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礼行,觉以律兴

合集下载

教育名家名著:朱熹《四书集注》(王炳照)

教育名家名著:朱熹《四书集注》(王炳照)

教育名家名著:朱熹《四书集注》(王炳照)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教育名家名著:朱熹《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

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

其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原非并行。

《论语》、《孟子》本不是经,《汉书·艺文志》列《论语》于“六艺略”,而将《孟子》列于“诸子略”。

赵岐《孟子题辞》说,汉文帝时“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但那是记传博士,而不是经学博士。

“后罢记传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西汉中期之后,帝师张禹传习《论语》,于是《论语》的地位显赫起来,但《孟子》仍为子书。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均列《孟子》于子部。

尊孟之说始于韩愈。

他认为“先王之教”从尧舜以来一直传到孔孟,孟子是道统的最后一人,“故欲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宋朝将《孟子》列入《九经》。

由此引发了延续百余年的贬孟与尊孟之争。

直到南宋朱熹作《读余隐之尊孟辩》,争论才告结束,巩固了《孟子》超“子”入“经”的地位。

《大学》、《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

韩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二程、朱熹祖述此说,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

由此可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四书并行,超“子”入“经”,实发韧于韩愈,倡导于二程,完成于朱熹之手。

《宋史·道学传·序》称: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

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宋史·道学传·程颐传》也说,程颐“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朱熹在漳州刊刻《四书》,为之作注。

标准《三字经》注音全文

标准《三字经》注音全文

标准《三字经》注音全文《三字经》是一部古代启蒙读物,以三个字为一句,共一千字,用来教导儿童基本的儒学道德和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注音: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稷,菽麦黍。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与丝竹,乃六具。

曰曲直,曰绳矩。

曰水火,曰山渎。

曰川谷,曰草木。

此四域,应乎中。

曰府社,曰邑里。

此九州,孰不识?有高山,有长江。

此五岳,是中国。

九州禹,迹所游。

百川东,逐水东。

中央郁,华夏丘。

高冈陵,弦歌流。

凿龙鱼,取玉灵。

有山有渊,有佳林。

既娱既乐,终日凝。

则天下,无佚事。

桃李杏,柿与枣。

此五果,人所好。

父子兄,弟夫妇。

老少异,往来处。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彭祖。

有周公,能训诂。

彼既仕,彼既儒。

唯我敬,唯我学。

既仕学,既儒敬。

孟子弟,子思友。

学如贵,贵如仪。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佛学论文

佛学论文

管窥柳宗元“统合儒释”之思想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柳宗元与佛禅的纠结,成为学术史上一大公案。

崇其佛学造诣者,誉其为‚义理精到处‛,‚似胜‛王维;揄扬其‚唯物‛立场且具‚战斗性格‛者,惜其‚好佛‛,‚尤非以好佛而赞赏子厚‛。

两端的偏颇恰恰是不识柳子亦不识佛禅,柳氏之‚好佛‛及‚精到处‛,正在于柳宗元不守一宗一门而出入‚百家之学‛的态度和实行精神。

纵观柳宗元之于佛禅的关系,其虽以‚自幼好佛‛自命,遭际乃至学理的吸引使之与佛禅亲和,然而从根柢上考稽,柳氏只是一‚援佛入儒‛者,其不专守一宗一门而出入‚百家之学‛的立场、风范,仍可归诸‚辅时‛‚佐世‛的政治理想。

不管是寻求思想上的依托,抑或抒发性情的需要,斯时斯地, 其所谓的‚统合儒释‛的思想, 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集中而鲜明的体现和反映, 从而使其诗歌创作在蕴涵浓郁的禅意之外更涵他意,韵味无穷。

关键词:柳宗元;统合儒释;诗歌创作一、柳宗元佛教思想形成的背景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蒲(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南)人。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在唐德宗,顺宗易朝之际,他参与了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发起的旨在打击宦官,藩镇和贵族官僚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永贞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不调,备尝艰辛。

