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儿童常见症状的鉴别与处理

儿童常见症状的鉴别与处理

儿童常见症状的鉴别与处理一、发热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见于各种全身性和(或)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

在安静状态下,体温一般恒定。

正常肛温36.9~37.5度,深部的温度较体表温度为高,而且稳定。

体温呈明显昼夜波动:清晨最低,白天逐渐稍升,而以晚上最高,但一日之差不超过1度。

发热是小儿很多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对疾病的反射性反应,是人体对感染的防御性反应,能刺激机体的抗病解毒功能,抵抗病菌的侵袭,促进康复。

热度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平行。

如婴儿患感冒或幼儿急疹等疾病,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左右,但患儿一般情况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

正常体温36~37.4℃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1、降低高热,减少机体消耗。

2、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3、对某些危重病例(如乙型脑炎、中毒型痢疾、重症肺炎等),积极的退热处理对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

发热的观察1.精神状态 2.面色 3.呼吸 4.其他伴随症状:呕吐、头痛、皮疹处理措施1.通风散热2.多饮水,饮食清淡、宜消化3.体温超过39度(既往有高热惊厥史,发热初期即需给药)给退热剂。

4.至少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二、惊厥定义:是最常见的一类不随意运动,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是儿科常见而重要的急症,重者发生窒息,甚至死亡或导致后遗症。

多见于5~6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个月~3岁小儿,小儿的发病率约高10倍,为5%~10%,病因分为感染与非感染两大类惊厥先兆:见到下列临床征象的任何一项,应警惕惊厥的发作: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

临床症状:多数为骤然发作。

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儿科常见病的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病的鉴别诊断

一、肺炎1.急性支气管炎: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全身状况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多不固定,随咳嗽而改变。

X线示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

若鉴别困难,则按肺炎处理。

2.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可有肺不张和肺气肿,可资鉴别。

若病程迁延,有继发感染则类似肺炎或合并肺炎,需鉴别。

3.支气管哮喘:儿童哮喘可无明显喘息发作,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X线示肺纹理增多、排列紊乱和肺气肿,易于本病混淆。

患儿具有过敏体质,肺功能检查及激发和舒张试验有助于鉴别。

4.肺结核:一般有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示肺部有结核病灶可资鉴别。

粟粒性肺结核可有气促和发绀,从而与肺炎极其相似,但肺部啰音不明显。

5.胃食道反流:反流物刺激咽部黏膜可引起咽喉炎,出现声嘶,咽部不适或异物感。

吸入呼吸道可发生咳嗽、哮喘,这种哮喘无季节性,常在夜间发生阵发性咳嗽和气喘。

个别患者反复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出现肺纤维化。

肺炎病原学鉴别:1.病毒性肺炎:多数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为间质性病变,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CRP正常或轻微升高,肺部啰音出现较晚。

2.细菌性肺炎:多数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水泡音,胸片可见斑片状影,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RP升高。

3.肺炎支原体肺炎:常有发热、刺激性干咳为突出特点,肺部体征往往不明显,mp-IgM(+)部分患儿多器官功能受累,如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脑膜炎等。

可直接肺外症状起病,也可伴有呼吸道症状,X线表现多样。

4.衣原体肺炎:常有发热、刺激性咳嗽,常伴有其他气管受累,血沉增快。

5.肺结核:常伴有低热、盗汗,结核杆菌接触史。

6.金葡菌肺炎:冬春季节多发,化脓性渗出或脓肿形成,起病急,进展快,呈弛张型高热,中毒症状吗,明显,肺部体征出现较早,易发生循环、神经、胃肠功能障碍。

X线可见脓肿、脓气胸、肺大泡。

7.腺病毒肺炎:3.7型腺病毒是主要病原体,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炎和肺泡间质炎症,严重者引起气管官腔鼻塞,多见于6月-1岁儿童。

儿科疾病常用鉴别诊断

儿科疾病常用鉴别诊断

肠道病毒感染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咽峡炎、风疹、水痘相鉴别,1、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以散发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见疱疹;2、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腺、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3、风疹:该病全身症状较轻,有皮肤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颈后淋巴结伴触痛,发热半日至1日出疹;4、水痘:躯干部多见,呈向心性分布,水痘皮疹常分批陆续出现,发疹的第2~3日后,同一部位常见有斑丘疹、水疱、结痂各阶段的皮疹,伴有瘙痒。

肺炎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相鉴别,1、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肺部以干啰音为主,粗湿啰音不固定,可发展为肺炎,症状严重者应按肺炎处理;2、肺结核:婴幼儿临床症状可与肺炎相似,但肺部啰音不明显,可根据肺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等进行鉴别;3、支气管异物:吸入异物后可继发肺部炎症,根据异物吸入史,突然发作的呛咳及胸部X线改变可鉴别,纤维镜有助于诊断。

