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三

合集下载

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一些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 展会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通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 施和技术手段,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之一。尽管我 国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呈现出 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与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密切 相关。具体来说,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使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 同时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
(1)国际贸易: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对碳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可 能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和国际贸易。
(2)投资:碳排放的限制可能影响某些行业的投资和经营,从而影响整个经 济的发展。
(3)科技创新:为了减少碳排放,需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等科技 创新,这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之 间的关系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引起了全球的。经济 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此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 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对此进行探讨,旨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 现状及其与二氧化碳排放的。
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碳排放量迅速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碳 排放大国。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经济 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对 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了解第三产业的定义和特点。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商贸、文化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建筑物的供暖、照明和空调,以及服务业的交通运输和设备使用。

这些能源消耗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在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截至2019年,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比重超过40%,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重约为30%。

尤其是金融和商贸行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迅速,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来源。

旅游业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由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造成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能源利用的低效率。

许多第三产业企业和机构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能源利用率低,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其次是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滞后。

许多企业和机构没有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导致能源消耗较高。

再次是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和高峰期现象日益严重,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针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应用。

企业和机构应加强能源管理意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引进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鼓励非机动交通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碳排放的产业,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

中国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在不断增加,这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碳排放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了解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总体情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碳排放问题,包括加强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和控制工业排放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碳排放总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2. 行业排放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和工业生产。

能源消耗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其中煤炭消耗占比最高。

工业生产中,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量较大。

3. 区域差异中国的碳排放也存在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较高,主要由于工业发达和能源消耗量大。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碳排放量较低。

三、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美国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家。

近年来,美国政府重视碳排放问题,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实施减排政策。

然而,由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存在,美国的碳排放总量仍然较高。

2. 欧洲欧洲是全球减排的领头羊之一。

欧盟成员国制定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并实施了碳排放交易系统。

欧洲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3. 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逐年增加。

由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呈现出上升趋势。

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发展中国家需要经济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减排方面赋予了一定的宽限。

四、减排措施和未来展望1. 减排措施国内外都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 加强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改善工业生产过程,降低碳排放强度;-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城市规划。

2. 未来展望未来,国际社会将继续加大减排力度,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各国将加强合作,分享减排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全球碳排放的减少。

中国的城市密度与碳排放

中国的城市密度与碳排放

中国的城市密度与碳排放引言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GHG)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城市,因其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份额最大。

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全部商业能耗的84%发生在城市地区(Dhakal,2009)。

在经济学理论领域,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是,城市集聚会引起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并因此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人口空间分布(包括人口在城市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分布)和经济活动是影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城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的能源消耗中心,是应对全球和国内能源相关挑战的关键。

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以及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因此对中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在过去的10年里,城市化政策使得每年有超过2000万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进程也得到了有利的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支持。

由于这些优惠政策会影响人口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分布,故而也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一直考虑通过建立紧凑型城市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Gaigné et al.,2012)。

一种假设是,紧凑型城市较其他类型的城市来说,较少地使用私家车,这会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最近的一些理论和实证文献指出了一种影响机制,即城市密度通过通勤水平影响环境(Brownstone and Golob,2009;Glaeser and Kahn,2010;Gaigné et al.,2012)。

一些针对发达国家样本的家庭层面的研究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城市人口密度与通勤产生的能源消耗负相关(Brownstone and Golob,2009;Glaeser and Kahn,2010;Cirilli and Veneri,2014;S.Lee and B.Lee,2014)。

然而,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城市密度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Gaigné et al.,2012;Borck and Pflüger,2013;Larson and Yezer,2014)。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基于30个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刘梦琴刘轶俊【摘要】通过构建多形式的碳排放模型以及测算全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本文考察了多重因素特别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分析结果较为稳健地表明,城市化进程直接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产业结构变化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FDI环境效应的合力是负面的,贸易并非国际碳污染转移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城市化;省际数据;碳排放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比例已经由从1978年的%上升到2008年%。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必将导致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并且导致钢铁、水泥、玻璃等高碳排放产品消费的迅速增加。