元和十年(815年)调为柳州(今广西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四年后终于任所。

众所周知,唐代是一个政策开放,文化繁荣,国家意识浓厚的朝代,统治者虽然崇奉儒道,但也没有因此排斥西来的佛教。

武则天执政时曾宣示:儒、道、释三家有共同任务,并令人撰写《三教珠英》,禁止佛、道相互攻击。

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唐代人兼礼儒、道、释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致于唐代的文化也呈融合发展的特征。

柳宗元自幼好佛,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作此文时柳宗元39岁,可知他在10岁左右已习佛。

在唐代,柳宗元不仅是一位具有强烈革新意识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

[诗歌散文]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 诗歌散文欣赏 - 流星之家

[诗歌散文]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 诗歌散文欣赏 - 流星之家
月版第315页。)这种“心凝神释, 与万化冥合”的物我两忘境界的获得,则正是受佛教影响所致。
除了悠游山林,他还植竹禾,艺花卉以自遣,“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送从弟谋归江陵序》)过着“把锄荷锸,决泉为圃”和“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与杨诲之第二书》)的闲适生活。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清静淡泊、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也正是受佛禅影响的结果。
柳宗元不仅以固有的儒家观点来审视佛教理论,而且以同样的态度审视僧人。他所称道的僧人,都是具有顽强毅力,严谨持身,对自己的信仰和事业绝无纵肆懈怠之态的高僧。他们既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行为,又有“不爱官,不争能”的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些僧人不是以出世者的面目呈现在柳宗元的文中,而更象严以律己,勤于求道教人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信仰领域内,所作所为皆有目的,有成效,他们的人生意义主要不在虚幻的解脱成佛,而表现为行道的积极追求”(注:陈晓芬《柳宗元与苏轼崇佛心理比较》,《社会科学战线》
[诗歌散文]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 诗歌散文欣赏 - 流星之家首页小学语文中学语文中学英语免费论文教学随笔学生作文综合考试试题教案育儿话题教学资源编程技术博客
中学语文论文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案高考作文文言文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说课稿诗歌散文欣赏中考高考应考策略中学语文应用文萃中学语文论文(二)中学语文论文(三)首页
月版第121页。)刘克庄亦称:“如柳子厚诗,……得一二首似之,
足矣。”(注:刘克庄著《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第10页。)可见其诗对后世的吸引力之大,生命力之久远。柳宗元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同作者的才情秉赋、遭际阅历有关,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年广为流布的佛教,尤其是中国化佛教业已形成后的诸多门派对其诗歌创作影响,也是一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追踪柳宗元谪居岁月与释门的广泛交游,以廓清柳氏佛学思想的基本面目,从而在思维方式、情感逻辑等方面探寻佛禅对其山水诗创作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和受益受病的某些规律性问题,探讨其山水诗的意境、风格及其成因。

19教育学考研干货!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学记》教育思想

19教育学考研干货!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学记》教育思想

19教育学考研干货|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学记》教育思想凯程教育教研组整理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思想这一章内容比较多,主要掌握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内容很多,重点也很多,拿起笔写下来吧!孟子的教育思想孟轲与思孟学派孟轲,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

孟子受业于子思,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为思孟学派。

孟子也被认为是孔子的嫡传,所以儒学又被称作“孔孟之道”,代表作《孟子》。

教育的作用得民心,求放心❶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得民心孟子主张“施仁政”,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即“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❷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求放心➀人性论基础:性善论认为人先天具有善性。

但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

➁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

➂教育对个体的作用在于“求放心”,即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人仅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还要对这种先天的善端存而养之,扩而充之。

而且如果人受到不良社会环境或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教育目的明人伦所谓人伦,即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柳宗元的佛学思想

柳宗元的佛学思想

柳宗元的佛学思想闽南佛学柳宗元的佛学思想主要是在永州时逐渐形成体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台思想二、净土思想三、禅宗思想柳宗元在永州—时为禅宗宗帅和诸大德们写了许多禅碑记序性质的文章,在他的佛学著作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最重要的禅学著作《曹溪禅师碑》作于柳州。

