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

合集下载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我的父亲袁本海,在当地是个晓有名气的草药医师,喜欢用草药内服外敷、刮痧、放血或拔罐的方法治病。

记得邻村和本村黄疳肝炎患者,请父亲治疗的,通常5到7副,就能解决问题;痔疮或者脱肛患者,不但可以治好,而且可以根治;头身疼痛欲裂的,刮痧、放血或拔罐的方法,居然立即见效…….在那时,我打心里称奇,开始对中医有了浓厚的兴趣。

我16岁那年,父亲积劳成疾,经常是腹痛交加,经常内服中药,但不能根治。

看到父亲痛苦的样子,我下定决心:将来考取医学院,从医疗疾。

199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省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

学习中体会到了中医医术的博大精深——非常人无以望其项背,非常质可以窥其堂奥。

老师告诉我:学医须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不可博览群书而漫无依托,泛舟学海而流散无穷,要熟读经典,夯实基础,方可佚辑沉钩,登堂入室。

在校3年,我虽没有熟读经典,但是,我成绩还好,拿了学校3年的奖学金。

父母也曾为自己的成绩感到欣慰。

1997年12月,我被分配到临武县麦市卫生院上班。

然而,我在卫生院上班的近6年里,几乎都是用西医来治病,原因是很少有人愿接受中医治疗;再加上自己竟然有“学方3年,方知有无方可用”的情况,顿时有一种月迷津渡,雾失楼台的感觉。

可我还算得上是医院最好的中医师,中医竟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境地。

一种中医最是无用的感觉于是犹然而生,那些年,我几乎放弃了中医。

2003年4月,非典在北京市和广州市爆发,面对非典,北京市采用纯西医治疗,因非典死了不少的人。

广东省中医第一附属医院对60例确诊的非典病人进行西医结合中医中药治疗,结果100%得到了痊愈。

这一消息,轰动了卫生部,给正在持续走向低谷的中医,注射了支强心剂。

我不禁欣喜万分,顿时,我对中医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弯,不知不觉萌发了一种振兴中医的使命感。

同年11月,经过多方努力,我被调入临武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开始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病的道路。

2008年5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特大地震,大批的残障人员促成了针灸康复专业在国内省市级中医院和部分县级中医院的飞速发展。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从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我深感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自从踏入中医领域,我便对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现将我的感悟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诊疗过程中。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疾病,而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不仅会针对感冒的症状进行治疗,还会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再次发生。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中药方面,我认识到中药的疗效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而是通过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方面,我体会到针灸的神奇之处,它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在推拿方面,我了解到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对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中医的预防观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提倡预防为主。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的预防方法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有常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中医的个性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每位患者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病情,因此,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五、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疗效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实践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医的神奇疗效。

许多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不仅疾病得到了缓解,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使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也为我从事中医事业增添了信心。

六、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

中医成长之路的得失感悟

中医成长之路的得失感悟

笔者于1998年自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临证用中医,2002年考中医硕士继续学中医,至今3年的中医博士生涯即将结束。回想起来,深感在漫长而艰辛的中医道路上,有得有失,有苦有乐,感想车,分配到离家乡不远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医院小,病员少,我就成了医院中药房的负责人。那时找我扎针推拿的病人多,但找我看中医、开处方的病人很少。而且我对中医医理内涵缺乏理解,临证时,只知粗浅的辨证,凭借记忆开方用药。有一离休干部,70岁,因年轻时在朝鲜战场负过伤,抵抗力差,经常患病,常在我院输白蛋白等,但疗效不显,后请我开中药方。病人怕冷、食少、便溏、口干、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腰酸腿软,我在辨证时分不出主次,后以“阴阳俱虚”着手,用附子理中汤加养阴药投之,顾忌附子有毒,熟附片未敢多用,但肉桂、干姜各用15克之多,仅3剂以试之,病人取药走后,我翻书发现干姜、肉桂均用量较大,超出书本常用剂量,故心中有些担心起来。几天后,病人复诊,夸我开的中药还不错,服后感到从里到外有种热乎乎的感觉。这证明了扶阳温里的中药对阳虚偏重的人确实有一定疗效。
曾治一男性,木工,46岁,因赤痢里急后重兼下腹剧痛,住院治疗一月余无效,前来就诊。令我难忘的是其舌苔灰黑而干,且下痢一日多达20余次,量少色赤,浓稠污浊,结合余症,必是热毒内陷深重、湿热下迫肠道伤及血络所致,当时意识到此病非同一般,投以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败酱草、舌蛇草、苦参、丹皮、赤芍等,药味多,剂量大,先以两剂试之,两天后,患者诉下痢次数减至十余次,里急后重及腹痛均有改善,舌苔转为焦黄,略有津液,见此有效,甚感欣慰,继以前方两剂,又两天后,患者诉下痢次数已不足日十次,里急后重及腹痛感较前略微改善,舌苔转为黄厚腻。患者早已觉察病情不轻,治病心切,见病未尽除,焦急之心,显露于表,那时我仍觉得前方还算有效,建议患者继续服前方两剂后再作更改。但此后患者未来复诊。大约一月后遇见患者,告之已在地区人民医院做了直肠癌切除术,此时我恍然大悟,才知其症结之所在。初涉临床,我感到思维局限,缺乏系统全面地看问题。

