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以《温州会刊》(1985+–+2012年)为重点考察对象
15108028_民间合会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

民间合会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王金燕(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325000)[摘要]合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融资作用。
我们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民间合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有关合会的司法裁判出现巨大差异,同时这也不利于政府机关对合会进行监管。
建议尽早构建我国的民间合会法律制度,以促使合会规范发展。
[关键词]合会;温州;法律[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7)05—0054—05一、温州民间合会的发展状况及其金融风险合会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融资形式,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第三世界国家称其为“轮转基金”。
日本称其为“无尽”,韩国称其为“契”。
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温州民间融资实施细则》第39条对民间合会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合会,是指一般由合会邀会人根据一定目的邀集,以参会人在一定期间内、以约定的资金数量、以互相融通为条件,分期聚集一定资金,首先供邀会人使用,其后根据制定的办法,在邀会人主持下轮流由参会人收取,直至到期结会的一种互助组织形式。
”在我国,合会是传统农村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重要民事习惯,具有明显的地缘性和血缘性,具有互助、储蓄和应急保险三大功能。
合会的存在与发展在解决民众的临时大额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会最早大约起始于唐宋年间,距今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合会。
解放后的几十年间,温州民间的各种合会一度无影无踪。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温州民间合会又蓬勃发展起来。
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温州的小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正式金融供给不足,民间合会遍地开花。
以胡必亮等学者对当时温州市项东村的调查为例,他们一共访谈了29个农户家,其中有24户参与了合会,以户为单位计算的合会参会率为82.8%。
按照温州民间的说法,那个时期的浙江温州,几乎平均每个农村家庭都有参加一到两个会。
温州农村“会”的社会学分析

Ab t a t T eCii F n n eA s c ai i o m fcvlr p t t n whc s si r a e fe itn e h e p p rd s ly sr c : h vl i a c s o it n o s af r o ii e u ai o ih i t la g e td a o x s c .T a e ip a s l l e t e ve o e t e r n r a o a l n s h ie b kn S fa n lt a rme r fog n z t n s c oo yt e r ,a ay h iw f oy o e s n b e e sc o c y ma i g U e o a ay i l a wok o r a iai o il g o h t h n c f o h y n - l
贷市场的一种主要信用 方式 , 特别是在 18 94年 前, 民间“ 聚会” 非常活跃。后来 , 随着 “ 抬会” 风 潮及“ ” 会 案爆发 , 加上 国家相关政策的控制 , 聚 “ 会” 现象有所减少 , 但时至今 日, 同类型 的“ 不 会”
员构成 、 组织规范和群体 角 色等方面探 讨 了“ 的结构, 会” 以利息和信息沟通方式为标准 区分不 同类型的“ , 会” 阐述“ 会” 的正功能 、 负功能与潜功能。
关键词 : 温州农 村 ; 呈会 ; 理性 选择 ; 资源 ; 社会 关 系
中图分类 号 :92 8 C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 O 6 O 0 8 10 — 3 X 2O )4— 0 4一o 4
“呈会”与“拔会钱”——温州原始的互助性民间金融

“呈会”与“拔会钱”——温州原始的互助性民间金融说起“呈会”与“拔会钱”,现在的80后,不一定清楚,更何况是外地人。
很少有人知道,民间金融的渊源,究竟从何而来。
从温州历史上关于经济活动的书籍中,很少有“呈会”与“拔会钱”这类活动的记载介绍。
“呈会”是原始的互助性民间金融活动,有些人听说过“抬会”,但是,对“呈会”与“拔会钱”往往还是一知半解。
