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实践基础
炎陵县革命斗争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
炎陵县革命斗争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摘要】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县之一。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炎陵县与井冈山无论是在组织上、军事上,还是在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上都是密不可分的,并为建立、发展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
【关键词】炎陵县革命斗争;井冈山革命斗争;重要力量一、炎陵县是井冈山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10月至1930年8月,炎陵县(酃县)党组织先后隶秋收起义前委、四军前委、湘赣边特委(隶井冈山前委)、赣西南特委,连续时间约3年。
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创立和发展了井冈山苏区,炎陵县(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赣边特委成立之前,炎陵县(酃县)有中共特别支部、特别区委和县委,分别由中共湖南区委、秋收起义前委批准成立或升格。
1928年5月成立湘赣边界特委后,炎陵县(酃县)县委隶属湘赣边特委。
11月,井冈山前委成立,湘赣边界特委隶属井冈山前委。
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
2月,成立湘赣边临时特委,同时炎陵县(酃县)成立临时县委。
5月,正式恢复湘赣边第二特委。
9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湘赣特委改隶江西省委。
1930年2月上旬,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赣西南特委。
炎陵县(酃县)临时县委改为正式县委,隶赣西南特委下属的中共西路行委。
1931年9月20日《赣西南的(综合)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赣西南斗争发展形势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大革命失败到1930年“二七”陂头联席会议。
这一时期,“经过1928年半年的斗争发展了以宁冈为中心,包括遂川、炎陵县(酃县)、茶陵、永新、莲花六县苏维埃区域,夺取过以上六个县城,建立了六县苏维埃政府,平分了已占领区域的一切土地,创造了六县工农武装。
”在这种斗争形势下,“赣西、赣南在有基础的地方,爆发了游击战争,产生和发展了小规模的红军游击队部,建立了东固、白沙、延福、泰和、兴国、宁都等地零碎的部分的赤色政权。
炎陵县红色故事演讲稿
十年前,我来到工作的第一站——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
这里曾被毛主席赞叹:水口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好?背后当然是有渊源、有故事的。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时,深情回忆道:“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水口的事情。
水口是个好地方啊!”在水口镇工作期间,我经常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客串讲解员,伴着叶家祠阁楼的灯光,数次重温这段红色历史: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发动秋收起义。
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后,率部从浏阳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
当时部队内部很乱,作战失利,加上连续行军非常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
有一个团是收编的军阀武装,长官一叛变,就把全团人都给拉走了。
走到三湾时,只剩下700多人。
毛主席意识到,连队里没有党组织,党就没有在部队中生根立足。
利用在三湾休整的时间,毛主席深思熟虑后,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实行支部建在连上。
不久,起义部队来到炎陵县水口镇,一件和中国革命紧密相连的大事即将发生。
时间定格在1927年10月15日晚,小镇一片寂静,叶家祠的小阁楼里透出橘红色的灯光。
灯光下,有一张小方桌,桌沿挂着两张长方形的红纸,一张写着“CCP”,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另一张写着“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誓词。
宣誓仪式开始后,毛主席逐个询问几位战士的入党动机:“你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一名士兵回答道:“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坚决革命!”毛主席连连点头。
紧接着,陈士榘、赖毅、李恒、欧阳健、鄢辉、刘炎6名士兵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他们成为革命队伍中第一批从连队培养起来的工农共产党员。
其中,陈士榘、赖毅后来成为开国上将和中将,还有3位为革命英勇献身。
当晚,党员最多的一营二连率先成立了党支部。
谁曾想,就在这阁楼的灯光里,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了!“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水口建党”真正付诸实践,从此,“党指挥枪”成为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
社会下乡实践报告2000字8篇
社会下乡实践报告2000字8篇实践报告是对以往的实践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实践报告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社会下乡实践报告2000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下乡实践报告2000字篇1当知道要参加三下乡的活动时,我是激动兴奋的;因为这是可以体现个人价值的活动。
由于个人的原因,错过了三下乡的启动仪式,但一点都没影响到自己难以控制的心情。
到达炎陵后。
环境清幽,云雾环绕。
着实被这炎陵的景色给吸引住了,更是让我对此次三下乡活动多了几分好感。
下午我们来到了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作为中宣部批准建设的全国惟一的红军标语专业博物馆,它见证了炎陵人民感人肺腑的红色情怀。
在导游的讲述下,我们一行10人走进炎陵县,探寻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共有8个展厅,保存的339条红军标语字迹清晰、内容完整,在全国极为罕见,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第一批标语。
这些标语直观、形象、具体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生存、奋斗、发展的光辉历程,是研究我党我军早期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珍贵资料和不可多得的实物教材。
