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以《温州会刊》(1985+–+2012年)为重点考察对象
15108028_民间合会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
民间合会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王金燕(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325000)[摘要]合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融资作用。
我们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民间合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有关合会的司法裁判出现巨大差异,同时这也不利于政府机关对合会进行监管。
建议尽早构建我国的民间合会法律制度,以促使合会规范发展。
[关键词]合会;温州;法律[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7)05—0054—05一、温州民间合会的发展状况及其金融风险合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融资形式,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第三世界国家称其为“轮转基金”。
日本称其为“无尽”,韩国称其为“契”。
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温州民间融资实施细则》第39条对民间合会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合会,是指一般由合会邀会人根据一定目的邀集,以参会人在一定期间内、以约定的资金数量、以互相融通为条件,分期聚集一定资金,首先供邀会人使用,其后根据制定的办法,在邀会人主持下轮流由参会人收取,直至到期结会的一种互助组织形式。
”在我国,合会是传统农村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重要民事习惯,具有明显的地缘性和血缘性,具有互助、储蓄和应急保险三大功能。
合会的存在与发展在解决民众的临时大额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会最早大约起始于唐宋年间,距今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合会。
解放后的几十年间,温州民间的各种合会一度无影无踪。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温州民间合会又蓬勃发展起来。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温州的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正式金融供给不足,民间合会遍地开花。
以胡必亮等学者对当时温州市项东村的调查为例,他们一共访谈了29个农户家,其中有24户参与了合会,以户为单位计算的合会参会率为82.8%。
按照温州民间的说法,那个时期的浙江温州,几乎平均每个农村家庭都有参加一到两个会。
温州农村“会”的社会学分析
Ab t a t T eCii F n n eA s c ai i o m fcvlr p t t n whc s si r a e fe itn e h e p p rd s ly sr c : h vl i a c s o it n o s af r o ii e u ai o ih i t la g e td a o x s c .T a e ip a s l l e t e ve o e t e r n r a o a l n s h ie b kn S fa n lt a rme r fog n z t n s c oo yt e r ,a ay h iw f oy o e s n b e e sc o c y ma i g U e o a ay i l a wok o r a iai o il g o h t h n c f o h y n - l
贷市场的一种主要信用 方式 , 特别是在 18 94年 前, 民间“ 聚会” 非常活跃。后来 , 随着 “ 抬会” 风 潮及“ ” 会 案爆发 , 加上 国家相关政策的控制 , 聚 “ 会” 现象有所减少 , 但时至今 日, 同类型 的“ 不 会”
员构成 、 组织规范和群体 角 色等方面探 讨 了“ 的结构, 会” 以利息和信息沟通方式为标准 区分不 同类型的“ , 会” 阐述“ 会” 的正功能 、 负功能与潜功能。
关键词 : 温州农 村 ; 呈会 ; 理性 选择 ; 资源 ; 社会 关 系
中图分类 号 :92 8 C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 O 6 O 0 8 10 — 3 X 2O )4— 0 4一o 4
“呈会”与“拔会钱”——温州原始的互助性民间金融
“呈会”与“拔会钱”——温州原始的互助性民间金融说起“呈会”与“拔会钱”,现在的80后,不一定清楚,更何况是外地人。
很少有人知道,民间金融的渊源,究竟从何而来。
从温州历史上关于经济活动的书籍中,很少有“呈会”与“拔会钱”这类活动的记载介绍。
“呈会”是原始的互助性民间金融活动,有些人听说过“抬会”,但是,对“呈会”与“拔会钱”往往还是一知半解。
温州人自古以来,比较有互助精神,很早就意识到了“派用场”要调排钞票,懂得“利滚利”、零存整取等储蓄原理,在亲朋好友之间,经济能力相差不多的人中间,举办“呈会”与“拔会钱”等互助性民间金融活动。
目的是解决用钱上的燃眉之急,体现的是互助精神。
“呈”是集中过程,是一种自律行为,按照随机产生顺序,在本周期中,除了轮到自己的那个月以外,出钱月份都叫做“拔”,大家的“拔”成就一个人用,那就是“呈”。
“呈会”一般来说“十人一会”,一人“一个份头”被称之为“一脚”。
(大的也有20来人的,不过比较少)。
十人走在一起,一般有个会主,简单扼要说明“运行规则”,然后通过摸文,确定先后顺序(打骰子产生)。
其中也有的是每月摇骰,摇到谁轮到谁。
第一个月比较方便,大家走在一起,谁遇到第一个机会,会主会把收齐钱交给他,他享用第一个月的会钱,后面的九个月中,每月交一脚会钱加固定利息,比如说这是个500元的呈会,第二月交一脚会钱(50元+利息5元)。
没有轮到的只交会钱,当月享用后,后面月份每月还加利息。
(见例表格)第二月起,会主去各脚(人)处收取会钱,交给顺序轮到之人,这个过程叫“拔会钱”。
呈(收)与拔(付)过程,就是资金集聚效应。
有趣的是,温州民间熟人之间,听到谁有困难,往往会对拮据者说:大家先帮你“呈个会”解解宽(纾困),帐可以慢慢还。
借贷概念是“舶来之品”,是当今的记账方式。
20年前,企业采用增减记账方式,个人与银行采用收付记账方式,呈与拔则是古老的算帐方式。
除了“呈会”以外,还有“利滚利”的“抬会”,以及互助基金会(免息)等等,从来没有社会上流传的神马“活汇”融资方式,这是某会长的“发明”,那个衢州人根本是睁眼说瞎话。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班级:高二(6)班指导师:杨立升组长:范乙林成员:范乙林冯丽君彭文洁柯婷婷陈聪聪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摘要】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推普的开展,尤其是普通话作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年轻一代有些已经只能听懂温州话而不会讲温州话,能讲的也很拗口,有些小孩跟随年轻的父母后,温州话基本听不懂。
于是有了这次关于温州方言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重视温州方言,传承发展我们的温州方言文化,语言不能纯粹用文字流传下去,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方言消失研究意义一、研究范围界定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
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
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本课题研究的温州话指的是以瑞安方言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的温州地区通用方言,不包括闽南话、蛮话、大荆话等方言。
二、温州话历史沿革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
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
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
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
”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
”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海峡两岸民间社团交流促进文化的认同
海峡两岸民间社团交流促进文化的认同
张丽明
【期刊名称】《海峡科学》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海峡两岸、闽台之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发展的民间社团的互相往来和频繁的交流活动,使两岸同胞增进了解和互信,特别是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这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把两岸同胞的心连系在一起。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张丽明
【作者单位】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交往——在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J], 李路
2.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J], 王蔚
3.交流两岸名词术语,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就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 [J], 张蕾;代晓明
4.发挥戴云山桥梁作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陈家宽教授在海峡两岸(德化)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交流合作常态机制会商会上的讲话(摘录) [J],
5.和平文化促进湘台交流的设计与实现--兼论芷江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J], 戚钧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震惊世人大事件之温州1980年“抬会”
