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马克思、恩格斯与卡尔·海因岑的论战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叙述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并谈谈体会

叙述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并谈谈体会

叙述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并谈谈体会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历程1.1 青年时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市。

年轻时,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了德国的学生运动。

尽管他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但他对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问题充满了觉醒。

马克思早期的观点是受到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他发现黑格尔的思想过于抽象和远离现实,于是开始寻找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解决方案。

1.2 与恩格斯的碰撞与合作马克思在1842年开始担任《莱茵报》的编辑,这是他第一次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接触的机会。

恩格斯是一位富有的工厂主的儿子,他为了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亲身参与了莱茵地区的工作阶级生活。

恩格斯的经济学和哲学知识为马克思提供了巨大的启发,两人开始了长期而深入的合作。

1.3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他们的主要著作《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部著作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纲领,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的体会2.1 深刻洞察社会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使我深刻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剖析和对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本质,并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被剥削。

这使我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入理解社会问题,才能为社会的变革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2 支持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思想让我对无产阶级革命充满了信心和支持。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阶级斗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反抗,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这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觉醒和联合将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键。

2.3 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让我明白了个人和团体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 海因岑解析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 海因岑解析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解析
卡尔海因岑是德国共产主义理论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代表之一。

他对共产主义的理念进行了深入解析。

海因岑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核心思想是消灭阶级
分化和私有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共享。

他认为资本主
义的诸多问题,如剥削、不平等和社会冲突,都源于私有制度的存在,并一度推崇了社会主义和革命的方式来推动共产主义的实现。

然而,海因岑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这一点上。

与其他共
产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对个人的重要性有着较高的关注。

他认为,共
产主义的目标是保障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个体和社会的
和谐统一。

他强调,共产主义不应仅仅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应
该保障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使其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海因岑在他的著作中还探讨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

他提出
了协作和互助的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进行劳动
与分配,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他还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建
立有效的组织和制度,确保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并保护个体的权益。

总的来说,卡尔海因岑对共产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从经济、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探讨共产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方式。

他的理
论对于共产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浅谈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点在当今的生命力

浅谈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点在当今的生命力

浅谈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点在当今的生命力作者:李晖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5期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点,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其中,充分发挥喉舌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紧追媒介技术发展、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这五条新闻理论思想和工作规律,对当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着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展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点在当今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观;生命力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63-03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他们在创办《莱茵报》《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实践中,在批判普鲁士政府当局、反对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在组织和指导工人政党运动的事业中,逐渐形成了从民主报刊思想到工人报刊思想再到党的报刊思想的新闻观,这些报刊思想和新闻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主体,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为后人继承和进一步将其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中某些观点也只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中出现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局限性,但是,他们的新闻观点是在实践的千锤百炼中得出,而且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作为其依据和出发点,从一开始就以科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出内在本质,提出超越前人的独到见解,并使之成为能够反映事物内在规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结论。

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要与我们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下面将从当前的新闻工作实例出发,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观的现实价值。

一、充分发挥喉舌作用马克思关于报刊的喉舌作用,最早体现在他的工人报刊思想中。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刘宁宁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刘宁宁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38·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刘宁宁【内容提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在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参与创建和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帮助欧美国家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以及恩格斯指导第二国际的实践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对于当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作者刘宁宁(1965- ),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辽宁沈阳 110036)。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完成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形成了唯物史观,并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发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形成。

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改组共产主义者同盟、参与创建和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帮助欧美国家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指导第二国际的实践中,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对于当下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是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其主要内容为:1.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获得自身的解放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产生的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同时也是被压迫的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因此,无产阶级首先要形成阶级,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争得民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及当代价值作者:陈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陈鹏(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关于民主思想的论述是贯穿始终的,本文致力于从文本学的角度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在仔细研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马恩民主观的主要内涵、人民民主的实现条件以及民主观的主要特征,最后以马恩的民主思想为指导探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主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46-02一、民主观的内涵马克思在早期对“什么是民主”、“民主的本质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马克思提出,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

民主的主体是人民本身,即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有着其自身的现实性、社会性、自由性。

马克思民主思想贯穿其论述的始终。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民主的认识需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即政治民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

”[1]从本质上看,不管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民主掌握在享有政治权力的阶级手中。

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吗,而民主也就自然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

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保护资产阶级的民主。

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服务于经济基础。

2.民主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强调民主具有阶级性,认为任何民主都是阶级的民主,一个阶级的民主,即意味着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中,民主不过是实现阶级利益的政治形式,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

