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内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虚实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维普资讯
溃疡性结肠炎 内镜分型 、粘膜 组织学分 期 与中 医虚实证候 的相 关性研究
张北 平 刘思德 李 明松 z 黄穗 平 -
( 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 。广州,5 0 2 1 110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
【 要】 摘
aesfe n hep i f oisga ib hewa f ru ig An t esmet r u r gt i ano c l i t rvs yt yo g o pn . da t a h i me, i l p i t n o otedfee t t no wew l adat t nt h ei i rn ao f ii smpo y tmsa dt e f n yp so TCM . Sowec a ayz hec rea o ysa s c . n a n l et orlt nb tt t s i ii
目 的 研 究溃疡 性结 肠炎 中医 虚实证 候与 其内镜 下分 型 、粘膜 组织学 分 期的 相关性 ,从 而为 溃疡 性结 肠炎 的
中医辨 证分 型提 供 客观 依据 。
方 法 采 用分级 的方 法来描 述 l8 溃疡性 结肠 炎患 者 电子结 肠镜 的 内镜特征 ,粘膜组 织学 分期 ,并 同时 进 8例 行 中医辨 证分 型 , 进 行统计 学相 关性分析 。 结 果 溃 疡性结 肠炎 内镜 分型 I ,以大肠 湿热 证和 脾 胃气虚证 为 多见 , 明显高 于脾 虚夹湿 热 证 ,差异 有显 中 著 性意 义 <0 0 ) .5。内镜 分型 I型 中,三证 型 出现 几率相 当;内镜分 型 I 型中 ,以脾 虚夹 湿热证 多 I I I 见 ,与 其他 两型 比较 ,有显 著性 差异 ( < 0 0 ) J D .5。而粘膜 组织 学检 查 活动期 多见 于大肠 湿热 证 ,脾 虚 夹 湿热证 两证 型 中 ,明显 高于 脾胃 气虚证 ,差异 有显 著性 意 义( < 00 ) J D .5;缓 解期 多见于 脾 胃气虚证 , 脾虚 夹湿热 证亦 多 见 ,明显 多于大 肠湿 热证 ,差异 有显 著性意 义( J 00 ) D< .5 。 结 论 溃疡性 结肠 炎 内镜分 型 、黏 膜组织 学分 期与 中 医证候 有 明显的相 关性 ,溃疡 性结 肠 炎的结 肠镜 检查 可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医学;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

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

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保守估计[1],中国的UC发病率是11.6/100,000。

溃疡性结肠炎因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已被WHO 确认为现代难治病。

此病属中医“肠澼”、“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现状进行综述。

1中医学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籍中,对类似本病的认识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将本病称为“肠澼”,“赤沃”。

许多中医学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阐述。

马氏[2]认为本病病变在于大肠, 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且久病可影响及肾, 脾肾两虚甚或阴阳俱虚本病的发生与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及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脾气虚损有关, 其中尤以饮食、起居最为重要,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

”诸因素导致脾气受损, 运化失司,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下趋于肠, 为泄为痢;湿热内蕴, 气血凝滞, 瘀阻肠络, 肉腐血败, 成痈溃疡, 下痢赤白;气机阻滞, 腑气不通, 则腹痛, 里急后重。

周氏[3]认为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而脾虚湿滞乃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根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的病理变化。