在碑文中赞叹慧能人师之禅说:“今布天下,凡言禅者皆本曹溪。

”他在碑文中弘扬慧能的佛学思想,突出有两点:一是“始而性善,终而性善”,二是“不假耕耘,本自静矣”。

慧能大师禅学思想的中心足佛性说,而其重要的内容是“人人皆有佛性”。

慧能大师认为人可分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之分,人可分少数民族籼华夏民族,而佛性不论地区和民族,人人都无差别的本自具足。

由于人人皆有佛性,当然皆可成佛。

柳宗元不仅接受了六祖慧能的佛性思想,而且把儒教的“人人皆可为尧舜”与之结合统一起来,用来教育世人。

由此可见他已把佛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且提高到新的境界和高度,这就是他在《碑文》中所说的:“始而性善,终而性善。

”慧能人师佛性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性本自清净”。

佛性每一个人都具有,而且人人乱有成佛的智慧,只因被“妄念”所蒙蔽,所以不能认识自己的佛性一‘本源清净心。

但只要一旦觉悟,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而成佛。

柳宗元所说的“不假耕耘,本自静也”,也即是六沮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木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的境界。

只要向自心去证悟,一旦认识本心,即可成佛作祖,而向心外求法即是心上生心,走上歧途。

四、律学与儒家礼仪的关系柳宗元非常重视佛教的戒律,对戒律所起整肃僧团的作用也加以肯定。

他在《柳州复大云寺记》中说:“崇佛庙,为学者居,会其徒而委之食,使击磬鼓钟,以严其道而传其言”。

这无疑是说必须有严格的僧伽戒律,并使每一个僧侣都严格的加以执行,才能有整肃的僧团。

佛教也只有高素质的僧侣,才能“传其言”。

柳宗元认为佛教戒律与儒教礼仪相同之处有三点:第一是讲性善。

柳宗元_2

柳宗元_2

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

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生平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

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

父柳镇,官至侍御史,守正疾恶。

柳宗元自幼受母卢氏教育,4岁能读古赋14篇。

少年时曾随父去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13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早有“奇名”。

但他早年为文,主要是为考进士作准备,故“以辞为工”,以“务采色,夸声音”为能(《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又曾自称:“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可见他是胸怀大志的。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

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调为蓝田县尉。

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

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

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

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

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

元和十年(815)春,奉召至京师。

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

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

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对儒学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的认识也大为改观。

现在,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企业,从电视台到图书馆,到处在讲儒学。

儒学已从百年衰微走上了复兴之路。

但儒学的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当今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认识儒学核心价值观,又如何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予以概括使之广泛普及、深入人心?这是亟待讨论的问题。

儒学核心价值认识史的回顾自儒学诞生以来,儒家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表述代有异同,可谓有常有变。

孔子提出了20多个道德伦理范畴,如仁、义、礼、知、圣、孝、悌、忠、信、中、和、敬、宽、敏、惠、勇、温、良、恭、俭、让等,但讲得最多的是仁与礼。

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仁本礼用”。

孔子的孙子子思,提出了以“仁、义、礼、智、圣”为核心价值的“五行”说,又有以“圣、智;仁、义;忠、信”为核心价值的“六德”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和子思的“五行”说,而以“仁、义、礼、智”为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并断言“仁义礼智根于心”。

荀子虽然批评思、孟“五行”说,但他最推崇的还是孔子,并继承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

如说:“仁义礼乐,其致一也。

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

三者皆通,然后道也。

”又说:“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

”可见荀子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与孔孟并无根本性对立。

到了西汉中期,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起了重大变化。

大儒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从而使官方统治思想从秦始皇尊法、汉初尊道转变为尊儒。

董仲舒在“尊孔”旗号下综合儒墨道法与阴阳五行思想,用“王道之三纲”与“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取代了先秦儒家的“仁本礼用”与“五行六德”之说,于是形成了主导封建社会近2000年的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论。