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研究城市化发展与中国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的方面研究,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的缺失,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研究。

郑云鹤运用1978~2003年中国国家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

刘耀彬也利用全国层面的能源消耗和城市化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城市化是能源消耗增加的格兰杰原因[2]。

梁进社等则运用全国层面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表明,工业能源消耗增加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的主要原因[3]。

但也有部分学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

Parikh和Shukla利用43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对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导致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4]。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分析排放的主要来源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减排建议。

文章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体情况和历史趋势,包括排放总量、排放强度、排放结构等方面的数据和分析。

然后,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内部的排放特点和问题。

接着,文章将探讨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技术进步、政策调控等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减排建议,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低碳交通、推广绿色建筑等,以期为中国实现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也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显著增加。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其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

这一现状主要源于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例如,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监管,限制其过度扩张。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仍然严峻。

尤其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以便更好地制定减排策略。

中国的碳减排进程、碳中和挑战及战略意义

中国的碳减排进程、碳中和挑战及战略意义

中国的碳减排进程、碳中和挑战及战略意义一、碳排放的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活力与动力,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呈整体上升趋势。

自2013年以来,在世界各国家(地区)中,中国一直是碳排放量最大的。

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6%,是位列第二的美国的两倍;位列第三的欧盟占7.8%;位列第四的印度占6.7%。

[1]如图1-2所示,在2013年之前,中国碳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都维持在大约8%的水平。

在2013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国整体节能减排举措的推进,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土地利用五大部门。

[2] 其中,“排放大户”能源和工业部门合计贡献了80%的碳排放量。

所幸的是,2013年以后,这两个部门的碳排放量逐步进入平台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另外三大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相对较小的比例,无大幅增长。

图1-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注:1.CAIT数据更新至2016年,2017年及之后数据基于BCG模型测算。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BCG分析。

(一)能源能源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达全国总排放量的一半。

[3] 中国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煤炭大国”,不仅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了近乎全球一半的煤炭,而且煤炭进口量也是全球第一。

煤炭发电经济便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低效能、高排放的特点也使其成为能源部门碳减排的“众矢之的”。

与此同时,其他化石燃料(如石油和天然气),甚至一些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也会产生碳排放。

虽然与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幅缩减,但是在燃烧和排气过程中,其伴随甲烷的大量排出。

甲烷也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其排放后100年内的增温作用至少为二氧化碳的28倍。

再如,可以当作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生物质(biomass,指尚有生命或刚刚死去的有机物),有着取之不尽且兼顾废物利用的优势,但是燃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甲烷,同样造成碳排放。

关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计算方法
(3)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主要包括森林砍伐、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等引起的 二氧化碳排放变化。
2、统计方法与计算公式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根据能源消耗数据和燃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计算二氧化碳排放 量。计算公式为:
二氧化碳排放量(吨)=能源消耗量(吨)×燃料中二氧化碳含量(%) (2)间接法 间接法是根据各行业的生产活动数据和行业碳排放系数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 计算公式为: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差异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如对于特定类型的电厂或者在考虑特定政策影响时,可能需要采用更为精细的计 算方法。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准确估算, 得出了2020年中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7亿吨。这一结果为政策制定 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推动中国碳减排政策的实施。
三、应用案例
以某化工企业为例,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其VOCs排放量。首先收集该企业生 产过程中的原料、产品、副产品以及排放物的数据,然后根据物料平衡原理计算 出VOCs的排放量。通过该方法,可以对该企业的VOCs排放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对 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结论
浙江省VOCs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包括物料衡算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 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VOCs排放量的准确计算和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准确统计和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 义。通过本次演示介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因。在此基础上,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减排措施,包括优化能源结 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森林建设等,以实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控 制。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摘要: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各国都积极关注碳排放问题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冲击。

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已跃居世界首位,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力,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人均GDP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增长的治理框架。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碳减排可行性碳排放国别账户一、引言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带来的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冲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其中人类活动起到主要作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2007 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把近50 年气候变暖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90%以上(张丽峰,2011)。