我的中医之路,学中医根本在于气

我的中医之路,学中医根本在于气

我的中医之路,学中医根本在于气邱烈泽同学(右一号脉者)在跟诊号脉我的中医之路与大多数从事中医药工作者不同,与少数相同,却又比大多数人幸运许多,少走了很多弯路。

我本科并非中医药学相关专业,高考时因为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毅然选择了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专业。

其实母校并没有中医专业,但为什么会培养出中医情怀呢?我想可能是当初爱看《百家讲坛》被里面的中医“老司机”带上路的。

于是开始自学中医。

什么精、神、气、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伤寒、温病是统统不懂,先看完的书是中医基础理论,脑子一片模糊。

其中最为难以理解的就是中医的气了?虽然迷迷糊糊,但是考研还是考上了,最为幸运的是拜于章老师门下。

现在想想若非拜入老师门下,我即便以后给人看病也是位糊涂医生,甚至不知中医是什么?什么是中医最为根本的,或者说中医与西医最为本质的区别在哪?老师师承于姚梅龄教授和庞明先生,在用药开方面继承的是姚派,在针灸气功方面继承于庞明先生。

当今之医分科越来越细,为医者不能全通,勤于练功者更是屈指可数,这也导致医者不能尽明其理,故而难以为明医。

老师在教导我们时尤其注重学生的功法锻炼,于是每天早上一小时,下午一小时的集训,只为我们能早日体悟到身体周围的气。

老师常讲练习气功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神秘的东西,练功就是把意识放回于身体之中。

练功对我来讲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儿,与我不爱运动,意识不能集中,思维爱乱跑的关系很大。

所以和我一起进入师门的其他人静心练习一周两周后两手之间都有了气感,而我却真没感受到,直至入门半年后才感受到了,感受到之后就会简单得多,现在双手一放感觉就来了。

(邱烈泽同学在演讲)有时常常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样要求我们练功,而不传授一些实用的自己临床经验于我们,让我们更好掌握一技之长?老师常教育我们这代人要有所担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引领世界、引领未来,所学不在拘泥于一法一术,要走大道。

经过长时间锻炼、实验、临床后才知道练功的目的在于体悟气,而气则是中医之根本,中华文明之根本。

我的中医之路第4期从书堆里也能自学中医治病

我的中医之路第4期从书堆里也能自学中医治病

我的中医之路第4期从书堆里也能自学中医治病导语我曾经如何系统的学习中医中药作者|天木松一个西医专业转学中医的怪人初识11年底开始自学中医。

一张白纸学的最快,因为脑子里没有条框,什么都敢想,没有束缚。

同事推荐,初遇《伤寒论》完全从零开始,仲景言极简,完全没法理解,只能一点点熟悉大概书的脉络让自己有个模糊的认识。

这个阶段比较难熬只是读文字的表面都非常不易,大概半年时间里没有读过注释伤寒类的书籍,零星的看过一些写有关中医理论的稍微老一点的书,不过总觉得不对自己的心意,我想要的解答完全没有看到,书中所言牵强之处太多,彭子益的那个书(不打书名)也是这个时期看到的,乍看第一眼感觉此人厉害,当晚没睡开始细读,大概到凌晨3点书看到一半,对着伤寒条辨看了几条突然感觉不对,没错就是直觉,觉得此书不是我要的书,果断弃书。

拨云这段时期我曾经一边看着郝万山的视频讲解伤寒一边加深理解,从这之后我就再也没看过郝万山的东西了,对伤寒从头到尾算是勉强读了一遍。

对倪海厦开始感兴趣并且小读了他的人纪系列讲稿以及视频文件,觉得此人胆子大,人也狂,自称经方派或者北派,骂有些时下医生畏首畏尾很多药都不敢用,曾在互联网公开对西医下挑战书,两方各治疗相同的病,比如癌症,来比对结果展示中医的压倒性优势。

看的真是心潮澎湃,看他的人纪我当时觉得他方剂的确很强尤其一些重症敢用药,人也灵活,他的针强过他的药。

可以看出他的很多用药受日本的汉方大家影响,比如东洞翁。

也因为倪海厦我开始了解到日本的一些汉方家,先按下不表。

时间就这样过着,直到有一天大概距离我开始自学半年左右,我在某视频网站随性的搜索关键词伤寒论结果我看到了对我影响巨大的一段视频,这个视频就是郭生白老前辈的说白伤寒论系列视频其中一讲。

当时是看的哪一讲我已经忘了,只知道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敲在我心坎上,我非常激动知道我找到好东西了。

后来我就了解郭老的一些事情和他80多岁高龄仍大声呼吁的大医传承事业,他为全人类健康的呼唤和行动,对弟子说教时每一句发自肺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不止一次在看讲座的时候落泪。

我的中医之路(八)

我的中医之路(八)

我的中医之路(八)中医传承,承传中医《我的中医之路》(八)脉象出现啥情况?体型是什么状态?这是一个附子的脉,那是一个熟地的脉,这是个黄连的舌,这是一个吴萸的鼻,你把你所学的全部落实到实处的时候,这些东西变的非常的鲜明,形成独到的地方。

这个人一来一看,首先这个人肯定用黄芪类的药方,马上就出来了。

这个人舌头伸出来一看,——哎呀,这个必须得用桂枝类的药方。

眉头一锁——这个用柴胡剂或者桂枝剂或者柴桂类的方子,八九不离十。

那这种感觉怎么来的?(经过)大量的临床、临证,你就发现看的病和人的身材、体型、状态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伤寒杂病论》其中一个版本当中,就有这种记载。