脾主运化水湿,统摄血液,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皆可导致损伤脾胃而致脾气亏虚,水湿不化,久之损及肾之阴阳,以致脾肾两虚。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与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与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现脾虚湿热并存 , 中气下 陷、 阳不振 为主要症候 。后 或 脾
期 因久病不 愈 , 病及 肾 , 脾 肾两 亏 , 与本文 的辨证 脾 则 这
表 2 患 者病 程 时 间与 辨证 分 型 关 系
分析观点相一 致 。有 人对本 病进 行资 料分 析[ , 脾虚 2有 ] 表现者 占 7 . , 属湿 热者 占 1 . , 明脾虚 为本 58 纯 05 说
表 3 患者 病 变 部位 与辨 证 分 型 关 系
证 型 直 肠 直 乙 结 肠 左 半 结 肠 右 半 结 肠 全 结 肠 例 ( )
因素 ,有针 对 的施 治才 能有好 的疗效 。
3 参 考 文 献
[] 陈 治 水 ,危北 海 ,陈 泽 民. 慢性 非 特 异 性 溃疡 性 结 肠 炎 中 1 西 医 结 合 诊 断 、辨 证 和 疗 效 标 准 [ ] 中 国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 s.
亏虚型 ,气滞血瘀 型 。患 者年 龄 、病 程时 间 、病变 部
位 及 内 镜 下病 变 程 度 与 辨 证 分 型 的 关 系 见 表 1 4 ~ 。
表 1 患 者年 龄 与 辨 证 分 型 关 系
证 型 %2 0岁 2  ̄ 3 0 9岁 4 ~ 5 O 9岁 > 6 例 ( ) 0岁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是 一 种 慢 性 非 特 异 性 炎 症 性 肠 道 疾
表 4 患者 内镜 下 病 变程 度 与 辨 证 分 型 关 系
病 ,临床主要 有腹 泻 、腹痛 、血 便或 发 热等 症状 。笔 者 收集 1 9  ̄ 2 0 9 9 0 7年 本 院确 诊 的溃 疡 性 结 肠 炎 病 人
2 讨 论
就 中医辨证分型来看 , 溃疡性 结肠 炎有脾 虚或脾 胃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作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24期[摘要] 目的通過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结肠镜下的各种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更准确地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118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仔细辨证分型及予以详细观察其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分析各证型与镜下黏膜表现之间的联系。

结果所有证型中大肠湿热型最多,占比38.1%,脾气亏虚型次之,占比19.5%,血瘀肠络型占17.8%,脾肾阳虚型占11.0%,肝郁脾虚型占10.1%,阴血亏虚型占3.3%;溃疡/糜烂主要出现在大肠湿热型及血瘀肠络型,白苔多见于脾气亏虚型,黄苔多见于大肠湿热型,接触性出血以肝郁脾虚型及大肠湿热型出现的比例较高,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及血瘀肠络型的息肉/颗粒感的阳性率较高,而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的症状以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出现的概率较高,肠管狭窄以血瘀肠络证型为主,肠激惹主要出现在肝郁脾虚及大肠湿热两个证型中,各证型分别与上述阳性率最高的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充血及血管模糊/消失情况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下黏膜表现;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2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24-0010-04[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onoscopy mucos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UC) patient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most correct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8 patients with UC diagnosed by colonoscopy in 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8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TCM syndromes and colonoscopy mucosa through identify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bserving mucosal manifestations under colonoscopy. Results The sequence from high to low were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38.1%), spleen deficiency (19.5%),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17.8%),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11.0%),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10.1%) and yin–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3.3%) in all types of the TCM syndrome. Ulcer or erosion, dominated were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and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White moss was more common in spleen deficiency, yellow moss was more common in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ntact bleeding was higher in 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The positive rate ofpolyp/granulopathy of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hepatic depression and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were higher. The positive rate of symptoms of shallowerplica/disappearance of colon pouch of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were higher. Intestinal stenosis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irritation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and 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other syndrome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dema/congestion and vascular blurring/disappearance among different syndrome types (P<0.05). Conclusion There was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ucosal manifestation under colonoscopy and TCM syndrome,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objective index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TCM certificate syndrome; Colonoscopic mucosal manifestations; Correlation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如何提升其治疗的有效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

我科通过对近年来采用中医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进行概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大肠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脾虚湿蕴型和脾肾阳虚型,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探讨药理作用: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

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亦可遍及整个结肠。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病情轻重不等,易复发,病程迁延不愈,可癌变。

本研究通过我科采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各证型的用药进行了探讨。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泄泻责之于脾”、“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虚而易受外感、饮食等影响,脾运无权,水谷不归正化,日久胶结,酿生湿热,肠道湿热积滞,热盛肉腐,瘀血败浊,遂渐成下痢赤白,主要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常表现为脾虚失运,肠腑失司;或因肝犯脾土,肾虚不固,中土失养,运化失司。

总以脾虚为病机根本,又与肝、肾相关,湿热、痰浊或血瘀等为标,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急性期下痢赤白,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以虚证多见或虚实夹杂,虚则水谷不化精微反为湿浊,下渗而发泄泻或下黏冻。

