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降E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中的“解冻”意象——兼论音乐主题构建与意象阐释之间的关系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赏析
终结乌托邦——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赏析2013-3-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李鹏程人气:406Emus论坛20世纪下半叶的东欧音乐怨气颇重,即便那拨回归宗教的作曲家,骨子里也是挥之不去的忧郁。
这股怨气一半来自压抑的社会环境,另一半则来自他们共同的楷模——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总是蒙着一层阴霾,它令渴望了解阴霾深处的人着迷,却让急于远离阴霾的人压抑。
那些剑拔弩张的音调,像黑压压的坦克群扑面而来。
这种苦涩的笔法,很像奥托·迪克斯(Otto Dix)在两次大战期间留下的表现主义画作,把异化的丑陋撕开,只是为了让世人不要忘记那个荒诞的时代。
很多人说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是王西麟,这个老愤青在文革过后开始狂写苦大仇深的交响乐,常常口无遮拦地发表反动言论,以至于周围人避他如瘟疫。
去年,《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中国病人作曲家王西麟的故事》写道——“很多机构对他的态度有一种默契:‘作品可以演,话不要说。
’”[1]有人说中国只要一个王西麟就够了。
果真,不像肖斯塔科维奇身后有一批先锋派继续书写民族的苦难,王西麟之后的中国作曲家多半犬儒,也难怪老头子要撰文“对第五代作曲家反思”[2]。
王西麟的交响曲总是有一个重大缺陷——这源于其性格缺陷——情感宣泄压倒结构逻辑,撒出去的激情难以驾驭回来。
狂热的冲动可以启发艺术家的灵感乐思,但若缺乏更高层次的掌控力,便会破坏交响曲的自身形式。
在极权专制年代,如何在情感与形式、自我表达与官方要求、先锋与传统之间获得平衡,对于任何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都不容易。
肖斯塔科维奇直到大难不死之后的1937年,才在《第五交响曲》中学会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将现实的悲剧铸成完美的音响形式。
而在此之前的《第四交响曲》(1935-36)是其情感表现最为激烈的作品,理性控制不足导致作品在形式方面不够完整,而这份真情流露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偏爱这部交响曲的原因。
《第四交响曲》的悲观绝望太赤裸了——恶将善彻底吞噬,刚刚发现“皇帝没穿衣朋”的肖斯塔科维奇急于喊出这个事实,不料还没等喊出来,自己已经成了人民公敌,于是这句话又被咽了下去。
分析肖斯塔科维奇r——《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结构内涵
分析肖斯塔科维奇r——《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结构内涵张舵【摘要】《第九交响曲》创作之初,当权者希望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一首规模空前的,歌颂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合唱交响作品,但结果却与斯大林开了一场"玩笑",在当时整肃运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肖斯塔科维奇为什么这么做?肖斯塔科维奇擅长利用交响曲中的谐谑曲来表达全曲最深刻的内涵,《第九交响曲》到底要表达什么?本文对《第九交响曲》中第三乐章中谐谑曲进行剖析,较为深入的解开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九交响曲》中埋藏的感情.【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1页(P81)【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谐谑曲;曲式结构【作者】张舵【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第九交响曲》再后来肖斯塔科维奇回忆中,他描写的是卫国战争,那个让他一曲成名的战争,是他人生的顶点。
1.第一乐章(Allegro),乐章主调为降E大调,使用奏鸣曲式,第一乐章旋律轻快,具有幽默的特点,在长号的低音烘托下,小提起以一种灵动的形象展现出来,乐器之间的嬉笑,展现出当时的矛盾重重的社会中,故作轻松的姿态,在宣扬巨大的说胜利和荣耀前,显得十分怪诞。
2.第二乐章(Moderato),主调为b小调,曲式为带有强烈对比并重复的二段式,乐章开始以低音提琴为基调,单簧管则solo带有叙述口吻,在弦乐与管乐的交替中,旋律之间激烈的变换,像两群人在激烈的争吵,像是在互相准备告发前的要挟。
在结尾时回归明朗的大调,对比乐段使用f小调,始终带有神秘警觉的色彩。
3.第四乐章(Largo),主调为降B小调,第三乐章结束直接进入第四乐章,圆号犹如集结号预示着战争即将爆发,这是全曲气氛的转折,伴随着极富进攻性的旋律将气氛推向战争的阴影中。
4.第五乐章,(Allegretto),主调为降E大调的奏鸣曲式,是全曲的终曲乐章,主部主要使用铜管乐器,副部主要使用木管乐器,使副部带有明显的抒情音调,在展开部没有辉宏的对比,反而始终停留在忧郁的色彩中,直到全曲结束。
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20世纪的苏联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交响曲创作继承了自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马勒以来的创作传统,其十五部交响曲以宽宏的视界叙述20世纪上半叶苏联人民的光荣与苦难。
而其四重奏创作则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完美结合,十五部弦乐四重奏以晦涩的音乐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作曲家在外部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记录自己思索历程,表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日记”载体。