温州人自古以来,比较有互助精神,很早就意识到了“派用场”要调排钞票,懂得“利滚利”、零存整取等储蓄原理,在亲朋好友之间,经济能力相差不多的人中间,举办“呈会”与“拔会钱”等互助性民间金融活动。
目的是解决用钱上的燃眉之急,体现的是互助精神。
“呈”是集中过程,是一种自律行为,按照随机产生顺序,在本周期中,除了轮到自己的那个月以外,出钱月份都叫做“拔”,大家的“拔”成就一个人用,那就是“呈”。
“呈会”一般来说“十人一会”,一人“一个份头”被称之为“一脚”。
(大的也有20来人的,不过比较少)。
十人走在一起,一般有个会主,简单扼要说明“运行规则”,然后通过摸文,确定先后顺序(打骰子产生)。
其中也有的是每月摇骰,摇到谁轮到谁。
第一个月比较方便,大家走在一起,谁遇到第一个机会,会主会把收齐钱交给他,他享用第一个月的会钱,后面的九个月中,每月交一脚会钱加固定利息,比如说这是个500元的呈会,第二月交一脚会钱(50元+利息5元)。
没有轮到的只交会钱,当月享用后,后面月份每月还加利息。
(见例表格)第二月起,会主去各脚(人)处收取会钱,交给顺序轮到之人,这个过程叫“拔会钱”。
呈(收)与拔(付)过程,就是资金集聚效应。
有趣的是,温州民间熟人之间,听到谁有困难,往往会对拮据者说:大家先帮你“呈个会”解解宽(纾困),帐可以慢慢还。
借贷概念是“舶来之品”,是当今的记账方式。
20年前,企业采用增减记账方式,个人与银行采用收付记账方式,呈与拔则是古老的算帐方式。
除了“呈会”以外,还有“利滚利”的“抬会”,以及互助基金会(免息)等等,从来没有社会上流传的神马“活汇”融资方式,这是某会长的“发明”,那个衢州人根本是睁眼说瞎话。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学校:瑞安市第六中学班级:高二(6)班指导师:杨立升组长:范乙林成员:范乙林冯丽君彭文洁柯婷婷陈聪聪关于温州方言(以温州话为例)的研究性学习【摘要】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因为传播范围的缩小而最终消失。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推普的开展,尤其是普通话作为温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言后,我们年轻一代有些已经只能听懂温州话而不会讲温州话,能讲的也很拗口,有些小孩跟随年轻的父母后,温州话基本听不懂。
于是有了这次关于温州方言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重视温州方言,传承发展我们的温州方言文化,语言不能纯粹用文字流传下去,还要我们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方言消失研究意义一、研究范围界定温州方言则是指温州地区所说的各种方言,如闽南话、大荆话等,不属于瓯语但属于温州方言。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南话、蛮话、蛮讲、翁山话、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七种。
此外还有南田话、大荆话和罗阳话等丽水市、台州市和福建省等地的方言。
其中瓯语、金乡话、蒲门话属吴语,蛮话朝吴语的方向发展;闽南语、蛮讲属闽语支系;畲客话属客家语。
温州话是指温州市区范围内说的温州话;瓯语指的是温州地区包括各县(市、区)说的温州话。
本课题研究的温州话指的是以瑞安方言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的温州地区通用方言,不包括闽南话、蛮话、大荆话等方言。
二、温州话历史沿革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
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
温州方言发端于唐,成熟于宋现在的温州话是当时士大夫所说的汉语。
南怀瑾先生曾言:“现代人研究国学,要先学温州话。
”这番话,无疑是对温州方言在古汉语研究学术价值上的肯定。
“学术界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我们如今在说的温州话发端于唐代,到宋代时趋于成熟。
”沈克成介绍说,战乱会造成方言迁徙,安定则进一步促成方言的巩固成型,“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北宋灭亡,王宫士大夫的南迁。
海峡两岸民间社团交流促进文化的认同

海峡两岸民间社团交流促进文化的认同
张丽明
【期刊名称】《海峡科学》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海峡两岸、闽台之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发展的民间社团的互相往来和频繁的交流活动,使两岸同胞增进了解和互信,特别是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这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把两岸同胞的心连系在一起。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张丽明
【作者单位】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交往——在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 [J], 李路
