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各地中考作文盘点圆桌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浙江省各地中考作文盘点圆桌会
作者: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09期
与会嘉宾(以出场先后为序):
周勇(杭州育才中学,区优秀教师、市优秀作家)
柯晓阳(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写作优质课国家一等奖获得者)
杨建晓(温州二十中,优秀青年教师)
凌建根(嘉兴市实验初中,中学高级教师)
沈提花(湖州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市教学能手)
刘春文(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教育硕士,
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绍兴市学科带头人)
邵金生(金华市金东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金华市名师)
宗军英(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贾小青(义乌市稠江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义乌市中语会理事)
郑慧(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胡小云(江山实验中学)
匡佐煌(台州市路桥区第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出版《原创与经
典》等书多部)
王波芬(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市学科带头人)
本刊:又到一年一度的中考盘点之时了,欢迎各位老师、专家来参加我们的中考作文盘点圆桌会!仔细看一下,今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几乎都是命题作文[金华(丽水)是补题作文],仅衢州采用材料作文。
我们发现,这些命题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前面都有提示语(或叫引语),也有人把这种命题作文叫作新材料作文,以与传统的命题作文区分。
在文题内容上,有一个变化,就是从注重自我,扩展到关注他人、社会与人生道理。
写自我的有宁波卷“2013,我的夏天”、温州卷“原来我没懂”、金华卷“那一天,我与相遇”。
省城杭州卷“懂得分享”与义乌“扶”,将写作内容扩展到了他人,不仅仅限于自我的小天地、小格局了。
还有湖州卷的“认真”和绍兴卷“慢下来的时光”,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思辨性;嘉兴卷“歌声嘹亮”和舟山卷“海,蓝给自己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彰显了一种信心和底气,有大魄力。
个人认为,台州卷最有诗意了,“这就够了”或“这还不够”,相应地也比较难下笔,非有一定才情方能写得出彩的作品。
下面就请各位老师发表高见。
首先有请杭州的周勇老师!
周勇:对于杭州市的中考文题,我历年来都是很关注的,所以对于这个圆桌会,我也是老面孔了,很荣幸再次参加!今年杭州的文题是——
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
一个没有任何生物,叫死海;一个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和鱼类,叫加利利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死海纳入上游的水之后,没有出口,无法把水分出去,导致水中积存了大量的盐分,因而没有生物能成活。
而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后,将水分给了下游,形成了活水,充满了活力。
海水如此,更何况人呢!因为我们懂得:分享,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分享,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请以“懂得分享”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我觉得今年杭州的中考文题可用“稳中求变,逐步开阔”这八个字来概括。
细推起来,近五年来杭州中考作文试题循着一条线在变化,从最初要求感动“自己”到写“成长体验”,到2011年写自己“梦想”,2012年写“答卷”,现在则一下子讲求“分享”。
可见选材上放开了,以前大多关注的是个人情感体验,比较务实。
2011年开始“做梦”,“答卷”,现在“分享”,由实到虚,由虚到实,五年来似乎在画着一个圆,而现在,这个圆似乎要合缝了。
整体上看,由关心小众到关心大众,由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人生。
这就是杭州中考近几年的命题发展轨迹。
这个导向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求变是主旋律,相对稳定是初衷。
对今年中考文题的审题重点是,要抓取关键材料视角,延展思维场域。
根据材料第2段的提示:分享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胸襟的袒露,分享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我们需要完成这个省略号后边的隐语,不妨用“分享……”来完成这个空白,比如:分享是公共美德,分享是一代人共同的价值观,分享成就了美丽人生,分享建立一个和谐的艺术空间,分享是人生大同的理想。
考生的思维空间十分活跃,它们敞开了思维阀门,各自都能找到话题,实现了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出题愿望。
本刊:杭州今年的中考文题依然延续三年来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形式,刚才周老师也作了评析,并作了审题指点,十分受益。
谢谢!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年宁波的中考文题,有请柯晓阳老师!
