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殡式之路初探
生态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生态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我们制定了生态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本方案将从城市规划、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实施,以期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
首先,我们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结构。
通过科学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公园等,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同时,我们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我们将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城市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我们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我们将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染,确保城市空气、水质的良好。
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力度,保护城市的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最后,我们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绿色生活倡导活动,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积极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来,共同建设美丽的生态城市。
总之,生态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遇。
我们将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上)
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上)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侯爱敏袁中金发布时间:2006-08-211 引言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有关的示范建设也在世界上广泛展开,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
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其理念和做法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
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走出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怀阿拉市则充分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技术,包括城市设计原则、建筑技术、设计要素与材料、传统的能源保证与能源替代、可持续的水资源使用和污水的再使用等,解决了该市的能源与资源问题。
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入项目、能源保护项目曾荣获国际大奖。
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
德国Erlangen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
西班牙马德里与德国柏林合作,重点研究、实践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用绿色植被覆盖、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此外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桑托斯市、意大利的罗马、美国的华盛顿、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俄罗斯的莫斯科、澳大利亚悉尼、坎培拉等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或开展这方面研究。
建设成果突出、影响较大的工作有美国加州伯克莱生态城市计划(1992)、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市、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和Halifax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4)、新西兰的Waitakere市、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东京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3)等。
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
当代论坛露镟。
,,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初探O张平赵洪进(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93)【摘要】建设低碳生态城,不仅是城市提升自身层次,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
本文从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目前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对今后建设低碳生态城的启示。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一、我国低碳生态城建设现状建设低碳生态城,是目前国内城市开发建设的主流。
如何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将生态市建设推向适应低碳化趋势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各地决策者面临的又—道紧要命题。
目前国内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发展时间短、推广范围迅速扩张。
从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与原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杭州市、无锡市、厦1]市等几+个城市争相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
低碳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新坐标。
第二,新城建设大都以低碳、生态为核心或主要目标。
2009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将低碳试点城市项目放在了南昌,而南昌确定低碳经济建设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发结合在—起,通过新城建设带动南昌市建设花园城市和绿色南昌。
不仅是南昌市,目前规划建设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以及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都是以低碳生态城建设为其核一厶内容。
另外国内有20多个城市已经在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
第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
中新天津生态城动漫产业园绿色施工的探索与实践
座 生态 型城 市 ,将 充 分体 现 资源约 束 条件 下建 设生
态城 的示范意义 。见 图 1 。
12国 家 动 漫产 业 综 合 示 范 园概 况 .
国 家动 漫产 业 综 合 示 范 园工 程 是 国 家重 点项 目, 由创 意 编 剧策 划 区 、 发 与孵 化 区、 合 服 务 区 、 研 综 高端 设 备集 成和智 能 衍生 品集 成基 地 、 高端 办 公 区、 动漫 人
2 模 板 工程 )
■
2 绿 色施 工 的 实 现
加 工采 用 定尺 钢筋 ,对 非 定尺 纵 向钢 筋采 用 闪 光对 焊
21施 工 现 场 的环 境 保 护 .
在施 工 过程 中, 不可 避 免产 生 对 环境 的污 染 , 可 不
避 免 的产 生 垃 圾 排 放 , 为控 制 环 境 污 染 、 垃 圾 量 少 , 减 采取 了一些措 施 , 括 : 劳 务人 员加 强 绿色 施 工 标准 包 对
培训、 育; 公区、 教 办 生活 区 、 生产 区 隔 离设 置 , 禁 食 严
品 带入 生 产 区 , 制 蚊 蝇 鼠患 发 生 ; 公 、 活 区 实行 控 办 生
对 导墙 、 面 吊帮 、 池 、 水 坑 、 单 水 积 电梯 井 、 混凝 土 剪 力墙 、 形梁 等模 板 , 弧 编制 专 项模 板 设计 方案 。项 目
率 达 到 6 % 0。
1 工 程概 况
11中新 天 津 生态 城 地 理 位 置 与 施 工条 件 .