2.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J], 王蔚
3.交流两岸名词术语,促进科学文化繁荣——就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 [J], 张蕾;代晓明
4.发挥戴云山桥梁作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陈家宽教授在海峡两岸(德化)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交流合作常态机制会商会上的讲话(摘录) [J],
5.和平文化促进湘台交流的设计与实现--兼论芷江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 [J], 戚钧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震惊世人大事件之温州1980年“抬会”

震惊世人大事件之温州1980年“抬会”震惊世人大事件之温州1980年“抬会”来自: 十四(约片微信:goodyoo_run) 2012-07-04 15:39:40 2011年的温州形势,使很多人联想到1980年代中期的“抬会”事件。
在被问及温州30多年民间金融史中的风波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抬会”风潮。
“抬会”是温州早期典型的组织化民间金融,指若干人组成一个“会”,发起人称“会主”,把“会员”的钱聚拢,交会员轮流使用,先用的人付利息,后用的人吃利息。
会员可发展新会员变成“会主”,层层往下,形成复杂的金字塔式结构。
从1985年八九月间到1986年初,“抬会”在温州乐清蔓延,总发生额约10亿元,实际投入资金22亿多元,10万元以上的大总人数有20多万,乡镇参加户数70 万,有的村子几乎涉及每家每户。
民间“抬会”达到疯狂的程度,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不再是“吃饭了没有?”而是“集资了没有?”疯狂的游戏进行了一年多,在1986年春出现断裂、崩盘迹象。
很快,形势急转直下,极度的亢奋转为极度恐慌。
整个秋天,温州陷入空前的混乱,讨债者冲进会主的家。
愤怒的人们用竹签刺入“人质”的手指尖,要他们交待会主的下落;没有来得及逃走的会主的妻子,被20多个债主在光天化日下轮奸;数百名债主把会主的漂亮楼房化成焦土;平阳县一个阴暗的仓库里,一个通过“抬会”捞了十几万元的人被严刑拷打,最后被愤怒的人放蛇活活咬死……乐清县海屿乡上百间房屋被捣毁,门窗被砸,室内桌椅箱子锅灶无一不七零八碎,洗劫一空,全村百余户家庭逃在外面,留下的300余妇女儿童被五花大绑受尽摧残……自从温州地区出现“抬会”这个怪物以后,不少小学校被迫停课,原因是学生常常在路上被讨债的当人质抓走。
苍南县有几十个讨债的人拿出炸药包赶到乐清县乐东乡的三个会主家中,逼迫会主交出钱来,平阳县鳌江镇数百名妇女多次举行游行,并步行几十里到县城示威。
在那次台风式的金钱游戏中,温州有63人自杀,200人潜逃,近1000人被非法关押,8万多户家庭倾家荡产。
民间文学试题

民间文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民间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__________现象,同时又是___________现象。
2、民间文学在体裁上,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
4、1958年,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上确定了、、、__________的工作方针。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6、记载有女娲神话最早文字资料的文献是__________.7、被称为世界上寓言的三大发祥地的是、、。
1、文学现象、民俗文化现象2、民间散文作品、民间韵文作品、民间说唱作品3、《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4、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5、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6、《楚辞》7、希腊、印度、中国二、单项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1、民间文学四大特征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A.集体性和变异性 B .口头性和传承性C.传承性和变异性D.集体性和口头性2、先秦采集民间歌谣的优秀成果是()A.《尚书》B.《左传》C.《国语》D.《诗经•国风》3、山西的《走西口》是人们熟悉的一首()A. 花儿 B .爬山调C. 信天游D.打歌4、神话资料最为丰富,而且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A.《庄子》B.《国语》C.《山海经》D.《左传》5、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A.《风俗通义》 B .《荆楚岁时记》C.《述异记D.《博物志》6、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以爱情为内容,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是()A .