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孙天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20080141304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
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
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
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道德品质是我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一些促进道德品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背景介绍教师道德品质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价值观、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品质。
它是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生成才和培养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形成道德品质的因素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个人的道德素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觉悟的培养。
2.教育环境的影响:教师的道德品质还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培养道德品质的条件,如学校校风的引导、同事之间的互助合作等。
3.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也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三、促进道德品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并促进其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1.建立道德规范:学校和社会应建立起一套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遵守这些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开展专业培训: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教育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3.建立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建立评价教师道德品质的反馈机制,通过同事评议、学生评价等方式了解教师的道德表现,及时纠正和改进。
4.加强道德教育:学校应将道德教育纳入课程设置,通过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四、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影响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1.塑造学生的道德意识:教师是学生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和言传身教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的道德发展规律
人的道德发展规律道德发展的规律简称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道德要素之间、道德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包括内在规律和外联规律两大方面:一、内在规律道德的内在规律是道德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1、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相统一的规律。
道德原则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道德关系、规范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
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是个人主义。
道德(规范)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道德规范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①道德原则统领道德规范;②道德规范体现道德原则。
2、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协调的规律。
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其中贯穿着一项重要规范——诚信:个人品德中的“明礼诚信”和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3、道德发展曲折前进的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升华和完善;尽管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出现滑坡、恶化和败坏。
形象地说,道德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道德是从简单到缜密、从愚昧到科学、从盲从到自觉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
从整体上看,现代人的道德好于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说现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二、外联规律道德的外联规律是道德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道德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密切相关。
1、道德和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
①生产方式决定道德;其中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道德,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道德。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三、不良品德的矫正 • (三)矫正不良品德应注意的问题 • 1.矫正过错行为的策略 • 从总的策略上讲,应当采取医生治病的方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对症下药。在没有出现不良行为之前要做好预防工作,尽 量消除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治标是指制止过错行为的发 展和蔓延,治本是从更深的层次上铲除病根。 • 2.劝导时应注意的问题 • 劝导是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规劝别人改变某种错误的态度。劝导时应 注意以下问题:与人为善、态度真诚;尊重人格、保护自尊;讲理透 彻、言语生动;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创造气氛、抓住时机。
第十章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
又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 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 行动上的表现。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 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 •
• • • •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 (三)道德信念的确立 • 学生的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 (一)道德情感的形式 • 1.直觉的道德情感 • 直觉的情感体验是由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突然 发生的。意识不是十分清楚的,缺乏自觉性。 •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是通 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 •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道德体验,首先是由于这些形象本身是 作为社会道德经验的化身而存在的,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道德 要求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扩大个人的道德经验。其次,由于这些形 象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因而常常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可以引起人 们情绪上的共鸣,从而成为引起人们有关的情绪体验的信号。
道德发展与成熟过程
道德发展与成熟过程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是我们生活中的底线和准则。
然而,道德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个逐渐培养和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漫长旅程,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道德的发展与成熟是一个深度而复杂的主题,它密切关系着个体与社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道德的发展可以说是个体内外因素的综合结果。
个体内部的成长和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道德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道德发展的第一环节。
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孩子道德的第一批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基本道德素养,如诚实、守信、尊重等,通过家庭教育,孩子能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进入学校以后,孩子的道德发展逐渐由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环境。
学校是培养孩子道德的又一重要场所,老师的示范和学校的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孩子的道德认知。
学校教育注重的是道德理论的学习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通过学校的道德教育,孩子将能够学习到更多的道德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学习公共道德,孩子懂得了如何排队、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外,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道德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信息以迅猛的速度传达给个体,对其道德观念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媒体对于道德发展可以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如播放正能量的电影、纪录片等,也可以存在负面的影响,如过度娱乐化、暴力、低俗的内容。
因此,我们需要对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和呼吁媒体传播正能量,从而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
道德的成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它需要个体在不断经历和成长中逐渐形成对道德的深度理解和自我认同。
年轻人经历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由学生到职场新人,他们需要自觉遵守社会和职业规范,这是道德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外,他们还需要意识到个体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懂得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讲义(doc 6页)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讲义(doc 6页)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孙天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20080141304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
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
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一般说来,道德品质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
道德品质不仅指凝结在个人性格要素中的主观心理意识,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的稳定性特征。
人们若想具有某种道德品质,不仅要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并在不断重复的活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这样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课件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开始,追溯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并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道德观念的起源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原始人类在面临各种生存挑战和争夺资源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主要以互助、公平和合作为核心,旨在维护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利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化和扩展。
