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微电子系工硕课题介绍

清华大学微电子系工硕课题介绍

课题介绍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013级工程硕士双选专用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013年12月有招生需求导师名单-------------------------------------------------------白国强(设计室)蔡坚、王谦(器件室)陈虹(设计室)陈炜(器件室)池保勇(设计室)邓宁(器件室)方华军(器件室)付军(集成室)姜汉钧(设计室)李福乐(设计室)李树国(设计室)李翔宇(设计室)李宇根(设计室)李兆麟(信研院)梁仁荣(集成室)刘雷波(CAD室)刘振宇(信研院)麦宋平(深研院)潘立阳(集成室)钱鹤(CAD室)任天令、杨轶(器件室)王敬(集成室)王晓红(器件室)王燕(CAD室)王喆垚(器件室)王志华、王自强(设计室)魏少军(CAD室)乌力吉(设计室)吴华强(工艺平台)伍冬(集成室)伍晓明(工艺平台)谢丹(器件室)谢翔(设计室)许军(集成室)叶佐昌(CAD室)尹首一(CAD室)岳瑞峰(器件室)张春(设计室)张进宇(CAD室)张雷(CAD室)刘泽文(器件室)何虎(设计室)北京朗波芯微技术有限公司课题介绍白国强一、招生老师联系信息E-mail: baigq@电话:62794391(O),136********办公室:主楼9区104二、招生人数:2-3名三、课题介绍课题一:(1)课题名称:面向低资源移动终端应用的新型公钥密码算法的集成电路实现技术研究。

(2)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低资源移动终端的高效新型公钥密码芯片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3)课题简介:受移动终端(如手机)硬件资源十分有限的限制,现有公钥密码算法,包括RSA算法和ECC算法很难直接应用于移动终端。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多变量公钥密码学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本课题研究内容是“面向低资源移动终端的高效新型公钥密码芯片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内容,将以集成电路方式设计、实现基于多变量的新型公钥密码芯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电子信息业十大领军人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电子信息业十大领军人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电子信息业十大领军人物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49期邓中翰(1968年-)江苏南京人。

1997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

1997年,加入IBM公司。

1999年,在中关村注册成立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现任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中国创造”的实践者。

他领导中星微电子研发的“星光中国芯”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经过不断创新,产品已经被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占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全球市场60%的份额,成为第一个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2005年,中星微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多媒体芯片领域突破7大核心技术类,申请超过500多项专利,让中星微不仅仅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更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拥有完整自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

王建宙(1949年-)浙江人。

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工程学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他多年来从事电信管理工作,带领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企业取得卓越成绩。

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党组书记。

在2008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王建宙成为30年来第一个担任年会联席主席的中国人。

他带领中国移动几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公司客户达到3.7亿,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在全球电信行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这是中国电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开端,这也是王建宙执掌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企业以来的卓越业绩。

每天他要面对5亿多的用户、数千的机构投资者、不断改革完善的行业政策、以及高度不确定的未来。

但凭借着卓越的管理天赋和高超的指挥能力,王建宙带领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稳步扩张。

李东生(1957年-)历任惠州市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技术员、业务员、业务经理,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惠州市电子通讯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TCL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

国家脊梁的教育背景

国家脊梁的教育背景

国家脊梁的教育背景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关键时刻广大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将自身置于危难之中拯救患肢,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李兰娟院士的一些话让我们整个社会进入了思考,她说:“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给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把高薪留给那些德才兼备的科研人员,军事人员。

控制那些娱乐圈动则上千万的报酬。

只有少年强则国强。

”正因如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的简介与大家分享,希望国家脊梁的精神能得到广泛宣传,重视教育、重视科学、重视人才。

年份:2000年人物:吴文俊贡献简介: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年份:2000年人物:永隆平贡献简介: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199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年份:2001年人物:王选贡献简介: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中国半导体50年

中国半导体50年

走进微电子56 年毛主席,周总理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速半导体学科的发展,清华当年即创办了半导体专业,57年李志坚教授从前苏联学成回国,领导教研室,58年前苏联专家又来清华讲学,因此母校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即时派我到清华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从此与微电子学结上了终身之缘。

我是与清华首届半零[1]同学一起听课和学习的,全部课余时间在初创的实验室参加科研。

我被分配到晶体管组,进行合金P-N结的研究并自制一台晶体管参数测试仪。

这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效果非常好,李教授刚讲完能带论、P-N结,我们马上能在科研中看到它、测到它。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虽然学习、科研很紧张,但大家都非常愉快、融洽,它既培养了我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又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60 年学毕返校,创建了半导体专业,讲授半导体器件与材料课,同时带领一批比我更年青的教工和学生,风风火火地创建了实验室。

什么都自己动手干,并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

当时居然得到心中敬仰的科学院院长、著名诗人、作家郭沫若的视察及鼓励,大家非常兴奋。

可是三年困难时期到了!粮食很紧张,国家制定了调整方针,学校对一批刚上马的专业也调整了,半导体下马。

62年10月按应届毕业生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二室101组(固体电路组)工作。