不是病脉证,是病形证,形体的“形”,“病形证并治”。

还有这样的按照体型来看病。

那么最典型的是哪里?——朝医学,朝医的四象医学,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四个类别。

这类人用哪些药方,那类人用哪些药方。

而它来源于哪里?阴阳二十五种人,我们《内经》里的。

所以朝医也是把中医和它的民族医学进行发展来的。

那么日本的汉方医学更是(如此),张仲景、丹溪,他们对日本的影响非常非常大,他们的学派流传到日本以后呢,现在好多东西他们会用,我们不会用了。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医学有信心。

我刚才讲了,我说明白了阴阳。

我对阴阳的理解,我觉得(得益于)两个人的学术,一个张景岳先生,一个是郑钦安先生,我觉得把阴阳说的特别(明白),特别是景岳先生的《传忠录》里对阴阳的理解,它里面的文字几乎到了你不能加一个字,不能改一个字的境界。

讲的每一句话都有连续性——哎呀,太棒了!我觉得你要把这些文字全部背诵下来,也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当我行医的时候,我碰见了一个老师,他告诉我,“当你用伤寒方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怎么办?”——我说“可以用温病啊!”——“温病方解决不了怎么办?”——“用东垣啊!”——“东垣方还解决不了怎么办?”——我愣在那儿,我说“那用各门各家或者用……,”他说“我告诉你啊!还有一个人,你要想成为一个临床的高手,这个人你不能越过。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 我的中医之路一、踏上岐黄路1994年、临近春节,我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

经过村里卫生所几位大夫的会诊和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

几位大夫慌了手脚,让赶快去市里大医院。

当时的农村出租车是没有的,加之天色已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土路颠簸,在深夜两三点钟的时候终于赶到了赤峰市医院。

在医院里,父亲的病很快有了诊断结果:脑血栓。

于是又经过办住院手续、交押金、取药、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又必须的程序,父亲终于用上了药。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但也因此办理了病退手续,只能领取最基本的生活费,加上治病的开销,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父亲看病的曲折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特别是陪着他在医院里过春节时的辛酸景象,很长时间都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了,而不会耽搁那么长时间;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治好了,就不用在医院里过春节了。

这样的念头让我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二、难忘师恩情由于为父亲看病耽误了一些时间,加之我的英语原本就不好,填高考志愿时我明智的选择了中专。

老舅对我说:“学中医吧,中医治大病”。

就这样我来到了赤峰卫校中医班,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我可以说是中医世家出身。

我的外公与舅父皆操岐黄之术,且都是当地的著名中医,活人无数,颇有名望。

但我生性愚鲁,于董家医术领会不多。

去学校后,对中医的陌生以及中医理论的枯燥深邃之困惑,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前几年的时光就在这种陌生、困惑和青春的痴狂放浪中虚度了。

这种情况直到毕业实习那年才得以改变。

我的实习带教老师是我的老舅----赤峰名医董松泉,他是让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第一人。

董师虽无超常的天赋,但有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儿。

他曾先后获得过“赤峰市优秀中青年中医”、“赤峰市著名中医”等称号,历任中医学会赤峰分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

我的中医之路读后感

我的中医之路读后感

我的中医之路读后感
《我的中医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向读者展示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仿佛是一次奇妙的旅行,让我更加了解中医的原理和治疗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如五行学说、阴阳平衡等。

他还深入探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医的疗效和治疗原则。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深深地被中医的观念和方法所吸引,尤其是中医注重调理身体、治本和预防的理念。

这与西医的治疗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对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中医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整体的健康和身心的和谐。

在我忙碌的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总之,《我的中医之路》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它给了我启发和思考,让我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和有信心。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医的著作,更是一本展示中医智慧和哲学的杰作。

我会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知识,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贡献力量。

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二:幸运的我没有走一点弯路

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二:幸运的我没有走一点弯路

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二:幸运的我没有走一点弯路对父亲的思念和自责,严重对伤害到了我的脾胃,只要吃一点东西胃里就发胀往下坠。

吃了难受,不吃也难受。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流眼泪、恨自己的无能。

年少的时候算过一卦,算卦的人说我能活到49岁,过了49能活52岁,我似乎预感到了自己的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的家人。

可是,我的母亲已经60多岁了,虽然小弟弟和小弟媳对她挺好的,但是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

况且我的孩子还那么小,我怎么能不担心?我该怎么办?也许上天可怜我,冥冥之中有一双手拉住了我。

在翻看手机时,无意中我看到了倪海夏大师讲针灸的视频,我想都没有想,直接联系了那个制作视频的人,直接把书和视频一起买了回来。

自此之后,我真正开启了学习中医的道路。

值得庆幸的是,我一开始就跟着倪海夏大师学习的针灸,之后开始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间没有走一点弯路。

学习的过程是艰辛枯燥的,加上平时工作忙,我只能抽出下班休息的时间学习,有时候一个穴位及功用,我几天还记不全,但是,这不影响我对中医对针灸学习的热情。

可有时候,我也想走捷径,思考有什么方法让我一次性把这些该都记住?于是,我按照经络的走向,把该经络上的所有穴位排列在一起,找最到记忆的方法把他们连到一起记忆,比如最难记的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有一边有67,为了记住,我经过认真的组合,编制了“明珠没去处,成天却玉柱”代表晴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即使这样,不常用还是要忘记。

