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肝病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及32例肝脏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性质肝脏占位性病变及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

结果:在b=1000s/mm2时原发性肝癌ADC平均值为(1.85±0.25)×10-3mm2/s、肝转移瘤ADC平均值(2.01±0.27)×10-3mm2/s,相比正常肝脏组织ADC平均值 (1.33±0.11)×10-3mm2/s及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ADC平均值(2.45±0.28)×10-3mm2/s、肝囊肿ADC平均值(2.52±0.23)×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ADC平均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b=1500s/mm2时原发性肝癌ADC平均值为(1.51±0.15)×10-3mm2/s,相比肝转移瘤ADC平均值(1.18±0.22)×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043-03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良性病变多见于肝血管瘤以及肝囊肿等[1]。

临床上对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腹部CT及腹部MRI[2-4]。

由于肝脏良恶性病变在影像学表现上不易区分,常可导致误诊,因此选择一种更为准确的检查手段十分必要。

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

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弥漫性疾病的CT诊断表现特征与诊断价值。

方法综合分析肝硬化、脂肪肝、肝过量铁质沉积症、巴德一基亚里综合征等的CT表现。

结论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在弥漫性肝脏实质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肝脏弥漫性疾病 CT诊断肝脏是人体功能最齐全、最复杂,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脏疾病种类繁多,在临床工作中,现代医学影像学对正确诊断肝脏疾病的价值毋庸置疑。

白伦琴发现X线和传统放射诊断学创世以来,肝脏疾病的影像诊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CT自发明至今经历了数次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使肝脏疾病的诊断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8例,男78例,女2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7岁,平均55岁。

患者均为B超、CT检查有病变,但不能定性的患者,其中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检查中能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周围组织情况。

肿块直径最大约17.1cm,最小约2.0cm,肝脏弥漫性病变中,超声显示肝脏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呈点片状改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下面将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报告如下。

2 肝硬化2.1 临床表现:①慢性肝病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病症;晚期肝功能不良,黄疸,发烧,腹水,肝昏迷等。

②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

③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症状。

④合并症症状,如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等。

2.2 CT表现:肝硬化的CT表现可归纳为:2.2.1肝脏大小的变化:肝硬化时,肝各叶大小的比例关系失常。

肝左叶外侧段及尾状叶增大较为常见。

Harbin认为,尾状叶的增大是肝硬化的特征性所见,尾状叶与肝右叶的横径比在0.65以上时,可认为是肝硬化征象,晚期时,也可普遍萎缩。

2.2.2肝脏形态及密度变化:肝表面明显凹凸不整,边缘变钝;肝实质密度一般与正常肝无明显改变。

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密度不均一。

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动态扫描可见明显增强染色征象。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

在肝脏进行糖的分解、贮存糖原;参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吞噬、防御机能;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等。

同时,肝脏也是疾病“好发之地”,既可发生各类原发性病变,也是人体恶性肿瘤最容易转移的器官[1]。

从发病机理和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将肝脏这些病变分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

迅速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诊断和评价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们活体、实时和无创地反映了各类肝脏疾病在不同层次上的病理学改变特点,从而帮助临床做出对病变的定性诊断以及生物学行为的评判。

显然,在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如何准确认识影像征象和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是实现正确影像诊断的关键。

本文拟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作简要概述。

一、肝脏局灶性病变肝脏局灶性病变是指肝内囊性或实性肿块,或由局限性异常肝组织构成的病变[2]。

根据病变影像学特点可分为囊性病变和实性病变两类[3]。

局灶囊性病变肝脏内具有囊性特征的病变很多,按病因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肿瘤性、感染性和其他病变[3]。

先天发育异常性病变如:肝囊肿,多囊肝、Caroli病、胆管错构瘤、纤毛性肝前肠囊肿等。

肿瘤性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囊性转移癌、囊性肝细胞肝癌、胆管囊性瘤/囊性癌等。

感染性病变如:肝脓肿、肝包虫。

其他病变如:血肿、胰腺炎假性囊肿等。

囊性病变的大体形态可分为纯囊性(pure cystic,PC)病变和囊实性(cystic-solid,CS)病变。

PC病变全部为囊液成分构成,如单纯性肝囊肿;CS病变部分为囊性,部分为实性构成,如肝癌病灶发生坏死形成的囊性变。

囊性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所形成的囊变形态并不相同,其病理基础决定其囊性形态,因此不同病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囊性特征。

先天发育异常囊性病变基本全为PC 病变,这些病变之间主要是形态、大小、数量的区别。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加统一化和标准化。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检查将在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中展现出更加 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Farrell KGC,Larter CZ.Nonalcoholic steatosis tO
fatty liver disease:from 12.
三、光声成像技术(photoacoustic
2006,29(9):1-2.
与脂肪肝在组织微结构方面的改变,而1200am波
长用于脂肪肝的诊断更加可靠。由于光声成像结合 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特性与纯超声成像的高穿 透力特性,因此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分辨率的组织 影像,为研究生物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代 谢功能、病理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b