一进实验室,四壁空空,只看见一个年青人,身穿白大褂,蹲在一个电炉旁边,炉上有一个玻璃烧杯,里面有几块指甲盖大小的紫蓝色硅片,他说:“这是要做二极管的”。

我心里暗想,似曾相识!后来才了解到,本组是由59年刚回国的青年科学家黄敞研究员领导,他还在北大讲授半导体器件课,52年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即从事晶体三极管的创业工作,应该属于晶体管的创始人之一。

58年就在美国电化学与半导体会议上发表过外延模型,并预言可以改善晶体管特性。

当时组里正在研究厚膜电阻译码器二极管矩阵(混合集成电路)以及外延技术,这在国内是领先的,与世界亦是同步的。

有志不在年高八旬“芯片之母”造出“中国芯”

有志不在年高八旬“芯片之母”造出“中国芯”

有志不在年高八旬“芯片之母”造出“中国芯”作者:朝阳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2年第02期芯片(即集成电路),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说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产业都离不开它。

2020年以来,美国人以芯片为武器,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疯狂打压。

所幸的是,事关我国命脉的国防等核心事业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早在几年前,我国就研发出了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谁也别想用它来卡我们的脖子!其中,被誉为“中国芯片之母”的黄令仪功不可没。

生于忧患,从小种下科技梦黄令仪原名廖文蒂,1936年出生在广西全州县,父亲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和首任馆长,母亲是广西化学研究院的第一代工作人员。

“小时候,日本鬼子的飞机经常来我们生活的桂林上空扫射或轰炸,记忆中我总是跟着父母东躲西藏,每日食不果腹,活着便是最大的幸运。

”黄令仪想不通,不止一次地问妈妈:“听说日本离我们国家很远,我们又没惹他们,他们为什么要轰炸我们?搞得我们连学都没法上了。

”妈妈含泪告诉她:“因为我们国家太贫穷,太落后了!孩子,你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落后就会挨打。

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报效国家……”从那以后,在黄令仪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好好读书,让祖国不再挨打。

新中国成立时,黄令仪正在桂林桂山中学读书,因为父母旧时代的身份问题,一时没安排工作,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拿不出钱来供她读书。

黄令仪不甘心,实在走投无路之际,她找到学校团委书记。

团委书记知道她是个品学兼优、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就顶着压力为她开具了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的证明。

当黄令仪拿着证明跑回家时,妈妈搂着她喜极而泣:“孩子,你做得对!人只要有饭吃,就不能放弃读书。

不过你要记住,是国家给了你继续读书的机会,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报答国家。

”黄令仪拼命点头。

高中毕业后,黄令仪如愿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她知道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起来特别刻苦,各方面表现优异。

大学毕业后,她被学校选派送往清华大学进修,“当时国家正大力发展科学事业,清华大学为此开设了半导体专业。

李志坚,“上天入地”为航天

李志坚,“上天入地”为航天

李志坚,“上天入地”为航天作者:马可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2年第03期为提升技术水平,他不忘初心,选择出国深造;为祖国航天事业,他牢记使命,带头攻坚克难。

从结缘航天,便一往无前,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研究所(以下简称8511所)党委书记李志坚。

李志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8511所工作。

带着满腔热情,他全身心投入航天事业。

工作第二年,他便参与神舟二号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

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但李志坚时刻不忘提升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东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2004年,8511所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访问学者派出计划。

李志坚被集团公司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遴选为8511所第一批访问学者,出访荷兰,为期两年。

但此时的李志坚也陷入纠结,因为从2000年开始,他就开始担任微波技术研究室主任,一直是所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他的部门业务正处于上升阶段,经济效益在全所最好。

如果此时选择出国深造,他有可能失去这一切。

“短暂的停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面对两难抉择,李志坚最终决定出国,停下来为自己充电。

2006年9月,李志坚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国际雷达与电信研究中心,开启访问学者留学生活。

李志坚完成访问学者的研修工作后,如期回到所里,继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为攻读博士学位,在随后的三年,他多次往返于中国与荷兰,完成了雷达系统的建模仿真、优化设计、试验验证、设计确认和博士论文的编写工作。

朋友们对他的称呼从“海归”变成了“海鸥”。

李志坚努力把所学所思用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

他负责多项重点型号工程的研制工作,独立承担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逐渐成长为航天技术专家。

他牵头负责的机载系列“全相参频率源”,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国防工程的急需,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他牵头负责的“宽带网格化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推动了无线电频谱管理、应急救援等信息安全领域的创新发展。

“自2010年以来,所里部分职工曾连续15年先后50余次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雪域高原做试验,在中印边境无人区架起坚固的安全屏障。

2022年中考高分作文热点素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

2022年中考高分作文热点素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授予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另一位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王大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两位科学家之先进事迹,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2中考满分作文助力。