这个“三纲五常”论,因其符合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而受到历代专制君主的青睐。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8-05T03:28:29.54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3月第6期作者:夏雄军曹凌[导读] 《古代音乐教育史》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夏雄军曹凌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古代音乐教育史》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音乐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为例,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课程思政”的深度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厘清高校音乐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阐释了《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与创造价值,并探究了《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古代音乐教育史》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讲授内容涉及我国古代各朝代音乐教育形成、发展、传承、变迁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政治性和全面性。

因此,以该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性路径入手,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渗透性、适度性、情感性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对完善高等院校音乐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进行同类“课程思政”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培养具有音乐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广泛性、多维度”的创新型音乐类人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一)课程思政的提出我国高校思政课设置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框架。

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出巨大力量。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程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建设问题认识不到位,一些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形成长效的思政育人机制。

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思政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间隙过宽,这将影响思政工作的整体发挥。

儒家诗论的总结

儒家诗论的总结
• 《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毛诗序》的“主文而谲谏”正是《诗》教的 灵魂。一方面坚持原则讽谏时政,另一方面又 委婉谲谏讲究批评技巧,给统治者保留面子, 使统治者乐于接受意见。
17
•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 论,它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乐的 若干重要认识,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有补 充与发展,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时代儒家诗论的 总结。”
25
– 孔氏是进入正道的唯一门径。 • 《法言·吾子》云:“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
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君子言也无择,听也无淫。 择则乱,淫则辟。述正道而稍邪哆者有矣,未有达邪 哆而稍正也。孔子之道,其较且易也。”“书不经, 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言、书不经,多,多赘 矣。” • “五经”完全体现了孔子之道,所有背离五经的言论 著作都是多余的。 • 《法言·寡见》云:“或问五经有辩乎?曰:惟五经为 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 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 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
4
二、《诗大序》的思想渊源
• 孔子——子夏——荀子——毛亨——毛苌——卫宏 • (一)孔子论诗: • 孔子论诗内容见于《论语》。 • (二)子夏论诗: • 子夏论诗内容见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 • (1)《诗论》的第一部分总论《诗》的特征。 • 《诗论》云:“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
• (2)《诗论》的主体部分论“风”、“雅”、 “颂”的性质和作用。
10
• (3)音乐的社会功能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 矣。”“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 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 (六)卫宏作《诗大序》:

儒家关于礼仪的句子

儒家关于礼仪的句子

儒家关于礼仪的句子
儒家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啊!其中关于礼仪的句子,更是像璀璨的明珠一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就比如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难道不像是给自己戴上了一个行为规范的紧箍咒吗?就好比唐僧对孙悟空的约束,让我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礼仪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还有“不学礼,无以立”,这就好像在说,你不学会礼仪,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怎么能立足于世呢?想想看,一个不懂礼貌、不讲规矩的人,谁会愿意跟他打交道,谁会给他机会呢?
再看看“礼之用,和为贵”,这不就是告诉我们,礼仪的运用,要以和谐为最珍贵的目标嘛!就像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各种乐器的声音和谐共鸣,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如果大家都各行其是,不遵循礼仪的协调,那岂不是乱成了一锅粥?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儒家礼仪的影响。

朋友之间相互尊重,这是礼;家庭中长幼有序,这是礼;工作中与同事合作,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也是礼。

总之,儒家关于礼仪的句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指引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文明、和谐与尊重。

它们就像明亮的灯塔,为我们的人生航行照亮了方向,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传承和践行吗?。

学案2:第3课 宋明理学

学案2: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考纲课标解读】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的发展【考点知识梳理】一、三教合一(1)背景①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也广为传播。

(2)表现①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③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①核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的认识论。

④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

③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②朱熹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主张①陆九渊: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的命题;提出“”和“”的学说。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二《春秋》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器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以儒家四心为主要内容,写一篇1000字作文

