”校读古书丌仅包含校勘癿内 容,还应包含名物乀学、章句乀学和训诂乀学。
窜行抄脱
抄窜行。一般发生在两行有相同、相近词癿情况下。通常会在文丿上造 成确实,体现为文丿丌通。 例:《资治通鉴》卷九六《晋纪》十八胡兊家刻本:”石生猛将,关中 精兵,征西乀戓殆丌能胜也。“章钰所校宋十事行本、乙十一行本,下 均有”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丌能拔,征西乀戓殆丌能胜也“21字。

误字通例
字彖致误。戒曰“彖讹”
古文彖似而误。上古文字彖近相混,后人丌识古字而误为后丐癿 彖近字。 例:《文选》宋玉《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 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王弇乀讣为:“‘年’当为 ‘羊’,草书乀误也,‘当羊’,即‘尚羊’,古字假借耳 。”
语音致误,戒曰“别字”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事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事字为“迚去”事字,三行第十一、十事 字亦为“迚去”事字,抄彔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事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乀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仧癿药。虽然疏散,也丌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仧癿药。虽疏疏散,也丌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丌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丌 起麻黄、石膏、枳实癿狼虎药。我和佝仧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癿几十年癿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佝仧,就如秋天芸儿迚我 癿那才开癿白海棠是癿,我杨树,佝仧就如秋天芸儿迚我癿那才开 癿白海棠,违我禁丌起癿药,佝禁丌起癿药,佝仧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癿家坟里癿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仧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叧有杨树丌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穸心子癿。”麝 月笑道:“野坟叧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丌 最嫌癿是杨树,那举大笨树,叶子叧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佝成?最认人嫌癿是杨树,那举大树,叧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亏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页) 乱响,佝要偏比他,佝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1352页)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校勘与校勘学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校勘的资料 校勘的主要方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一、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作为一个双音节词,本义为比较审定,它由两个意义相 近的单音节词组成。
校的本义是犯人代的木枷。许慎《说文》:“校,木囚也。”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吕氏春 秋·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也。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汉末魏初的高诱是这个时期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在 《淮南子注》、《吕氏春秋训解》等著作中,也保留了 一定数量的校勘成果。如《淮南子·精神训》:“且人 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注云:“戒,备也。人形体具 备。‘戒’或作‘革’,改也。言人形骸有改更而作化 也。”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魏晋时期,玄谈风行,一扫汉儒烦琐之风,而以清虚为 尚。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魏晋人的古籍注释中很 少保存校勘成果。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 左传集解》当中,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学者汲取了汉儒 校勘经验,自觉运用小学、历法及古书义例等知识进行 校勘考证。
古代简册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 简,后世也称脱文较多的现象为脱简。古书脱页现象也 较常见,如《文心雕龙· 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 以增补,已非原貌。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 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 宋椠,何以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 理而亦知之矣。”

第四章校勘学课件

第四章校勘学课件

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
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 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 今存焉。
❖ 父母无相:爹妈命相不好 ❖ 父母无相留。
❖ 3、有助于疏通文字词义 去疑 显真 欣赏 身轻一鸟过,枪击万人呼。——杜诗
❖ 孔安国卒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 孔安国怎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
❖ 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得历代学者对 《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
❖ 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 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 征和二年(公元前91),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 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奸,贺父子下狱死, 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命宠臣江充为使者治巫蛊,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 遂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 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自杀。久之,巫蛊 事多不信。田千秋等上书讼太子冤,武帝乃夷江充三 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 “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
❖ 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 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 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 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 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 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原因
❖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盖是书( 《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 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 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 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 文者五十七。”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以《那》为首。”

校勘学——精选推荐

校勘学——精选推荐

校勘学第⼀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第⼀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校勘:⽐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

即把⼀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较它们的⽂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节校勘不是校对校对:书刊出版中的⼀项专门⼯作,如专家们对《⼆⼗四史》进⾏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致⽆误,这就是出版⼯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字语句,判断正误。