先进事迹一顾诵芬:鹰击长空夫子扬清芬顾诵芬,1930年2月4日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被誉为“歼8之父”。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

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军事迷们都不陌生。

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出生于战乱时代的顾诵芬,在“七七事变”中亲历了日本飞机的空袭和轰炸,深刻意识到“没有航空知识,将来必定受尽欺负”,更让年幼的顾诵芬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曾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后,顾诵芬参加工作接受的第一项挑战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先例可循。

听说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的国外文献,顾诵芬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到北航查找抄录资料。

1964年,歼-8飞机的研制被提上议程。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后期作为总设计师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

他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经过研究,顾诵芬创建了一个“妙招”——“买了红毛线,剪成150毫米,贴了整个垂直尾翼跟后机身上。

21-22版:单元综合检测(步步高)

21-22版:单元综合检测(步步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科学态度”的一
项是(3分)
A.注重价值传承
√B.追求繁复技艺
C.获取职业认同
D.努力创新创造
解析 材料二批评了一味追求繁复技艺以及炫技的做法,提倡“以器 载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 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 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 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政 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 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 创造强国的建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由于技艺的复杂程度常是当前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价格的重要衡量标准, 因此难免出现了一类无视功能审美,一味追求繁复、炫技的工艺品。从思 维方式角度看,即使是对于历史文物,人们也常给予精致华美的器物更多 关注,更容易被一些华丽繁复的技艺吸引,这也就导致有人将工匠精神与 技艺本身画上等号。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技近乎道”“道技合一”的境 界追求。中国古代完整的工艺体系,折射出的自然观、审美观、精神及价 值都是传统工匠通过技艺的游刃有余传达出来的,但归根到底工匠造物制 器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功能使用及价值表达,技术始终是为了目的的实现服 务。“以器载道”的实现,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 当下极具现实意义。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尤其是民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更需要从人的需要和体验出发的人文关怀的回归。

中芯国际追逐芯片的强国之梦

中芯国际追逐芯片的强国之梦

中芯国际:追逐芯片的强国之梦中芯国际:追逐芯片的强国之梦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芯国际和吴汉明十多年的来路,那就是——逐梦。

从与国际同业相差十几年、六代产品技术的差距,到相差两三年、一至二代产品技术的差距,这是中芯国际人无数个不舍昼夜的追赶换来的成就。

但这并不是终点,吴汉明和他背后的中芯国际也并未就此止步,因为他们心中有个属于他们的中国梦——芯片梦。

意义非凡中国梦即芯片梦2000年,“芯片教父”张汝京到美国硅谷作演讲,他的“布道”成功地为中芯国际招来了一批拥趸,其中之一就是吴汉明。

据吴汉明回忆,当时中国的集成电路水平刚刚达到350纳米,而国际上已经达到130纳米,并且开始向90纳米进军。

张汝京当时说,“中国集成电路一穷二白,还在低端上重复,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一点事情。

”张汝京的一番话无疑成功地在吴汉明心中激起波澜:“当时我就觉得应该参加这样的团队。

”——这只是吴汉明最后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在近两个月夜不能寐的辗转反侧之后作出的,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放弃英特尔的工作、远离亲人和放弃美国永久居住权。

2000年,张汝京成功地从美国网罗到几百个集成电路人才。

他们回到国内,在中芯国际的大旗下白手起家开始做中国自己的芯片,“天天干到十一二点是很平常的事情。

有一次,晚上9点回家想到健身房锻炼都觉得不好意思”。

不舍昼夜,是为了和时间赛跑。

“我国当时的集成电路技术在350纳米,而国际上的主流技术已经到了130纳米。

我们从0.18微米(180纳米)切入,很快到跑到0.13微米,也就是130纳米,跟世界先进水平缩短到两到三年。

做出来以后,再做90纳米……”吴汉明几句话,就越过了几代技术、十几年的时间跨度。

成立至今,中芯国际已经成长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水准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芯片代工企业。

中芯国际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航母,肩负着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水平发展到与国际相当的的重任,“中国梦对我们IC业内来说就是芯片梦”——吴汉明和中芯国际人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因此,他们一直不倦地追逐在圆梦之路上。

中国半导体企业九大领军人物

中国半导体企业九大领军人物

中国半导体企业九大领军人物时间:2004-12-02 20:30:00 来源:21ic作者:Petrarca王芹生:打造“国家队”王芹生作为“八五”、“九五”、“十五”集成电路CAD技术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稳定、培养和壮大我国ICCAD软件队伍,保证ICCAD攻关成果免于流失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集成电路品种开发和应用项目(47个专题),如我国第一台高档位八位单片机、第一块智能卡(CPU)芯片及系列产品等,主持开发了具有市场引导性的产品。

王芹生主持和领导了华大“908工程”、“工程研究中心”、“909工程”项目建设,这些工程建设为华大形成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0年到2002年,华大年销售收入由52万元增至从2000年起的连续三年超过亿元;从1990年起,华大开发的集成电路设计品种400余个,进入市场的在25%以上。

