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中的碳减排及政策导向

合集下载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加剧,中国积极响应并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下面将就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进行阐述。

一、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应加大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加快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发电,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

加快发展核能,提升核电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减缓碳排放的增长。

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国应通过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加大节能力度,推广节能型设备和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通过建筑节能设计、采用高效节能材料等手段,实现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降低。

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传统燃油车辆的使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三、加强环境治理和碳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环境治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碳交易市场可以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形成市场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给予低碳经济的发展以经济支持。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国际低碳合作组织,与其他国家共同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包括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治理和碳交易市场建设,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选择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来自气候、能源、生态等诸多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本文通过阐述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问题发展策略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及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

我国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气候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京都协定书》的签订到“巴厘岛路线图”的制定,再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顺利落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相比较以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推进,低碳经济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低碳经济的内涵。

最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快速的发展使资源、环境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

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环境等问题,其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保障能源安全问题。

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碳减排政策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降低气候风险,各国纷纷引入碳减排政策来积极推动减排工作。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碳减排政策,并回顾其历史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分析国际合作与协议、技术创新与推广以及经济和市场驱动力量对碳减排政策的影响因素。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政府主导的政策措施、企业参与和责任承担以及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对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的贡献。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中总结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并提出针对碳减排政策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碳减排政策的历史、影响因素以及目前的形势和挑战,探讨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本文可以更好地理解碳减排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动态,并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 碳减排政策的发展趋势2.1 定义碳减排政策碳减排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限制碳排放、向清洁能源转型、改善能源效率、推广低碳技术等。

2.2 历史回顾碳减排政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关注的增加。

1979年成立的联合国科学专门委员会首次提出了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并呼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后,各国开始陆续制定并实施碳减排政策。

1988年,联合国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研究和评估全球气候变化,为各国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减排目标,不仅关系到国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实现碳减排目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探讨碳减排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期待能够在保障经济增长的有效减少碳排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现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的轨迹与全球经济的脉动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深刻认识到碳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例如,中国已经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到2030年左右,将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左右,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全球环境保护的高度负责态度。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能源消耗作为支撑,而能源消耗往往伴随着碳排放;另一方面,碳减排需要降低能源消耗,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了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关系,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措施,中国政府努力在保障经济增长的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

中国碳减排措施

中国碳减排措施

中国碳减排措施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采取积极有效的碳减排措施至关重要。

本篇文档将介绍中国在碳减排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二、政策推动1. 制定减排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即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

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阶段性目标,以确保实现长期减排。

2.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清洁能源。

通过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3. 节能减排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政策,如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强制性节能改造,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等。

此外,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推广节能灯具、电器等。

三、市场机制1. 碳排放权交易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将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激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

这将有助于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 森林碳汇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森林碳汇项目,通过植树造林、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等方式,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这将有助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影响。

四、技术进步1. 清洁能源技术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通过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

2. 能效提升技术中国在能效提升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高效电机、节能灯具等。

通过推广能效提升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五、国际合作1. 参与国际谈判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国际谈判,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同时,还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碳减排事业。

2. 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中国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减排行动。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深圳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早在2024年就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并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以下是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的详细介绍:1.能源结构优化:深圳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其中,关停污染严重的煤电厂、减少煤炭消费,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2.能源消费调控:深圳通过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机制,实行能源使用许可制度,设置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能源消费控制指标。

3.节能减排:深圳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加强能源审计和评估,推动企业和居民节能减排。

此外,深圳还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引导社会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强化行业减排要求:深圳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减排要求和指标,并鼓励企业采取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5.建立碳市场: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建立碳市场的城市,通过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此外,深圳还鼓励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运行。

6.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深圳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居民和企业形成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通过开展低碳环保示范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意识。

1.加强技术研发:深圳通过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碳中和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针对碳中和的关键技术难题,深圳鼓励创新和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2.发展低碳产业:深圳积极培育低碳环保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扶持。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推动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3.推广绿色交通:深圳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传统交通工具的使用。