中新 天津 生态 城毗邻 滨 海新 区 , 临渤海 海边 , 紧 面 积 约 3 m,其建 设用 地 1 3为盐 碱荒 地 , / 0 k / 1 3为废 弃 的盐 田,/ 13为有 污染 的水面 ,选择 在 这样 的地 区建设
生态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城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建设已成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生态城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推动城市向着更加绿色、健康、宜居的方向发展。
首先,生态城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入手。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保留和修复生态空间,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公园,打造城市绿肺,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水利、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其次,生态城建设需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入手。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建设节能环保的建筑群,减少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要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生态城建设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对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要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水体治理等工程,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最后,生态城建设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政府引导。
在生态城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鼓励市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城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生态城建设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生态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建设实施方案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推动城市向着更加绿色、健康、宜居的方向发展。
只有积极推动生态城建设,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基础设施先行_武汉五里界生态城设计案例探析
38℃左右,冬天平均最低气温约为O℃。 当地海拔为15 m一100 m,地形为绵延的 山丘、小型盆地,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蓄 水池塘。这些池塘是农业时代留下来的 乡土遗产,有助于减少早涝灾害,给生态 城市的设计提供了灵感。 像许多其他新城区一样,五里界生 态城的规划是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 化进程而开展的项目。生态城的居民将
mm、
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免费服务来综 合解决当代城市中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设 计目标包括:①生态化的雨洪管理。武汉 五里界生态城将不设雨水排水管道,而是 根据地形、原有水系统和绿地系统,设计 一个雨洪滞留和净化系统,解决内涝、水 资源短缺和地下水下降等问题。②人与其 他生物的共生。城市设计试图将生物多 样I生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相结合,塑 造一个可观鸟类、可闻蛙鸣的人居环境。 ④丰产的城市。利用具有生产性的植物 来营造城市的开放空间。④步行与自行 车出行友好的城市。建立一套以步行和 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绿色交通体系。 ⑤闲适优美的城市。城市设计力求为人 们提供方便的休闲与游憩机会。⑥独特
穿行,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和通勤,并 获得丰富的环境体验。尽管生态城的区 域间物质流动仍依赖交通系统,但生态 城内部的出行则基于生态基础设施内的 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从生态城的任 何角落到公交站点的最大步行距离仅为
600 m,所有居民都能在五分钟内到达
绿色网络。与非机动车网络相衔接的是 一个致密的城市街道系统,街区尺度以
高,而网络化的生态基础设施使城市的土 地价值得以全面的提升。因此,城市的高 尚住宅沿生态廊道布置,远离生态廊道的 用地则布置商业和其他建筑。住宅建设打 破封闭小区的开发模式,还城市以街道生
袋一
图3雨水收集系耋壳
探索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索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蔺雪峰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合作项目,要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建设方式要“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
为此,天津生态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臵身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格局,认真研究生态城发展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立足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努力构建新型的资源利用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创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发展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正文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现代城市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消耗了世界70%的能源、产生了75%的垃圾、约80%的CO2和90%的COD,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37年来,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从京都到巴厘岛,为保护全球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不断加深认知、凝聚共识、应对挑战,取得显著成就。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应对全球资源、能源、环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能源资源和土地相对紧张,决定了不可能走西方国家大力消耗能源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化老路。