副鼻窦炎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慢性鼻炎、神经性头痛相鉴别,1、慢性鼻炎:流鼻涕不呈绿脓性,亦无臭味,故观察鼻涕的性质始鉴别关键,拍摄X光片检查可准确无误,慢性鼻炎病变局限于鼻腔,而慢性鼻窦炎则鼻窦内可见有炎性病变;2、神经性头痛:这种病人没有鼻部症状,故从表现及拍X光片即可加以鉴别。

腹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生理性腹泻、急性坏死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1、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母乳喂养儿,此类小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

生后不久大便次数即较多且稀薄,呈黄绿色,不伴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大便及逐渐转为正常;2、急性坏死性肠炎:本病具有腹痛、腹胀、便血、高热及呕吐等五大症状,早期大便呈黄稀便,以后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隐血试验阳性,腹胀多较严重,全身中毒症状重,早期出现休克,甚至昏迷;3、细菌性痢疾:常有菌痢接触史或饮食不洁史,临床表现与侵袭性细菌肠炎类似,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细菌培养为痢疾杆菌。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预防措施培训

儿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预防措施培训

质。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儿童体检,监测生长发育状况 ,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注意观察儿童日常表现,如出现异常症 状应及时就医。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记录生长发育过程 和疾病治疗情况,为后续医疗提供参考

05 培训总结与展望
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收集 参训医生对培训内容、形式和效 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完善培
减少误诊的措施
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加 强临床思维训练、完善诊 断流程等。
03 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医生会开具相应 的药物处方。
药物治疗需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 式。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 。
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02 03
加强沟通协作
在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应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 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与其他科室和专家进行协作,共同为 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重视预防保健
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重视预防保健工 作,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健康知识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 自我保健能力。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 检查,包括身高、体重 、心肺听诊、腹部触诊
等。
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血 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等实验室检查,以辅
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X线 、超声、CT等影像学检
查,以进一步确诊。
诊断工具与技术
01
02
03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

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一、引言:重要性和背景说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是儿科医生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明确儿童患者的症状,并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提供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方案至关重要。

然而,在儿科疾病中,症状表现多样,复杂度高,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二、儿童常见症状的分类1. 呼吸系统症状2. 消化系统症状3. 神经系统症状4. 心血管系统症状5. 皮肤和黏膜症状6. 泌尿系统症状7. 其他系统症状三、儿童常见疾病与症状的对应关系1. 上呼吸道感染与发热、咳嗽、鼻塞的关系2. 腹泻与腹痛、呕吐的关系3. 癫痫与抽搐、意识障碍的关系4. 先天性心脏病与心悸、呼吸困难的关系5. 扁桃体炎与咽痛、吞咽困难的关系6. 肾盂肾炎与尿频、尿急的关系四、儿科症状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个人史、家族史、孕期史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儿童的各系统器官,包括外观、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心肺、腹部等。

3. 实验室检查:根据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4. 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X线、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5. 诊断与治疗: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儿童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常见症状的分类和与疾病的对应关系,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为儿科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依据。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也需要特别关注,以避免对正常生理变化的误诊。

六、总结与回顾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是儿科医生必备的重要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常见症状的分类和与疾病的对应关系,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儿科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从而为患儿提供最佳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THANKS
感谢观看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 断
目录
• 儿科常见疾病概述 • 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 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 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 儿科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 • 儿科常见免疫系统疾病
01
儿科常见疾病概述
儿科疾病的特点
01
02
03
发病急、进展快
儿科疾病常常发病突然, 病情变化迅速,需要及时 诊断和治疗。
04
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
总结词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抽搐。
详细描述
癫痫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包括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癫痫的诊断需要 结合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癫痫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酮饮食等。
脑性瘫痪
总结词
胃炎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
详细描述
胃炎可能是由于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反应等原因导致。治疗胃炎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整,避免刺激性食 物。
总结词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和腹部肿 块等症状。
详细描述
肠套叠通常发生在婴幼儿期,可能是由于肠道蠕动异常、肠道 炎症等原因导致。治疗肠套叠需要尽早进行空气灌肠或手术治 疗,以避免肠道坏死和危及生命。
菌感染的再次发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
要点一
总结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全身多个 器官和系统的炎症。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包括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疲劳、 发热等,其中肾脏受累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诊断系统 性红斑狼疮需要进行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 体检测,以及肾脏功能和尿液检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同时需要控制疾病活动 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肺炎合并左侧胸腔积液据其为学龄儿童,临床以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查体左肺叩实音,双肺呼吸音粗,左肺呼吸音减低,胸片提示左下肺野见密度均匀密度增高影,呈外高内低弧形凹面,左膈面及左侧肋膈角消失上缘约平第9前肋水平,故考虑肺炎合并左侧胸腔积液诊断成立,分析原因如下:(一)感染因素:1.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学龄儿童,临床以咳嗽伴中低热为主要表现,肺部体征不明显,外周血象不高,中性为主,胸片提示胸腔积液,应考虑支原体感染可能,入院后完善肺炎支原体抗体等协助诊断。

