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结构及品德发展理论

第二讲品德的结构及发展

一、道德与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等。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三、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当一个人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他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中时,就形成了品德,因此,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许多个人的品德就构成或影响着社会道德面貌或风气,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培养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一)道德认识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行为选择

孙天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编辑200801413040)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主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对行为自觉认识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即构成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注重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和促进道德主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品质问题在伦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构建﹑道德教育系统的形成﹑道德评价活动的进行﹑道德修养的践履,其最终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深入人心,由外在的要求内化为人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品质。正由于道德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崇高道德境界的形成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因而它在伦理学体系中的独特性地位为历代伦理学家所重视,并愈来愈引起当今人们的关注。

一、道德品质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道德品质,“是体现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成为个人性格要素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同时,它也是人的稳定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比较一贯的心理性格特点”。道德品质直接表现出社会普遍道德要求和人的独特个性的结合,体现出个人的鲜明意志,所以,道德品质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面貌。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道德品质是我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教师道

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健

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本文将探讨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并提

出了一些促进道德品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背景介绍

教师道德品质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价值观、道德

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品质。它是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

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生成才和培养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

意义。

二、形成道德品质的因素

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和环境因素

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

1.个人的道德素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有着决定性

的影响。教师应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觉悟的

培养。

2.教育环境的影响:教师的道德品质还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良好

的教育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培养道德品质的条件,如学校校风的引导、同事之间的互助合作等。

3.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也对教师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的

作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三、促进道德品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并促进其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和途径:

1.建立道德规范:学校和社会应建立起一套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

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遵守这些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开展专业培训: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提高教师

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教育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3.建立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建立评价教师道德品质的反馈机制,通

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的形成

2.基本特征 (1)表现为道德行为。 (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和 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3.两者的关系 (1)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因而离不开社会。 (2)道德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 德的发展则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二、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知):对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 意义的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人 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 3.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 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 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 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第十一章
道德品质的形成
本章要点
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 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理论 道德品质的培养
第一节 道德品质概述
一、定义 (一)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 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品质 1.定义:即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 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从对效果的评价到对行为动机的 评价 (4)从片面到全面 (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 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
(三)提高道德认识的措施 1.在道德教育中,要注意将抽象的道理与 具体事例相结合。 2.可以通过提供榜样的形式促进儿童道德 认识的发展。 3.可以运用强化的手段促进儿童道德认识 的发展。 4.运用分析道德两难推理事例的形式提高 儿童的道德认识。 5.教育者要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做到言行 一致。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职业道德品质的因素:

1. 家庭教育:家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

2. 就业环境:工作中的文化和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职业道德品质。例如,如果一个组织注重道德和诚信,员工的道德品质往往也较高。

3. 教育背景:教育是人类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的教育方式、课程设置和教育中的道德观念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产生重大影响。

4. 同事朋友:朋友和同事对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具有影响力。如果身边的人重视职业道德,那么我们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反之亦然。

5. 社会环境: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包括文化、法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仰等。一些社会事件和新闻也会渗透到人们的心里,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

总之,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重视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事情。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引言:

品德发展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品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品德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本文将从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来探讨品德的发展。

儿童期:培养基础品质

儿童期是品德发展的起点,也是培养基础品质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是孩子品德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孩子品德发展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道德准则。

青少年期:确立个人价值观

青少年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对于公平正义和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此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品质。

成年期:践行社会责任

成年期是品德发展的实践阶段,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需要将个人的品德提升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方面。同时,成年期也是个人品德发展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个人应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老年期:传承品德智慧

老年期是品德发展的传承阶段,也是传承品德智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可以将自己的品德智慧传承给后代。老年人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道德模范和榜样。同时,老年人也应继续充实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下面我将以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为例,

详细介绍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首先,家庭教育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

的启蒙教师,他们通过例子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准则。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当

父母对他人怀有宽容和耐心时,孩子也会从中受益,并学会宽容和体谅他人。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教育,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品德。这些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深刻地影响孩

子的品德形成。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

重要场所,除了学习知识外,学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学

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例如,开设道德

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

治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品德教育活动,如班级活动、社团活

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学校的师生关系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正直、善良的老

师会影响学生的品德态度,同时学校中的同学关系也会让学生更好的形成

品德。

再次,社会环境对品德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大舞台。在社会中,个体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冲击

和影响。正是通过社会互动,个体逐渐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

确的。社会环境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争斗,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产生着直接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是职业人士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过程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道德

基础往往是在家庭获得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其

日后的职业道德品质。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诚实守信、友善待人等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将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学校是人们

受教育的场所之一,是培养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育人渠道。现代教育

注重知识与道德的并重,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积极进取、品

德高尚等品质,为日后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第三,社会环境也对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

同的社会环境对职业道德的影响也不同。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将能够使人们更加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和维护,并且能更好的锻

炼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一个道德混乱的社会环境则会影响人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最后,个人自身素质和意识也是影响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除了地培养和教育外,还需要本人自身对于职业道德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和认识,强化对于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努力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多方位的共同努力,需要积极参与和社会回报。只有在这样各个方面都协同发力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内化及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内化及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内化与道德品质的形成