本文将主要围绕如何对肖斯塔科维奇晚期七首四重奏进行有效的分析阐释这一问题进行展开,通过从音乐语言与形式结构的角度对作曲家晚期七首弦乐四重奏展开分析,同时关照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意图,结合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自身的特征演变,并旁及作曲家同一时期的其他音乐作品创作,尝试对肖斯塔科维奇具有明显个人特点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思维进行研究解读,进而明确晚期四重奏在作曲家整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与影响。
同时还尝试借鉴文学批评中诺思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研究模式,同时结合对作品进行的具体分析实践,最终对肖氏晚期四重奏中所蕴含的内涵情景、艺术意蕴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构思进行准确且有效的阐释。
本文共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形式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主要讨论自海顿起经贝多芬直至20世纪初的弦乐四重奏体裁的创作情况,并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写作进行历史分期,由此对即将展开研究的范围进行界定。
后三章主要围绕晚期七首作品展开,借鉴弗莱批评理论中的“向后站”的批评观点,以逐渐后退的观察视角展开分析。
首先在第二章中针对晚期七首四重奏的细部结构进行具体分析。
主要集中于文本分析与意义阐释两个层面:在文本分析层面中将对作品的结构与音乐语言进行细致的解剖,而阐释层面则尝试对作品的创作特色、艺术意蕴进行初步的诠释性论述。
随后在第三章与第四章借鉴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之前的分析结论进行批评式的拓展。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所创作的一部优雅而华丽的音乐作品。
这部组曲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为灵感,旨在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类自由、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智者》、《少女》、《贵族》和《追求者》。
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将观众带入一个奇妙而动情的世界。
首先是《智者》,这个部分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不公和专制统治。
音乐在起初显得庄重而紧张,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
随着旋律的发展,音乐的节奏加快,激情四溢。
它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接下来是《少女》,这个部分表达了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音乐以轻盈、柔美的旋律为特点,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梦幻的氛围。
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少女的欢乐、忧伤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第三部分是《贵族》,该部分展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社会的奢华与衰落。
音乐通过庄重而华丽的乐章,传达了贵族们身份地位的傲慢和他们在动荡时期所面临的挑战。
观众被音乐中独特的氛围所吸引,仿佛重回历史,感受贵族生活的繁华与悲哀。
最后是《追求者》,这个部分描述了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音乐以激烈而有力的节奏,表达了人们奋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决心。
观众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力量和动力,仿佛自己也被激发起来,坚定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历程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沉浸在优雅而华丽的音乐中,还向人们传递了对自由和正义的重要性的思考。
它鼓励我们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敢于挑战不公与压制,为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将继续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体验,并在心灵深处激发无尽的思考和勇气。
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风格初探
作者: 吴丹
作者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年卷期: 2015年 第12期
主题词: 弦乐四重奏;内心世界;风格多变
摘要: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十五首弦乐四重奏以古典传统为基础,用晦涩的音乐语言记录自己的思索历程,用深邃的思想表现自我内心世界,创作手法简洁,技法创新,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被称为二十世纪弦乐四重奏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本文将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特点谈起,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曲家的创作经历,对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和划分,并探索其风格的变化,希望为演奏者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二十世纪弦乐四重奏作品提供参考和帮助!。
独特的音色生命的挽歌——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探析
管 弦乐作 品《 谐谑 曲》 , 1 9岁考入圣彼得堡 音乐学院学 习 作 曲与钢琴 , 毕业 时创作 了《 第 1 号交 响曲》 , 显露 出非凡