为此,我把不常用的穴位不再作为记忆的重点,把常规常用的穴位记准确,但是,经络的走向,各穴位大概的位置要记住,目的是为了记住经络所经过的位置。

为什么要记经络所经过的位置?原因有两个,一是便于判断病症发生在哪条经络上;二是针灸时不偏离经络。

但是,在不偏离经络的前提下,如果能找到病症的反映点,对病症的治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病症的反映点,我个人理解为病症在身体上显示出来的点,具体就是说皮肤与正常皮肤不一样,或有红、黄、蓝、紫等不同颜色的显现,或有青筋、红筯暴露的地方,或者某处平时不感到痛,用手一按就感到痛等等,这些都是病症反映点。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今年春节,我赴乐清寻根,在雁荡山大龙湫触景生情,吟《大龙湫》诗一首:龙湫瀑布天地连,霓虹盘绕一瞬间。

积金积书积阴德,山绿水清遗千年。

我投身于中医事业,冥冥之中其实也是祖上遗风。

我的祖籍是青田。

青田地处浙江南部,境内山峦起伏,溪流纵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青田北部有青田山(现称太鹤山),因古时白鹤栖息得名。

相传叶法善在此炼丹试剑,丹成得道,跨鹤升天而去,故又称“试剑石”、“丹山”。

道家称“青田山洞”为道教胜地第三十洞天,而青田山更是因苍松参天、山奇石秀、景色幽雅著称,又有谢桥春晓、丹山溅玉、仙乡问鹤、环翠孕秀、扶松听涛、滴露点易、混之试剑、望江舒啸等八景,各具风采。

山下,早年都是我们陈家祖辈开垦的菜地和坟地。

据家谱记载,陈氏先祖,也曾位列于朝,荣宗耀祖:第二世祖陈升赠朝议大夫,陈景行父子居国子监丞、殿中侍御史兼礼部侍郎、浙东安抚史;第三世祖陈适孙官职两淮节度使……而陈氏医学更是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

到了南宋时候,出了位医学名家陈言。

根据1990年版的《青田县志》记载,南宋浙南瓯江流域的医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方面,由于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客观上为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在当朝者的横征暴敛之下,农民生活困苦,被迫揭竿造反,如1120年方腊义军攻打温州,1121年永嘉楠溪俞道率众起义。

再加之天灾不断,大寒之年颇多,风暴洪水横行,暮春倒寒流降雪,瘟疫开始肆虐,医药学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许多名医和医学书籍应世而出。

陈言潜心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195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中医名著》(1984年又再版)就有先祖陈言的生平事迹。

陈言(1121~1190),字无择,鹤溪人。

据陈氏宗谱记载,他精于方脉,治病立效;遇有不治之症,还能预测结果。

1161年陈言根据临床实践,借鉴前人经验,著成《依源指治》。

1174年,他在《金匮》的“千般惩难,不越三条”的基础上,结合《内经》五志太过致病的学说,又著成《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宋史以《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载入)。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黄煌我的学医过程回顾以及思想的变迁学中医之前,我家下放在农村。

我边读高中,边劳动。

几乎所有的水田农活我都会干,那时的劳动强度很大,特别是在种植双季稻的时节,正值8月上旬,天气酷热,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往往是天不亮就去水田拔秧,上午割稻,下午翻地和插秧,往往搞到天黑,肚子饿,蚊子叮,浑身晒得紫红紫红。

那时的清凉饮料,就是井水,放点糖精,就是那时的“雪碧”了!1973年,我家返回城里,当地政府安排我到医院当中医学徒,开始就给老中医抄方,比起农村,那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现在回想起来,先苦一下也是好的,就晓得真正的乐是在哪里了。

经过三年艰苦的农村劳动,才晓得有一个职业是多么幸福的事。

当学徒后,每天坐在老中医面前,做的事情就是抄方、抄录医案、请教问题。

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早年毕业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在农村行医,中西两法都行。

中医方面他教我方和药,不仅讲方剂的组成和功效,还教我他自己编写的方歌,如“调肝理脾服逍遥,三白荷草当柴烧”等。

西医方面教我许多解剖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

我的母亲是在江阴卫生学校教微生物寄生虫学的老师,家里就有许多医书,对西医我并不感到陌生。

叶先生教我更多的是临床诊疗技能,例如肝脏触诊、心脏听诊以及症状鉴别诊断等。

当时的我对中医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什么都想学。

当时大陆大搞中草药运动,因此我对中草药也有所涉猎,用马兰根、野菊花治疗感冒,用马齿苋、地锦草治疗肠炎痢疾,用鱼腥草、金荞麦治疗肺部感染等,同时摘抄了不少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的报道,并用于临床。

那时的思路比较简单和粗浅,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诸如失眠就用合欢皮、夜交藤;咳嗽就用杏仁、桔梗;食欲不振就是谷芽、麦芽、山楂、陈皮,想法比较简单。

学徒满师以后,我开始独立门诊,疗效不理想。

那时,开始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进行研究,我把《临证指南医案》手抄、对比、分析,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发表于国内刊物上,其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这对形成现在的体质学说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2)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2)