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占据统治地位,就实行哪个阶级所需要的民主。

恩格斯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恩格斯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恩格斯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恩格斯与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们的合作和思想贡献对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恩格斯和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进行论述。

一、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合作恩格斯和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始人,并在共同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密切的思想合作关系。

恩格斯长期以来都是马克思的亲密朋友和合作伙伴,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传承者之一,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主要体现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阶级社会。

他们的理论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实践方面的贡献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实践主要体现在他们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与组织。

他们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主义运动和组织,如巴黎公社革命,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等。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继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表了诸多的著作,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这些著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

四、恩格斯与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将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也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中国革命,最终实现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

此外,拉丁美洲、非洲等其他国家也在恩格斯和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及个人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及个人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历程及个人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社会理论家之一。

他们的贡献不仅限于理论,还包括对革命历程的深刻思考和引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和个人体会两个方面探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历程1. 马克思的早期经历和思想觉醒马克思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和政治运动,这为他的思想觉醒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工人阶级的困境。

2.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遇和合作马克思于1843年在巴黎与恩格斯相遇,这次相遇对两人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共同探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剥削问题,并开始合作撰写《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他们的合作不仅加深了彼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解读和革命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解读是他们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由阶级斗争推动。

他们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们的革命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指导,并对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个人体会和观点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行动的学习者,我对他们的革命历程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观点: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追求,使他们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的情况下,他们的思想对于寻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令人赞叹。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制度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极具深度和广度。

他们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困境,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解决方案,这在当时是一种前瞻性的思考。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的感悟和理解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的感悟和理解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的感悟和理解引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卡尔·海因岑则是在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共产主义者对卡尔·海因岑的感悟和理解,揭示共产主义与海因岑思想的契合点和差异。

共产主义与卡尔·海因岑的背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追求社会公平与平等,消除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共同进步。

而卡尔·海因岑是20世纪初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人运动有着深入研究。

他的思想将劳动和自由相结合,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

共产主义者对海因岑思想的认同对于共产主义者而言,卡尔·海因岑的思想与其追求的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的目标相契合。

共产主义者认同以下几点:1.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共产主义者看到了海因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他们认同海因岑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揭示,以及对工人阶级觉醒和反抗的推动。

2.劳动的中心地位共产主义者和海因岑一样,都将劳动视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

他们相信只有将劳动者从剥削链条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劳动的真正自由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生产资料社会化卡尔·海因岑主张将生产资料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共产主义者对此表示认同,并主张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的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和资源平等分配。

共产主义者对海因岑思想的质疑和发展共产主义者对卡尔·海因岑的思想并非一味的盲从,他们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对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阶级斗争的角度共产主义者将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核心,而海因岑的思想中并未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因此,共产主义者试图将海因岑的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相结合,以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解析 -回复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解析 -回复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解析-回复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解析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实现方式,旨在消除社会阶级的差异,通过共有财产和平等的分配机制建立一个没有私人财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

而卡尔·海因岑则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从海因岑的角度出发,逐步解析共产主义者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共产主义者的目标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平等分配。

这是他们对于改变现有社会结构的基本思想。

海因岑认为,私人财产和阶级对立是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主要根源。

通过共产主义的实践,社会财富将会被重新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这种理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尝试,如苏联、中国和古巴。

然而,共产主义者也被批评为不符合人性和市场规律的理论。

他们相信,通过共产主义,个人利益将会被社会利益所取代,人们将不再追求个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

相反,他们将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共同发展而奋斗。

然而,历史上的共产主义尝试表明,人性的自私和利己主义不容忽视,这可能导致共产主义的实践出现问题。

卡尔·海因岑对于共产主义的实践有着独特的观点。

他认为共产主义必须是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的。

他坚信,阶级对立的消除只能通过强力手段来达成,并主张通过革命以及武装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一理念在一些共产主义运动中得到了应用,如苏联革命、中国革命和古巴革命。

然而,海因岑的理论也面临着批评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共产主义可能会导致人权的侵犯和暴力冲突。

他们主张通过和平、社会改革和公民参与来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此外,共产主义的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如资源的合理分配、经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等问题。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批判共产主义者和海因岑的观点,共产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对于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讨论,同时也提醒我们反思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恩格斯与马克思终生亲密无间地合作,一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人类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尽管恩格斯十分谦逊地称马克思是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者,自己只是“第二小提琴手”,但实际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和发展了唯物史观,还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大众化作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

