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中药方剂

合集下载

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

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

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

《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而视之。”

此皆古人遣药配方之大法,几千年来为医家之所重视。

盖药各有其特殊性能,如何发挥其性能,使其有利于病情,除选择适当之单味药物外,还必须配偶相关作用之药物,使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适应病情,提高疗效,此乃医师之良者。

余在数十年临床摸索中,结合前人固有经验,提出以下药物配偶运用心得,分别论述于下。

1人参配苏木

人参补气,众所周知。凡一切气虚、阳气虚脱为必不可少之要药。然临床常见气虚而兼有血瘀证者不少,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瘀滞之候,此乃虚中挟实之证。

当此之时,徒补其气而不顾其瘀,非其治也。如产后气虚,喘息而面青黑者,为气虚血瘀之危候,前人用参苏饮(即人参与苏木二味)为急救之剂。

余承此法,用于冠心病之气虚血瘀者往往可生良效,久久已成必用配偶之剂。

盖冠心病患者,多为年老气虚之体,而出现胸闷、胸痛、舌质瘀

紫等症。用人参配偶苏木益气行瘀,双管齐下,乃为对证之治。如无人参,用太子参加大剂量亦可生效。

2苏木配降香

苏木出自古苏方国,故亦名苏方木;降香主产于印度,均为晋唐以后南方进口药材。二者均为木类,色赤微有香气,能入血分,行气活血,祛瘀定痛。

今人研究得知降香含有黄檀素等成分,有抗血凝作用,能使冠脉血流量、心跳振幅显著增加。

因此,二者配偶合用,对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对肝郁血滞、胃痛挟瘀,以及妇科血瘀气滞诸疾、亦有良效,不可忽之。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大全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一贯煎(《柳洲医话》)

〘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备注〙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3.二妙丸(《丹溪心法》)

组成:苍术(炒)500g 黄柏(炒)500g

用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效主治: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4.二至丸(《证治准绳》)

〘处方〙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过多。

中药经典方剂首

中药经典方剂首

中药经典方剂首

补气保元汤

【方名】保元汤

【出处】《博爱心鉴》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黄芪(9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肉桂(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用法】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

【禁忌】斟酌。

补气补中益气汤

【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用法】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禁忌】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牌、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

中药方剂-方解

中药方剂-方解
肾阴为一身之阴,肾阴亏虚,则五脏阴分均有所亏虚!
熟地、山药,一黑一白,一个入血分,一个入气分。
熟地入血分。入肾,补肾阴,养肝,养心,可以观指南针之左侧!
山药入气分。入肺、脾、肾,养三脏之阴,可以观指南针之右侧!
虽仅两味,但五脏之阴得以充养,肾阴得以补给,五脏阴分之化生功能得以恢复,既施之以鱼,也施之以渔!
3方解方中以熟地甘温,滋阴补肾为主药;辅以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以补充精血,山茱萸酸微温补肝肾、涩精气,山药甘平、健脾固肾益精;再配少量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补命门真火,引火归原;佐以泽泻通调水道,泄肾中水邪;茯苓健脾渗。。。。。。。。
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 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 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温补肾阳的附子、桂枝与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用量之比为1:12.5,附子、桂枝用量不足全方的1/8。从而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也说明本方意在徐生肾气,而不为速壮肾阳。 方药: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萸肉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30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9克(含药量约4.5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现代更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可供选用。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状为: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细。补阴之虚,助阳之弱 抗衰防老,增强免疫从东汉末年至今,肾气丸对补肾方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补肾名方都由此而来,如宋代钱乙六味地黄丸、严用和加味肾气丸、十补丸,明代张景岳右归丸、右归饮等。宋代以后多认为肾气丸具有阴阳双补的作用,是驻颜延年,抗老防衰之良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改善微循环、类性激素样作用,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改善作用。肾阳不足,辨清可用本方治症的主要病位在肾。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其基本效用是改善水液代谢,调畅小便。应用肾气丸应具备的基本症状是:腰酸脚软,小便不调,舌质淡胖,尺脉沉细。临床多用汤剂,灵活加减。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现多用肾气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腰痛、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属肾阳不足者。【注意事项】如有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红苔少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状者不宜服用。

临床常用的个方剂

临床常用的个方剂

临床常用的28个经典方剂

1.人参汤人参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焙当归切,炒芍药黄耆锉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人参汤 - 用法