Clark PJ,Patel K.Noninvasive tools Opin
tO
as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s
liver
disease[J】Curr
am时,能够定量地识别和区分实验鼠正常肝
Gastroenterol,201l,27(3):210—216.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率[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导致的门脉高压及血清学改变与肿瘤患者背景肝脏
SWE模量值相关。
3.基于超声RF时间序列的分析法:当超声波 连续作用于生物组织的同一位置,将导致该位置 的背向散射RF信号随时间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组 织的散射模式与振动模式不同,来自该位置的回波 信号的时间序列将携带“组织分类”信息,即超声
tissue
4.TE:包括肝纤维化扫描技术(FibroScan)。 其原理是通过探头振动轴产生局部机械振动,激励 组织产生剪切波,再由探头追踪并测量剪切波速度, 换算成硬度值,并通过图像直观反映。

超声弹性成像在弥漫性肝病中的应用

超声弹性成像在弥漫性肝病中的应用

①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 上海 200031通信作者:虞梅超声弹性成像在弥漫性肝病中的应用贺静① 翟凌云① 韩莹莹① 虞梅① 【摘要】 肝纤维化程度的准确评估对于判定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由于肝脏活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其他可以准确评价肝纤维化的其他手段。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操作简便以及测量精准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测定肝脏硬度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

超声弹性成像主要包括瞬时弹性成像,声学辐射力脉冲成像,超音速剪切波成像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

虽然超声弹性成像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重复性,但是在诊断CLD 患者肝纤维化方面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超声弹性成像也可用来进行对患者进行床旁病情监测。

【关键词】 超声弹性成像 慢性肝病 肝硬化 弥漫性肝病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 Diffuse Liver Disease/HE Jing, ZHAI Lingyun, HAN Yingying, YU Me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2): 172-175 [Abstract]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level of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 to predict prognosis and make treatment plans. As liver biopsy has some limitation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other means to accurately evaluate liver fibrosis.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s a non-invasive, convenient and precise technique,and could evaluate liver fibrosis by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liver stiffness.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includes transient elastography,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 supersonic shear wave imaging and 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 Although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non-repeatability, i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fibrosis in CLD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could also be used to monitor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bedside. [Key words]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Chronic liver disease Liver fibrosis Diffuse liver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 Dahua Hospital,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City, Shanghai 20003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2.041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饮酒,肝毒性药物,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隐源性肝病等原因引起的肝细胞与肝间质疾病,包括继发的胆汁排泄障碍和肝脏血流障碍,都属于肝脏弥漫性病变。

医学影像学:肝脏弥漫性病变

医学影像学:肝脏弥漫性病变

急性肝右叶脓肿CT(图)
a. CT平扫,脓肿呈均匀低密度肿块;b. 对比增强CT,脓 肿壁比较明显强化,周围可见水肿带,形成典型“环征”
增强 ◆ 脓肿壁呈明显环形强化,脓腔和周围水肿
无,呈“环征”; ◆ 动脉期脓肿周围正常肝实质由于反应性充
血呈轻度一过性强化 ◆ 早期—病变区楔形或斑片状强化 ◆ 形成期和成熟期,脓肿壁强化,“环征”
▲ 较小海绵状血管瘤:早期均匀强化,小于 2cm
▲ 较大海绵状血管瘤:延时扫描时中心可有 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代表纤维化或 血栓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图)
3、MRI T1WI为均匀低信号, T2WI为均匀高信号, 随回波时间延长,其信号强度也越来越高,
在肝实质低信号影衬托下,肿瘤表现为边缘 锐利越来越高的信号灶,呈“灯泡征”
★ 肝硬化、皮肤青铜样色素沉着和糖尿病为本 症三大临床特征。肝组织含铁浓度大大超过 250μg/g以上
病理 铁离子在肝内是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 体内含量增多时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在 肝细胞
胆管上皮细胞,形成黄褐色颗粒。
【影像学表现 】
CT
◆ 平扫全肝密度增高,CT值在86HU~132HU以 上 ,CT 值 的 高 低 大 致 反 映 肝 内 铁 浓 度 的 含 量;
肝右叶巨大囊性肿块,其中可见“S”形条带影,呈所 谓“飘带征”,为内囊完全分离脱落于囊液中
MRI
◆ 细粒棘球蚴囊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 号边缘光滑
◆ 囊肿无晕环 ◆ 囊内囊征象 ◆ Gd-DTPA增强检查后囊肿无增强,或囊壁轻度
强化
(二)慢性血吸虫肝病
【临床与病理】
◆ 日本血吸虫虫卵沉积肝脏,引起以肝硬化为 主要改变的晚期血吸虫病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肝脏弥漫性病变分类代谢性病变:脂肪肝、铁沉积、糖原贮积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炎症及损伤性病变:炎症、损伤、肝硬化、肝结节病等。

肿瘤性病变:弥漫性HCC、弥漫性肝转移瘤等。

血管性病变:布卡综合征、肝窦阻塞综合征等。

1.脂肪肝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贮积过多造成的,相关研究表明,每1g肝实质内甘油三酯增加1mg,肝脏密度就会减低约1.6HU,但CT扫描单纯依靠密度变化无法准确判断脂肪肝。

MR中的同反相位或DIXON技术则能有效判断脂肪肝的存在,并可量化脂肪肝的程度。

年轻女性,重度脂肪肝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奶茶。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低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影(红箭)。

同一患者的MR平扫图像,T1WI反相位肝实质信号较同相位明显减低,提示重度脂肪肝(反相位图带有勾边效应)。

2.肝内铁沉积肝内铁沉积(又称铁过载)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引起肝内铁沉积的原因很多:遗传性血色病、铁负荷性贫血、长期血液透析、多次输血、慢性肝病等。