2.结核感染:据其为学龄儿童,病史10天,以咳嗽、中低热为主要表现,近10天有乏力,体形消瘦,肺部体征不明显,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胸片提示胸腔积液,外周血象不高,应考虑结核感染可能,但患儿无明确结核接触史,卡疤阳性,胸片未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目前诊断依据不足,入院后可完善PPD试验,必要时行肺CT等协助诊断。

3.细菌感染:患儿为学龄儿童,临床以发热伴咳嗽为主要表现,胸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也应考虑细菌感染可能,待入院后完善血常规、CRP以及痰培养等协助诊断。

4.病毒感染:患儿为学龄儿童,临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无明显喘憋以及呼吸困难,白细胞分类以中性为主,考虑病毒感染可能不大,必要时完善胸腔积液相关病原学检查协诊。

(二)非感染因素: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硬皮病、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等均可引起胸腔积液,同时应伴有原发疾病表现如皮疹,关节炎,血液系统受损,鼻窦炎、尿道炎等,若不并发感染,胸片一般无明确片影,肺部无明显干湿罗音,且多表现为双侧胸腔积液,这与本患儿病情不符,可进一步观察,必要时行相关检查协诊。

2.肿瘤:原发或转移性胸膜肿瘤均可引起胸腔积液,一般伴有局部胸痛,原发肿瘤症状、及纳差、消瘦、乏力、低热等恶液质表现,本患儿病程10天,以咳嗽、发热为主要表现,目前病史短,无其它相关表现,该类诊断依据不足,可予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纤支镜检查、胸部CT等鉴别。

儿科常用鉴别诊断Microsoft Word 文档

儿科常用鉴别诊断Microsoft Word 文档

1、轮状病毒性肠炎:是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解黄色稀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量多,部分可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多数伴有发热,50%患儿早期可出现呼吸道症状。

该患儿病初以流涕、发热为表现,继之出现腹泻、呕吐,故需警惕该病,进一步完善大便轮状病毒明确或除外。

2、咽-结合膜热:为腺病毒感染所致,多以发热、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及结膜炎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本次患儿症状与该病不符,目前不考虑该病。

3、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并感染:如支气管软化、狭窄、分支异常等,常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息、气急、阻塞性呼吸苦难等,可伴有喘鸣、喂养困哪、生长发育迟缓;胸部CT及气道三维重建可助诊,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

4、支气管哮喘: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点,常在夜间与清晨发作,胸片可正常,或有肺气肿、支气管周围间质浸润及肺不张。

患儿病程中以咳嗽、喉间痰响、口唇青紫为主要表现,故需警惕,但患儿既往无咳喘病史,且家族中无支气管哮喘病史,故不考虑该病,必要时转上一级医院行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明确。

5、肺结核:该病是原发性肺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患儿一般有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肺部原发病灶多发生于右侧,肺上叶底部和下叶的上部,近胸膜处。

主要表现为盗汗、食欲不振、咳嗽、面色苍白、气促、发绀等,X线示肺部有结核病灶可鉴别。

患儿系11月婴儿,病程中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需警惕,但患儿已接种卡介苗,否认结核接触史,无盗汗、发热、体重减轻等结核中毒症状,胸片未提示结合感染,故暂不考虑,必要时进一步完善结核菌素试验等除外。

6、支气管肺炎:该病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泡炎症引起通气和换气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病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固定中细湿罗音,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见肺纹理增强,透光度减低,以后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影,或融合成大片状阴影,甚至波及节段,可有肺气肿、肺部张。

