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配套练习-Word版含答案
整合高中生物必修1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同步练习 含答案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当具有蛋白质衣壳的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的淋巴细胞就能识别这一异物,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淋巴细胞之所以能识别SARS病毒,是因为其细胞膜上具有()A.磷脂分子B.糖被C.蛋白质D.抗原2.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把人和鼠的两细胞融合。
融合后的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将融合后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保持其活性,会出现的现象是()A.细胞表面只发红色荧光B.细胞表面只发绿色荧光C.细胞表面一半发红光,一半发绿光D.细胞表面红、绿荧光均匀分布3.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分子层B.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C.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细胞膜常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①糖类②磷脂③磷酸④蛋白质⑤水⑥核酸A.①④B.②④C.②⑥D.①③5.经实验测定植物细胞的强度大于动物细胞,是由于它含有较多的() A.核酸B.脂质C.纤维素D.蛋白质6.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能反映该特点的是()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变形虫能伸出伪足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 +的吸收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⑤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①②④⑤7.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表面具有糖蛋白C.细胞内能产生蛋白质D.细胞膜内有磷脂双分子层8.甘油、胆固醇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进人细胞,这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密切关系.()A.载体的存在使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甘油、胆固醇等物质进人细胞D.糖被能特异性地识别甘油、胆固醇等物质,9.细胞膜在功能上的特性是(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具有选择透过性C.具有渗透性D.具有半透性10.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毒,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选择透过性B.主动运输C.一定的流动性D.保护作用11.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所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
人教版生物必修1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1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试题含答案1 / 8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题一、单选题1.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基本骨架B. 糖分子分布在细胞膜的内侧C. 细胞膜结构特性是具有一定流动性D. 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2. 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A. 人的肝细胞B. 蛙的红细胞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 大肠杆菌细胞3. 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是A. 双螺旋模型B. 脂质—脂质模型C. 流动镶嵌模型D.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4. 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如图甲,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如图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B. 图乙分子可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C. 图甲中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D. 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a 部分与水面接触5.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出了“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结论B. 科学家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染料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并将两种细胞融合,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 从细胞膜中提取的脂质铺成的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提出了“细胞膜只由脂质分子组成”D.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6.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S,该区域荧光消失,如下图所示。
流动镶嵌模型 习题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对生物膜的结构叙述最科学的是()A.所有的生物膜均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一个静态的统一结构B.生物膜中的脂质全为磷脂,且呈双层排布C.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表现在其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运动,但蛋白质不可以运动2.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中提取全部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是原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此细胞可能是()A.人的肝脏细胞B.蛙的红细胞C.酵母菌细胞D.大肠杆菌细胞3.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A.CO2B.O2C.K+D.Na+4.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吞,具体过程是: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囊泡在移动的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质内。
以下对胞吞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该过程用于吸收小分子物质D.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下图1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
图2表示磷脂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分布的百分比。
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1所示生物膜最可能是细胞膜B .物质通过离子通道不需要消耗能量C .由图1和图2可知,膜脂和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D .丁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6.下图为氨基酸和Na +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7.(14分)下图表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及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主要与构成细胞膜的________有关(填图甲中号码)。
生物人教版必修1习题: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65~67内容,体会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2.结合教材图4-6,阐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重难点击]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生物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
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如何?请阅读教材P65~67内容,结合下列材料进行分析: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研究(1)材料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通透性实验,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脂溶性)和Na+(非脂溶性)中,苯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材料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磷脂分子的结构如图所示。
水是一种极性溶剂,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如图)画出它在水—空气界面上的分布情况(用表示磷脂分子)。
答案(4)材料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静态结构模型的提出材料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如图)。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结论:生物膜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该模型缺点:认为生物膜是一个静态结构,无法解释细胞生长、变形虫运动、摄食等现象。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1)材料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分布,结果如下图。
结论: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①在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中,将温度维持在0 ℃,与37 ℃相比,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答案两种荧光不能均匀分布,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分布均匀,因为温度降低减慢了蛋白质运动的速度。