爬山调B .信天游C. 花儿D.二人台7、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的时间是()A. 1918年2月 B .1920年冬C. 1928年春D.1922年夏8、世界上最早的田螺姑娘型故事《白水素女》出自()A. 《述异记》B.《酉阳杂俎》C. 《荆楚岁时记》D.《搜神后记》9、《走西口》的流传范围是()A. 陕北 B .内蒙C. 华北地区D.晋西北10、“二月二,敲瓢擦,十个老鼠九个瞎”属于()A. 节令歌 B .礼俗歌C. 诀术歌D.祀典歌1、D2、D3、B4、C5、B6、C7、A8、D9、C 10、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温州秘密语,谁解其中味 草根学者周良顺与他的《温州方言杂谭》

82匠人老教师,街头误入“白虎堂”事过多年了,但周良顺仍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他正走在公园路上,一个50来岁妇人过来对他说:眼镜要不要?他很纳闷,什么眼镜?她并没拿什么东西啊。
那妇人见他不解,便压低声音说,大学生,女大学生……他明白了,这妇人是拉皮条的。
这正中下怀,他正想找这类人聊聊,便说在哪儿?妇人说,你跟我来跟我来……周良顺跟她来到谢池巷东头的一家客栈。
走进一间客房,只见里面已有两个男子,妇人对他说,你在这里等一下,便转身出去了。
接着,一个手里拿朴克的男子走进来,粗着嗓子道,你们温州人我什么都佩服,但就是不敢玩这个……周良顺顿时明白,这人是玩“三张牌儿”的,那两个不用说是他同伙了。
他不由得心头一紧,暗暗叫苦,今天是误入白虎堂了,钱被掏光还算好,没准还会有人身危险呢!于是他一边嚷嚷着 “人在哪儿人在哪儿?” 作催促妇人状,一边疾步走出客房……误入白虎堂的周良顺,时年已过温州秘密语,谁解其中味——草根学者周良顺与他的《温州方言杂谭》文/沈绍真. All Rights Reserved.2016.12 /六十,是永嘉桥头镇桥头中学退休教师。
为人师表,年过花甲,儿孙满堂,还这么老不正经?你若这么声讨,还真是冤枉周老师了!他跟着妇人走,并不是寻花问柳找小姐,而是想搜集温州色情行业的秘密语(进一步的计划是要出书)。
其实,他早已把可能遭遇的不测都估计到了,随身带着行话资料的笔记本,万一被警察抓到,就拿出这个,证明自己。
退休几年后,他开始为收集温州秘密语而奔走。
去图书馆找文史资料,到茶山寻访变戏法的艺人,在妙果寺门口找乞丐,包括这次遭遇……数年努力,埋头书案,周良顺终于心想事成。
2016年9月,他编著的30万字的《温州方言杂谭》,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发行。
著名温州方言专家沈克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所作《序》中点赞:一、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草根作品;二、这也是一部信息很大的民俗学集大成者,许多内容和语汇在文献中是找不着、看不到的……草根作品,草根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4年9月V ol 27,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14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 以《温州会刊》(1985 – 2012年)为重点考察对象张 洁1,计慧珍2(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2.龙湾灵昆中学,浙江温州 325026)摘要:甲午战争后温台间就有贸易往来;抗战胜利后,温州各类赴台人员不断增多;1958年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改革开放后,伴随大陆对台政策变化,台湾解除与大陆隔绝政策,允许人们返回大陆探亲。
在此背景下,台北市温州同乡会创办的《温州会刊》,成了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温州会刊》介绍温州名贤掌故、风俗古迹;关注大陆政策现状,了解探亲信息,提供返乡服务;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深入了解温州变化;放眼国际经济、环境变迁,弘扬温州创业精神。
温台民间交流,使在台温州人意识到温州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从而增强故乡的荣誉感,并积极准备投身经济建设,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温州;台湾;《温州会刊》; 交流中图分类号:K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4)05-0074-08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4.05.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温州介于北纬27度37分至28度18分之间,东濒东海,南与福建之福鼎、柘荣、寿宁为邻,西、西北与丽水之景宁、青田、缙云接壤,北、东北与台州之仙居、黄岩、温岭、玉环毗连。