为此,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路径探讨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路径探讨发布时间:2022-06-14T09:03:03.512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2期作者:余雪蕾[导读]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路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武汉华中国土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 430000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们国家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八个字来形容,尤其是在新形势的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当中,但是与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想要让人类更好的生活与发展,那么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对空气、水源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污染,所以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生态的规划与保护,为大众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路径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路径探讨引言如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将不单单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中心,同时还将成为人口、文化的集聚地。
众所周知,人类、环境、资源相互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选择哪一条城市发展路径,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是关乎自身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重要体现,城市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
而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其价值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发挥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是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实践活动,不仅离不开法律政策、生态技术的有力支持,更有赖于一种内在的道德文化机制的指引,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及与之相配套的新型价值观。
基于此,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中生态文化的融入进行研究分析。
1生态城市理念内涵生态城市理念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充分协调好人、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区域经济的迅猛增长。
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PPP模式的可行性探究
训, 对 于传统 城市基 础设 施建设 来 说 , 一般 都 是 投入 大 , 建 设 期较 长 , 同 时需 要 长期后 续维 护 的相 关工 程 。对 于此 类 民生 工程 , 政府 一般采 用 与 企业 合 作 方 式 , 简 言 之 即 为 企业 代 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一
、
P P P模 式 的 概 念 与 其 创 新 意 义
的博弈 负成本 。 2 . 责 任 不 清
随着 经济 的不 断发 展 , 城 镇 化趋 势 逐 步 扩 大 , 建 设 城 镇
单 独行 动相 比更 为有利 的结 果 。按 照 这个 广义 概 念 , P P P是
指 政 府 公 共 部 门 与 民 营 部 门合 作 过 程 中 , 让 非 公 共 部 门 所 掌
造成 一加- -4 ' 于 二的结 果 。
3 . 短 期 逐 利 按 照经 理人 假设 , 企 业 为 实 现 股 东 权 益 最 大 化 不 可 避 免 的会 出现 短期逐 利 的现象 , 但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不 同 于 其 他
化 进程 随之逐 步 加快 。P P P的城 镇 化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模式 悄 然 兴起 , 广义 P P P ( P u b l i c —P r i v a t e —P a r t n e r s h i p ) 也称 3 P模
生态城市规划初探——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
的《 理想 国》 论述 中就 曾 出现 。l 9世纪 末风 行 欧美 的 “ 市公 园运 动 ” 城 和霍 华德 的“ 田园城市 ” 理论 , 以说 可 是生态 城市规 划 的雏形 。这期 间 , 生态城 市规划 的理 论 尚未成 形 ,但 生 态思 想 已经 开 始渗 入 城市 规划 领 域 , 为城 市规划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并 总 的说来 ,将 生态 城 市理 论 作 为一个 完 整 的理
A src: 硼lh cl i ladevrn e t rbe scue ycne p rr ra i t n tedm scladoesa e e 一 b ta t eeoo c n ni m na po l asdb o m oayubnz i ,h o et a n vr sdv蛔, t ga o l m t ao i e
论 体 系来研 究 的 时 间并 不长 。究 其发 展历 程 可 以简 要 地分 为 4个 阶 段 。前 2个 阶 段注 重 对工 业革 命 后
经 济城 市 发展 的 反思 ,对 城 市 生态 系 统发 展 与全 球 生 态平 衡 内在 联 系 的深层 规 律还 缺 乏研 究 ,生 态城 市 的建 设理 论 尚局 限于城 市 和 城市 腹 地所 构成 的 都 市 圈 。后 2个阶 段在 前面研 究 的基础 上 , 人们 普遍认 同 了城 市 发 展 与 全 球 生 态 平 衡 之 间 的 内在 有 机 联 系 。把 城市 生态 系统 演化 与 全球 生 命 大系 统 的发展 贯 穿起 来 , 从宏 观 角度 出发 , 定 了一 系列 促使 地球 制 可持 续 发展 的纲 领 性指 导 文件 。世 界各 个 国家 和重 要 的城市 地 区都 根 据这 些 文件 制 定 了在 新世 纪 中 的 发展 方 向和 环境 改 善措 施 , 并积 极地 将 理论 转 化为 各类 生态城 市 建设 实践 活动 。 第 一阶段 (0世 纪 6  ̄2 纪 7 代)人 口爆 2 0 0世 0年 : 炸 、生 化灾害 与 能源 危机 导致 了严 重的环境 危机 , 使
生态城实施方案
生态城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生态城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态城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本文将就生态城的实施方案进行具体探讨。
二、生态城规划。
1. 绿色交通规划。
生态城的交通规划应以绿色出行为导向,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使用。
同时,建设便捷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和步行街,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2. 生态建筑规划。
生态城的建筑规划应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采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材,建设绿色屋顶和墙体,提高建筑能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3. 生态景观规划。
