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以及社会和共产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络和变化开展的哲学学说。
联络: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络。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理的名词解释
马原理的名词解释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观点的总称。
马原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精髓和行动指南。
一、马原理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马原理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满逐渐积聚,革命思潮蓬勃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现象深入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矛盾的本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原理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即社会形态的更替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其基本概念包括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分析,社会主义等。
二、马原理的核心观点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斗争驱动的,正反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出路。
3. 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工人,实现对剩余价值(即劳动力的价值与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的榨取。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当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社会就会进入革命的时期。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革命胜利后的新社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阶级的社会。
三、马原理的时代意义马原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马原理为工人阶级指明了解放的道路,引领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
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马原理的光辉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制度。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力,依靠售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分配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无阶级社会,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
论述:论述是指通过文字、演讲等方式进行系统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见解。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论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进行系统论述和阐释。
剥削:剥削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少数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或个人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无产阶级或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运营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而无法分享生产的全部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共同富裕的原则得到落实,实现了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对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即实现了无阶级和无国家的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助与合作,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高度提高,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按需进行,实现了人人皆有权享受社会财富和幸福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实践观、价值观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实践观、历史观、辩证法等的辩证统一。
承认外部世界客观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源泉。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实践观与物质观、辩证法、主体论、认识论,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等的辩证统一。
体现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价值观与唯物论、实践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为政治立场、以共产主义为价值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力和魅力的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马克思名词解释1.列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学、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生产和旧事物的灭亡。
4.辩证否定: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的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7.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9.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0.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2.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3.商品、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3.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要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提出,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和观点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出,为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经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原则的集中体现。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强调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为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1、实践:①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②人的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③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的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⑤其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⑥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2、社会关系:①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的类型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
③社会关系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④社会关系(超感觉本质)体现在物质材料(可感觉现象)上。
⑤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
3、社会总体:①社会总体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的一个整体;社会总体是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的一个整体。
②社会总体的出发点:实践-社会关系的观点。
③社会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整体实践体系与社会关系体系结成“社会总体”。
④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与局部。
⑤社会关系有三个领域: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经济的实践-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①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文明形式。
②“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③“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
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种“发展方式”、一种“文明形态”。
⑤资本主义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5、资本:①资本的“内在本性”即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殖”的本性:逐利性。
②资本的“实质”:资本不是“物”,而是具有远为深刻的社会本质——“现代生产关系”。
③资本是一种垄断性的支配权力——以对“物(劳动条件)”的垄断性占有为中介,而形成对“人(劳动力)”的支配。
资本有多种存在形态,即人格化、社会化、物化。
④资本是生产关系,以对“物”的垄断为中介而对“人”的支配权力,资本是社会生产体系的“中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与定义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定时期的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也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斗争形式。
在马克思主义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权力的机构对资产阶级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任务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制度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发展的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使人们得以在物质、精神、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劳动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是指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和雇佣关系。
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阶级对立,实现了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根本认识,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道德学、宗教学等各种观点和学说。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总则马原名词解释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人民团体的组织,对反动派实行专政,即全体劳动人民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实行专政的政权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性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精炼总结的结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存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剥削阶级必然建立起专政机器,使之对被剥削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而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之后,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福祉,必须建立起新的政权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领导的人民群众对反动派实行专政。
这一专政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他们通过群众的组织和运动,对社会上的剥削者和反动派施加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应当是通过普选和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形式,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全面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
只有人民群众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才能够对反动派进行专政,实现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监督和管理。
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对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实行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一政权形式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旨在维护无产阶级阶级利益,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无产阶级专政体现了无产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政治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国家政权,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限制其活动,以保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无产阶级专政还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等措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在于通过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参与,对社会上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
这种专政侧重于敌对势力的剥夺、镇压和防范,以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
马克思基本原理
5.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理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它是一种无阶级社会,人人平等共享财富的社会制。
6.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变革的进程是由类斗争驱动的,阶级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
7.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私有制的资本经济体系,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奴隶关系,并且资本主义会导致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还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公。
8.关于对社会主义的描述: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目的,并且社会关系是平等的。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劳动是物质生产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由劳动进行的,劳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
2.历史发展是自然的: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变革是由矛盾的升级和解决进行的。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马原,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解释和概括的重要理论著作,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概念进行解释。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核心理论之一。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分析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统一体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发展的飞跃性、否定之否定等重要概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强调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唯物的理论基础。
另外,科学社会主义也是马原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彻底解放人类。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原中被系统地阐述和规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总结来说,马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解释和概括,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内容。
马原的深刻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对马原的名词解释。
通过了解马原的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原;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扬弃即辩证否定,实质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第二章
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3.理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5.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只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7.价值评价:是认识主体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是回答关于好不好、要不要、该不该、有没有用等问题的认识。
名词解释第三章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名词解释
第四章名词解释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3.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用符号m来表示。
4. 资本: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第五章名词解释
1. 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3.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 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