今天,认真回顾总结恩格斯的这些哲学贡献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所作的贡献大家知道,恩格斯把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归功于马克思。

但实际上,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也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关系的发现,亦即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发现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初通过研究德国的农民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认识到物质利益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关系。

随后,通过在克罗兹纳赫的研究,包括研究欧洲各主要国家历史上的所有制关系、社会等级结构以及国家和法的关系等等,基本弄清了欧洲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欧洲各国的社会结构演变,初步发现了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以及法律观念等等,为发现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了两篇文章,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初步阐述了上述思想,并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揭露旧世界,创立共产主义新世界。

这样,马克思就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杨金海【提要】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化、大众化作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

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意义摘要: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哲学原理浅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民族性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并综合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研究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意义一、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不同历史条件和国际形势,我们党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中,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形成的问题。

而民族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普遍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必然具有普适性,也即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那么,当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必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即立足该国的国情(特殊性)。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恩就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绝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能够被灵活应用的行动指导。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论述了共产主义者不是以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各国文明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

在指导各国的具体实践活动时,马、恩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上民族性的印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要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同一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批判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同一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批判

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同一时期思想家之间的批判姓名:张潇学号:2011111913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反杜林论摘要: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

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

1878年7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K.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

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

关键字: 社会发展;经济利益;阶级矛盾;虚无主义;引言:《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姓名:张兴宝专业:小学教育(2011级)作业题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作业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经历和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受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

他们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这个中间环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揭示了自然界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二、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格斯的思想。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文化批判精神;当代意义论文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雏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当代意义应当如何解读,是停留于具体的结论还是深人本质精神?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的关键在于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深层内涵,即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具体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实践性的、批判性的、行动性的文化精神,其宗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以人的劳动、现实的生产活动,即人的实践为现实基础而说明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分裂,以及扬弃这些分裂与对立,使人类获得解放的一体化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包括悲剧观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精神,这从他们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充分肯定、关于大工业和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断言等不难看出。

所以还在1842年,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就探讨了悲剧的成因。

当时他认为“不学无术”会造成悲剧:“不学无术是一股魔力,因而我们担心它还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 海因岑解析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 海因岑解析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解析卡尔·海因岑(Karl Heinzen)是19世纪中叶德国的一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和激进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对共产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批评。

本文将围绕共产主义者及卡尔·海因岑的观点展开论述。

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共产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唯一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他们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消灭私有制,消除剥削和压迫。

而卡尔·海因岑对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卡尔·海因岑首先对共产主义者的论点进行了驳斥。

他认为,共产主义者忽视了人性的自私本能,过于理想化的设想未来社会,同时也忽视了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的追求。

海因岑认为,人们天生爱财,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人类的天性。

共产主义者抹杀了个人私有财产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个人努力和奋斗的追求。

另外,海因岑还对共产主义的实践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实践会导致集体主义的压迫和剥夺个体的权力。

共产主义者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实际上会导致一种等级制度的建立,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而这些少数人往往会滥用权力,对其他人施加压迫。

这样的实践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侵犯,与共产主义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海因岑还指出共产主义在经济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共产主义无法保障合理的经济秩序和资源分配。

共产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企图通过集体所有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然而,这种集体所有制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个人的动力和积极性被压抑,经济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尽管海因岑在观点上对共产主义者持有批判态度,但他依然认同共产主义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

他主张通过改革和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彻底颠覆整个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哲学分析与总结1、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1)阶级斗争理论P62~63。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观察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与方法。

三个重要论断:A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B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意识形态理论的新阐发P65~67。

在1848年欧洲革命前,马、恩就确立了对于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随后的革命实践,为他们进一步思考社会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材料。

他们深入研究了革命时期各种意识形态的变动过程、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等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革命与社会变迁过程,总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相伴随。

利用在社会上仍然具有思想权威意义的传统资源,是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一个突出特点。

意识形态及其发展,其背后的真实动因是人们的现实利益,从根本上说,意识形态是为这种利益服务的观念和思想体系。

考察历史中行动的不同阶级现象时,必须善于透过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看到支配这种意识形态背后的现实动因。

特点的意识形态总是产生并适用于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需要。

2、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

(1)如何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P71~72。

马克思提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前提。

(2)巴黎公社的性质和意义。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的思想_李爱华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的思想_李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第57卷第1期(总第240期)2012Vol.57No.1(General No.240)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的思想*①李爱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的科学态度。

