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分析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
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分析秦 超【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但是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导致了阅读困难。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阅读和理解,给予翻译是必要的。
所谓的翻译并不是直译,而是在深刻了解作者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展现其内在的美学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学价值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英语文学 翻译 美学价值文学翻译并不是只为了让人们了解整个故事梗概,最关键的是传递原作中的艺术意境,能够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美,得到启发和感悟。
这种文学翻译的形式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原著上的二次创作。
要实现译文和原著的有效对接,真实、灵动的表达原著中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美学价值体现在每一个韵律和句式当中,具体分析如下。
一、形象的语言表达,凸显艺术特征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很多社会现实投射到文学形象当中,凸显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英语文学翻译是翻译人员结合自身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自己所具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进行再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特色的升华。
当然,由于“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译者不同,对原著的理解也不同,掌握的翻译技巧也不同,这就导致存在很多种翻译风格,而各种翻译风格所展现的都是不同形态的美学价值[1]。
一些译者比较习惯于挖掘原著中的亮点,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采用多种翻译方式,不再是重复的译文,而是着重展现和传递自身的美学感受,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美的享受[2]。
还有一些译者会在翻译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简单地说就是原著只有一本,但是翻译的方式不同。
这种现象取决于译者本身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有的译者习惯九曲回肠、有的译者习惯平铺直叙,有的译者习惯含蓄委婉。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式,都是对作品和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表达,都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二、体现语言的美感,表达美学价值英语文学翻译是一种利用文字表达的方法来展现艺术魅力的方式,本质上是和其他的艺术表达方式相同的。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一
、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觏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一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散文是一种修辞性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达要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
在翻译散文时,要考虑到语言的美感,因为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汉英散文翻译的问题。
一、音律美音律美是指文字的语音和语调的美感。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汉英的句子长度不同,中文句子较长,英文句子较短。
这是由于英文表达时更注重简洁性,而中文则喜欢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受。
因此,在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音律美,在结构、长度、韵律等方面要尽量和原文一致。
例如:“北风卷起枯叶,飘向往事的眼眶”,这句话由于使用了短句,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
如果翻译成英文时,可以使用并列句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North wind whisks up dry leaves, drifting towards the eyes of the past.”使句子结构简洁并保持英文的语音美。
二、意境美意境美是指通过诗意、意象等手法来表达情感的美感。
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美。
对于使用成语、比喻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英文表达方式。
例如:“时光是把杀猪刀,无情地割下我们的青春。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表达了青春易逝的主题。
翻译时可以选择使用类似的比喻进行表述,如“Time is a butcher's knife that ruthlessly cuts away our youth.”使原文的意境得以保留。
三、形象美形象美是指很容易让读者形成一定的图像感。
在翻译时,要考虑到原文中的人、物、情境等在读者心中的形象。
对于难以翻译的专业术语或领域内的描述,要尽量保留对应的词汇或者使用同义词进行替换。
例如:“深秋的森林中,芦芭河潺潺流过,太阳一点点收起阳光,以天空为组织者,开头接受瑞雾的敬礼。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森林景象,其中“芦芭河”这个地方名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可以保留使用拼音,如“Lubahu River”。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强以及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学翻译日益受到关注。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美学视角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注重通过对原文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美学品质。
本文将运用翻译美学视角,对比分析两种英译版本的中国古代诗歌经典《诗经》。
《诗经》是古代中国汉族诗歌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形式。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涵盖了从周朝早期到春秋时期的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在翻译《诗经》时,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文学翻译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看《诗经》中一首名为《关雎》的诗,比较两种译本,一种是2015年彭懿璇翻译的版本,另一种是1976年Arthur Waley翻译的版本。