高考生物总复习全套演练:1-1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含答案)
1下列对生物膜的结构叙述最科学的是()A.所有的生物膜均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是一个静态的统一结构B.生物膜中的脂质全为磷脂,且呈双层排布C.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生物膜具有流动性,表现在其磷脂双分子层可以运动,但蛋白质不可以运动解析:构成生物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还含有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分布位置有多种,但大多数是运动的。
分子的运动决定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2细胞膜经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A.蛋白质和磷脂B.蛋白质和核酸C.多糖和蛋白质D.核酸和多糖答案:A3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解析:根据实验所述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说明染料与细胞膜成分相结合,而荧光消失后又出现,是由于蛋白质和脂质具有流动性,进一步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C.细胞膜的结构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解析:磷脂占细胞膜总量的50%,并形成双分子层支架。
磷脂与胆固醇、脂肪酸、维生素D一样,都属于脂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质分子容易通过细胞膜。
高三生物细胞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实例测试题
细胞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实例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2.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生活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这种交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或胞吞B.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比值增大,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降低C.人体红细胞吸收水分、葡萄糖的方式不同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3.丙氨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共同点是A.需载体,消耗能量B.需载体,不消耗能量C.不需载体,消耗能量D.不需载体,不耗能量4.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这个细胞很可能是A.人的白细胞B.鸡的红细胞C.蛔虫的体细胞D.大肠杆菌细胞5.图中的哪一条曲线能说明红细胞运输葡萄糖的速度与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之间的关系6.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7.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药物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胞有益的物质进入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微球体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水解成小分子药物D.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优先让生物大分子物质通过8.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A.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B.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D.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9.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1.doc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前预习1、在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过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等。
目前,﹍﹍﹍﹍﹍﹍﹍﹍﹍模型为大多数人接受。
2、小鼠荧光实验表明,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
3、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分子有的部分或全部镶嵌、嵌入﹍﹍﹍中,并且这两种物质是可以﹍﹍﹍﹍﹍﹍﹍﹍﹍。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4、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作用是()A、提供建模数据B、进行定量分析C、修改补充和完善模型D、提供建模方法5、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
下面有关糖被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护、润滑作用B、识别抗原C、信息交流D、选择透过性6、细胞膜在结构功能上的特性依次是()①选择透过性②流动性③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组成④信息交流⑤控制物质出入A、②①B、③①C、③④D、②⑤7、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A、脂质次价高B、糖类C、蛋白质D、磷酸8、将紫色水萝卜的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的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A、细胞壁在升温中受到破坏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C、升温使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加温使水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9、从小鼠的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D、容易染色而发光二、非选择题10、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这一现象说明﹍﹍﹍﹍﹍﹍﹍﹍﹍﹍﹍﹍﹍﹍﹍﹍﹍﹍。
11、科学家将一个细胞的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抽提出来,并将他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
高中人教版必修1生物练习: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Word版含解析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础巩固1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②与③是静止不动的B.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C.②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D.细胞识别与①糖蛋白有关答案:A2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分子表面B.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C.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相同D.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朝向两侧,亲水端朝向内侧解析: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磷脂和蛋白质是构成膜结构的主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蛋白质或分布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其中外侧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与细胞识别、细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因此,细胞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并不相同。
答案:B3下列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是()A.以双层磷脂为支架B.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糖被镶在膜表层C.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两侧,亲水端和蛋白质在膜的中间D.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解析: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端在膜的内侧,亲水端在膜的两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
答案:C4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解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与胆固醇、脂肪酸、维生素D一样,都属于脂质,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质分子容易通过细胞膜。
答案:C5下面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有关的现象是()A.白细胞吞噬病菌B.变形虫伸出伪足完成运动C.人细胞与小鼠细胞融合D.甲状腺细胞内积累碘解析: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与解析1
德钝市安静阳光实验学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练习与解析11.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毒,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A.选择透过性B.主动运输C.一定的流动性D.保护作用解析:变形虫能伸出伪足和白细胞能吞噬病毒,都是依靠细胞的变形作用。
细胞之所以能变形,是由于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多能运动的缘故。
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答案:C2.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解析: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组成,其中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等有关。