震惊世人大事件之温州1980年“抬会”震惊世人大事件之温州1980年“抬会”来自: 十四(约片微信:goodyoo_run) 2012-07-04 15:39:40 2011年的温州形势,使很多人联想到1980年代中期的“抬会”事件。
在被问及温州30多年民间金融史中的风波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抬会”风潮。
“抬会”是温州早期典型的组织化民间金融,指若干人组成一个“会”,发起人称“会主”,把“会员”的钱聚拢,交会员轮流使用,先用的人付利息,后用的人吃利息。
会员可发展新会员变成“会主”,层层往下,形成复杂的金字塔式结构。
从1985年八九月间到1986年初,“抬会”在温州乐清蔓延,总发生额约10亿元,实际投入资金22亿多元,10万元以上的大总人数有20多万,乡镇参加户数70 万,有的村子几乎涉及每家每户。
民间“抬会”达到疯狂的程度,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不再是“吃饭了没有?”而是“集资了没有?”疯狂的游戏进行了一年多,在1986年春出现断裂、崩盘迹象。
很快,形势急转直下,极度的亢奋转为极度恐慌。
整个秋天,温州陷入空前的混乱,讨债者冲进会主的家。
愤怒的人们用竹签刺入“人质”的手指尖,要他们交待会主的下落;没有来得及逃走的会主的妻子,被20多个债主在光天化日下轮奸;数百名债主把会主的漂亮楼房化成焦土;平阳县一个阴暗的仓库里,一个通过“抬会”捞了十几万元的人被严刑拷打,最后被愤怒的人放蛇活活咬死……乐清县海屿乡上百间房屋被捣毁,门窗被砸,室内桌椅箱子锅灶无一不七零八碎,洗劫一空,全村百余户家庭逃在外面,留下的300余妇女儿童被五花大绑受尽摧残……自从温州地区出现“抬会”这个怪物以后,不少小学校被迫停课,原因是学生常常在路上被讨债的当人质抓走。
苍南县有几十个讨债的人拿出炸药包赶到乐清县乐东乡的三个会主家中,逼迫会主交出钱来,平阳县鳌江镇数百名妇女多次举行游行,并步行几十里到县城示威。
在那次台风式的金钱游戏中,温州有63人自杀,200人潜逃,近1000人被非法关押,8万多户家庭倾家荡产。
民间文学试题
民间文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__________现象,同时又是___________现象。
2、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
4、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了、、、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6、记载有女娲神话最早文字资料的文献是__________.7、被称为世界上寓言的三大发祥地的是、、。
1、文学现象、民俗文化现象2、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3、《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4、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5、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6、《楚辞》7、希腊、印度、中国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1、民间文学四大特征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A.集体性和变异性 B .口头性和传承性C.传承性和变异性D.集体性和口头性2、先秦采集民间歌谣的优秀成果是()A.《尚书》B.《左传》C.《国语》D.《诗经•国风》3、山西的《走西口》是人们熟悉的一首()A. 花儿 B .爬山调C. 信天游D.打歌4、神话资料最为丰富,而且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A.《庄子》B.《国语》C.《山海经》D.《左传》5、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A.《风俗通义》 B .《荆楚岁时记》C.《述异记D.《博物志》6、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以爱情为内容,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是()A .爬山调B .信天游C. 花儿D.二人台7、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是()A. 1918年2月 B .1920年冬C. 1928年春D.1922年夏8、世界上最早的田螺姑娘型故事《白水素女》出自()A. 《述异记》B.《酉阳杂俎》C. 《荆楚岁时记》D.《搜神后记》9、《走西口》的流传范围是()A. 陕北 B .内蒙C. 华北地区D.晋西北10、“二月二,敲瓢擦,十个老鼠九个瞎”属于()A. 节令歌 B .礼俗歌C. 诀术歌D.祀典歌1、D2、D3、B4、C5、B6、C7、A8、D9、C 10、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温州秘密语,谁解其中味 草根学者周良顺与他的《温州方言杂谭》
82匠人老教师,街头误入“白虎堂”事过多年了,但周良顺仍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他正走在公园路上,一个50来岁妇人过来对他说:眼镜要不要?他很纳闷,什么眼镜?她并没拿什么东西啊。
那妇人见他不解,便压低声音说,大学生,女大学生……他明白了,这妇人是拉皮条的。
这正中下怀,他正想找这类人聊聊,便说在哪儿?妇人说,你跟我来跟我来……周良顺跟她来到谢池巷东头的一家客栈。
走进一间客房,只见里面已有两个男子,妇人对他说,你在这里等一下,便转身出去了。
接着,一个手里拿朴克的男子走进来,粗着嗓子道,你们温州人我什么都佩服,但就是不敢玩这个……周良顺顿时明白,这人是玩“三张牌儿”的,那两个不用说是他同伙了。
他不由得心头一紧,暗暗叫苦,今天是误入白虎堂了,钱被掏光还算好,没准还会有人身危险呢!于是他一边嚷嚷着 “人在哪儿人在哪儿?” 作催促妇人状,一边疾步走出客房……误入白虎堂的周良顺,时年已过温州秘密语,谁解其中味——草根学者周良顺与他的《温州方言杂谭》文/沈绍真. All Rights Reserved.2016.12 /六十,是永嘉桥头镇桥头中学退休教师。
为人师表,年过花甲,儿孙满堂,还这么老不正经?你若这么声讨,还真是冤枉周老师了!他跟着妇人走,并不是寻花问柳找小姐,而是想搜集温州色情行业的秘密语(进一步的计划是要出书)。
其实,他早已把可能遭遇的不测都估计到了,随身带着行话资料的笔记本,万一被警察抓到,就拿出这个,证明自己。
退休几年后,他开始为收集温州秘密语而奔走。
去图书馆找文史资料,到茶山寻访变戏法的艺人,在妙果寺门口找乞丐,包括这次遭遇……数年努力,埋头书案,周良顺终于心想事成。
2016年9月,他编著的30万字的《温州方言杂谭》,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发行。
著名温州方言专家沈克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所作《序》中点赞:一、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草根作品;二、这也是一部信息很大的民俗学集大成者,许多内容和语汇在文献中是找不着、看不到的……草根作品,草根学者。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硕士论文目录
博士:年度姓名論文題目59 逯耀東論魏晉史學的轉變及其特色:以雜傳為範圍所作的分析60 趙雅書蠶絲業與絲織業在宋代的經濟地位61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地位61 徐泓明代的鹽法61 何烈清咸同時期的財政62 羅龍治李唐前期的官闈政治62 孫鐵鋼中國古代的士與俠63 張元宋代理學家的史學觀─以資治通鑑綱目為例64 樂炳南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65 張永堂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65 林能士辛亥革命時期北方地區的革命運動65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66 黃敏枝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68 黃寬重南宋時期抗金義軍之研究69 陳錦忠先秦史官制度的形成與演變69 陳華清代咸同年間山東地區的動亂─咸豐三年至同治二年69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70 許雪姬清代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70 劉淑芬六朝時代的健康71 金善昱隋唐時代中韓關係研究─以政治軍事諸問題為中心72 胡平生復辟派在中國73 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73 張水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德外交關係的轉變(1919-1939)73 邵台新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75 劉靜貞北宋前期皇權發展之研究─皇家政治角色之分析76 睦銀均晚清中韓關係之研究(1864-85)─以興宣大院君與清廷的關係為中心77 李亨求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77 曹在松葉適經世思想研究77 賴惠敏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78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79 金扇珠秦律的形成與發展79 宋德喜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為例79 陳淑銖浙江省土地問題與二五減租(1927-1937)79 王健文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及正當性基礎79 赤嶺守清末琉球復國運動之研究80 張寅成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80 劉素芬渤海灣地區口岸貿易之經濟探討80 薛化元張君勵思想研究─以憲政思想的探討為中心81 呂春盛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81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之研究82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82 張家秀區域研究與社會經濟史之關聯─探討宋代城都府路82 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83 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84 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84 巫仁恕明清城市集體行動事件研究84 金榮煥拓拔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85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在地商人的形成與發展85 