此外,深圳还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可用性。

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

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
发挥企业作用
鼓励企业开展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发挥企业在低 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和低碳城市建设。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节能减排税收优惠
对开展节能减排的企业给 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 业成本。
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 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 推广。
绿色信贷
银行对开展低碳经济的企 业提供优惠贷款,鼓励企 业进行绿色投资。
高碳产业转型与淘汰机制
高碳产业转型计划
制定高碳产业转型规划,推动产 业向低碳方向发展。
落后产能淘汰政策
强调公平性
我国主张气候谈判应充分考虑各国的发展阶段和 历史责任,强调减排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积极推动国际间的合作,包括技术转让、资 金支持等,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合作项目
1 2 3
能源技术合作
我国与发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能源技术合作项目 ,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等领域,以引进先进的 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 实行淘汰政策,推动产业升级。
环保法规与标准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强 化对高碳产业的约束。
CHAPTER 05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与 交流
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我国立场与策略
坚持自主减排
我国在气候谈判中始终坚持自主减排,认为减排 应主要依靠各国自身力量,而非国际约束。
激励与约束机制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
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国家设定碳排放总量目标,通过分配碳排放配额,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

C O 排放的总量( 王庆一, 0 9。 20)
而且人 均 C : 放也急剧增长 。 O排
中 国经济 的快 速 持续 发 展 对 如 表 1所 示 ,9 0年 中 国 的人 均 19 C 放 的增 长 产 生 了决定 性 的 O排 C 放仅 为22t 只有 美 国人 均 O排 . ,
表 现 在 总量 和 速 度 增 长 的加 快 .

中国 C O 排放 的现 状和
特点
研究表 明 ,9 12 0 年 间 , 18-0 2 中 国总的 C O 排放从 14 3 6MMt 增加
到 3 2 6 3MMt增 加 了 2 2 。2 0 . 0% 02 以来 中 国 C 放 C 外 增 加 O排 O另


必 和
一 f 一 ^ ) ≯ . 一
(一 二

( )
(—i.、 jl{i -
影晌
20 0 9年联合 国气候 大会 形成 C O 排放 达 到 了 8 亿 吨 . l 占世 界 影 响。研究证实 ,9 1 2 0 1 7 - 0 5年问 . 的《 哥本 哈根 协 议 》 出 , 球 应 总 排 放 的 2 .% , O 指 全 42 C 排 放 比 经 济 发 展 累计 贡 献 了 约 8 %的 6 该 加 大 温 室 气 体 的减 排 力 度 , 将 2 0 0 8年 增 长 了 91 fl i n C 放 增 量 , 然 2 . % Oie ad O 排 vr 虽 0世 纪 9 0年 温度 升 高控制 在工 业化 前 的 2c. P tr 2 0 ) c e s 0 9。 e,
标 。 些 目标 的实 现将 使 2 2 这 0 0年 7 % ,而且 煤炭 主 导 能 源 的事 实 6 抵消 了效 率 的提 高 和技 术变 化带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碳排放作为主要的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其发展现状及趋势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对碳排放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未来的碳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二、国内碳排放现状排放总量: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排放来源: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

排放结构:我国碳排放结构中,工业排放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排放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排放效率: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反映出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政策措施: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碳排放,包括实施碳市场交易、提高能源效率等。

三、国际碳排放现状排放格局:全球碳排放量排名前几位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欧盟等。

国际合作: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如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等。

减排目标: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如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减排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策措施: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来控制碳排放,如实施碳税、提高能源效率标准等。

四、未来展望政策导向: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将更加重视碳排放控制,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政策。

技术进步: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将逐步减少,低碳、环保的产业将得到更大发展。

公众意识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公众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形成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氛围。

国际合作加强: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各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综上所述,我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引言近年来,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为低碳经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了引领全市低碳发展,深圳政府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截至2035年前,深圳将力争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前,将全面实现碳中和,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2. 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深圳将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能源供应方面,深圳逐步完善绿色能源的产业体系,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此外,深圳还在建设智慧电网,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促进节能减排为了减少碳排放,深圳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能源消耗大的行业的监管力度,并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