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是二氧化碳。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已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

根据IEA( 2009) 的统计数据, 2007 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达到60.7亿吨,已经超过美国的排放总量57.7亿吨, 成为全球第一大CO2 排放国(王峰等,2010)。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节能减排的要求。

2009 年11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 45%,将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张丽峰,2011)。

因此研究我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与我国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

《20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公需课课后作业答案汇总

《20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公需课课后作业答案汇总

20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考试剩余时间:1时36分37秒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1987年,中共()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三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四大2、中国房地产的调控目标,价格上涨不超过(),下降幅度不高于()。

A、5%,15%B、10%,25%C、15%,5%D、25%,10%3、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下列选项中属于造成三重压力主观原因的是()。

A、疫情B、汛情C、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升D、各项政策叠加4、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下列选项中,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说法错误的是()。

A、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B、要搞好福利主义C、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D、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5、2021年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万人。

A、1100B、1400C、900D、8006、到()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A、2025B、2030C、2035D、20407、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

A、核准制B、注册制C、审批制D、审核制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包括()。

A、提升效能B、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减缓支出进度C、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D、注重精准E、可持续2、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下列选项中,资本完全不可以进入的领域包括()。

A、文艺领域B、宣传、新闻、采编、播发领域C、教育领域D、国家安全E、医疗领域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1年第3期中国低碳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文/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潘家华王汉青梁本凡周跃云朱守先低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主题,是当前这个时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的向前再推进,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施步骤。

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快速全面健康转型,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低碳发展必须面对以下三大挑战。

第一,中国低碳发展面临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与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一是人口数量继续增长。

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

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即使我国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每年新增1400万左右,到2035年,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近68%。

人口城市化所带来的消费方式转变和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城市低碳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三是居民生活质量与碳消费水平提高。

2010年,我国人均生活消费CO?排放水平为0.73吨,仍处于较低水平。

但是,即使采用比较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仍然会增加。

四是能源密集工业比重居高不下。

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

2010年我国万元GDP的能耗高达1.1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排放强度为2.1吨。

五是处于国际产业与贸易分工低端,进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的主要是能源密集附加值低的制造业产品。

六是资源环境的约束。

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

七是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2008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71.6%,比1995年只提高0.5个百分点。

火电、炼钢、水泥制造、合成氨与乙烯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我国整体上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范文

《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及发展趋势,本文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提供有力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报告。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剔除了异常值、缺失值等无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活动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量上升。

此外,能源消耗结构也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耗量大,其碳排放强度高,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较大。

2. 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显著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进而导致碳排放量的上升。

此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加,特别是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增加,从而增加了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3. 政策与技术因素政策与技术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通过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同时,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

例如,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推广等,都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统计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差异。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差异,我们采用了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图表进行展示。

同时,我们还采用了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经济活动、人口因素以及政策与技术因素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国内外碳排放的发展现状。

正文内容:1. 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碳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重工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碳排放量较大,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碳排放相对较低。

1.2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等,以减少对传统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

1.3 城市化与碳排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

城市交通、建筑和工业活动等都对碳排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低碳理念和技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 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之一,旨在通过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来减少碳排放。

该体系鼓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推动碳排放减少。

2.2 美国碳排放政策:美国在碳排放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清洁能源法案、建立碳排放减少目标等,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2.3 日本碳排放减少努力:日本积极推动碳排放减少,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此外,日本还鼓励企业实施碳排放交易,促进碳市场的发展。

3. 国内外碳排放现状的对比3.1 总体情况对比:国内碳排放总量较大,主要受到能源消耗和工业活动的影响;而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发展和政策引导,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

3.2 产业结构对比:国内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碳排放量较高;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大,碳排放相对较低。

3.3 政策措施对比:国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和措施,如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实施碳排放交易等;而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减少方面更加积极,政府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政策。

中国二氧化碳历史变化表

中国二氧化碳历史变化表

中国二氧化碳历史变化表1880年至今,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个表格来展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历史变化情况。