临床上需要重点排除遗传性血色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为遗传性血色病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遗传性血色病患者的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胰腺和心肌肉,而其它原因导致的铁过载铁质多沉积于肝脏、脾脏。

因此在MR抑脂T2WI图像上,当患者肝脏信号均明显减低而脾脏信号相对正常时,可提示遗传性血色病。

老年男性患者,因重度贫血就诊。

CT平扫上可见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增高,且明显高于同层面脾实质密度(黄箭),肝内血管呈较为明显的低密度改变(绿箭)。

肝实质CT值75HU、脾实质CT值50HU。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肝实质密度增高≠肝内铁沉积,肝实质密度增高还见于结节病、Wilson病以及服用胺碘酮、甲氨蝶呤药物的患者。

通常而言,肝实质密度在45~65HU之间,一般CT值大于或接近75HU可提示肝实质密度异常增高。

肝胆胰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肝胆胰影像学表现详细、全面

鉴别诊断(与HCC鉴别)
血管瘤与HCC增强方式不同 HCC表现为整个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强
化,门脉期信号下降,为低信号或等信号, 极少数为高信号(门脉参与部分供血造 成)。 血管瘤往征从周边开始强化,呈点状, 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信号(密度)高于HCC, 与主动脉信号一致,门脉期延迟期始终保 持强化,且强化区域扩大,大部分或全部 填充。 血管瘤无包膜,HCC有包膜.包膜的出 现高度提示HCC。
MRI平扫:
T1WI:稍低信号,呈圆形或椭圆形 T2WI(特征性表现):边缘锐利的极
高信号灶
–大于5cm,由于瘢痕收缩,常呈分叶 状或花瓣状
–高 信 号 中 亦 可 见 低 信 号 区 ( 出 血 、 纤维组织、瘢痕)
MRI增强检查与CT相似
肝右叶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信号均匀,境界清楚,T1WI呈低信 号(a),T2WI呈高信号(b)。对比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边缘呈结 节样强化(c)。门静脉期,肿块对比增强向中心扩展(d)。延迟 扫描,肿块仍呈高密度,对比剂几乎充满肿块全部(e)。
a.T1WI肝右叶见一类圆形低信号肿块,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b. T2WI病灶呈高信号,相应层面椎体骨质破坏(白箭)。c.动脉期增 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d.门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迅速下降。e.平 衡期肿块信号仍低于肝实质,且可见假包膜强化(白箭)。
小肝癌
肝癌门脉癌栓
三、转移性肝癌
转移途径: 1. 临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 2. 经肝门部淋巴转移 3. 经门静脉转移 4. 经肝动脉转移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填充 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
CT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准确性与 检查技术密切相关,必须做到 “两快一慢”
–快速注入足量造影剂 –快速扫描 –延迟扫描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肝脏常见病影像学表现1、肝脂肪变性肝脂肪变性是指肝脏脂肪含量异常增加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影像学上,肝脂肪变性表现为肝脏密度降低,呈低密度灶。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脏弥漫性增密、肝脏边缘模糊、脂肪肝斑块出现等。

2、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进行性纤维化和结构重塑的结果。

在影像学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外形不规则,肝表面凹凸不平,肝脏边缘锐利,肝内血管走行不规则,门脉高压等。

此外,肝硬化还常伴有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脾脏肿大、腹水等表现。

3、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肝脏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包虫病表现为肝脏内团块状或占位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为液性密度。

常见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囊肿与肝实质之间有完整的分界、囊壁呈弧形而非凸出等。

4、肝肿瘤肝肿瘤包括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囊性腺瘤等。

在影像学上,肝肿瘤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同时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肝组织改变。

不同类型的肝肿瘤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如肝细胞癌出现动脉期强化,胆管细胞癌可出现胆管扩张等。

5、肝结核肝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结核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可出现炎性改变。

此外,肝结核还常伴有肝门淋巴结增大、肝脾肿大等表现。

6、非肝细胞肝癌非肝细胞肝癌是指起源于肝外组织的恶性肿瘤侵犯肝脏。

在影像学上,非肝细胞肝癌表现为肝外占位性病灶直接侵犯肝脏,边缘不规则,可出现强化不均匀。

同时,影像学还可帮助鉴别非肝细胞肝癌与肝内肿瘤的区别。

7、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在影像学上,肝囊肿表现为肝脏内单个或多个局限性囊性病变,边缘光滑清晰,内部液性密度均匀。

肝囊肿通常无症状,且无需处理。

8、肝脓肿肝脓肿是肝脏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在影像学上,肝脓肿表现为肝脏内局限性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内部可见气体或液体。

同时,肝脓肿常伴有周围炎性改变。

nfald诊断标准

nfald诊断标准

nfald诊断标准
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表现:患者通常无饮酒史或饮酒量未达到诊断酒精性肝病的标准(男性每周饮酒折合乙醇量<140g,女性<70g)。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
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2.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和γ-谷酰基转移酶(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4.影像学检查: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5.病理学检查: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凡具备以上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同时,诊断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专家而有所差异。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

肝硬化的CT、MRI诊断

肝硬化的CT、MRI诊断

肝硬化的CT、MRI诊断肝硬化疾病并不罕见,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发病原因经过长时间病变逐渐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在我国,肝硬化的发病类型大多数是肝炎后造成的肝硬化,少部分是酒精型肝硬化及血吸虫型肝硬化。