王芹生实施的人才政策,不仅稳定了科技队伍,而且发现、培养和推出了一批各有专长的技术业务骨干。

华大通过软件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和向国内市场推广,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王芹生不仅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组织与领导者,还是身体力行的穿针引线人。

王芹生: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

1988年7月至1990年8月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担任副总工程师兼处长。

1990年9月至2002年6月,担任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总裁。

2002年6月至今,担任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

王国平:书写“再造”篇章王国平,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的领军人物,带领一个面临严重危机的中国最大的民族微电子企业,神话般地卸掉巨额亏损包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挺立在国内消费类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企业的首位。

1998年,面对严重亏损的公司,王国平大胆地提出了“三年再造”设想。

200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整体趋淡,国内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而恰恰就在这一年,公司终于摘掉了年均亏损1.5亿元的“亏损帽子”。

为共和国大厦的脊梁而歌

为共和国大厦的脊梁而歌

寸心育绿赖春晖,报国何需让位卑?后发赶超齐努力,复兴路上看“神威”[1]。

皇姑屯站恨蒙耻[1],年少誓言强国门。

黄土堆中究大学,地球科学论惊人。

1929年9月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常州。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

曾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跨越式发展,迅速赶上世界巨型机技术先进水平;对中国计算机“金怡金怡濂及其团队研制的运行速度达到金怡濂 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沈阳,原籍天津。

我国著名环境科学专家,被誉为“黄土之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高原与极地考察科研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1]1928年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刘东生父亲刘东生当时尚年少,目睹日本人立志图强。

刘东生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9.09 总第243期 77飞天火箭路悠悠,系列神舟壮志酬。

古韵中华追日梦,男儿十亿带吴钩。

茅庐初出论惊人[1],笑揽环流辨雨云。

耄耋之年凌绝顶,危言醒世力千钧[2]。

生于1932年11月,辽宁昌图县人。

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参与主持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代表作品有《试论弹道导弹与《以飞船技术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2014年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

编号46669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16年2月生于天津,祖籍安徽安庆。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

我的中国芯观后感600字

我的中国芯观后感600字

我的中国芯观后感600字摘要:1.引言:观影背景和期待2.电影内容概述:剧情、角色、核心主题3.中国芯的含义:技术、国家自豪感、民族精神4.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国家荣誉5.个人感悟:中国芯对青年的启示、国家认同感6.结尾: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中国芯事业正文:【引言】作为一名热衷于科技发展的青年,我一直关注着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

近期,一部以“中国芯”为主题的电影上映,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芯片的故事。

在观影前,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展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和国家荣誉。

【电影内容概述】电影《我的中国芯》以我国半导体产业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年轻工程师陈志坚在国家和企业的支持下,领导一支技术团队,历经坎坷,成功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芯片的故事。

电影中,陈志坚和他的团队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最终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中国芯的含义】“中国芯”不仅仅是指一种技术,更是对国家自豪感的一种表达。

电影中,陈志坚和他的团队勇敢地挑战国际巨头,为我国在半导体领域争取了一席之地。

这枚芯片的成功研发,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同时,“中国芯”还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电影中融入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从陈志坚坚守的信念,到他与团队成员间的情感纠葛,再到家国情怀的抒发,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我国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

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个人感悟】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感中国芯事业的艰辛与荣耀。

作为一名青年,我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拼搏精神所感动,也为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突破感到自豪。

电影中的陈志坚和他的团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给祖国点个赞

我给祖国点个赞

我给祖国点个赞作者:来源:《红领巾·探索》2020年第10期立志篇·我为中国芯又到了祖国妈妈的生日。

除了说声“生日快乐”,你还想干点儿别的什么吗?送上祝福,献上花朵,唱首歌曲……这些“红红”都想干。

但除此以外,“红红”还特别想给祖国妈妈点个赞——我们有了拥有中国自主产权的芯片,有了高质量的饮用水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还有发达的快递物流网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我们见证了“科技让生活越来越美好”!祖国妈妈,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您变得更强大,更美丽!随着一颗颗拥有中国自主产权的芯片诞生,越来越多的人对芯片有了了解。

“芯片设计师”这个以前并不广为人知的职业也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接地气的芯片一提起“芯片”,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个高端的家伙,平时根本没机会接触到。

其实不然。

能让这些电子设备运行起来,施展各自的本领,靠的就是一颗颗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

换句话说,芯片对于电子设备的重要性就好比发动机之于汽车。

一颗小小的芯片是怎么实现这么多功能的呢?那就得问问芯片设计师了。

努力做到“零差错”就好比搭建房子,我们要先按照设计图做好规划,打好地基,再一层层地往上修建,才能建出好房子。

芯片制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芯片设计图,拥有再强的制造能力都没有用,而芯片设计师就是设计图纸的人。

一颗芯片从设计之初到制造完成,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

为什么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位芯片设计师的工作流程,你就知道啦。

芯片设计师从市场部的同事那里拿到芯片订单,按照客户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产品规格书。