彭懿璇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Arthur Waley版: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彭懿璇的翻译更加接近于原文,她采用了较为自然的语言用词,保留了《关雎》的原诗结构和韵律。
Arthur Waley则更注重于表达意境,他将“雎鸠”翻译为“osprey”,使用了古化英语。
其次,在第二节中,彭懿璇用“寤寐思服”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表现出女子内心的痛苦。
而Arthur Waley则使用了“unresting are the thoughts that revolve within her head”,强调女人的内心思考反复不定。
虽然两个版本各有所长,但彭懿璇的翻译在保留原诗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表达了《关雎》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另一首名为《氓》的诗,两种英译版本分别来自施宾德(Schoolfield)和Bernhard Karlgren。
施宾德版:Bernhard Karlgren版:Lowly thrive the peasants,Measured their holding;Eely their backbone,Fishes their diet.Cutting the rush,Working the swamp-reed,Sorry their life-time,Mind-gnawing cares.对比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施宾德更加重视对原文中的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他用诸如“bounds of honest toil”和“woe impounded”等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氓的艰辛生活。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涉及到如何准确且有效地传递原作的
美感和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
1.采用等值转换:尽量保留原作中的美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
义等。
翻译时可以选择相似的表达方式,以保持原作的美感。
2.重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儿童文学通常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翻译
时需要保留这种语言的美感。
可以采用押韵、排比、唱和等手法,使文学
作品在目标语言中仍然具有类似的韵律和节奏。
3.维持文化特色:儿童文学往往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需
要尽量保留这些特色,使目标语言读者也能感受到原作背后的文化魅力。
4.采用适合目标读者年龄的词汇和句式: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考虑目
标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欣赏的词汇和句式,并且要注意
不让翻译过程中损失原作的美感和意义。
5.适度删减和注释:有时候,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儿童
文学作品,可能需要适度删减原作中的内容或者加入注释。
这样可以保持
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并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之,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要尽力保持原作的美感和意义,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翻译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一、本文概述《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受美学理论如何影响和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生成的。
而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其目标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审美体验的共享。
因此,将接受美学的理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包括读者的主体地位、文本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等。
然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例,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文章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原文审美价值的最大化传递。
文章也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符合目标读者审美需求的译文。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期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为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
这一理论主张从读者的接受角度研究文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以及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和创造的。
姚斯在他的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基于个人文化背景、审美经验、阅读习惯等因素形成的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预期。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翻译的美学思考
文学翻译的美学思考作者:胡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胡慧(铜仁学院外语系,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文学翻译不同于文字翻译,它有着自身的美学特色。
从美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文学翻译所遇到的问题,这已成为文学翻译的一大趋势,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了一点。
因而,在剖析文学作品和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美学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04-02一、文学翻译与美学“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
”这是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它说明美与人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联系当然也包括人所创作的文学。
在文学的各种社会功能中,能够充分体现其本质的就是它的美学特性。
文学作品,跟一般应用文(如经贸信函合同、法律文本、政府公文、新闻报道评论等)是不一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并且具有一种只有美学才有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艺术美,一种能将语言美、情感美、形式美、内容美等汇聚融合的艺术美。