閻鴻中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85 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文化史考察86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86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86 劉季倫中國全能主義的思想根源87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87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87 李訓詳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87 李慶龍羅汝芳思想研究87 陳識仁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87 童長義伊藤仁齋的研究─以「實」的概念為中心88 鄭愛蘭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88 江燦騰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頓挫與轉型88 潘光哲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89 許佩賢台灣近代學校的產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89 李明仁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繼承制之研究硕士年度姓名論文題目41 趙榮琅竹書紀年研究42 陳大瑞清乾嘉時代的中琉關係44 任長正清太宗時代明清和戰考44 許倬雲古代中國的天與帝45 張存武後金汗國與朝鮮的關係45 陶天翼甲午之戰46 吳衛平八旗制度之研究46 楊景霜鳥關於周禮的若干研究46 何今西漢重慶抑商的經濟政策46 施壁倫出島荷蘭商館日記47 黃培雍正時代中應統治體系的改變47 陶晉生金海陵帝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47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48 金發根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48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48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48 陳捷先滿州叢考48 周龍明代之宦官49 桑秀雲中國史籍中邊疆民族原始習俗制度的研究49 吳章銓唐代農民49 金翰漢武帝在文治方面的研究50 王曾才北朝時期的胡漢問題50 張忠棟東漢之教育與士風51 劉家駒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51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51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52 謝瑩瑩澶淵盟約對於契丹、遼朝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分析52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52 鄭欽仁北魏中書省考53 孫會文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權思想54 石錦中國現代化運動與清末留日學生54 劉翠溶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的國田與收支54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54 劉景輝滿州治律制度的演變54 龔忠武近代中國之演變及其分析(1905-1914)54 卞麟錫從宿衛制度看唐代中國與新羅的關係55 黃富三劉銘傳清賦事業與土地改革研究55 韓復智西漢的經濟思想55 林錦雲許衡對於元初中統至元之治的貢獻55 史苾荃漢魏晉時代佛教與中國社會抵觸的問題55 許洋生明實錄中所見之中琉封貢關係56 張哲郎清代的漕運56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56 花俊雄民國八年至民國十四年的中國勞工運動56 趙雅書宋代的田賦制度與田賦收入狀況56 尹源鎬唐代南方經濟發展56 張秀蓉光緒初由歐返國人物研究56 呂光珠先秦典籍中的士56 商靜江柯九思的生平及其對於學藝的成就56 蔣孝瑀明代的貴族莊田57 張元南宋永嘉學派的經世思想57 徐泓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57 孫鐵剛周官的政治思想57 查時傑越縵堂日記看晚清的清議57 何烈清季厘金制度之研究57 莊吉發京師大學堂57 陳永發清政府從海禁到護僑之演變58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58 金寬中萬曆朝鮮之役與其影響58 吳劍雄馬歇爾使華的研究(1945-1947)58 彭先進段祺瑞推動中國參加歐戰之研究58 曾祥澤第三國際與中國共產黨(1919-1923)58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1895-1898)58 朱志騫張謇的實業主張58 孫隆基禹神話的研究58 寇偉義川黔滇軍政之中央化58 洪安全春秋的晉國58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社會59 劉元珠華興會(1903-1911)59 石萬春唐玄奘疫經的研究59 具良根韓國東學黨亂事之研究59 辛勝夏甲午戰前中國朝野對朝鮮問題的看法60 張勝彥台灣建省之研究60 葉達雄詩經史料之分析60 蕭璠春秋至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60 梁惠錦光復會(1902-1911)60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附弇州的考史學)60 白慕唐左傳中關於禮的史料之分析60 尹章義明代的馬政60 班一魯拳亂前後袁世凱的處變61 洪金富元代監察制度研究61 林維紅同盟會時代女革命志士的活動61 趙綺娜清初東北之駐防八旗61 陳芳明北宋史學的忠君觀念61 張永堂方以智研究初編61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的尚賢政治與尚賢思想61 古偉瀛中國早期的電報經營61 邢義田漢代的以夷制夷政策61 段昌國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61 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61 唐德龍羅克希爾與中國61 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62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62 唐弓唐代的遺教62 梁庚堯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62 鄧淑蘋中國古代玉器研究之一─圭璧二屬之形制及意義的轉變62 杜正勝城邦國家時代的社會基礎62 葉言都兩晉世族政治形勢發展演變之研究62 張炎憲清代治台政策之研究62 高瑞穗崔東壁與疑古史學62 胡昌智呂祖謙與其史學62 陳葆真陳淳研究62 陳芳妹戴進研究62 宋后媚明初畫家王紱─兼說他的山水與墨竹62 羅傑商周青銅器藝術之分期與殷商青銅藝術造形的研究62 陳擎光元代畫家吳鎮62 李東華唐宋時代中國與非洲的關係62 朴元鎬洪建武文年間明與朝鮮的關係62 金鐘太漢樂浪時代之銘文研究63 樊亞香從唐明律的比較看明代妻權之低落63 殷登國陳洪綬研究63 鄭進發米芾屬素帖63 葉思芬南宋馬遠山水畫─馬麟、夏圭附63 潘柏澄方虛谷研究63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63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地區的開發63 林馨琴朱德潤研究63 黃進興歷史主義: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63 顏娟英?#123;瑛與仿古繪畫63 劉石吉清中葉後江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鎮的興起64 唐內希中國與依朗的藝術交流64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之經濟社會之變遷64 陳華捻亂之研究64 丁慧美商周銅器紋飾中鳥紋裝飾藝術的形成及其發展64 胡映芬傅斯年與中國近代史學發展64 黃啟江五代時期南方諸國的經營64 尹學瑜北宋畫院之研究64 徐澄琪明人解釋文人畫的趨勢64 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65 周伯戡先秦兩漢忠孝觀念的發展65 鄭慶華東吳與蜀漢魏晉關係的研究65 吳克商君書思想研究65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65 溫順天瑪利諾會在華傳教簡史65 吳保合高克恭研究65 謝世芬九江貿易研究(1861-1911)65 王耀庭盛清宮廷繪畫初探65 朱惠良趙左研究65 陳欽國廣州護法軍政府之研究(1917-1921)65 石守謙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66 沈正柔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66 許雪姬明清兩代國人對澎湖群島的認置及防戍66 林聖芬清代台灣之團練制度66 黃安雄山西票號與清代之金融匯兌66 蔡玫芬定窯瓷器之研究66 劉淑芬隋代的南方政策66 馮明珠近代中英西藏之交涉:光緒二年至民國十三年(1876-1924)66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66 方清河孟子的井地說66 戴晉新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66 葛婉章謝時臣研究66 孫貞淑李成、郭熙、安堅之比較研究:中韓文化關係之一例67 金渭顯契丹的東北政策:契丹與高麗女真關係之研究67 郭鴻韻中國史前時代與殷代的稻作67 顏清洋明代治理黃河述略67 洪美齡清代台灣對福建供輸米穀關係之研究(1860-1927)67 張念平清末的師範教育67 李孝悌平教會與河北定縣的鄉村建設運動67 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67 眭明光漢代刑律研究67 錢伊平隋唐人俑研究67 邵台新由史記漢書序贊比較兩漢初期的社會68 周惠民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68 王越韓氣的統論及其與儒學的關係68 楊肅獻晚清的反變法思想(1881-1900)─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個分析68 