上药八味,捣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温服;

人参汤 - 主治

妇人半产后,血下过多,心惊体颤,头目眩晕,或寒或热,脐腹虚胀疼痛;又名理中汤丸,配方:人参或党参、干姜、甘草、白术;用于治疗胃寒;何为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水果、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如果勉强吃下去,则会有胃痛、胃胀、腹泻等种种症状发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2.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 组成;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半夏泻心汤 - 功效

寒热并用以合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痢,苔腻而微黄; 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 -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配方: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用于治疗胃热,是和理中汤相对的,以上热、中痞、下寒呕而肠鸣、心下痞为用药指证;常常表现为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难以下行;

3.柴桂汤

处方;柴胡1钱,桂枝3分,花粉5分,牡蛎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妇人热病,经来寒热如疟,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一、理论型中药方剂

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经方名剂,这些方剂大多是根据中医药

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伤寒论》中提出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就是理论型中药方剂。

二、经验型中药方剂

经验型中药方剂是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病秘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比如汤药类、丸剂类、散剂类等,在临床中都有

广泛的应用。

三、复方型中药方剂

复方型中药方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成药组成,通过研制而成。例如清热解毒丸、逍遥丸等都是典型的复方型中药方剂。

四、通用型中药方剂

通用型中药方剂是指一些常用的、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

十全大补丸等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

五、个性化中药方剂

个性化中药方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订的特色方剂,具有针对性

和个性化特点。这类方剂常常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六、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

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是根据一些常见病症制定的特色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典型中药方剂。

总结回顾:

通过全面分析以上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方剂不仅包括理论型、经验型、复方型、通用型、个性化和典型病症型的方剂,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对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在我看来,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类型的方剂,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健康需求。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方剂如下:

1. 四君子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乏力、体虚、面色苍白、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等,适用于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

2. 同仁四物汤:主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乳腺增生等,适用于女性内分泌调节的疾病。

3. 丹参酮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酮,可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心脏功能,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失调造成的心血管疾病。

4. 破痰败毒汤:主治肝肾阴虚、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乳房胀痛、乳腺囊肿等,适用于乳腺疾病的治疗。

5. 陈旧性肺炎方:主治肾气不足、阳气不振引起的体虚乏力、咳嗽、痰多,适用于甲状腺功能降低引起的咳嗽、痰多等。

6. 肾上腺素:可调节血压、血糖、心血管等多种生理功能,适用于肾上腺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嗜铬细胞瘤等。

7. 益气养阴汤:主治肺肾阴虚、气虚血瘀引起的皮肤干燥、口干口渴、视力模糊等,适用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慢性疾病。

8. 肝胆宁颗粒:主要成分是丹参、枸杞、龙眼、白术等中草药,具有滋阴降火、清热利湿、益气养血等功效,适用于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如黄疸、肝硬化等。

这些方剂是中医内分泌病科临床常用的方剂,但使用前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配,并且需要遵循中医药疗法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中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1香沙养胃丸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为君药。砂仁、豆蔻、藿香化湿行气,和中止呕;陈皮、厚朴行气和中,燥湿除积: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和胃止痛,共为臣药。茯苓健脾利湿;枳实破气消积,散结除痞;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补中益气丸成分主要有:党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党参和炙黄芪都可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补气血,调经止痛。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有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白术还可以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柴胡可用于气虚下陷、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从分析其成分作用,我们不难看出补中益气丸功效主要是补中益气。

2健胃消食丸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陈皮,而陈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胀、便溏泄泻,以及痰多咳嗽等症。橘皮苦温燥湿而能健脾行气,故常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闷、便溏苔腻等症,可配伍苍术、厚朴同用。又善于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壅肺、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药,每与半夏、茯苓同用。动物实验表明,健胃消食片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蛋白酶活性、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功能作用。通过增加调理胃部功能,增强胃部蠕动和胃酸分泌达到促进消化的效果。健胃消食片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各成分的作用为:山楂、麦芽消食化积,主治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等症; 陈皮行气导滞,具有运脾健胃之功效;太子参、淮山药可健脾益气,补而不燥,主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等症。健胃消食片更优于大山楂丸