红军标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在炎陵得以大量保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这背后,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史料记载,1928年10月,朱德率领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来到炎陵县十都,组织军民一举摧毁了*县团防局并开仓放粮。
可没想到,贫苦的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前来领取粮食。
后来得知,是老百姓心里有疑虑。
于是,朱德率领部队在十都墟上广写标语,并亲自指挥士兵在粮仓大门上方墙上写了一幅大标语:“铲除抢劫秋收、不顾民众冻饿的匪党”。
随后又在大门外的廊墙上写满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等标语。
通过广泛发动和标语宣传,当地百姓才壮着胆子分了粮食。
从此,炎陵大地上,人民与红军官兵共同战斗,共同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红军撤走后,炎陵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用石灰或泥巴把标语暂时掩盖起来的“土”办法保护红军标语。
红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民歌——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炎陵革命民歌概说
赅, 从侧 面反映 了炎陵人 民对 土豪劣绅与军 阀反动派的仇恨和 对红军 的热 爱、 对革命 的向往 , 井 冈山革命斗 争 中发挥 了重 在
要 的宣传、 育作用。 教 关键 词 : 陵 ; 色民歌 ; 冈 山 炎 红 井
中图分类号 : 1 . 1 J 4 9 6
文献标识码 : A
wa d t n p r t n,i o k s n swe e r r l n w o o t d r .T e r v l t n r o k s n s h d smi rmu i r a s ot i r ao t f l o g r a ey k o n t u s e s h e o u i a y f l o g a i l s s i o a c
ajs bem sy w ihrt n dfl l c n u g aue , n e eepp l , ay cn i n l e dut l ot , hc e ie k y s a gaef trs a dt yw r o u r es , ocs a dco dt a l a o r l i e h a e s o
YI Xu v N e i
( col f s , u a nvri f eh ooy Z uhu 4 2 0 hn ) Sho i H n nU i syo T cn l ,h zo , 10 7 C ia o Mu c e t g
Ab ta t s r c :Ya l g C u t s a mp r n o o e to i g a g h n r v l t n r a e a e . D r g t e rv l ・ n i o n y i n i o t t mp n n fJn g n s a e o u i a y b s r a n a c o u n h e ou i t n r t g l e o i a s u ge p r d,Ma e o g h n t e rl tr n r v l t n r so e od rg n r t n c me t o y r i o Z d n ,Z u De a d o rp oea i e o u i a i f l e e e ai a o h a o e h t o
炎陵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炎陵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南省炎陵县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以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
本文将围绕炎陵县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展开探讨和介绍。
一、炎陵的红色历史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中部,是湘赣边区的一部分,素有“湘赣桥头堡”之称。
炎陵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地区,1927年5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在炎陵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伟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炎陵历史上培育了大批革命先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深入挖掘和弘扬炎陵的红色历史,炎陵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将红色教育纳入全市教育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方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开设革命历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举办红色革命主题的读书活动和讲座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炎陵的红色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和社会责任感。
2. 社区宣传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红色主题教育延伸至社区和家庭。
组织居民学习红色历史知识,开展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活动,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3. 媒体宣传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广泛传播媒体,加大对红色主题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红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革命精神等内容传递给广大群众,激发人们对红色革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4. 特色活动组织各种特色活动,如红色教育主题班会、红色革命影视展播、纪念活动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其中得到红色革命教育,并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红色历史的伟大意义。
中村插牌分田--耕者有其田的一次重大实践