文学翻译,作为一门审美的艺术,它所展示于人的美学效果正是它的独特性所在。
让译作读者能有跟原作读者拥有相似的美感,让文学作品的审美得以再现,以及用其他国家语言把这种艺术美如实地展现给读者,这是文学翻译的目的和任务所在。
文学翻译的独特性以及它的目的和任务都离不开译者的审美意识。
文学翻译的过程,既是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过程,也是译者对原作审美理解和审美再现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相互交流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个译者与原作者的交流过程;另一方面,它还是一个译者与译作读者的交流过程。
这两个方面既需要读者用美学的原则去赏析和评鉴,也需要译者在遵循美学规律的同时去进行一次具有创造性的劳动。
一般说来,译者对文艺学、修辞学以及语言学领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到文学翻译的好坏优劣,这一点人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作者:李霞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10期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大类型,要探讨文学翻译,我们首先不能不提到翻译。那么什么是翻译?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文本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无论于何种角度考虑,译本从无到有,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文化修养以及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美。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文学翻译也有其美学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同志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同美学有着颇深的渊源。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赛罗(Cicero)就提出了翻译须工于辞章之美的要求。20世纪法国译论家瓦勒利(PaulValery)指出,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就是古典文艺美学的一部分。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论。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近代和现代的文艺理论界也一直存在着对形式美、内容美、意境、传神等美学范畴的讨论。古代学者就提出过不少影响后世的美学观点。孔子有“尽善尽美”之教诲。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荀子坚信:不全不瘁之不足以为美。而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则是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则另辟蹊径,以“理念”为其基础,而亚利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则以“模仿说”为核心。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审美客体(原文译文)和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就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样,其审美客体是通过审美主体而起作用的。翻译美学的研究,即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对原文和译文的审美鉴别力。审美的目标终端是美感。美感,这种由客观对象,如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产生,是以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作为基础的,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作为思维转化为文字的直接现实,翻译除了以生理感官直接感知对象外(阅读),还以社会感官感知对象,了解其社会意义和内容(共鸣),涉及至少两种以上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比喻的主要目的是用比直白语言复杂的方式对物体、事件或品质作出更精确明了的描述。”因此,翻译文本时,比喻总是让译者斟酌不定。如果“好的翻译就是把原文中的优点全部移入译文,使译作读者能像原作读者一样地清晰理解和强烈感受”。在《文学翻译原理》中,张今先生引了Arthur Cooper的译文来说明文学翻译中美学的重要作用。译文如下:Vintner below Fountain Yellow,“Spring In Old Age,”still do that vintage?Without Li Po there on Night’s Platea u.Which people stop now at your wineshop?在这里,库珀对原诗的意味不甚了解,结果,译诗也就索然无味。首先,这个译文不说“纪叟”,而说“酿酒的人”,失去了原诗应有的感情色彩。把“黄泉”说成是“黄色的泉水”,如果不加注解,读者恐怕不会知道酿酒的人已经死了。如果加注,那读诗的趣味又要大受损失,更别说美感了。至于“老春”,就是陈年老酒的意思,不必译成“老年的春天”,这样一译反倒不像酒名。“夜台”逐字直译,恐怕也不能使读者知道这是“坟墓”的委婉说法。尤其是最后一句,原文是说黄泉之下没有李白这样的老主顾,好酒还能卖给什么人呢?还有什么人能像李白这样识货呢!译文却说成,现在还有什么人停留在你的酒店里?仿佛李白关心的真的是喝酒的主顾似的,这就使原文语重情长、意浓如酒的美感丧失殆尽了。因此这篇译文只是浅层次地译出了原诗的词,忽略了从读者的美感心理角度分析原诗,没有传情达意,更谈不上美。翻译美学是一种理念,在文学翻译中若能够正确运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调整单一被动的翻译心态,克服审美疲劳,调动潜在的语言能动,激发处于懒散消极甚至是休眠状态的语感,使译者的精神处在一种全新的、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沛然的思维活力,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笔端流泻出上乘的译文来。审美、咀嚼美、挽留美,甚至创造美的激情一旦涌动,译者笔下的译文“旧貌换新颜”,也就不足为奇了。试比较:It did not hurt him half as much to tell May a lie as to see her trying to pretend that she had not detected him.原译:对夫人撒谎给他造成的心灵伤害,还不到发现夫人假装没有识破他的谎言而造成的心灵伤害的一半。如此译文,信则信矣!Not half as much to as...不就是“……还不到……一半”的意思吗?可如此译文算得上佳译吗?如果有了美学理念的关照,又会如何作用于翻译实践呢?试改译如下:对夫人撒一次谎,让他心酸,察觉夫人刻意假装没有识破他的谎言,让他心碎!从原译的“……还不到……一半” 到改译的“让他心酸让他心碎”。译笔便从空洞拘泥走向具体显豁。改译不仅巧妙地保留了原文as…as结构的对称美,而且更获得了“心酸、心碎”带来的感觉之美和形象之美(毛荣贵,2005:134)。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对英语的学习和研究有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功利性的、科学性的和美学性的。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英汉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因为汉语具有很强的趋美性,很好地驾驭语言才能把原文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翻译的美学性应该体现在其音韵美、节奏美、简约美、丰润美等各个方面。