2辨证论治2.1大肠湿热蕴结型:本型最多见,多为急性期和活动期。

起病急骤,发热,腹痛拒按,便后痛减, 腹泻肠鸣,每日10~20次,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痢。

常用方药用白头翁汤、芍药汤、三仁汤、葛根芩连汤。

如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白芍15g,槟榔15g,白头翁15g,黄芩15g,黄连12g,秦皮10g,木香15g,甘草6g。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指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

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疾痢”、“肠风”、“肠辟”、“便血”等范畴。

现称“大瘕泄”。

临床特点为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病程颇长,出现持续与缓解交替[1]。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腹痛、泄泻、便血、便秘和发热,如某个或某些症状突出,急需对症处理和治疗。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8±3.5岁。

中医分型:湿热蕴肠证8例,肝郁脾虚证10例,脾胃气虚证7例,脾肾阳虚证8例,气阴虚燥证5例,血瘀肠络证3例。

1.2 方法1.2.1湿热蕴肠证腹泻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腹坠痛或灼痛,口苦,口臭,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选取芍药汤:炒白芍15g,黄芩9g,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各6g,肉桂1.5g。

大便脓血多,加紫珠草、地榆;大便白冻黏液多,加苍术、薏苡仁;腹痛甚,加元胡、乌药、枳实;发热,加葛根。

1.2.2肝郁脾虚证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胁闷喜叹,食少腹胀,矢气频仍,常因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而诱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疏肝理气,健脾强运。

痛泻要方合四逆散:白术、芍药、枳实各10g,陈皮、柴胡、防风各6g,甘草3g。

排便不畅、矢气频繁,加木香、槟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加党参、茯苓、炒扁豆;胸胁胀痛,加香附、青皮;大便夹黄白色黏液,加黄连、白花蛇舌草[2]。

1.2.3脾胃气虚证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许脓血;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食少纳差,食后腹。

胀,头晕肢乏;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补脾益气,健运强摄。

选取参苓白术散:人参3g,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各10g,薏苡仁、莲子肉15g,桔梗、砂仁各4.5g,甘草3g。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及与内镜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及与内镜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
3 4
用 研究 。
北方药学 21 年第 9 02 卷第9 期
【] 6王爱文 , 罗光宏 , 陈叶 , . 等 沙生野 菜地梢瓜 的人 工驯化研 究
参 考 文 献 初报[. J安徽农学通报 ,0 6 1 (0 :0 . ] 2 0 ,2 1 ) 0 1 [】 1中国 医学百科全 书编委会 . 中国百科 全书 ・ 医学[ . 蒙 M] 上海 : 『】 7陈叶 , 军 , 梁 罗光 宏 . 土保 持 植 物 地 梢 瓜 驯 化研 究初 探 [. 水 J ] 林 业 实 用技 术 。o 8 ( ) 5 3 . 2 o 。2 : — 6 3 上 海科 技 出版 社 ,9 2 15 19 ,8 .
溃疡性结肠炎 的中医辨治及与 内镜检查相关性研 究进展
赵新芳 蔡 钢 李 锋 1 ( 新疆石 大学医学院 . 河子 第一附 属医院中医 一科 石 河子 82 0 . 石河子 30 ; 新疆 02 大学
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病 理科 石河子 8 2 0) 3 0 0
摘要 : 对近年来对 u c中医病机的认识、 中医辨证论治特 点及 中医辨治与内镜 、 病理检查相关性的研 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y ̄ , 4 _- 陈刚, ] r 乔莉 , 地梢瓜 果实化 学成分的研 究[. 等. J 中国药 27 ] 4. 物 化 学 杂志 ,0 7 1 ( ) 11 13 2 0 ,72 :0 — 0 . [0商战平 , 1] 王德兴 , 商朝 , 地梢瓜甙对神 经细胞脂质过氧化 等. [ 苑辉 卿 , 5 】 左春 旭 . 梢 瓜 化 学成 分 的 研 究 [. 国 中药 杂 志 , 反应和 D A损 伤的保护作 用 实验研 究[. 里木 畜牧 学院学 地 J中 ] N J哲 ] 1 9 ,7 1 )7 9 7 1 9 2 1 ( 2 :3 — 4 . 报 ,0 0 1 ( ) — 0 2 0 ,04 : 1. 8