此外,深圳鼓励居民和企业采用节能型建筑和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低碳生活理念。

4. 建设绿色交通体系深圳致力于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减少交通尾气排放。

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地铁、轨道交通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设施,提供便利的出行选择。

深圳还推广电动车辆的使用,并建设智能充电设施,提高电动车辆的充电便捷性。

5. 推动碳金融发展深圳积极推动碳金融的发展,支持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的建设。

政府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碳交易,通过碳市场实现排放权的交易和流通,推动碳减排工作。

6. 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了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深圳鼓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府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并提供政策扶持和支持,加速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型。

7. 加强碳减排宣传教育为增强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和理解,深圳加强了碳减排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普及碳减排的知识,引导公众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

结论作为一座先进的城市,深圳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碳减排工作树立了典范。

碳中和导向下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目标、路径与政策

碳中和导向下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目标、路径与政策

碳中和导向下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目标、路径与政策碳中和目标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战略导向,全面加速绿色创新,但这一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其带来的深刻影响也将超越我们的想象。

达到净零排放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迄今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系统的顶层设计以及科学制定长期规划,并将短中长期目标有机结合, 识别关键部门、行业和地区的转型路径和优先事项,有序推进系统分类转型和投资未来竞争力,同时加强法治、行政、经济等多重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际国内政策的协调,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保障总体国家安全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战略和目标。

做好新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全面绿色转型和零碳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遵循系统设计、目标导向、分类实施、优化调整、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短中长期协调一致的战略和规划,提出2030年、2035年、2050年碳减排总量与绿色转型发展目标,并与各类专项规划、不同部门和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融合,为渐进强化碳排放控制目标、行动和政策提供稳定、连贯、不断强化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引。

谋划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路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优先序,做好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国土空间)结构转型的阶段性安排,实现技术、资金、消费、贸易和管理的全方位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治理体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增长应进入峰值平台期,部分东部发达省市、西南可再生能源禀赋好的省市,以及电力、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应率先实现达峰。

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煤炭占比降到50%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20%。

2025—2030年,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O2030—2035年,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进入平台期,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整体能源结构呈现煤炭、油气、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难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对“双碳”目标的内涵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重点分析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等。

本文还将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未来趋势和展望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经济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这些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导致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

要实现“双碳”目标,就需要对这些高碳产业进行深度转型和升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比重相对较低。

由于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技术和资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关键技术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加大研发力度。

同时,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这对我国的财政和金融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路径

• 在2030-204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 到峰值。但是其人均排放的峰值不仅低于 工业化国家历史峰值,而且低于美国2030 年的排放水平(根据美国目前的减排承诺 预测,2030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012吨),接近于英国2030年的排放水平。
不同领域对减排的贡献(单位:亿吨二氧化碳)
产业结构调整、物理能效提高减排贡献很大,2020年、2030 年、2050年贡献分别在60%,62%和57%。能源结构优化的 贡献,由2020年的16%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24%和2050年
法国
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08年11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 能源的计划,该计划包括50项措施,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 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同时,法国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 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美国
主要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
• 纽约州能源办公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发电量, 纽约州风力发电企业创造的工作机会要比火电厂多27%, 比天然气电厂多66%。
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就业
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 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
主要耗能设施的生命周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中国2050情景构架
Scenario Framework
• 人们越来越关注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经济、 社会和政治效益,是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 机遇,而不是其成本。
• 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的价值每年至少会有 5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斯特恩报告)。
•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估计,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 制在450ppm以下,投资必须比“一切照旧”模 式增加18%,到2050年平均每年要增加1万亿美 元。

中国的碳减排进程、碳中和挑战及战略意义

中国的碳减排进程、碳中和挑战及战略意义

中国的碳减排进程、碳中和挑战及战略意义一、碳排放的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活力与动力,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呈整体上升趋势。

自2013年以来,在世界各国家(地区)中,中国一直是碳排放量最大的。

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6%,是位列第二的美国的两倍;位列第三的欧盟占7.8%;位列第四的印度占6.7%。