打 击了 土豪 劣绅 及 反 动 民 团的 气 焰 , 大长了贫苦 农 民的 志气 , 显 示了 潜 在 于 人 民 群众 中 的 革 命 力 量 � 在 暴动 的基 础 上 , 工 农 革 命 军和 暴 动 队 员 于 进 3月 1 8 日 集结 在酃 县中 村 � 为 巩 固 暴动 成 果 , 一 步发 动和 依靠 广大 贫苦 农民 , 从政 治上 , 经济 上 打 击封 建势 力 , 调 动广 大农 民群 众斗 地主 , 打土 豪 和 广泛 开展 游击 暴 动 的 积 极性 � 同时 也 是 为 了 加 强 部队 的政 治思 想 教 育 , 统 一 认 识, 解 答" 红旗到 底 能够 打得 多久 ? " " 红 色 政 权 为 什么 能 够 长 期 存 在? " 等 重大 问题 , 毛泽 东决 定部 队在 中村 住下 来 � 部队一方面分成小组, 深入到群众中去, 宣传群 众, 组 织群 众 , 武 装 群 众, 打土 豪 , 分 田 地, 传播革 命 种子 � 另一 方 面集 中 对 官 兵 进 行系 统 的 政 治 思 想 教育 � 在 毛泽 东同 志及 其指 挥下的 工农 革命 军和 酃 县 地方 党组 织的 发 动 和 领 导下 , 新成 立 的 中 村 区 ( 包 括道 任 , 中 村, 联西, 心 田, 中坪和深渡龙等8 个 乡) 进 行了 井 冈山 革 命 斗 争 时 期第 一 次 重 分 土 地 的尝 试 � 为 搞好 中村 区 的 分田 试 点 运 动 , 毛泽东同志 和 部队 师委 及地 方党 组织 采取了 多种 措施 � 首 先是 建立 政权 , 发动 群众 �1 9 2 8 年3 月1 9 日, 工农 革命 军 第一 军 第 一 师 师 委和 酃 县 特 别 区 委 在中 村周 南学 校召 开联 系会议 � 毛 泽东 同志 和 部 队师 委批 准成 立 了 中 共 酃县 县 委 会 , 中共中村 区 委员 会 , 中 村 区 工农 兵 政 府 , 县 赤卫 大 队 , 并建 立 了共 产主 义青 年 团 和 少 年 先锋 队 等 群 众 组 织 , 为 中村 的土 地改 革提 供了 组织保 证 � 同时 为了 更 广 泛地 发动 群众 , 部 队 师 委 和 酃 县县 委 在 中 村 圩 头 召开 了 一 个 3 0 0 0 余 人 参 加 的 军 民 诉 苦 大 会� 毛 泽东 同志 在大 会 上 通 俗 地 讲了 穷 人 为 什 么 穷 , 富 人为 什么 富的 道 理 , 启 发 广 大 劳苦 农 民 的 阶 级 觉 悟, 号 召他 们 联 合 起来 闹 革 命 , 打 土豪 分 田 地 � 毛 泽 东同 志 说 � " � � 我 们种 田 人 , 一 年 到头 累 得 要 死, 还 没有 吃 没 有穿 , 土豪 劣 绅 不劳 动 , 吃得好 穿 得好 , 我们 要吃 饭 , 要穿 衣 , 要 翻身 求解 放 , 就要 起 来闹 革命 , 起来 打土 豪分 田地 � " 接 着邓 瑞莲 , 邓
中国有个炎陵县
《中国县域经济报》文章中国有个炎陵县中共炎陵县委炎陵县人民政府(2010年4月30日)在湖南东南边陲,井冈山西麓,有一个山区小县,这就是让古往今来所有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炎陵县。
炎陵原名酃县,汉代属长沙郡,史称“长沙茶乡之尾”,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臵县。
1994年,因“邑有圣陵”——炎帝陵,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
全县面积20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境内山青水绿,风景秀丽,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集聚了炎帝陵的“古”、神农谷的“绿”、井冈山的“红”、多民族的“美”等独具地域特色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风情。
古朴炎陵“罗霄东来,洣江流远;衡岳西望,湘水源长。
”从洞庭湖溯湘江而南,沿洣水而上,至炎陵县鹿原陂,有一座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之圣陵,这就是“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人。
炎帝为民治病,日遇七十余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鹿原陂。
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自此历代朝祭,“率以为常”;民间祭祀更是香火鼎盛,绵延不绝。
自1986年重修之后,已相继建成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御碑园、圣火台、咏丰台、圣德林、入口广场等主体工程。
炎帝陵已先后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区。
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巍巍圣陵,赫赫农皇,炎帝陵正以跨越时空的力量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探源、祭祖谒陵。
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炎帝陵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其中港澳台人士、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80余万人次。
江泽民、胡耀邦、陈云等4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题词或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
自1993恢复官方祭祀以来,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典礼活动连年不断。
炎陵县红色故事作文
炎陵县红色故事作文暑假中,爷爷带我去了一次炎陵,这是我的一次红色之旅。
炎陵在湖南省的东部。
顾名思义,炎陵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炎帝的陵园所在地。
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炎陵还是我们革命的摇篮,因为炎陵是井冈山的一部分,当年朱德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就在这里战斗过。
走进炎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群山起伏,林海莽莽,在绿色的林海中还点缀着簇簇的花儿。
远处山峦起伏,山坡上一层一层的梯田像水纹似的。
山腰间,云雾飘渺,像仙女曳着柔长的腰带。
到了炎陵,我们首先就来到了洣泉书院,洣泉书院原名烈山书院,始建于宋代,系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从湘南回师井冈山时就住在这里。
在这里,毛泽东部署了接龙桥战斗,掩护“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书院前大草坪开了一个几千人的大会。
进入洣泉书院,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朱德、粟裕、……革命领袖的住室、用具。
我们来到后院,后院的天井里有一颗很老很老的梧桐树,再往里走就是陈列馆,陈列馆里有一个很大的沙盘。
还有一幅农民起义的大油画,有工农革命军穿过的草鞋,有农民起义用过的武器如:土炮、大刀、军号、银藏刀……还有当年被炮火撕烂了的军旗。
战士们的军帽,袖章。
我们还看到了当年工农红军宣传队写的标语如:把土豪家里的柴米油盐给贫困农民。
看到这些,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黄洋界的炮声和嘹亮的军号声,仿佛看到了敌人一排排的尸体,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鲜血……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湘山公园。
在一条小路边我看到了江泽民书记的题词;青山绿水”。
我们继续往上爬,站在高处,眺望着远处的群山,只见那绵延起伏的罗霄山脉像一个个亲密的小伙伴,肩并着肩,手拉着手,十分平等有好,好像谁也不愿意脱离集体似的。
面前便是365级楼梯,我们拾级而上,石级两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沿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革命先烈的石雕头像。
