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课堂笔记与作业

合集下载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法律管理)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法律管理)

第八章土地法律管理8.1 复习笔记一、土地法律管理的概念土地法制实质上就是国家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对法的调整机制的运用。

具体内容包括制订土地法律和法规,建立各种管理制度,严格依法进行各项土地管理的活动。

土地法律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土地法制手段调整土地关系,创造并保持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社会环境条件。

二、法理学基本知识1.法律的一般特征为:(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法理学的基本概念(1)法律要素是指组成法律系统所不可缺少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讲,法律要素包括法律原则、法律规范和法律概念三项因素。

(2)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或“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私法、公法和社会法(三元结构),反映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保障。

(3)法律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由法律对其进行保护的自由和利益。

法律权利一般可分为基本权利与普通权利;一般权利与特殊权利;个人权利、集体权利和国家权利;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为法律主体行使权力设定的界线。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在调整社会成员行为过程中形成的由国家强制力予以保障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权利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法定义务的个人和组织。

法律权利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组织(含法人应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机构和场地)和特殊利益群体。

法律权利的客体是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权利客体是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4)土地权利是公民民事权利,是土地权力保障的对象。

当前我国的土地权利系统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土地权利类型构成,包括:国有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租赁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抵押权、土地承租权以及地役权、耕作权、土地借用权、空中权及地下权等土地他项权利。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利用结构)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利用结构)

第十三章土地利用结构13.1 复习笔记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最重要的是确定各类用地的面积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必须通过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反映,我们可用用地结构来研究产业结构;用地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在于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决定功能。

只有用地结构合理,才能保持一定地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优化结构,提高功能,从而可用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依据1.用地的概念任何一个地区或用地单位的土地总面积,根据其自然特性和生产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或称建设用地)。

农业用地又称为农业生产用地,即直接和间接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土地。

非农业用地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未利用土地(其中包括难利用土地);另一部分建设用地,即为建筑物和工程物占地。

土地利用结构可分解为农业用地结构和建设用地结构。

2.土地利用结构设计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设计土地利用结构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

具有多宜性特点的各类土地最优利用方式就是设计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客观基础和主要依据。

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即就是根据地区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土地的构成,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发展相应的生产部门,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以取得较多数量的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具有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土地生态系统平衡是维持其内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各自内部诸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多种关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划分的时候,应该保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协调与稳定,为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创造很好的环境,从而使土地的利用达到最优的利用状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好的贡献。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运用的基本情况1.我国土地资源运用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重要内容1、什么是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实行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宏观目的: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的,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的为依据;中观目的: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的,既要与国家目的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的:指县级土地管理目的,可分解为部门目的。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算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运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第2版考研笔记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第2版考研笔记

土地管理学朱道林第2版考研笔记朱道林的《土地管理学第2版》是一本对土地管理学的经典教材,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律法规等内容。

以下是该书的考研笔记,总结了该书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部分:土地资源特征及土地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非可再生和有限的特征。

2. 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实用性、禀赋性、稀缺性、多功能性等。

二、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1. 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2. 土地利用是指根据土地性质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三、土地利用规划1.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总体规划框架下,确定土地用途和区域功能布局,指导土地利用和管理。

2.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考虑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四、土地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划拨、出让等进行了规范。

2. 土地法律法规的目标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分类与区划1. 土地利用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要求,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

2. 土地利用区划是按照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划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界限和范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对一个相对连续的地区进行全面的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过程。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注重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如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等。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1.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方案设计和规划。

2.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发展需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复习笔记-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土地管理学》要点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1、什么是土地管理?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2013年土地估价师《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课堂笔记十二

2013年土地估价师《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课堂笔记十二

2013年土地估价师《土地管理基础知识》课堂笔记十二第一部分法的概说一、内容提要:1.法的基础知识2.宪法土地条款3、刑法土地条款4、民法通则土地条款5、城市规划法6、《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二、考试目的及基本要求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法的基础知识及宪法、刑法、民法土地条款及城市规划法、《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管理办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三、内容辅导:第一部分法的概说一、法的概念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例题:下列关于法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C、法是以个人意志形式出现D、法是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答案:C解析: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