的创 作 天 赋 和 异 常 的早 熟 。他 的人 生 经 历 坎 坷 而 富 有 传 奇色彩 , 置 身 于 前 苏 联 动 荡 不 安 的时 代 , 使 其 以后 的作 品 都 富有 鲜 明的 时 代 印 迹 。 他踏 着 时代 的 脚 步 , 充满 激 情 的 创作 各类音乐作 品 1 4 7部 ,除 l 5部 比较 著 名 的 交 响 曲
1 2} Y i S h u P i n g J ) a n
I Y a n J i u P i n g L u n ・ 研究评论I —■ ■
弥 留之 际 创 作 的 《 中提 琴 与 钢琴 奏 鸣 曲} o p . 1 4 7 , 运 用 极 富 表 现 力 的 中 提琴 与 钢 琴合 奏 。诉 说 了 他 一 生 的 思 想 寄 托 和 情 感 历 程 。那 怪 诞 、 机 智 的 幽 默 和冷 闭 、 无 情 的讥 讽 等 极端性情感特征 , 被 中提 琴 演绎 的 淋漓 尽 致 。 这 部 晚 期 作
法 。他 的 音 乐 中尽 管 某 些 旋 律 要 素 和 和 声 要 素 有 些 刺 耳 和生硬 , 但 他 的 音 乐 的 易 受 性 和 坚 定 的感 召 力 . 较 好 的诠 释 了音 乐 鲜 明 的心 理 根 源 、人 类 知 识 源 泉 及 音 乐 的 表 现
力。 他经历了许 多艰难 困苦 , 缺少幻想 , 缺乏快乐 . 更多的
《 中提 琴 与 钢 琴 奏 鸣 曲 》 o p . 1 4 7 , 是 肖斯塔 科 维 奇 创 作 生 涯 的最 后一 部作 品 , 所 以被人 们称 为绝 笔 之作 , 这 也 成为 作者 唯一 的 中提琴 独奏 作 品 。该作 品通 过 奏 鸣曲 的形 式将 中 提琴 浑 厚独 特 的音 色 与作 曲家 深 沉 忧 郁 的构 思 完 美 结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
目录序言如何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第一章冰冷的火焰——《第一交响曲》第二章九级浪——《第二交响曲“十月”》第三章红色,红色——《第三交响曲“五一”》第四章燃烧的荆棘——《第四交响曲》第五章桂冠音乐家——《第五交响曲》第六章昼与夜的狂想曲——《第六交响曲》第七章半个世纪的回音——《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第八章墓碑前的花——《第八交响曲》第九章“戴着镣铐跳舞”——《第九交响曲》第十章涣然冰释——《第十交响曲》第十一章恐惧的洪流——《第十一交响曲“1905”》第十二章夙愿得偿——《第十二交响曲“1917”》第十三章良知的裁决——《第十三交响曲“娘子谷”》第十四章丑陋的百合花——《第十四交响曲》第十五章时间的灰烬——《第十五交响曲》英雄的生涯: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创作总论序言如何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许多人听说过肖斯塔科维奇,但欣赏的范围仅限于《螺丝钉》中的加洛普舞曲、《爵士组曲》中的圆舞曲、《攻克柏林》中的《美好的日子》以及著名的《浪漫曲》这几首。
肖斯塔科维奇的舞曲和电影配乐固然出色,但不能算作他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
真正能够反映老肖深层次思想内涵及音乐风格的题材,非交响曲莫属。
但很多爱乐者初听便浅尝辄止,究其原因,无非是七个字:“听不懂,听不下去”。
为何苏联头号桂冠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会给人“听不懂”的感觉呢?我认为,“听不懂”无标题音乐,80%的情况下,是由于无法大致分析出其曲式结构造成的。
这个观点我提出过很多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马三好长啊!怎么第一个乐章就半个多小时,我听到十分钟就不行了啊!”“布七第一乐章好散漫啊,我怎么听不懂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曲式分析的失败。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重复的艺术。
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变格中古调式与犹太因素
■邵德诚魏扬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变格中古调式与犹太因素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y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 ),在圣彼得堡出生于1906年9月25日,去世于1975年8月9日。
他是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受犹太因素影响深刻,在肖斯塔科维奇学习音乐的道路中,他的老师施坦伯格(M ·Stienberg )就是一名犹太人,在老师这里他受到了大量的犹太音乐熏陶,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犹太艺术家,如索罗门·格尔肖夫、鲍里斯·艾尔布什坦等。
然而从很多肖斯塔科维奇说过的原话中:“一切民间音乐都是可爱的,但是我可以说犹太民间音乐是独特的……我的许多作品反映了我对犹太音乐的印象”也能发现他与犹太音乐的缘分。
然而在犹太音乐中,自然小调、变格弗里几亚和变格多利亚调式用的最多,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犹太音乐特性的三种调式,“据俄罗斯著名犹太裔音乐学家别列果夫斯基(M ·Beregovsky )考察该调式占犹太音乐的1/4”。
可见犹太音乐中的这三种调式是比较有特点的。
一、《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弗里几亚调式的使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87)中大量运用了中古调式、民族调式和传统大小调式。
如第16首赋格中就是中古调式与传统大小调的共同使用,其速度为慢板,“主题”调性降b 小调其在高声部上缓慢地较弱地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的加入使主题有种摇摆不定的感觉,加入了新的情绪。
“主题”是源于俄罗斯民间乐器古斯黎(Gusli )的音乐,所以在一定题材上调性也符合中古调式降b 爱奥尼亚调式的特点。