这个步骤就像是在设计房子之前,建筑设计师要先决定这套房子一共有几间卧室、浴室和厨房,房子要满足哪些居住需求,在确定这些信息后再进行设计。

芯片设计也需要经过类似的步骤,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出来的芯片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芯片设计师在类似于电脑画图软件的界面上,去设计芯片电路模块。

在这个阶段,芯片设计师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电脑。

他们用电路设计语言将电路模块设计出来。

中国芯的故事

中国芯的故事

中国芯的故事“哇,爸爸,这个电脑好神奇呀!”我看着爸爸正在用电脑工作,发出了惊叹。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

爸爸笑着对我说:“宝贝,电脑可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呢。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画面和文字。

“爸爸,电脑里面是什么呀?”我眨巴着眼睛问。

爸爸摸摸我的头说:“电脑里面有很多芯片,就像人的大脑一样,让电脑能工作。

”“芯片?那是什么呀?”我继续追问。

爸爸想了想说:“芯片就像是一个超级小的智慧宝库,它能处理很多很多的信息呢。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笑着说:“你们爷俩在聊什么呢这么入神?”爸爸说:“在给咱宝贝讲芯片呢。

”妈妈说:“哦,芯片呀,这可重要了,咱们国家现在也在努力发展自己的芯片呢。

”“为什么呀?”我不解地问。

妈妈认真地说:“因为如果我们一直用别人的芯片,就会被别人卡脖子呀,就像被人抓住了小辫子一样。

”我皱起眉头:“那可不行,我们要自己有厉害的芯片!”爸爸笑着说:“对呀,宝贝,所以有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呢,他们就是要造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厉害芯片,这就是中国芯!”我听了,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哇,那这些科学家好厉害呀!”爸爸点点头:“是呀,他们很了不起,为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在默默付出呢。

”我握紧小拳头:“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为中国芯出一份力!”爸爸妈妈都笑了,妈妈说:“好呀,那你可得好好努力学习哦。

”从那以后,“中国芯”这三个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我时常会想,那些科学家们是怎样努力工作的呢?他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和那些小小的芯片打交道?他们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吧,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就像我学习遇到难题也不能放弃一样。

我知道,要实现我的梦想并不容易,但我不怕。

我会像那些科学家一样,勇敢地去追求,去努力。

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加油,中国芯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这就是我的决心,我的信念!。

匠心筑基,雕琢“中国精度”——记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全国技术能手张志忠

匠心筑基,雕琢“中国精度”——记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全国技术能手张志忠

中国军转民202001年夏天,青涩而稚嫩的张志忠刚刚毕业,怀揣着不安而躁动的心情入职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十三所),成为了一名普通铣床操作工。

二十年来他凭借努力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河北大工匠等荣誉称号,荣誉等身,他却初心如磐,提起这些称号和过往的成绩,他只憨憨一笑不知所措,但若问起他这份外行看起来普通又枯燥的生产工作,他却兴奋地像个孩子,滔滔不绝地为你讲上一整天也不知疲倦……铣工的岗位也许是平凡的,但张志忠却在平凡的岗位实现了不平凡的航天梦想。

在某宇航工程X 型对接雷达接收机的结构件攻关任务中,尺寸、精度要求极高,而此类关键结构件却与其他星用部件一样,往往具有内部结构复杂、紧凑、重量轻、材料多样化等特点。

加工过程中极易遇到装夹易变形、装夹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一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寸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志忠不舍昼夜,迅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埋头苦读专业书籍,甚至跑遍了京津冀的精密制造加工市场。

在全部门统筹安排、合力保障的前提下,不断试验,尝试用真空吸盘解决难点问题。

通过吸盘吸附力和薄板类零件的切削力数据计算,尝试用真空发声器等辅助设置解决真空泵的噪音和高能耗问题。

2015年终于完成了“数控真空吸盘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装夹简便快捷、稳定可靠,加工效率提升200%,还使厚度尺寸加工精度从0.1毫米提升至0.02毫米,表面粗糙度改进也有了数倍的提升,达到0.8微米。

匠心筑基,雕琢“中国精度”——记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全国技术能手张志忠 ■杨佳航团队研讨创新工艺方案张志忠操作数控机床实际上,张志忠和他的数控团队参与的国家重点工程、国防装备、载人航天等任务每年多达十余项。

某系列卫星关键件的攻关中,他废寝忘食反复试制,经过两个月便攻克了数十个加工难点;某型号预警机关键部件的加工中,特殊21材料基本没有切削参数可以借鉴,但面对严格的交付时间要求,团队共同选用刀具、设计方案,仅在月余便完成万次的切削,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的高硅铝的切削参数;某高分卫星的高频波导的加工中,张志忠主动请缨,带队全力配合攻关,创新应用0.06mm 微径铣刀,使产品尺寸精度达到了±5μm 要求,二百倍显微镜放大后波导无损伤、无毛刺,达到了产品光洁度0.4μm 以上的要求,上下腔体装配精度达到±5μm。

