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标准与原则浅析
试论高校德育主体的心理环境
一
力。这种心理压力可 以成为学生刻苦学习 的动力 ,也可能成 为学生学习生活 的负担 ,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这是优化学生 德育心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的问题 。其次 ,对学生就业心理 影响 。现代社会对学生素质要求是复合型 的,既要有广博 的 知识面 ,丰富 的知识结构 ,又要有扎实 的专业知识 。这就要 求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 的变化 ,增强心 理承受能力 ,努力把 自己打造成一专 多能 的高素质人才 。 二、教师 是学校 德 育工作 的主体 ,他 们担 负着 系统地 向被教育 者传输 科学 文化 知识 、思想政治 观念 和道德 意识
的任务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学生从 心理 年龄来说 ,正处 在 “ 心理 断乳期 ” ,他们 的心理还不够成熟 ,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还没有真正确 定 ,因此 ,这一 心理的青年大学生 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意 识的可塑性很 强 ,也是高校德育工作 的重要阶段 。影 响学生 心理环境 的主要 因素 : 教 育观念是指教育者 、教育对象及教育过程 ,具有 一定 的价值取 向的理解 和认识 。上大学前 , 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 , 教师 、家长 、学 生只能形成 “ 考 高分 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的 教育观 ,一切 为高考让路 。一切 为高考服务 ,已经成为学校 的家 长的共识 。上 大学后 ,相 对 以前 ,学 习压力大 大减少 , 素质教育再次 出现摆在面前 的时候 ,许多学生却不知道该 怎 么学生生 活了 ,诸如 自卑 、抑郁 、焦虑 、学习无动力感 等心 理问题也 出现 了。可见 ,教育 观念的改变对学生心理环境 的 影响是十分 明显 的。 德育观念 ,涉及 的面很 广 ,这也是构建高校德育 心理的 重要 内容 。首 先 ,要树立学生在德 育过程 中的主体地位 ,要 改变 以住把学 生当成说教对象 和思想政治观念 的 “ 容器 ”的 思想 , 充分 调动学生在 自我教育方 面的主体 意识 , 从 “ 自觉 ” 走向 “ 自为 ” 。第二 ,思想政 治教 育与学生 心理 的实际情况 相结合 。既不 能违背学生心理发 展的现实水平 ,对其思想道 德修养和政治 素养提 出过高 的要 求 ,又不能只关注学生 的心 理发展状况 ,而不对学生进行正 确的思想 的引导 和教育 , 使 而树立更高 的人生理想 , 形 成更 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 成长观念就是指对学 生要成为什么类型 的人才 和怎么成 长成为有才 能的人 的基本认识 。成才观念是社会需要对 学生 能力素质 的集 中体现 。它对学 生心理环境 的影 响表 现在 : 首 先 ,对学 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 人才 的标准 和要求 越来越高 , 对人 才需求和类型和数量 也在不断 变化 ,这 些反映在学生心理 上 ,而产生的 紧张感就形成 了压
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
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环境的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发展。
本文将从如何建设高校德育环境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明确德育目标,推进德育工作在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中,明确德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德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做到自律、自爱、自强、自信。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德育的工作要层层推进,特别是要突出重点,从重点着手,通过全面落实德育的目标,进一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优化高校德育体系高校德育体系建设是保证高校德育环境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该明确德育机构的职责和任务,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资源整合,让相关单位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在德育任务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德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与监督,把德育工作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进行全面落实。
三、营造“修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主要是要培养出学生的好习惯和崇尚道德文明的意识。
高校应该营造出“修文化”的校园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四、严格控制校园安全,保证全员健康成长高校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运行的关键。
建设一个严格的安全保障系统,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健康成长,在德育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
我们应注重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健康评估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保障意识,加强警示教育和安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维护校园安全、增强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五、注重重视校园环境的创新建设校园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试论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收 期〕 06一 03 〔 稿日 加 04一 t作者简介〕 房秀全(196 一 , 蒙古族, 5 ) 男, 内蒙古科左中旗人, 内蒙古民 族大学副教授, 法学硕士,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研究。
89
与发展是一个过程, 具有长期性、 渐进性、 无止境性
育因素的无系统性、 不协调性, 这种不系统、 不协调
往往导致各种德育影响的相互— 大学生产生 思想混乱, 导致负效应。因此, 必须协调各种德育环 境因素, 使社会环境、 校园环境、 家庭环境、 媒体舆论 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密切配合, 加强相互沟通, 协调 一致, 形成一种具有影响的整合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
造 ” 伍 在德育过程中, 人。 9 J l ) ( 2 环境与人的关系是辩
证的关系。 一方面, 人生活在环境中, 一刻也离不开 环境的影响,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受到 环境的制约、 感染和熏陶, 因此环境创造人、 决定人。 另一方面,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并不是消极 的、 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 能动的。 人不仅对不同的 环境的影响感受不同, 就是在同一环境的影响下, 不 同的 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人可以选择环境, 也可 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环境、 创造环境。这种人与环 境的辩证关系, 是我们建设德育环境的理论支撑。 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有两种含义:其一指高校现 有环境的利用, 即赋予高校现有的物质环境和精神 环境以 德育的意义, 如有些高校给教学楼、 图书馆冠 以“ 园丁楼”“ 、创新楼”“ 、博学楼” 等意义深远的楼 名, 使之具有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自 强不息的功能。 其二指高校德育环境的创建, 特别是校园文化的创 建, 如在各地高校中普遍开展的文明校园建设活动 等。 那么, 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加强高校德育环境 建设呢? 笔者认为, 首先要明确加强高校德育环境 建设的 原则, 其次要研究探索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 设的途径, 再次要营造有利于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 设的良 好工作氛围。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学生面临的各种挑战,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重要。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该标准的内容。