二、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例题: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包括()。

A、法律B、行政法规C.地方性法规D.通知文件E、部门规章答案:ABCE解析: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1、法律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泛指一切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来保证实现的各种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狭义上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法的统称。

这里说的法律是指狭义的概念。

在法律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例题:狭义上的法律,是指由()依法制定,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法的统称。

土地资源管理笔记

土地资源管理笔记

城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一)定义: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属于空间规划(二)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三)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土地利用规划是首要任务。

使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总体最优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内容,结构决定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土地产出增长以获得结构效应的有效途径。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属于空间规划。

就是最终确定在何时、何地和何种部门使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结合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加以区位选择,最终将各业用地落实在土地之上。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利用土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其占有率。

(四)内容:(0506简答)●规划的具体内容,因客观环境条件的差异,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而言,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细部,土地利用规划有下列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土地管理课堂笔记与作业(一)

土地管理课堂笔记与作业(一)

内容提要⼟地管理概述重点难点⼟地概念、特征、⼟地制度、⼟地政策、⼟地管理体制、⼟地管理任务、基本内容。

内容讲解第⼀章⼟地管理概述第⼀节⼟地的概念与特性⼀、⼟地的概念(⼀)⼟地的定义.⼟地是地球陆地表⾯由地貌、⼟壤、岩⽯、⽔⽂、⽓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这⼀定义包括以下⼏层含义。

(1)⼟地是综合体。

⼟地的性质和⽤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不取决于任何⼀个单独的要素。

(2)⼟地是⾃然的产物。

⼈类活动可以引起⼟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影响⼟地的性质和⽤途的变化。

(3)⼟地是地球表⾯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地是地球表⾯的陆地部分。

陆地是突出于海洋⾯上的部分,包括内陆⽔域、海洋滩涂。

(5)⼟地包括⼈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地概念的区分1.⼟地与⼟壤⼟壤,是指能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它是在⽓候、母质、⽣物、地形和成⼟年龄等诸因⼦综合作⽤下形成的独⽴的⾃然体。

⼟壤与⼟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加以说明。

(1)从相互关系上看,⼟壤仅仅是⼟地的⼀个组成要素,即⼟地包含⼟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壤的本质是肥⼒,⽽⼟地的本质特征是⽣产⼒。

(3)从形态结构上看,⼟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

⽽⼟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体垂直剖⾯。

2.⼟地与国⼟国⼟不单指⼟地,⽽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领空和领海。

从内涵上看,国⼟包括资源与环境两⽅⾯的内容。

例题:2002判断题:从内涵上看,国⼟包括资源与环境两⽅⾯的内容[ R ]3.⼟地与景观⼟壤、风化壳、⼤陆沉积物、潜⽔和地表⽔、植被、近地表⼤⽓及物理化学作⽤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

⼤⽓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的统⼀是景观的基本特征。

它与⼟地的区别主要在于它只考虑⾃然地理因素的作⽤,⽽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地与⼟地资源所谓资源,是指⽣产资料与⽣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管理学笔记

土地管理学笔记

土地的涵义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 史综合体,并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土地资产:土地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的功能 1,负载 2,养育 3,仓储 4,景观 5,储蓄、增值土地的基本特性 1,是自然地产物 2,面积有限性 3,位置固定性 4,质量差异普遍性5,利用永续性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为提高土地经济、 社会、环境效益,维护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 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的产生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土地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指导 3,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为土地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时研究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利用以及土地市场管理活动的规律性2、 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 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目的土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 1, 土地管理的原理(土地的感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 现代管理原理) 2, 土地管理(农村和城镇土地的管理)的内容包括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市场管理土地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人本管理的概念 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作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行为原理人的行为时受人动机支配,动机受需要决定,按照这样的行为规律来管理就是行为管理动力原理管理要达到预定目标,需要有动力并正确的运用动力,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管理动力原理。