陳國棟清代前期的粵海關(1638-1842)68 廖秀真清末的女子教育68 金世豪漢初藝術寫實性之研究68 徐平國上海會審公解探微68 何慾玲日據前漢人在蘭陽地區的開發68 張舜華台灣官制中蕩的研究68 張金儀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68 許湘苓元代墨竹畫展68 蔡慧玉同治八年中英新約研究1867、1870年英國對華政策68 葉其忠明鄭降清叛明官兵的研究(1646-1683)69 朴仙姬霍光輔政之研究69 劉靜貞宋人的果傲觀念69 吳光華唐代盧龍鎮之研究69 丘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轉變的一個考察69 賀彼得韓非與馬基維利軍事思想之比較研究69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69 周婉窈日據時代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研究69 楊麗祝晚清時期的岑春70 陳家秀吳氏世襲武將與南宋四川政局70 尹貞粉明代軍屯之研究70 賴惠敏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70 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研究70 方惠芳曹錕賄選之研究70 藤井志津枝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研究71 赤嶺守光緒初年琉球與中日兩國之關係71 曹在松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與北宋經史二學思想之演變71 沈松橋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71 張淑雅清末廣東四大書院的研究71 王汎森章太炎思想之研究71 楊美莉劉松平畫羅漢三軸之研究─兼論宋人之羅漢信仰71 牛道慧日本田中內閣漢州政策之研究(1927-1929)71 王玥民中日軍事協定與日本對華侵略之研究(1917-1921)71 朴恩和宋代故事人物畫研究71 林地煥四川鹽政的改革(1895-1920)71 周雲錦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71 陳淑銖現代華中六省之農業金融(1927-1937)71 耿立群蜀漢對西南的統治與開發71 張繼昊北魏變亂問題初探(西元396至534年)71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71 何湘妃南宋高孝兩朝對王安石評價的變遷過程與分析71 宋德喜唐代前期門第觀念之發展─以門第觀念為中心(618-755)72 徐秉愉宋高宗之對金政策─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72 葉煬彬朱熹的政治生涯72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72 許鼎彥山東的反袁帝制思想72 杜繼平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72 韓嘉玲濟南慘案後的反日運動之研究─1928年五月至1929年五月72 李達嘉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之研究72 李慧淑宋院體花鳥畫之研究─從宋徽宗及其畫院探討風格轉變之關鍵72 黃福得邁涅克的國家觀念73 李貞德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73 翁碩輝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73 張寅成西漢的宗廟與郊祀73 李今芸宋遼貿易之研究73 吳展良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73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觀念研究(1886-1900)74 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1865-1902)74 紀欽生晚清時期的端方─一位改革官僚之研究74 李淑美元朝吳鎮漁父圖之研究74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先王傳說及其思想史之研究74 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398-534)74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初探─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74 金仁淑宋代土地私有制度與租佃制之探討74 成耆仁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研究74 邱雯雯現代華北四省煤礦業發展之研究74 詹士模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1909-1912)75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75 向淑雲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75 李明仁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75 簡惠美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75 林美玲晚明遼餉的研究75 吳翎君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75 辛太甲中國與朝鮮早期電線之經營(1885-1894)75 金鴻文張作霖生平之研究75 張雋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75 金仁文清代湖南會黨之革命活動75 王文宜癸亥寶華山莊紀興元風景冊之研究75 金鮮燕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75 薛慧蓉倪瓚容膝齋圖之研究75 余佩瑾仇英有關園林繪畫的幾張作品75 葉泉宏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75 崔京玉鄭樵通志之研究75 李貞琳清聖祖對西學關心及其對傳教士之態度76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76 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之發展76 許瑞浩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76 李榮泰湘鄉曾氏研究76 劉熙明大連港貿易與南滿產業之發展76 甘懷真唐代家廟制度研究76 金甲均論西漢牛耕農法的變遷─以華北地區輪耕、輪作為中心77 鐘淑敏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1895-1906)77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77 王德權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與散位77 嚴守智王時敏的仿黃公望風格77 王正華沈周(夜坐圖)研究77 張仁溶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77 劉巧媚晚明蘇州繪畫77 劉季倫李卓吾的思想為中心77 于永廷那米比亞獨立問題的探討及透視78 郭芳楠北宋士兵禁軍生活之研究78 李慶龍顧炎武經史論78 劉燕儷唐代後期的銅錢不足問題─從供需面的探討78 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78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教諍辯之研究78 李建明古代散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78 賴亮郡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78 金榮煥北魏與東北諸國關係研究─以庫莫西、契丹、高句麗、勿吉為中心78 邱純惠十九世紀台灣北部的犯罪現象78 張麗芬湖南省米糧市場產銷研究(1644-1937)78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78 林美莉外資電業的研究78 何素花抗戰時期國營煤礦業的發展78 陸啟超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研究79 金世忠民國保甲制度之研究─以抗戰前後之四川省為例(1935-1949)79 陳美錦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79 陳熙遠時代與思潮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79 沈宗憲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79 邱仲麟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79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79 林育淳進入世界藝壇的先驅─日據時期留法畫家研究79 鍾月岑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79 李君山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79 黃寶卿自強企業中的官商關係79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1946-1952)79 洪進業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79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生活的研究79 童長義江戶哲學中的誠─以神儒交涉為中心80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80 李福鐘改造一個共和國─中國大陸改革運動的展開(1976-1984)80 夏賢李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80 宋家復章學誠的歷史構想與比較研究80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80 陳穗錚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80 李錫全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80 柳智元清初薩滿教的演變及其文化性格80 曾?