啊!“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山顶,他是那么地高大雄伟,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炎陵红色廉政故事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红色廉政故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酃县苏区的“兰草计划”》:讲述了酃县苏区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实行“兰草计划”,组织群众种植兰草,出口到白区,为苏区换来了大量的粮食、食盐、布匹等物资,解决了苏区的物资短缺问题。
2. 《一碗红薯丝饭》:讲述了毛泽东在酃县中村进行革命活动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招待,毛泽东坚持要按照规定交足伙食费,只吃了一碗红薯丝饭,体现了他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的作风。
3. 《周里坚持不开小灶》:讲述了酃县县委书记周里在工作中坚持不开小灶,和同志们一起吃大灶,不搞特殊化,体现了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
这些故事展现了革命先辈们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于炎陵县红色故事作文
关于炎陵县红色故事作文炎陵作为中国革命的红色地标,有着“支部建在连上”的首践之地叶家祠、“朱毛第一次会面”的万寿宫、全国现存红军标语最多的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遗产,它们历经岁月的考验,依旧闪耀着光芒。
以史为鉴,革命信念愈发坚定不移。
300余公里,长路漫漫,那颗向往革命“红”的心始终充满力量。
穿梭隧道,翻越峻岭,我们到达了第一站:红军标语博物馆,它是全国唯一以红军标语为陈列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是井冈山根据地和湘赣根据地革命历史的缩影。
走进博物馆,一条条红军标语映入官兵眼帘,似乎让这些古老建筑也有了生机。
红军标语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硝烟风雨,有的标语在书写后便被更换或覆盖,有的标语载体被侵蚀损毁或拆除,但在人民群众千方百计的保护下,一部分标语得以存留,展现在我们眼前。
据悉,炎陵县是目前全国遗存红军标语最多的县。
来到第二站:江家试馆,一股饱含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1932年,李天柱、王震率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一师来到炎陵县城,在江家试馆内外墙壁上写下大量革命标语。
青瓦屋顶、土黄墙壁、深红门窗,这是它留给人们的映像。
看着内外墙壁上写满的红军标语,当年革命的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
第三站,是叶家祠,位于炎陵县水口镇。
1927年3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水口镇,在叶家祠阁楼,毛泽东亲自主持6名新党员的宣誓仪式,水口建党后,工农革命军各个连队逐步建立了党的支部,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落在实处,实现了党指挥枪、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历史数载,风雨飘摇,前人的壮举激励着一代代英雄儿女,不禁由心而感:吾辈更当自强!再来看看第四站:接龙桥,它位于炎陵县城西大门之处,建于清咸丰元年(851年),历史悠久,建筑工艺独特。
1928年4月,毛泽东部署接龙桥战斗,在此桥一带击溃湘敌一个团以及地方武装,有力掩护了朱德、陈毅部队向井冈山转移,为朱毛第一次会面和两军胜利会师创造条件。
故事虽短,感触颇深,一次次“小告捷”的积累,我们红军革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井冈山斗争时期酃县的五位县委书记
井冈山斗争时期酃县的五位县委书记作者:王锡堂来源:《湘潮》2015年第01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作为根据地核心县之一的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井冈山斗争时期经历了刘寅生、李却非、黎育教、周里、张平化5任县委书记。
刘寅生 1904年8月生,酃县策源乡人。
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被选为中共湘南特委委员,1926年任共青团衡阳地委书记兼中共湘南特委青年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927年11月回酃县领导革命斗争。
1928年1月,中共酃县特别区委成立,被选为书记。
3月,成功发动和领导了酃县三月暴动,随之中共酃县特别区委升格为中共酃县县委,仍任书记。
5月下旬,在酃县垅溪段家垅因叛徒告密而遇害,时年24岁。
李却非 1899年9月生,酃县水口镇人。
1921年在北京大学文科院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受中共北方区委和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派遣,担任驻唐山工运特派员,成立了中共唐山地方委员会、青年团唐山地区委员会,领导了唐山南厂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
1924年夏,李却非根据党的指派,离开唐山,回到湖南,在安源路矿继续从事工人运动。
1926年7月,受中共湖南区执委派遣,回到酃县,创建了酃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酃县特别支部,任书记。
1927年4月,与省农运特派员朱子和一道,组建了酃县农民自卫军,随后又成立了酃县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
长沙马日事变后,遭通缉离开酃县。
1928年5月刘寅生牺牲后,被派回酃县重建中共酃县县委,任书记。
10月被选举为中共湘赣特委委员。
1929年1月,井冈山失守,到桂东、安仁等地隐蔽,1932年8月被挨户团发现遇害,时年33岁。
黎育教 1905年生,酃县下村乡人。
1923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奉命护送毛泽覃上井冈山后留在工农革命军工作,1928年被派遣回酃县协助李却非重建中共酃县县委并任组织部长,1929年李却非脱险离开酃县时正在外地执行临时任务。
浅析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炎陵红色歌谣的美
浅析井冈山&'斗争*色0123口尹学毅姜桢玮毛泽东同志在紺冈山的斗争》中指出“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其中的@县就是当今的炎陵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地处湘东南,与井冈山交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燃起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至整个中国大地。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炎陵县,在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一产革命毛泽东、陈毅、彭怀等多次来炎陵县,他组军地革命,地,在这场革命斗争中出。
这的,的了大的,了当地人的斗志,'》、'》.'》等的了的斗,'》、《白军:》、《白军当军》等的了的,《》、《纟.等的了革命斗争的,《当就要当军》、》、《军为》、《属于:》、《》《蒋介就毛泽东》等。
这美,的、生,其优美,明的地。