[1]如图1-2所示,在2013年之前,中国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都维持在大约8%的水平。

在2013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国整体节能减排举措的推进,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五大部门。

[2] 其中,“排放大户”能源和工业部门合计贡献了80%的碳排放量。

所幸的是,2013年以后,这两个部门的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另外三大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相对较小的比例,无大幅增长。

图1-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注:1.CAIT数据更新至2016年,2017年及之后数据基于BCG模型测算。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BCG分析。

(一)能源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全国总排放量的一半。

[3] 中国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煤炭大国”,不仅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了近乎全球一半的煤炭,而且煤炭进口量也是全球第一。

煤炭发电经济便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低效能、高排放的特点也使其成为能源部门碳减排的“众矢之的”。

与此同时,其他化石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甚至一些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也会产生碳排放。

虽然与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幅缩减,但是在燃烧和排气过程中,其伴随甲烷的大量排出。

甲烷也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其排放后100年内的增温作用至少为二氧化碳的28倍。

再如,可以当作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生物质(biomass,指尚有生命或刚刚死去的有机物),有着取之不尽且兼顾废物利用的优势,但是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甲烷,同样造成碳排放。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发达国家开始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探讨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并分析其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加强碳定价政策发达国家通过碳定价政策,即对碳排放实施一定的价格(碳税、碳交易),来约束碳排放行为,激励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碳排放。

在很多发达国家,碳定价政策已经成为低碳经济调控的核心工具之一,通过内部化碳排放成本,促进企业和消费者更加理性地选择低碳发展的方式。

碳定价政策的启示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引导碳减排是行之有效的选择,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碳定价政策。

2. 直接向低碳领域投入资金发达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直接向低碳领域投入资金,以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设立低碳技术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向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低碳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这种做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即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在低碳领域的投入,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3. 提高对碳排放的监管发达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增加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以提高企业和个人对碳排放行为的成本意识,促使他们加大减排投入,主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政府也加大对低碳技术和装备的监管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更加先进、高效的低碳技术和装备,降低其能源消耗和排放水平。

这种做法对于发展中国家也尤为重要,提醒政府应当强化对碳排放的监管和处罚,引导企业和个人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减少碳排放。

4. 加强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发达国家通过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公开其碳排放数据和减排成果,同时也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和实践活动。