被“劫”到清华的院士:自制全玻璃真空系统,研制出了国内最早的IC卡

被“劫”到清华的院士:自制全玻璃真空系统,研制出了国内最早的IC卡

被“劫”到清华的院士:自制全玻璃真空系统,研制出了国内最早的IC卡每人手机中的IC电话卡和第二代身份证,是社会信息化的成果,主要依靠的是IC芯片技术。

国内最早的IC卡,就是在李志坚教授领导和参与下、由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出来的。

李志坚李志坚,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我国硅基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提出了以硅技术为半导体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以CMOS集成微电子学为主要学术方向。

这两次学术方向的确立对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和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科的成功起步及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走进物理殿堂结缘半导体1928年,李志坚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的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

父亲李国瑞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商人。

李志坚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锡匠,耳濡目染,铸就了其刻苦耐劳和勤俭的品质。

1934年,李志坚入学宁波镇海柴桥小学。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李志坚的家乡遭遇日军轰炸,就读的小学毁于战火。

在李志坚记忆里,他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生活几乎都是在炮火中度过的。

他随家人几经逃难,虽辗转各地,但仍坚持自学,还有幸接触到避难回来的先进知识分子。

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熏陶下,李志坚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萌发和坚定了爱国之心。

1947年夏,李志坚被浙江大学物理系录取。

他在当时中国物理学界最优秀的教授何增禄、束星北、卢鹤绂、王淦昌等人的引领下,走进了物理学的殿堂。

1948年秋,浙大物理系47级学生欢迎王淦昌先生由美返国合影(左起:赵松龄、杨麟德、夏荣祖、李申生、王淦昌、李志坚、袁运开、徐亚伯)1951年,大学毕业的李志坚进入同济大学物理系任职助教。

次年,他接到校方通知,教育部录取他为留苏研究生。

留苏期间,李志坚的导师是当时苏联学术界有很高声望的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列别杰夫院士。

李志坚原本打算在金属学方面深造,以便学成后服务于国家的钢铁工业,但由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没有金属学专业,他只好另作考虑。

中国的爱迪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部长级发明家李国才

中国的爱迪生--记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部长级发明家李国才

浆, 所以李国才便将其定名 为 “ 万能泵” 。
万 能泵 发 明 的成 功 , 给 了他 极 大 地 鼓 舞 不 久 ,
城 里的 亚洲 最 大 电石 厂 的2 . 5公里 的 氮 气管 线被 全 部 冻结 了, 电石 厂被 迫停 产 。 因为这 条氮 气管 线是 苏
联 专 家设 计和 建造 的 , 所 以, 工地 上 的 中 国工 程 师们
搞 发 明创 造 外 , 还要 结合 形 势 大谈 矛盾 论、 实践 论 。
了 中国一 项 空 白。 当法 国专 家见到 李 国才试 制 的 弯 头时, 表现 出极 大的惊 讶 , 他在 一 番摆 弄 之后 说 : “ 李
国才 的 弯 头技 术是世 界最 先 进 的 , 已经超 过 了我们
上 汇报 , 请 部 长审 查 。
7 O I 托 - l t 理 2 0 1 4 年0 3 月
很 快, 李 国 才 的信 就 到 了康 世 恩 部 长 的 办公 桌上 。 这 位 与石 油打 了一 辈子 交道 的老 革 命 不 禁被 李 国 才 的发 明和 大胆 深 深打 动 了。 在 与 几位 副部 长
记金 蕊 藻、 权
文/ 柴玉田

2 O 一

李 国才
6 8 l 杜, - t 2 0 1 4 年0 3 月
1 9 5 5年秋 天 , 工地 上有 一座 工厂 刚 刚安 装 完暖
气, 准备 进 行 供 热 漏 水试 验 。 往 暖 气管道输 送 给 水 , 必 须 用一 台压 泵进 行 导 流 , 而 工地 上 仅 有 的一 台进
圆机 、 潜 水泵 、 快 速 灭 火器 、 气动 圆弧 刀、 锯 管 机等 几
炉 子 的原 理 , 制 造 出一 个 火焰 喷射 器 。 第二 天早 晨 ,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中国科学家从古至今已经让我们数不可数,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出现了很多的科学家,不说古代,只说现代就已经数不过来,并且这些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领会。

并且他们的成就也将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

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

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

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情岁月丨足迹我的“中国芯"——记1979年全国劳模、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他是我国硅基半导体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提出了以硅技术为半导体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提出以CMOS集成微电子学为主要学术方向。

这两次学术方向的确立对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和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科的成功起步及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

李志坚六十年的学术生涯,是他从一个立志报国的青年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微电子学专家的历程,更是中国微电子事业从无到有艰难前行的展现。

这期间有他个人在学术探索中的努力和奉献,有他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念和坚持。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志坚的足迹去重温他为微电子奋斗的一生。