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2)名老中医之路读书心得篇二这些天在读《名老中医之路》,曾经在图书馆中看到过这本书,当时却没有在意,以为学医就该多读医书,不该把精力放在别处,但细读了这本书后觉得如获至宝,就好像古代或近代政治家都爱读史书,前车之覆可以为鉴。

前代名老中医的学医和临床经验可以给我很多的启发。

首先是学习方法。

面对浩瀚的医林,我也迷惑过,甚至还浪费了许多的时光,现在进了中医药大学到第五年才领悟到如何来学中医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期间真是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可以读一读它。

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至少我比其他更多的人先走进了中医学习的殿堂。

学习中医首先是要背,背什么,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这些是基础。

再有就是背《内经》,《金匮》,《伤寒》。

《内经》的重要条文,《金匮》,《伤寒》的重要条文,带方的条文都要可以信手拿来。

其次要看书,我以为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看《金匮》,《伤寒》,然后由次上述至《内经》,下循至医学各家著作。

四大经典要精,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程度。

其他医家的著作要做到博览群书。

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

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扣,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

任应秋老中医读《内经》时由个不错的方法。

先从篇章句读下手,根据文章的含义把每篇文章分节,然后在对《内经》原文熟悉的程度下再细读注家的著作,比较值得推荐的是张介宾的《类经》。

姜春华老中医学习《伤寒杂病论》,以为掌握仲景配伍的规律最为重要。

刘渡舟老中医推荐学习《伤寒论》要先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

在此基础上,再看不带注解的原文。

至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牢记熟背。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看注了,推荐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解》,及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丹波元简的《伤寒论缉义》。

探索中医之路的感悟与体验

探索中医之路的感悟与体验

探索中医之路的感悟与体验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作为法学硕士的角度来看,通过探索中医的道路,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感悟。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和环境、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观念对我而言,启示了法律领域中的综合性思维。

在法学中,我们也需要将法律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相结合,以全面理解和解决问题。

中医的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每个人的状况和体质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思维方式对我在法学领域中的案件处理有所启发。

每个案件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法律策略和解决方案。

中医的预防和调理
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这种思想
让我意识到在法律领域中,预防和调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及时
采取措施预防纠纷的发生,或者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可以避免冲突
的升级和法律纠纷的发展。

中医的经验传承
中医的经验是通过世代相传的,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技巧。

这让我想起法律领域中的前辈和老师们,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
积累了宝贵的法律智慧。

作为新一代的法学硕士,我应该虚心向前辈,并将他们的经验传承下去。

通过探索中医之路,我对中医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

这些对我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将对我在法学领域的和实践产
生积极的影响。

我会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预防和调理
以及经验传承等思想融入到我的法学研究和职业生涯中,以期更好
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我的中医从医之路

我的中医从医之路

许 多 年 以 后 , 才 领 悟 到 : 那 个 他 在 安 定 门 街 道 办 事 处 工 作 , 以 主 诉 我 在 他 四 人 帮 横 行 的 年 代 , 作 为 老 知 识 分 子 、 “失 眠 , 梦 ” 来 就 诊 。 他 的 陈 述 很 生 多 前 老 共 产 党 员 , 师 忧 心 忡 忡 , 多 么 盼 动 , 梦 见 自 己 会 飞 , 来 时 头 很 痛 ” 怕 老 他 “ 醒 。 望 能 在 有  ̄ 2 A 看 到 云 开 日 出 的 那 一 我 们 听 不 清 楚 ,他 还 特 地 抖 动 双 臂 , _ E, 做 天 。我 无 意 中 谈 到 陆 游 及 其 临 终 诗 词 , 了 一 个 飞 翔 的 姿 势 , 引 得 我 们 忍 俊 不 恰 巧 触 动 了 老 师 的 心 事 , 腔 “但 悲 不 禁 。老 师 认 真 切 脉 之 后 , 味 深 长 地 说 : 一 意
间 , 师 为 我 们 讲 解 《 寒 论 》《 匮 要 老 伤 金 略》 中医经典 著作 。 等
特 别 让 人 感 动 的 是 : 从 教 学 到 N- 挂 学 生 们 亲 手 制 作 的 挽 帐 , 花 圈 林 立 。 病 , 切 都 是 免 费 。老 师 没 收 过 学 生 和 前 来 吊 唁 的人 络 绎 不 绝 , 多 都 是 接 受 一 很 病 人 的 任 何 财 物 。 倒 是 九 奶 奶 ( 师 的 过 老 师 诊 治 的 患 者 。 望 着 老 师 的 遗 像 , 老
情 , 四 人 帮 的 不 满 。 当 然 在 我 们 身 上 想 起 老 师 的 自传 : 对 “余 世 清 贫 , 幼 失 双
_≮ 曩 霹碑 . l 曩 帮 2 1 02年 7月 第 7 期
诗 , 中 “ 寄 托 着 他 老 人 家 振 兴 中 医 的 希 望 。 字 还 上 了韵 , b ) 挂 战 袍 ” 是 从 陆 念 o衣 就 到 五 道 营 看 病 的 患 者 都 是 慕 名 前

我的中医之路(十一)

我的中医之路(十一)

我的中医之路(十一)中医传承,承传中医《我的中医之路》(十一)“中观正见”这个语言来源于佛家,“临证观象”是我们提炼出来的。

“看病即观象,治病可参图”,这个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没有参照任何的东西。

“中观正见”这个语言来源于佛家,“临证观象”是我们提练出来的。

“看”病即观象,“治”病可参图,这个是我们提练出来的,没有参照任何的东西。

因为你到这步,自然而然语言就出来了,“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给你解释下这个方子当然也可以了,乌梅、当归在东方,木;黄连桂枝,心和小肠,对吧?脾胃,干姜、花椒;细辛和人参,肺和大肠;附子、黄柏,肾、膀胱。