答案:A3.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经消化后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原因是()A.小肠中有各种消化酶B.消化后的物质才溶于水C.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解析: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进入细胞的,因为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小分子、离子等细胞所需要的物质可进入细胞,大分子的物质、有害物质、细菌、病毒等不能进入细胞。
答案D4.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保护作用B.具有选择透过性C.与细胞的识别、免疫等有密切关系D.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析: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的功能与其流动性有关,但流动性不是细胞的功能。
答案:D5.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所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是不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
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蒜头制成糖醋蒜,这是因为()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B.醋酸和蔗糖分解后被细胞吸收C.腌制时间长,两种物质缓缓地渗入细胞内部D.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解析:细胞膜的生理功能是指活细胞所具有的功能,只有细胞是活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性。
通常情况下,不被细胞选择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等多为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浓度较高或较长时间包围细胞,会将细胞杀死,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成为全透性,这时,醋酸和蔗糖分子均可进入细胞。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高中生物题型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题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一、考查形式选择题或填空题二、典型例题1.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的是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 A.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B.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无蛋白质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磷脂,也有蛋白质答案C 解析 1959年,罗伯特森根据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指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 ℃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答案C解析红细胞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故红细胞膜不具有水溶性,A项错误;与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同,红细胞没有液泡,B 项错误;由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红细胞在4 ℃蒸馏水中将因吸水过多而涨破,C项正确;低温时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减小,D项错误。
三、答题技巧1.探索历程2.有关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特性的实验探究或鉴定。
(1)组成成分的鉴定①实验:用溶解脂质的溶剂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溶解;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磷脂酶处理细胞膜,细胞膜被破坏等都可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脂质成分。
②实验: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膜被破坏;制备细胞膜样液,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结果呈现紫色。
则都说明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
③实验:从细胞膜中提取某种物质,经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物质为糖蛋白。
2015届高三复习章节测试题:2-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
2-11.(2014·上海奉贤区一模)“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朝诗人朱熹在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的春景图。
由此我们仿佛看到,春天的原野东风和煦,杨柳依依,鲜花盛开,蝴蝶飞舞……。
当你陶醉于这美丽盛景时,是否想过,蝴蝶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另一株油菜花的柱头上后,既可发生花粉萌发、花粉管伸长、释放精子、精卵融合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若将一株油菜的花粉带到一朵桃花的柱头上则不会发生这一系列反应。
该现象能很好地说明细胞膜() A.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B.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C.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解析】题意说明细胞膜具有识别的功能,即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D2.如图为细胞的膜结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中的①与细胞识别有关B.细胞膜中的②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C.线粒体内膜中的②与A TP的合成有关D.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中的②的活性与温度有关【解析】图中①是磷脂分子,②是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物质是糖蛋白,而不是磷脂分子,故A错误;蛋白质分子可能是载体蛋白,其与细胞的选择吸收有关,故B正确;线粒体内膜中的②为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其与A TP的合成有关,故C正确;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中的②为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其活性受温度影响,故D正确。
【答案】A3.(2014·北京西城区二模)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使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在细胞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用蛋白酶处理后的生物膜通透性不会发生改变D.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的膜可以相互转化【解析】生物膜上的磷脂和蛋白质都能运动,因而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蛋白酶能将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水解,生物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内质网、高尔基体与细胞膜能够相互转化。
高考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时作业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有关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C.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2.(2013·安庆模拟)浸泡在一定浓度硝酸钾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与此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 )①液泡②线粒体③核糖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3.下图所示,把体积与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溶液与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开始时和一段时间后液面情况是( )A.甲高于乙B.乙高于甲C.甲先高于乙,乙后高于甲D.乙先高于甲,甲后高于乙4.(2013·大理模拟)将一洋葱细胞放入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②大量吸水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④大量失水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④⑤5.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6.(2013·江西百校诊断)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
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可用高浓度的胭脂红溶液作为外界溶液,观察无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刚发生细胞质壁分离时,细胞的液泡为红色B.若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内的无色区域变小C.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内可能会出现红色区域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淋巴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与脂质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D.细胞完成分化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8.(2013·阜阳模拟)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有下列四种曲线关系,在研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最可能是下列哪一过程( )A.糖从血浆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B.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氨基酸D.组织细胞从组织液吸收氧气9.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蚕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 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