#123;瑩董其昌書法中米芾風格之研究80 劉康馬克斯主義在中國(1919-1949)─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之辯證法80 林春成1952年日華和平條約之研究81 許信昌秦簡日書術數的探討81 陳宗乞兩漢教育制度考察81 黃銘亮先秦兩漢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81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81 馬以謹魏晉南北朝婦女的緣坐81 鄭雅文二拍之間的猶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81 林秀姿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年至1940年間的嘉義市81 張雲春秋時代的吳國81 邱炫煜中國海洋史專題─明帝國與南海81 陳秀淳日據時代台灣山地水田農作的展開81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81 具聖姬漢晉的塢壁82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從政治史與思想史角度考察82 金仕起古代解釋生命危機的知識基礎82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82 李卓穎分類、疆界與身份:《酉楊雜俎》與東漢到唐代目錄之研究82 陳秀芬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82 曾士榮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台灣大學」為討論案例82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82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1945.8)82 李明哲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83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83 張旭宜台灣原住民的出草習慣與總督府的理藩政策83 鄭天凱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83 王啟屏北宋士人的生活83 陳姿芳萊布尼茲的國家觀念83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83 李若庸從Thomas Wolsey的浮沉看英國史上新舊交替的特質83 王憲群合步樓公司與中德關係83 蔡瑄瑾裴松之家學傳承及六朝史學的演變83 何文靜時代的省思─馬基維利的政治思想83 寇強明清山西、陜西兩省的經濟結構83 鄭愛蘭周代的婚姻與生活84 黃麗如漢隋之間滎陽鄭氏研究84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84 簡杏如宋代莆田方氏家族84 李文良日治時代台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84 陳元朋宋代尚醫人士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84 郭哲銘汪輝祖之研究─以其刑名思想為中心84 林明燦新竹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變化84 戴志清楚材晉用─春秋社會流動之一研究84 楊宗霖宋代嶺南的對外關係84 高進由制度面看清代河督所轄之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例的探討84 楊永彬日本領台初期台灣紳商與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84 林美香「教而後為人」:伊斯拉摩斯的教育觀85 王俊中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係之研究85 趙潤昌戰國秦漢間重本抑末與農村財富的流失85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85 程嘉文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85 劉謦豪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1912~1928)85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生產與再生產看貞節觀念的沿革化85 吳淑慈清代台灣的---以永濟義渡為例85 詹緣端先秦的君王與君王論85 陳光達想像的認知:中國古代對於死亡的態度85 李厚壯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85 林榮澤天道普渡---以一貫道的興起為例85 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85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85 楊彥彬伏爾泰的自然神論與理想國85 李國生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85 孫慧敏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85 高郁雅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86 李宜芬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以神仙思想為中心86 張崑將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研究---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86 李家豪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86 姜志翰中國星占對軍事的影86 陳偉智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 86 蔡爾健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秘策》為中心86 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86 廖振旺布克哈特歷史思想中的人性論與藝術思考---以《世界史的省察》一書為例86 陳智為內村鑑三與基督新教86 吳國安中國基督徒對時代的回應(1919~1926)---以《生命月刊》和《真理週刊》為中心的探討86 張藝曦講學與政治:中晚明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86 徐威雄社稷與宗廟---古代中國的社會與國家86 呂世浩從五體之末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86 陳遠超近代式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誕生—以國語傳習所乙科及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的課程為討論對象86 邱永春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的發展86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87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87 金富植兩漢時期司隸地區的人口變動87 陳中禹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792〉87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精英─以新竹、苗栗地區為中心〈1895-1935〉87 三澤真美惠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87 蔡爾健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秘策》為中心87 蔡宗憲北朝的祠祀信仰87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台灣的縱貫線87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87 吳靜怡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1970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87 黃文斐維柯《新史學》的中古性87 賈本曜托馬斯摩爾之烏托邦88 楊俊峰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88 方儷璇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88 王慧芬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88 王立本裝甲兵與現代中國軍事88 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88 蔡蕙光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88 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方針、制度、背後支柱88 朱瑪瓏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88 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88 朱茂欣建構民國─從政黨內閣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1912-1927)88 周玉翎台灣南端尾閭恆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88 康云妵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宗教政策─以韓國、台灣的基督教會為例88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88 楊欽堯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的探討88 謝美裕漢晉之際的老年觀─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塑形88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88 徐大川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88 高晨揚特爾慈的現代意識與歷史思維─海德堡時期(1894-1914)。
乡谊视角下的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
第11卷第1期V o”11No.1吕梁学院学报Journai of Luliaug Universith2021年2月Feb.2021-历史学研究•乡谊视角下的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郝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9000)摘要:同乡会是在外民众基于乡谊在外地建立的社会团体。