他们认为,人的思维不可能在某一时期穷尽对世界体系的认识,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真理,所以对任何理论都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

他们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理论研究必须从事实出发,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进行辩证分析,理论必须见诸实践并灵活运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12)01-0072-08*收稿日期:2011-12-24作者简介:李爱华(1953—),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08BKS002)的阶段性成果。

反对教条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的鲜明态度。

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迷信某些既成论说,将其作为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而加以固守,视之为万应灵药而到处套用。

教条主义的实质是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联系,一切从本本出发,而忽视实际,轻视实践,不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月刊(总第174期)1847年9月,卡尔·海因岑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上发表文章公开非难共产主义者。

恩格斯随即发表了《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反击海因岑的思想,认为海因岑粗暴地歪曲共产主义者的要求并把它们变成纯粹的“空中阁楼”。

而后,恼怒的海因岑又以《共产主义的“一个代表”》攻击恩格斯。

马克思借此机会,通过《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驳斥海因岑文章中表现的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论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取得的成果,并初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一、恩格斯的主要观点(一)批判海因岑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幻想海因岑过去曾幻想在宪法范围内实现某种改革,但由于出版《普鲁士的官僚制度》一书而不得不逃亡,“当海因岑先生还能在法律基础上进行斗争的时候,他对一切认为必须革命的人,都加以攻击。

但当他认为在法律基础上进行斗争已不能的时候,他就声称这种斗争根本不可能,也不考虑目前德国资产阶级还完全可以进行这种斗争,而且他们的反抗常常具有十分合法的性质”[1]。

海因岑不了解也不估计德国的实际情况,对德国的集中和统一的必要性一无所知。

他主张在德国建立与瑞士联邦类似的自治区共和联邦,即德意志共和国,宣称君主是“祸首”,号召立即举行起义,莽撞地配合以政治宣传,对小农说教。

另一方面,海因岑又粗暴地歪曲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在宣传陷入僵局时海因岑答应小农进行社会改革,“拿来”了共产主义的东西,即鼓动废除私有制,提出废除私有制的相关措施。

但海因岑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剽窃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只适用于共产主义者,在共产主义者手中是合理的,是适用于无产阶级废除私有制的准备措施和无产阶级过渡的中间阶段。

“海因岑先生(本世纪最无知的蠢汉之一)当然可以不知道,每个时代的财产关系是该时代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必然结果。

海因岑先生可以不知道,不改变整个农业经营方式,就不可能把大土地所有制变成小土地所有制,不然,大土地所有制很快就会重新恢复起来。

海因岑先生可以不知道,现代大工业、资本积聚和无产阶级的形成之间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2]他提出的措施在恩格斯看来,只是“任意编造出来的改善世界的庸俗幻想”。

(二)捍卫唯物主义历史观海因岑指责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从此进一步做出结论”的学试析马克思、恩格斯与卡尔·海因岑的论战及其意义张华欣(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政治家、哲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评论家,他们和许多杰出人物都有过激烈的思想碰撞。

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与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海因岑之间的论战,通过研究论战中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分析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状况和思考方式以及理论道路,从而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状况。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海因岑;论战[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5—0026—04 [作者简介]张华欣,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26--说。

面对这样的污蔑,恩格斯驳斥海因岑根本不了解共产主义也不懂得政治经济学,简单地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学说并自以为共产主义的核心就是废除私有制。

“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

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

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些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这种危机现在已经完全成了世界市场的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3]恩格斯强调,与海因岑的理解不同,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恩格斯阐述工业革命及其历史影响,是共产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

与海因岑从卢格那里学到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为核心的唯心史观完全相反,共产主义依据的不是某种哲学,是真实发生的客观历史,通过总结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证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产生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的主要观点(一)阐明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在《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中,一方面,马克思反对海因岑把历史的发展看成道德上背弃的观点。

“一切发展,不管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

比方说,人民在自己的发展中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就是否定自己从前的政治存在。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

而用道德的语言来讲,否定就是背弃。

”[4]陈先达老师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

发展必然包含否定,即否定已经过时的陈旧形式。

如果以陈旧的道德观点来衡量历史,把历史的发展,把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说成是背弃,是极其荒谬的。

”[5]在马克思看来,海因岑丝毫不懂“背弃”,把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说成是背弃,用陈旧的道德观点来衡量历史的发展,把历史和道德对立起来,所以海因岑是“批评化的道德家和道德化的批评家”。