柯晓阳:自2008年新课改全面推开以来,宁波市中考作文命题一直延续命题与半命题的命题形式,而关注自我则是命题内容的不二走向,命题从质朴渐渐趋向于形象,则是命题语言上的发展趋势。
且看今年的文题——
夏天如约而至。
2013年的夏天,是一个特殊的夏天,我们将告别初中生活,开始新的人生之旅。
这个夏天,我们有温暖的回忆,离别的愁绪,美好的期待。
迷惘、思考、选择、拼搏、自由、梦想……这些都或将成为这个夏天的关键词。
请以“2013,我的夏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②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从表层意义来看,试题从时间和季节两方面作了限制,叙写的内容只要是与“我”相关的,发生在“夏天”的,均在试题范围之内。
从深层意义来看,“夏天”就不仅仅是一个季节代称,可能包含了“我”的一如“夏天”般的热情、志向、奋斗历程、炽热情谊或爱心……如果我们能将试题审读到这一层面,才算真正读懂了命题者的言外之意,就能写出超越常态的美文来。
命题者将“我”和“夏天”这样现实感极强的字眼融入题中,显然是期待考生从寻常生活中去发掘切合题意的素材。
试题仅从时间、背景、积极的主题导向等方面作了限制,表现的主题内容则可以由考生自由选择,比如友情的真挚、亲情的热烈、奋斗的火热、梦想的燃烧……与“夏天”属性相似的主题都适合表现,这样思考,我们才能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到熟悉且与众不同的素材,写出自成一格的好文章来。
最佳的立意应是将中考冲刺阶段火热拼搏的现实,与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的热切期盼与想象结合起来,在“我”独具创意的人生规划之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信念与写作才情:这样的文章,就不仅会因为虚实相生、以小喻大的表现手法更显新颖,还会因为赋予“夏天”以多重内涵而更显深刻。
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和能够轻松驾驭的文体来写,是考场作文的核心要求之一。
以下四种选择,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1. 我的夏天,是属于我的,不再属于补习班——因为,我已然出色完成初中学业:可以写一封情真意挚的书信。
2. 我的夏天,是属于我的,教室里,寝室里,运动场上,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火热的青春:可以写一篇声情并茂的叙事散文。
3. 我的夏天,是属于我的,保安大叔的热情呼唤,餐厅服务员阿姨的热情招呼,每一处都让我感受到火热的人情温度:可以写一篇细腻生动的写人散文。
别忘了,夏天特殊景致的描写,是你作文的美丽外衣。
4. 我的夏天,是属于我的,鸣蝉的尖叫,暴涨的山溪,肆虐的蚊蝇,烈日与露珠下或耷拉或蓬勃的秧苗……或许都能触动你不一样的情感,带给你不一样的启示:可以写一篇情感奔放的抒情散文。
杨建晓:前面两位老师都讲得很精彩,哈,这下该轮到我们温州了。
这次温州的中考作文题是——
原来我以为青春只是一段时间,原来我没懂;原来我以为母爱只是一顿早餐,原来我没懂;原来以为友情只是一个玩伴,原来我没懂;原来我以为春天只是一些花朵,其实我没懂。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可以说,这个题目有收有放,“我没懂”可以适合很多,青春、母爱、友情等等,都是考生平时“写”以为常的话题。
但这个题目若要立意深刻则相当不易。
因为“原来我没懂”,但最终却懂了,也就是意味着这篇文章中有个思想的转折,有个顿悟的过程。
它实际是要求一个学生自我反省,将思考的触觉伸向自我,将写作的水流引向内心。
所以,从理论上说这个题目是“放中有收”“俗中有雅”,既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又要具备相当的思辨能力才能脱颖而出。
因此,这个题目想得高分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是取材。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看到大部分都是关于父母之爱,最常见的套路是“之前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后来考试失利,父母安慰,最终懂得他们的爱”。
当然,这种题材学生有感受,也容易成文,在考场中也能取得基准分(47分),但难以脱颖而出。
其次,对于一篇佳作来说,一定要有“亮点”,可以是结构上的新颖,或者语言上的小技巧,等等。