1964年,出于互相扶持的需要,在台湾的山西人成立了台北市山西省同乡会,同乡会以敦睦乡谊,增进同乡福利为宗旨,扶持帮助同乡、举行春节团拜和乡贤纪念I 动、创办会刊《山西文献》。
两岸关系破冰之后,同乡会积极与大陆展开交)1动。
同乡会宣扬了山西文化,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加深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情谊。
目前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青年人才的缺乏与被台湾政治社会边缘化。
关键词:同乡会;山西文献;两岸关系中图分类号:K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X(2021)01-0044-04144年后,迁台民众为了适应台湾生活,以乡谊 为网络建立了同乡会。
在两岸隔绝时期,同乡网络暂时取代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亲血缘关系,同乡会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
目前,随着迁台一代的凋零,台湾大陆同乡会的发展都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其依然在台湾社会和两岸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关于台湾大陆同乡会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为群体研究,将台湾地区同乡会组织视为一个群体,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
台湾学者钟艳攸对设立在台北市的外省同乡会的数量、组织构成、发展历程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同乡会是具有现代社团性质的政治移民互助组织这一结论⑴;第二类为地域性同乡会个案研究,以某省在台同乡会为个例来分析地缘网络的构建、运行机制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例如张洁和计慧珍论述台北市温州同乡会发展演变历程及台湾温州两地的民间交流⑵。
山西省同乡会是台湾大陆同乡会的缩影,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缘网络的构建、同乡会的建立、运行及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近代温州与台湾的航运关系
近代温州与台湾的航运关系松浦章;杨蕾【摘要】通过对海关报告、地方志、领事报告、新闻报道等史料的分析,探讨了台湾在清朝统治时期和日本占领时期与温州之间的航运和贸易情况.清代以来,温州利用帆船航海的便利,发展了与台湾的航运和贸易关系,其中以戎克船(清式中国帆船)为媒介的猪、米贸易在温-台贸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温州米产量不多,从米作丰富的台湾输入米谷以补充本地的不足.而台湾民众日常饮食结构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猪肉则有较大一部分来自温州及附近地区.【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2【总页数】9页(P26-34)【关键词】温州;台湾;帆船;航运;贸易【作者】松浦章;杨蕾【作者单位】东西学术方研究所,关西大学,日本,大阪,564-8680;东西学术文学研究科,关西大学,日本,大阪,564-86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正如《乾隆温州府志》所概括的那样:“南控闽峤,北接台明,西为括苍。
”[1]38温州南与福建相接,北与台州、明州(宁波府)相邻,西面是广大的内陆。
从该府志“瓯郡数县,倚山滨海,为浙东控,接八闽要地,列城相望,襟江带溪,形势雄壮”[1]60的描述也能看到,就整个浙江省范围来说,温州地处浙东南沿海,在地域交流和海上交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自古以来在中国大陆的海上联系和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浙江沿海航运的主要港口之一。
1924年,日本的一则领事报告这样写道①横竹平太郎. 温州通商事情 //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各国事务关系杂纂: 资料号B03050379400. 1924年(大正13年) 2月1日.:温州和宁波、福州等都位于南中国东海岸,既是上海、香港的中间港,也是浙江省南部唯一的开放港口,其开港可以追溯到1877年4月英中之间的条约。
开港之初,有很多外国船出入,对其繁盛怀有极大的期待。
其后渐渐与这种期待相偏离,通商贸易进步不大,贸易额远在其他港口之下,迄今为止一直作为中国商人的小贸易港。
儒风飘两岸 滋兰聚群贤——我院承办两岸文化与人才交流研讨会
儒风飘两岸滋兰聚群贤——我院承办两岸文化与人才交流研
讨会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12)4
【摘要】2012年11月10日,以“儒风飘两岸滋兰聚群贤”为主题的“两岸文
化与人才交流研讨会”在温州举行。
来自海峡两岸的150多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汇聚温州瓯江之畔,就两岸关系新形势下推进、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人才交流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此次研讨会由温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台办共同主办,由温州市台办、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推广协会及我院共同承办。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人才交流;文化交流;聚群;海峡两岸;温州市;两岸关系;人民政府;社会保障【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1
【相关文献】
1.我院承办首届海峡两岸林业碳管理研讨会 [J], ;
2.我院成功承办首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研讨会 [J], ;
3.海峡两岸携手共促体育运动史发展--我校成功承办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 [J],
4.群贤聚首甬城,深入探讨河姆渡文化──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斯迈
5.两岸才俊聚羊城共襄盛举论会计——第三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州方言》终期报告(成果报告)
《温州方言的历史与现状》终期报告指导师:洪潜高一(6)班组长:徐晨昱课题组成员:沙超,徐晨昱,蔡园园,倪洁婷,黄淼,徐雯雯,徐惠,陈益洁,梁艳,应慧,张鹏,李鹏海,谢敏,夏小清,陈雄壮,戴晓晓研究背景2004年9月,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一批新生开始了一项充满挑战的课程--研究性学习.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门科目,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自我的正确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与大家的一同努力,共同学习,达到扩大知识面,乃至丰富人生的目的.同时,也让生活在校园的我们,碰触到了社会生活,使自己对人生把握的精确度大大提高.与大家一样,我们组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开始了历时一年的研究性学习.我们组在集体会议上通过投票选择了较为冷门却真实贴近生活的研究课题--温州方言.作为80年代末,土生土长的温州孩子,我们这一代经历了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温州话的时期,也看到了现在<<百晓说新闻>>的年代,曾经没落文化的强烈悲伤感,深深刺痛过我们,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温州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而温州语言做为温州文化的重要表现,成为了我们最终的研究课题--<<温州方言>>.作为一名温州人,了解温州文化,继承温州文化,发扬温州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所做的,肯定不能在一瞬间改变社会,但是,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为温州文化奉献,努力。
分工任务采访组:沙超,徐晨昱,蔡园园,倪洁婷问卷调查组:黄淼,徐雯雯,徐惠材料整理组:陈益洁,梁艳,应慧,张鹏,李鹏海总结组:谢敏,夏小清,陈雄壮,戴晓晓研究过程与成果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社会,我们决定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分组调查研究。
用最敏锐的眼睛来洞悉社会,用最真实的双手来触摸社会。
在分配小组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之间性格上的差异,出现了对小组分配不满的情况,但是,好在以集体为重的思想迅速地团结起了大家,不满情绪被团队精神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赶得无影无踪。
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以《温州会刊》(1985-2012年)为重点考察对象
陆域面 积 1 1 7 8 6平 方公里 ,常住人 口 9 1 2 . 2 1万 ( 2 0 1 0年止 ) ,属 中大型城 市 。台湾 ,地 处东 经 1 1 9度 1 8 分至 1 2 4度 3 4分 , 北纬 2 0度 4 5分 至 2 5度 5 6分 之 间, 面积 3 . 6万 平方 公里 , 人 口2 1 8 6
万 ,其 历 史可分 “ 荷西 、明郑 、清代 、 日据 和 光复 ”[ 2 ] 5 5 五 个 时期 , 自古 以来 即是 中 国的领土 。
温 台之 间隔海相 望 ,水上 交通十 分便 利 。自明、清 以降 ,两 地 商旅互 市或 定居 ,从 未隔 断 。为 此 ,
本文以 《 温 州会 刊 》为考 察对象 ,对 温 台 民间交流 的缘 由、 内容及 作用 进行 阐述 。
一
、
温州会 刊 创 刊前 温 台民间交流概 况
( 一 ) 甲午战 争后 温 台间就 有贸 易往来