[摘要]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成效甚低为社会所关注。本文想通过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的改善对学生进展有效的道德教育。在掌握学生心理机制的根底上对学生进展引导与感化,促使其做一个有道德良知与道德创新的人。

[关键词]道德内化;道德形成;道德实践;道德创新

一、道德自律与道德创新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是因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传授与灌输而不注重道德的熏陶与内化,我们一直从道德的外在形式即道德规X对学生进展道德约束,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进展道德教育,致使道德教育不能转化成自觉意义上的行动。我们学校的德育造成了学与做、知与行严重脱节,道德说教取代了道德内化,强调道德认知而无视了道德情感,强调道德的外在功能--顺从与遵守,而无视了道德的内在功能--创新与突破,而要做到道德创新与突破,首先要做到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觉地对所认知的道德命令的绝对认同,并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表现出来的内在要求。道德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个人意志自由的表现[1]。而学校德育重在强调"个人对已有社

会规X的遵守,轻视对陈规陋习的革新"①,不敢对传统道德中不利于个性开展的道德规X进展批判,也不敢成认学生对新道德的认同,强调秩序的精神与合作的精神,而无视以鼓励人发奋向上、谋求开展的自由精神和竞争精神[2],从而造成在校学生对德育的实效性产生疑心,进而不相信道德的价值与尊严,无视道德的原那么与规X要求。由于学校德育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与道德创新,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就会使他们在学校所受到的道德教育转瞬坍塌,为此我们必须要利用学校的人文优势与主导价值优势建立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良知,切实使学生产生道德自律行为。由于学生承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强,更能敏锐地发现传统道德中保守、陈旧、落后的一面,容易超越现成的道德体系,做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于突破陈腐的传统与规X,为新道德确实立开辟道路。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1、劳动人民仇视并勇于反抗等级特权压迫和剥削的 精神
“不自由,毋宁死”
“杀尽不平方太平”
2、劳动人民要求平等的革命精神
“等贵贱、均贫富”
3、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友爱团结、互帮互助的道义 精神
4、崇尚勤劳俭朴、憎恶不劳而获、骄奢淫逸的优良 品质
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中应继承的内容
1、剥削阶级中的某些道德规范 奴隶社会:智慧、勇敢、节制 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礼信廉耻 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
• 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道德: 争取自由、反抗压迫、赞美劳动、忠诚老实
(二)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特 1、点道德成为独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 奴隶社会:
周公姬旦创立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以“敬德保 民”为核心的道德与宗教;
奴隶社会:
孔子构建了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仁智统一的仁学伦 理思想体系
并非关系平等; 博爱:资本家对工人假惺惺的慈善或救助。
(二)无产阶级的道德
1、产生和形成阶段
• 产生: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 品质;
• 形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在斗争中
形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形态的无产阶级的道德。
2、发展和完善阶段
• 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主 义道德。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品德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成长和提高。品德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目标。

初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起点,通常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孩子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诚实、守信、友善等。此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

中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进一步发展阶段,通常出现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的道德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观念。青少年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开始关注和思考一些更为复杂的道德问题,如公平、正义、责任等。此时,他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品德。

高级阶段是品德发展的深化阶段,通常出现在成年人和中年人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且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品德。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

考更加深入和全面,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同时,他们也能够主动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为社会做出贡献。此时,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追求,做到言行一致,努力成为社会的楷模和榜样。

成熟阶段是品德发展的最高阶段,通常出现在中年人和老年人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能够在各种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品德。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化的道德规范,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做到始终如一。此时,他们需要传承和弘扬自己的道德理念,为后人树立榜样,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品德。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道德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实习生年级07级实习生姓名胡圆圆

学号 0730203010

- -页脚--

道德品质形成的系统过程分析

道德品质形成的系统过程分析















“三因素说”
“四因素说”


道பைடு நூலகம்

















“五因素说” 图1
道德需要
道德动机
道对
德现 规实 范道 的德 认关
道 德
产生
道德情感
认 知
形成 道德意志
识系 和
内化
道德信念
加深、强化
道 在道德行为 道
德 接
意愿驱动下 付诸实践
德 行
受 强化、肯定 为
检验、矫正、巩固并新生
着一定的先后关系。比如,道德需要是整个道德品质形成
过程的起点,道德认知先于道德接受等。但是,对于那些
具有“天经地义”性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比如“孝敬父
母”“尊老爱幼”等)的认知、接受乃至行为,绝大多数个体几
乎是同时完成的,尽管有时间先后,但从时间上看实际上是
瞬间完成的。













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修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修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修养

道德品质是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个人利益越来越强烈,很多人的道德品质也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因此,培养和修养道德品质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的形成既包括天赋因素,也包括后天因素。天赋因素是指个体的成长环境、基因等与先天因素有关的因素;后天因素则是指在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好孩子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培养和修养道德品质的方法