病理组织学上记载,是由于大量的肝细胞损毁、残存的肝细胞出现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隔形成,引起了肝小叶的结构破坏和假小叶的形成,导致肝脏逐渐开始发生变形、变硬,最终演变发展成了肝硬化疾病,这就是肝病发生的原理。

肝硬化初期,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比较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后期时以肝功能受损及门静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也对身体其他系统机能造成了影响,晚期常出现的并发症有: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性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

早期诊断肝硬化对于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一、肝硬化CT检查肝脏 CT检查具有安全、可靠、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主要指征为肝脏占位性病变。

CT检查的适应症为临床或其它检查手段怀疑有肝占位病变,特别是肿瘤。

CT能明确病变的部位、病变范围、病变大小及病变的性质,是否存在肿瘤转移,门脉、腔静脉是否有肿瘤栓塞等。

手术或介入性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追踪效果也会更好。

CT还能全面的检查胆囊、脾、腹膜后腔、腹水。

目前,CT检测和超声是临床上进行肝脏检查的第一选择,通过 CT和超声可以明确诊断。

对于某些非典型的病灶,二者要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才能更准确地诊断出病灶。

检查方法:在体检前5~6个小时内禁止摄入食物。

在扫描开始30分钟内服用400~500 ml的1%~2%泛影葡胺,以冲洗胃部和肠道,防止误以为胃部或肠道不正常。

采用平卧位,厚度10 mm,从膈顶至足侧依次行横切面。

首先做横扫,通常需要做增强扫描,以明确病变、病变性质和了解血管状况。

正常CT表现:CT显示肝脏有明显的实质软组织,其 CT表现为50~60 Hu,比脾、胰、肾等器官高。

肝内门脉及肝静脉以管状或圆形的低密度影象。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一、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1.好发于30~60岁男性。

2.多为肝细胞癌,AFP阳性,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关系密切。

3.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4.巨块型:肿块直径≥5cm,最多见。

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

弥漫型:<1cm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小肝癌:≤3cm,少于2个结节。

5.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肿瘤血供丰富。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T1WI上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肿瘤周围可见假包膜,呈低密度,T1WI为低信号。

3.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和肝实质期迅速下降。

▲巨块型肝癌 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中央坏死无强化▲弥漫型肝癌CT平扫示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小肝癌 CT平扫示肝右叶小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外生型肝癌 MRI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快进快出”强化【鉴别诊断】不典型肝癌需与肝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炎性假瘤、转移性肝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鉴别。

【检查方法】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

肝动脉造影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二、转移性肝癌【临床特征】1.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AFP多阴性。

2.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3.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CT平扫呈低密度,T1WI 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多发低信号结节影,T2WI呈稍高信号。

2.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低密度,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病灶增强呈“牛眼”▲CT平扫呈低密度,T2WI呈边界清楚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囊性转移瘤需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等鉴别。

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_孙玉红

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_孙玉红

(上 接 至 第 79 页 )
428-429.
[1]张忠霞,张岩,于天英,等.针 刺 肩 痛 穴 联 合 运 动 疗 法 治 疗 [4]高真真,徐道明,李彦彩,等.针刺结合肩部控制训练对脑卒
脑 卒 中 偏 瘫 后 肩 痛 疗 效 观 察 [J].山 东 医 药 ,2012,52(27):
中 后 肩 痛 的 康 复 疗 效 观 察 [J].中 国 康 复 医 学 杂 志 ,2014,29
经验交流
肺部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
孙玉红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吉林 白山 134300
【摘 要】目的:通过学习两肺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讨论其诊断及 鉴 别 方 法。 方 法:对 58 例 确 诊 的 肺 部 弥漫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 病 例 均 进 行 胸 部 DR 和 HRCT 检 查。 结 果:胸 部 DR 片 是 前 后 重叠的影像,小的病变往往不能显 示 ,或 显 示 不 满 意。 而 HRCT 更 具 有 优 越 性,可 显 示 小 叶 间 隔 增 厚、微 小 结 节 影以及细网织影 ,而且显示毛玻璃样密度影更清晰 。结论:肺部弥漫性病变种类 较 多 ,影 像 学 表 现 复 杂,准 确 诊 断 较困难,HRCT 对诊断肺弥漫性病变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关键词】肺部弥漫性病变 ;影像学诊断;鉴别
HRCT 更具有优越性,可显示小叶间隔增厚、微小结 节 影 以 及 肿瘤。
细网织影,而且显示毛玻璃样密度影 更 清 晰,不 同 种 类 肺 部 弥
6)肺的恶性淋 巴 瘤:一 般 是 由 肺 门 或 纵 隔 淋 巴 结 沿 淋 巴
漫性病变的 HRCT 影像学表现及鉴别如下:
管逆行向肺内侵犯,但 也 可 是 多 病 灶 的 沿 血 道 顺 行 性 播 散 的

^(18)F-FDG PETCT显像中肝脏弥漫性摄取增高的鉴别诊断

^(18)F-FDG PETCT显像中肝脏弥漫性摄取增高的鉴别诊断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20 年10 月第 44 卷第10 期Int J Radiat Med Nucl Med, October 2020, Vol.44, No.10 655•综述•18F-FDG PET/C T显像中肝脏弥漫性摄取增高的鉴别诊断王振光杨光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PET/C T中心266100通信作者:王振光,Email:wangzhenguang@【摘要】肝脏摄取状态常作为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时图像质量评价、疗效评估和病变诊断的参照标准。