3保和丸保和丸是消食除积的主要方剂,因此,保和丸的确有健胃消食之功效。保和丸是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服子等中药组成,山楂和神曲具消除肉食油腻积滞、除胀醒脾和胃之

三级医院常用中药方剂

三级医院常用中药方剂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2.白虎汤(《伤寒论》)3.保元汤(《外科正宗》)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大承气汤(《伤寒论》)14.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15.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17.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8.地黄饮子(《宣明论方》)19.独活寄生汤(《千金方》)20.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1.二妙丸(《丹溪心法》)22.二至丸(《证治准绳》)23.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24.桂枝汤(《伤寒论》)25.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2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27.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28.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9.化斑汤(《温病条辨》)30.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1.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32.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33.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4.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35.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3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7.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3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39.麻黄汤(《伤寒论》)4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4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4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4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45.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4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4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8.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49.清营汤(《温病条辨》)50.清暑汤(《外科全生集》)51.清骨散(《证治准绳》)52.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53.三仁汤(《温病条辨》)54.桑菊饮(《温病条辨》)55.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57.四妙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58.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59.四逆散(《伤寒论》)6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1.参苓白术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讲解

中医经典方剂是中医药学家们在数千年中对中医理论的深刻认识及通过临床经验得到的宝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治疗方案。在这些方剂中,不只是草药的配伍,更包含了对患者病情的诊断与辨证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几组中医经典方剂的讲解:

1.逍遥散。

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所创立,通常用于治疗情志失常引起的体内气血不畅所导致的疾病。方剂组成为白术、人参、茯苓、甘草、柴胡、枳实、桂枝、苡仁、龙骨、牡蛎、鸡子黄共计11味中药,它们的配伍可调理人体气血,使身心平和。

2.四物汤。

由唐代的妇科学家孙思邈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妇女经血不调、月经过少、月经提前、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方剂组成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四味中药,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些症状。

3.柴胡加芍药汤。

由晋代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胸痹、胁痛、头痛、面目肿胀等病症。方剂组成为柴胡、半夏、人参、生姜、大棗、芍药、甘草共计7味中药,可平衡人体的情志、调节胃肠功能,对于这类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清热解毒汤。

由明朝医家吴鞠通所创立,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病、疫病、急性化脓性疾病等病症。方剂组成为黄芩、黄连、栀子、赤芍、连翘、知母、甘草共计7味中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提高身体免疫力。

这些中医经典方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应用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范围,一直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和保护。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医中药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方剂

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处方】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方义】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血燥津亏,肝郁气滞之证的常用方。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药;杞子、当归养血柔肝,沙参、麦冬滋阴增液,善养肺胃之阴,知木能乘土,必先培土,又清金之所以制木,以上均为臣药;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泄热,遂肝木条达之性,虽属苦寒之品,但配入大队甘凉养阴药中,则使肝体得养,肝气调畅,诸证自除,诚为治疗阴虚脘胁疼痛的良方。本方在大队滋养肝肾阴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使滋阴养血而不遏滞气机,疏肝理气又不耗伤阴血。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方歌】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鸟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100个自拟方、经验用方用药

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100个自拟方、经验用方用药

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100个自拟方、经验用方用药

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100个自拟方、经验用方用药(连载三完)

61、降压三药(经验用药)

夏枯草20~30g、黄芩6~20g、炒山楂12~15g

本方既能降收缩压,又能降舒张压。本方来自学友申建军教授临床经验,验之疗效可靠。

临床应用:

(1)血压高,伴大便偏干者,加丹参30g、怀牛膝15g、大黄3~12g。

(2)血压高,眩晕明显加菊花30g、石决明30g、桑叶6g。

(3)高血压脸红面热者合黄连解毒汤(黄连2~3g、黄芩2~3g、黄柏2~3g、栀子9g),大便干者,加大黄3~9g。

(4)高血压伴颈强加葛根30~60g。

62、七物降下汤(经验用药)

黄芪30g、黄柏6~9g、钩藤10~20g、当归9~15g、川芎6~9g、白芍9~15g、熟地9~15g

本方为日本汉方医治舒张压高或虚性高血压的方药,赵老验之临床却又良效。

63、四桑饮(经验用药)