则下面“答题”是用的F 弗里几亚调式上的进行,主音F 持续出现但调号一直是降D 调没变,上下部分进行了对比和融合,“乐曲中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形象”。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排名(15部交响曲全收藏)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排名(15部交响曲全收藏)令人困惑费解的俄罗斯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深思熟虑、大胆、幽默且阴郁,一直在吸引着广大听众;而他传记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与苏联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肖斯塔科维奇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仅交响曲就创作了十五部,无数爱乐者雄心勃勃地去探索,但也需付出不懈的努力。
以下是我们按作品顺序聆听完这十五部交响曲之后所作出的排名。
我们也提供了一些相对较新的获奖唱片供大家参考鉴赏。
15B小调第六交响曲Op.54:Symphony No.6 in B minor1939推荐唱片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1972-,俄罗斯伦敦爱乐乐团厂牌:LPO由三个乐章组成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有着和肖斯塔科维奇许多其他交响曲相类似的预感,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前进运动感。
这也许是由于三个乐章不平衡的属性。
第一乐章比第二和第三乐章合起来还要长,承载着更多的情感份量,总体来说是一种不完整和不均匀的感觉。
14D小调第十二交响曲“一九一七年”Op.112:Symphony No.12 in D minor, The Year 19171961推荐唱片科尼利厄斯·迈斯特1980-,德国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厂牌:Capriccio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二交响曲》是他创作的几部关于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交响曲中的一部。
音乐上有一些引人入胜的瞬间,但与作曲家交响曲体系中的其他作品相比似乎有点显得缺乏灵感。
在聆听了前面十一部交响曲之后,感觉肖斯塔科维奇好像在隐瞒着什么。
13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五一”Op.20:Symphony No.3 in E? major,The First of May,for mixed chorus and orchestra1929推荐唱片瓦列里·捷吉耶夫1953-,俄罗斯马林斯基管弦乐团厂牌:Mariinsky第三交响曲的标题为“五一”,旨在庆祝劳动者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这部早期作品显示了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许多特征。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五首
肖斯塔科维奇芭蕾舞组曲五首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为芭蕾舞创作了多首优美的乐曲,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他的芭蕾舞《天鹅湖》和《睡美人》。
除此之外,还有五首组曲也是他的杰作,包括《发条橙》、《拉达》、《塞尔达》、《巴西克》和《巴尔塔克》。
这些组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内容丰富程度,为芭蕾舞带来了全新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发条橙》这一组曲。
这部作品的音乐充满了欢快和活力,将我们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奇妙世界。
从第一首曲子《警告》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肖斯塔科维奇大胆而独特的创作风格。
接着是《吉他者的谈话》、《恶魔》和《命运的引导者》等曲目,在音乐中展现了各种情感的碰撞和矛盾,令人陶醉其中。
接下来是《拉达》这首组曲,展示了肖斯塔科维奇对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热爱和深入理解。
这部作品将民间舞蹈的活力和魅力完美地融入了芭蕾舞的形式中。
它以欢快的节奏和丰富多样的旋律,勾勒出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塞尔达》这首组曲中,肖斯塔科维奇进一步挑战了芭蕾舞的表现形式。
他将现代音乐和芭蕾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舞蹈体验。
从轻快的《舞曲》到温柔的《幽灵》再到豪放的《战斗》,这部作品展示了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创作中的多样才华。
《巴西克》和《巴尔塔克》这两首组曲则展示了肖斯塔科维奇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他通过音乐,向观众展示了巴西和巴尔塔克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艺术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风格,令人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
通过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舞组曲五首,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与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创作才能,也为芭蕾舞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这些组曲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独特韵律的音乐世界,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激发。
对于喜欢芭蕾舞的观众来说,这些作品无疑是灵感和指导的源泉,值得反复品味和探索。
直面抑或逃离: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
