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天气符号、天气预报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天气的概念,需要通过活动来提高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知道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让学生学会阅读天气预报,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3.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

2.天气预报的阅读和理解。

3.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案例和图片。

2.准备天气预报的视频或音频资料。

3.准备天气符号的图示和说明。

4.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气的认识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

通过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天气的特点和表现。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的变化和趋势。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讨论如何应对恶劣天气,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3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3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一、指导思想与教材处理在学生了解天气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然后从灾害性的天气入手,体验天气与人类的关系,进而领会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渗透在某些灾害性天气状况下的自我安全教育。

在学生自我总结后,组织学生围绕天气自我质疑或提出相关感兴趣的话题,归纳成为课后学生小组探究学习的主题。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具备看懂天气预报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1、利用一般的卫星云图,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2、熟记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能从天气预报结果图上说出某地天气的重要性。

3、能够从灾害性天气给生活、生产带来的损失入手,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天气多变的特性、了解每日天气预报具体内容的途径、体验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并在竞赛和模仿天气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和提高技能。

2、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总结熟记常用的天气预报符号的技巧,通过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记忆。

3、通过图片、录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对天气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4、通过学生自主小结课堂学习内容,学会总结所学知识。

5、通过自主质疑,尝试结合新知识和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集体的智慧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上网),解决问题。

6、通过课前学生的知识准备活动和课后相关知识的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知识学习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并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将课外学到的知识与大家共享,成为课堂教学有力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介绍我国卫星云图的来源和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的该技术的国家,使学生为祖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培养爱国情感。

2、通过对天气符号记忆规律的合作探究和课后对自主质疑课题的合作探究,在培养学生科学、积极的探究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天气符号的识别。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天气知识,使他们能够了解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天气现象,但对于天气符号的识别和理解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天气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特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简单描述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认识和描述天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提高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定义、特点,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2.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天气现象。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识别和描述天气符号。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图表,用于展示和讲解天气现象。

2.准备天气符号卡片,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天气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天气是怎样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常用天气符号。

通过展示实例和图表,使学生对天气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发放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识别和描述。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 第1节 多变的天气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 第1节 多变的天气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与技能1、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3、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角色扮演聊天气;学会简易讲解天气预报;合作谈论谈污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密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增加对于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的兴趣;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提高环保意识。

区分天气与气候;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区分天气与气候;能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导入: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师:视频里展示的是什么?学生:天气预报师:那么,什么是天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板书)一、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聊“天”时间问题: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天气现象?最近几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昨天以及明天的天气情况:今天、昨天、明天→多变归纳:从同学们的交流及回答中可以看出,我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1.那什么是天气?生: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师:所以我们说天气的第一个特点是短时间、变化快;还有两个特点是同时不同地、同地不同时天气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们说的“雷阵雨”“十里不同天”“早晨雾,中午晴天,傍晚刮风下雨”师:我们常常还会提到气候,如果讲某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就不一样了。

二、下面请同学们看两张图片,说说图片是什么景观?它们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沙漠全年炎热干燥海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师:那你们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我们家乡的气候是怎样的?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从同学们的交流及回答中可以看出,我们通常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4.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是什么?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过程方法: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归纳分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言: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喜欢吗?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讨论天气这个话题。

(引导学生看课件内容)我们主要讨论两个议题: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1、什么叫天气?①请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请问学生用一个字描述课本46页图3.1各幅图的天气。

得出结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老师补充:雪、冰雹、雾、扬尘等天气状况)。

②(展示多媒体课件)提问:六月的天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反映了什么天气状况?得出:第一,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学生讨论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情景,用讨论的形式引入课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天气是人们时刻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所以上课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诱导,从而得出天气的况,它是经常变化的。

(展示多媒体课件)提问:“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句术语反映了怎样的天气状况?得出: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第3单元第1节
多变的天气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流程】
3.幻灯片展示一些人类活动,补充说明,
除了人类活动,还有自然因素,比如气
压、风力。