生态城的景观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和景观美化,保护自然湿地和绿地,打造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环境。
三、生态城建设。
1. 生态城示范区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选取一片区域作为生态城示范区,进行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和改造,引导市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推广生态城的建设经验。
2. 生态城配套设施建设。
在生态城中建设生活配套设施,如生态学校、生态医院、生态超市等,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满足市民的需求,推动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城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生态城的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城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城效益。
1. 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城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2. 经济效益。
生态城建设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社会效益。
生态城建设能够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增加休闲娱乐的场所,增进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城:市长们关注的新课题
上海 、天津 、哈尔滨 、重 庆 、常州 、成
都 、秦 皇 岛 、 日照 、贵 阳 、唐 山 、襄 樊 、长春 、长沙等城市纷纷 提出要建设
可”原则 ,即住房 和城 乡建设 部副部长
仇保兴提 出的 “ 可复制 ,可持 续 ,可推
广” 。仇保兴认 为 ,生态 城建 设非常关 键 ,因为建筑领域 的节 能减排 ,首先在
建筑上 ,建筑是城市最基 本的细胞。第 二个体现在城市 的居住设 施 ,包括公共 交通 、供水 、供 电,都采取节 能减排 的 形式。第三个是必须对节 能设施有机结 合 ,产生共 同的效益 。使 每一 个城 市综 合达到风能 、太 阳能 、地热能 、各种生
生能源利用从常规4 %提高 ̄ 2%;废 J 10
代 这 个 名 词 诞 生 以来 ,关 于生 态 城 市 的
概念众说 纷纭。 “ 虽然没有确切定 义和
标准, ‘ 但 天人合一 ’的中国传统 生存
价值 标准借助现代的 ‘ 生态城 ’概 念得
物质能源 、可再生能源 的规模化 ,整个
城市是节约的城市。
中华建设 2 0 / 08 9
2 1
中 国生 态城 发 展模 式 需 具 备 “ 三
套系统的指标体系,包括1个详细的高 9
F 普通 指标 的 生 态 指 标 ,如 节 约 用 地 、 F 空 间可 达 性 、节 能 、可再 生 能 源 、 放 排 放 、水 消耗 、废 水 回 用 、废 气 物 循
利 用 、建 筑 垃 圾 再 利 用 、旧 村 改 造 、
“ 如果每一个生态城都 因为特殊 的
景 而 成 为 独 一 无 二 的 项 目,它 可 能 会
成功 ,但 是不一定具有可复制性 ”。
【可持续社区设计案例】哈马碧生态滨湖城
在该地区环境信息中心
GlashusEtt,安装着一个燃料电 池,能够通过燃料和空气产生 电能。
哈马碧模型
环境方案——给排水
1、哈马碧净水厂 哈马碧净水厂是一个实验
就近街区回收间 不适合投入就近楼宅垃圾投掷点的废 物,送到就近街区的回收间。属于这 类废物有;包装、器物废物、电子废 物和纺织物等。
就近地区的环保站 危险废物例如颜料、油漆和粘合剂残 留、指甲漆、溶解剂、电池和化学品 等,分拣后交给在GlashusEtt的环保 站,这也是本地区的环境信息中心。
哈马碧模型
哈马碧生态滨湖城
可持续社区案例分析
目录
• 一、案例概述 • • 二、一社、区案结例构概况 • 三、哈马碧模型 • 四、案例总结
一、案例概述
项目区位 开发背景 项目规模 项目宗旨
案例概述 项目区位和开发背景
哈马碧城区位
哈马碧(Hammarby)在 瑞典语中的意思是“临海而建 的城市”,它位于瑞典首都斯 德哥尔摩城区的东南部,这个 地区过去曾经是一处非法的小 型工业区和港口,有许多搭建 的临时建筑,垃圾遍地,污水 横流,土壤遭受严重工业废物 污染。
电车
交通走廊
四、案例总结
旧工业区的转型 成功要素 整合以实现可持续
案例总结 低效率工业区的成功转型
政府当时果断的将哈马碧原有 的工业区推倒重建是十分明智的。 因为在城市中,土地价值与区位的 关系十分密切。而当时哈马碧离斯 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距离是很近的, 政府将当时增长的住房需求在此解 决十分正确。同时,在对环境影响 很大的工业区的土地上建设可持续 社区,也表明了政府对可持续生活 的重视与决心。
生态葬实施方案
生态葬实施方案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葬礼方式的反思,生态葬作为一种新型的葬礼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生态葬是一种将遗体自然融入土壤的葬礼方式,通过植树、种花等方式,实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推行生态葬,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生态葬实施方案应当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生态葬的合法合规。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态葬的监管,规范生态葬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保障生态葬的安全和合理性。
其次,生态葬实施方案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生态葬地点。
生态葬地应当远离城市和居民区,避免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同时,生态葬地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以便于遗体的自然分解和植物生长。
另外,生态葬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遗体处理和葬礼仪式的具体安排。
对于遗体的处理,可以采用无棺木葬、骨灰撒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在葬礼仪式上,可以选择简约而庄重的方式,倡导环保理念,传达对逝者的追思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生态葬实施方案还需要充分考虑家属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引导和促进社会公众对生态葬的认知和接受。
同时,也要关注家属的情感需求,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服务,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生态葬的理念。
最后,生态葬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生态葬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生态葬地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生态葬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生态葬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科学合理地推行生态葬,才能实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后人留下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态葬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葬礼方式。