高考生物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专题练习(暂无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专题练习(暂无答案)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
以下是生物膜的活动镶嵌模型专题练习,请考生仔细练习。
1.提出生物膜活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迷信家区分是 ( )A.1959年,罗伯特森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D.19世纪,欧文顿2.生物膜的活动镶嵌模型以为生物膜是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②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③运动的④活动的 (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在细胞膜上,和细胞与细胞之间或许细胞与其他大分子之间相互联络,有亲密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4.最能代表生物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 )A.C、H、O、NB.C、H、O、N、PC.C、H、O、S、PD.C、H、O、Mg、Fe5.维生素D能较水溶性维生素优先经过细胞膜,这是由于(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水平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活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6.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画细胞膜基本支架的是 ( )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反B.磷脂排布成双分子层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一定的活动性7.对白血病病人停止治疗的有效方法是将正常人的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入病人体内,使病人可以发生正常的血细胞。
移植之前需求捐赠者和病人的血液停止组织配型,主要检测他们的 HLA(人体白细胞抗原)能否相配。
HLA是指 ( )A.RNA B DNA C.磷脂 D.糖蛋白8.细胞膜经常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置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①磷脂②蛋白质③多糖④核酸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9.变形虫外表的任何部位都能伸为伪足,人体内的一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和异物。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同步练习(一)一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同步练习(一)1.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 )A.蛋白质和糖类 B.蛋白质和糖脂C.糖类和磷脂 D.磷脂和蛋白质2.下列哪种物质分子不能以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 )A.水分子和脂质分子B.不带电荷的小分子C.带电荷的小分子或离子D.大分子或颗粒性物质3.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糖蛋白 B.磷脂C.脂肪 D.核酸4.水溶性染剂分子propidium iodide(PI),不需要转化处理即可与核酸结合,已被广泛运用于细胞死活的辨别。
细胞浸泡于Pl中,仅有死细胞的核会呈红色,活细胞的核则不会呈红色;但若将PI注射入细胞中,则所有细胞的核都会呈红色。
试问利用Pl辨别细胞死活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构造不同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C.活细胞会分解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无法让PI通过5.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能自由进入细胞内,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骨架B.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6.异体器官移植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
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B.细胞膜的外面有糖被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7.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
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少,而膜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增加。
对于膜的上述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连线题。
(6分)(1)欧文顿a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2)罗伯特森b膜是由脂质组成的(3)桑格和尼克森c流动镶嵌模型9.下面是一组关于细胞膜的实验,请分析后回答问题。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单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时精练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物质输入和输出第8讲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下列有关“支架”或“骨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蛋白质B.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D.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2.(2012·广东深外)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膜的化学组成成分可以发生改变B.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C.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与磷脂分子有密切联系D.生物膜系统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3.(2012·广东阳江联考)下列有关生物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膜是细胞内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统称B.膜蛋白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C.细胞中的囊泡都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D.液泡具有双层生物膜4.如下图所示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
纵坐标表示吸收的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a、b、c三幅图的横坐标分别表示的条件正确的一组是( ) A.载体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B.氧气浓度、温度变化、载体数量C.载体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D.温度变化、载体数量、氧气浓度5.(2012·佛山二模)下列哪种物质是用下图所示的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的( )A.CO2B.甘油C.氨基酸D.胰岛素6.(2012·广东珠海联考)下列有关物质进入人体细胞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K+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一定是主动运输B.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均需要消耗能量C.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D.在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二、双项选择题7.北京时间2008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德法三位科学家分享该奖项,他们的研究与癌细胞有关,如细胞膜外糖蛋白的变化。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附答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________组成的。
2.20世纪初,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________。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________。
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________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_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
6.1970年,人鼠细胞杂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________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________。
磷脂双分子层是________,具有________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________。
思考与讨论: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异同?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细胞膜中的糖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1.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图是()2.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B.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D.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间3.(2009山东烟台调研)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 A.糖类和脂质B.糖类和蛋白质C.蛋白质和脂质D.蛋白质和核酸分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及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可以得知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
答案: C2.红苋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呈紫红色的花青素。