”[1]陆域面积11 7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12.21万(2010年止),属中大型城市。
台湾,地处东经119度18分至124度34分,北纬20度45分至25度56分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2 186万,其历史可分“荷西、明郑、清代、日据和光复”[2]557五个时期,自古以来即是中国的领土。
温台之间隔海相望,水上交通十分便利。
自明、清以降,两地商旅互市或定居,从未隔断。
为此,本文以《温州会刊》为考察对象,对温台民间交流的缘由、内容及作用进行阐述。
一、《温州会刊》创刊前温台民间交流概况(一)甲午战争后温台间就有贸易往来温州与台湾的交流从甲午战争开始。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温台就有民间的个体性经贸活动,从1907年始,“温州港载运烟叶前往台湾的日本轮船比较频繁”[3]54。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温台之间帆船往来更是活跃。
期间,日本为开发台湾煤、金需要,招募大量工人。
温州先民不惧困苦,引朋呼友到基隆,赴金瓜石采矿,“据说九份金瓜石金矿矿场,温籍矿工就多达两千余人”[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抵制日货,温州与日本的贸易基本中断,但与台湾的帆船往来正常展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中国沿海实行全面封锁,收稿日期:2014-01-03基金项目:“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课题(200905);“温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12jd06)作者简介:张洁(1964-),男,浙江武义,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西方文化史,中国近现史留学史张洁等:温州-台湾民间交流研究 75尚未沦陷的港口所剩无几,温州便是其一。
此时,大后方所需之大量物资都从温州港辗转出运,业务十分繁忙,出现了“畸形繁荣”。
1938年温州“港口吞吐量达70万吨,比抗战前历史上最高的1930年30万吨增加1.33倍,瓯海关税收301万余元,比1937年增加2倍左右”[3]127,创历史最高纪录,有“小上海”之称。
但1939年后,日军开始对温州港进行空袭,接着温州先后三次沦陷(1941.4.19 – 5.1;1942.7.11 – 8.15;1944.9.9 – 1945.6.17),温州港走向衰落。
(二)抗战胜利后,温州各类赴台人员不断增多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方面,温台间的贸易又活跃起来,温州派出大批赴台贸易船队。
初时“温州和台湾之间只通木帆船,后来有大来、海鸥、万象、福海、华近、光亚、中亚、南亚等500吨以下的小型汽船,也不定期地行驶该线。
”[3]136基隆港因与温州“一水之隔”而成重点贸易站,一时“基隆港区东岸码头边,停泊温籍帆船,桅杆林立盛况空前。
临近市区,先后出现了多家温籍商行,温州话到处可闻”[5];另一方面,温州赴台任职、求学及定居者也逐年增多,如著名温籍教育家姜琦(1855 – 1951年),1945年后被派往台湾任行政长官陈仪公署简任参议兼台湾省编译馆编纂,乐清人王益滔(1898 – 2000年)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2年,兼农业经济学系主任6年,还有瑞安籍台胞池士勋(1929 – ),1948年瑞安中学毕业后,考入台湾大学医学院,毕业后长期在台从事医学事业。
1949年国民党溃败,温州又出现了一次人口大外迁。
许多原在国民党军队供职的军官及士兵,各界人士,或为避战乱,或误信共产党“共产共妻”而随迁台湾。
如著名女作家琦君(1916 – 2006年)就是此时赴台,任高等检察院书记官,后转任台湾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
1955年被国民党占据的南麂列岛解放,岛上三千多居民,全部被国民党退军带往台湾。
至此,台湾各地温籍同胞达数万之众。
这些人大体由三部分组成:(1)日占时期赴台经商或打工谋生者;(2)1945年台湾光复后随接收大军赴台者;(3)1949年随国民党往台湾而去者(含1955年随败军撤往台湾的南麂岛居民)。
(三)1958年重联络叙乡情的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大量的温籍同胞进入台湾后,人生地不熟,总有一种孤独与流落之感,成立一个“互相联络、共叙乡情”的组织渐成温州人的共同心愿。
事实上,在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之前,温籍同胞聚居的地方已不定时地出现一些乡谊活动。
正如温州同乡会第一届理事长陈立中认为:“温州乡亲占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捷足先登’赴台服务公职、经营工商业、求学众多,即有非正式的同乡联谊活动。
”①随着人数不断增多,专业性的组织也开始出现。
旅台乡亲回忆:“温州人是非常认同乡谊的族群,尤其在他乡凝聚力尤其强。
当温籍商业人士及奉派来台之公务人员人数日多后,乡谊联系活动很自然地展开,如:互通讯息,协力支持,相互解决客地生活不免遭遇之困难等等。
各级政府机关中,温籍公务人员亦慢慢汇成一个中心,为来台乡亲提供能力所及的协助服务。