60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60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X i e g e o f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j i a n g, S l l i h e z i 8 3 2 0 0 0 , C h i n a .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9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0 1 — 0 0 0 4 — 0 2
I n 6 0 pa t i e n t s wi t h ul c e r a t i ve c o l i t i s e n do s c o pi c ma ni f e s t at i o n s an d s y ndr o me di ie f r e nt i a t i on
Abs t r ac t : I n 6 0 UC p a t i e n t s e n d o s c o p i c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TCM S y n d r o me D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y p i n g i n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f o u n d i n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 i i r s e n d o s c o p i c ma ni f e : s t a t i o n s a n d s vn dr o nl 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 e} l a ¥c e r t a i n r e l a t i o n .Th i s s t u d y s h o ws t h e UC e n — d o s c o p i c in f d i n g s i n t o di r e c t l y a s p a r t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t m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e , i s t h e i ns p e c t i o n o f mi c r o s c o p i c o bs e r v a t i o n i n TCM s y n d r o me d i f - -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a s a b a s i s f o r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e x t e n s i o n ,e x p a n s i o n ,o r wi U ma k e u p t h e d e ic f i e n c y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认识的?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是如何认识的?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医内科“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

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尤为重要。

(1)感受外邪:感邪致泻,主以六淫为患,以暑、湿、寒、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以湿邪尤为多见。

因脾喜燥恶湿,感受湿邪,最易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逆乱,传导失司,水谷不分,混杂而下,以致泄泻。

故有“湿多成五泄”和“无湿不成泻”之说。

另外热邪和寒邪,皆可侵袭肺卫,由表入里,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引起泄泻,每多与湿邪相兼而发病。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泻泄源流》篇说:“湿盛而E2B8 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致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2)饮食不节:食欲无度,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膏粱厚味,辛辣肥腻,湿热内生,蕴结肠胃;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均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转输吸收,反停为湿滞,而引起泄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3)肝郁脾虚: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或本有食滞,或有湿阻,复因情志不畅,郁思恼怒,则气郁化火,致肝失条达,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不和,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若患者情绪仍郁滞不解,无食滞和湿阻因素,亦可每遇大怒气伤或精神刺激,而发生泄泻。

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损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肝强脾弱,脾气受伤而然。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的连续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常伴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毒邪侵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清热解毒,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清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该复方药物由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抗炎等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服用“清肠宁”的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也有所降低。

另外一项研究探讨了中药“诃子消炎丸”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该药物由诃子、黄连、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止泻、抗炎等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服用“诃子消炎丸”的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也有所降低。

此外,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调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药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与西医药物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是积极的。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其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相关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相关性研究
实 用中医药杂志 2 0 1 3 年1 月 第2 9 卷1 期 ( 总第2 4 0 期)
J OURNAL O F P RAC T I CAL T RADI TI ONAL CHI NES E MEDI C I NE 2 0 1 3 . Vo 1 . 2 9 No . 1
o f t h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g r o u p( P <0 . 0 5). T h e r e w a s n o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w h i t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Qi s t a g n a t i o n a n d b l o o d s t a s i s g r o u p a n d a s t h e n i a o f t h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ro g u p( P >0 . 0 5). T h e r e w a s n o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e r e n c e i n u l c e r a r e a a mo n g a l l t h e ro g u p s( P >O . 0 5). T h e t o n g u e
y e l l o w, t h a t o f t h e st a h e n i a o f t h e s p l e e n a n d s t o ma c h g r o u p a n d d e i f c i e n c y o f Yi n a n d b l o o d g r o u p ma i n l y wh i t e . Th e r e wa s s i g n i ic f nt a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e d e ma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相关性_李格格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相关性_李格格