1.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对孩子有耐心和爱,要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宽容之心。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培养各个方面希望合格人才的基础,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教学中也应该注重道德教育,让学生明辨是非对错。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能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仅包括法律制度的规范,更包括社会风气、社交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等都是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应该在社会建设的同时进行舆论引导,增强社会正能量。

三、培养和修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1.个人价值

道德素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内在涵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良好,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2.社会价值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会在个人生活中发挥作用,在整个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确立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道德理想、 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正确性 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 此而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 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确立道德信念
1、道德信念的功能是使人们不折不扣地 完成道德准则的要求,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道德 义务。
(2)道德情感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具有 调节作用。
(3)道德情感对道德意志具有强化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升华道德情感
2、实现道德情感的升华
(1)要把道德情感升华到对学业的热 爱上来
(2)要把道德情感升华到对事业的追 求上来
(3)要把道德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的热 爱上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强”,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竞争所必须 具备的最基本的自律精神,一个民族有无这种精 神决定着其生死存亡,一个人有无这种精神决定 着其前途命运,其内涵主要包括志存高远,刻苦 学习,增强本领,提高素质,崇尚先进,不怕困 难,积极向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勤俭自强:小资料
一个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名字曾上《福布 斯》财富50强名单,个人生活非常简朴,只是 在技术开发上舍得花钱。他认为做生意最重要 的观念就是“勤俭持家”,任何的浪费在他看来 都是不可思议的。每一张复印纸都要用两面, 能省则省,哪个部门的人走时没关灯,哪个部 门主管就要被罚最后一个关了灯再走,直到这 个习惯养成。而他的节俭等良好习惯的形成离 不开他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他的家庭其实很富 有。

教材第十一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材第十一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材第十一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1、掌握道德品质的概念

2、道德品质的两个基本特征

3、掌握道德品质的心理构成及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第二节

1、掌握皮亚杰和可乐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基本思想及教育涵义

2、掌握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第三节

1、了解学生道德概念表现的三种水平

2、掌握道德评价的概念

3、掌握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4、掌握提高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措施

第一节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等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意志,通过一定的练习形成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过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行动总是受人的认识支配的。所以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德认识也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才能认识道德的本质,从而获得道德的知识。道德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社会行动的是非、善恶准则的认识。各人的认识水平不同,有快有慢,有深有浅;再加上所受到的思想观点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基础。通常一个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都受道德认识的调节和支配。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志就越坚强,道德行动也会更高尚。反过来,道德认识也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的影响。人们通过道德的认识活动,就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并学会运用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所以,道德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观念、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是运用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A,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认识与文化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B,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是根据已有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正确的道德评价能使平的趋于完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半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的,客观,正确的评价。学生的道德品德评价水平发展虽然受个体发展年龄的制约,当也能通过教育给予促进。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意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是在知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表现出来的品德意志。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景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a,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良好动机的正确行为方式。B.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它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的;联系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1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一种需要感。2要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使之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坚定自己的能够学好的信心3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即使这种难度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更高难度攀升4引导学生正确评定自己的学习成绩,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论述知识学习过程:1选择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教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的运用视,听,嗅觉进行感知。2,领会阶段。实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所谓领会是指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关系。3保持阶段。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了记忆储存阶段。对所学知识需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住。

4.应用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论述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教育。6. 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1.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和品德面貌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2.家庭的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这一因素对教育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3.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非常态家庭自然结构则可能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精神负担。4.家庭的气氛,指的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占优势的、一般的态度和感受,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非自然的主观因素。5.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

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要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它同样也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时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矛盾有相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题,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的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指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指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等。以上三方面的发展都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教学活动,一方面受一定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具体的、综合的,其中的各要素是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因此,对于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必须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论述学习活动方式组织必须符合的要求。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A.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要求既要全面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活动课程各方面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以直接经验及显示问题为主要内容,只占少量时间,因而是中小学学习活动的辅助部分。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各具有独特作用,彼此不可替代。应使两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从而发挥中小学课程的整体功能。B.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决定了活动的多样性,多样的学习活动之间又须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是指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同类型活动点的横向联系;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要保证这种“横向联系”。

C.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在中小学各科学习活动中,贯穿着学生的一般心理活动,即意向活动与认识活动。各学科的学习活动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课程内部的学习活动方式要反映学科学习的特殊心理活动和一般心理活动,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D.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学习活动的程序性反映了学习活动纵向发展的内部联系,这是不可违背的。但是,活动的发展还需反映学生认识发展特别是技能与熟练形成的特点。基本技能的形成、动作自动化的完成需要多次强化和反复练习,因此,学习活动的安排又具有连续性。所谓活动的连续性是在活动的纵向发展中连续重复安排主要的活动项目。

2.学习活动的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学习活动总量是一个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学习时间及所完成的全部学习量。所谓学习量是学生所学习的一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总和。学习活动总量的确定和分配要依据一定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A.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B.合理分配主干活动和辅助活动的时间。C.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D.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