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个考生思路是这样的:“开始时,你一直对我宽容,给予了我温情和美好的回忆,后来,你对我越来越严苛,不肯丝毫纵容我。
”这篇文章总体上语言一般,改卷老师一看就觉得无非就是写父爱母爱的,但文章最后一句“时间,原来我没懂你”,采用出乎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顿使这篇文章的立意有了不同凡响之效,文章也就从三类文跃升二类文(50—54分)。
还有一篇文章,写母爱,记叙母亲深夜为“我”洗衣服等事,内容并不新颖,在众多写母爱的中考作文中,没有任何出众之处,但其结尾用了顶针手法:
“我终于懂你了,妈妈,我希望这一切都还没有太迟。
若干年后,我希望能与你并肩走在田野里,田野外是春日的晴空,晴空外是欲晚的斜阳,在斜阳里我想我能懂你了,懂你满头的银丝,懂你眉间的皱纹,懂你今生的不容易。
”
如此富有文采且温情脉脉的结尾,不仅读来余味悠长,而且一下了“点亮”了全篇,获得了53分。
所以,从三类文到二类文,其实是一个跳起来就能够得到的苹果。
只要考生平时能掌握一两个小方法、小技巧,关键时刻就能制造出一两处亮点,以“照亮”阅卷老师已经麻木的眼睛。
凌建根:嗯,杨老师所言极是,我也来说说我们嘉兴的文题吧。
歌声是快乐的伴侣,是前进的号角。
曾记否,欢乐时,嘹亮的歌声,让你激情澎湃,神采飞扬,嘹亮的歌声,让你的内心充实,勇气倍增;挫折时,嘹亮的歌声,让你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人生路上,嘹亮的歌声,总会让我们怦然心动,思绪万千。
请以“歌声嘹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题,不同于前几年的半命题作文题,这是一个新变化。
“歌”者,自古已有,歌声,人人熟悉。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更是处处有歌声,时时有歌声,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唱歌。
怕写作文的学生有,怕唱歌的学生恐怕没有。
青春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这时很多人都有一种想唱歌的冲动,它是一种自我放松、释放心情的绝佳方式。
特别是流行歌曲,深受初中学生喜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表达无阻碍,吐露更痛快,情感更奔放。
所以,这个作文题目贴近考生生活,选材范围非常宽泛,更容易让考生露真情,抒实感。
和“歌声”相关的作文题也很多,考生不陌生。
历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文题中时常出现,如2003年上海“我想唱首歌”,2006年河南河源“我心中的歌”,2009年湖南益阳“留住心中的歌”,2011年江苏盐城“歌声”,2012年江苏苏州“心中有支欢乐的歌”、广东佛山“歌从心底唱起”等。
在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都接触过此类题目。
审题的重点在“嘹亮”,嘹亮是声音清脆响亮的意思。
命题者要让考生体现作文的立意是积极向上、昂扬奋进、豪情满怀的精神状态。
考生可以写与唱歌相关的内容,如一堂音乐课的歌声、一堂班会课的歌声。
但是仅仅限于这个内容就显得狭隘了。
我们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深层次挖掘歌声的含义。
比如:自己遇到困难时同学鼓励的歌声,自己取得成功时老师赞美的歌声,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途中遇到困难时歌声鼓励自己一路披荆斩棘不畏挫折勇敢向前的经历。
要写出青春、梦想、拼搏、进取、坚强的歌声“嘹亮”这样的主题。
在文末要点明“歌声”的内涵,可以卒章显志,可以画龙点睛。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歌声,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引用切不可全盘照搬歌词,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抒情议论,做到引议结合,不脱节,而且引用最好要贯穿全文。
当然如果作文题目改为“歌声悠扬”,虽少了点铿锵、激情,但更恬淡宁静谐和生活化,更能深入考生心灵,或许让考生写得更有真情实感。
本刊:初看到嘉兴的考题,我们都觉得挺难写的,不过经过凌老师这么一评析,倒也找到了下笔的切入口。
下面,有请嘉兴的邻居湖州卷的评析人沈提花老师!