儿科常见的皮疹疾病及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的皮疹疾病及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的皮疹疾病及鉴别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儿科皮疹疾病概述 • 常见儿科皮疹疾病 • 鉴别诊断方法和步骤 • 鉴别诊断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儿科皮疹疾病概述
皮疹的定义和分类
皮疹
皮肤表面出现异常的形状、颜色 、质地改变,伴有或不伴有其他 症状。
分类
感染性皮疹、变态反应性皮疹、 自身免疫性皮疹、肿瘤性皮疹等 。
根据需要,进行特殊实验室检查,如免疫学检查、组织病理 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 解皮疹病变部位及性质。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组织的病变,为鉴别诊断提供 重要依据。
04
鉴别诊断案例分析
案例一:幼儿急疹与麻疹的鉴别诊断
幼儿急疹
由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6-18个月大的婴儿,表现为突然高热,持续3-5天后退热,出现红色斑丘疹,主要分布 在躯干和臀部,持续1-2天后消退,无脱屑和色素沉着。
VS
荨麻疹
由过敏反应引起,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色 或白色风团等皮疹,大小不等、形态不规 则,可伴有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儿科常见的皮疹疾病包括湿疹、 荨麻疹、水痘、猩红热等,每种 疾病具有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
和治疗方法。
皮疹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于准确诊 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需要综合考 虑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
详细描述
水痘的典型特征是红色斑疹、丘疹和水疱,通常在躯干和头部出现。水疱在几 天内干燥并结痂,然后脱落。水痘通常在2周内痊愈,但可能伴随疼痛和瘙痒。
风疹
总结词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轻度发热、头痛、咳嗽和红疹。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第一节 发热的鉴别诊断
慢性低热鉴别诊断
第一节 发热的鉴别诊断
引起慢性低热 的疾病1
感染性疾病
结核病,包括肺外结核 扁桃体炎 淋巴腺炎 鼻窦炎 龋齿 牙龈脓肿 肛周脓肿 链球菌感染后综合征及其它感染后发热
第一节 发热的鉴别诊断
引起慢性低热 的疾病2
非感染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尿崩症 风湿性疾病 炎性肠病(克隆病及溃疡性结肠炎) 血液病 蛋白质摄入过高及测试体温时间过长 环境因素 运动
儿童常见呕吐原因有肠炎、细菌性痢疾、病 毒性肝炎、肠寄生虫、消化道异物、阑尾炎、 腹膜炎、胰腺炎、机械或功能性肠梗阻而引 起呕吐。
强迫小儿进食有时也可诱发呕吐第。二节 呕吐的鉴别诊断
引起呕吐的 常见疾病有:
感染性疾病
感染是引起呕吐最常见的原因
败血症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扁桃体炎 中耳炎 肺炎 泌尿感染
后天性:有各种病因的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 炎、间质性肺炎、过敏性肺炎、肺不张、肺大 泡、肺水肿、肺脓疡、支气管扩张、肺出血、 肺栓塞、成人型呼吸困难综合征等;
其它: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特发性肺含铁 血黄素沉着症、肺泡蛋白沉积症及肺部肿瘤、 风湿性疾病或结节病等。
第三节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呼吸系疾病
第三节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精神因素
如过度换气综合征,多见于女性青少年, 自觉憋气、头晕、乏力焦虑。
第三节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
青紫的鉴别诊断
中心性青紫
右向左分流的心血管疾病:即静脉血通过分流混入 动脉血中,使动脉管炎血氧分压及饱和度降低而出 现青紫。
大动脉转位 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单心房 单心室 动脉总干 完全性肺静脉连接异常 持续胎儿循环及动静脉瘘等。

儿科常见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鉴别诊断

儿科各种常见病鉴别诊断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多在6个月至3岁之间,70﹪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多数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其他形式。

发作后无患儿除原发病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癫痫:是脑部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反复发作性异常放电引起相应的突发性和一过性脑功能障碍。

癫痫发作大多短暂并有自限性,由于异常放电所累及的脑功能区不同,临床可有多种发作表现,包括局灶性或全身性的运动、感觉异常,或是行为认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偏头痛:本病是小儿时期反复头痛发作的主要病因,典型偏头痛主要表现为视觉先兆、偏侧性头痛、呕吐、腹痛和嗜睡等。

儿童却以普通型偏头痛多见,无先兆,头痛部位也不固定,患儿常有偏头痛家族史,易伴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本病多发病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年龄为2-6个月,发病与该年龄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有关。

微小的管腔易由黏液分泌物、水肿及肌收缩而发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气肿或肺不张。

临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认为是特殊类型的肺炎,有人称为喘憋性肺炎。

主要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acytial virus,RSV)感染,副流感病毒,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

因小婴儿解剖特点气道狭窄又无力咳嗽,故痰液梗阻气道是6个月龄以下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特点,且抵抗力低下,炎症很容易扩散,机体肺外脏器易出现并发症,危险性较大,故临床治疗时必须高度重视。

毛支治疗:据其特点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①增加空气湿度和雾化吸入化痰药物极为重要,可以有效地稀释痰液便于小儿咳出或吸引器吸出痰液,从而有效解除气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减轻肺气肿肺不张。