首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其次,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等方面。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还应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主题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此外,学校还应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坚持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原则。
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和计划,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包括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以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
最后,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和监督的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和反馈。
学校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确保其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可以更好地落实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只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优化原则
[ 键词] 原则; 关 优化; 环境; 高校德育 [ 中图分类号 ] G 1 [ 40 文献标识 码] A [ 编号 ]07 57 (060 — 12 0 文章 10 — 6420 }2 00 — 5
社会 的 不断 开放 。 多元文化 的激 荡 , 传媒环 境 柱 ” 。因此 , 环境 是 指 人类 社 会 中 , 人类 赖 以生 存 的影响, 互联 网络 的快 速发展 , 高校成 为社会 信 的 自然 条 件 、 使 社会 条件 和文 化条件 的总 和 , 人类 是 息 的集散 地 和 信息 化 的前沿 阵地 。作为 前沿 阵地 发 展 的前提 和 契机 ; 园环境 是指 在 校 园 这一 特 校 特殊 群体 的大 学 生 , 灵 敏地 反 映 和 折 射 着社 会 定 环 境 里 , 既 学校 有 目的 、 有计 划 、 组织 地 向学 生 有 的动态 与 面貌 , 预 示 着社 会 的未 来 与 前景 。高 传播符合社会规范 、 也 道德观念 、 价值观念的知识和 校 要 把大学 生 培 养成 为有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事 业 技 能 , 学生 成为符 合社会 需要 的人 才 的场所 ; 使 高 的合格 建设 者 和 可 靠 接 班人 , 必须 从 战略 高 度 校德 育环 境是 指 在校 园这 一 特定 环 境 里 , 育 者 就 教 对 高校 德育 教 育 的现 实 状 况进 行 分 析 , 力 探 索 根据 培养 目标 要 求 , 努 建设 符 合 人 才 培 养条 件 的教 学 管理和校 风环 境 以及硬件 设施 环境 。人 高校德育教育 的新途径。网络和传媒迅速发展 , 学 、 习 、 不 能脱 离 环境而存 在 , 人是 环境 的产物 , 环境 对人 使高 校 德育 处在 多 元文 化 、 隐性 政 治 、 开放 舆论 和 虚拟 网络 环境 之 中 , 高校 德 育 环 境 已不 再 是 单 一 的思想 道 德素养 的形成 和完 善有着 潜移 默化 的作 的现 实 环境 , 包括 虚拟 的 网络环 境 。因此 , 还 高校 用 。因此 , 德育 教育 要 努 力 为受 教育 者 创 造 良好 德 育工 作者 只 有全 面分 析互联 网为德 育环境 建设 的环 境 。 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是指高校德育环境建设者根 带来 的新 的因 素 , 断 丰 富 和 发 展高 校 德 育 环 境 不 据环境发 展变迁 的特点 、 规律 和高校德 育 目标 的要 建设 理论 , 才能 进 一 步创 设 信 息化 时代 高 校 德 育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分析与优化的思考
容 的制定 主要 围绕 规范 、 约束 、 励和指 导师生 在教 激 学 、 活方面 的行 为 , 学生德育 心理环 境 的建 设注 生 对
重 不够 , 使学生 缺乏对学校 的认 同感 、 属感和 自豪 归 感, 身处校 园 中, 却不能感受到严谨治学 的学术氛 围,
积极进取 的校园文化气息 , 这势必将 给高校德育工作
、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 的 内涵界定
二、 高校德 育心理环境 的现状分析及优化
原 则
1 . 高校德 育心理环境 的现状分析
心理 环境 的概念最 早来 源于格 式塔 心理学 派 的 主要 代表 人物考 夫卡 ( K f a 和勒温 ( L wn 对 K・ o k ) K・e i) 场 、 为环境 等的研究 。 行 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 “ 部分相 加不等 于全体 ” 的观点 , 环境或个人看作 是一种整 把“
生形成 良好 的道德行为品质 。 高校德育工作 的根本 目
的在 于使学 生能够将 道德行 为 自觉 内化 为个人 的道
群体 内关 系。积 极 、 健康 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学 生在心
理 上产生满 足感 , 并获得人 格 、 个性 和道德 品质 发展
德意识 。而学生作 为独立 的个体 , 都有 自尊 的心理需
去、 现在和未来的人 、 、 。” 事 物 高校 德育心理环境 可 以概括 为对高 校学生 的心理行 为发挥着 实 际影 响 的 全部心理环境因素。 上所述 , 综 笔者认 为 , 分析 和优化 高校 德育心理环境 , 掌握影 响学生 心理和行为 的各种 环 境 因素 , 有效控 制这些 因素 , 学生健 康成长 和对 对
带来极大 的负面影 响。 .
第二 , 人际关系异化 。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 生活条件优越 , 入大学前 , 进 生活一 帆风顺 , 进入 大学
试析校园德育环境建设
试析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指校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学校建设中要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育人作用。
当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教法等,冲击着旧教育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冲击着校园的德育环境建设。
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几点看法。
1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统筹兼顾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精心规划,统筹打造校园德育环境,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硬件建设规划的同时,也要全面规划好校园德育环境建设。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新”时代特点。
规划起点要高,规划标准要高。
在校园基础设施方面,像雕塑像的安放,假山的布置,树木的栽种等,都要精心规划。
给雕塑像、假山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
选定一种树木作为校树,在校树和其它树木上悬挂标牌,对其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学校要有旗杆、旗台,确保每周的升旗仪式顺利进行。
校园中的校车、摩托车、自行车要有合适的放置位置,不能如游兵散将一般。
校园中要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垃圾桶要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上要有醒目的区分标志。
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要有校徽展示,有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还要有催人向上的标语。
在标语的设计上,要考虑标语的时效性。
对于顺应形式,内容经常更换的标语,使用标语牌为好,最好不要直接写在或嵌在墙上,以免因更换标语而破坏环境。
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黑板报。
比起那些明亮气派、严肃规范的宣传窗,黑板报生动活泼,内容更换简单方便,学生易于操作,比铝合金式的宣传窗更感到亲切。
目前,新的校园建设中已经很少见到黑板报了。
本人建议在校园规划中给黑板报留下一席之地,让黑板报文化在学生手中代代传承。