树葬生态葬实施方案
树葬生态葬实施方案树葬,作为一种生态葬的方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相比传统的土葬和火化,树葬更加环保、生态,并且能够为逝者提供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安息之地。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实施树葬,我们制定了以下树葬生态葬实施方案。
首先,选择合适的树葬地点至关重要。
树葬地点应当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尽量远离工业区和污染源,以保证逝者的长久安宁。
同时,树葬地点的管理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的环保法规和规定,保证墓地的环境卫生和生态平衡。
其次,树葬的具体实施需要与当地的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合作。
在选择树葬地点的过程中,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和认可,确保树葬的实施符合法律法规,并且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殡葬服务机构进行合作,确保树葬的实施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定。
另外,树葬的具体操作也需要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在树葬地点的选择和准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树葬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同时,也需要对树葬的管理和维护进行规范,包括树木的养护、墓地的清洁和环境的保护等方面,以保证树葬能够长期稳定地存在并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最后,树葬的推广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包括宣传册、网络平台、宣传片等,向社会公众介绍树葬的概念、优势和实施方式,增强公众对树葬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树葬的普及和推广。
综上所述,树葬生态葬实施方案需要从选择地点、合作机构、操作规范和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安排,才能够有效地推进树葬的实施和推广,为逝者提供更加环保、生态的安息之地。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树葬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为社会和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中国生态城镇在发展(上篇)
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中国生态城镇在发展(上篇)于立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 虽然二氧化碳是否是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全球气候在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遭受破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面临耗尽,这些问题是由于过去近200年来工业的发展及其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以及污染所造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于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对中国生态城镇发展中问题的分析(下篇) [J], 于立
2.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评析 [J], 于立
3.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J], 于立
4.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J],
5.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以中国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理念创新为例 [J], 刘翔;王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保生态葬模式 措施
环保生态葬模式:措施背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土葬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生态葬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问题日趋突出的情况下,生态葬模式也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种新型葬礼方式。
环保生态葬模式的出现既是顺应时代潮流,也是为了将人们传统的葬礼模式与环保相结合,打造一个更为绿色、低碳的生态葬化模式。
措施1. 生态葬墓生态葬墓是环保生态葬模式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墓葬,生态葬墓可以让逝者安息在大自然中,消除环境污染的恶果。
生态葬墓地一般需要在开阔的山林、森林、草地等自然环境中,自然腐败、养分循环,或者通过人工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2. 相关法律法规要想普及环保生态葬模式,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
在国内,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如《殡葬管理条例》和《城市绿化条例》,明确了环保生态葬措施的规定,促进了环保生态葬发展。
3. 培育生态葬业发展环保生态葬模式需要企业和机构的配合实现,我们需要在现有的殡葬行业中培育新型的生态葬企业,以推动环保生态葬模式的发展。
同时,需注重培养专业生态葬从业人员,立足于生态环保和良好业务基础,保障生态葬的顺畅实施。
4. 推广环保生态葬理念推广环保生态葬的理念,加强社会宣传意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立在线服务,更好地普及并推广环保生态葬模式。
结论环保生态葬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它能够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效果。
措施中提到了需要我们在法制、企业、社会宣传、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力保生态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运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共生。
生态安葬 情况汇报
生态安葬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葬礼方式的反思,生态安葬作为一种新型的葬礼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生态安葬是指将逝者遗体以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在自然环境中完成葬礼仪式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对生态安葬的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广这种新型的葬礼方式。
首先,生态安葬的方式多样。