将红苋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
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分析:将红苋菜的叶片切块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花青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和液泡膜。
加热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结构被破坏,选择透过性丧失。
答案: C3.如右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和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细胞的识别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结构进行信息传递B.c分子的特点是有亲水的脂肪酸尾部和疏水的磷酸头部C.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图中b、d有关D.构成生物膜的a、b、d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分析:和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即图中a。
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A正确;图中c为磷脂分子,其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B错误;细胞按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排出物质的过程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磷脂分子有关,C正确;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D正确。
答案: B4.关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正确的是( )①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②具有流动性③具有选择透过性④膜内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⑤物质运输得以正常进行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④③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②④⑤③分析:此题的推理过程是很主要的,由细胞的组成结构分子到分子运动才能体现出结构的流动性特点,再由结构到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功能,使其具有选择透过性,进而得出能进行正常物质运输。
答案: C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
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上运动C.温度对膜蛋白的运动有影响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分析:由图示可知,在低温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小,温度适宜时比例较高;15 ℃以上时膜质的流动性明显发生变化;融合比例和时间没有具体关系。
答案: D6.下列能够反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实例是(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③不能吸收蛋白质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④水分子能自由进出细胞⑤细胞融合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构成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膜的流动性能保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得以顺利进行,如物质交换、细胞融合等。
答案: B7.科学工作者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的膜蛋白后,进行细胞融合实验(如图所示)。
该实验说明( )A.膜蛋白是可以移动的B.两种细胞的膜蛋白种类相同C.膜蛋白可以起生物催化作用D.膜蛋白能控制某些物质出入细胞分析:本实验通过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和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经过一段时间后均匀分布,说明组成细胞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进而能够说明整个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答案: A8.如右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细胞膜外表面有些糖分子和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B.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C.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和物质进出无关D.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分析:图中①为多糖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和细胞识别有关,参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A正确;②代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它们可镶在膜的表层或嵌插、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是运动的,B正确;③是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脂溶性物质容易进入细胞和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磷脂分子密切相关,C错误;细胞膜使每个细胞和周围环境隔离开,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保证了细胞内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D正确。
答案: C9.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D.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分析: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糖蛋白和细胞识别有关。
答案: D10.如图是真核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物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③在细胞膜上都不是静止的B.细胞识别和①有关C.②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D.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所有膜面积的两倍分析:③的单分子层面积等于该细胞的细胞膜面积的两倍,但细胞中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答案: D二、非选择题11.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他们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了“闻香识女人”的奥秘。
现在我们已知道,一种嗅觉受体细胞只拥有一种类型的气味受体。
如图为嗅觉受体细胞细胞膜模式图(局部):请据以上材料和模式图回答问题:(1)“闻香识女人”的奥秘在于气味物质分子首先要和图中[ ]________结合,才有产生嗅觉的可能。
(2)图中A具有________,特定的A会识别特定的气味物质分子。
(3)脂溶性物质是借助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进出细胞的。
(4)图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分子能够运动,导致生物膜具有一定的________。
答案:(1)A 受体(2)特异性(3)B (4)B A、D 流动性12.图1表示某种膜结构以及物质进出膜的方式,图2表示某细胞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后几种生物膜的面积。
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图2(1)癌细胞的细胞膜,和图1相比,含量较少的是[ ]______。
(2)若图1为红细胞膜,则图中箭头[ ]表示钾离子的吸收过程。
(3)请在图2中画出细胞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这几种生物膜的面积变化。
(4)在合成旺盛的细胞内,可和内质网膜直接相连的生物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透析型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____________性。
分析:癌细胞的特点之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其易于扩散。
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是逆浓度进行且需要消耗能量。
在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伴随着膜面积的变化,内质网膜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作为中介的高尔基体膜面积不变。
合成旺盛的细胞,由于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线粒体较多且和内质网膜直接相连,同时内质网膜和核膜、细胞膜直接相连。
答案:(1)C 糖蛋白(2)a(3)如下图(4)核膜、细胞膜、线粒体膜(5)选择透过13.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和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
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
但在37 ℃下保温0.5 h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均匀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能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结合的应是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即题中所谓的“抗原”物质。
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不同膜上的荧光性表现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其物质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
将融合细胞置于37 ℃下保温0.5 h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若温度降低,膜流动性减弱,两种荧光混合的现象大大延长甚至不能混合。
答案:(1)蛋白质(2)蛋白质膜物质分子能够运动(3)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4)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温度过低,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运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