2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过去的德育实施的是无“人”德育,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教育成为为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工具,忽视“人”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
论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环境的整体建构
者的人格 以及在教育过程
中 的 人 文 精 神 和 文 化 氛
围 。从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实 践
开合理 的想象 , 出各具特色 、 画 各有 千秋 的图画 真是栩栩如
生 , 满 童趣 。 充
四 、 养 审 美情 感 培
的需要来看 ,个体思想 品 德 、道德情操和行为形成
的过 程 虽然 离 不 开 依 照某 种理论 长期 的灌输 教育 ,
三 、 养 想 象 能 力 培 想 象 是 人 在 客观 事 物 的影 响 下 ,对 头 脑 中 已有 的表 象 进
载体 ,形成一种优化 的生 态教育 环境 。就心理环境
而 言 ,主 要 是 指 影 响 教 育
活动主体 内心世界的各种
因素 的总 和 ,对 于 它 的 理 解 可 以从 以下 两 个 方 面 进
亮 。接着 , ” 我又 出示老虎的图片 问 :谁看见过这种动物? “ “ ”我 见过 , 这是一只大老虎 , 它的皮毛同样美丽可爱 。一位小女孩 ” 脱 I而出。我接着 问:长颈鹿与其它动物有什么不一样 的地 Z l “ 方?最后 大家经过小组讨论 , ” 合作学习 。 同得 出结论 :长颈 共 “ 鹿的颈部和四肢特别 长, 能采摘树 叶为食 。” 为了孩子们 观察 和记忆 , 我叉编了一首顺 I溜 . 、 m , 小头 , l J 长长腿 , 身披花皮 袄 , 高高脖子超 过房 , 不声不响地采摘树上 “ 绿姑娘 ” 。这样 , 引导 幼儿认真观察 , 有利于培养幼儿 的观察能力 , 提高画画水平 。
教 育过 程 中 ,我 们 应该 主
动利用 、 设置 、 创建积极 的 具 有教 育 意义 的心 理 环
境。
一
自己的情感体验 , 激发画画兴趣 , 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 , 幼儿美术教育 中, 在 我们要树 立新 理念 , 激发幼儿
论高校心理环境建设
论高校心理环境建设本文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要坚持思想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相结合,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动地创设适宜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心理环境。
在对心理环境建设的可行性、构成要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心理环境建设的设计及施工方案。
[标签]心理环境建设设计高校大学生这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心理环境建设的可行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环境变化与人的思想变化之间关系的。
它依据战争环境、现代化建设环境等不同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的规律,来做人的工作,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环境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说明人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
因为人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而这种特定的环境则对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内部的心理环境,犹如栽培作物的“温室”。
在人们对“大气候”的各种因素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任务目标的需要,按照教育和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温室”的建设,可形成一种“小气候”,恰如冬季的温室里生产夏季的蔬菜一样。
高校心理环境建设是否可行呢?它的可行性有下述三方面的根据:第一,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已经科学地研究了人类历史的过程,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范。
党中央依据对我国具体条件的分析,设计好了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精神状态。
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等都是十分明确的,不需要我们去另外设计什么标准。
只在于根据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阶段的具体目标,设计造成某种心理状态的条件和措施。
像建筑设计师那样,按照一座楼房的既定要求,去具体规划构造什么样的基础,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把构件联接建造成理想的式样。
第二,从现实上看,我国几十年革命斗争和建设中所进行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我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和珍贵的。
略论高等院校心理环境及其建设
略论高等院校心理环境及其建设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群体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良好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建设,还应包括心理环境的建设。
加强对高等院校心理环境的理论研究,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建设良好院校心理环境,对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效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高等院校,心理环境的特征分析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各个要素在形成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等方面都起着自己特殊的作用。
当某些环境要素被人所共同感知、分析、理会并普遍地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环境”时,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
高等院校心理环境既不同于客观的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院校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氛围环境,这种环境形成于普遍的心理感知,并对院校成员成才需要、工作和学习动机及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特征如下:1.特殊性与普遍性——要素观人们总是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分析与评价,并在形成主观映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需要及行为。
由于个体主观经历不同,对相同环境要素的心理反映也各不相同,会产生主观心理映象差异,这是心理环境特殊性的表现。
但是,由于环境要素本身是客观的,在集体组织中,对相同要素的心理反映势必产生相同的或普遍的心理映象,因而也会产生普遍的心理环境,这就是心理环境普遍性的表现。
心理环境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特征体现了建设良好心理环境的要素观。
它要求院校管理者,应针对院校情境,系统分析那些能产生普遍心理映象的环境要素,当这种普遍的心理映象有利于组织及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时,就应强化这些要素,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院校心理环境。
2.稳定性与发展性——状态观院校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继承性。
如院校心理环境中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良的风气不容易轻而易举地扭转,优良的风气也不可能即刻形成。
院校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对全体成员产生稳定的、无形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约束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建设近年来,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善校园环境,创造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和条件,成为当今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营造关爱氛围、提供专业支持和建立健康机制三个方面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建设。