第40卷第2期2022年2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ARCHIVES 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Vol.40No.2Feb.2022DOI :10.13193/j.issn.1673-7717.2022.02.020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相关性李格格1,白光2,焦政2(1.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肠镜象之间的关联,把内镜作为望诊的延伸,为UC 的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辽宁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UC 的患者,共76例,按中医UC 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阴血亏虚证等7组证型,通过研究内镜下的黏膜色泽、黏膜破损程度、黏膜表面附着物、出血情况、回肠末端黏膜、肠腔形态、病变范围等表现分析统计数据,探讨UC 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关联。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和脾肾阳虚证居多;溃疡性结肠炎肠镜象黏膜色泽以深红、暗红为主,肠腔见大面积溃疡,病灶表覆黄、污秽苔,大多患者肠腔及皱襞形态正常,部分重症患者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呈铅管样改变;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黏膜色泽、黏膜破损情况、内镜下出血情况、回肠末端黏膜情况、肠镜检查过程中是否存在肠激惹表现之间具有关联性,可为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内镜中图分类号:R259.7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2)02-0090-05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届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及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字[2018]76);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0540609)作者简介:李格格(1994-),女,辽宁沈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的黏膜象表现的关系探讨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的黏膜象表现的关系探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 Jan,28(1 )•89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的黏膜象表现的关系探讨张艳彬(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 分析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 U C)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黏膜象表现的关系,对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进行初步探讨。

收集结肠镜检查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6例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分析分型与中医证候评分、内镜指数、结肠镜检病情严重程 度、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

大肠湿热证、脾腎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血瘀肠络证了^^-l o v e-R i c h a d s、R o t h分级高于阴血亏虚证、脾气亏虚证均<0.05)。

六种证型内镜下黏膜象均 以充血水肿、弥漫分布为主。

其中大肠湿热证、脾腎阳虚证患者结肠镜黏膜象中溃疡糜烂、脓性分 泌物附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脾气亏虚证、脾腎阳虚证黏膜象自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均<0.05);脾腎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黏膜象粗糙颗粒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 0.0 5 )。

大肠湿热证患者排便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腎阳虚证患者 全身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郁脾虚证患者腹部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气亏虚证患 者胸部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均<0.05)。

内镜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大肠湿热证、脾气亏 虚证、脾腎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血瘀肠络证和肝郁脾虚证。

A U C患者的中医证候与结肠镜下黏膜象表现有明显的关系,提示结肠镜检查是中医望诊的延伸,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

[关键词]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黏膜象d o i:10.3969/j.i s s n.1008-8849.2019.01.026[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 -884 (019) 01 -0089-05传统的中医辨证依据是“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舌象、脉象等的观察,结合患者主观症状来诊病 和治病的,其中症状积分是中医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关键 词 】 溃 疡性 结肠 炎 ; 肠 镜 ;中 医证 型 ; 相 关性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T C M s y n d r o me t y p e s a n d e n d o s c o p i c mu c o s a l i ma g e s o f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 s u mma r i z e t h e T C M s y n d r o me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r u l e s ,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o b j e c t i i f c a t i o n o f T C M s y n d r o me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t h u s p r o v i d e
A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l s t u d y o n e n d o s c o p i c i f n d i n g s o f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a n d
T C M s y n d r o me t y p e s
C l i n i c a l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6 V o 1 . ( 8 )No . 3 5
作者简介 :
姜超 , 针灸 推 拿 学 博 士 。
[ 7 ] 张敏敏, 符文彬. 从体质特 征论 治中老年痛风性 关节 炎[ J ] . 广州 中医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的开题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的开题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的开题报告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虚火内盛、肝郁气滞、脾虚湿滞等因素引起,治疗应遵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健脾、调肝安神”之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进一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认识;治疗方法一、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性肠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该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常伴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炎、免疫抑制和营养支持等方面,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丰富,根据病情轻重、症状不同,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桂枝茯苓丸、二陈汤、四物汤等。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虚火内盛、肝郁气滞、脾虚湿滞等因素引起,治疗应遵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健脾、调肝安神”之法。

二、研究内容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从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入手,探讨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和理论基础。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中医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艾灸、中药浴等,以及不同方剂的组成、功效及注意事项。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探讨: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中医治疗该疾病的经验和理论,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参考。

同时,对于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辨治刍议(精)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辨治刍议(精)

饮食疗法

遵循食物四气五味及升降归经原则。




马 齿 苋 粥 大 绿 蒜 豆 粥 汤
治 则: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方 剂:理中汤加小建中汤加减
脾肾阳虚型