目前,生态安葬的方式主要包括树葬、水葬和火葬等。
树葬是将逝者遗体进行火化后,将骨灰埋葬在树下,让树木吸收养分,成为树木的一部分;水葬是将逝者骨灰撒入水中,让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火葬是将逝者遗体进行火化,将骨灰撒入大自然中。
这些方式都能够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现代社会对环保的要求。
其次,生态安葬的优势显著。
与传统的土葬方式相比,生态安葬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生态安葬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开发和占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其次,生态安葬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传统葬礼方式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再次,生态安葬有利于传承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因此,生态安葬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生态安葬的推广面临一些挑战。
虽然生态安葬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在传统观念和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一些人仍然持守传统观念,对生态安葬存在误解和排斥;同时,一些地区的法律法规对生态安葬的规范和管理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因此,推广生态安葬仍需克服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生态安葬,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管理,提高人们对生态安葬的认识和接受度。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推广生态安葬,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选择这种对环境友好的葬礼方式。
综上所述,生态安葬作为一种新型的葬礼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优势和挑战,积极推广生态安葬,为保护环境、传承生态文明理念作出积极的贡献。
树葬可行性报告
树葬可行性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葬礼方式的反思,树葬作为一种新型的葬礼方式逐渐受到关注。
树葬是指将逝者遗体进行火化后,将骨灰混入土壤,然后埋葬在特定区域并种植一棵树作为纪念。
这种方式既能缓解传统墓地资源紧张的问题,又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本报告旨在探讨树葬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可行性,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二、可行性分析1. 社会接受度树葬作为一种新型葬礼方式,需要社会对其进行接受和认可。
目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支持树葬这种绿色环保的葬礼方式。
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树葬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因此,从社会接受度来看,树葬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生态环境影响树葬作为一种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葬礼方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通过栽种树木来纪念逝者,不仅可以增加绿化覆盖率,还能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生态平衡。
另外,树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更加合理和节约,避免了传统墓地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
因此,从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树葬具有可行性。
3. 法律法规支持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树葬已经被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这为树葬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法律法规支持的前提下,树葬的可行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优势分析1. 节约土地资源传统墓地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树葬则可以通过种植树木的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2. 环保节地树葬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葬礼方式,通过将逝者骨灰混入土壤并种植树木,实现了逝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3. 社会纪念意义树葬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纪念,也是对生命的延续和传承。
种植一棵树木作为纪念,代代相传,永远铭记在心。
四、挑战分析1. 文化传统影响树葬作为一种新型葬礼方式,与传统的葬礼文化有所不同,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其推广和接受存在一定困难。
2. 宗教信仰差异在一些宗教信仰较为严格的地区,树葬可能会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和影响,需要在推广过程中注意尊重和考虑各种宗教信仰的差异。
树葬活动策划方案
树葬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展,传统的土地葬殡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土地葬殡模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因此,树葬作为一种环保、节约资源的新型葬殡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接受。
树葬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葬殡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树葬有利于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从而缓解土地紧张的问题。
其次,树葬可以促进森林的生长和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最后,树葬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树葬这一独特形式来宣传环保理念,传递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倡导人们采用树葬方式进行葬殡,以此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目标1. 宣传环保理念:通过树葬活动,向公众传递环保理念,引导人们关注生态环境,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2. 推广树葬方式:通过树葬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人了解树葬模式,接受并采用树葬方式进行葬殡。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借助树葬活动的契机,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社会责任感。