(1)音韵美。Only a very slight and very scattering ripples of half-hearted hand-clapping greeted him.原译:欢迎他的只有轻微的、分散的、三心二意的掌声。首先看译文,原文的译者没有美学概念,老老实实按原文对应译下来,很生涩。汉语的音韵美的长处是什么?叠音词。同样是这句话,如果改成汉语的叠音词的话,效果会大不一样。试看:欢迎他的只有轻轻的、零零落落的、半心半意的掌声。(2)节奏美。One of my friends is lucky enough to be housed in a building constructed in the age of Henry VIII.Almost every other day,groups of tourists will congregate outside his window,peering in curiously,as if he were part of the history.原译:有一位朋友有幸住在一幢亨利八世时代的古老建筑里,隔三差五窗外就有一批指指点点的游客,把他当成古董一并参观了。这句话把原文的主要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但并不是很完美。语言学家吕淑湘有句名言,说我们读任何东西都是“眼耳并用”的,汉语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即使不大声朗诵,默诵也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句子有了节奏感,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这就是语言绝妙的感觉。稍作调整,改译如下:有一位朋友有幸住在一幢亨利八世时代的古老建筑里,隔三差五,窗外就驻足一批游客,指指点点,把他连同这古屋,一并当古董参观了。通过朗读和刚才的译文比较一下,其味道是不一样的,后者读出来就有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来自于节奏。(3)简约美。Any person not putting litter in this basket will be liable to a fine of $5.原译:任何不把杂乱东西放入这个筐内而任意乱扔的人将处以罚款5美元。这个译文的数字远远超过了原文的数字。而且,就原文内容来看,这应该是公园或旅游景点的警示牌,翻译成如此长长的一句,哪个游人会有耐心一点点看下去!根本体现不了它的实用价值。因此,这里的翻译就应该体现他的简约美,改译如下:废物入篓,违者罚款5美元。简约有序,浅显易懂。(4)丰润美。Previously,if I had been really interested in a book,I would race from page to page,eager to know what came next.Now,I decide,I had to become a miser with words and stretch every sentence like a poor man spending his last dollar.原译:以前,假如我对一本书真的有了兴趣,我就会一页一页往下赶,迫切地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我决定我对词汇应该变得像小气鬼一样,并且拉长每一句句子,就像一个穷人花费他的最后一美元一样。原文用词很美,通过形象的对比来描写对书的兴趣和读者本身迫切的心情,但译文有些干瘪,没能将原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起来费劲拗口。如果对原文润色一下,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丰满的形象,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以前,假如我对一本书真的有了兴趣,就会一页一页地往下赶,迫切地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我决定对词汇要像守财奴那样,不轻易放过,也要像穷人过日子,把每个句子当做身边的最后一块钱,省吃俭用,慢慢花费。这里面,“省吃俭用,慢慢花费”原文里面没有,但是加在这里更能够充分达意,使原文的内涵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这从翻译的理论上来讲是允许的,而且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应该提倡的。翻译的美还体现在意境美、口吻美、形象美、整体美、朦胧美、创造美等方面,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但从以上讨论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即翻译就是一种美,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应该放大放宽,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汉语的优势,也更有益于英汉文化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责任编辑张茂林)。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教学与管理》2007年10月20日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大类型,要探讨文学翻译,我们首先不能不提到翻译。
那么什么是翻译?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文本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无论于何种角度考虑,译本从无到有,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文化修养以及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美。
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文学翻译也有其美学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同志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同美学有着颇深的渊源。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赛罗(Cicero)就提出了翻译须工于辞章之美的要求。
20世纪法国译论家瓦勒利(PaulValery)指出,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就是古典文艺美学的一部分。
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论。
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
近代和现代的文艺理论界也一直存在着对形式美、内容美、意境、传神等美学范畴的讨论。
古代学者就提出过不少影响后世的美学观点。
孔子有“尽善尽美”之教诲。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荀子坚信:不全不瘁之不足以为美。
而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则是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则另辟蹊径,以“理念”为其基础,而亚利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则以“模仿说”为核心。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审美客体(原文1译文)和审美主体(译者1读者),就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样,其审美客体是通过审美主体而起作用的。
翻译美学的研究,即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对原文和译文的审美鉴别力。
审美的目标终端是美感。