直面抑或逃离: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作者:胡艺馨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胡艺馨[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天津300071]摘要: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苏联音乐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师,他的音乐兼具通俗易懂与复杂晦涩双重特点。
用艺术家的冷静与才华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现实的精神避难所。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天才直面苦难精神避难所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是20世纪音乐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位大师。
肖斯塔科维奇自幼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少年成名,一生成果颇丰,仅交响作品就包括十五部交响曲和六首协奏曲,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重奏、声乐作品、芭蕾音乐和电影配乐。
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在苏联政权中起起伏伏。
他的音乐可以通俗易懂得清新脱俗,也可以复杂晦涩得诡谲多变,其中有对苦难的见证,也包含戏谑的欢欣。
毋庸置疑,在肖斯塔科维奇错综复杂的音响丛林中,可以与无数有趣而深刻的灵魂相遇。
一、音乐即人生:肖斯塔科维奇的坎坷经历肖斯塔科维奇有波兰血统,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因参加反俄起义被流放。
他的父亲并未涉足政坛,而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助手。
母亲是钢琴家,同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启蒙教师。
自九岁学钢琴之后,肖斯塔科维奇便走上了常人难以匹敌的音乐道路:十二岁开始作曲,十三岁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先后从钢琴系和作曲系毕业。
1925年,时年十九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他的作曲系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
这部想象力丰富的作品仿佛是一个老成调皮男孩的音乐实验——既继承了俄罗斯的交响乐传统,又富有现代音乐的特征。
俄国指挥家瓦列里·捷吉耶夫如此评价道:“There is not only a young man who listens but also hears.”虽然后来的音乐风格几经更迭,但《第一交响曲》始终是这位敏锐的作曲家的灵感富矿。
《肖斯塔科维奇五首小品》
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是20世纪最重要
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他的五首小品(Five Pieces for Two Violins and Piano)
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五首小品的演奏
形式为两个小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奏,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音乐
元素。
第一首小品“前奏曲”(Prelude)以其富有魅力的旋律
和独特的和声而著名,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第二首小品“谐谑曲”(Scherzo)则以鲜明的节奏和动
态的旋律线条展现出作曲家独特的幽默感和机智。
第三首小品“间奏曲”(Intermezzo)在形式上更接近室
内乐风格,其优雅而内敛的旋律展现了作曲家对于细节的精
湛处理。
第四首小品“悲歌”(Elegy)以缓慢的节奏和深沉的音
色表现出忧郁的情绪,是五首小品中情感最为深沉的一首。
最后一首小品“终曲”(Finale)则以热烈的快板结束全曲,展现出作曲家对于音乐的高涨热情和对于形式掌控的娴
熟技巧。
总的来说,肖斯塔科维奇的五首小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
特的风格展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是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浅析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
浅析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作者:王艺鸣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4期摘要: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部弦乐四重奏折射出的是另种发展轨迹,他是向古典风格看齐的音乐典范,从内容上看他倾吐了作曲家难以名状的心灵独白,从创作方式上看,作品总是以古典结构简练手法,严密逻辑发展是古典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独树一帜的音乐,是新古典主义风韵的结晶。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创作过程中每首作品之间不是孤立的,一定与当时历史环境,社会背景及作曲家的思维状况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通过对它的四重奏分析,解读他的音乐世界。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创作特点四重奏是从海顿开始确立,莫扎特将它加以提升,到了贝多芬发展到了高峰的时期,浪漫主义四重奏则注入了更具民族特色的特点,但几乎很难达到贝多芬时期的高度,直到巴托克时期四重奏又有了新的创新技法,巴托克通过四重奏创作将民间音乐精髓与西方音乐的最高级形式融于一炉。
是贝多芬以来对四重奏曲目重要补充。
同时他又将四重奏内省性艺术风格完美的保存下来。
随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又将四重奏进行了一次新的回归,必须指出与贝多芬和巴托克的不同,肖斯塔科维奇从未试图冲破其中早已存在的限制,确实的接受了这种现实,逐渐的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精炼和升华。