桑叶6~30g、桑枝20g、桑葚10~15g、桑皮9g

本方源于魏长春老中医的思路,具有调达气机、平衡血压之功。四桑调达全身气机,桑叶走头,清头目、散风气;桑枝通达血脉走四肢;桑皮走皮毛;桑葚益肾健脑,重用有润肠通便之功。

临床应用:

(1)高血压见惊悸不安、心烦不眠者,合温胆汤治之。

(2)低血压合桂枝汤与黄芪生脉散。

(3)四桑配四藤治疗痹证或高血压肢体麻痛。

64、新降压组方(自拟方)

豨莶草15g、鬼针草10g、夏枯草10g、菊花30g、炒杜仲12g、

换牛膝20g

近几年来,笔者将其作为高血压的基本方,结合辨证屡收效

65、新益肾四药(经验用药)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最强中药配方,常用处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龙骨牡蛎】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

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陈皮青皮】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香附川楝子】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延胡索川楝子】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柴胡郁金】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川楝子路路通】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槟榔沈香】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小茴香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莪朮三棱】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鸡内金三棱】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桃仁红花】10g;5~10g 濡润行散、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

《方剂学》目录中药常用方剂大全

《方剂学》目录中药常用方剂大全

《方剂学》目录中药常用方剂大全

[导读]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本栏目的方剂来源于《方剂学》教材,仅收取《方剂学》中所有208种方剂,因此,章节从解表剂开始。

《方剂学》教材目录

解表剂

泻下剂

和解剂

清热剂

温里剂

补益剂

固涩剂

安神剂

开窍剂

理气剂

理血剂

治风剂

治燥剂

祛湿剂

祛痰剂

消食剂

驱虫剂

涌吐剂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前人留传下来的成方,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特别是几个基本方剂,必须熟悉。现在择要说明,以见一斑。

1.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补气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泻等症。气不运者,可以加陈皮,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2.四物汤

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养血主方,用于肝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气血俱虚,可与四君子汤同用,名八珍汤;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为养阴主方,用于肾水亏乏,腰痛遗精等症。虚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单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火归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为回阳主方,用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水泻不止。寒伤血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可加白术、大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为调和荣卫主方,亦治伤风。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精关不固,可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倍白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气虚寒腹痛。

6.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为发散风寒主方,用于寒热无汗,脉象浮紧。挟外湿者,可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汤,治表邪内陷,肺热气喘。

7.银翘散

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叶、芦根。为风温初起主方,用于发热、口渴、脉象浮数。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山栀、黄芩清气。