概括起来,炎陵红色歌谣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炎陵红色歌谣的通俗美的通俗美,指的是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于,在社会上为大喜闻见,是一种能够为百姓带来精神愉悦的独美感。
总是被认为是通俗的,正是因为雅俗共赏、大众化和通俗易懂的美感,才能够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经久衰。
炎陵红色歌谣的歌词涵盖了红军军纪、鼓动暴动、妇女解放、瓦解敌人军民情谊、拥护苏维埃政权等内容,深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对红军的拥护,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这些歌词保留了民谣的语言特点,按照当地语言表达的习惯方式,用最简洁、最凝练的话语,表现深刻,,言简。
当要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炎険革命民类_______________尹*华釆te1.当兵就整当n w•红舉工农n ju T»>士兵2■当«当a*>«n工农打敌人。
n产m«A3•当兵MJt当a«.ffite冲・»»fi»63<?口疗月I」」」和」i j m j 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炎陵红军建党旧址观后感
炎陵红军建党旧址观后感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炎陵红军建党旧址,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聆听导游讲解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
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红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斗争精神,深入理解了“支部建在连上”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国首座红军标语博物馆里,为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发动群众,瓦解敌人,红军在炎陵县城乡写下近万条宣传标语,是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犹如当年一幕幕革命场景,让我们深感震撼。
历史是不容忘却的,革命先烈先辈们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活动结束后,全体检察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重走红军路,真正感受到党和红军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内涵,一定要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弘扬好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好党的红色基因,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各项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株洲炎陵红军标语
株洲炎陵红军标语引言炎陵县是中国湖南省株洲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之一。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留下了一系列标语,这些标语既是红军战士宣传革命思想的方式,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评和指导。
本文将围绕株洲炎陵红军标语展开讨论,并分析其历史背景、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历史背景1934年,中国革命进入了最困难和危险的阶段。
红军被国民党军队追击,为了保卫革命事业,红军开始长征。
株洲炎陵作为湖南的一个重要地点,成为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
红军在行军过程中,用标语来激励士气、动员群众和发动群众斗争。
株洲炎陵红军标语的意义1.鼓舞士气,坚定信念:株洲炎陵红军标语的主要目的是鼓舞红军士气,坚定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这些标语传达了无论多么困难,红军都要坚持下去的信念。
2.批判社会现象,宣传革命思想:这些标语不仅仅是鼓舞士气的口号,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标语中包含着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呼吁人民觉醒并加入革命事业。
3.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斗争:标语中所传达的信息目的不仅仅是激励红军士气,也是为了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斗争。
它们告诉人民,只有通过反抗和革命斗争,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株洲炎陵红军标语的内容和启示1. “敢打山林火海”这一标语表达了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英勇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它的启示是,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勇敢地面对,不退缩,勇往直前。
2. “铁肩担道义,儿女共沾边”这一标语强调了人民对红军事业的支持和参与的重要性。
它的启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公义和正义而奋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3. “拥炎陵不速败,保江修河免灾异”这一标语表达了红军对炎陵地区的重视和对群众生活的关心。
它的启示是,政府和领导者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减轻灾害,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4. “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这一标语强调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和对封建统治的反抗。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渊源与实践准备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渊源与实践准备作者:曾长秋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7年第7期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之后“引兵井冈”开始的。
当时还没有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思想认识上只有朴素的“上山”意识。
笔者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早期形态称之为“上山”思想,它源于古代农民起义和大革命中的农民运动实践,而付诸实践则是在率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安营扎寨”。