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创作早期概念上是交响化的,而晚期则变得更精巧和个性化。
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分期肖斯特科维奇四重奏的创作同他的交响曲一样是贯穿着作曲家这个创作时期的,那么研究他的四重奏创作就要先总体对他的整个创作阶段有个初步的了解。
由于他的一生坎坷,因此创作风格多变,可以分为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25-1935)毕业后的作曲风格,受到欣德米特、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影响,调性模糊,多调性叠置,纵向和声音响非常刺激。
第二阶段(1936-1946)是不平凡的十年,也是他的创作风格变化最多的十年。
1936年对他的批判,使得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思维,并且检讨,承认自己的创作风格脱离了人民。
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结构聚合”现象研究
文 学 学术研 究 中 ,批 评 占据着 一个 主要 地位 ,而 且维 持 了
一
在音 乐 的姊 妹艺 术一 一文 学领 域 中 ,已经存 在 有较 为
段 时间 :到 1 9 6 5 年 ,这 个领 域进 行 了长 期脱离 新批 评 的
弗莱 完备的批评体系。诸如伦理批评、社会一历史批评、精神 努力,而且正在热衷于争辩加拿大批评家诺思洛普 ・
作者简 介:王 晶 ( 1 9 8 1  ̄),男,博士,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收稿 日期:2 0 1 2 — 0 9 — 0 6
・O87 ・
交 响 西 安 音 乐学 院 学 报 (季 刊 )
—
J i a oX i a ourn al o f Xi ' a n Co n s er vat ng J o
窖 《 i i J 交 i a o 响 X — i a 西 n g 安 - J 音 o u r 乐 n a l 学 o 院 f X i 学 ' a 报 n C o ( n 季 s e r 刊 v a t ) o M i 。
2 0 1 3 年 3 月第 3 2 卷 第 l 期 M a r
-
。 M
2 0 1 3 年3 月
第3 2 卷 第1 期 Ma r 2 0 1 3 V o ! . 3 2 No
可 ?” ¨
众 ,构成他 们前 后相 承 的体 验 的一部 分 ;听众 的察觉 虽不
’ 弗 莱通 过对
在 国内同样 有 学者关 注到 了弗莱 的这 一理 论 。谢嘉 幸 是那 么 有意 识 ,但照 样 是很 真实 的 。 ”
录 自己思 索历程 ,表现 自 我 内心世 界 的 “ 日 记 ” 载体 。 围绕作 品结 构 问题 展 开 ,通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Д.Д.ДмитрийДмитриевичШостакович (1906~1975)苏联作曲家。
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
他的母亲曾在音乐学院学过钢琴。
他在母亲的指导下,在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开始受音乐教育。
9~11岁写作了第1批乐曲,包括在十月革命的气氛感染下写成的钢琴曲《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
这些童年时期的作品已经显露出他一生创作的重要特征:力求通过音乐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主题,并满怀激情表达作者的感受与态度。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考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师事ⅢB.尼古拉耶夫(钢琴)和M.O.施泰因贝格(作曲)。
这期间,他对I.F.斯特拉文斯基、A.勋伯格、P.欣德米特、法国“六人团”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自己的创作也倾向现代潮流。
1923和1925年,他先后从钢琴专业和作曲专业毕业。
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1924~1925)隐含着A.H.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C.C.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貌。
探索到成熟的15年(1925~1940)20年代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
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
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
《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
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两部舞剧、5部话剧配乐以及4部电影音乐。
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的第1部歌剧《鼻子》(1927~1928)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H.B.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
死亡的阴影生命的绝唱——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47的音乐结构与表演分析