一、营造关爱氛围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校园环境建设需要从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两个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关爱的氛围。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比如,开展主题演讲、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此外,也可以成立心理健康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助网络。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定期关怀和支持,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可以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定期走访、心理测评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定向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二、提供专业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建设,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参与。
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首先,学校应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些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也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确保信息安全,让学生能够真正信任和接受帮助。
其次,学校还可以与相关研究机构或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和实践。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测评工具的开发和使用、心理技能培训的开展等。
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学校能够更全面、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
三、建立健康机制为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学校需要建立健康机制和规范,确保校园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
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逐渐提高。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心理辅导室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设施。
本文将探讨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综合性与个性化相结合首先需要考虑到学校心理辅导室要满足各种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
因此,在建设之初就需要明确辅导室提供全面综合、多样化服务的定位。
另外,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每个人在处理问题时都有自己的方式和特点,故而必须采取个性化的方法进行辅导。
通过能够灵活应对不同情况、符合个人需求与特点的服务形式,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帮助。
二、专业化与团队协作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室需要确保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这些专业人员应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同时也需要拥有扎实而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储备。
为了提供更全面、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心理辅导师还应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协作,如医生、教育工作者等。
这样的多学科团队合作可以确保学生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最佳服务。
三、倾听与关怀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应注重对学生的倾听与关怀。
心理问题的发展往往是由于缺乏机会去倾诉以及得不到足够关注而逐渐恶化。
因此,在建设心理辅导室时,必须营造一种安全、尊重和亲切的环境,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沟通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同时,也要确保每位教职员工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拥有强烈的关爱之心。
四、隐私保护与机密性隐私保护和机密性是一个良好心理辅导室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原则。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所有涉及到个人隐私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过程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保护。
这样,学生在寻求心理辅导时可以放心,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信息会被泄露。
结语构建一个优质、高效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全面多样化的服务;通过专业化与团队协作,集聚专业人员力量;通过倾听与关怀,给予学生足够关注;同时也要保护好隐私及机密性。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随着高校扩招的开展,高校德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了滑坡现象。
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改善高校德育环境,高校应积极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以期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德育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或文化中有利于促进道德教育的各种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整体性系统;从微观层面来看,它是由与高校德育相关的主客观两大方面因素所构成的集合。
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等。
每个部分对德育环境产生影响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本文以高校德育环境构建过程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影响高校德育环境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高校德育环境的概念和内涵,指出高校德育环境就是学校通过自身建设、发展所形成的具有较强凝聚力的、可影响高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并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对高校德育环境进行分析,认为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制度规范、人际交往、校园文化,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网络环境等。
(2)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德育环境的内外部因素,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网络环境这五个方面对德育环境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是高校德育环境中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网络环境则是影响最小的外部因素。