对“上山”思想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关系,本文依据历史资料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考证。
一、毛泽东产生“上山”思想的实践准备——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 年9 月,毛泽东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①这首词生动地记载了他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史实,而这次起义是他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雏形——“上山”思想的实践准备。
理论源于实践,如果没有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实践,便没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性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1927 年8 月3 日,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暴动大纲》,就发动农民秋收起义、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等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
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中共中央派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彭公达回到长沙,改组湖南省委,并指定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彭公达为湖南省委书记,在湘赣边界地区组织武装起义。
8 月18 日,改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纲领与计划,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
9 月初,毛泽东来到安源,在张家湾工人补习学校召开军事会议,将湘东赣西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5000 人(包括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安源工人武装和驻铜鼓、修水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
为什么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有过3支“红四军”?
信中所提在原耕基础上“抽肥补瘦”政策就是在闽西总结的好经验,补充并完善了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抽多补少”政策,有些提法是与中央的土地政策有分歧,但这又是在土地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正确的土地政策。
在“二七”会议期间,以刘士奇和曾珊为代表的一方拥护这个土地政策,而以李文林和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为代表的一方反对这个土地政策,会上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支持刘士奇和曾珊。
毛泽东在此还提到他在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搞的小范围分田试点,这应是他在井冈山时期最早的土地分配实践。
而对毛泽覃1928年初在宁冈县大陇区乔林乡搞土改的情况,据笔者所知,毛泽东知道其弟有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经验,但缺乏土改工作经验,为了全面培养毛泽覃,特指定他于1927年底到乔林乡任党支部书记。
毛泽覃不负厚望,到乔林任职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在斗争中增长了才干。
乔林乡党支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毛泽覃自然就成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
乔林乡成功的土改工作使该乡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3.信的最后,毛泽东提出了苏区的经济困境应该如何摆脱的建议,例如开办红色圩场、建立商品交换处等,基本是两年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方法,不再赘叙。
毛泽东还提到8月派朱云卿参谋长赴赣西南苏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要赣西南党团特委合并成立党的江西省行动委员会的指示一事,要求毛泽覃执行中央指示。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特别提醒其弟要搞好与李文林等赣西南党政负责人的工作关系。
这似乎透露出毛泽覃与李文林等存在着较严重的工作意见分歧,也似乎预示着年底在赣西南大地上发生的那场给根据地党和红军造成重大损失的反AB团风暴已初现端倪。
湘东特委会议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经毛泽东提议并经会议批准成立了湘东独立师。
随后改为湘东南独立第一师、湘赣独立第一师,1932年2月扩编为红八军,后来成为红六军团主力之一,在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活动起着拱卫中央苏区的重要作用。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炎陵红军标语背后的故事
黄 春
平
当 时 , 些 革 命 武 装 在 浴 陵 县 得 以 大 量 保 存 ,不 能 不 说 这 血奋 战 的同时 , 宣传群 众 、 是一个 奇迹 。 ~奇迹 的背后 , 把 组 这
感 隋 。红 军 撤 离 后 , 白色 恐 怖 笼 写 下 了 近 万 条 宣 传 标 语 , 为 夺 罩 着 炎 陵 , 当地 群众 依 然 冒着 但 取 革 命 胜 利 起 了很 好 的 宣 传 促 生命 危 险 保 护 着 红 军标 语 。 进 作用 。 当 年 ,大 院 农 场 石 世 林 家 炎 陵红 军 标 语 表 现 形 式 多 正 门墙 中 和 墙 脚 都 写 有 “ 动 发 样 ,但 现 存 标 语 多 以 墙 壁 为 载 群 众 , 护 苏 区 ” “ 保 和 白军 士 兵 我 党 革 命 斗 争 的 一 段 历 史 和 体 。 时 , 队宣 传 队每 到 一 地 是 我 工 农 , 枪 投 诚 者 , 不 杀 当 部 拖 决 风 貌 , 老 一 辈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或 在 行 军 途 中 ,在 凡 是 能 写 字 戮 ” 标 语 。 人 发 现 后 放 火 烧 是 等 敌 家 留 给 我 们 的 宝 贵 精 神 财 富 的 地 方 都 写 上 了 标 语 。 开 始 是 他 的 房 子 ,还 把 他 关 进 碉 堡 严 周 年 之 际 开 馆 , 中 宣 部 批 准 是 建 设 的 全 国唯 一 的 红 军 标 语 专 业 博 物 馆 。该 馆 收 藏 的 红 军 标 语 , 经血 与火 的洗礼 和风 历 雨 霜 雪 的磨 砺 , 实 地 记 录 了 真
红 色 足 迹
坏 ,而且部 队行军 背上 一大捆
纸也不 方便 ,就把 墨或颜 料装
从 12 在 木桶里 , 着 到处写 。 后 来 97 提 再
毛泽东在江西时期的农村调查