战火中的少年李志坚1928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镇,父亲是一名独立创业的普通商人,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家庭妇女。

父母祖辈虽不是书香门第、权贵家族,却在平凡中为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建业树立了最淳朴的理念。

李志坚1934年进入宁波镇海柴桥小学,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改写。

李志坚的家乡遭遇日机轰炸,他当时就读的小学也被炸毁。

在战火的威胁下,李志坚小小年纪就跟随学校到乡下避难。

师生们总是要提心吊胆地提防着日军的偷袭和轰炸,时常要进行逃生准备和演练。

左图:李在这样紧张和恐慌的战争氛围中,李志坚开启了他的爱国启蒙之路。

当时,北方流亡的爱国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原在上海、杭州等地工志坚获得陈嘉庚科技进步奖。

作、读书的青年人,逃难来到柴桥小镇。

他们带来了爱国抗战的进步思想,也带来了年轻人的热血抱负。

在这些青年的影响启发下,李志坚开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自然物理现象特别感兴趣,甚至回到家里还继续和弟弟们一起探索。

1940年,李志坚升入镇海中学,此时的镇海中学因抗日战争几度在农村和山区辗转,他也随学校转移到了庄市汤家庙。

这一时期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师生睡地铺、吃青菜淡饭、自己动手开辟活动场所;教学设施非常匮乏,课本不全,图书仪器一无所有,但是大家却不以为苦。

这一时期,对战争的痛恨及爱国报国的热情深深植入了这个饱受战争之苦的青年心43里。

他那时写了一篇作文,用一片被狂风吹落的绿叶的孤独及任人践踏的惨状与无助,比喻那些受日寇蹂蹒的苦难同胞。

后来,即便是如此艰难的求学,也因战争愈演愈烈而中断.李志坚在母亲的支持下自学一年,直至镇海县中复校后才得以回校。

战乱让李志坚从小树立了爱国报国的理想,同样,战乱也磨炼了他百折不挠的意志。

结缘半导体1947年,李志坚考取百年名校浙江大学,在物理系何增禄、束星北、卢鹤级、王没昌等当时中国物理学界最优秀教授的引领下,走进了物理学的殿堂,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同济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在院系调整时,他代替同事准备去东北农学院任职,却又接到学校通知,要他前去北京俄专学习一年后留学苏联。

就这样,李志坚在诸多波折中踏上了去苏联求学的旅程。

fl他的研究集中在改善红外光电器件J的性能,并在理论方面进行探索。

、由于当时实验设备简陋,他只能从(获得真空的玻璃装置做起。

1953年9月,李志坚成为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他原打算在金属学方面深造,以便学成后服务于国家的钢铁工业。

但由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没有金属学专业,只好另作考虑。

当时半导体研究在苏联刚刚起步,他的导师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列别杰夫(1893.11.27-1969.03.15)是该领域的专家,1953年10月23日被苏联科学院大会选举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导师为他制定了读书计划.开列了书单,并要他补习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四、五门基础课程,要求他用两年时间完成学习计划并通过相关专业考试。

然而,李志坚仅用半年时间便克服了语言难关,完成了导师规定的学习任务,阅读了书单所列的全部书目,并顺利通过了相关科目的考试。

他的研究集中在改善红外光电器件的性能,并在理论方面进行探索。

由于当时实验设备简陋,他只能从获得真空的玻璃装置做起。

得益于浙大物理系学习时练就的良好实验技能,他很快自制出可避免X射线诱生离子流的电离真空计;为了测试原子层薄膜的电导,他还自制了电流灵敏度达到10-15A以上的电流计;为了观测从很低能量到较高能量范围内的能谱,又能实现从晶粒表面激发电子,他设计制造了能量分散度只有100毫电子伏、从零到几伏变化的低能电子束枪。

他的这些工作受到了导师和周围同事们很高的评价。

最终,李志坚根据大量试验结果,开创性地成功提出薄膜光导体的晶粒电子势垒理论,完成关于CdS、CdSe薄膜的电子激发电导的毕业论文,用明确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多晶膜的晶粒间电子势垒对电导、光电导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以及这一势垒与晶界状态、晶粒大小等依赖性的有关规律,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一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得知学习半导体专业的李志坚即将回国,正在创建中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负责人李传信亲自开车去火车站将他“劫”到了清华。

如此盛情下,李志坚没有按当时的传统回到留学前的派出单位,而是留在清华大学刚刚组建成的半导体教研组,不久便被委以教研组负责人的重任,并开始主持半导体研究。

在之后的工作中,李志坚和他的同事们攻克了纯度高达“九个九”的多晶硅的制作,紧接着又在研制“平面型高反向击穿电压硅晶体三极管”中取得成功,并早在1963年就开始酝酿集成电路的研究。

研制出汉字只读存储器芯片李志坚对科研方向的准确把握,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广泛称赞。

以他为首的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教研组在错材料大热的背景下,独辟蹊径选择专攻半导体材料硅,直接把握到集成44电路研究的关键领域。