但有时肝脏呈弥漫性、均匀性或非均匀性l8F-FDG摄取增高,被称为“超级肝显像”。

除生理和技术因素影响外,各种弥漫性肝实质疾病和肝脏恶性肿瘤都可导致肝脏对"F-FDG的摄取增高。

笔者就此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鉴别诊断拓展思路。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氟脱氧葡萄糖F18;肝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超级肝显像DOI:10.3760/l21381-201906019-00076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ic diseases with diffuse hepatic uptake increased in 18F-FDGPET/CT imagingWang Zhenguang, Yang GuangjiePET/CT Center o 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 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1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Zhenguang,Email:************************【Abstract】Hepatic uptake is often used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for the evaluation of imagequality,therapeutic efficiency and diagnosis of diseases in l8F-fluorodeoxyglucose (FDG)PET/CTimaging.However,the liver shows diffuse,homogeneous or heterogeneous high l8F-FDG uptakesometimes,called"hepatic superscan".Except for biologic and technical factors,many diffuse hepaticparenchymal diseases and malignancies may increased the uptake of18F-FDG by the liver.This paperreviews this in order to widen the view in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Keywords】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Fluorodeoxyglucose FI8;Liver diseases;Tomography,X-ray computed;Hepatic superscanDOI:10.3760/121381-201906019-000761S 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可作为肝脏糖代 谢的底物,也是最常用的肝脏PET/CT显像剂。

肝脏疾病的诊断

肝脏疾病的诊断

第一节肝脏弥漫性病变的诊断肝脏实质内的弥漫性病理改变,常见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源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肝硬化、肝充血以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如脂肪肝、各种病因导致的肝内脂肪浸润、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等。

超声检查时,除外,大多在某一阶段具有类似的声像图改变。

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肝脏实质内弥漫病变的病理改变与声像图变化一般可有如下的关系。

1、肝脏实质充血、水肿常见于急性肝炎、药源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早期,由于肝脏实质充血、水肿明显,肝脏常有肿大,在声像图上可计测到肝脏各切面和径线均有相应的增大、增厚,但轮廓仍大致正常。

由于充血、水肿引起超声透声良好,因而在声像图上肝内回声常呈减低、变弱、密度变稀,后壁及远侧回声出现相应增强。

2、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网状内皮系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常见的肝实质内出血、坏死、变性等明显的局灶性病理改变,以及肝内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均可引起肝内精心施工和声阻抗的较大变化,破坏了正常肝脏的显示规律,在声像图上常出现局限性或散在性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变粗、减弱、变细,密度增加、变稀;回声分布不均匀或欠均匀等一系列变化。

3、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往往导致肝脏外形及轮廓线收缩、变形,肝实质内出现条索状、网格状及结节状纤维化病变。

声像图上可见肝脏形态失常,表面高低不平,肝实质回声较正常肝明显增高。

可观察到呈直线状、鳞片样,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网格状,以及粗大条索状等增高回声,在声像图上甚易识别。

4、肝内脂肪浸润、堆积,糖破折号、类脂质或铁质沉积常见于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肝糖破折号累积病等,均可造成肝内回声增加和分布不均现象。