并曾于台北市馆前路、重庆南路等处,设立服务据点,由热心乡亲义务负责联络工作,发挥了相当大的服务功效,受惠乡亲为数可观。
”[4]这种服务性的据点,可视为温州同乡会的雏形,在“联络乡情、服务乡亲”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后,随着在台温州人数骤升至数万,异乡的困境与无奈及对亲人的思念不断地流露出来。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无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②短短的一首四言诗,深深地表达了“思乡念亲”的情感。
初时,在台温州人也寄希望蒋介石的所谓“重返大陆”,①参见: 陈立中. 理事长致词[J]. 温州会刊, 1998: 14, (4、5).②1946年赴台的著名古文字学家马辅(字味仲,1897 – 1996年)所作, 以玻璃框装裱挂在温州同乡会办公室墙上.76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27卷第5期 但1954年后形势的发展,使这些温州人意识到短期回家已无望,于是他们便开始规划新的生活。
随着年岁渐长,思乡之情益浓,乡谊活动也渐趋频繁,出现了以“地缘、行业、学寅、宗戚”为核心的乡谊活动,尤以商企界最为热闹。
他们认为要在台湾长远发展,必须成立同乡会,以具体组织帮助乡亲“强化乡情、丰富精神生活”。
此事得到了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的姚琮(味辛),前立法院院长(1972 – 1988年)倪文亚等的大力支持,商企界的吴寿松(昌涛)、陈鸿书等还给予经费资助,1958年7月27日,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正式成立。
(四)改革开放后大陆对台政策变化及台湾开禁探亲国民党退据台湾后,初想“反攻大陆”,无望后实行与大陆隔绝政策,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松动。
1978年12月16日,华国锋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代替“解放台湾”的表述。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首倡“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和“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①,并停止对金门诸岛炮击。
1979年2月,大陆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月开通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 – 6月受理经香港转寄的平信和挂号信函。
但蒋经国政府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但未被台湾当局接受。
直到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最终放弃了持续38年的戒严令,通过了《开放大陆探亲方案》②,允许台湾同胞返回大陆探亲,为温台文化新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二、《温州会刊》创刊后温台民间交流内容温台民间交流,是指温台两地非政府性的往来。
从形式看有:(一)温台两地个人间的往来。
如1993年台湾著名旅游诗人陈洒寒访问温州;1994年温州著名语言学家温端正赴台交流;2001温籍著名文学家琦君返乡,出席“琦君文学馆”开馆典礼;(二)温台两地团体间的往来。
如2000年永嘉昆剧团赴台公演《张协状元》,2006年台湾昆剧团赴温公演《烂柯山》,2008年温州建设小学“少儿艺术团”赴台演出;(三)媒体交流,即报刊、杂志或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间的往来。
如《温州会刊》成为温台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
台北市温州同乡会成立后,坚持“联络同乡情谊,共谋同乡福利”之宗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大陆对台政策变化及在台温州人实际情况(老一代多已离职退休,经商者也歇业,而新一代故乡概念模糊,甚至有些散居海外、落籍异乡),同乡会认为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维系乡谊。
鉴于当时在台的一些同乡会,多有自己的会刊(如台北市浙江同乡会的《浙江会刊》那时已出至百期,影响很大),创办一个会刊成为温籍同乡的共同愿望。
对于此事,林成章在担任同乡会总干事前,就与乡贤好友商议并达成共识,黄理通也明确表示:“出版会刊乃是增进会务途径之一”[6]。
基于此,1985年2月25日,《温州会刊》创刊号(即1卷1期)正式出版,成为温台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下面依据第三种模式,据《温州会刊》创办后所刊文章,对温台民间交流的内容,按时间段介绍如下:(一)1985 – 1987年,介绍名贤掌故、风俗古迹,宣传故乡传统文化台湾解除探亲禁令后,温籍台胞思乡之情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