4. 提升品牌形象:通过树葬活动,提升组织或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活动策划1.活动主题确定树葬活动的主题应围绕“生态环保、尊重生命、珍惜资源”等方面展开。
例如,主题可以是“绿色生命,永恒记忆”。
2.活动时间确定树葬活动的时间应结合季节因素和气候条件进行选择,避免极端天气的影响。
可以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因为这两个季节气温适宜,适合户外活动。
3.活动地点确定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树葬的场地作为活动地点。
这样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愉悦的葬殡环境,增强活动的效果。
4.活动内容安排(1)开幕式:在活动开始前举行隆重的开幕仪式,可以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并发表演讲,介绍树葬的优势和意义。
(2)树葬礼仪:组织专业人员对参与者进行树葬礼仪指导,在树葬区域培训参与者,让他们了解树葬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殡式之路初探张文波卢欣艳(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经过人类的肆意扩张,现有人类自然与社会属性都遭到威胁。
唯有人类活动满足生态规律才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回归,生态城市才是人类社会属性的生存出路。
未来生态城市发展之路,返璞归真自然先行,生态经济民生紧随其后。
生态自然关系环环相扣,人类经历从生至死生命之路,尸体的“回归”作为自然循环重要性不容小觑。
死亡只是灵魂的终结,而肉体将持续参与自然的轮回。
处于食物链中消费者的人类尸体“回归”过程理应遵循的自然规律。
在人类扰动造成野生动物的灭绝、饲养动物直接食用,我国对尸体处理方式以火葬为主大环境下,这些行为都截断食物链的分解回归过程。
人类不得不以人类本身弥补缺失的食物链。
从现有众多殡葬方式选取既要符合人类感情又满足生态环境食物链的角度的需要双重角度认真审视现代殡葬方式,建议生态城市可以采用节约型生态土葬、冰葬、水葬多种殡葬方式并行,既可满足人们情感表达,又能不损坏生态食物链循环过程。
火葬逐渐退出现有的殡式。
在这种并行的绿色生态殡葬体制下,人们回归到既往殡式模式,满足人们对肉体归属的美好期望,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和谐自然社会。
关键字:生态城,殡葬,尸体,食物链人是什么?什么是人?人从那里来?人到那里去?什么是活人?什么是死人?生的意义在那里?死的归宿是什么?对这些简单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对人来讲就没有停止过,也没有统一过。
正因为此,人类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
生死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但生有何欢,死有何苦,人们同样不能确切的被告之。
人们即不能控制自己何时生,也不能控制自己何时死。
生死这两件人生最重要的事,都不是人自己安排的,是在一种无奈中被动的接受的安排。
是谁安排了这一切,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人们还不能有信服的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今天实证主义科学体系还不能证明灵魂的存在,也不能证明灵魂的不存在,更不能证明灵魂存在的形式。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明天生活的美好向往成为人们生存的动力,是人类对肉体与灵魂的认知成为了人类信仰的源泉。
这种对未来的状态的未知性,特别是对死后状态的不确定性,给了人们对死后的状态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就产生了众多的对死后遗体的处理方法。
无论人们多么厌恶和畏惧死亡,人们都不可能回避它,没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讲,死亡代表着人的生活在地球上的终结,是每一位活着的人情感所不愿接受的残酷事实。
中国人意识中受到中国五千年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事死如事生”、“孝道”、“天堂”、“地狱”、“灵魂不灭”、“转生”与“轮回”的种种认识,使传统的中国人对死的重视甚至大于生。
生物学的角度看待死亡问题,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分离,而肉体将安照物质不灭的原则,成为尘归尘土归土的生态循环中一个部分。
正如马克思说过:“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情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所有动植物一样,有他们在自然界中的合理的位置,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节。
”而灵魂将安照信息永存的定律,进入信息与精神的轮回之中。
也就是说,人类作为智慧型动物,只有从人类意识与生物学双向考虑,才是人类灵魂和肉体的出发点和归属地。
1生态葬法提议背景无论人活着还是死亡都会存在于地球,人类不过是是自然规律下的微小产物,自然界中自然循环组成部分。
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高度尤为重要。
唯一的地球在人类无知破坏下满目苍痍。
据瑞士再保险公司指出2010截至11月30日,有近26万人死于天灾,2009年则为1.5万人。
这些惊人的数据足以让人们警觉,地球以自然灾害的方式向人类敲响警钟。
生态还是死态,最终心态却是关键(张文波,2010)。
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向人类都处在活着还是灭亡的转捩点。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生物都应遵循生态规律。
目前的地球自然生态状况,由于过分人为扰动下,部分野生物种灭绝,豢养动物人类直接食用,人类尸体火葬,人为地截断了食物链循环。
食物链网状结构破坏严重、岌岌可危。
人类社会属性中城市作为人类群居生存的一种生活结构和模式,同样应该遵循生态规律。
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类无限制肆意的扩张土地,走在城市化的快行道上,人们单纯的将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殊不知在人类为自己发展之路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的定时炸弹。
自然利用自然灾害向人类发出了警示,在此人类活着还是灭亡的关键时刻。
人类拯救自己,就必须拯救生态,而人类的心态决定了人类的态度和未来走向。
人居城市的走向和定位决定人类的未来命运。
生态城市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有可能成为人类自救的最后一棵稻草。
生态城市中人们遵循“道法自然”生态原则,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生死之道。
在这种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动物肉体参与分解回归回馈自然过程背景下虽然“回归”生态循环中只是微小的环节,却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环节。
人们把自己推到了解救生态循环的风头浪尖。
死后的尸体何去何从,城市中的人们的尸体的葬式更成为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自然和社会问题。
我们总是自诩人类具有高级智慧,为自己过去愚蠢的行径埋单!动物肉体为自然界提供食物链和营养流这个功能只能转嫁于大量存在的人类。