死亡的阴影生命的绝唱——肖斯塔科维奇《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47的音乐结构与表演分析吕冬【摘要】<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147是伟大的前苏联作曲家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最后一首作品.这首传世之作不仅是作曲家晚年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并且由于其丰富的技巧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演奏家和听众的广泛欢迎.本文从演奏者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作品中对于中提琴技巧的探索和创新,以及作曲家思想境界的演变.【期刊名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6页(P76-81)【关键词】死亡主题;主体结构;特色手法【作者】吕冬【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管弦系,天津,300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2.2前苏联作曲家迪米特利·迪米特利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创作几乎涉猎古典音乐的所有体裁,作为一位配器大师,作曲家对管弦乐各乐器的特性与表现力有着丰富而又深刻地认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每部重要作品中,许多杰出的范例都有中提琴参加,这些精彩的范例开创了对中提琴音色特征的新认识。
中提琴那明丽的音色与独特的表现力这两大个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自己的交响乐中作曲家极大地发展了中提琴的演奏技巧,乐器的音域被大大的拓宽,而且由于作曲家与前苏联国立贝多芬四重奏团多年的密切合作,也使得四重奏等室内乐体裁成为作曲家最为擅长的体裁之一,而其中的第十三弦乐四重奏是献给前苏联中提琴学派创始人瓦吉姆·鲍里索夫斯基教授的。
这首作品中的中提琴部分更是价值不可估量的瑰宝。
①“关于《第十三弦乐四重奏》,可以说,室内乐文献中尚无其他相似的例子能够如此完善和自由的展示中提琴这件美妙的乐器,和它取之不尽的丰富的艺术表现性能。
”——《中提琴艺术史》人民音乐出版社,第253页。
作曲家要创作这首作品号147的奏鸣曲是在完整地听过了M·瓦因伯格②前苏联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于1971、1978、1982年创作三首中提琴奏鸣曲。
狂欢的斗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胜利之阶
狂欢的斗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胜利之阶作者:蔡麟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肖斯塔科维奇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响曲作家,他的十五部交响曲见证了一位富有良知和艺术责任感的作者是如何在铁幕强权政治下,以特有的方式延续并实现伟大的民主革命之旅。
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中,他历经荣辱起落,并逐渐寻找到一种大胆又隐晦的音乐表达方式,即以一种悲情“喜剧”进行创作,音乐中充满了各式反讽、怪诞、黑色幽默的背反性乐观主义色彩和严肃内涵隐喻,以恐怖荒诞之丑反衬艺术之善与美的本真力量,以直面现实压迫的勇气与智慧,实现了英雄的狂欢化乌托邦精神胜利之阶。
[关键词]专政;怪诞;反讽;悲情;狂欢化[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12-0026-03[收稿日期]2018-09-01[基金项目]2018年江西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8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18YS05;YS18104)[作者简介]蔡麟(1979—),女,江西南昌人,博士,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南昌 330026)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Shostakovich)是苏联及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06年9月生于彼得格勒,1975年8月逝于莫斯科。
他的母亲曾就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家庭熏陶下,9岁开始学钢琴,不久便赢得“天才琴童”美誉,13岁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但绝非“安分守己”的学生。
当时,西方现代音乐传入苏联,马勒、巴托克、贝尔格等人作品上演,青年时代的他离经叛道地进行各种创作实验,大胆尝试多种风格和技法。
20岁那年,因毕业作品《f小调第一交响曲》(Op10,1924—1925)的首演一举成名。
毕业后的十年间(1926—1936),在艺术风格、写作技法上继续探索,涉猎众多体裁,不满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泛滥和往昔音乐的明净协和,30岁时,作品已获得广泛关注度,上演率极高,俨然成为国内享有盛名的作曲家。
论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和声的个性化特征
论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和声的个性化特征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作曲大师,他的音乐风格既包罗万象,又独树一帜。
其弦乐四重奏是近现代古典音乐领域既不属于任何流派,又极其重要的室内乐经典文献。
本文对其四重奏和声技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梳理与总结,探索了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和声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解析了其重要和声手法与独特和声风格。
论文共五章,第一章“减八度调式及其衍生的减音程调式”论述了四重奏的个性化调式处理技法。
分两部分论述了四重奏中由俄罗斯古调式衍生的“减八度调式”及其旋法特征,以及由“减八度调式”衍生的“减音程调式”,及其旋法特征。
第二章“减音程调式的特征和弦与特性和声进行”继续论述了四重奏的个性化调式处理技法。
分为“属功能组的特征和弦与特性和声进行”,“下属功能组的特征和弦与特性和声进行”两部分。
第三章“调性中的十二音级性”论述了四重奏中兼收并蓄现代和声技法的个性化特征。
从继承传统谈起,分三方面研究了“调性中十二音级性的形成”、“和音技术中的十二音级性”、“音列技术中的十二音级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四章“声部平稳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技术与音组技术”论述了四重奏中其它个性化的和声技法。