毛泽东在江西时期的农村调查作者:罗平汉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5年第12期罗平汉江西是土地革命斗争的中心,毛泽东率先在这块红土地上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起点就是他十分注重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掌握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为此制定出相应的革命方针和斗争策略。
调查中制定土地革命政策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上了井冈山,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发动农民,取得农民的支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一开始,工农革命军在进行革命宣传的基础上打土豪、分浮财,虽然也能调动部分群众的革命热情,但单靠这种办法,显然难以解决工农革命军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一到井冈山,他就极为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在工农革命军占领宁冈、永新两地后,他在这里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并写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
通过调查,他发现,湘赣边界地区的土地占有情况极不合理,要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1928年3、4月间,在工农革命军进入湖南酃县(今炎陵县)的中村和桂东县的沙田时,他在两地通过采取访贫问苦、召开诉苦会和斗争会等方式发动群众,然后插牌分田,进行土地革命的最初尝试。
同年夏,朱毛会师后,井冈山根据地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边界各县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
在上述调查基础上,他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
《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或共同耕种,亦可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后禁止买卖;分配土地,主要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一般以乡为单位进行分配,遇特殊情况时得以几个乡或区为单位。
由于缺乏经验,《井冈山土地法》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二是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
贫苦农民因为分得了土地,大大提高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的热情。
炎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60PageXIANGCHAO炎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尹朝晖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原名酃县,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
土地革命时期,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红军在炎陵进行了20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
水口建党、决策上井冈、中村“插牌分田”、“朱毛”第一次会面等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炎陵。
全县有2万多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何孟雄、贾纡青、李却非、潘祖浩、黎育教、戴寿凯、周介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浴血罗霄铸丰碑,薪火相传写华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勤劳、勇敢、聪慧的炎陵人民,弘扬革命战争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奋斗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写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炎陵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始终牢记“立党为公”忠诚履职担当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当初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能够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个个艰险与困难,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能够创造令世界震惊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就在于能够始终坚持立党为公,能够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谋解放的”“中国共产党是替工农及一切贫苦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的党”……这些保存在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的红色标语,是当年红军浴血罗霄征战炎陵过程中,用热血丹心甚至生命书写的,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历史见证。
1928年3月中旬,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及指导下,在中共酃县县委、中村乡工农兵政府、中村乡农民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以炎陵县中村乡道任村为试点,创造性地开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插牌分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陵县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实践基础
作者:段刘娇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4期
摘要: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炎陵县(原名酃县)革命革命斗争具备深厚的群众革命基础,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炎陵县革命斗争;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基础
一、炎陵县具有深厚的群众革命基础
(一)党组织较早建立。
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县。
早在1926年夏,中共换特委委员、共青团特委书记刘生回到炎陵县,发展了一批农运会骨干入党。
8月中共湖南区委派遣在安源路矿从事工运的李却非回到炎陵县,成立了中共炎陵县特别支部,有党员10余人,李却非任书记。
在中共特别支部和省农运特派员朱子和的领导下,整顿区、县农民协会,全县建立4个区、33个乡农民协会,会员达到2万余人,同时建立县农民自卫军总队和“炎陵县审判土豪劣绅法庭”,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和反动团防局。