肝细胞内脂肪浸润所产生的弥漫性散射,常在肝实质内形成微细而致密的回声,形如一片云雾状改变,并呈现局限性回声减低区;纤维组织较多时,常呈回声增高区。

此种局灶性区域往往形状不一,境界较整齐,可位于肝实质内及肝边缘处。

5、肝内胆汁郁积肝内阻塞性胆汁郁积时,声像图上一般呈现回声增强、增密,但分布尚较均匀或欠均匀,大多无明显肝管扩张现象。

浅谈CT对肝脏弥漫性疾病的诊断

浅谈CT对肝脏弥漫性疾病的诊断

1 . 2 病 理 变化 主要 为肝细胞 变性 、小灶 性坏死 、肝 细胞再 生 、结 构改 建 及 纤 维结 缔 组织 增 生 ,形 成 假 小 叶 。肝表 面 弥 漫分 布细 小 或 大 小 不 等之 再 生 结 节 ,小 者 l~2 am,大 者 可达 r 1~ 2 e m,结节 之间为纤 维结缔 组织 } 1 】 。肝体积 缩小 、变硬 , 尤 以肝右 叶为 显著 。尾 状 叶相 对增 大 。因纤 维结 缔组织 增生 及 肝 细 胞再 生 结 节 压迫 ,引起 肝 内静脉 小 分 支 阻塞 ,使 门 静 脉 血 流受 阻而 导致 门静 脉 高压 ,产生 侧 支循 环 及 静 脉 曲 张 。正 常 情 况下 ,门静 脉 属 支 与体 循 环 属支 间存 在着 交 通 支, 但 门静脉 血流都 流人肝 脏 。门静脉 高压 时 , 因血 流受阻 , 门静 脉 内血 流 则 经这 些 交通 支 逆 流 至体 循 环 系统 ,主要 有
l 肝 硬 化
肝硬 化为 慢性弥 漫性 肝病发 展过程 中的后期 阶段 ,主要 以肝 细胞 的变 性 、坏 死 、再 生及 实 质 内纤 维 结 缔 组织 增 生 导致 肝脏 结构紊 乱为基 本病变 。 1 . 1 病 因 病毒 性肝 炎 、血 吸虫病 、酒精 中毒 ,胆道 梗阻 所致胆 汁 淤滞 、心 血 管疾 病 、药 物 及 化 学性 中毒 、营养 不 良、代谢 障 碍及 先 天 梅毒 等 。我 国主要 以病 毒 性肝 炎 后肝 硬 化 及 血
1 . 3 临床 表现 可有
慢性 肝 病症 状 ,早期 可 无 明显病 症 ; 晚 期肝 功 能不 良, 黄疸 ,发烧 ,腹水 ,肝 昏迷等 。 脾大 ,脾 功能亢进 症状 。 门静脉 高压 ,侧支 循环形 成 ,静脉 曲张症状 。 合并症 症状 ,如静 脉 曲张破裂 导致上 消化道 出血 等 。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肝右叶脓肿
CT平扫(A、B)示肝脏右叶内有一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间可见少许分隔。增强扫描(C~H)见病灶周边及分隔 部分有轻到中度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病灶周围可 见充血带
肝右前肝脓肿
MRI平扫示肝右前一 不规则异常信号区, T2WI(A、B)呈等高混 杂信号,T1WI(E、F) 呈低等混杂信号影,边界 不清晰;增强扫描(N、 O)病灶强化更加明显, 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中 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
则边界清楚。
3,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 肝门推移。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4,肝硬化表现
5,增强扫描:常规增强扫描只能观察到门静脉期 或肝实质期,肿瘤呈不规则强化, 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央坏死区 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6,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采用专用压力注射器以2.0~3.0ml/s速度 注射80~100ml对比剂,开始注射后延迟 16~20s开始扫描为动脉期;延迟50~60s开 始扫描为门静脉期;延迟至110~120s扫描 为平衡期。
【影像诊断】 三、MRI 1,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在 T1WI像上为均匀稍低 信号,质子像上呈均匀稍高信号。
2,T2WI像上随回波时间(TE)延长,信号逐渐 增高,重T2WI像上信号更高,称为灯泡征。 3,形态特征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T1WI) 血管瘤强化表现同CT所见。
肝右叶下段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诊断】
三、MRI检查 1,MR平扫示脓腔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即T1WI为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2,脓肿壁的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 3,Gd-DTPA增强后脓肿呈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 4 , MRI 对脓肿周围的水肿显示敏感性高于 CT ,呈 T1WI略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称谓“晕环征”。 如果发现环形强化和在脓腔内有气体影,为典 型肝脓肿表现。

肝移植术后弥漫性肝实质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肝移植术后弥漫性肝实质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作 者 单 位 :16 0广 州 . 山大 学 附 属 第 三 医 院放 射科 503 中 审 校 者 基 金项 目 : 东 省 自然科 学 基 金 团 队 研究 资助 项 目(5 0 1 7 广 0 20 71 D I 03 8 ̄.s.6 4 19 .000 . 26 O : .7 4 i n17 - 8 72 1 . Z 0 1 s 20
肝 移植 已成 为 国际 上 公认 的治 疗 终 末 期 肝 病 唯一确 定有 效 的方法 I] 】 。据报 道 , - 3 随着 器官 保存 技 术 、 疫 抑制 剂 及 外 科技 术 的发 展 和进 步 . 移植 免 肝 5 年存 活率 达 到 了 8 %~ 0 5 9 %t 1 。但 由于移 植手 术 操 作 的 复杂 性 , 后 血 管 、 道 及 肝 实质 等 并 发 症 并 术 胆 不 少见 。严 重者 将导 致移 植肝 的功能 丧失 , 至 受 甚 体 的死亡 。由于术 后并 发症 的临床 表现常 多变且 缺 乏 特异性 . 影像 学 检查 对肝 移植 术后 并 发症 的早 故 期 诊 断发挥着 重要 的作用[ 4 1 。目前 , 有关 肝移植 术后 血 管 和胆 道并 发症 的临 床 特 点及 影 像 学 表 现 的报 道较 多 ,但 尚未见 关 于肝 实质 并发 症 的专 门报 道 。 肝 移植 术后 肝 实质 并发 症 可分 为弥 漫性 和局 限性 。 其 中弥 漫性 肝 实质 并 发 症 包括 肝 纤 维 化 、排 斥 反 应 、 淤血 、 漫性脂 肪肝 和肝炎 等 。现重点介 绍肝 肝 弥 移 植 术后 弥 漫 性 肝 实质 并 发 症 的临 床 特点 及 影 像
廖 碧红 王 劲 单 鸿
【 要 】 肝移 植 术 后 肝 实质 并 发 症 严重 影 响 临 床 疗 效 , 常 导 致 移 植 肝 的功 能丧 失 , 至 病 人 死亡 。影 像 学 检 摘 常 甚

肝脏磁共振弥散成像

肝脏磁共振弥散成像

肝脏磁共振弥散成像郭启勇胡奕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放射科在磁共振的各种成像技术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新发展的一种,它利用组织间弥散系数不同产生的组织对比进行成像,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可以在分子水平对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状态进行无创性检查。

目前,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多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1]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2-3]。

但随着磁共振软硬件的技术进步,DWI的临床应用也愈加广泛,如可用于脊柱压缩性骨折及骨肿瘤的诊断[4-5]、胰腺[6]及卵巢囊性病变[7]的鉴别诊断等等。

同时, 弥散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8-9],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此外,对于弥散成像是否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价肝硬化程度[10-11]的问题,也有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原理及其在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作以综述。