人的肉体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能通过尸体完成“尘归尘”的生态轮回之路,挽救食物链,挽救人类自己。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无法接受赤裸裸的参与生态轮回之路,只有寻求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情感契合点,殡式革命是人类生存无法逃避的现实。
未来生态城市发展之路,返璞归真自然先行。
践行生态城市理念之路,履行生态规律之道。
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故去人的真正享受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和民生之路,找到人类肉体和心灵真正的归属地。
2各种葬法对环境的影响2.1尸体在食物链的重要作用整个地球上,存在着数量繁多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为地球带来了活力、生的气息。
每一种生物在地球上都有一个固有的定位,生态位。
这些生物体都是通过被食这个过程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就是食物网。
食物网由单个的食物链构成。
食物链概念由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与1927年首次提出(李俊清,2002),是在生态系统中贮存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递。
食物链具有广泛联系性,无论是哪种物种灭绝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食物链不仅是食物的路径,更是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传递过程。
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系统中根据职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为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完成无机物制造营养物质的自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生命活动的能源。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
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主要指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以腐食为生的生物,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成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现在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直接导致多种野生物种的灭绝,食物链断裂缺失。
人工饲养的动物大多都直接经过人体自身吃这个过程吸收。
动物残体为自然界提供的食物链和营养流被截断。
人类有责任为自己过去行径埋单。
人类属于消费者,是以其他生物或者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当人类死后,尸体从消费链进入分解链,此时分解者将尸体“复杂有机物——简单有机物——无机物质”的分解,回归到环境中丰富了土壤的肥力,再次被生产生者再次利用。
2.2葬法的种只有满足情感和环境的双重要求,才能圆满推动殡葬文化走向下一个文明。
殡葬发展之初,究其原因,首先是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
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对弃尸已经无法容忍,从而产生殡葬。
这种主要为了生者满足生者的社会心理需求。
其次弃尸于自然,任其腐烂,破坏自然环境,极易引发疫病流行。
最后是与社会联系需求,在重要季节和节日表达对祖先的追思,祭奠过程是对横向和纵向人际关系重要纽带。
人类历史过程,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形态,经历过众多民族,葬法更是多种多样,包括: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和其他葬式等等。
2.2.1土葬土葬,土葬最早记载在周礼中“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阴下为野土,其气发于上为昭明”。
在礼运中也记载“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土葬是中国人民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许波宏,1996)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中流传来的殡葬方式。
传统土葬整个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土地占用耕地面积过大,耗费木材,对资源浪费极大。
这正是国家推进火葬的重要原因。
2.2.2火葬火葬,在庄子•逸篇中记载着“羌人死,焚而扬其灰”;列子中同样记录了:秦之西有仪渠治国,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重则烟上,谓之登遐。
上述火葬多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葬法。
现代实施的火葬是我国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在城市殡葬方式以火葬占绝大多数。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社会的进步,却带来了生态的倒退。
2.2.3天葬天葬,流行于我国藏族地区,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裕固族、畲族等也有天葬习俗。
天葬在我国藏族中为一般人选择的殡葬方式(西藏文化),尸体运到天葬场后,人死之后将尸体卷曲成胎儿状态,用绳子拢住,在家停放三天之后,由天葬师亲自操刀,先点燃“桑”烟,引来鹰鹫,接着用专用长刀从背部开刀,去其肌肉,混入糌粑,抛洒鹰鹫,食净为吉祥。
这种殡葬方式一般在山顶进行,不占用耕地,整个过程没有资源的浪费。
然而由于汉族人民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死者理应保留全尸,这种殡葬方式在汉族传统眼中,粗俗而野蛮,更是天下之大不孝。
这种葬式需要专业的操刀者,葬式遭到巨大人们抵触情绪,推广难度大,故舍之。
2.2.4水葬水葬,早在《南史•扶南国传》中:“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
”水葬一般流行于藏族、门巴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一种卑贱的葬仪。
传统水葬的形式多样,主要是指尸体直接投入江河的做法,主要存在于藏族、门巴族、傣族几个少数民族中,这些民族生存地依附于大江,特定的地理条件成就了他们水源崇拜,认为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死之后要归于源头。
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肉体在江河漂流,为鱼类和其他菌类提供食物。
现代水葬,据2007年8月4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由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一家公司推出“绿色水葬”,并注册商标为“生命轮回”。
这种殡葬方式将人的遗体被装入丝质棺材,放入到特制密闭舱。
根据密封舱自动测出遗体重量,在密封舱连有两根水管,分别输入水和碱性的氢氧化钾,把遗体浸没。
密封舱加热至150摄氏度,两三小时后遗体变为液体和松软的白色钙质粉末。
最后这些钙质粉末被作为“骨灰”交还给逝者亲属保存。
从生化角度来看,“生命轮回”过程与自然分解原理类似,只是分解速度被人为加快。
2.2.5冰葬冰葬并非字面上的使用冰块将尸体冷冻封存,而是使用液态氮在低温条件冷冻尸体。
冰葬由瑞典普罗马萨公司在2005年研发此种葬式,在实施过程中最关键步骤就是尽早将尸体冷藏,尸体放置于零下18摄氏度的冰格内,接着浸在温度为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使尸身变干变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