政府还通过财政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低碳经济领域的调研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低碳发展的认知和参与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2.01.30•【文号】发改能源〔2022〕206号•【施行日期】2022.01.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国外低碳理论的研究动向低碳理论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它依据基本的地球物质循环尤其是碳循环和碳平衡的原理,计算各种公共工程和商业活动的碳排放及碳预算收支,同时,通过衍生产品市场机制和“京都机制”使得碳排放权得以自由交易.简言之,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人类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从目前的发展看,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在碳排放的方式、过程及循环状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2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4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然而,对于产生碳排放基础的内部各要素间能量转换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与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技术和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即使是在资本和科技积累基础非常雄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也不能摆脱对矿物燃料的依赖.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因此,加速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矿种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矿种为主的结构转变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减少国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正常趋势.虽然国际油价的波动会给我国通过扩大进口方式改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带来很大风险,但与其他减排方式相比,这种政策成功的风险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都将各种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等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我国也应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贮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近年来,我国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此外,应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化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目标投向应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在城市及区域交通方面,应更多地鼓励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运输系统.充分发挥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等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动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还是比较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亿—亿吨碳.考虑到我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但为了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必须有效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碳减排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未来越来越依赖于对于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技术来进行竞争,同时也不应该低估低碳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是发展中国家获取能源新技术的主要途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低碳经济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了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和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此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应多样化和相互协调.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向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决策者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推进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例如,如何在有关污染控制治理中考虑到低碳因素,不仅是解决污染排放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其次,对现有节能技术需要加强向公众、商业和交通领域推广,这些领域的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期,正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低成本期.此外,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相当有限,而且这类能源是间歇性的,因此寻找合适的储存方法并实现最终大规模的应用也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境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低碳经济及其实现方式的若干思考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与重视,“低碳”这一新名词承载着人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追求,逐渐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发展潮流.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 LCE”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但是该书并没有为“低碳经济”提出明确的内涵;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明确表示将走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项决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决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2009年6月,美国政府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普遍民众也认识到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认识到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结果,而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低碳经济”也就逐渐成为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发展模式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不但源于气候方面逐渐变暖的压力,同时也是源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的压力,此外,国际间形成的共识,如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当属低碳经济已经毫无疑义.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其实,迄今为止低碳经济没有严格的定义,其概念内涵不是很明确,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表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最终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低碳经济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各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低碳经济实际上是涵盖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式,它以“三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二、中国将迎来低碳经济时代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多国形成低碳发展道路共识的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逐渐提世界各国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毫无疑问将迎来低碳经济的时代.其实,在气候问题上,中国一直是高度重视的,许多年来一直采取积极的行动加以应对.如1990年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签署并在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2009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从立法的高度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10年3月中国政府致函联合国批准哥本哈根协议.上述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低碳经济的大幕即将拉开,并开始以实际行动布局低碳经济,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低碳经济,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这也是现有产业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可以首先在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实施低碳化技术,使这些行业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突破领域.二是发展低碳产业,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达到低碳的标准,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方向就是新能源产业,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对于低碳经济的形成、低碳社会的建设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三、中国国情条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思考虽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考虑到中国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有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贯彻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等诸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而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简单地使其他目标无条件地服从于低碳目标,而迷失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二,在争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固碳技术,如碳转化、碳锁定、碳捕捉等,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三,把着力点放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因地制宜科学地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各类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那么,中国的低碳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应该循序渐进,从稳碳到减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务是稳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逐步将碳排放控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对友好的阶段,然后进一步实行减碳策略,这其中包括碳交易、碳汇等多种可以采用的制度和技术,最终达到低碳的目标.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为数不多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二是要积极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方面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的转让,另一方面着力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同时扶持和鼓励开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先进技术,并推广使用.这些重要的技术主要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碳替代技术和碳转化技术,通过立体的减排体系的建立,综合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以政策倾斜和利益为导向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可以通过一篮子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相关主体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环境税,按不同能源种类的碳排放浓度进行征税,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可再生资源进行直接的经济补贴和税收优惠,进行有计划的扶持和培育,使之逐渐成长能源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广碳排放标志认证,从而促进企业努力生产低排放型产品,并引导市场消费;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利用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合理的交易制度安排,形成市场化的交易价格,使低碳产业能够获得市场流动性支撑.四是对某些产业或行业进行有重点的扶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快速进入汽车社会,而汽车消耗的能源十分巨大,在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一个行业;又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打造“低碳城市”,以建筑节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交通方案的优化综合推动低碳发展之路.五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及低碳知识.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变,通过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引导企业的供给和政府的决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和的共同认识,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碳排放减少的技术和政策措施

碳排放减少的技术和政策措施

碳排放减少的技术和政策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政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水平。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技术和政策措施,以应对碳排放带来的挑战。

一、能源转型与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能源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核心措施之一。

目前,全球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因此,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1.1 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和风能是最常见的清洁能源技术。

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可以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鼓励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从而降低碳排放。

1.2 核能核能是一种无碳排放的能源形式,可以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

核能发电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同时能源密度高,稳定可靠。

然而,核能在安全性和废弃物处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和科学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二、能源效率的提升除了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效率也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可以实现能源的更有效利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1 能源管理与监测系统建立能源管理与监测系统可以对能源的使用和浪费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分析。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发现能源的浪费现象,并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

政府可以提供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各方共同参与能源管理与监测工作。

2.2 能源效率标准和认证制度制定相应的能源效率标准和认证制度,可以对产品和设备进行评估和认证。

这样可以促使企业和消费者选择更加节能高效的产品,减少能源浪费和碳排放。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市场行为和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

三、碳排放监管与市场机制除了技术手段和能源转型,政府的监管和市场机制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3.1 碳排放配额与交易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以碳排放配额的形式对企业进行限制和管理。