中药临床药师基本技能

中药临床药师基本技能

肝毒性,肾毒性等屡见报端
医生的需求
广大人民健康
的需求
启动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
发展中药临床药学“倡议书”
2016年10月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遴选工作答辩会在广州白云宾馆举 办。
启动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
启动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
发展过程
撰写的技能
教学药历、病例分析、 文献阅读报告,上报不 良反应,医嘱审核等
发现用药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的发现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或 需注意的用药处方的能力
专科疾病常用中药(包括中成药)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 注意、不良反应、禁忌症、 药物相互作用(西药,中成 药 ) 、临床评价等知识与技 能
掌握专科疾病常用方剂组成、应用规律、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或慎用的范围
如当归龙荟丸、十二味翼首散、木瓜丸、痧药、跌打活血散、牛黄解毒丸 (片)、九分散、失笑散、化症回生丸、九气拈痛丸、十一味能消丸、玉 真散、暖脐膏、木香槟榔丸、丁公藤风湿药酒、控涎丸、再造丸、纯阳正 气丸、五味麝香丸、云味安消散、痛经丸、活血止痛散、冠心苏合丸、红 灵散、医痫丸、醒消丸、消石滚痰丸、控涎丹、外用气管炎膏、胃气痛片、 心腹气痛片、更衣片、金匮备急丸、逐水舟车丸、促景十枣丸、行军散、 红灵丹、通窍散、痧气散、玉枢丹、解暑片、牛黄至宝丹、紫雪散、清热 解毒丸、癫正丸、阳和膏、牛黄醒消丸、梅花点舌丹、伤痛宁片、香桂活 血膏、七厘散、跌打丸、治伤消阏丸、宝珍膏、狗皮膏、复方当归注射液、 鸡血藤浸片、舒筋活络丸、祛风活血丸、益母膏、妇科金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常用中药方剂
百度文库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感冒I好方(又称风寒感冒方) • (1)适应症: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 痛,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吐清稀痰液、 鼻塞或流清涕、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或浮缓。 • (2)辨证要点:感冒发热轻或不发热、流 清涕。 • (3)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 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 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 原则。 • 与银翘散的区别:去掉了荆芥穗、淡豆豉、 淡竹叶,加用了桑叶、板蓝根、杏仁。 •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 二者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 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治宜外解表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葛根 解肌退热,升脾胃清阳而止泻,其先煮葛 根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重用 为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善清胃肠湿 热而止利,共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 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外疏内清, 表里同治,可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得愈。 本方虽能解表清里,但从药物配伍来看, 应以清里热为主,故对热泻、热痢,不论 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桔梗、杏仁、 前胡宣肺止咳,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 加减: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 头痛、柴胡、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若兼有里热,可加用生地、黄芩清泄里热, 或改用九味羌活汤。 • 湿重胸满者,加枳壳、厚朴、苏叶行气化 湿宽胸。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 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人,上 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 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 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 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 起之佐证。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感冒II号方(又称风热感冒方) • (1)适应症:恶寒轻,发热重,咽喉肿痛、 口微渴、头胀痛、汗出、咳嗽吐黄痰,舌 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 (2)辨证要点:感冒发热、吐黄痰。 • (3)治则治法:辛凉透表。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4)方药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 薄荷9克、桑叶12克、牛蒡子9克、芦根18 克、杏仁9克、桔梗12克、板蓝根15克、甘 草6克。 • (5)煎服方法:水煎两次约400ml,分2-3 次口服。
• (4)方药组成:荆芥穗9克、防风12克、 羌活12克、独活12克、前胡9克、川芎12克、 杏仁9克、桔梗12克、甘草6克。 • (5)煎服方法:水煎两次约400ml,分2-3 次口服。 • 风寒邪气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 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 肌表无汗、头痛、肢体酸楚,咳吐清痰、 流清涕为受寒的症状,脉浮是表证之佐证。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制半夏9克、藿香12克、甘草6克。 • (5)煎服方法:水煎两次约400ml,分2-3 次口服。 •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为太阳阳 明协热下利,其因是太阳表邪未解,误用 下法,表邪内陷阳明所致。表邪内陷,致 阳明大肠热盛,肠失传导,故见身热下利, 臭秽稠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热盛, 迫肺蒸表伤津,则胸脘烦热,口渴,喘而 汗出。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感冒III号方(又称暑湿感冒方) • (1)适应症: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泻下,或头重、头痛、无汗,或四肢倦怠, 苔白、脉濡数。 • (2)辨证要点:感冒伴胃肠道症状。 • (3)治则治法:清热、化湿和中。 • (4)方药组成:葛根18克、黄芩12克、黄 连6克、木香9克、白芍15克、蒲公英18克、
• 是为去性取用之法,如果病人热伤血络, 咽喉充血明显,或痰中血丝,去荆芥穗、 淡豆豉。可加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凉血止血。 • 淡竹叶清热解毒力量弱,改用了板蓝根, 加桑叶是为了增强润肺化痰之功,加杏仁 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化痰之功。(风温咳 嗽的代表方桑菊饮)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 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 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 黄痰重:加黄芩、浙贝母清热化痰。 • 发热重:加石膏、知母清热坚阴。 • 咽喉疼痛:青蒿、白薇、蝉蜕、僵蚕。
• 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 除烦止渴。 • 恶寒重,鼻塞不通,可改用麻黄汤。 • 恶寒轻,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可用桂枝 汤。 • 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可加用大黄、 芒消、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或考虑防 风通圣散。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咳嗽重,发热恶寒轻,可合用止嗽散,或 改用通宣理肺丸。 • 九味羌活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 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 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 苔白或微黄,脉浮。 •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 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治当发散风寒为主。 • 方中羌活、独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 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 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 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荆 芥穗一药(荆芥与荆芥穗的性味 归经 主治 都一样 唯穗性轻扬 发表之力更强 也更适宜 于头目 体表相应疾病的治疗),生用有祛 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 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 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薄 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且可解毒利咽为臣药;桑叶疏散风热,清 肺润燥,板蓝根清热解毒,专治咽喉疼痛, 芦根清热生津;桔梗、杏仁开宣肺气而止 咳利咽,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 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