(3)探讨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这五个部分对高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得出家庭环境是主导性的外部因素,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环境的创设情况,社会环境也是高校德育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环境更是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环境和宿舍环境也是德育环境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部分,学校和班级在德育环境的构建过程中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4)针对高校德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德育环境构建的对策与建议,希望通过良好的德育环境构建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大学德育教育必须紧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创造出理想的校园生态环境,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道德、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应以文明校园为目标。
校园越文明,大学生越容易接受并习得正常人际交往、文明素质和道德规范等美德。
在这个文明的校园里,大学生可以体会到平等相处、尊重他人、诚信守信等道德观念,而且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其次,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应注重宣传和教育。
大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传播和宣传,激发学生参与德育传统的热情。
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进行管控,控制学生参与不良文化和暴力活动,提高学生公德素质。
第三,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应重视教育科技的运用。
现在,大学里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科技,可以让教育更加现代化。
例如,在学习环节中使用一些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德育方面,使用在线社交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等等。
第四,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还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推广。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社会相处,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各种问题。
在这个学校里面,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只有全社会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创造出厚重的德育氛围和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大学生智力和人际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优秀的德育教育和生态环境建筑计划,注重宣传和科技的利用,扩大实践教学和全社会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优秀的校园生态环境和人性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献出人才力量。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及构建提出分析和建议。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一是身心健康。
现代学生要在学习、活动、思维等方面发展,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从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高校积极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服务。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学生的精神财富,也是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高校应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识别自身价值,以促进其根本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发展。
三是促进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学生有责任感、有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道德完善的体现。
高校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到把道德实践融入到自身的思想及行为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高校德育环境的构建一是建立有利的学习环境。
当前,学习成绩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建立和完善育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老师和家长的辅导功能,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定期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高校应定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健康的价值观,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服务是高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个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以辅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恋爱等心理难题。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环境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育人工作,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要建立有利的学习环境,定期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系统的育人教育。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德育环境中更好地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已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指高校的宏观教育环境,也是一种刻板的、沿袭的、长久的、强调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和要素,更是促使学生发展道德智慧及增强精神力量的保障。
而校园德育环境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学校德育的效果有多大。
因此,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构建高校的德育环境:一是思想理论应充分衔接贯通,即在高校德育环境中注入丰富的道德思想,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深刻体会和理解道德,从而实现德育的最大作用;二是多层次的落实措施应精准施行,即根据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位置、社会文化等,精心设计实施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都能体会到坚定的道德核心;三是风气助推应健康繁荣,即着力构建一种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的纪律管理制度,弘扬正能量,吸引和衍生更多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道德观念的积极性和作用。
首先,高校德育环境应从理论上深入探讨道德思想,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度体会并实践道德价值观。
高校应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组织实践实习、组织社会实践、设立思想课等活动,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道德思想的根源,以及道德的历史、形式、内容和相关的价值观。
此外,高校应当探究道德价值观如何在日常实践中得以实现,并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践行道德的真谛。
其次,高校德育环境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落实措施,以更精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