它是一热一寒,一寒一热,刚好把脏器就(调)平和了。

所以说乌梅丸也罢,这个大温脾也罢,是平衡脏器功能的药。

它厉害就厉害在,什么代谢性系统疾病,什么肿瘤类疾病,什么疑难杂症,涉及到五脏六腑的时候,这两个方子是绝妙的搭配,甚至这两个方子能够联合运用,上午用一个,下午用一个,甚至可以搭配在一块用。

我们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运用。

给大家讲一个无端出汗,晚上睡不着觉的一个病人。

找过我们很多中医、西医,一些同道们看过,开了很多药方,我给他也开了一些药,他说有效,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不太好,他说经常要出国,带药不方便,我说巧了,刚好我们对这个药方有开发有研究,同时呢我也想看看我们的观念对不对。

我们就给他来了一个早上服用大温脾,晚上服用乌梅丸的方法,很快这位先生晚上就可以很好地睡眠。

而且最奇怪的是他出汗的情况没有了,偶尔出现紧张,一吃药很快就能够平和下来。

所以说我觉得原理如果我们真的搞清楚了,那效果肯定是这样。

你再验证它,毫不犹豫就是它,如果没验证,可能是它,验证完了,就是它。

所以我主张没验证过得东西存疑,对吧?我们反复验证过得东西,这是可以传承下来的。

所以说古人说的几句话“非其真勿传,非其人勿授”。

他不是那块料,你别给他讲,讲了他疑惑无穷,他学了半拉子,拿去害人。

那好多人说“马老师,这个能治病,能不能导致疾病?”——我说“废话,你反过来试试看,你反着治你试试看,就会导致疾病。

高尔鑫《我的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高尔鑫《我的中医之路》读书笔记?

高尔鑫《我的中医之路》读书笔记心欲细而胆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排列组合法——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悟性不浅,记性不差,但还不得要领。

你学过排列组合吧?两个月中你抄我的治疗胃病处方,起码有两百个。

你把它们全部摊开,铺在床上。

首先找出每个方中都具有的药味,合起来这便是主方。

然后再找出各种症状分别加减了那些药物,如:饥饿时痛;吃饱后痛;胃痛时伴有泛酸或不泛酸;遇寒时痛,还是遇热时痛;生气时疼痛加剧,还是心情愉快时则疼痛减轻;大便色黑还是便色不变;打嗝时有酸腐宿食气味还是没……以上这些症状都各加减了哪些药物。

这样,你就找到了我的用药规律,临症时不费多少气力,就把我的本领学去了一半,这叫事半功倍!当然,还有不该用什么药,又该用什么药;用什么药治酸最佳;用什么药治出血时的黑便为好;温中的分寸,泻下的轻重;用什么药疏肝解郁止痛……治疗不育症——一位因阳痿而不能生育的病人,年轻时手淫频繁,继而出现举而不坚、遗精早滑的症状;婚后多年,房事每难成欢……尚老先生把脉诊舌后,诊为房劳过度,损及元阳,精关不固,肾精虚惫所致。

他老人家只开一料金匮肾气方让病人常年服用;另教授一法,甚为出奇,即每日晨起、睡前用冷水浸泡阴囊30分钟,不论春夏秋冬,必须不间断地去做。

……寒极生热。

学中医,不死记中药性味归经、方剂歌括,肯定是不行的。

但背成脑瓜里一盆浆糊,没有了辨识的能力,丢掉了加减划裁的变通和灵活,那就十分可悲了。

虎杖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性关节肿痛、多发性神经痛病。

有偏方治疗牛皮癣。

一个捕蛇者,治疗方法,一个月连吃了三次,皮疹好了,三年多没再复发。

单方气死名医。

王冰释注本——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清任——医林改错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章太炎——章太炎医论医生也要能说——朱涛如医生在闲谈中告诉作者:一是补读经典著作;二是要会讲、会用、会写先贤的理论成就;三是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四是一名称职的医生,要在举手投足间施展自己的技能,口耳目鼻间树立良医的形象。

马新童我的中医之路(上篇)

马新童我的中医之路(上篇)

马新童——我的中医之路(上篇)马新童:我的中医之路各位中医大学生在线联盟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受陈跃航同学的邀请,参加咱们中医大学生在线联盟的讲课,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激动。

因为你们就是8,9点钟的太阳,你们就是中医的希望。

中医传承,承传中医全要靠大家。

在中医的传承当中,我想请问大家是名师重要呢还是高徒重要呢?可能这个问题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我认为高徒更重要,何以知之呢?如果说,张伯祖先生没有把医术传承给张仲景,那么张仲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或者叫做《伤寒卒病论》。

那么我们怎么会知道有一个人叫张伯祖的他是张仲景的老师呢。

我们把张仲景尊称为医圣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承传了我们中医在汉朝之前的临床的典范或者说是汉以前医学实践的一个规范或者叫典范。