一、弥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弥散(diffusion)是指水分子的不规则随机运动,即布朗运动,它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基础。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一般方法为在自旋回波(spine echo, SE)T2加权序列的180°脉冲前后对称的施加一个长度、幅度和位置均相同的弥散敏感梯度脉冲(diffusion-sensitizing gradient pulse, DSGP),通过组织内不同弥散状态下的水分子对DSGP的不同反应形成组织对比。

也就是说,对于静止(弥散低)的水分子,第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会被第二个梯度脉冲完全再聚焦,信号强度不受影响;而对于运动(弥散强)的水分子,第一个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无法被第二个梯度脉冲再聚焦,从而导致信号强度随弥散时相而衰减[12],至此,不同的弥散强度以不同信号强度的方式被显示出来,形成组织对比,产生弥散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造影
毛细血管相可见2mm3mm小环形浓染(环 形征),为子囊血管 的特征 滤泡状者,无特征表 现

化,呈弧形或壳状 囊内可圆形、卵圆 形、结节状钙化 滤泡状包虫病无囊 壁钙化,为不规则 钙化
影像学表现
CT

囊状包虫病
Biblioteka 表现为大小不一低密度影,CT值14—29Hu之间,边界锐利 囊壁环形或弧形钙化 囊内可见子囊,呈囊状或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影 子囊分离,可出现“水上浮莲征” 境界不清低密度影,CT值14—35Hu 钙化呈不规则型,无囊壁钙化

小结节型(酒精性肝硬化)
2mm~5mm,伴随着严重脂肪变性,早期肝 肿大,晚期纤维组织增生而萎缩 大结节型(肝炎后肝硬化) 十至数+毫米,脂肪变性不明显,肝外形缩 小

混合型
兼有上诉两种特征
临床表现

症状
食欲减退
查体
腹水
乏力
腹泻 体重减轻
蜘蛛痣
腹壁静脉曲张 脾大
影像学表现

多脓腔,常显示有多个分隔,分隔有强化。
肝 脓 肿
左叶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
脓肿合并肝内胆管积气
多发脓肿
被膜下脓肿
MRI

T1WI
圆形,椭圆形,分叶状低信号区,边缘 多锐利

T2WI 高信号,中心信号更高。周围水肿明显
时,在T2WI为极高信号 多房性肝脓肿,在高信号区内可见低信号分隔。 增强扫描,动脉期脓肿壁有强化。各房分隔也可 强化,呈蜂窝状改变 目前典型肝脓肿已不多见

Hepatic Tuberculosis
鉴别诊断


有时需与肝脓肿鉴别
肝脓肿常有成簇征或集合征,即多个小脓 疡聚合为单一大脓腔趋向 结核性肝脓疡无此表现 肝脓肿一般范围大,边缘强化更为显著 当然,结合临床也很重要
炎性假瘤
有近期发热史,右上腹痛 肝功正常,α-FP(-) 病理:炎性增生形成一个边界清楚 的瘤样团块,是多种细胞构成的肉芽 肿.

增强后无强化现象
肝囊肿
多囊肝、多囊肾
肝 囊 肿
肝包虫病(hydatia disease of the liver)
畜牧地区的一种流行病 分类
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 绦虫虫卵感染) 滤泡型虫病(多房棘球 绦虫虫卵感染)占1—2%


症状:肝大、腹水, 黄疸
影像学表现
平片
35~50%,可见钙
CT表现
CT

增强特征
无强化、边缘不清,与肿瘤不同 肝内血管显影特别清晰,小血管分支 也能显示,有时血管受压变细,但无 推移或包绕等特征

脂 肪 肝 伴 肝 癌
脂 肪 肝
脂 肪 肝
MRI
T1WI:高信号,T2W2:不增高,为等信 号 弥漫性脂肪肝,增强强化均匀一致 局灶性脂肪浸润,其强化不及周围正常肝实 质,呈片状或楔状低信号区,多位于肝裂周 围或肝脏的边缘部,病灶内有时可见血管通 过,无占位现象
CT


迅速而简单,损伤以下腔V为中心, 呈放射状撕裂
肝实质挫裂伤——表现为低密度 增强正常肝组织强化,密度增高,损伤部 位显示更清楚
各种血肿改变
被膜下血肿—梭形, 半月形影 肝内血肿——圆形、 椭圆形境界模糊影, 新鲜出血密度高,CT 值70—80Hu,随细胞 溶解,密度逐渐减低 至等或低密度境界清 楚,有如肝囊肿

病灶边缘清楚,或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大小不 一

有液平面
CT
增强

中心液化区无增强,CT值不变 周围肉芽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可见不同程度强 化,形成双重密度的增强环,称为晕征

双环:表明脓肿壁(内环),周围水肿带(外环)
外环低于内环 单环:脓肿壁,周围水肿带不明显 三环:脓肿壁有两层结构:外层为肉芽组织,强化 最明显,中环为炎性组织,强化不及外层
动脉期;囊肿供血血管无扩张,血管分支
受压分离,呈“手握球”样
实质期:边缘光滑缺损影,内无血管结构
影像学表现
CT

MR

外形光滑,边界锐利的 圆形低密度影 密度均匀,CT值在 9—20Hu之间,水样 密度 增强后无强化
T1WI为极低信 号,T2WI为极高信号, 信号均匀,边缘锐利