美感,这种由客观对象,如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产生,是以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作为基础的,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引言:文学翻译作为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需要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的艰巨工作。
本文将以美学视角切入,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探讨其对文学翻译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一、文学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文学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更是以美感为核心,追求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沉浸感和审美体验。
美学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要考虑语义转换,还要注重文学意境的再现,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其次,美学追求要求翻译师能够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与理解。
只有准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文学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翻译师才能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
最后,美学追求还要求翻译师具备艺术创造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师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涵,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手法,使译文在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中得以展现出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中国著名翻译家,他对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观点。
首先,许渊冲倡导“阅读性翻译”理念。
他认为,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力求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通过对原作的深入解读和理解,翻译师可以根据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译语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让读者产生沉浸感的效果。
其次,许渊冲强调“形势翻译”的重要性。
他认为,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将原作的独特风格、语言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等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法,比如借助典故、变换语序等手法,翻译师可以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使译文具有独立而鲜活的语言美感。
最后,许渊冲关注译文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翻译师应该注重译文的语音美和韵律美,通过调整句子的音节和节奏,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也具备艺术审美的效果。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野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野®张後妓学教育 2。
19.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文学翻译与美学关系紧密、渊源深厚。
无论文学翻译实践还是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都不同程度 上受到中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中西方文学翻译界的普遍事实,也是文学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石。
在全球化持续深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学翻译美学需要既坚守民族性的主体地 位,又同时坚持世界性的对话合作,在中西方译论的相互差异性与彼此互补性中为文学翻译美学建构理论上的 统一性与创新性,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学家和翻译家责无旁贷的文学人之担当和译者之任务。
关键词:文学翻译美学中西方译论文学翻译与哲学或美学关系 紧密、渊源深厚。
无论文学翻译实 践还是文学翻译理论与批评,都 一定程度上受到哲学尤其是美学 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中西方文 学翻译界的普遍事实,也是文学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石。
从哲学和 诗性的角度来看,文学翻译本质 上就是一种美学体验活动或审美 创造过程,它是人类追求真善美 的诗性表达与艺术再现。
朱光潜、郭沫若和林语堂等著名美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都将文学翻译看 作一种完完全全意义上的艺术创 造与再创造行为,文学翻译被赋 予与文学创作几乎相当的艺术价 值与美学意义。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由一种 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转换为由另 一种语言再创作的作品,它超越 语际转换意义上的文字转换、意 义对等、形式相似与内容吻合,它 更是对艺术美的探索、追求与创 造,呈现非常显著的审美特质、艺 术品质与生命强力,好的文学翻 译可以为译入语读者提供一种几 近等同于译出语读者一模一样的 审美体验与艺术感受。
“文学翻译 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 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 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钟书所言之“化境”,更多的是译文能够传递出原作的意境、风格与美,而不仅仅限于形式与内容的原滋原味儿。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并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成为散文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荷塘月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美学元素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既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也考验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分析《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意象再现以及审美价值的传达等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散文翻译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在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到原文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风格。