炎陵县的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使炎陵县人民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点燃了群众武装闹革命的热情。
(二)毛泽东亲自建党。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炎陵县党组织和农会遭受破坏,朱子和等20余名党员和农运领导被杀害。
7月,黎育教、邝光前受党组织指派回到炎陵县,联络隐蔽在各地的共产党员,恢复党组织活动,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凉桥支部,并恢复了农协会。
同年10月,工农革命军入酃。
毛泽东在水口接见炎陵县党组织代表周礼,何健础等,指示要大力发展党员,扩大农会,建立农民武装。
至1928年1月,全县建立起10余个党支部,有党员100余人。
(三)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26年至1927年,由于炎陵县县、乡党组织建立、发展和壮大,共产党的领导在农村大革命运动中形成了政治主流,全县党员发展到200多名,农协会会员发展到3万多名。
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井冈山革命斗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炎陵县革命斗争经验为井冈山革命组织和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党组织建设经验。
毛泽东在炎陵县“水口连队建党”,确定了党在军队的核心领导,构筑了组织堡垒,是“党指挥枪”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上的伟大创举,党在军队中的核心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炎陵县水口。
在这里,毛泽东放弃撤往湘南,决定在井冈山地区建立武装割据。
10月15日晚,在水口叶家祠楼上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
毛泽东亲自带新党员宣读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
密,永不叛党”。
毛泽东指示各连要按照三湾整编中提出的“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迅速建立连队党支部,抓紧发展新党员的工作。
(二)土地改革经验。
毛泽东在炎陵县中村亲自领导的插牌分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分田运动,虽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上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它的成功原作为此后的桂东沙河分田运动和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分配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以后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的制定,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炎陵县革命实践活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为确保“工农武装割据”的成功提供了经验。
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来到炎陵县中村,中共酃县县委根据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委和中共酃县特别区委联席会议精神,成立中共中村区委和中村区工农兵政府。
1928年2月,毛泽东亲自批准酃县特别支部为特别区委,隶属秋收起义前委和湘南特委。
同年3月上旬,酃县特别区委组织了8支、1000余人的暴动队伍和1600余人的西乡游击总队。
1928年6月,酃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县赤卫大队发展到3个中队200余人。
1930年初,建立了县级苏维埃——酃县苏维埃政府。
县政府建立起了选窜、军事、粮食、肃反、财政、文化、工作检查、土地、裁判、妇女、青年儿童十一部。
至1932年5月止,全县先后共建立4个区、34个乡苏维埃政府。
炎陵县的革命政权建设是将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三者有机结合的尝试,为井冈山时期政权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为革命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除“水口连队建党”外,1927年10月12日至21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炎陵县水口驻军期间,还作出了引兵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策,为建立罗霄山脉中段的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毛泽东在中村授课,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第一次集中政治训练,“经过政治教育,红军战士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三)为捍卫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
炎陵县与江西省宁冈(今砻市)、遂川边界线长达120公里,与湘南的桂东、资兴、安仁等县的边界线也长达60余公里,战略地位特别重要,炎陵县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的重要枢纽和通道。
1928年6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三个团分两路向炎陵县进攻。
炎陵县赤卫大队参加了战斗,击溃敌军一个团,第一次反围剿初战告捷。
1928年7月,毛泽东在迎返红军大队回师井冈山,再次惊动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
10月下旬,湘敌两个团到达炎陵县,企图分两路包围宁冈。
毛泽东、朱德集中兵力,消灭敌军八十五团。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炎陵县的地方武装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
在国民党队伍和反动武装的“进剿”、“会剿”、“围剿”、“清剿”中炎陵县首当其冲,斗争特别残酷,承受了巨大牺牲,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反“围剿”、捍卫井冈山根据地、保卫苏维埃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炎陵县的斗争史,是一部饱含鲜血的奋斗史。
参考文献:
[1] 肖云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 高小康主编.客家山歌的当代传播和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作者简介:
段刘娇(1982.11-),女,湖南炎陵人,2006年毕业于湖南吉首大学,本科,文学学士,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工作,助教,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