沈提花:呵呵,各位老师侃侃而谈,纷纷发表了各自的高见,我一直在听,认真地听,不认真不行啊!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是不是?这不,我们今年湖州的中考作文题就是“认真”——
你认真望过一朵云吗?认真地唱过一首歌吗?认真地品过一句话吗?认真地爱过一个人吗?认真地追过一个梦吗?……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吧!
请以“认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如写成诗歌,则要求不少于16行)。
③错别字满三个扣1分,不满三个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
④标点使用错三处扣1分,不满三处不扣分,2分扣完为止。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个题目,从命题思路和风格上看,题面简洁,导向性鲜明。
只“认真”两字,没有任何修饰语,开放度大,瞬间给考生一种写的冲动,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前面的提示语,一方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领考生走进“认真”的天地,便于考生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另一方面,这段话还巧妙地设定了写作方向。
很明显,“认真”一词作形容词理解,是态度谨严不马虎的意思,这就设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应该是注重演绎“认真做某事”的过程,而非贴标签式的。
因此,考生真要动笔成文,还得要费点心思。
“认真”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得借助“过程”才得以有丰满的质感。
也就是说,无论考生选写什么内容,都要把“认真”过程化,重点突出这次“认真”对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给了自己怎样的感悟和启示。
考生在行文时,如果只注重故事本身的生动性、曲折性,而忽略了“认真要义”在文中的形象体现,文章自然就会只有故事而无“认真”之魂,失之偏颇。
如果只有“认真”过程的简单呈现,而缺乏对“认真”作细节化的、浓墨重彩的描摹,而只是轻描淡写贴标签式行文,也会造成亮点不突出而失分。
可以说,今年湖州卷“认真”这一作文题实在是命得很是“巧妙”且有“区分度”,很见水准。
本刊:这个“夏天”,“歌声嘹亮”,要“分享”,得“认真”,呵呵,这些文题都可以串成一个故事了……
刘春文:是啊,不过你别急,慢慢来哦,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难得慢下来啊。
我们绍兴卷的中考文题就是要“慢”,要让考生们写一写“慢下来的时光”。
题目:慢下来的时光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形式,不带任何导语,但包容度很大。
面对这个命题,到底应该如何入手呢?首先,须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写作的着眼点是“时光”,可以是反思过去,也可以是审视现在,或者是着眼未来,但必须突出“慢下来”的特点。
其次,写好此文的关键是考生必须在短短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搜寻自己的生活积淀,截取能反映自己生活、学习的几个场景与片段,写出“慢下来的时光”的美好,也可以是现实与愿景的对比,写出心中的渴盼。
另外,要写出过程,最好还能虚实结合。
“慢下来”主要写的是一个过程。
它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逐渐努力、慢慢体验的过程。
“慢下来”可以是外力引发,也可以是自己主动追寻的结果。
“时光”不仅仅是实写“时间”,而是一种“生活节奏”。
因此,“时光”不能单纯实写,最好是虚实结合。
这样,题目的外延则更广,内涵也更为丰富了。
邵金生:你们“慢”下来的“那一天”,也许就能与我们金华“遇”上了,哈哈,这就是慢生活的妙处吧!来看看我们金华(丽水)的文题吧——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
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
请以“那一天,我与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要求:①在文题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7年日本导演平川雄一郎执导了一部电影,叫作《等待,只为与你相遇》,以其简单的情节、朴素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
有一帧摄影作品《让我在鲜美的时候遇上你》,画面上是一筐令人垂涎欲滴的草莓,记得在遇见那幅作品的那一个瞬间,我真的不知道,我和草莓,何者是“我”,何者是“你”。
人生,是一次没有地图的旅行,“相遇”是永恒的故事。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在2013年金华(丽水)中考作文“那
一天,我与相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那一天”,意在引领学生回忆往昔,重温曾经的生活,体味生活的冷暖悲喜;“我”,强调了“自己”在文章中的灵魂价值;“与相遇”则界定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旨趣;“记叙性”,将文体要求凸显出来,具体明晰。
我们为什么要考作文?是要通过作文发现一个又一个富于发展潜质的人!考场上,考生与这道作文题目“相遇”,如老友重逢,少了些许陌生和拘谨,多了一份熟悉和从容,每一个考生都能顺利完篇。
命题者的这番美意,也是考生一次温暖的人生际遇。
宗军英:邵老师果真才子,连评析个中考文题都这么诗情画意,好不感染人!说起来,我们义乌也可以接着金华编故事,“相遇”之后相守相扶,可以想见,会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呃,我就先不“剧透”了,还是请我们义乌市稠江中学的贾小青老师来谈谈吧!