②体位摆放易抬高头部与胸部,以减轻呼吸困难,改善缺氧状态。

③加强护理,开窗通风,使空气清新,保持适宜的空气温度及相对湿度。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整理课件
临床表现
㈠病毒性脑膜炎
• 起病急,先有上感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 症状: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发热前或发病时有皮疹。 • 年长儿有头痛、眼球后痛、颈背、下肢痛,畏光,感觉过敏;婴儿烦躁不安,易激惹
。意识多不受累,少有惊厥发作。有颈项强直,但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 病程1-2周。 ㈡病毒性脑炎
• 反复惊厥发作(全部性或局灶性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肌阵挛),伴 或不伴发热
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
• 精神情绪异常:躁狂、幻觉、失语、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 伴发热或无热
其他
偏瘫、单瘫、四肢瘫或各种不自主运动。病变累及锥体束时出现阳性 病理征。病程大多2-3周,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
受累,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突然发生躯干共济失调。起病3天至1周出现,持续1周至数月 不等.
整理课件
弥漫性大脑病变
• 发热、惊厥反复发作(全身性、局限性、惊厥持续状态)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颅压增高 (并发脑疝: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偏瘫或肢 体瘫痪
整理课件
额叶皮层运动区
•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 (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
中度脱水。 •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
。 • 3.药物治疗 • (1)控制感染:秋季腹泻可选择抗病毒药三氮核苷唑;细菌性
肠炎用黄连素、头孢霉素类等。 • (2)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
时就诊,胎盘屏障存在,发生率低。 • b.羊水穿刺或宫内输血消毒不严时可致医源性感染。 • (2)产时感染 • a 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时细菌上行污染羊水。b 胎儿通过产道时吸入、吞入该处细菌使胎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综合治疗
针对儿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 性,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 式调整等。
预防为主
加强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 合理饮食和运动等,降低儿童
疾病的发生率。
02 儿科常见疾病的症状与表 现
发热
总结词
发热是儿科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详细描述
体格检查
观察患儿的外观和生长发育情况
01
检查患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评估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
02
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以了解患儿的基本生理状态。
检查患儿的皮肤、淋巴结、心肺等器官
03
通过触诊和听诊等方式,了解各器官的功能状况和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通过血常规、生化等检测, 了解患儿的血液成分和肝 肾功能等指标。
03 儿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
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病情变化等,以了解疾病的起因和进 展情况。
询问家族史和遗传史
了解患儿家族成员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或遗传性疾病,有助于判断疾 病的遗传性。
询问患儿的生活环境和习惯
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等,以了解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 导致疾病。
儿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contents
目录
• 儿科常见疾病概述 • 儿科常见疾病的症状与表现 • 儿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 儿科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案例 • 儿科疾病预防与保健
01 儿科常见疾病概述
儿科疾病的特点
01
02
03
发病急、进展快
儿科疾病常常发病突然, 病情变化迅速,需要及时 诊断和治疗。

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及注意

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及注意
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要点
预后指导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毒感染
2.病毒感染后并发细菌感染
3.婴幼儿呼吸道免疫特点
4.营养障碍性疾病
1.全身症状: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常伴拒食、呕吐、腹泻或便秘
2.体检:咽部充血
根据临床表现与体征可基本诊断。
需与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相鉴别。
3.胃肠道症状
根据喂养史及病史可基本诊断
需与感染性腹泻相鉴别
1.调整饮食
2.可用消化道粘膜保护剂
调整饮食
感染性腹泻
1.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
2.肠道内感染
肠道外感染
1.可有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2.大便镜检可有红、白细胞,血常规提示有感染
2.胃肠道症状
根据喂养史及大便镜检可基本诊断
需与非感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腹泻相鉴别
需与上感、支气管异物、毛细支气管炎等鉴别
1.控制感染:多为病毒感染,有时伴细菌感染
2.对症处理:一般不用镇咳药,可用化痰药
1.注意饮食及休息
2.增强机体抵抗力
3.防治病原体入侵
小儿肺炎
1.多为病毒感染
2.细菌感染,多继发于病毒感染
1.发热,热型不定
2.咳嗽
3.气促
4.精神萎靡、烦躁
5.肺部体征:闻及呼吸音粗糙,细湿啰音
1.注意饮食
2.加强护理
3.病原治疗
4.液体疗法
1.注意饮食及休息
2.增强机体抵抗力
3.防止病原体入侵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诊断不难
需与支气管炎、小儿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相鉴别

儿科鉴别诊断

儿科鉴别诊断

儿内科常见疾病之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支气管肺炎)1.支气管异物:本病亦有咳嗽,呈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一侧呼吸音减低(双肺呼吸音不对称),有异物吸入史,行胸部CT有助于鉴别2.支气管哮喘:本病亦有咳嗽伴气喘,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具有反复喘息史,肺部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者,一般有过敏史及家族史,可作出明确诊断。

3肺结核:患儿有预防接种史,无长期低热、盗汗,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不大,故可除外.鉴别诊断:(小儿腹泻)1.细菌性痢疾:亦属于婴儿肠病的一种,表现为除解粘液样外,亦有感染性中毒症状,大便检查可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明确.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表现为感染性中毒症状之外的腹胀、呕吐,解果酱样大便,行腹部平片示肠壁积气,肠管僵直,行腹部平片可明确诊断。