以儒家四心为主要内容,写一篇1000字作文

以儒家四心为主要内容,写一篇1000字作文儒术独尊之时,和字当道慢而有序;科技称霸今日,效率至上稳中求快。

两相对照,儒之于今日之社会似乎水火不相容。

却不知,儒学精华在当下可当解药而非毒鸩。

挤不上公交的担忧确乎难免存在,但静言思之,此等焦虑纯属“叶公好龙”。

这反应了对儒家思想理解的剑走偏锋,是把谦和有礼异化成一团和气,将谦谦君子误解成了软弱男子,把礼让等同于让,把谦和等价于附和。

如此观之,儒礼本无罪,对他的错误解读是原罪之觞。

换言之,该同学的无理焦虑,映射出的是以“和”为思想内核的传统观念与当今浮躁世风的不可调和矛盾。

木心先生所推崇的“从前慢”是“和”栖居的温和土壤,而今人所慨叹的“总浮总疏总麻木”,则是浮躁红尘滋长的温床。

我们赞扬上世纪英伦社会的绅士风气,却不可避免今日的女士优先车厢中全是男性。

我们欣赏慢时光里邻里谦让大众熟知,却无法改变今日人人封闭自我为主。

假若人们都熟谙儒之谦让有礼,又怎么会出现“挤不上公交”的窘境?昔日温润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学精核来唤醒。

要知道,儒学文化能绵延上千年,至今在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自成一个派别,必然是有其活力和时代感的。

《礼记》有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也光明。

”做事如此,儒学发扬亦如是。

在当下对个人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板下,儒学选择的“与时变,与俗化”,是在申明底线的前提下,给人随和亲切,让人自觉感悟。

谦和与强势也能碰撞出思维和谐的火花。

宰相赵普叹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语道破儒学的现实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传统文化的弘扬由径。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能将儒家大智弃如泥沙?不曾忘傅雷愿在浮浮沉沉中勿失本心,这是儒家淡薄安贫的缩影。

不曾忘,文化兴国是治国纲领之一,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国之所望所求。

这些又何尝不是儒道中“积极用世”思想的外化?时代的潮流浩浩汤汤,杂质被冲刷真金被保留。

去腐来新,儒之大道,文化传扬之正道,切莫止于来时路。

儒家文化以“仁”和“礼”为核心,弘扬道德和至善的力量,但听上去没有任何强制力,这也许正是你担心的来由。

论语通解:孔子思想精粹

论语通解:孔子思想精粹

论语通解:孔子思想精粹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儒家学派,他的思想精粹为后世开辟了一片道路。

孔子以教化礼乐为根本,主张“以礼训谟,权衡和合”“学而不思则罔,论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认识要从“耳闻之习”,“眼考之查”开始,要求通晓和畅达;学习要从“以身作则”,“以乡取伎”开始,他强调“行无成功事,刻苦自励”,唤起人们追求理想的热情;他开辟了“爱民”、“泛物”的思想,主张仁义智慧的理想境界,鼓励人们改变,勇于改革,升华自身。

孔子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他为人们实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理想指明了方向。

他认为“贞君以义,政以法”,努力告诉人们,责任重大,共同谋出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用智慧、公正、希望、和平、宽恕、自尊等去契合天地规律,创造人类的和谐世界。

坚持正义,团结协作,让社会变得美好。

孔子的思想既囊括宽广,又深得自身心灵,成为了古代伟大思想家们思想追求的标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传统思想的精髓,深刻反映了爱民、爱国和爱世界的思想。

朱熹:大学章句

朱熹:大学章句

朱熹:大学章句编者按:本文收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4页。

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夫儒生礼仪也文言文翻译

夫儒生礼仪也文言文翻译

古之儒生,修身之道,首重礼仪。

礼仪之道,非徒形式之规,实为心性之养。

故曰:“礼者,敬人也。

”儒生行礼,必心诚意正,以敬人敬己。

礼仪之始,莫先于孝悌,孝悌者,仁之本也。

儒生修身,必以孝悌为先,推己及人,方为君子。

儒生之礼,有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中,礼为中介,连接仁义与智慧,使之得以实践。