土地资源管理笔记

土地资源管理笔记

《土地资源学》课程第一章土地科学概念土地科学——是研究包括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在内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土地利用过程的机制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社会性、区域性、应用性等特点。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土地科学的属性属性土地科学=(自然科学U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土地科学的主体域是从协调人地关系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合理组织。

(南京农业大学,王万茂)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与性质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它是由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技术科学体系中研究土地的众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

土地科学是在现代科学综合基础上形成的,是综合于资源学、环境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

它是在此众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产生、在内涵上有众多学科理念、在方法上博采众家之长、从地域的层面协调学科的之间关系。

土地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土地科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土地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市场内的优化配置与资产收益的最大化等诸多实践问题。

同时,土地的调查、评价、规划、保护与合理利用都是面向实际问题而产生的。

土地资源学概述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和内涵(参见教材P13)土地资源学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研究,准确把握其分类、数量、质量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它是土地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位置。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性质——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分支学科。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产生及各主要组成要素的特征(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

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

(2)对土地资源的理论认识和价值判断(6)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态分析(4)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IGBP与IHDP (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土地管理课堂笔记与作业(二)

土地管理课堂笔记与作业(二)

第⼆章⼟地经济理论内容提要⼟地经济理论重点难点⼟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的概念. 性质. 形式.⼟地⾦融与⼟地税收.内容讲解第⼆章⼟地经济理论第⼀节⼟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的供给⼟地的供给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类可利⽤的各种⼟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的和未利⽤的后备资源储量的总和。

⼟地的供给按其性质可分为⾃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个⽅⾯。

例题:判断题:⼟地的供给是指在⼀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类可利⽤的各种⼟地资源的数量,不包括已利⽤的资源储量。

(⼀)⼟地的⾃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地的⾃然供给是指⼟地⾃然固有的可供⼈类利⽤的部分。

⼟地是⼀种⾮再⽣资源,⾃然供给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是⽆弹性的。

地球⾯积约5.1亿k㎡,其中海洋占70.8%,陆地⾯积仅占地球总⾯积的29.2%,⽬前真正能供⼈类使⽤的⼟地约7000万k㎡。

制约⼟地⾃然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适宜于⼈类⽣产⽣活及动植物⽣长的⽓候条件及地形、地貌条件;②资源条件;③交通运输条件。

(⼆)⼟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地的⾃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劳动进⾏开发后,成为⼈类可直接⽤于⽣产、⽣活的⼟地的供给。

⼟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影响⼟地经济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地的⾃然供给量。

②⼈们利⽤⼟地的知识和技术⽔平。

③交通运输条件。

④⼟地利⽤的集约化程度。

⼀般来说利⽤集约程度愈⾼的⼟地,其经济供给亦随之增加。

⑤社会需求。

⼆、⼟地的需求⼈类要⽣存和发展,就需要⼟地作为⽣存场所,需要⼟地提供⾷物、⾐服和住房等。

⼟地的需求,是指⼈类为了⽣存和发展,利⽤⼟地进⾏各种⽣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地需求的⼀个重要特点是,⼟地需求是⼀种引致需求,或者说是⼀种派⽣需求,是由于对⼟地产品的需求才有对⼟地的需求。

影响⼟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变动。

②经济发展状况。

③⼈类利⽤⼟地的知识和科技⽔平。

三、⼟地供求关系⼟地供求关系是指⼟地经济供给与⼈们对某些⼟地⽤途需求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

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

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

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 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

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课堂笔记与作业内容提要土地管理概述重点难点土地概念、特征、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任务、基本内容。

内容讲解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一、土地的概念(一)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土地是综合体。

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陆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海洋滩涂。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例题:2002判断题: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R ]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

大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的统一是景观的基本特征。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它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所谓资源,是指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来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一般说来,土地资源是指经过人们投入,从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即产生了价值的土地。