3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添加辅食后,大便转为正常.鉴别诊断:(手足口病)1.疱疹性口腔炎:有发热、拒食、流涎、口腔疱疹史,但该病不伴手足、臀部疱疹,考虑该病的可能性不大。

2.水痘:有低热、烦躁、全身皮肤同一时期出现不同形态皮疹,伴瘙痒,但该病口腔内不出现疱疹,可与之鉴别.3.脓疱疮:本病以夏季多见,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全身皮肤可见疱疹,疱疹中央破溃后有浓液流出,局部皮肤瘙痒,抗生素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脑干脑炎)1.颅内占位病变.: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等,经头颅CT或MRI检查可鉴别;抗体检查可鉴别;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1.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朴啉升高,血红蛋白电泳正常,铁剂治疗有效,可鉴别;2.传染性肝炎:地中海贫血可伴有肝脾肿大,黄疸,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易误诊为传染性肝炎。

但是通过慢性贫血病史,家族遗传性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可以鉴别。

儿童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儿童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二、发病机制
1. 内脏性腹痛 特点:①定位模糊,接近腹中线;②多为钝痛或绞痛;③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
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 2. 躯体性腹痛
特点:①定位准确,与病变部位一致;②剧烈而持续锐痛;③有压痛和反跳痛。 3. 感应性腹痛
也称牵涉痛、放射痛。特点: ①定位明确,与内脏性腹痛同时或相继发生;②疼痛剧 烈尖锐;③伴腹肌紧张及感觉过敏。
六、发热鉴别诊断流程图
皮疹
感染性发热
急性感染性 疾病 (急性感染 征象)
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 呼吸系统
发热
消化系统
非感染性发热
长期低热
(有定位症状与体征) 非典型感染性疾

(定位症状与体征不
出疹前1~2天出现Koplik’s 斑
皮疹向心性分布,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
➢ 伴随症状:有无发热、呕吐、排便及排气异常、黄疸、咳嗽、膀胱刺激征等。
三、诊断
3. 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以及表情和体位。 (2)腹部检查 ➢ 视诊:腹壁皮肤有无异常、腹部是否平坦、有无腹式呼吸受限、腹胀、腹壁外伤、腹壁肿块、胃
肠型和蠕动波等。 ➢ 触诊:非痛区逐步移向疼痛部位,确定腹痛的部位、范围、程度,确定压痛最大部位,有无腹膜
正 常
呼吸肌麻痹 有机磷中毒等
四、鉴别诊断流程图
发绀

生后头几小时口周和手足发绀
脉 血 氧 饱
肢体受压所致发绀 周围或局部发绀 上腔静脉梗阻
雷诺综合征等
心力衰竭
和 度 和 氧 分 压 降 低
惊厥时发生发绀
周 围 性
周围循环缓慢及静脉压增加致全身发绀 缩窄性心包炎 休克 剧哭发绀等

医院面试儿科专业知识

医院面试儿科专业知识

医院面试儿科专业知识引言面试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实习或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面试中,儿科专业知识是医生们必备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儿科专业知识的重要内容,帮助你在医院面试中脱颖而出。

儿科专业知识概述儿科专业是针对儿童的医学领域,其重点是研究和治疗儿童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儿科领域,医生需要掌握特定的专业知识。

儿科疾病常见症状及诊断发热儿童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许多儿科疾病的早期表现。

医生在面试中应了解发热的常见原因,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并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准确诊断和处理。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在儿童中非常常见,包括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

医生应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便在面试中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腹痛儿童腹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例如胃肠道感染、阑尾炎、肠道梗阻等。

医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特点,以便在面试中进行相应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等。

医生应了解这些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以便在面试中给予正确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儿科常见检查和治疗方法儿童体格检查儿童体格检查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医生需要熟悉儿童体格检查的步骤和技巧,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观察皮肤、眼底、听力、心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常用儿科药物医生在面试中需要了解常用的儿科药物,如退烧药、抗生素、止咳药等,以便在实践中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

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的营养和喂养是儿科专业的重要内容。

医生需要了解婴儿和儿童的营养需求、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方法、添加辅食的时机和注意事项等。

儿科专业的沟通技巧医生在面试中除了需要掌握儿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以下是一些在与儿童及其家长交流中常用的技巧:•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并通过游戏和玩具等方式让他们放松;•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倾听他们的关切和问题,并给予专业的建议和解答;•解释诊断和治疗方案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在儿科临床,同一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

作好症状的鉴别诊断,尤其是识别一些急骤发生的危重症状,是关系到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的关键。

发生同一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可以很不相同,因此应从不同的病理生理考虑各年龄阶段发生某一症状的原因。

总之,对小儿常见症状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mmon symptoms),是儿科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本章系按症状的多发性和严重性依次排列并予以介绍。