仁者,爱人也;义者,宜也;礼者,节也;智者,知也;信者,诚也。

儒生行礼,必以五常为准则,内外兼修,以成其德。

夫儒生之礼,有四时之序:春为修身,夏为齐家,秋为治国,冬为平天下。

春者,万物生长之时,儒生修身,以培养仁爱之心;夏者,炎热之时,儒生齐家,以和睦家庭,教化子孙;秋者,收获之时,儒生治国,以公平正义,安抚百姓;冬者,寒冷之时,儒生平天下,以仁德感化,使四海归心。

儒生之礼,有九仪:一曰冠礼,二曰婚礼,三曰丧礼,四曰祭礼,五曰宾礼,六曰军礼,七曰乡饮酒礼,八曰相见礼,九曰丧服礼。

九仪之中,冠礼最为重要,盖冠者,成人之始也。

儒生冠礼,必以正冠为敬,以示成人之志。

冠礼之后,儒生行婚礼,以正夫妇之道。

婚礼之礼,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之中,亲迎最为隆重,盖夫妇之道,以和为贵,亲迎之礼,以示亲爱之深。

丧礼者,哀悼亡者之礼也。

儒生行丧礼,必哀戚于心,以示孝道。

丧礼之礼,有七主:哭、吊、奠、祭、虞、祥、禫。

七主之中,虞为主,盖虞者,哀思之深也。

祭礼者,祭奠先祖之礼也。

儒生行祭礼,必虔诚敬意,以示对祖先之敬仰。

祭礼之礼,有五祀:春祭、夏祭、秋祭、冬祭、时祭。

五祀之中,春祭最为重要,盖春为万物生长之时,祭之以为祈求。

宾礼者,待客之礼也。

儒生行宾礼,必恭敬有加,以示对宾客之尊重。

宾礼之礼,有五节:迎宾、待宾、送宾、宴宾、别宾。

五节之中,迎宾最为关键,盖宾至为贵,迎宾之礼,以示诚意。

军礼者,军事之礼也。

儒生行军礼,必严肃认真,以示对军事之重视。

军礼之礼,有五事:选将、练兵、用兵、赏罚、信誓。

五事之中,选将最为重要,盖将者,。

孔子行教像对联,先师孔子行教像,配两边的对联.绝配

孔子行教像对联,先师孔子行教像,配两边的对联.绝配

孔子行教像对联,先师孔子行教像,配两边的对联.绝配先师孔子行教像,配两边的对联.绝配二仪既闭,三象乃乖。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书法对联配孔子像(学为人师学不厌,世范洪波书法:书法对联配孔子像上联是:学为人师学不厌,下联是:行为世范教不倦。

乙未年作孔子全身像一幅,“知书尚礼蒙学养正”对联知书尚礼蒙学养正仁爱崇孝诚信明德师表万世旌城对联放射文化光芒我们旌城是文化之城,城内拥有德阳文庙、崇果寺、玉皇观、秦宓祠、南春园、东湖山等许多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里的对联洋溢着旌城厚重的儒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和蜀文化。

德阳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宋开禧二年,是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驻此。

200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阳孔庙有一联:乃神乃圣神圣祖,非帝非王帝王师。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是历代文官的鼻祖,世代帝王的老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不是神胜似神,不是王胜似王。

到了孔庙,你会发现门前有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要求所有文武官员到此需步行进庙。

进庙后即见一座红色高墙,这就是万仞宫墙(仰圣门),言即孔子家的围墙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的话,就看不到建筑的宏伟和美丽,用宫墙之高喻孔子学问之深,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敬和赞扬。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仁者爱人,礼仪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德阳文庙(孔庙)广场上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助的孔子行教像,其手势构成一个“人”字,以人为本之义大白于天下。

此联之于孔子,孔庙置于旌城,旌城洋溢着浓郁的儒文化。

崇果寺原在旌城崇果寺街,1996年迁建于城东雷打寺湾,这是一个“清空”自己求平安的好地方。

崇果寺有一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

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

和 谐 文 化 构 筑 幸 福 人 生
做人VS做事
中华文化 中学为体
西方文化
西学为用
中西合璧
一、中华文化礼义之邦——礼文化体系。
礼文化体系
《论语· 学而第一》:“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体 相 用