第一节分析了“由声部平稳进行导致的调性扩张”技术;第二节研究了“签名式主导动机”中的音组技术,与其它作品中的音组技术;第三节概括了游移的调性陈述与新潮的调性布局,即个性化半音和声技法的整体结构意义。
第五章“线条化织体与织体中的犹太因素”论述了四重奏中个性化的多声部形态。
分“常态化的主调写法”、“极限写作式的个性化多声部形态”、“犹太风格对织体的影响”三部分。
结论在前文基础上总结了四重奏和声技法个性化特征的具体应用形式与写法特点,肖斯塔科维奇让和声手法与音乐形象塑造、乐曲情感表达紧密相连,充分发挥了和声的音乐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变发生过程相一致 。因此作者将《 第六 弦乐 四重奏 》 视作是破碎的起点 。此时整体还带有天 真的幻想 , 而 个体 的破碎倾 向已然隐匿其 中。之后 的《 第 七弦乐 四 重奏 》 则 出现字面与象征意义的裂缝 , 自我意识渐趋 崩 溃 。《 第八弦乐 四重奏》 达到 自我 崩溃的顶点 , 签名动
尝试运用的音 乐语 言技 法特征如 : 主题核心音调贯穿模 式、 核心动机 、 不 间断整体 结构等构思综合运用到这部 四重 奏之 中, 并讨论这种“ 综合” 在音 乐意义阐释层 面所存在 的意义。 关键词 : 肖斯塔科 维奇 ; 《 降 E大调 第九弦乐四重奏 》 ; 签名动机 ; 解冻意 象
中图分类号: J 6 1 4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1 7 2 ( 2 0 1 3 ) 0 2 - 0 1 1 2 — 1 2
从1 9 6 4年的《 降 E大调第九弦乐 四重奏 》 ( 以下简 称《 第九弦乐 四重奏》 ) 开始, 肖斯塔科 维奇的四重奏 写 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 第九弦乐四重 奏》 并未延续 自第七 、 第八 弦乐 四重奏 中形成的写作风格 , 而是 重新 回到 了之前如《 第五弦乐 四重奏》 等带有交 响性 的创作 特征 的写作模式中 , 但更为纯熟的音乐组织技艺 与结
乐探累 2 01 3 . 2 ! I
; Q §! 0 s I c
肖斯塔科维奇《 降 E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 中的“ 解冻" 意象
— —
兼论音乐 主题构建与意象 阐释之间的关系
王 晶 ( 山 东艺术学 院音 乐学 院 山 东济 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肖斯塔科 维奇《 降 E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 往往被人 忽视 , 其光芒被《 第八弦乐四重奏》 所掩盖 。《 降 E大调
! 冲l Q I Q I 丛
i O 1 3- 2 音 乐探索
后, 他却失去 了对 《 哈姆雷 特 》 音 乐 的兴 趣 , 开始创 作
表 1 《 第九 弦乐 四重奏》 第一乐章整体结构
《 第九 弦 乐四 重 奏 》 ( Op . 1 1 7 )I : Mo d e r a t o c o n mo t o
呈 示 部 再 现部
《 第九 弦乐 四重 奏》 并很 快完成 。作 曲家在 1 9 6 0年创 作完《 第八 弦乐 四重 奏》 之后 , 曾经 于 1 9 6 1年写作 《 第 九弦乐 四重奏 》 的两 个乐章 , 但之 后却 由于“ 自我 批评
意识 的加剧” 而亲 手将 手稿毁 掉0 。1 9 6 4年 创作 的这
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 结束部 主部 主题 副 部主题 连接 尾声
1 2 6 — 4 4 4 5 — 7 7 7 8 — 9 O 9 1 — 1 1 O 1 1 1 - 1 2 4 1 2 5 — 1 5 0 1 5 1 — 1 6 9
首《 第九 四重奏》 为全新 的创作 , 据说在第 一稿 中, 作曲 家曾经根据有关“ 童 年” 的意 象进行计划 写作 , 然 而在 这部重 新 写作 的 作 品之 中, 则 与之 前 的 含义 完 全 不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1 9
作于 1 9 6 4年的夏天。这部作 品的创作时间并不 长 , 当 时作 曲家正忙于为电影《 哈姆雷特 》 配乐 , 而在不久之
作者简介 : 王晶( 1 9 8 1 一
・
) , 男, 博 士,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
11 2 ・
的作 品, 只是作为《 第八 弦乐 四重奏 》 与最后 5 首 弦乐
幸存者 的话语 。 0 萨拉 ・ 简・ 赖卡特将作曲家 的四部作品用具有关 联性 的框架加 以连贯 , 而当我们将 目光范围继续 重 奏》 则是灾变后幸 存者的话语” 的存 在特性 , 在完成文 本分析之后 , 我们 同样更 细致地解读所谓 “ 现代主体” 的崩溃与重建是如何与音乐本体相关联 。继而更为细 致地解读这种“ 关联性 ” 存在于作 曲家这一体裁系列创 作中的意义内涵 。
第九弦乐四重奏》 的音 乐语言独具特 色, 与第七、 第八弦 乐四 重奏存在 明显不 同但 又有 千丝万缕的联 系。因此, 我 们可以认 为《 降 E大调 第九弦乐四重奏》 是承上启下的一部重要 作品, 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对于完成针对作 曲家四重
奏体裁的贯通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从音 乐分析入 手, 观察作 曲家如何有意把从 第六至 第八 弦乐四重奏 中
机①的频繁展 示正是 自我意识 的碎裂 , 也 即“ 启 示 录” 叙述 的灾变式的终结 , 《 第九弦乐 四重奏 》 则是灾变后
第九 、 第十弦乐 四重奏 的过渡 , 肖氏的弦乐 四重奏创作 正式进入 了晚期极 富个人 特色 的创作 时期 。因此第 九、 第 十弦乐 四重奏 可以称 作是具有承上与启下 意义
从《 第六弦乐 四重奏》 至《 第八 弦乐 四重奏》 中存在 一种
、
《 第九 弦乐四重奏 》 ( Op 。 1 1 7 ) 音 乐分
析
肖斯塔科 维奇 的《 第 九弦乐 四重奏 》 ( Op . 1 1 7 ) 创
病态 心理特征逐渐强化 的过程 , 同时借用圣经解 释学
的理论 , 会 发现这种破碎 逐渐累积正与“ 启示录” 中的
一
四重奏( 第 十一至第 十五) 夹缝 中的作 品 , 这两部作 品
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忽视 。
在萨拉 。 简・ 赖卡特的博 士论文《 构建 现代 主体 :
德米特里 ・肖斯塔科维奇弦乐 四重奏》 中, 作者 同样提
出了类似 的观点 : 他 尝试将 第六至第九弦乐 四首 四重 奏 的创作视 为一个 整体 。在其论文 中, 作者通 过分析 将《 第六弦乐 四重奏》 至《 第八 弦乐 四重奏 》 描述为齐 泽 克理论 中所论述 的“ 现实主体” 逐渐 破碎的过程 , 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