症:久泻不愈、五更作泻、便下 清稀、滑脱不禁、夹有粘冻、畏寒肢 冷、口淡纳呆、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治 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 剂:真人养脏汤加减
肝郁脾虚型
主 症:腹泻和便秘交替发作,肠鸣腹
痛,痛即作泻,泻后痛缓,每因情绪 变化而发作加重,大便稀薄,粘液较 多,小腹坠胀,腹痛嗳气,矢气频作, 舌质红、苔薄白而腻,脉弦。

张景岳云:“泻泄之本,无不由脾胃。”
西医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为 一种原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
现代医学观点
内源性
遗传因素 免疫因素 精神因素
外源性
感染因素 致敏因素
病 变 部 位
位于结肠,呈连续性非节段分布。直肠、
配合药物:锡类散、白及粉、解痉药。
疗 程: 2周,每晚1次。
直肠点滴法

械:输液瓶或灌肠筒, 接输液导管,缓慢输入。
点滴速度:50-60滴/分
特 点:刺激小,可控制。
直肠气雾法

法:直肠灌注药液后,再 往肠腔内注气,使药液均匀分 布于整个结肠粘膜表面。
点:给药均匀,治疗范围 广,药物留置时间长。
寒湿凝滞型
主 症:便下稀溏,夹有赤白粘液冻、
白多赤少,或纯白粘冻、腹痛拘急、 里急后重、伴有口淡乏味、痞满不渴、 小便清长、头重身困、舌淡苔腻、脉 濡缓。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张锡纯(1860—1933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他一生 重视临床实践,精研药性,用药精当,配伍严谨,所著《医学衷中 参西录》,内容丰富,在学术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临床用药具 有极高的指导价值。笔者对张氏应用山茱萸肉治脱证特色进行 总结如下。
1 谙熟药性,用法讲究 张氏对山茱萸的救逆之功非常推崇,认为“山茱萸肉既能敛
汗,又善补肝,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山茱萸之性,不 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之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功,当 以萸肉为第一”。在该书所录医案中,有8则为山茱萸肉单用,以 起回阳救逆之功。而其用量常在609以上,最大的可至120一 I 809。在用法上极其讲究,在选药上注明“生用且干净去核者”, “用时务须将核去净”,并说明去核原因在于“其核与肉之性相 反”,“山茱萸之核不可人药,以其能令小便不利也”。且从药物 炮制对药效的影响如“用药房酒浸蒸黑用之,其敛肝固气之力顿 减矣”上给予指导。
Defense and injury[J].Exp Bio Med,2002,226:1003—
1015.
【7 J 刘端勇,陈爱民,赵海梅,等.从毒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 (下转第49l页)
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3月第19卷第3期 JETCM.Mar.2010,V01.19,No.3
·491·
(上接第450页)
4 结语 轻中度UC的中医药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
辨证用药尚缺乏统一可信的规范和共识意见。在重度 UC的控制以及减少复发率方面,中医药还有很大的研 究空间。在挖掘继承历代相关病证的论治经验的基础 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 医药治疗UC的规范方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研究课 题。近年来,沈洪等【10,11‘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 基础,提出UC尚存在“肺虚痰泻”的病理机制,指出在 健脾化湿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桔梗、紫菀、半夏、浙贝母、 薏苡仁等调肺化痰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拓展了中医 药治疗UC的理论和实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系 :通 过 C M H) ( 2 检 验 统 计 学 方法 计 算 , ) ( = l 1 . 8 1 0 5 , P = O . 0 0 8 l ,可 以得 出 U C结肠 镜下 各 级 中 医证 型分 布差 异 具有 显 著性 。 I