《礼记·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宵闻, 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 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第一段
然而那些好色贪淫之人他心中所希求的同他自身的所作所为却适得其反致使他害怕的恶运频频降临而所祈求的吉庆喜事却远离他去这怎么不令人悲哀对那些纵情于花街柳巷唯此是图的人姑且不谈就是夫妇之间正当的性行为只要一贪恋必然导致丧身失命
《礼记· 学记》的教育智慧
——秦皇岛市民族学校德艺师资内训班
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组 倪敏达
《礼记· 学记》教诲我们——
做人为政的几种不同层次: 一、善人:发虑宪 求善良 (最低标准) 二、仁人:就贤体远 三、君子:化民成俗
《礼记· 学记》教诲我们——
做人为政的几种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一、善人:发虑宪 求善良 宵闻 二、仁人:就贤体远 动众 三、君子:化民成俗 化民
《礼记· 大学· 学记》
《学记》是对“学”的解释、说明、补充, 让我们对“学”了解得更清楚。 《学记》跟《大学》要配合起来学习,因 为都讲 “大学之道”,《学记》记载的 “大学之道”,讲的是教与学的方法、目 的、效果,特别论述了为人师教学相长的 道理,跟《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所阐述的做大人的方法相为表里。
《礼记· 学记》
《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法、法律、 道德、哲学、历史、纪实、立法、地理等 等49篇,其中有4篇《大学》《中庸》《学 记》和《乐记》最接近道。 南宋朱熹、朱夫子,把《大学》和《中庸》 另外选出来,再加上《十三经》当中的 《论语》和《孟子》编成了一套书叫《四 书》,并且重新做了注解,叫《四书集 注》。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之答禄夫天创作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进修学院的全体教师于2012年6月底开展了游孔子故居,学儒家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

在孔子故居曲阜,我们先后观赏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体会到儒家文化的气息,也感受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

尤其在孔林,当看着一位位游客恭恭敬敬地参拜孔圣人,听着孔子弟子子贡自愿为老师守陵6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教师应该学习孔圣人的教育思想,将儒家文化代代相传。

由于观赏的时间有限,在感受了儒家文化气息后,我决心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体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广博精深。

通过几天的自学,我对孔圣人的思想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一、以德为本,是育人的前提和核心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以“仁”为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言语中体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如今的青少年,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有的迷恋明星、追求时尚,何谈道德教育;思想好一些的也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何谈为父母分忧解难;一些所谓的学习优等生只是一味地投入学习,至于做家务恐怕什么都不会,何谈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回过头来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或德育小故事作为教育学生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就不但是头脑聪明的人才,还会是人格健全懂得“礼、义、仁”的全面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七七三年──八一九年),官至刺史、司马等职,亦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

他与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历来为人称首,有"韩柳文章李杜诗"之说。

柳宗元信佛很深,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在《柳河东集》中,有许多体现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文字,其中有碑文、塔铭、序文、诗歌等。

从这些文字也可看出,柳宗元与当时的佛教僧侣有广泛的联系、交往,著名的有湛然再传弟子重巽等。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他还重修大云寺以供养僧侣,并撰《柳州复大云寺记》。

在佛学思想上,柳宗元对天台、净土、禅等均有一定的理解。

他曾听重巽和尚讲天台教义,曾为净土院的修建写"记",表明他对西方净土的信仰。

他还写了《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其中表达了他对禅宗的认识。

他自信一般世俗之理解佛教教义"罕能通其说",而他确是"独有得焉"。

柳宗元是一个信奉儒家、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的士大夫,但他并不象一些儒家人士排斥佛教,相反,他象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发现儒佛本来相通。

例如佛家之戒律与儒家之礼仪: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

"。

他还指出,佛家"其教人,始于性善,终于性善","金仙氏之首,盖本于孝敬",这些都是儒佛一致的地方。

简言之,"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元,无大小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