双碳行业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

双碳行业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

双碳行业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
双碳行业是指以降低碳排放和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产业领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纷纷加强对碳排放的控
制和减少工作,双碳行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

其发展背
景和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背景上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传统能
源的高碳排放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淘汰高碳产能、发展
低碳产业成为各国的共识。

同时,双碳经济也有利于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双碳行业发展与相关政策密不可分。

为了推动双碳行业的发展,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制定并实施碳排放
配额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加大
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加强
对能效技术和创新的支持,推动低碳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等。

双碳行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支持。

各国在应对
气候变化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并进
行技术交流和能源合作。

同时,国际组织和机构也提供了资金和
技术援助,促进了双碳行业的国际合作与发展。

总体而言,双碳行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
要领域。

它的发展背景和相关政策反映了各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国际合作的推动,双
碳行业将持续发展,并为全球绿色经济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碳排放与减排研究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碳排放与减排研究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碳排放与减排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碳排放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碳排放与减排研究,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促进碳减排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碳排放的背景和影响、碳减排技术方法以及政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碳排放的背景和影响1. 碳排放的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能源消耗、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都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2. 碳排放的影响: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此外,碳排放还会对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二、碳减排技术方法1. 能源转型:通过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等。

同时,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

2. 能源节约:通过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损耗。

例如,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智能建筑技术、绿色交通方式等,以最小化碳排放为目标,实现节能减排。

3. 碳封存与碳捕捉技术:通过捕获和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其释放到大气中的量。

碳封存技术包括地质封存、生物封存和化学封存等不同形式,可以将二氧化碳长期存储在地下或其他载体中。

4. 森林保护与增殖:通过保护现有森林、恢复退化的森林以及增加新的林地面积,扩大森林碳汇,减少碳排放。

森林具有较高的碳储存能力,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可以实现碳减排和生态恢复。

三、政策研究1.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碳减排效率。

通过建立市场化的碳交易机制,实现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的形成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2. 碳税和绿色税收:通过对碳排放征收税收,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并转向低碳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发展中的碳减排及政策导向2011-05-17 16:26:45——以建筑减排为例【原文出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103【原刊页号】53~56【分类号】N2【分类名】生态环境与保护【英文标题】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olicy Orientation in Low-carbo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Emission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保留字段】本文为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机制与政策研究”[09BJY04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作者】张晓理【作者简介】张晓理,杭州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关键词】低碳发展/政策导向/建筑减排低碳发展必须围绕减少碳源,增加碳汇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减少碳源。

主要应关注降低产业、建筑和交通二氧化碳排放。

建筑减排利于产业转型、拓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无效交通,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推动全社会参与。

可持续发展论坛低碳发展受到世界高度关注。

减碳取决于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碳源,增加碳汇(吸收、储存二氧化碳),低碳发展是在低碳结构转换中寻求新的可持续增长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应关注重点领域,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加强宏观导向。

提升工业碳汇能力有待技术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增加碳汇林业受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等约束。

因此,低碳成效首先取决于碳减排。

工业产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排放主体涉及企业、居民和政府。

三大排放源中,建筑减排具有特殊的作用。

由于建筑的直接能耗和碳排量占我国能耗及二氧化碳排量的1/3左右,加上房屋建造等间接能耗及碳排量就更高且呈上升趋势,所以,建筑减排能有效遏制碳排放。

建筑理念、用材和结构转变能推动建筑业进行全方位结构调整,涉及上百个相关产业的创新转型。

本文围绕建筑减排,探索低碳发展调控的政策组合。

一、发展低碳建筑的导向目标低碳建筑的完善与普及是一项系统工程,导向目标应该侧重建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关联的产业转型和市场改革。

通过低碳建筑实现大规模节能减排,同时开启可再生能源宝库。

(一)发展以建筑为载体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减排可以大量节约矿物燃料,弥补我国能源资源储备的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世界人均水平比较,煤炭为1/2(尽管储量、产量是世界的第三位),液化石油1/10,天然气仅为1/22。

能源的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瓶颈。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大了供给难度和供应成本。