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传递出原作的美学价值,使读者在译文中同样能感受到原作的美。
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意境,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并捕捉到原文中的美学元素,如月色的朦胧美、荷塘的静谧美、蛙鸣的生动美等,并通过恰当的译文语言将这些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
美学视角也强调译文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
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再创造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式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美学视角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一味的释义,而是要把文字意义在彼此语言之间进行呼应,使原文式样对译文形式及内容有落落大方的感受。
文学翻译翻译者要时刻处于授义博翻的状态,通过对文学形象和文学美学的多元选择思考使得原文的价值和意识特性在译文中表达出来,把原文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性营造出译文的文学效果。
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学翻译为例,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结构、句式构建及文体上有诸多共性,也有不同性,那就需要译者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文字、语势和语调上的歧义,确保原文的文学价值不受影响,从而在文学翻译中体现出诠释美学的表达。
文学翻译的翻译精度和准确性,同时也是翻译者的专业水准的体现,只有完整地捕捉原文的文学价值,把原文的文学诗意以多种不同方式体现至译文中,才能够发挥出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使文学翻译保持其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善于思考,运用翻译规则,将原文一翻千遍竭尽全力把原文的文字、语势和语调传达出来,使得原文式样在译文中有落落大方的感受,体现出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独特的意境。
在翻译美学的视角下,不同翻译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对比分析不同英文翻译版本对《诗经》的翻译,从中探讨其美学意义。
我们来看一段《诗经》中的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这两个翻译版本可以看出,在翻译时,译者不仅需要忠实于原文,更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原作意境的使英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原文所蕴含的美学魅力。
不同的翻译版本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这也是我们在对比分析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不同诗歌形式的翻译方式。
《诗经》包含了很多楚辞、风雅、大雅等不同的诗歌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不同的韵律和特色。
比如《关雎》这首诗就是一首风雅之作,它有着明显的韵律和节奏,而且还要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还需要考虑到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尽可能地在翻译中体现出原作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韵味。
要注意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取向。
不同的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他们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对比分析时,要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成果,从中学习借鉴,发现不同版本翻译的优缺点,以达到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原作的美学意义。
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对《诗经》的英译对比分析中,我们需要从翻译的文学风格、诗歌形式、文化背景和译者取向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诗经》的美学价值。
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能力,探索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之道。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两个民族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美学视角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许渊冲的翻译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其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以“信、达、雅”为基本原则,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
他主张在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1. 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文学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通过恰当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2.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意境、韵律和语言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将原文的美学价值完美地呈现在译文中。
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许渊冲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他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灵活地选择直译或意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运用修辞手法许渊冲在翻译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五、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
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指的是文学翻译中美学要求的翻译技巧、运用及其在实际翻译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涉及丰富多采的语言文化,
在文化冲击中,文艺翻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传承,还需要将原
文中的文艺美感传递到译文中。
文艺翻译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