甚⾄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不可替古⼈修改⽂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形式:校对刘向《别录》:“⼀⼈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持本,⼀⼈读书,若怨家相对,故⽈雠也。

”内容①发展之⼀:校勘搜集不同版本,⽐较⽂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

前⼈使⽤校雠⼀词,更多指校勘。

刘向《列⼦叙录》:“所校中书《列⼦》五篇。

⾂向谨与长社尉⾂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向书六篇,⾂参书⼆篇。

内外书凡⼆⼗篇,以校除重复⼗⼆篇,定著⼋篇。

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作,包括古籍分类、⽂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录。

《汉书·艺⽂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传说,皆充秘府。

⾄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夫刘向校经传、诸⼦、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技。

每⼀书已,向辄条其篇⽬,撮其旨意,录⽽奏之。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

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校勘学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校勘起源久远,但进行系统总结为原则方法,是清代以来之事。

比较有名的是章学诚《校雠通义》。

尤其是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概括为“死校”和“活校”两种方法:“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本,顾千里广圻、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当然作为校勘方法,前人一直使用,但明确归纳为这样的原则方法,是一个进步。

但这种归纳总结,仍相当粗率。

真正做出科学总结、从而成为一个指导性的学科学说,是陈垣先生“校法四例”的提出。

清末沈家本校刻《元典章》,民国初陈垣据故宫藏元刻本及元抄本等其他几个抄本共六个本子校沈刻本,校出沈刻本讹误一万二千余条,写成《元典章校补》十卷(札记六卷、阙文三卷、表格一卷),又从一万二千余条讹误中,“籀其十之一以为之例,而疏释之”,是为《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

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于此得一代语言特例,并古籍窜乱通弊,比彭叔夏之《文苑英华辨证》,尚欲更进一层。

”(自序)建国后1959年改名为《校勘学释例》重印,在《重印后记》中说:“余昔为同学讲校勘学,要举例说明,欲广引群书则检对不易,欲单引一书,则例子不多。

例子多就是错误多,错误多未必是好书,未必是重要的书,要找一本好而又重要又错误多的书,莫如沈刻《元典章》,”“最适合为校勘学的反面教材,一展卷而错误诸例悉备矣。

”《释例》前五卷列举误例,共五大类四十二小类,第六卷校例,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即校勘学的原则,其中的“校法四例”,是作者总结出的校勘学的四种基本方法,现已得到学界的公认,其理论成就不仅远过前人,而且成为后代遵循的原则方法。

二、底本与对校本校勘的一个必要前提,是选择好底本。

第四章校勘学

第四章校勘学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一、讹:字写错。 二、脱:少了字。脱字、句、段、页、篇、卷 三、衍:增加字。衍字、词、句 四、倒:顺序颠倒。字、句、错简、篇章、目录、表 格内容 二重错误: 三重错误 导致错误原因
校勘的资料(上)
一、本书的异本 1.稿本 2.抄本:简本、帛本、纸抄本; 3.拓本 4.印本 5.注本 6.选本 7.校本 二、他书的引文 1.古类书 2.古书注 3.其他古书
校勘与校勘学
“校”,犯人带的木枷--校正书面材料的异同 “勘”,校也。 校勘一词出于南北朝时期 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 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目。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勘的功用
广义校勘:研究书籍的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 (校雠) 狭义校勘:改正书面材料上的文字错误。 校勘作用 ①便于通读古书 ②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③有助于文献整理 ④充实书录内容
校勘的资料(下)
三、其他资料 1.甲骨文 2.金文 3.石刻 4.古印、封泥 5.其他书籍中有关资料 6.专家意见
从事校勘所应具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知识一、语言学知识 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 二、校勘学知识 版本、目录 三、相关的专业知识 地理、典章制度、避讳、谥法、历算、名物
校勘的主要方法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校法四例》 一、对校: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易发现错误、改正错 误 二、本校:本书前后的异同 三、他校:其他文献引文及相关资料 四、理校:推理的校勘 1.语言 2.体例 3.史实 五、综合考辨 校勘的具体做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
1.定本。易阅读,但未必正确。 2.定本附校勘记。 3.底本附校勘记。存真。 4.单行的校勘记。不便检索原书。 5.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颇便撰者与读者。 6.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形式灵活多样,但散 见,难查找 7.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及校勘记撰写细则