4.利用一段资料来说明空气污染对于我
们的危害,进而提出我们要怎么做才能
更合理。

5.播放幻灯片,展示我们可以做的。

述影响空气质量的人为因素。

【合作交流】学生提出保护大
气环境的合理措施
空气质量状
况,切实唤起
学生保护环境
的意识。

归纳总结
(2分钟)
通过板书,归纳总结分析本节课的
学习内容。

思考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学习天气,了
解天气,都是
为了我们生活
的更美好,预
祝同学们每天
都是艳阳天。

达标测评
(5分钟)多媒体展示图片与问题
学生选择天气图片,回答问题
三、【板书设计】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
2.天气的影响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风向标
三、空气质量
1.空气质量指数
2.影响因素
四、【教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天气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天气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描述和解释简单的天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及多样性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天气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和视频资料。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户外观察的场地和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张美丽的日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通过PPT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讨论天气现象的特点和成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他们对于天气的关注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天气的分类、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对天气知识的系统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了解天气、适应天气的能力。

3.提高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分类及其变化。

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知识。

2.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天气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张有趣的天气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几个典型的天气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天气变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生活中的天气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提高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天气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 3章天气与 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 3章天气与 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授课人:泉州科技中学授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天气的两个特点;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事先板书) 3.1 多变的天气1、如何描述天气2、天气的特点3、常见的天气符号(导入新课)用当天的天气状况导入新课——多变的天气。

(讲授新课)(过渡)天气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展示三则材料及图片,引导学生分别得出结论: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生活、交通的关系。

(过渡)不同的天气状况有不同的描述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描述天气。

(引导)展示六幅图片,问:你最喜欢的天气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天气是什么?引导让学生把相应的天气状况对号入座,并小结:人们常用阴晴、风雨雪等来描述天气状况。

(过渡)描述天气的词汇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天气有两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引导)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两个特点。

展示材料1:(1)今天天气晴朗。

(2)刚刚下了一阵雨。

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第一个特点是——短时间。

从材料1可以发现:同一个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状况并不相同。

那么,如果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会不会一定相同呢?(不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

(小结)从“天”是指时间、而且是短时间,“气”是指一个地方阴晴、风雨、冷热的大气状况,从而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1课时)天气及其影响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生活中能正确使用天气与气候术语。

2.能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会描述天气。

3.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导入,联系实际理解概念和特点,探讨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气候特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学会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护措施。

二、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术语的正确使用。

2.天气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辨析四、教学方法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讲一个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第二步:自主预习1.给出四个问题,带着问题预习教材P46—48(1)天气和气候分别是什么?(2)如何描述天气与气候呢?(3)天气与气候分别有何特点?(4)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探究一: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探究二:欣赏一段文字,学会如何描述天气探究三:通过比较三组图片,总结出天气的特点探究四:天气与气候的辨析练习1:判断语句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思考:还有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诗句我们身边的天气现象有哪些?第四步:畅所欲言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哪些人会关注天气,为什么?第五步:讨论天气与我们的关系是怎样的?看图,说明天气对我们人类的影响练习2:读课本上的图,总结天气的影响在哪些方面?第六步:拓展升华我们如何预测天气,避免不利的影响?天气的谚语有哪些?第七步:课堂练习第八步:课堂小结第九步:作业1.搜集更多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诗句2.练习册本课时练习七、板书设计最新优质教育word文档天气及其影响最新优质教育word文档最新优质教育word文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 3章天气与气候 第 1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 3章天气与气候 第  1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学过程:导言: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老少皆宜的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那是什么呢?——天气。

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因为天气多变;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有关天气的话题。

(引导学生看课件内容)我们主要讨论三个议题: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1、什么叫天气?天气是人们时刻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所以上课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诱导,并结合网页内容,得出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具体步骤如下:①请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然后点击网页内容“怎样描述天气?”得出结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老师补充:雪、冰雹、雾、扬尘等天气状况)。