①例如,我国约有70%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等中西部地区;54.1%石油分布在东北地区;约80%水力资源分布在云贵、川藏、青海等西南和西北地区。

而能源主要消费地却恰好是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的东部及东南沿海,这些地区的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

能源供求差异加大了能源的供给难度,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巨大运输量耗费了资源,加剧了交通紧张。

节能低碳建筑可以利用建筑周边的地热能,实现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启用建筑群附近的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轻对矿物能源的依赖,通过建筑利用各种分散的可再生能源,并且大量减少用能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地运用可再生能源还避免了异地能源运输和电力转化。

据估算,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量,如果按陆地面积的1%,转换效率平均按20%计,②一年可提供的能量大约为48亿吨标准煤,大致为我国目前能耗的近两倍。

农村和小城镇建筑可以利用生物质能。

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量每年约为3亿吨标准煤,薪柴资源为1.3亿吨标准煤,加上城市有机垃圾等,资源总量约为7亿吨标准煤。

我国10米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为2.53亿千瓦,加上近海风力资源,共计可装机容量达32亿千瓦。

通过建筑就近利用其中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加快我国低碳发展的步伐。

此外,低碳建筑本身可以利用与建筑关联的太阳能和地源热能,减少建筑对外部能源输入的依赖。

宏观能源政策导向应注重建筑从消耗矿物能源到大规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角色转换。

建筑耗能转向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存在多种技术路径,便于不同档次的建筑和消费群体采纳,因此,低碳建筑具有广阔前景。

(二)以低碳建筑产业政策强制建筑业结构调整建筑是众多产业社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低碳建筑涉及建筑理念、设计、用材、耗能方式和工艺的全方位调整并以终端产品强制建筑产业进行结构变革。

把低碳建筑作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初步形态,使建筑和建筑业发展接近世界潮流,回归自然;探索利用自然通风,自然冷热能参与建筑温度调节,与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相互适应,实现居住健康、生态、环保三大主题;通过节能、节水和建筑与环境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具体实施过程需要许多研究机构参与。

为此,国家应该加快低碳建筑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理顺建筑和能源市场,完善竞争环境。

具体涉及屋面、外墙、门窗、通风隔热、外遮阳技术和系统节能;住宅集成装修、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利用、地源热泵、空气智能调节、生态建筑设计(具体包括建筑内外绿化,节水及废水再生循环等),引导建筑业进行创新和深化改组。

低碳建筑的产业政策主要以节能减排推动建筑业转型。

运用轻质新型建材,特别是利用废弃物的保温建材,如:农业废弃秸秆为原料的复合材料等;规范建筑产业充分吸收可持续设计元素,尽可能地节约土地、保持紧凑型的开发模式;注重建筑构件和材料使用的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通过整体设计亲和当地环境,传承建筑文化,便于维护。

[1]采用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模块化、集成化、系统化运作,才能提升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建筑低碳化的产业政策应该注重市场机制协同。

市场化运作有利于根据各地气候状况,可再生资源条件及经济现状,开发推广符合具体实际的低碳绿色建筑,从终端产品改变建设业的市场需求,开辟新材料、废弃资源和再生能源广泛运用的领域,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建筑低碳化来规制与矫正房地产开发行为我国房地产业过热,主要在于土地产品收益未理顺,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土地市场尚不规范。

土地收益并未有效地进入中央财政,而是以地方利益、开发商暴利和业主收益等途径流失,致使耗能建筑隐含两种土地产品的地租收益(建筑土地地租和煤炭矿产地租),并由社会承担燃煤引发的资源浪费损失和外部性成本,导致房地产投机盛行,通过耗能建筑压低开发成本,扩大开发规模,加快周转,结果是增大建筑耗能规模,形成长达数十年的遗留问题。