表格: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变化年份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1880 1001900 1501920 2001940 2501960 3001980 5002000 10002020 1500从上述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188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100百万吨,而到2020年已经增加到1500百万吨。

这种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所驱动的。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尤其是煤炭的使用量。

煤炭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但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交通运输、建筑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也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做出了贡献。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能源效率的监管和管理,推动工业和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

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年中有所下降。

这表明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推广,加强能源效率的改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引言概述:碳排放是指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碳排放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探讨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对环境温和候变化的影响。

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1 工业部门碳排放:中国工业部门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其中,能源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特殊是煤炭的使用。

此外,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部门。

1.2 交通运输碳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普及率的提高,交通运输成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汽车尾气排放和航空业的发展,导致交通运输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因此,控制交通运输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

1.3 农业碳排放:农业是中国的重要经济部门,但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使用、农田灌溉和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农业碳排放的减少对于降低碳排放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2.1 发达国家碳排放: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进程较早和能源消耗较大。

美国、欧洲国家等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

近年来,这些国家开始采取减排措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以减少碳排放。

2.2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2.3 国际减排合作:全球碳排放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机制,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加强技术合作和资金支持,推动全球碳排放的减少。

国际减排合作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关键。

三、碳排放对环境温和候变化的影响:3.1 空气污染:碳排放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进而加剧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它不仅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上升呢?首先,能源消耗的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

在能源的供应中,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些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例如,发电厂燃烧煤炭来产生电能,工厂使用石油作为能源来驱动生产设备,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依赖于石油产品作为燃料。

当这些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急剧增加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大幅上升。

其次,工业生产的扩张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现代工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等。

这些工业生产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以钢铁生产为例,炼铁和炼钢过程中需要高温条件,这通常依赖于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水泥生产中,石灰石的煅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且,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工业生产的规模持续扩大,新的工厂不断建立,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再者,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重要因素。

如今,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导致了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的增加。

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排放物之一。

此外,航空运输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长途飞行的飞机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油,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

城市间碳排放差异分析

城市间碳排放差异分析

城市间碳排放差异分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间的发展差异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之一就是碳排放。

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至大气中,对气候变化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间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发达城市的碳排放往往较高。

这是因为发达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倾向于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

这些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

例如,大城市中的钢铁厂、电厂以及交通拥堵等现象都加剧了碳排放问题。

与此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相对较低,因为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和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较大。

其次,城市规模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碳排放要高于小城市。

这是因为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密集,工业发达,能耗较高。

同时,大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更大,对于能源的需求量更高,碳排放问题也更加凸显。

相较之下,小城市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能耗较低,对于碳排放的贡献较为有限。

再次,城市地理位置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沿海城市的碳排放普遍较高,这是因为这些城市一般都是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

适宜的气候、良好的资源条件以及方便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迁徙至沿海地区。

然而,人口和企业聚集带来的碳排放也更为严重。

相反,内陆城市的碳排放较低,这是因为这些城市相对不具备发展优势,吸引力较小,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较为有限,从而导致碳排放较低。

最后,我们来探讨减少城市碳排放的解决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行节能减排政策。

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减少私车使用,转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用电、节约用水等。

最后,应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碳中和。

总结起来,城市间的碳排放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

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

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

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

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

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碳排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碳排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碳排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碳排放问题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环境挑战之一。

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影响,而碳排放又反过来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诸多影响。

本文将探讨碳排放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相互影响与变化趋势。

1. 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聚集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成为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大规模城市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工业化发展,大型工厂和企业的建设增加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次,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汽车数量剧增,道路拥堵和车辆排放成为普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问题。

此外,城市中建筑物的能源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包括供暖、空调和照明等,都对碳排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 碳排放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碳排放对城市化进程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碳排放对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民健康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威胁。

二氧化碳、颗粒物和废气排放物的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其次,碳排放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而当前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这在长期来看是非可持续的。

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和不可忽视的环境影响,迫使城市采取更加可持续的能源和发展策略,推动城市化进程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