另一方面,马克思驳斥海因岑用共同的人性消灭阶级差别的做法。

海因岑先粗俗地认为阶级差别就是在于“钱包大小的差别”,把阶级矛盾理解成“各行业的争吵”,但阶级和钱包之间、阶级矛盾和行会之间绝没有海因岑臆想的那种联系。

海因岑又指出人性是一切人们所固有的属性,人性不以阶级或“钱包的大小”为转移,企图达到用抽象的人性消融阶级、阶级差别的目的。

所以,“如果海因岑先生认为,以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做为存在的基础并因这些条件而彼此处于极尖锐的对抗中的各阶级,可以靠一切人们所固有的属性‘人性’而越出本身存在的现实条件,那末,某一个君主要靠自己的‘人性’而使自己超出自己的‘君主的权力’,超出自己的‘君主的行业’该是多么容易呵!”[6](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首先,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政权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财产权力是所有者的权力,政治权力是统治国家的权力,当海因岑说“权力也统治着财产”“财产关系上的不公平全靠权力来维持”时,其实是说财产所有者的手中并没有政治权力,甚至政治权力还通过如任意征税、没收、特权、官僚制度加于工商业的干扰等等办法来捉弄财产所有者,因此,资产阶级要夺取政权。

“现代的资产阶级财产关系靠国家权力来‘维持’,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权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

因此,哪里的政权落到资产阶级手里,哪里的无产者就必须将它推翻。

无产者本身必须成为权力,而且首先是革命的权力。

”[7]财产问题也是工人阶级的切身问题,无产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必须取得政权。

其次,指出无产阶级的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财产问题从来就随着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切身问题,19世纪要废除资产阶级财产关系,财产问题就是工人阶级的切身问题。

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就愈发展,因而国家的权力就愈具备资产阶级性质,社会不平等就越严重,社会问题就愈尖锐,工人阶级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势必要取代资产阶级的统治。

“工人们在英国以宪章派为名、在北美以民族改良派为名分别形成政党,其战斗口号根本不是以共和制代替君主制,而是以工人阶级的统治代替资产阶级的统治。

”[8]第三,指出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最终目的。

资产27--双月刊(总第174期)阶级革命是工人革命的前提,应当参加资产阶级革命,但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最终目的。

“工人非常清楚:资产阶级不仅在政治上必将比君主专制对他们作出更大的让步,而且为了自己的工商业它还会违背自己的意旨为工人阶级创造团结的条件,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工人知道,要消灭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不能通过保存封建的财产关系来实现。

他们知道,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和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运动只能使他们自己的革命运动加速进展。

他们知道,他们自己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只有在资产阶级胜利之日才能开始……他们不仅能够而且应当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因为这个革命是工人革命的前提。

但是工人丝毫也不能把资产阶级革命当做自己的最终目的。

”[9](三)开始论述社会基本矛盾首先,马克思敏锐察觉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中已经指出了,每个时代的财产关系是该时代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必然结果,也即说明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不仅赞同,还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因为财产问题的表现形式极不相同,这是同一般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国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相适应的,就指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同方面,开始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一些经典表述。

另一方面,逐渐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已经渐渐提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发展到迫切需要变革它的官方政治形式的时候,旧政权的整个面貌就发生变化。

所以,现在君主专制不实行集权(集权本是它的开明措施)而打算实行分权。

君主专制产生于封建等级垮台以后,它积极参加过破坏封建等级的活动,而现在却力图保留哪怕是封建割据的外表。

如果说君主专制从前保护过工商业,以此鼓励过资产阶级上升,并且还曾经把工商业看做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那末现在君主专制到处都成了工商业(它们正在成为已经很强大的资产阶级手中日益可怕的武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它那胆怯而鲁钝的目光又从使它繁荣的摇篮———城市,转到了它从前埋葬强敌的地方———乡村”[10]。

其二,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人们为自己建造新世界,不是如粗俗之徒的成见所臆断的靠‘地上的财富’,而是靠他们垂死的世界上所有的历来自己创置的产业。

他们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首先必须创造新社会的物质条件,任何强大的思想或意志力量都不能使他们摆脱这个命运”[11]。

三、论战的历史意义(一)理论意义一方面,这次论战有助于丰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写作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与海因岑的论战是严肃而又认真的思想碰撞和理论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战中,初步阐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和资产阶级的历史,从中论证了无产阶级要取代资产阶级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工人革命做准备,这次论战和论战中,其中的重要思想深刻影响了后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