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散文》备选模拟质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光盘备选习题《散文》备选模拟质检
一、(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汽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
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
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看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表现手法、表情达意的方面来思考。
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②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
句子在文中所处位置也是考虑其作用的因素。
该句处于文章中间段落,首先考虑其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
其上下文行文紧凑,节奏激荡,而该句叙事缓和,可知该句使上下文节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4.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应结合韩三十八老汉的人生经历来鉴赏,韩三十八老汉戎马半生,飘荡一生,而大河家就是他的家,黄河就是他的根。
关于韩三十八老汉的描述是在文章的十至十三段,第十段写他喜欢看河,第十二段写他看河时默默无语,第十三段点出其中缘由。
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是因为老汉与河的关系,“默默无语”是坎坷人生后的醒悟。
作者写韩老汉,是将他当作了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作,就是写以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人、底层人与河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思考。
【答案】(1)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2)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二、(202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自然
[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
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
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
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
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
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
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
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本题难点在于,能否对文中形象性语句作出准确的解读。
“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这是说在森林里,在大自然中可以永葆青春。
“我的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这是说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情感得到极大的升华。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眼球”的特征是“将万物都纳入眼中”,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在大自然中变得胸襟开阔,胸怀博大。
“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这是说自己有了一种博爱的情怀。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这是说在上帝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
解读了上述语句之后,答题就很容易了。
作者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就是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上文写“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具体表现在两点:一是“拥有永恒的青春”,二是修补了任何不幸带来的痛苦。
下文写“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博大的胸襟,二是博爱平等的情怀。
【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7.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8.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画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解析】文章中的照应句,前呼后应,使结构严谨。
但是,这种照应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常常在内容上起到深化的作用。
【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
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三、(202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春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9.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A项,对段意的概括。
第一段引述北京人和南方人的话语,突出北国春天短的特点;第二段引述南方人的话语,突出风沙大的特点;第三段是作者对北国春天的的评说,借以破题,引出“春风”,并过渡到下文对南国春风的描写。
B项,说“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这显然不合文意,结合下文来看应是“感到北国春风胜过南国春风”。
C项和B项实际是矛盾项,B项不正确,C项才符合文章本意。
D项,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
E项,也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抑扬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但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欲扬先抑。
【答案】AC
10.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解析】这道题是分析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情感变化。
文中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表现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情感态度。
作者在京城时和一般人的感觉一样,北国春风只是吹沙刮土,不如南国春风轻柔地催生万物,所以怀念南国春风。
后来到了京西、京东的大山里,看到春风来了,一夜间“河冰开裂”;在高高山梁上,背带冰碴的羊粪播种,感觉“好不痛快”,
这才从中感受到北国春风的那种“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踢打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霜雪”的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雄伟气势。
由于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所以感到劲健的北国春风胜似轻柔的江南春风,从而发出了“怀念北国春风”的感叹。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轻柔的江南春风。
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发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
(意思对即可)11.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