当说起李志坚是否在苏联时就已经有做硅材料的想法时,同在苏联留学的同学张礼介绍说:“那个时候年轻,而且都得听组织安排,但我可以判断他是有远见的,回国后他提出要做硅,这就反映了他的理解和水平。

”李志坚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张礼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作为微电子所的一代领导人,李志坚所做的决定是靠着自己的研究经验,形成了对世界电子科技的敏锐观察,也形成了自己对研究前景的理解和预测。

在李志坚事业的发展期,不论是清华半导体教研组初建时,在白手起家建立起的实验室里进行硅材料研究,还是之后的集成电路、微纳电子技术,这些道路的选择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选择顺应了时代潮流,走在了半导体发展趋势显露之前,才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从事的一些研究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清华微电子所在李志坚任科研所长时从事的几项重大科研项目,如1~1.5微米成套工艺开发和1兆位汉字只读存储器的研制,覆盖了工艺线、设计组、器件物理组等几乎全所的科研力量。

从当时国内第一个可满足集成电路生产要求的超净车间的建立,到电路设计、工艺流水试制、测试分析,经历上百个环节,20世纪80年代初的微电子所大部分老师将自己的近20年科研精力奉献给了这条生产线。

而这一科研项目正是为了突破国外对先进科技的禁运和控制,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最终研制成功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版权、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汉字只读存储器芯片,这在中国集成电路技术的自主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正是由于李志坚坚持带领团队追赶世界科技前沿,使当时的中国半导体技术在基础差、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以高屋建龜之势占领学术前沿。

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并肩前行的北京大学微纳电子研究院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同制定统一的科学研究规划,分别承担科研任务。

王阳元院士说:“我们三个单位是兄弟,各有特色、互为补充。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的发展特点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工业产业需求,而这正是当前国家科学研究工作最缺乏的。

李先生毕其一生,对中国微电子事业的贡献和清华微电子学科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李志坚在实验室。

2008年10月9日,李志坚到天津大学为老友葛守仁庆祝八十寿诞(前排左一为李志坚)。

李志坚正在分析数据。

45\伴随着李志坚学术成长的,是新中国对半导体科技的迫切需Y求,是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曲折,是新世纪微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

这些给李志坚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也带来了辛劳。

也正是由于李志坚在微电子所初期就建立起的研究理念和团队精神,为清华微电子所的发展谋划出宏伟前景。

个人前途命运始终与祖国需要相连历史的发展充满偶然性,而这些偶然中又包含着必然。

李志坚偶然地考入了浙大物理系,偶然地被派往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半导体。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专业和就业方向的选择是个人无法控制的,遑论安排自己的未来和命运。

然而,使其成为必然事件的是李志坚自小在战争环境中培养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刻苦好学的求学意志。

时代赋予了李志坚一代科学家肩负的历史重任,也让他们见证了中国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李志坚学术成长的,是新中国对半导体科技的迫切需求,是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曲折,是新世纪微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

这些给李志坚带来了机遇和希望,也带来了辛劳。

在李志坚留苏时期,半导体专业在苏联才刚刚兴起,甚至原有的仪器设备都不能满足实验需求,而只能凭借在浙大时学习的一点实验本领自己制作部分实验工具。

也正因为在苏联的三年求学大大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才使得他在半导体教研组初建时期带领全组成员发挥大家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在清华大学新学科创建中,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地建成了半导体实验室,并开创材料硅的研究。

不管是早在1959年趁着科学大跃进研制出的“为祖国献礼”的超纯半导体多晶硅,还是20世纪9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1兆位汉字只读存储器的研制成功,李志坚的学术生涯从起始到人生的最高峰,都与国家半导体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李志坚的波澜人生同时也是中国半导体科学发展历程的映射,甚至于他相继出生的儿女都以当时他所从事的“平面晶体管”研究而被分别取名为李平、李晶。

李志坚投入一生心血创建而成的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在逐步发展中也溶入了他的血脉。

从微电子所的前身一半导体教研组创建,到文革时期创建绵阳分校,再到科学的春天一微电子研究所的创建,在科研组织形式上从“以任务带学科”转变为“以学科带任务”,他见证了清华大学半导体学科的每一步发展。

李志坚作为微电子所的灵魂人物,关注的不仅是自己个人的学术成就有多辉煌,而是如何带领全所师生攀登科学高峰,走上国际科学前沿。

李志坚身上的谦逊和豁达是他一生中遇到挫折的淬炼,而他的宏大和敏锐则成就了他一生的功业。

他的一生是儿子、是大哥、是丈夫、是父亲,是犹如普通人的辛勤劳作、家长里短;同时又是导师、是领导、是所长、是院士,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运筹帷幄、绚烂荣耀。

正如李志坚所说,个人的渺小和宏大,看似矛盾却又协调,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永远成为奔腾向前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2011年5月2日,李志坚走完了他83年的壮丽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