贾小青:谢谢宗老师!那我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了。
今年我们义乌的中考文题是——
“扶”,《现代汉语词典》有三个义项:一是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二是用手帮助躺着或倒下的人坐或立;三是扶助。
用“扶”这个字我们可以组成搀扶、扶持、扶助、帮扶、扶贫、扶危济困……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体验过、感受过许多“扶”别人,或者被别人“扶”,甚至自己“扶”自己的故事。
请你以“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本题是独词型命题作文,有《现代汉语词典》的三个义项作提示,审题就基本上不会有障碍,且每位考生都有过“…扶‟别人,或者被别人…扶‟,甚至自己…扶‟自己”的经历,容易写出真事、真情和真感,有东西可写。
写作内容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立意可深可浅,这些都为不同层次考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
文题“扶”有三个义项,审题时根据义项一、二,从“扶”的本义(搀人、伸手帮助身边的人站稳)入手,倡导人际的互助美德,比如扶老携幼等,但这些过于具体,立意非常浅,大多考生不会选用;义项三的“扶助”,既可以理解成人与人之间的“扶助”,如个人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也可以拓展到国与国之间、经济体之间相互“扶助”、共度危机等现象。
遗憾的是,“搀扶、扶持、帮扶、扶贫、扶危济困”等同时也成了考生套题写作的材料。
对大多数考生而言,由于生活阅历所限,不宜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更适合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将立意集中到小巧而典型的层面,通过生活中的“琐事”,来表现“扶”的题旨。
本刊:真有意思,相遇相守相扶,确实温情脉脉。
谢谢贾小青老师!那衢州的考题又是怎么样呢?
郑慧:好,轮到我们衢州登台亮相了!跟前面一律都是命题作文不一样,今年我们可谓独树一帜,采用材料作文,是一则有关爱的传递的材料。
这材料也许大家都看过,似曾相识,但真要据此写成一篇考场作文,还是有难度的。
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不至于太难、太陌生,又不容易写出彩。
具体到今年的中考作文情况,还是阅卷老师最有发言权了,还是请胡小云老师来给大家评析一下吧。
胡小云:大家好!我是江山实验中学的胡小云,我参加了今年衢州市的中考作文阅卷,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想法和体会,请大家多多指教!今年衢州市的中考文题具体如下——
6岁的小琪琪和妈妈一起去爬山,到了山顶的时候突然下雨了,可是她们什么雨具也没带。
旁边的一位叔叔将仅有的一件雨衣给了他儿子,这位男孩看到她们后又将雨衣给了小琪琪。
琪琪问妈妈:“为什么叔叔将雨衣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妈妈回答道:“因为叔叔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他们都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而且你看,这种帮助、这种爱都是可以传递的呀。
”琪琪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衣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和改写。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今年的衢州卷一改以往命题和半命题作文形式,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新材料作文,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因此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并能看出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单位时间内的写作能力,属于较好的作文形式。
材料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
另外,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
这种作文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审读材料至关重要!
“让雨衣”是本则材料的主体事件,而事件中妈妈说的话“他们都在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而且你看,这种帮助、这种爱都是可以传递的呀”是材料的核心。
审题虽有一定难度,但题意已经尽可能让考生能读懂,因此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和立意的能力。
“爱的传递”“帮助(保护)弱小”这显而易见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主旨,而“每个人其实都有爱的能力”“言传身教的力量”等主旨也未尝不可。
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爱也需要智慧”来批评材料中诸人爱的不得法——为什么不将雨衣张开大家一起躲雨——个性张扬,异军突起,也值得赞一个。
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生发出多个立意,不存在最佳立意;也可采用多种文体,不存在记叙文不二选择。
这也是考场作文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