温 州 与 台湾 的交流从 甲午 战争 开始 。1 8 9 5年 《 中 日马关 条约 》割 台湾 给 日本后 ,温 台就有 民 间的个体 性经 贸活 动 ,从 1 9 0 7年 始 ,“ 温 州港载 运烟 叶前 往 台湾 的 日本轮 船 比较频 繁 ”[ 3 1 5 4 。进
“温州人温州话”——地方性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温州人温州话”——地方性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董玮琦陈毓麒(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内容摘要】以温州地区方言类电视节目为例,了解方言类电视节目产生的原因、当今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情况,总结方言类电视节目独特的传播内容、关注视角、制作形式和采集方法等,从而研究方言类电视节目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今后正确的发展道路,在提倡广泛使用普通话的同时,使方言文化得以顺利传承。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发展温州调查【正文】我国土地宽广,而且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每个民族的语言加各地的方言真是千奇百态,各有特色,非常繁杂。
而当方言电视节目纷纷在各地电视台上演,它就成为了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
方言节目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一些节目。
而温州方言作为众多方言中极具特色的方言之一,一些当地民俗风情,包含着智慧、哲理的谚语、俚语很受当地读者的欢迎,且方言类电视节目往往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第一部分温州地区方言类电视节目以温州电视台的3个方言类电视节目为例:1、新闻综合频道《闲事婆·和事佬》“闲事婆和事佬,你有困难我帮你道”没错,不用怀疑是不是打错字了,在温州方言里,这句话就是很有特色的一句。
而其特色就在于最后一个字的语气词,至于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字似乎没有人关心过,因为,也很少人会把这样的话翻译成普通话。
既然电视台这么用了,那么大家也就这么接受了。
创办于2006年1月1日的《闲事婆·和事佬》栏目就是以“帮忙”的独特定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几次扩版之后,现栏目分设帮忙、新闻、故事、当家人等多个板块,帮忙更贴心,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周到,时效性更强。
每日晚18:25首播,次日10:27重播。
2、经济科教频道《百晓讲新闻》温州人,温州话,讲温州事,温视经济科教频道推出一档用温州话主持播报的本地新闻栏目《百晓讲新闻》。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变迁的swot分析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变迁的swot分析摘要:温州是我国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地区,探求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对于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历史借鉴意义。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变迁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由于温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又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变迁做一分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金融;温州;变迁;swot民间金融在温州有悠久的历史,《宋会要辑稿》以及明、清《温州府志》有多处温州民间借贷的记载。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形式不仅有民间直接借贷,还包括机构化的民间金融如钱庄、票号、私营银行以及组织化的民间金融如合会等。
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对温州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变迁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显现出自己的特点。
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76年温州开埠到1949年建国;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至今。
这三大阶段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
Swot即态势分析,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
本文以swot分析为基础,对近代以来温州民间金融的变迁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STRENGTHS(优势)温州地处浙南山区,面海背山。
独特的地理条件,养成了温州人爱冒险、敢为人先的性格。
自古温州交通不便,受重农抑商主流意识影响不大。
而且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又无其它资源优势,因而温州自古商业发达。
被后人称之为"事功之学"的永嘉学派就诞生于温州。
永嘉学派大胆的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重视理财、富民。
这是更接近于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历史文化上的"一无一有",使温州成为我国少有的拥有金融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沪、宁等地相继沦陷,温州成为东南地区的唯一口岸。
南部各省货物运输均集于温州,温州钱庄业迅速发展。
民间金融亟待重新认识——基于温州合会内在机理与历史演变的分析
民间金融亟待重新认识——基于温州合会内在机理与历史演变的分析导读:本文民间金融亟待重新认识——基于温州合会内在机理与历史演变的分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民间金融亟待重新认识——基于温州合会内在机理与历史演变的分析口叶瑜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被妖魔化,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被严重忽视。
为了“洗白”民间金融,恢复民间金融应有的市场地位,有必要以民间金融的极端形式——“温州抬会”为案例进行剖析,从危机中发觉民间金融的积极因子,将民间金融规范合理地引导到市场秩序中,使之成为国有金融体制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民间金融温州合会合理利用作者叶瑜,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浙江温州:325035)长期以来,温州流行一种称之为合会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形式,其存在对温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经济崛起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这种民间金融为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提供了有效保障,造就了全国闻名的“温州模式”。
其间,在温州模式发源地——乐清曾发生轰动一时的抬会倒会事件,给民间金融蒙上了阴影。
许多专家学者因此将合会甚至民间金融全盘否定,不少法律法规也给民间金融发展制定了诸多限制性的条文,使民间金融无法以其独特的天然优势服务于创业发展。
笔者拟以80年代乐清抬会事件为案例,剖析民间金融的内在机理,(经济论文)阐述民间金融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引导民间金融的政策性建议。
温州恰会与乐清拾会(一)温州合会的演变第一阶段:互助性合会。
早期的合会是一种传统的在亲情、乡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上,带有合作、互助性质的小规模中短期借贷组织。
以消费合作为主,会款多用于婚丧嫁娶、年成歉收和建屋造房等非生产性用途,只有少数用于经商、买地和买牛等生产性项目。
参会者以亲友和乡邻为主,具有明显的血缘性和地缘性。
会款利率低,兼具互助性和非盈利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农村的家庭手工业迅速发展,民间直接借贷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温州开始出现互助性质的合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4年9月V ol 27,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14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 以《温州会刊》(1985 – 2012年)为重点考察对象张 洁1,计慧珍2(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2.龙湾灵昆中学,浙江温州 325026)摘要:甲午战争后温台间就有贸易往来;抗战胜利后,温州各类赴台人员不断增多;1958年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改革开放后,伴随大陆对台政策变化,台湾解除与大陆隔绝政策,允许人们返回大陆探亲。
在此背景下,台北市温州同乡会创办的《温州会刊》,成了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温州会刊》介绍温州名贤掌故、风俗古迹;关注大陆政策现状,了解探亲信息,提供返乡服务;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深入了解温州变化;放眼国际经济、环境变迁,弘扬温州创业精神。
温台民间交流,使在台温州人意识到温州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从而增强故乡的荣誉感,并积极准备投身经济建设,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温州;台湾;《温州会刊》; 交流中图分类号:K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4)05-0074-08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4.05.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温州介于北纬27度37分至28度18分之间,东濒东海,南与福建之福鼎、柘荣、寿宁为邻,西、西北与丽水之景宁、青田、缙云接壤,北、东北与台州之仙居、黄岩、温岭、玉环毗连。