因此说高徒更重要。

而你们是中医的大学生,你们是中医的未来,你们是中医的希望。

中医最终会走向哪里,要靠你们大家来传承和承传中医。

我本人从小受舅舅的影响来对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刚开始,跟他学习咱们中医的气功、导引、按跷,学习中国的禅密气功,参禅打坐,学习易经。

那么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国学,对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

我舅舅经常能表演一些比较神奇的事:比如说我拉肚子,他用一个小小的针灸扎两个地方,扎一个中脘,扎一个合谷,那么立刻我的腹泻就停了。

我觉得很神奇,太牛了。

就是这样一点点耳濡目染受他影响,我喜欢了中医。

舅舅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有胃溃疡,胃酸非常的多,他这个时候在农村就用鸡蛋壳把它焙干以后,研磨冲服来治酸,用这个土方法治好了他的胃酸过多的问题。

当时部队上的医生到乡下去巡回医疗,他就在旁边偷偷的学习,学习了针灸,然后和这些人要的针灸针在自己身上进行练习。

找了许多的(资料),找到了当时能够找到的一些赤脚医生的针灸手册。

舅舅非常聪明,他很快学会了怎么去进针,怎么去扎一些穴位。

他曾经告诉过我,他的针灸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安广青之《我的中医之路》

安广青之《我的中医之路》

安广青之《我的中医之路》安广青:应象中医门诊坐诊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

多年潜心研究《内经》理论,师从田合禄老师专心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二十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各科疾病。

《我的中医之路》是安老师发表在上医网的一篇文章,真情实意,朴实无华。

走上中医之路,是偶然,或者说是命运的安排。

我没有家传,如果说是有,就是我父亲当年在村里做过卫生员,接受过赤脚医生培训。

在我幼时的印象中,父亲会把注射器用开水煮好了去帮病人打针。

而印象最深的是为了给鸡预防疾病给鸡进行注射治疗,或许这是当年的禽流感,好似每年都有鸡瘟,鸡死了,病鸡是不会浪费的,都是村里的人自己吃掉了,但是和人生病是没有关系的。

但父亲的主要工作是村里的会计。

我在读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中医,倒是有一个同学家里据说是六代家传,但是我的同学考了个西医的大专,中医在他们这一代是传不下去了,多少年没有联系了,不知道他们家人有没有把中医继续传承下去。

但是对家传中医的水平在我读书到大二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因为当时我的同学生肺结核,我见到她的时候是暑假,舌苔又黄又厚,当时那位她的家人中医给她开的药是以养阴药为主,我当时还不会处方,但可以肯定药开的不对。

六代中医的形象在我面前轰然倒塌。

我的同学学的是西医,她当然没有鉴别能力,如果我的同学学的也是中医的话,那么她就可以肯定的说自己是七代家传,但是家传能够传到什么呢?我怀疑。

在我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我到我们卫生院去看望我一个生病的堂叔,当时堂叔应该也只有三十来岁,应该是白血病晚期,当时在旁边的亲戚说你学医吧,学医挺好的,我听了,没有特别在意。

在填报志愿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介绍说用一根针,就可以治病,当时觉得很神奇。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对未来的职业根本就没有规划,父母也不会有什么建议,就自己随便填,我当时填的很乱,有阿拉伯语专业,也有野生动植物保护,还有给排水工程的专业,当然还有一个与我现在的专业有关的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我的中医之路我的中医之路——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苏叶先生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是谁能放开眼孔看破这大千世界到此须立定脚跟方入此不二法门初见这幅佛家对联时,我正迷失在众多的各家学说之间,苦于中医之门不得入。

既为各家独特的思考角度所折服,又为彼此理论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在有了课本的基础上,想要在课外寻找一个能点燃教材的火把,引领我走入中医之门,但未能如愿。

看的书很多,却越看越感到迷茫。

我只能徘徊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之间,彷徨着,渴望着,漫无目的地寻找着,想去寻找一个答案——我的中医之路在何方。

彷徨过后,我决定问津中医前贤,正所谓: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

缘分让我与此书相遇,而书中的这幅对联更是让我感触良多!一门深入立定脚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法尚未昌盛,学佛证道之人并不多,修行的法门也很单一,但能够修行圆满而证道的人却也不少。

而今佛法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学佛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各宗各派的修行法门数不胜数,然而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之人反如凤毛麟角。

如今是信息便捷的新时代,我们有着比古人更多来之不易的好书可以阅读,有着比古人更好地学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

但最后能成为良医之人却未必有所增加。

其实,学佛学医皆一道,大道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做学问难的不是有没有路,而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信念。

方法确有快慢之分,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沉下来的心。

书中,余老师在自学完中医教材后,偶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随手翻阅后,对张氏的学术思想佩服不已,自此奉为圭臬,如痴如醉,以此为法门,夜以继日地学习……如此深入之后,受益良多,据其所言:“在深得‘近代第一人’张锡纯的精粹之后,再转而学习其他中医书——包括文辞古奥、义理深邃的中医‘四大经典’,便不再有多少拦路虎了。

”反躬于己,自己在学习时,是否能如余老师一般,一门深入,专心致志?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时,我存在两个问题。

一曰:“浮而散”,翻阅书籍时分心太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中医之路
——读《我的中医之路》有感
苏叶先生
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
是谁能放开眼孔看破这大千世界
到此须立定脚跟方入此不二法门
初见这幅佛家对联时,我正迷失在众多的各家学说之间,苦于中医之门不得入。