高校可以通过改进课程设置、编写比较细致、详细指导性的教材来增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开发定制化德育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手段,来模拟不同的道德场景;可以采取综合性的多层次方式,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组织定期的德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助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以及认知和体会。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分析与优化的思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和优化越来越成为学校和社会应当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内涵界定心理环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考夫卡(K ·Koffka)和勒温(K ·Lewin )对场、行为环境等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派主张“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的观点,把“环境或个人看作是一种整体的存在,任何具体的心理事件(行为)都在这个整体的制约下发展和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界开始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也吸纳了这一理论。
考夫卡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制约和调节,并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一系列新名词。
在勒温看来,人的行为就发生在由人与心理环境组成的心理场(心理生活空间)中,并由这个场的性质所决定。
进而他提出,“任何一个人的心理事件(行为)是由人的心理状态与环境状态所决定的。
这里勒温所指的环境是心理环境。
”[2]勒温的这一论断为高校学生良好思想品质、道德意识和政治观念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事、物。
”[3]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可以概括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行为发挥着实际影响的全部心理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析和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掌握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有效控制这些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对科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原则1.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现状分析第一,目标内容缺失。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即在行为主体的潜意识层面产生作用。
浅谈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浅谈校园心理环境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点滴四川省平昌县唐德俊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
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校园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心理行为、情感个性产生潜在的影响和行为制约。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
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提升“五爱”、“四美”的美德。
怎样多方位、多角度、多措施建设园心理环境呢?一、物质心理环境建设,让硬件赋予生命,情感,价值的涵义每所学校的选址,校舍的规划与布局,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构建校园生态环境教育理念时,让学校的每一栋楼房,每一间教室、图书馆、美术室以及体育场所、绘画墙壁、知识走廊、草坪、花坛-----等校园设施,变成一种“会说话,能说话,”有生命力的潜在育人环境。
如我校在校园的绿化、美化时做到既重景观特色,又注重整体和谐统一。
学校花盆、花坛的设置摆放与挂在校园墙壁上的名人、名画等美术作品相互映衬。
学校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宿舍大楼分别命名为“树人楼”、“创新楼”、“文明楼”并标示有育人心智的诗句,使校园硬件赋予德育、心理建康教育和文明教育的涵义。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观看花草、欣赏图案,雕塑,阅读名言警句,潜移默化达到育人心智、净化心灵、养成好习惯的风格,达到提升美德,建立信心,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的作用。
二、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育人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墙报、黑板报、文化墙、艺术长廊,将有教育性的导语、校风、学风、校歌、校训、校徽、图片、装裱上墙,让他们“会说话。
”校园文化的建设无形中实施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及校园广播站的宣传导向作用,开办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定时播放,力求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校园警示语“人本化,人性化,”赋予了“教育化、寓意化。
”如“我是化使,你是花神”、“小草青青,留下爱心”“爱人就是爱自己,”使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形成良好的育人观。
关于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的建议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
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园建设。
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标准与原则浅析
【摘要】作为心理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类别,高校德育心理环境是指以高校德育为主体,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及其过程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的总和,优良德育心理环境的构建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并把握好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德育心理环境标准原则
把心理环境的概念纳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建立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科学概念,对于进一步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更加科学地、全面地考察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及其作用的机理,进而科学地调控这些因素,构建新时期高校和谐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个学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其创建的过程中更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否则就不能发挥环境对德育主体的隐性教育功能,实现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价值标准
1.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建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定的理解与认识。
它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
没有知,就没有行,认知是整个道德行为过程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就难于产生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更谈不上“知行合一”。
实践也证明,许多道德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道德认知的偏差。
因此,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认知。