囊内蛋白含量高或出血 时,T1可呈高信号 囊肿发生感染时,其信 号与脓肿相似,不宜鉴 别

影像学表现
CT
粟粒型肝结核 此型多见 CT可见肝肿大,肝内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或者 肝肿大伴密度减低,而对多发、细小病灶CT分辨 不清 此型若无肝外结核存在,只靠CT检查多不能确诊 最后靠活检病理诊断 绝大多数粟粒型肝结核经药物治疗后,病变吸收、 纤维化、钙化
影像学表现

感染途径
症状:肝区疼痛、肝大、寒战、高热
影像学表现
平片 可见肝大 、液平面 血管造影
动脉相可见血管受压、伸展、移位
周围肉芽组织可见新生血管,密度增加
实质期脓腔呈透亮区
门脉,静脉也有受压改变
CT
平扫
单或多发低密度区,中心区CT值略高于水,而
低于正常肝组织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液化者,密度不均匀, 圆形或椭圆形为主


平片 无帮助 胃肠透视 观察食管静脉曲张
血管造影


肝动脉缩小或扩张,肝内动脉分支减少, 呈螺旋样屈曲为典型表现
脾动脉扩张
脾大
CT

大小形态改变

肝脏通常缩小,肝各叶比例失调
右叶、方叶萎缩 尾叶代偿性增大 左外侧段常也代偿性增大 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纤维组织增生及肝叶萎 缩结果,可见间位结肠、肝外胆囊 结节增生显著时,肝脏表面高低不平

肝CT值/脾CT值小于1,即可诊断脂肪肝。
CT

肝内血管阴影的改变

正常肝实质密度明显高于血管密度,平扫时,因 此血管呈负影,肝门v和肝主要分支可见 肝实质密度普遍下降时,与血管密度相近时,肝

内血管模糊或不能显示

严重脂肪肝,肝实质CT值为负,低于血液密度, 平扫时,血管呈相对高密度影,如增强
第五节 弥漫性肝病
肝硬化 脂肪肝 布-加氏综合症

(Budd-chiari Syhdrome )
一、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主要是继发于肝炎 组织病理学改变
肝细胞坏死 脂肪变性 再生结节形成 胶原纤维增生 最后导致肝脏门静脉高压及肝功能的一系 列改变

肝硬化分型
门脉高压,腹水等征象
Budd-Chiari syndrome
Budd-Chiari syndrome
Budd-Chiari syndrome
第六节 炎性肿块
肝脓肿 肝囊肿


肝包虫病 肝外伤
一、化脓性肝脓肿(Pyogenic absess
of liver )

由细菌或脓毒栓子,通过胆系、 门静脉、肝动脉、肝淋巴管或邻近器官直接 扩散所致 致病菌 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多见于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病人
肝脏密度高低不均,严重情况下在低密度衬 托下显示肝内血管
CT
继发性改变

厚)
脾大,70~80%(超过5个肋单元或明显增

冠状V增宽 腹水 肝、脾周围的低密度带状影
门脉主干扩张(大于13mm),脾V、胃
肝硬化
脾大、门脉高压
肝硬化动脉期
门脉期
门脉高压
脐静脉扩张
MRI
信号改变:均匀或不均匀 形态大小:与CT相同,外形不规则,呈波 浪状,肝叶比例失调 继发改变:脾大,腹水,静脉曲张 肝内再生结节压迫肝V移位 MRI对肝硬化检查重要意义(区别CT)在 于及早发现恶变结节

滤泡状包虫病

肝 包 虫
囊内结构(水上浮莲征)
囊壁钙化
囊内钙化
肝外伤
肝脏相对固定,移动性、弹性小,来自前 后方向的撞击,最易造成损伤 右叶多于左叶出现损伤,包括 血肿、破裂、坏死 胆汁性假囊肿 假性动脉瘤 动静脉或动门脉瘘 腹腔内出血

影像学表现
平片
肿胀
肝脾轮廓消灭,肋骨骨折,软组织
结节型肝结核

CT
混合密度型
CT表现为类圆形2- 5cm大小之结节状病 变 中心高或等密度,并 可能钙化.为斑点状 或“粉末状”钙化 周围为低密度,边缘 有一均匀的薄环,有 环状增强征象 结核性胆管炎极为少 见,为沿胆管壁走行 的钙化

平扫时表现为肝内结 节低密度病变,或密 度不均匀之混合密度 形态 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 度的边缘强化 病变单发或多发,中 心形成干酪性坏死, 并形成结核性脓疡

炎性假瘤
高血脂 高甘油三酯 β-脂蛋白增高 明显
CT

弥漫性或大小不等的片状低密度影,以 弥漫性多见
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越高,CT值越低,严重者,CT值 可呈负值 肝脏CT值差异很大,但总高于脾的CT值,前者平均 为50Hu,后者平均为42Hu,相差5~10Hu,两者有明 显相关性,且脾的CT值相对恒定,因此,如果

肝撕裂——境界不清, 形状不规则裂隙 胆系损伤——胆汁外 溢——形成胆汁假性 囊肿 腹腔出血——肝外围 低密度带状影 脂肪肝——损伤部位 呈高密度影

肝破裂伤
被膜下出血
肝破裂并肝包膜撕裂
1
2
3
4
5
6
肝破裂出血
外伤后肝内假性动脉瘤形成
肝破裂
肝脏原发脂肪肉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