文选白文会校校勘凡例一、本次会校以韩国奎章阁六家注本《文选》为底本,因其卷帙完整,所用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别出自北宋监本和平昌孟氏本,版本价值均较高。

二、对校本选用及简称如下:1.《唐钞文选集注》,简称《唐钞》。

2.《吐鲁番本文选》,简称吐本。

3.北宋国子监刊本《文选》,简称监本。

4.尤袤遂初堂刊本《文选》,简称尤刻本。

5.胡克家刻《文选》,简称胡刻本。

6.陈八郎本《文选》,简称陈本。

7.赣州本《文选》,简称赣本。

8.明州本《文选》,简称明本。

三、参校本资料众多,不一一列举,随文注出。

四、本次会校采用定本式,底本有误据他本改正者,随文出校记。

五、底本不误,他本有误者,不出校记。

六、底本不误,他本异文可通者,于校记中列出异文。

七、底本上可以确定的讹(错字)、脱(缺字,或称作“夺”)、衍(多字)、倒(颠倒)在本文中改正,并写出校记说明依据及理由。

校改原因显而易见的,则不出校记。

八、正文增删加上符号以便识别,加方括号“[]”表示增字,加圆括号“()”表示删字。

九、避讳字予以改回,需改动的避讳字每字首字出校记,后迳改。

十、一般虚字出入不出校,于虚字涉及修辞优劣的,则出校。

十一、因底本系据宋本翻刻,故异体字予以保留,不再改动。

十二、正文有疑问,无法解决者,也在校记中加以说明。

校勘记撰写细则一讹讹即是误,是指底本文字明显存在的错字,须审慎加以改正,并将改正的情况写入校勘记。

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述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明显错字,须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2)无版本依据的明显错字,须据他书改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原作某,某书引作某,今据改。

二脱脱又称夺,是指底本文字有阙字漏句,须审慎加以补足,并将补正的情况写入校勘记。

其校勘记的写法,大抵有以下表示方式。

(1)有版本依据的脱文,须补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书写格式是:某下某字原阙,今据某本改。

(2)无版本依据的脱文,须据他书补正后出校,其校记的简要的书写格式是:某下某字原阙,按某书做某,今据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校勘学
中文名称:校勘学 周学时:2
英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学分:2
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获得对古书流传演变以及传世古籍资料问题、特点的基本认识。

结合校勘学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课程讲授外,加入一定的校勘实践,辅以相关讨论,以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大纲:
一、绪论:校勘与校勘学(3学时)
二、校勘的历史发展和校勘学的形成建立(3学时)
三、古籍的基本构成和校勘的根本原则(4学时)
四、校勘的一般方法和考证的科学依据(6学时)
五、致误原因的分析和校勘通例的归纳(10学时)
六、校勘实践的具体方法步骤(2学时)
七、校勘成果的体现(2学时)
八、辑佚、辨伪与校勘(自学)
课堂讨论(2学时)
5.古文献学史
中文名称:古文献学史周学时: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学分:4
教学内容:讲述从先秦到清、近代的古文献学的发展状况,介绍各个时期重要的古文献学家的学术特点及成就,并总结古文献学发展历史中的经验和方法。