宗教信仰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伦理学的兴起也为道德观念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框架。
二、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1. 古代道德观念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出现标志着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毕昂德十诫、古印度的吠陀经典等,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柏拉图强调理想国家的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美德的实现。
3. 基督教的道德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提倡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
4. 近代伦理学的兴起:近代伦理学的出现使道德观念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
伦理学家们通过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等。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正义、公平和互助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其次,道德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关键。
追求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净化。
最后,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四、道德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当前,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来。
心理发育中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
心理发育中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是一个人在心理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逐渐理解和接受,而价值观形成则是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中,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辨别力的逐渐形成。
本文将分析心理发育中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一、心理发育中的道德发展道德发展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个体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传统道德、传统道德和后传统道德。
在前传统道德阶段,个体主要受到外界权威人物的规范和指导,道德标准是绝对的、不可违背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只知道遵循规则而没有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
传统道德阶段是以规则为基础的阶段,个体开始理解规则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个体在这个阶段中逐渐明白了其他人的权利和需要,懂得了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在后传统道德阶段,个体不再仅仅遵循规则,而是更多地考虑道义的原则和价值观。
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道德判断标准。
二、心理发育中的价值观形成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是心理发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个体的价值观在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个体的家庭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态度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培养个体积极健康价值观的关键。
学校教育也对个体的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在学校,个体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社会经验,他们通过遵守学校规则、参与集体活动等方式,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
社会环境同样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状况等都会塑造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
社会媒体的发展也加深了个体对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认知。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品德发展的实质名词解释
品德发展的实质名词解释品德发展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是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和品格培养方面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品德发展建立在关爱、尊重、公正和诚实的基础上。
它不仅仅指人们遵守法律、秉持道德规范,还包括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提高。
品德发展涉及个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同时也与社会道德价值观息息相关。
在个体层面上,品德发展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包括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尊重他人、正直和公正等。
品德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来培养和提高。
一个发展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
在社会层面上,品德发展要求人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公共利益。
品德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它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融洽的社会关系。
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能够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享受和传递正能量。
品德发展的实质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培养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有所认识和理解,明白什么是对错、公平和善恶。
培养道德责任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行为负责的自觉,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还注重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品德发展需要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在教育机构,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学生的品德。
家庭是培养个体品德的最基本单位,父母应该成为子女的品德榜样和引导者。
社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品德发展。
然而,品德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品德发展仍然面临挑战和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
品德发展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品德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品德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爱国守法
“爱国”,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都应该具有 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其内涵包括 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 族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守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该具 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包 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一天,吉鸿昌将军和国民党使馆的一个参赞去邮局寄包裹。 当他对邮局的工作人员说自己是中国人时,对方轻蔑地说:“中 国?中国在哪个星球上,哈哈……”随从的参赞直埋怨吉鸿昌:“ 你干吗说自己是中国人?你不会说自己是日本人吗?”这位参赞 的话音还没有落,吉鸿昌将军就怒目圆睁,斥责到;“你觉得作 为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我吉鸿昌就是死,也决不 当洋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二)诚实守信是人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1、诚实守信是职业劳动者个体展示于世
人面前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2、良好的信誉会使人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字事例
在一个居民院,常有两个卖鸡蛋的老人来,一个 胖,一个瘦。胖老人脾气倔,人们很难从那儿“砍”价 ;而瘦老人则总是好说好商量。然而,人们发现:瘦 老人虽然客气,可他的摊却很少有人问津。不久,人 们就看不到瘦老人的身影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道德品质的特征与作用
(二)道德品质的作用
1、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 要作用
2、道德品质对塑造完美人格具有重 要作用
3、道德品质对人的立志成才具有重 要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资料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五个要素。比如,对于保护环境,我们认为应当保护环境,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保护环境这一道德原则,知道了在生活中对保护环境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对保护环境有了基本的道德认识。于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些乱砍树木、残杀动物的人就会比较的厌恶,而看到那些植树造林、爱护动物的人就会由衷的敬佩,这里的厌恶和敬佩的两种态度倾向,就是对这件事所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我们既然敬佩保护环境的人,就应当向他们学习,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就是道德信念。同时,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求我们要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就是要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我们所说的这四个要素属于思想方面的,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所以他们属于道德意识。从道德品质的定义看,道德品质还包括道德行为,只有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可以说,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归宿。所以,我们应把保护环境这种道德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作为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要勤奋学习,说到勤奋学习,大家有没有听过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是西汉的一个大学问家,小的时候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一代晚上就无法学习。有一天晚上,他无意中发现他家的墙壁上有一道亮光,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里一道缝,邻居家的烛光从裂缝处射了过来。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在墙上凿了一个洞,这样烛光就射了过来。他就是借着烛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名大学问家。与匡衡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刻苦学习。但只刻苦学习还不够,我们学习的目的是用。所以我们应把所掌握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首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道德品质的构成及特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52页的内容,看看什么是道德品质?