3. 应对碳排放与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为了应对碳排放问题与城市化进程的挑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城市可以改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和设备,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和智能建筑技术,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暖通空调、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

其次,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城市结构、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减少城市内部的通勤和交通需求,降低交通排放。

此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也至关重要。

鼓励居民采用低碳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减少单车开车产生的碳排放。

城市发展与碳排放

城市发展与碳排放

城市发展与碳排放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碳排放。

碳排放是指通过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在城市中,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发展与碳排放密切相关。

首先,交通是城市中重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和交通需求的增加,车辆尾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逐年上升。

为了减少交通造成的碳排放,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以降低个人使用私家车的需求。

此外,城市规划中应当融入更多的步行和骑行道,以鼓励居民选择非机动交通方式。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建筑业也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建筑区域往往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面积,而建筑物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建筑业的碳排放应得到高度关注。

一方面,建筑应当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选用低碳材料、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等。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对建筑业的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和法规,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限制高耗能建筑的兴建。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工业也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这些能源的使用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为了减少工业碳排放,城市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降低传统工业对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的产生。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工业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改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赢局面。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与碳排放密切相关,而碳排放又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应当注重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三)
2012年09月24日16:42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作者:孙辉煌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9
五、结论与对策
基于2000—201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第一,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呈单调正向影响,而并没有证实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表明在我国的当前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体现了大量的农民工转移到“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生产部门中。

第二,证实了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但我国离二氧化碳出现下降的拐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仍将是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第三,通过引入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叉项进行检验,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水平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这有可能是因为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对能源的边际消费需求弹性要大于城市居民。

第四,通过将所有样本分为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进一步检验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的碳排放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均会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非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影响要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这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促进效应越小。

第五,人口因素也是推动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有效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工业所占比重的提高对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结论使我们认识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很难出现在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过程中。

为此,需要有针对性地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加快实现经济结构由工业部门向服务部门的转变、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向“低能耗、低碳排放”产业的转变;其次,降低碳排放强度,为此需要发展低碳技术、发展核能、水电、风电等无碳能源、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再次,城市化是推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在保证一定的GDP 增长速度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城市化速度,并把城市化进程作为低碳发展的机会来控制碳排放增长速度;还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政策,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林伯强、刘希颖,2010);把城市化进程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鼓励农民工流入服务经济部门中去。

作者简介:孙辉煌(1981—),男,湖南娄底人,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深圳世贸组织事务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职员,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Ehrlich P R, Holdren J P.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 Science, 1971,
171:1212-1217.
[2]Dietz T, Rosa E A. Effects of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 on CO2 emiss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l Acad of Sciences USA, 1997,94(1):175-179.
[3]Shi A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pressure on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1975-1996: evidence from pooled cross-country dat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4: 29-42.
[4]York R, Rosa E, 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46: 351-365.
[5]Wei B R, Yagita H, Inaba A, et al. Urbanization impact on energy demand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 Ed., 2003,(2): 46-50.
[6]Liddle B, lung S. Age-structure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evisiting SPIRAT urbaniz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impacts[J]. Popul Environ, 2010,(31): 317-343.
[7]Badoe D A, Miller E J. Transportation—land-use interaction: empirical findings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0,(5): 235-263.
[8]Martinez-Zarzoso I, Maruotti A.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CO2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7): 1344-1353.
[9]Parikh J, Shukla V. Urbanization,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effec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development countries[J]. Fuel and energy abstracts, 1995, 36(4): 300-300.
[10]Fan Y, Liu L-C, Wu G, et al. Analyzing impact factors of CO2 emissions using the STIRPAT model[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6, 26: 377-395.
[11]York R. Demographic trend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European Union Nations, 1960—2025[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7,36: 855-872.
[12]Karen E M, Edward M C J. Craig Jenkins. Defores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vening Mechanisms[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2,(1): 226-243.
[13]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8):66-78.
[14]王家庭,王璇.我国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0,(11):9-15.
[15]王亚菲.城市化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影响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3):53-57.
[1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