在每项常见症状之下,可寻找近似的病因及其相互鉴别重点。

再利用目录或索引中的页数,可参阅有关疾病或综合征的详细记载,得到更细致的鉴别诊断资料。

应当指出,在引用本章内容之前,读者应注意下列几点:①先要运用病史、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所见作为基本的手段,也即应先学习本书第六章“诊断方法”作为基本功;②对儿科常见疾病的特点应首先熟悉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从而可以简捷作出鉴别诊断(例如,新生儿肥大性幽门狭窄,不仅要了解其呕吐的性状,还应查明有无腹部小硬块的体征);③对某些疑难病例,经过初步鉴别诊断,还应作进一步的临床的和必要的实验室的检查,排除各种病因以作出最后诊断。

这样,才可避免漏诊、误诊,提高鉴别诊断的效率,而不至于盲目地做过多的不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延误病情。

一、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称为发热。

但小儿体温的正常值各家报道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正常体温可随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①体温可随性别、年龄及种族不同有所变化;②正常体温受昼夜及季节变化的影响,一日间以清晨体温最低,下午至傍晚最高;夏季体温稍高,据统计上午平均体温为36.9℃,其它三季平均为36.6℃;③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及室温过高均可使小儿体温升高达37.5℃左右(腋表);④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这种差别随体温升高变得不明显,高热病人三者基本一致。

测温时间长短对所测得的体温也有影响,测温时间长测得的体温略高,将腋表、口表及肛表测温时间分别固定为5、3、2分钟,则三种测试方法所得结果近似。

一般认为体温比平时所测温度增高为发热。

目前儿科临床多采用腋表测温,因其较方便,且不易引起交叉感染。

除环境温度过低,或病儿循环不良时,腋表所测体温偏低,需采用肛表测温较准确可靠,一般均可满足临床需要。

腋表测温时间以5分钟为准,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如只是个别1次体温达37.4℃,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是病态。

按体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表为准,<38℃为低热,38℃~38.9℃为中度发热,39℃~41℃为高热,≥41℃为超高热。

按发热时间长短,发热可分为4类:①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有局部症状及体征;②长期发热指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③原因不明发热(FUO)指发热持续或间歇超过3周,经体检、常规辅助检查不能确诊者;④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发热的常见热型有:①稽留热:持续发热,体温波动很小,一般未超过0.6℃;②弛张热:发热体温波动上下2~3℃度,但未回到正常;③间歇热:发热回到正常至少24小时又发热;④双峰热:24小时内发热有两次高峰;⑤复发性或再发性热:发热多次发作,每次持续数日,发作期间1至数日体温正常;⑥不规则热:热型无一定规律。

小儿热型不如成人典型,由于近年不少疾病在基层医院已开始用抗生素控制,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会对体温产生明显影响,使热型发生变化,使其对疾病鉴别诊断的意义远不如过去。

【病理生理】在外界环境温度不是过高或过低,及适当保温条件下,人体能保持体温恒定在37℃左右,这是由于位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能接受来自身体周围的冷、热神经感受器的信息,并感受进入下丘脑血循环温度,这些信息经处理后,下丘脑能调节身体的产热及散热使其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将调定点(set-point)设定在37℃,使核心体温维持正常。

细胞代谢增加、肌肉活动、哭闹、寒战等可使机体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有意识地增加衣被可使机体散热减少;末梢血管扩张、出汗、降低环境温度、增加对流均有助于机体的散热。

不同病因的发热,其发热机制可各不相同:(1)致热原性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发热机制,感染性发热都是由各种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脂多糖或毒素),疫苗等外源性致热物质,统称为外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后者可诱导宿主细胞(包括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细胞、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等细胞)产生能引起发热的介质,称之为内源性致热原,目前经研究证实至少有3种细胞介质具有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它们是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

内源性致热原可能是经前列腺素E的作用,可调高下丘脑体温中枢的调定点,使体温上升至发热的水平。

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创伤、手术、免疫性疾病、梗塞、肺栓塞等所引起的发热,是由于被损伤的细胞,组织坏死及异常细胞均可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2)机体产热过多可引起发热,如剧烈运动、惊厥、哭闹等。

小婴儿摄入蛋白质过高,长时摄入高热能饮食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增高的病人均可引起长期低热。

(3)散热障碍:广泛性皮炎、烧伤,外胚层发育不良致汗腺缺乏,环境温度、湿度过高(如中暑),新生儿衣被过厚,即所谓“捂热综合征”均可引起发热。

(4)体温调节功能异常:见于下丘脑体温中枢受累,如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颅脑损伤、出血,高钠血症,新生儿脱水热,安眠药中毒,暑热症等。

这类发热有时可达超高热程度,退热药常无效。

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增强白细胞的动力及活性,刺激干扰素的产生及激活T细胞的功能。