级 :肝 郁 脾 虚证 =血瘀 肠 络 证 >大 肠 湿热 证 >脾 胃气 虚 证 = 脾 肾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s a n d t h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TCM s y n d r o me t y p e . M e t h o ds 0b s e r v a t i o n r e c o r ds o f l O O p a t i e nt s wi t h UC e n do s c o p i c p e r f o r ma n c e , d e t e r mi n e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s t a g i n g. o f t r a di t i o n 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e . Re s u l t s Th e TCM s y n ro d me t yp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UC c o l o n os c o p y u nd e r a l l l e v e l s o f d i r e n c e h a s s i g n i ic f a n t d i fe r e n c e .UC d i fe r e n t pa t ho l o g i c a l s t a gi n g
中萤继续 医学教育 第7 卷 第2 1 期
4 1
f Ab s t r a c t J 0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e n d o s c o p i c UC,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1 资 料和 方法 1 . 1 研 究 对象
例 中 ,尤 其 在 Ⅲ级 、 Ⅳ级 中 占优 势 ;缓 解 期 , 多分 布 在 内镜 分 级 I 级 、 Ⅱ级 病 例 中。 通 过 f i s h e r 精 确 概 率 检 验 法 进 行 统 计 学 计 算 分 析 ,P = 0 . 0 0 2 2 ,可 以 得 出 U C病 理 分 期 上 中 医 证 型 的 分 血 瘀 肠 络 证 >肝 郁 脾 虚证 > 脾 胃气 虚 证 > 阴 虚 肠 燥 证 ,其 中 以
阳虚证 > 阴虚肠 燥 证 ,且 以肝郁 脾 虚证 和血 瘀肠 燥 证 占优 势 ; 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级 :脾 胃气 虚 证 > 血 瘀 肠 络 证 > 阴 虚 肠 燥 证 > 大 肠 湿 热 证 =肝
o n co l o no s c o py gr a d e d d i s t r i b ut i o n , TCM s y nd r o me t y p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d i f f e r e nc e s i n pa t h ol ogi c a l s t a g i n g UC ha s a s i g ni ic f a nt me a ni ng ma n i f e s at t i o n s a n d h a s a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s h i p b e we t e n TCM s y n ro d me t y p e .
I Ke y wo r d s J UC ,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p e r f o r ma n c e
通 过 秩 和 检 验方 法 , 进 行 统 计学 计 算 分 析 , 溃疡 性结 肠 炎 ( U C) 是 一 种病 因 尚不 十分 清 楚 的慢 性 非特 异 脾 胃 阳虚 证 占优 势 。 = 6 . 9 1 5 4 ,P < 0 . 0 0 0 1 ,说 明 U C不 同病 理 分 期 在 结 肠 镜 分 级 性 肠 道 炎症 性 疾 病 。本 文 通过 对 1 0 0例溃 疡 性结 肠 炎 病人 内镜 下 Z 表 现 、病 理 表现 及 中 医辨证 分 型 的观 察 、分 析 ,旨在 探 讨 U C中 上 分 布 不 同 。 活 动 期 主 要 分 布 在 结 肠 镜 下 Ⅱ级 、Ⅲ 级 、Ⅳ级 病 医证 型与 内镜 、病 理等 微观 表 现的相 互关 系 。
( P < 0 . 0 1 ) . Co n c l u s i o n U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uC )i n t h e mi r r o r ,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虚肠燥证 占优势 ;Ⅲ级 :大肠湿热证 >脾 肾阳虚证 =肝郁脾 虚
选取 1 0 0 例 溃疡 性 结 肠 炎 患 者来 源 于 2 0 1 0 年 1 月 一2 0 1 2 年 布 差 异 具 有 显 著 性 意 义 。 活 动期 :大 肠 湿 热证 > 脾 肾 阳 虚 证 > 4 月 石河 子大 学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 院 门诊 部就 诊及 住 院患者 。 其中 , 男性 5 4例 ,女性 4 6 例 ,年 龄 1 7~ 8 2 岁 ,平 均年龄 4 6 . 5 2 岁 。所 大 肠 湿 热 证 占慢 性 优 势 ,其 次 是 脾 肾 阳虚 证 、血瘀 肠 络 证 ;缓
郁 脾 虚 证 > 脾 肾 阳 虚 证 ,其 中 以脾 胃气 虚 证 、血 瘀 肠 络 证 、阴 证 >脾 胃气 虚 证 > 阴 虚 肠 燥 证 >血 瘀 肠 络 证 ,其 中 以大 肠 湿 热 证 占优 势 ;Ⅳ级 :大 肠 湿 热证 > 脾 肾 阳虚 证 >脾 胃气 虚 证 =血 瘀 肠 络 证 > 肝 郁 脾 虚 证 =阴 虚 肠 燥 证 ,其 中 以 的大 肠 湿 热 证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