原文中的风格、文体、语调等文艺特征,并将其完整地呈现出来,以
便保持其美学属性。
文学翻译要求使用一定的翻译技巧来把原文的美学特色传达到译
文中。
文学翻译家要根据原文的体制特征,进行策略性的翻译,利用
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有效的文学翻译,特别是要注意文体、语调、
句式等美学关键点。
在文学翻译中,最核心的任务是翻译精神,超越
语言的藩篱,捕捉原作者艺术形象,尽可能多地用一种语言准确表达
另一种语言,从而达到美学要求。
此外,文学翻译需要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学翻译的目的是把
原文文艺特色传达到译文,这要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者语言文化之间
的差异,把握传统文化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文化补充方法,结合原文
中的文艺特征,营造美学因素,展示原文的精神内涵,以充分体现文
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文学翻译离不开对其美学特色的理解和运用,翻译者必须特别关
注原文的美学特征,并有效将其传达到译文中,采取合理的翻译手段,来保证文学翻译的美学地位。
也就是说,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把握好
文艺特色,采取有效的翻译技巧,正确把握文学翻译的美学方向,并
遵循美学原则,从而使译文出现文艺美感,实现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翻译美学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技能,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更加贴近读者,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拓展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 O7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J
文 学 翻 译 中的 美 学视 野 分 析
秦 晓
摘要 : 文学翻 译是 对文学作品从 艺术感受上的再现 , 具有 译者的主体特 色, 在 文学翻译 中美学的存在 是极 其重要的 , 通过译者的审 美体验和再创 造 , 将原 文 内容独具美感 的呈现 于读者 面前 。不同的文学 家、 艺术 家有着不 同的审美标准 , 从 而也就产 生 了不同的 艺术 作品 , 对- I -  ̄ n 同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会 因不 同的译者 而呈现 出风格各异 的视 觉盛宴 。 关键词 : 文学翻译 美学视野 审美
异, 依 旧要 以美 的 形 式感 染 异 国 读 者 。 2 . 3 文 学 翻 译 中 的创 造 美 译者也可 以称之 为艺术家 , 然而艺术家 的工作就不 能是 简简
文学作品是难 以从语言 中剥离 的, 通过 原文作者的语 言形式表达 着作者丰富的感情 , 这种艺术 的形式不 是一 字一句的对照翻译就 可 以在另一种语言上再现 的。语言 中饱含情感 与美感 , 文学翻译 则是对这些美感和情感 的特殊体验与再创造 , 以求在另一种语言 上达到艺术层面上 的再现 , 不同语 言的读者也能跨越语言 的障碍 感受到文学 中的美 , 与原文作 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
单单 的重复 。通 过上面 的分 析 , 我们 也可 以看 得 出来 , 文学 作品 翻译 的简单重复 是不可能实 现的 , 因此 , 译 者 的工作除 了感 受原 文 的美 , 将体 验美 转化为 形式美 感受 更多读 者外 , 还 要创 造美 。 创造体 现着一个 艺术家 的价值 , 译 者就不能 被原文所 束缚 , 在翻 译 的过程 中如实 的传 达原文美的体验 的同时创造美 , 才能使得译 文呈现 出更加 美妙的效果 , 才能使译 文真 正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 值得骄傲 的艺术 品。 2 . 4 文学 翻译 中的超越特 性 文学翻译中一定存在着原文 的美 , 同时也有着译者主体性 的 体 验美 , 感人 的形式美 , 还有译者 的创造美 , 这种意识活动和心灵 的创造为文学翻译作 品打造 出超越 的特性 , 具有独特 的超越美 。 文学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 却 高于生活 , 文学 的翻译 来源于原文 , 却 不 同于原 文 , 译 者要忠实 于原文却不 能满足 于原 文 , 通过审美 活 动进行再创造 , 产生超越于原文的美 , 达 到艺 术上的超越 , 这 才是 文学翻译所追求 的 目标 。
3结 束 语
形式传递相 同的美感 。
2 文学翻译 中的美学视 野 文学翻译离不开美学 , 整个文学翻译 的过程都充满着美 的感 受, 文学翻译 中的美学视 野主要体 现在 以下几个 方面 , 以译者 为 主体 的审美体验 , 以美 的形式达 到感 人 的效果 , 文学 翻译 中的创 造美 , 文学翻译 中的超越特性 。 2 . 1 以译者为主体 的审美体验 文学 翻译 中无法 回避的就是译 者的审美体验 , 每 一个译 者都 是 一个独立 的个体 , 在译者进行 译文 的时候 , 其 主体性是不 可忽 略 的 。不 同的译 者对 于相同的文学作 品是有着 不同 的审 美体 验 的, 这 种审美 的差 异是与译者 自身 的生 活体验 、 自我意识 是分不 开 的 。因此 , 什 么的差异就会造 成翻译 的差异 , 在不 同的文字翻 译 过程 中尽管体现着原文作者 的思想和感受 , 但也难免会有译者
1 . 2 美 学 视 野
美学 的存在看起 来 比文学 更加抽象 , 文学有 文字的载体 , 而 美学则 仅仅是一种感 受 , 对客观事物 本质 的认 知 , 从 主观上 的感 受 。在翻译 中的美学就是对 文学作 品的艺术研 究 , 从 文学作 品中 感受 其 中的情感 、 认知 、 领悟 和感 受 , 将文 学作 品抽离 于文字 载 体, 以一种独特 的艺术形态存在 。 1 . 3 文学 翻译 与美 学视 野 文学 翻译 与 美 学 视 野 是 无 法 分 开 的 , 文学 翻译 离 开 了 美 学 就 成 为 了文字 的简单对 照 , 再也无 法从艺术层 次上得 到再 现 , 文学 翻译 应该从译 者的审美 开始 , 通 过译者 的原作 品的理解 , 从 中感 受美 、 体验美 , 用美学的视野感受原作 品的艺术特色 , 从而将其转 化为另一种语 言文字 , 表达 出同样 的艺 术美 。这样 来说 , 文学翻 译 的整个过 程就是美 的体验 、 美 的感受 和美的再创 造 , 译 者在对 文学艺术形式的美的感受上与原文作者达到共鸣 , 用不 同的文字
中图 分 类 号 : G 7 1 1 文 献标 识码 : c
在艺术交流 的过程 中语言 的障碍将交 由翻译研究来解决 , 而 翻译 的过程绝不仅 仅是记 录 , 它是基 于不断 的理解 和解释 , 是译 者审美 活动 的结果 , 是美 的体验和再创 造 的产物 。近些年 , 美学 视野在文学 翻译 中的重 视程 度越来越 高 , 对于译者 的审美 和创造 能力 的要求也就不 断提 高 , 本文结合对文学翻译和美学视野 的基 本 了解 , 分 析文学 翻译 中 的美学视 野 , 探 讨美学视 野在文学 翻译 中发 挥 的作 用 。 1 文 学 翻 译 与 美 学 视 野
文学与美学 两大学派乍看 毫无交集 , 却常 常是相互 交错 , 无 法 完全将其相 互分离 的。文学翻译 中更 是需要译 者独具 审美 体
验, 运用美学融人文学 , 产生新的艺术 。 1 . 1 文学 翻译 文学翻译 是将 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演变为另一种语言 , 然而
体验实 际上 是对 艺术 的再 加工。 2 . 2 以美 的形式 达到感人 的效 果 译者从 阅读 中感 受到美 , 拥有 审美的体 验 , 但这 只是过程 , 并 不 是文学翻译的最终 目的 。作为翻译者 , 他需要将 自己的审美体 验 以另一种 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更多人 的面前 , 以美的形式融入在 语 言文字 中 , 感染 更多 的读 者 , 也 就是将美 的体验具体 化的一个 过 程。将抽 象出来的美的感受在两种语言 中传递 , 这便不能是原 文形式上的翻译 , 其 中的难度不 比原作者创造美 的过程少 。如果 仅 仅是 原文形式 的照搬 , 那 美的感受 就会 荡然无存 , 文学翻译 的 重点也就是在于神似而不拘泥 于形似 , 跨越语言和文化 的重 重差