浅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浅谈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积累新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是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1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意的培养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四种基本的心理成分构成的。
知,即道德认识。
指道德观念和信念,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变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
情,即道德情。
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的转变是学生品德转变的根本转变。
道德意志,是指学生去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表现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战胜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表现在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克服困难,支配自己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并经常坚持下来,形成稳定的特点。
品德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说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训练行为习惯。
因此,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可以从知开始,还可以从意、情、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开始,都要抓住知和行的矛盾,实现有知到行的转化。
2 社会活动和交流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形成不仅通过课堂上思想品德教育,而要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和与人交往才能形成。
学生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因素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特别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要靠社会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父母传递给子女,而这种传递只有在活动和交往中才能进行。
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等获得社会道德经验,得到实践锻炼。
他们主要活动室学习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教师、同学和家长。
3 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引言道德发展是人们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体层次、社会层次和全球层次。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个层次的道德发展,并提出一些实践方法,助力个人和社会实现道德的良好发展。
个体层次的道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在个体层次上,道德发展首先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于善恶、对错的理解和判断。
一个人若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就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1. 学习道德知识:深入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参与道德讨论等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2. 培养道德情感:培养对善行的赞美和对恶行的愤怒和谴责,通过情感的参与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内涵。
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除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个体层次的道德发展还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
在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装备道德素质: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素质,使自己具备保持良好道德习惯的能力。
2. 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中,创造和谐、宽容的道德氛围,为个体发展良好的道德习惯搭建有利条件。
培养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是个体对道德行为后果的认识和自觉承担起相应责任的意愿。
在个体层次的道德发展中,培养道德责任感至关重要。
个体要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并愿意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以下是一些培养道德责任感的方式: 1. 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处境,尽力帮助他人,培养出共情和关爱的习惯。
2. 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并主动承担相关责任。
社会层次的道德发展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层次的道德发展中,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A,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认识与文化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
B,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是根据已有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正确的道德评价能使平的趋于完善。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半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的,客观,正确的评价。
学生的道德品德评价水平发展虽然受个体发展年龄的制约,当也能通过教育给予促进。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意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在知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表现出来的品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
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a,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不一致的情况。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良好动机的正确行为方式。
B.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
它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的;联系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
2要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的能够学好的信心3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种难度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更高难度攀升4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论述知识学习过程:1选择阶段。
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的运用视,听,嗅觉进行感知。
2,领会阶段。
实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
所谓领会是指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关系。
3保持阶段。
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了记忆储存阶段。
对所学知识需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住。
4.应用阶段。
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
应用知识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论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教育。
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
1.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2.家庭的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这一因素对教育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3.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
非常态家庭自然结构则可能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精神负担。
4.家庭的气氛,指的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
5.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要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它同样也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时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矛盾有相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
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题,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的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指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指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等。
以上三方面的发展都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具体的、综合的,其中的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因此,对于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必须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论述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A.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要求既要全面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活动课程各方面的学习活动。
这些学习活动以直接经验及显示问题为主要内容,只占少量时间,因而是中小学学习活动的辅助部分。
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各具有独特作用,彼此不可替代。
应使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而发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功能。
B.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决定了活动的多样性,多样的学习活动之间又须有一定的综合性。
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同类型活动点的横向联系;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要保证这种“横向联系”。
C.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在中小学各科学习活动中,贯穿着学生的一般心理活动,即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
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具有自己的个性。
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方式要反映学科学习的特殊心理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D.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学习活动的程序性反映了学习活动纵向发展的内部联系,这是不可违背的。
但是,活动的发展还需反映学生认识发展特别是技能与熟练形成的特点。
基本技能的形成、动作自动化的完成需要多次强化和反复练习,因此,学习活动的安排又具有连续性。
所谓活动的连续性是在活动的纵向发展中连续重复安排主要的活动项目。
2.学习活动的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
所谓学习量是学生所学习的一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总和。
学习活动总量的确定和分配要依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A.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B.合理分配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时间。
C.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
D.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