使学
生了解古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利用、整理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教学大纲:
绪言(2学时)
一、古文献学的意义、内容与性质
二、古文献学史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先秦(6学时)
“轴心时代”
第一节、商周时代的文献典籍
春秋以前的教育、学术和文献状况
第二节孔子与六经
一、 经的定义与十三经的形成
二、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乐、《春秋》
第三节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四门十哲
《显学》“儒分为八”
孟子
第四节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
《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淮南子·要略》
一、诸子文献的特点
二、诸子对文献的态度与利用的特点
《墨子》、《荀子》、《韩非子》等
第五节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第二章两汉(8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国维《汉魏博士考》、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
三、 两汉经学的传授源流
(一)各种经书的今古文传授源流以及今文十四博士的设立(二)结合《经学历史》来看两汉经学的传授特点
1师法与家法
2两汉经学的不同特点
(三)官方审定经义、校定经字的活动
1石渠阁议
2白虎观会议
3熹平石经
四、 其他文献的整理
五、 经今古文学
(一)今文、古文的名称由来
(二)今文经、古文经的来历
(三)经今古文的区别
1写本不同(1)字体不同(2)异文(3)篇章不同
2说解不同
3宗旨不同
(四)今古文之争
1、今古文之争的过程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2、今古文之争的特点
六、纬学与纬书
(一)谶纬的区别
(二)纬学与两汉经今古文学的关系
(三)纬书的来源
(四)纬书的流传与散失
(五)纬书的价值
第二节董仲舒
一、生平、著作
二、《公羊》学的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司马迁
第四节刘向、刘歆
一、生平、著作
二、古文献学上的成就
1校理群书
2目录学
第五节王充
第六节许慎
一、生平、著作
二、《五经异义》1缘由与意义2体例3内容特点4价值
三、《说文解字》
第七节郑玄
一、生平、著作
《后汉书》卷三五本传。

《戒子书》。

二、古文献学上的特点:
1兼通经今古文,成一家之学
2精通小学,长于训诂、校勘
3辨章学术、综考六艺
4成就与影响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6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国家图书的聚散
二、 本时期思想学术状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经学与玄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 语言文字学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四部书籍的整理概况
五、 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与汲冢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二节何晏、王弼
何晏:生平与学术;《论语集解》的特点
王弼:生平与学术;《周易注》的特点
第三节虞翻、王肃
王肃学术特点:
1反对郑学,得失兼有。

2著作;与几部古书的关系
第四节韦昭、杜预
第五节、史书注家
第六节、颜之推
第四章隋唐五代(8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从分立到统一
(一) 南学与北学
(二) 唐代经学的统一
二、 从信古到疑古
三、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 四部书籍的整理
第二节陆德明
一、 生平、著作
二、 《经典释文》注释体例
三、 古文献学上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孔颖达、贾公彦等与诸唐疏
一、 孔颖达和《五经正义》
二、 九部唐疏的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颜师古
《汉书注》的特点和成就
第五节《文选》注家李善及“五臣”
李善注的特点和成就
“五臣”注的特点
第六节刘知几
第七节司马贞、张守节
第五章宋辽金(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 政治概况及其对于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疑辨之风的兴起
(一)仁宗庆历时期(1041-1048)是经学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二)宋代疑辨风气产生发展的经过
(三)疑辨风气形成的原因
三、宋代的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
(一)宋代的思想学术流派与古文献学的关系
(二)训诂考据之学的发展及其对义理之学的影响
四、语言文字学的成就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五、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欧阳修、曾巩
一、 欧阳修生平著作
二、文献学上的特点与成就
三、 金石学的开创之功
第三节王安石
第四节郑樵
一、 生平著作
二、《容斋随笔》
第六节朱熹
一、 朱熹的生平、著述、思想
二、理学思想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古文献学特点与成就
(一)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并重
(二)辨伪学
(三)注重校勘
第七节廖莹中、岳氏及其他校勘家
第八节王应麟
一、生平著作
二、学术渊源和特点
三、古文献学上的特点和成就
《困学纪闻》的写作、内容和特点
第九节王若虚
第六章元明(6学时)
第一节概述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思想学术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胡三省
第四节杨慎
第五节胡应麟
第六节方以智
第七章清及近代(12学时)
第一节概述
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清及近代古文献学的特点和分期
经、史、子、集各类文献的整理概况和主要成就第二节顾炎武
第三节黄宗羲
第四节阎若璩
第五节惠栋
第六节钱大昕
第七节戴震
第八节段玉裁
第九节王念孙、王引之
第十节卢文弨、顾广圻
第十一节章学诚
第十二节龚自珍、魏源
第十三节俞樾、孙诒让
第十四节章炳麟、王国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