发热可使一些病原体生长受抑。

这些均有利于清除病原体,促进疾病的好转。

动物实验也发现感染后能引起发热的动物要比不能引起发热的动物病死率低。

但发热尤其是高热时,也会对机体带来一定危害。

例如高热可引起惊厥,发热使氧消耗增加,对本已缺氧的病人可加重组织缺氧;发热时心搏出量增加,可使心脏病或贫血病人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高热可增高颅内压等。

因此,对每一具体病儿应作具体分析,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

【病因及鉴别诊断】1.短期发热病人的诊断一般多无困难,只要仔细询问病史,如流行病学史、传染病接触史,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注意局部症状及体征。

如有无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神经系等的症状与体征,有无皮疹、出血点,黄疸,贫血,淋巴腺或肝、脾肿大及局部感染病灶等。

必要时需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但发热也可是危重病人的早期表现,故应提高警惕,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等中毒症状较重的病人,更应仔细检查,必要时需留院观察。

2.长期发热常是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难点。

北京儿童医院分析1993~1998年发热(持续2周以上)待查儿童744例,结果感染性疾病占63.2%,结缔组织病占13.7%,恶性肿瘤4.7%,其它5.4%,原因不明13.0%。

(1)感染:其中以呼吸系感染占首位,包括病毒、支原体、化脓性细菌及结核菌等;其它感染有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中枢神经系感染(脑炎、脑膜炎)、心血管系(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肝胆系(如肝炎、胆管炎、肝脓肿等)、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结核病、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E-B病毒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即CMV感染、莱姆(Lyme)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及真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等),其它还有脓肿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肾周围脓肿、膈下脓肿、阑尾脓肿、肛周脓肿等)。

(2)风湿性疾病:又名胶原性疾病、结缔组织病。

以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

近年随着链球茵感染能被及时控制,过去常见的风湿热现已较少见。

其它常引起发热的风湿性疾病尚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韦格氏(Wergner)恶性肉芽肿及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等。

(3)恶性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其它尚有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经母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朗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尤文肉瘤(Ewing sarcoma)等。

(4)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疾病:如颅脑损伤、大脑发育不全、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及间脑病变等。

(5)机体散热障碍:中暑、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新生儿捂热综合征及暑热症。

(6)其它:药物热、药物中毒(如水杨酸,阿托品)、输血或输液反应、高钠血症(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医源性)、创伤、内出血、栓塞与血栓形成、炎性肠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可除外或疑及一些疾病,然后经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再否定一些病,并证实病因诊断。

3.慢性低热首先要除外结核病,包括肺外结核,并寻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脓肿,如慢性腺窝性扁桃体炎、淋巴腺炎、鼻窦炎、龋齿、牙龈脓肿、肛周脓肿等。

慢性低热常由感染后引起,如链球菌感染后综合征及其它感染后热。

慢性低热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风湿性疾病,炎性肠病(克隆病及溃疡性结肠炎)、血液病、夏季低热、蛋白质摄入过高及测试体温时间过长等。

除外了上述病因,如仍找不到低热原因,病儿又无任何病态,只需追踪观察,低热常在数周后自行降至正常。

二、呕吐呕吐需与胃食管反流或溢乳相区别,后者是指胃内容被动反流至食管或溢出口外;而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呕吐中枢受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幽门、胃窦收缩,胃底贲门松弛及腹肌、膈肌强烈收缩,使腹压增高,迫使胃内容经食管由口腔排出。

【病理生理】呕吐是一种由于呕吐中枢兴奋所引起的反射动作。

位于延髓背外侧的呕吐中枢接受刺激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引起呕吐,呕吐可分为两类:①反射性呕吐:来自周围感觉神经的冲动,通过迷走神经及内脏神经传入纤维,刺激呕吐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呕吐反射的感受器分布广泛,不但位于咽部、胃肠、肝胆、胰腺、腹膜等消化系统,也存在于内耳前庭、心脏、泌尿系等其它器官;颅神经中的视觉、嗅觉及味觉神经在看、闻、尝或嗅到难以接受的物品,以及心理上受到强烈刺激也均可引起呕吐;呕吐时病儿常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现象,表现恶心、面色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率缓慢等;②中枢性呕吐:呕吐中枢直接受刺激或通过其它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受到刺激,如颅内炎症、肿瘤、颅内压增高均可刺激呕吐中枢或使呕吐阈降低,某些药物及体内异常代谢产物也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如糖尿病酸中毒、肝脏疾病及尿毒症等。

中枢性呕吐与上述迷走神经兴奋的征象不同而表现为喷射性呕吐。

但儿童两者不易区分。

呕吐时胃逆蠕动,腹及膈肌收缩,将胃内容甚至肠内容呕出,同时声门及鼻咽部反射性关闭,呼吸暂停,以防呕吐物吸入或进入鼻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