2.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是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的产生是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道德情感的产生与人们先前的道德认知有极大的相关性,对某一道德行为或规范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越透彻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的道德情感。
同时,道德情感对将要发生的道德行为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通过对道德共情程度的加深,情感的积累,道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持久性都将增强。
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就是激发和引导积极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自觉乃至自发地践行道德行为。
3.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践道德过程中的持久性,这是体现道德认知,维持道德情感的精神力量。
“人贵有恒”人们的成功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一方面,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作保障,那么道德行为的产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只是“昙花一现”。
另一方面,道德意志也体现在人们持久的道德行为这中。
从那些终身为了共产评主义事业而辛勤工作的老党员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正是他们坚强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意志品质。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为人先、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为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持久打下坚实的基础。
4.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强化学生持久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践行道德规范的实际行动,它是整个道德过程的终结。
道德认知的正确与否,道德情绪的积极与否,道德意志的坚强与否最终都通过道德行为来体现。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目的也是为是促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并最终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文明、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与此同时,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们的自身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态度、行为习惯加以修正,为新的道德认识提供信息反馈和参考,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道德实践与认识的螺旋上升的提高过程。
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服务。
心理环境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它本身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份,而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研究的目的,是要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如何把握心理环境要素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
因此,无论是当我们在构建德育心理环境体系,还是在建设高校德育心理环境过程中,都要掌握好环境育人的总体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不单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更要为大学生的提高道德水平、政治素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心理氛围。
2.整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各要素都对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德育心理环境的建设时,要具有全局观点,发挥环境要素的整体效应。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要素之和”,和勒温“心理场”理论,心理环境与行为主体是个统一整体,一部分变化都可以导致整体功能的部分或全部的丧失。
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世纪工程,体系的首要功能就是育人。
从层次上讲,无论是管理层、服务层,还是教育层、受教育层都在承担着德育的功能。
3.渗透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人的意识、观念的形成或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才最终存在人的头脑之中。
弗洛依德曾经指出,外在环境的很多刺激,没有立即在人心理和行为显现出来,这并不是它们
的作用已经消失,而是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一但它通过大脑的稽查功能后,就会转变成前意识和意识,。
这就告诉我们,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当我们的潜意识中的良性因素好了,最终会转变为道德意识,表现出道德行为。
4.激励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注意利用物质和精神要素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强化。
生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奖赏中枢”,它促进人类的许多习惯性行为。
如抽烟等。
同样,如果对一个的道德行为给予适当的奖赏,也能促使人的道德思维定势,和道德行为的反复进行。
从大学生自身心理来看,他们也有通过的行为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尊重,得到集体的心理支持以及自己心理成就感的满足等功能。
因此,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大学生的文明、诚信、乐于助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行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而且,研究证明,有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果。
5.示范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的心理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头和感染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天性,即“向师性”,这不仅包括学习老师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学习老师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校园的任何人或物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成为学生意识中,或无意识中学习的榜样。
高校德育心理的构建过程要正确掌握各个要素的育人功能,更多让人和事物的正面属性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引起良性的感官刺激,产生积极的感性认识。
特别要指出是,根据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许多环境刺激的心理反映并没有表现来,而以一种潜意识状态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一旦通过稽查机制就会又回到人的意识之中,因此,心理环境的建设一定要把握示范性原则,积极提供学生构建自身思想道德体系的原材料。
另外,树立先进和榜样,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开展“学先进、找差距”等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也都是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也是示范性原则的现实体现。
参考文献:
[1]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心理环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吴锡改.学校心理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6.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