②提问:昨天的天气和今天的天气一样吗?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会不同。

提问:“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句术语反映了怎样的天气状况?得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天气也会有很大差异。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得出结论:天气是多变的。

③点击网页内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得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在于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引导学生辨别网页中设计的内容哪是描述天气?哪是描述气候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过渡:我们经常谈论天气,是因为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那么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什么影响?2、天气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什么影响?可通过以下途径:①请学生讲述一段曾经经历的或耳闻目睹的有较深印象的天气;②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生活角色,体会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③请学生回忆前往江阴气象台参观的见闻,说出几个要求江阴气象台提供气象服务的单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我国气候的特点和天气的变化。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变化的规律以及天气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实例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规律和天气影响的深入理解尚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变化的规律。

3.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变化的规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观察、记录天气,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变化的规律、实例分析等。

2.实例材料:收集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实例,如洪涝、干旱、寒潮等。

3.记录表:准备天气观察记录表,让学生记录天气情况。

4.小组讨论工具:划分小组,准备讨论所需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多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阐述天气变化的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天气的多样性。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天气与季节、天气与气候、天气与生产、天气与生活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的多样性,认识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不够深入,对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天气现象,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的多样性;(2)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观察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当地天气状况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天气现象,探究天气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信心,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的多样性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天气系统的理解,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天气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天气现象。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天气案例为例,讲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案例,用于讲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准备户外观察、调查的任务,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

3.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天气多样性及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第一篇: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气候的一些日常生活听说过的述语。

2、识别常见的不同天气符号。

3、让学生会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收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习人们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有用的理念。

二、重点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三、难点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能力4兴趣、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或现象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通过问题探讨、分组讨论与总结、课堂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五、教具多媒体课件、空气污染图片。

六、教学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作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天气预报都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灾害天气警报资料与图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语:第二篇: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气候的一些日常生活听说过的述语。

2、识别常见的不同天气符号。

3、让学生会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的第一节内容。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对天气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系统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分析天气图标和相关数据,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他们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局限于生活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掌握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图标的识别和理解。

2.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的判断方法。

3.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图标和数据资料。

2.设计问题驱动的情境,准备案例分析的材料。

3.分组安排,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天气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气温、降水等天气图标和数据,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图标和数据,掌握天气要素的判断方法。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天气现象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大气环流、气候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通过对天气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天气现象,但对于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实际天气现象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天气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准备: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以便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对天气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天气的概念、特点以及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知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巩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逐步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特点及天气符号,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收集和处理天气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天气的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概念、特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天气预报的阅读。

2.难点: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天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天气预报阅读、天气信息收集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图片、图表、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天气预报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准备天气符号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4.划分小组,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 天气与气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 天气与气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课题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的
1、天气的特点
2、记住常用天气符号
3、读懂天气预报图
重点
难点
关键
1、天气的特点;2、记住常用天气符号
读懂天气预报图
读懂天气预报图
教法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教学流程
师生双边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5分钟
导入:同学们,之前让你们提前收看天气预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师: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常用的是看电视天气预报。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则天气预报。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天气预报一般播报什么信息?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你首先要掌握那些知识?
生:观看之后,交流。
师: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电视预报一般是比较简明扼要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并不简单。
生:观察
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4、师:在卫星云图的基础上,人们制作出了城市预报,这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播报城市预报,还必须要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5、生:看书识别,然后进行知识竞赛。(全班分为两组,老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天气符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轮答,答对加一分,答错不加分。高分组为胜。)
6、认识风力风向图标
师: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概念吗?
生:不一样。
师: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
生:判断:以下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明天大风降温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生:(1)完成P47活动1、2
(2)分小组汇报课前找到的资料:天气与生活、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生产、天气与军事活动等的关系的相关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地区差异
1.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一般只注意气温,降水两个因素。

3.热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⑵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雨季和干季)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4.温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湿多雨⑵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分配均匀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⑴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6.高原山地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

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

(新浪博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