“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5.土地与地产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地产和土地,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在商品经济中地产是特定的土地。

土地不一定完全是地产,而地产必然属于土地。

地产最重要特性是其商品属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样进行交换。

但在我国,这种交换是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对使用权的经营,即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租赁、抵押等。

二、土地的特性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只有在利用过程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土地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属性。

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关系。

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进而反映社会经济性质。

土地的这种社会属性,既反映了进行土地分配和再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也是进行土地产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例题:判断题: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在任何时候都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进而反映社会经济性质。

[ R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一)按地形特征分类(1)平原。

(2)盆地。

(3)丘陵(4)高原(5)山地例题: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 ]A.按利用特征分类B.按地形特征分类C.按植被特征分类D.按气候特征分类答案:B。

(二)按用途分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土地资源特点(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2)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3)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4)农地分布不均匀。

(5)森林覆盖率低。

(6)土地质量较差。

(7)水土资源不平衡。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一)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表示规范化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管理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实现土地管理国家职能的目的。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

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

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二)土地管理的性质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

二、土地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任何管理(含土地管理)的定义都需包括三项内容:“谁在管理”——管理者(主体),“管理什么”——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如何管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一)土地管理的主体土地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

从享有行政权力和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角度分析,土地管理的主体又可以分为四种:(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2)土地行政主管机关。

(3)行政首长。

土地行政主管机关的首长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执行上都是行政权力的一种主体o(4)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他们是土地管理的又一主体。

他们人数众多,由法律保障其身份和规定其职责。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部门的大量日常事务,具体执行既定的政府政策和首长决定,他们是技术作业层上土地管理的主体。

依据“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专长和优势,直接影响土地管理的过程和时效性,通过他们的努力,土地管理才能转化为社会过程,产生社会效应。

(二)土地管理的对象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

这些社会化公共事务的自然载体是土地,社会载体是从事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经济性组织。

包括一切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生产经营活动内容,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行政法规、规程、规范来影响和制约它们的行为,对其不正当的经营行为予以惩处、罚款、限期改正、收回开发许可证、撤销营业执照等o(2)社会性组织。

一般说来,政府对它们的管理以不违反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为限度。

检查监督制度是政府对其管理的主要方式。

(3)教科文卫组织(4)新闻性组织。

(5)公民。

规范上述五类社会公共事务载体在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行为,是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

三、土地管理的职能和主要内容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内容提要土地经济理论重点难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的概念. 性质. 形式.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内容讲解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一、土地的供给土地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备资源储量的总和。

土地的供给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个方面。

例题:判断题:土地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不包括已利用的资源储量。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土地自然固有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

土地是一种非再生资源,自然供给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是无弹性的。

地球面积约5.1亿k ㎡,其中海洋占70.8%,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2%,目前真正能供人类使用的土地约7000万k㎡。

制约土地自然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条件;②资源条件;③交通运输条件。

(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①土地的自然供给量。

②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③交通运输条件。

④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一般来说利用集约程度愈高的土地,其经济供给亦随之增加。

⑤社会需求。

二、土地的需求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所,需要土地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房等。

土地的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需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说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于对土地产品的需求才有对土地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人口变动。

②经济发展状况。

③人类利用土地的知识和科技水平。

三、土地供求关系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来增加某种用途的土地供给.土地的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的供求关系一样,在自由竞争情况下,供求关系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的供求关系。

由于土地的短期供给在特定区域内为一定值,其短期的供求关系如教材图2-1所示。

土地市场的供求机制是决定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供不应求,地价上涨,供过于求,地价下跌。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这里的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产品的产量,体现了土地的生产力。

为了考察劳动与土地等要素组合对土地报酬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考虑平均报酬及边际报酬的变动趋势和规律。

各种类型的报酬定义如下:①总报酬,即总产量,可记为TP;②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可记为AP;③以劳动(L)为例(下同),边际报酬,即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可记为:MP=△TP/△L或dTP/dL,它是生产函数关于劳动上的一阶偏导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