二是我国建筑能耗主要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煤电)依赖燃煤。

煤炭作为土地产品,却未认真计算土地产品的地租(社会转移劳动)、综合资源损失和外部性社会成本,导致高耗能建筑开发的巨大冲动,加剧建筑用能需求。

由此可见,解决建筑节能减排问题,首先应理顺能源价格,还原建筑耗能的真实成本,并使房地产收益与节能降耗挂钩,形成双重约束机制,才能形成节能减排的内生驱动力,促进关联的配套投入,同时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从规范土地地租,实施建筑减排标准两个方面加大房地产开发成本,抑制房地产投机,同时,国家用新增土地收益强化低碳建筑研发,形成建筑市场节能减排竞争的外在强制力,迫使开发商提高建筑节能水准,减小建筑生命周期的能耗运行费用。

国家还可以运用综合调控手段,对非节能建筑进行选择性调控,引导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四)建立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能源价格体系节能建筑难以推广主要原因在于价格体系不合理。

一方面,能源价格体系未理顺,合理的市场机制被破坏,扰乱了节能建筑的供求行为。

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市场待规范,地租归属不明确,不动产中大量社会劳动转移未回归,加上矿物能源价格扭曲,忽略外部性社会损失,形成开发商大量建造耗能建筑的利益冲动。

我国能源价格体系的问题主要是矿物能源的价格及构成问题。

具体为矿物能源相关的三种外部性社会成本:(1)矿产资源价格的特殊形成机制决定的社会劳动转移。

(2)伴生于矿物能源中的复合资源损失以及用工业方法合成这些资源需要的大量社会劳动。

(3)矿物能源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各种社会成本。

首先,作为土地产品,煤炭价格中的大量社会劳动转移流失。

商品价格由社会再生产价格决定。

土地产品的社会再生产价格由最劣等矿床的再生产价格决定。

供求矛盾加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导致人们去开发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劣等矿床以平衡供求。

因此,优质煤矿生产就能获得级差利润(开发难度较小,距离市场较近,煤炭质量优良等因素带来的利润,这种利润为级差地租的实体)。

如果市场供求失衡,最劣等矿床生产也能获得超额利润,较好矿藏的生产按级差倍数还能得到倍增的绝对垄断利润(绝对地租实体)。

土地产品有限性、差异性和地理位置固定性形成自然垄断性,强制社会劳动转移形成这两种超额利润,由社会劳动转移形成的超额利润应该在矿产资源国有产权下以矿藏地租形式回归社会,进入中央财政,用于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减排。

目前,矿产资源费没有完全反映这部分社会转移的劳动,也未以中央财政的形式整体回归社会,导致矿产品价格低于可持续的实际价格,而煤炭波动的获益又以矿主暴利等途径流失。

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改造,能源结构调整的财政力量依旧薄弱。

其次,煤炭造成的连带资源损失极为惊人。

煤炭是重要的化工资源,能量仅仅是煤炭中有用价值的一小部分。

用煤可以提炼苯、萘、酚、蒽、针状焦等主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其最终产品一直延伸到塑料、化纤、染料、医药等领域。

这些资源得不到利用,不仅造成巨大浪费,也是煤炭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

因此,再生能源替代矿物能源,能节约大量化工资源。

第三,煤炭巨大外部成本未计入煤价,造成诸多外部性损失,迫使社会投入大量劳动。

具体涉及燃煤排放的、和(氮化物)污染,采煤破坏的耕地和地下水;运输煤炭又导致交通运力紧张(轮船、火车、汽车运煤均为空车返回);建筑能耗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加速优质资源耗竭;耗能建筑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环境,引发大量外部性社会代价未进入房屋的开发、使用和运营成本,如二氧化碳环境影响,或者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碳汇再生产费用。

理顺价格促进建筑低碳化运行应该成为导向目标。

(五)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2008年中国建筑节能报告指出,就节能效果而言,文化理念超越技术进步。

由节能意识支配的建筑局部空调理念,仅限于实际工作和起居房间,远远超越缺少节能文化的建筑整体空调行为(即便后者采用最先进技术)。

传统中医理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四季气候和温度变化对人体机能的良性调节作用,因此,过度使用空调有损健康。

一些国家提出仅对冷热峰值气温削减3度的空调使用模式,以调动人体自身调节潜能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