既为各家独特的思考角度所折服,又为彼此理论之间的矛盾而感到困惑,在有了课本的基础上,想要在课外寻找一个能点燃教材的火把,引领我走入中医之门,但未能如愿。

看的书很多,却越看越感到迷茫。

我只能徘徊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书架之间,彷徨着,渴望着,漫无目的地寻找着,想去寻找一个答案——我的中医之路在何方。

彷徨过后,我决定问津中医前贤,正所谓:欲知前方事,且问过来人。

缘分让我与此书相遇,而书中的这幅对联更是让我感触良多!
一门深入立定脚跟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法尚未昌盛,学佛证道之人并不多,修行的法门也很单一,但能够修行圆满而证道的人却也不少。

而今佛法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学佛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各宗各派的修行法门数不胜数,然而能够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之人反如凤毛麟角。

如今是信息便捷的新时代,我们有着比古人更多来之不易的好书可以阅读,有着比古人更好地学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

但最后能成为良医之人却未必有所增加。

其实,学佛学医皆一道,大道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做学问难的不是有没有路,而是一条路走到底的信念。

方法确有快慢之分,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沉下来的心。

书中,余老师在自学完中医教材后,偶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随手翻阅后,对张氏的学术思想佩服不已,自此奉为圭臬,如痴如醉,以此为法门,夜以继日地学习……如此深入之后,受益良多,据其所言:“在深得‘近代第一人'张锡纯的精粹之后,再转而学习其他中医书——包括文辞古奥、义理深邃的中医‘四大经典',便不再有多少拦路虎了。


反躬于己,自己在学习时,是否能如余老师一般,一门深入,专心致志?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时,我存在两个问题。

一曰:“浮而散”,翻阅书籍时分心太过。

常常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囫囵吞枣,这书还未得其要义,便急着看下一本,最后哪本书也未吃透,看过的书不少,但真正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太少太少!执着于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二曰:“急”,自觉要看的书太多。

看一本好书,稍遇文辞不通,医理难解,便觉此书难读,转阅他书,他书又遇疑难,不努力去查阅资料,以求学问,反而轻言放弃。

如此学习只能流于皮毛,不得要领,不能一门深入,一通百通,最终只能望书兴叹,感慨学医不易。

殊不知不通之处,正是用功之时!通过对疑惑问题的了解与思考,最有助于提升自身中医的综合素质。

这不就是我不得入门的原因吗?看书最要静心与专注,浮躁,只能让自己的思维浮于表面,被各家的理论名相所迷惑,而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彼此理论的共通之处。

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沉思过后,其实还在于之心境,庄子云: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也。

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而中医典籍是看不完的,不能够学会有所取舍,只能把有限的精力越分越散,怎么能做到一门深入?这暴露出自我心态的浮躁,不能够沉淀,踏踏实实地学习。

学医光凭兴趣和理想
可不行,仰望星空,还须脚踏实地,把心沉下来,专注于当下,定于一,止于一,持之以恒。

一门深入,这正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啊!故此余老师决定学医后,先是自学教材,后是努力加以实践,向老中医学习,即便是在农场锻炼,也常常看书至深夜。

岳美中前辈云:无恒难以做医生。

所言非虚,正是凭借这些苦功夫,在机会来临之时,余老师紧紧抓住,打开局面并稳稳扎根……
中医兴亡匹夫有责
在具备了一定的中医能力后,余老师仍整理了乐山名医江老的学术经验,在当时那可是谁都不愿做的事,唯独他踏踏实实地做下来了!并且协办了高徒班,成绩斐然。

我想一个好中医不仅需要良好的医术,还需扛起一份责任。

一份什么责任呢?张载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学问之道继承之后还需开万世之太平。

继承过后,还需要弘扬。

旧社会的许多中医们,对治病经验很是保守,生怕他人得知,丢了饭碗,《千金》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即是一个佐证。

故医圣总结当时的医生“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既不发展也不交流,而致不少宝贵的经验流失,实乃憾事!
而今新世纪的中医需要新的发展,而继承与发扬是至关重要的。

谁来继承?谁来发扬?身为中医学子的我们当仁不让!我们随师侍诊,利用课余时间帮老师整理病案,继承老师们的学术思想,这就是一种传承,但传承过后,还需要发扬,我们可以与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分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一次跟诊心得,放在一个十人的交流会上,大家互相交流,彼此学习,便是跟了十个老师。

放在百人的交流会上,便是跟了百名老师。

难道还有比这种学习来得更为直接的吗?我为人人,人人亦为我,在不断地继承分享交流之中,将更多宝贵的经验公
诸于世,从而形成良好的交流的氛围,让众人的火花在此碰撞,就像小雪球,不断积累,最后越滚最大,势不可挡!通过分享交流,我们将一同迎来中医的春天!
勤而行之望为新叶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从《我的中医之路》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看到了一个中医学子应该承担的责任,我愿以前贤为榜样,用《我的中医之路》照亮自己的中医之路,定于一,止于一,打牢教材与四大经典的基础后,于各家中精通一家,再博览众家。

以一统百,一以贯之,是我今后学习中医的法门。

中医之门并不难入,难的是定心于一。

既要继承,也需发扬,我将一改过去保守的心态,以毫无保留的心态去和身边的朋友们交流跟诊的心得,学习的感悟,让更多人的人感受到中医的魅力!我想中医是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来变得更加茂盛,而我,愿做这棵树上的一片新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