”[1]陆域面积11 7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2.21万(2010年止),属中大型城市。
台湾,地处东经119度18分至124度34分,北纬20度45分至25度56分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2 186万,其历史可分“荷西、明郑、清代、日据和光复”[2]557五个时期,自古以来即是中国的领土。
温台之间隔海相望,水上交通十分便利。
自明、清以降,两地商旅互市或定居,从未隔断。
为此,本文以《温州会刊》为考察对象,对温台民间交流的缘由、内容及作用进行阐述。
一、《温州会刊》创刊前温台民间交流概况(一)甲午战争后温台间就有贸易往来温州与台湾的交流从甲午战争开始。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温台就有民间的个体性经贸活动,从1907年始,“温州港载运烟叶前往台湾的日本轮船比较频繁”[3]54。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温台之间帆船往来更是活跃。
期间,日本为开发台湾煤、金需要,招募大量工人。
温州先民不惧困苦,引朋呼友到基隆,赴金瓜石采矿,“据说九份金瓜石金矿矿场,温籍矿工就多达两千余人”[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抵制日货,温州与日本的贸易基本中断,但与台湾的帆船往来正常展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中国沿海实行全面封锁,收稿日期:2014-01-03基金项目:“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课题(200905);“温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12jd06)作者简介:张洁(1964-),男,浙江武义,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西方文化史,中国近现史留学史张洁等: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 75尚未沦陷的港口所剩无几,温州便是其一。
此时,大后方所需之大量物资都从温州港辗转出运,业务十分繁忙,出现了“畸形繁荣”。
1938年温州“港口吞吐量达70万吨,比抗战前历史上最高的1930年30万吨增加1.33倍,瓯海关税收301万余元,比1937年增加2倍左右”[3]127,创历史最高纪录,有“小上海”之称。
但1939年后,日军开始对温州港进行空袭,接着温州先后三次沦陷(1941.4.19 – 5.1;1942.7.11 – 8.15;1944.9.9 – 1945.6.17),温州港走向衰落。
(二)抗战胜利后,温州各类赴台人员不断增多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方面,温台间的贸易又活跃起来,温州派出大批赴台贸易船队。
初时“温州和台湾之间只通木帆船,后来有大来、海鸥、万象、福海、华近、光亚、中亚、南亚等500吨以下的小型汽船,也不定期地行驶该线。
”[3]136基隆港因与温州“一水之隔”而成重点贸易站,一时“基隆港区东岸码头边,停泊温籍帆船,桅杆林立盛况空前。
临近市区,先后出现了多家温籍商行,温州话到处可闻”[5];另一方面,温州赴台任职、求学及定居者也逐年增多,如著名温籍教育家姜琦(1855 – 1951年),1945年后被派往台湾任行政长官陈仪公署简任参议兼台湾省编译馆编纂,乐清人王益滔(1898 – 2000年)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2年,兼农业经济学系主任6年,还有瑞安籍台胞池士勋(1929 – ),1948年瑞安中学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长期在台从事医学事业。
1949年国民党溃败,温州又出现了一次人口大外迁。
许多原在国民党军队供职的军官及士兵,各界人士,或为避战乱,或误信共产党“共产共妻”而随迁台湾。
如著名女作家琦君(1916 – 2006年)就是此时赴台,任高等检察院书记官,后转任台湾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
1955年被国民党占据的南麂列岛解放,岛上三千多居民,全部被国民党退军带往台湾。
至此,台湾各地温籍同胞达数万之众。
这些人大体由三部分组成:(1)日占时期赴台经商或打工谋生者;(2)1945年台湾光复后随接收大军赴台者;(3)1949年随国民党往台湾而去者(含1955年随败军撤往台湾的南麂岛居民)。
(三)1958年重联络叙乡情的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大量的温籍同胞进入台湾后,人生地不熟,总有一种孤独与流落之感,成立一个“互相联络、共叙乡情”的组织渐成温州人的共同心愿。
事实上,在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之前,温籍同胞聚居的地方已不定时地出现一些乡谊活动。
正如温州同乡会第一届理事长陈立中认为:“温州乡亲占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捷足先登’赴台服务公职、经营工商业、求学众多,即有非正式的同乡联谊活动。
”①随着人数不断增多,专业性的组织也开始出现。
旅台乡亲回忆:“温州人是非常认同乡谊的族群,尤其在他乡凝聚力尤其强。
当温籍商业人士及奉派来台之公务人员人数日多后,乡谊联系活动很自然地展开,如:互通讯息,协力支持,相互解决客地生活不免遭遇之困难等等。
各级政府机关中,温籍公务人员亦慢慢汇成一个中心,为来台乡亲提供能力所及的协助服务。
并曾于台北市馆前路、重庆南路等处,设立服务据点,由热心乡亲义务负责联络工作,发挥了相当大的服务功效,受惠乡亲为数可观。
”[4]这种服务性的据点,可视为温州同乡会的雏形,在“联络乡情、服务乡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后,随着在台温州人数骤升至数万,异乡的困境与无奈及对亲人的思念不断地流露出来。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无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②短短的一首四言诗,深深地表达了“思乡念亲”的情感。
初时,在台温州人也寄希望蒋介石的所谓“重返大陆”,①参见: 陈立中. 理事长致词[J]. 温州会刊, 1998: 14, (4、5).②1946年赴台的著名古文字学家马辅(字味仲,1897 – 1996年)所作, 以玻璃框装裱挂在温州同乡会办公室墙上.76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27卷第5期 但1954年后形势的发展,使这些温州人意识到短期回家已无望,于是他们便开始规划新的生活。
随着年岁渐长,思乡之情益浓,乡谊活动也渐趋频繁,出现了以“地缘、行业、学寅、宗戚”为核心的乡谊活动,尤以商企界最为热闹。
他们认为要在台湾长远发展,必须成立同乡会,以具体组织帮助乡亲“强化乡情、丰富精神生活”。
此事得到了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的姚琮(味辛),前立法院院长(1972 – 1988年)倪文亚等的大力支持,商企界的吴寿松(昌涛)、陈鸿书等还给予经费资助,1958年7月27日,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正式成立。
(四)改革开放后大陆对台政策变化及台湾开禁探亲国民党退据台湾后,初想“反攻大陆”,无望后实行与大陆隔绝政策,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松动。
1978年12月16日,华国锋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代替“解放台湾”的表述。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首倡“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和“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①,并停止对金门诸岛炮击。
1979年2月,大陆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月开通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 – 6月受理经香港转寄的平信和挂号信函。
但蒋经国政府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但未被台湾当局接受。
直到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最终放弃了持续38年的戒严令,通过了《开放大陆探亲方案》②,允许台湾同胞返回大陆探亲,为温台文化新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二、《温州会刊》创刊后温台民间交流内容温台民间交流,是指温台两地非政府性的往来。
从形式看有:(一)温台两地个人间的往来。
如1993年台湾著名旅游诗人陈洒寒访问温州;1994年温州著名语言学家温端正赴台交流;2001温籍著名文学家琦君返乡,出席“琦君文学馆”开馆典礼;(二)温台两地团体间的往来。
如2000年永嘉昆剧团赴台公演《张协状元》,2006年台湾昆剧团赴温公演《烂柯山》,2008年温州建设小学“少儿艺术团”赴台演出;(三)媒体交流,即报刊、杂志或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间的往来。
如《温州会刊》成为温台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后,坚持“联络同乡情谊,共谋同乡福利”之宗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陆对台政策变化及在台温州人实际情况(老一代多已离职退休,经商者也歇业,而新一代故乡概念模糊,甚至有些散居海外、落籍异乡),同乡会认为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维系乡谊。
鉴于当时在台的一些同乡会,多有自己的会刊(如台北市浙江同乡会的《浙江会刊》那时已出至百期,影响很大),创办一个会刊成为温籍同乡的共同愿望。
对于此事,林成章在担任同乡会总干事前,就与乡贤好友商议并达成共识,黄理通也明确表示:“出版会刊乃是增进会务途径之一”[6]。
基于此,1985年2月25日,《温州会刊》创刊号(即1卷1期)正式出版,成为温台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面依据第三种模式,据《温州会刊》创办后所刊文章,对温台民间交流的内容,按时间段介绍如下:(一)1985 – 1987年,介绍名贤掌故、风俗古迹,宣传故乡传统文化台湾解除探亲禁令后,温籍台胞思乡之情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